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篇(1)

一、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中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率较高。特别是对学习产生的焦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长期处于对学习的高焦虑状态,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校长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其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讲,应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而且应倾向于心理潜质的挖掘,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矫正性的心理教育;从内容上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方法上讲,积极发挥教育的系统性、目的,并给教育中的认知与体验以足够的重视。

二、减轻学习压力。重视有关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消除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这和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及教师、家长的期望、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甚至是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相关。虽然在大的方面,学校无法改变,但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帮助学生悦纳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成长,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信心,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要明确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它的表现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概括地说,学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因此,学习心理的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辅导,教会学生学习。

三、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自我认识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物质的我;二是认识社会的我;三是认识精神的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三种自我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多看重物质的我,要重视社会的我,更要重视精神的我。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应当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理想自我进行构想,正确对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八个维度,都和学校教育相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领导作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至少有三方面影响:第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愿望:第二,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师生合作,影响教学效果,表现为影响教学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配合;第三,教师领导方式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为领导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和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此外,教师的归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奖励与惩罚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有时,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称赞,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教师的一个过错,也可能使学生刚刚燃起的进取之火熄灭。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利用人格的魅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改善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篇(2)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应本着对研究生个人、对国家研究生教育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探索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保证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研究生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为基础的。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解决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排解生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达到教育目的。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咨询活动,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帮助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求职无门后又回归到校园生活,很自然地对未来没有把握而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从而使得其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因为他们接触过社会,更多是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地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讲求实效。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素质教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针对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中的失败、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面对失恋及婚姻的不幸、如何承受经济拮据所带来的困境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点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去主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二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培养人格、完善人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问题。此外研究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又为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打下深厚的心理基础,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首先,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组成部分较好地融合,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研究生人格品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其逐步认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其次,要充分发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其德育功能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三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基础薄弱,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当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强调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

首先,在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建立培训基地,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由于目前高校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因而要提高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平,增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切实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把好研究生入学的心理健康质量关。招生复试要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把检测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在校研究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调查和检查,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文化生活条件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使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因素之一,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班主任;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18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快速成长,心理上也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引发问题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但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初中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社会包括学校和家庭在内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单一,而学生“小升初”后,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再加上青春期敏感的特性,很多新知识在消化与吸收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指标来比较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那么学生不但要遭遇各方面的压力,久而久之还会形成急躁、焦虑的性格,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2.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问题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当前不少初中生都有富足优渥的生活环境,在成长过程中本身缺乏一定的磨炼,独立性和实践性较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还容易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导致在与同学、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不友好和不和谐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3.意志方面的问题

初中生的意志力普遍不强,这也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磨炼有关,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优柔寡断、无法坚持、虎头蛇尾。一旦遇到学习问题,就会因为薄弱的意志从失去信心到逐渐放弃,有的甚至还影响自身的生活态度,逐渐累积成沮丧、悲观和自暴自弃的个性与态度,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

4.心理问题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普遍与其身体成长与心理成长所处的关键时期相关,因为学生在心智上还不太成熟,很多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难以处理,也影响了与同学、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多的是在遇到挫折和矛盾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因为冲动而扩大矛盾,引发严重的后果。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其核心问题为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当中,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因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引导的工作上做得不够,只重视知识教育,忽略心理教育。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把学生的成绩分数作为唯一的指标,对应的班级管理重心更是集中在成绩分数上,严重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缺失。另外,学校對教师管理学生的评价上也忽略了学生心理教育部分,很多情况下判断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成效,都是从成绩与分数的角度进行,这就影响了班主任改进的方向,也使其在班级建设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占据主要部分。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针对性。由于缺乏实践与研究,不少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与建树,更多地是采用刻板和固化的方法来开展工作,比较形式化,未结合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来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也就导致心理引导效果不明显。最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还有逐渐萌动的自我意识以及性别意识,这些教师往往都会忽略或是简略带过,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不彻底。

三、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化的初中教学课堂提倡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理解、平等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保持与延续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心理的互动过程,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定义的诠释相吻合。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相处过程中,只有与教师之间产生信赖并形成期待,才能从中获得启示与感染,形成积极的情绪反应。班主任比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应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习惯性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合理性与必然性的问题,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后续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彻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包含个人的人格、尊严、价值与品质,集中体现了一位教育管理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习惯与信念。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与表现,发挥示范性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规范自我行为,逐渐塑造良好的人格与品德。师生在相处过程中,班主任不但是学生的师长,也是合作伙伴,更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从班主任的处事态度中,学生能得到美好的体验,这样才能为其精神生活注入活力,无形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3.加强班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工作重心就是组织与培养班集体,从整体上做到振奋学生的精神,并鼓舞学生学习,使整个班集体的学生都能形成统一的意志与行动,联同学生与班集体在内都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中。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其中就包含心理氛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是通过管理者、管理环境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培养优良班风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无形的榜样力量成为学生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并在不断地努力中强化自我认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4.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之所以称之为教育,是因为它能唤醒人的心灵,也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要采取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天性并促进其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来调动其学习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人文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所有学生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思想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需要正视并重视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到“对症下药”,融洽师生关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王 林.新形势下职业中学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4Z):14. 

[2]索 郎.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14):248.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中职教育

最近的几年中,我们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并且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中等职业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影响,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还与整个民族的未来有所联系。所以,结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其观念,有必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心理素质,促进技能的发展,就能达到较好效果。

一、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论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学习是由感情以及意志等因素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向上阳光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处世等都是心理健康的显著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必备内容。从此就能看出,德育中暗藏着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他们的内容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因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所交叉,就为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德育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亲近学生,如果能够在德育中有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距离感,故此就能够达到两者的强强联合,增加效用的深远影响。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职德育中的重要影响

机会是需要有特定的广度和频率的,教师就是这些机会的给予者。对于这个年龄的中职德育学生的层次来说,他们的要求必须要尽量满足。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此期间,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意志、情感方面等。此时,教师就发挥了其该有的指导作用,适时地给学生帮助和鼓励。这种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只有把这两者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建立好学生的德育,只有这样,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进入社会后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的策略

构建自由沟通的平台,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所具有的巨大驱动力的源泉。有许多的心理实验也说明这点。如果是在一种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并且逐渐地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人格品德。要做到提供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就必须做到把心情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而总结出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重视教育方法,必须明白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在德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良好地处理师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注重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要想办法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感,从而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齐头并进地去探索知识和世界。在进行德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仅如此,还要做到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上进心,从而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维持良好的教学情绪。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直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只有教师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完美营造健康的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认真备课,以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学生。

3.增强关于德育的信任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中职德育中。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教育的内容结合到学生周围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中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性。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物和生活素材结合起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分析和判断,达到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良好教育的目的。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职德育中更要恪尽职守地严格遵守此项原则,在德育中,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良好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职教师只有在今后的教育中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德育工作,才能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篇(5)

关键词:PDCA循环原理;PBL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运动处方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取2014级新生两个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PBL教学模式的为试验组,以LBL教学模式的为对照组。

2.方法:试验组首先设定合格的运动处方和PDCA循环原理这两个重点知识相结合为核心问题,展开PBL教学模式。然后试验组按各自的体质测试成绩自行分成若干小组,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对照组则以LBL教学模式通过听从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讲解和课后复习相关知识后,自主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

二、步骤

1.考评项目合格率的指标

(1)运动处方可行性:A全面了解处方对象的体质和健康状况。B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C进行相应的运动功能评定。D如何执行处方E自我督促执行处方的方法F定期调整处方。

(2)运动处方完整性:A锻炼目标B锻炼内容C 运动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重复次数)D注意事项。

(3)运动项目多样性:A处方中运动项目超过5项。B处方中运动项目低于5项。

(4)运动处方目的性:A近期目标:在耐力性项目中心肺功能的改变。B远期目标柔韧性和力量性指标的改变。

2.PBL教学模式

(1)问题的设立:向试验组同学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什么是PDCA循环原理,它如何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其二,如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制定适合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并按该运动处方指导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而且通过锻炼实践过程定期完善它。

(2)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指导学生首先查阅管理学方面的图书资料,学习讨论后明确PDCA循环原理,让其明确在任何按一定规律重复的工作中,为了完善该工作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问题,都要使用到PDCA循环原理。接下来,指导学生查阅并讨论有关运动处方的书籍,使他们明确运动处方的概念、内容及作用、分类方法、制定实施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随后,指导学生使用PDCA循环原理从理论层面完善自行设计的运动处方。最后通过锻炼实践,定期按照PDCA循环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运动处方,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3.LBL教学模式

(1)讲授的内容:为对照组学生讲授:其一,PDCA循环原理的具体内容及使用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二,有关运动处方的所有知识。其三,如何使用PDCA循环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运动处方。

(2)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所讲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反复通过举例、提问、复习等方法使对照组学生明晰所讲授内容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使其能够完成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的工作。

三、结果

四、讨论

运动处方是由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等专业人士根据处方使用人的目的,在综合考虑其年龄、性别、运动试验和医学检查基础上,以处方形式制定的一种体育锻炼的计划书。它的内容中必须明确运动的内容、强度、时间、频率,并写明注意事项。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着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以问题为学习基础(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 是和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 Based Learing,LBL) [2- 3] 模式相对而言的, PBL 与LBL 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4 - 5]。依据上述表格内项目可以很明显看出试验组制定和完善的运动处方的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说可行性,由于试验组首先查阅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学习讨论后明确PDCA循环原理,明确了运动处方的概念、内容及作用、分类方法、制定实施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在理论明确,思路清晰的基础上自然能够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运动处方,其次由于试验组是按各自体质测的试成绩自行分组,他们实施运动处方的目的性趋于一致,并且通过学习讨论后,他们的运动处方的完整性得以提高,只是出于个人的性格特性和体育技能水平上与对照组同学区别不大,所以在运动项目的多样性指标上和对照组差别不大。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和PDCA循环原理结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静宜,徐峻华. 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

[2] 黄亚玲, 郑孝清, 金润铭, 等. PBL 教学模式探索[J] .医学与社会,2005, 18( 6) : 56- 57.

[3] 曹洪欣, 王占齐, 张 弛.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 1) : 76- 78.

[4] 李泽生, 冼利青. 麦克玛斯特大学/ 问题学习法[J] .复旦教育论坛,2003, 1( 3) : 85- 88.

篇(6)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篇(7)

[关键词] 循证护理;中小型医院;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20-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明确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的过程[1]。它是近年来国内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与工作模式,可以针对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通过进行实证文献检索,得到与临床护理决策相关的证据,从而寻找到最佳的护理行为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施,再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实施评价,并通过一定方式进行交流或推广,最终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但在推广循证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军队中、小医院硬件与自身环境等不足,循证问题提出的限制、循证支持来源的不足、循证观察的制约、循证应用的局限这些困境[2]也同样存在。如何开拓性做好这项工作, 笔者现结合实践作探讨如下:

1掌握实施循证护理的做法

常规护理程序的 5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 评价)规范了护士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步骤。结合“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3],护理人员在实施循证过程中着重应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最新最佳证据、提供照护的临床情景、患者的要求和偏好、专业人员的判断,并以此将循证护理分为4个步骤:证据生成、证据综合、证据传播和证据应用。该模式中每一个组成部分均相互影响,达到促进整体健康的目的。

1.1证据生成

即通过评估,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具体问题。这是健康教育程序第1步,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患者健康学习需求资料的过程[4]。对特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因此,责任护士要做好以下方面资料的收集。

1.1.1 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患者其他特殊状况等,可通过会谈法获得。

1.1.2 患者心理和社会状态,可通过心理评定量表结合临床观察获得。

1.1.3 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基本检查治疗和护理等,可通过会谈法获得。

1.1.4 患者对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知识:可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自我护理需求的特殊征询获得。

1.2 证据综合

提出临床问题后,责任护士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确立健康教育内容,并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与收集各种具有权威性的护理专业杂志的临床科研类文章,进行证据综合性确认。

1.3 证据传播

对资料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论,通过评价获得最佳研究实证。

1.4 证据应用

首先将获得到的健康教育内容与临床专业知识及护理经验相结合应用于患者。可采用图片、录像、以及讲解等各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知识更进一步熟悉。临床实践实施后做出评价,可通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饮食习惯、健康保健知识等来评价循证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另外,还需了解患者的满意度是否提高,总结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开展循证护理要注意的问题

2.1 确认主要健康问题是前提

在循证护理步骤中首位是收集服务对象原始资料,梳理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这需要首先确认“问题”是否是患者当前或近期潜在性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借助护理手段能否缓解或解决。“问题”存在与否、是否突出决定着护理措施的正确选择及最终期望结果的评估。就循证护理而言,是提供检索和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护理方案的前提。

2.2正确判定相关因素是关键

为进一步明确患者健康问题(护理诊断),往往需要附加引起该“问题”的原因或相关因素,以此说明导致“问题”的最直接因素,使“问题”定位明确、局限。如:睡眠型态紊乱:与环境噪音有关;恐惧:与手术及预后有关;生活自理缺陷:与关节强直有关等,事实上每一个“问题”针对不同患者都会有不同的相关因素。而此“因素”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相比更具体、更具有个体针对性,故提示在寻求循证护理支持时,优选最佳护理路径服务于患者应重点考虑引起患者健康问题的最直接因素,使措施实施的定位符合患者个体的意愿,特别是在开展科学规范的床旁循证护理时,使总结出的护理经验更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

2.3科学寻觅最佳证据是切入点

临床常能看到定位高、措施全、内容雷同的护理计划,很少顾及患者的个体意愿和感受,事实上这是一种阻碍我国护理专业发展思维模式的误区,是制约我国整体护理向更高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循证护理则倡导当前最佳证据、患者的意愿与个人临床经验有机结合的理念,当前提供护理措施的最佳证据的重要性,更强调措施选择与当前最佳证据的吻合性,将效果和患者感受做为能够推广并使广大护理人员能重复借鉴的依据。

2.4落实床旁循证护理是目标

循证护理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证据、应用最佳证据的护理实践过程。面对着临床健康问题相同、相关因素接近的患病群体,也会因年龄、民族、文化背景、教育经历、治疗方案的不同而存在护理措施选择上的差异。循证护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思维模式和精细化解决问题的路径-床旁循证护理。

2.5 要注意充分利用信息网

常用的循证资源数据库包括:Cochrane图书馆的系统评价数据库(http//省略)、英国医学杂志社出版的《临床证据(Clinical Evidence)》数据库(省略/products/elinical/clinicalevidence.cfm)、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guidelines.gov)、英国指南库(his.ox.ac.uk/guidelines)、加拿大指南库(CMA Infobase)(mdm.ca.cpg―snew/cpgs)、JBI循证实践中心数据库(joannabriggs.edu.au)等。检索原始研究论文可通过MEDLINE、CINAHL、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军队医院内部的军卫网络对数据的搜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讨论

3.1循证护理能提高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护理实践活动多靠经验的积累和总结,86%的护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但仍停留于经验式地解决问题[5]。健康教育也往往按照护士的临床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不免带有一些不确定性和经验性,循证护理可以针对健康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建立专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找,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有价值的研究证据,通过分析与评鉴,结合专家经验和患者的意愿,拿出最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案,这对于军队中、小医院的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特别有益。

3.2循证护理能促进健康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医学模式迅速转变的今天,医护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医疗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了解并满足患者的潜在需求[6]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循征护理提倡的是个性化、主张在护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意愿和价值观。因此,护士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鼓励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中来,优先考虑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让教育对象参与健康教育计划及决策的全过程,使健康教育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3.3循证护理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能激发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尤其是管理人员,使之能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积极性。护士要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患者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具有较低学历的护理队伍所欠缺的[7]。军队中小医院尤其应注意。

3.4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密切了医、护、患的关系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循证护理使护士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治疗,加强医护间的协调,避免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独立、科学的思维、决策和行动,同时循证护理要求告知患者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及这些诊疗方法的作用及价格,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选择,把患者的主观意愿、感受作为直接的、重要的证据,护理人员会更加关注患者的主观感觉,关心和体贴患者,由于患者的参与,密切了护患关系,推动建立医、护、患密切合作的“诊治联盟”,从而为患者提供最新、最科学、最有效、最经济的诊疗护理方案,也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护理理论的发展,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雁,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

[2]王小俊.基层医院开展循证护理困境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68-269.

[3]PearsonA,WiechulaR,CourtA et al. The JBI mode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J].JBI Reports,2005,3(8):207-215.

[4]赛小珍,柳晓静,刘勤朴.护理程序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61.

[5]嵇艳,崔焱.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构成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 (28):6.

[6] 徐芬.首注健康教育负责制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5,4(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