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绵城市施工难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良性、可持续性循环,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则成为其中的重点、难点。
1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以下简称《指南》),文中指出海绵城市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2 园林绿化改建提升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功能及应用内涵
园林绿化改建提升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需要对多专业进行统筹规划,而园林绿化由于对各专业的纽带连接作用,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原有绿化进行改建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作为城市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城区新建绿地的建设空间逐渐紧缩,海绵城市建设会更多地与城市园林G化改建提升相结合,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结合不同绿地的特点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调蓄等设施不足而造成的一雨就涝、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增加地下水资源以及雨水的二次利用,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增强小区绿化、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的雨水消纳利用功能。
3 海绵城市建设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的建设应用
在已建城市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使其自然地融入周边的生态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景观安全格局”,以尽可能少的用地、最佳的格局、最有效地维护景观中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从而构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在城市园林绿化改建中,建设海绵城市不是对原有绿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绿地的不同构成形式与特点,对受到破坏的水体、林地等自然环境采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具体的园林景观施工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将海绵城市建设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建设上,包括公园、小区、道路等区域和局域集水单元的建设。按照新区标准进行规划,通过改造地块的建设提升周边老区对径流的控制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法具有多种,且每种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灵活选用各种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4 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具体措施
4.1 控制不透水铺装面积
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透水铺装径流削减能力为40%~90%,比无收集措施时提高约10%,洪峰削减能力在20%~80%,可以大大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控制城市水体污染,维持城市水资源平衡。
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规划硬化铺装时,选用透水材料,采用透水式的铺装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建立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设透水铺装时,由于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结合道路、交通、水利及其功能等现场实际综合考虑,选用透水材料应慎重考虑。但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荷载轻、强度低的铺装改建中,大力推广透水铺装,使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系统有组织地汇流与传输后引入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从而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2 因地制宜,设计下沉式地形
下沉式地形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再利用其上的植被、土壤、微生物等的作用,截流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利用原有绿地的地形设计,在绿地低洼处,设置下沉式绿地,可以有效收集下沉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在实际施工中,利用原有地形高低起伏变化,顺着地势走向,在高程较低处因地制宜的采用下沉式设计,并可结合水景、亭台等设计形式,营造良好的下沉式设计的景观效果与实用性。因此,城市绿化改建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利用现有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洼地、池塘、湖泊等“海绵体”,结合城市绿地进行综合设计,在不增加用地面积、少量建设成本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绿地多功能化、就地消纳雨水径流、减少外排雨水量、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目标。
4.3 充分利用原有绿地的边坡、边沟
在城市绿地的中部、边缘或广场、停车场、道路的边缘,常常地势较低,形成自然的排水通道,因此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利用原有绿地的边坡、边沟设计,在沟底及沟壁采用植物措施和其他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设计方式,设置生态草沟,收集绿地、广场和道路上的降雨径流,对污染径流进行过滤、渗透、吸附及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就地净化处理、控制径流污染、促进雨水下渗、延缓瞬间径流系数的目的,同时,还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了生态草沟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
4.4 建设地下集水管网,增强雨水收集利用
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要结合城市中长期综合规划,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改建绿地地下改造、建设地下雨水收集管网,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减少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
4.5 选用适宜的园林植物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低影响;结构;开发;保护
引言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反映了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虽然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会直接考验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优化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解决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关键。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雨水系统构建,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城市综合性治理和提高城市应对自如灾害的重要思路。
1.系统模式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建设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设施,需要将水的循环纳入到自然的保护范围内。城市水系统建设需要与城市规划,排水设计和道路交通以及园林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提高水生态环境的必要工程,是构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系统模式采用的技术中,既有工程性的开发建设方法,也有非工程的开发建设措施,其核心目的就是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有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对待地理条件,防止城市水灾害。系统的整体设计为组合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提供多项水服务,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工程。
2.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解析
2.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
城市化建设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进行了一定的设计。海绵城市实际上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能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在下雨的时候,既具有雨水存储的功能,也具有雨水释放的功能。在设计系统工程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的途径,同时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的合理存储和科学净化。海绵城市系统建设要把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设计上的区分,让水资源形成一个完成的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保护好河流与湖泊,对坑塘与沟渠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建设中要对自然水文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生态环境进行细致的修复,保障水体和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在开发建设中,对雨水系统和排放系统进行与城市建设的匹配,在存储和调节,传输与净化的过程中,控制好总流量和各个阶段的峰值,将收集与排放系统有机对接,按照标准形成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系统化的构建过程,需要掌握好建设的理论与原则,更要做好必要的监督。
2.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理念
低影响开发实际上就是指在开发水系统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场地的水文特征,是一种低影响的设计理念,也是城市建设中当前采用的有效方式。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论就是维护好开放前后的水文特征,在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上,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国城市开发过程中,开发强度较大,对水文特征的破坏也很大。在低影响设计中,要采用分散式的源头削减措施,是开发前与开发后的峰值流量保持不变。这点与国外的一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国外的开发中,一般没有高强度的开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较小。低影响开发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联系,例如道路交通部门,建筑与城市规划部分,园林与排水部门,水文管理部门等。低影响开发是各个部门联动的机制。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从设计的源头入手,在建设的中期和末期,都要给予设计与建设上技术性推进。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保障城市具有海绵功能的重要设计理念。
2.3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方式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对城市各个层级和相关的规划进行目标性的设计,也需要对规划控制的指标进行内容上的界定。在开发设计中,要从横向和纵向对设计进行规划,在建设中,考虑建筑的年限与类型,小区建设的整体情况,道路的设计,绿地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水开放的空间和封闭的空间进行充分的了解。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上,控制好目标与规划,利用好气候和土地的自然条件,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和设计进行组合式的统一。在建设中,要掌握好经济技术分析的成果,对设计方案与现实情况进行比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构建的同时,要保证好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产业运行,在构建的过程中,降低对正常生产要素的干扰。
3.系统模式应用的具体规划与区域建设
3.1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
3.1.1明确重点开发区域
每个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都不同,在水系统的功能布局和地质特性上,具有短期的规划和长期的规划。在进行开发设计时,要把重点区域进行一定的控制,在保证综合治理的前提下,对重点区域的年径流量进行控制。这是总体规划中必要的工作。
3.1.2保护好敏感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是生态的敏感区域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对敏感区域要实行禁止建设和限制建设的划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要实现整体上衔接,这是该项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个系统之间形成对接的基础。保护好敏感区域,就使得其他区域的建设更具实力,就会保证建设的稳定性。
3.1.3合理控制地表形态
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城市空间的增长,在低影响开发水系统的建设中,就要明确城市边缘,以适应城市扩大后的水系统情况。要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认知,要对透水和不透水的土地进行了解,要掌握地表径流的情况,对地形和汇水分区进行必要的认知。在保证自然径流通道畅通的情况下,延长汇流的路径,控制径流的雨水量。
3.2实施水系专项规划
3.2.1明确水系的保护范围
城市水系的保护要根据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在各个水域和岸线上紧密联系,划定敏感区域,油壶河湖水系的布局,合理规范排放与存储的关系。在城市河道中,将有关联的地方连接,形成水系之间的相通关系,控制好地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明确水系的专项规划,能够让水系的保护范围在控制的条件内,在建设施工时,就不容易造成偏差。
3.2.2做好绿地系统规划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场地,城市绿地对于低影响开发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绿地上,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空间预留,可以保证绿地在水系统中,处于弹性的状态。在绿地中,要明确绿地的用途,例如是公园绿地,还是生产绿地,是附属绿地还是防护绿地。在水生态的空间和绿地的布局上,要充分发挥绿地是渗透功能,在绿地与周边水域的衔接处,做好一定的设计,保证绿地对汇水区的要求。
3.2.3关注排水防涝措施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作用很多,其中对防治内涝的综合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时需要与防内涝设计同步,将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涝综合规划相适应,对控制和开发的目标进行指标上的控制。对系统进行评估,精确规划控制目标,对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仔细梳理,是防治方式与防治系统能够实现对接。在雨水的资源利用上和目标控制上,保持系统之间的必要联系。
3.3修复性详细规划
3.3.1明确城市用地分类
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用地分类进行了解,对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解就是为了更好的规避建设中的矛盾。城市用地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对城市用地进行了解,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开发设计中的难点,进行更好的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需要做好不同地块之间的衔接,所有对用地类型进行了解,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避免影响用地上的矛盾。
3.3.2合理面对约束条件
城市建设中各个类型的设施很多,每个设施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城市服务。在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与约束条件之间的限制,对建设的时间和顺序进行分类设计,对布局和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分析,在设计和建设中,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其他方案,在各个专业的相关配合上,掌握好必要的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的大小,类型的确定,资金的安排等等问题。合理面对约束条件,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建设条件。
3.3.3落实各类衔接设施
在工程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要做好与各类设施的衔接。城市规划中,绿地和建筑,或者道路与相关结构之间,需要进行各个部分的衔接,衔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程与建设能够符合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的建设时期不同,城市的新旧程度也不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异,给工程建设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衔接设施的操作中,就要明确城市建设的具体规划,根据图纸进行设计,在衔接工程中,进行细致的验收。
4.系统的技术路线案例分析
4.1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
4.1.1分析自然条件
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模式研究上,要做好对水资源条件的了解,例如地形地貌、排水分区、用水供需情况等。在城市各类管网和园林绿地的建设中,注意调查其分布情况。对自然条件的掌握,能够促进技术应用的准确性,能够保证技术应用的过程,具有稳定的状态。
4.1.2优化设施建设
在选择与优化基础设施上,需要运用综合性的眼光。在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上,要结合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点就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疏通,人工设施建设作为辅助的方式。在具体的技术执行上,就要掌握好各种条件的恢复和利用,在已经被侵占的系统上,进行必要的整改,让设施能够更加完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4.1.3组合系统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系统的构建上,要保持系统的组合关系。城市建设具有不同的差异,城市建设的各个时期采用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在新系统的构建中,要注意与原有系统的对接。使用组合系统的方式,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之间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同时,组合系统能够突出经济适用,能够保证专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4.1.4分解指标体系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框架要结合各个指标的特点进行。对于指标体系要进行分解执行。在分解的过程中,确定好单项和组合指标的应用。在建设中开发和约束控制指标。在控制中,掌握好相应的方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分解方法对于有效设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系统在建设中分解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控制各个关键部分的操作。分解是相对的,分解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整体上的设计。
4.2系统建设的案例分析
4.2.1案例一,北京市某住宅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该项目位于北京的顺义区,项目占地234平方千米,景观湖占地18平方千米,绿地和高尔夫球场占地70平方千米。项目的优点是项目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适合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但是,项目的弊端就是项目所在地是河滩淹没区,地势低洼,建设期间周边没有配套的市政雨水和污水的管线,容易造成内涝的风险高。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心景观的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的营养化会造成水发臭、耗水量高等多种问题。
(2)项目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方案。项目采用的多功能调蓄水体,在雨水湿地和花园建设上,能从总体规划入手。项目实现了总量减排,内涝防治,防治径流污染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等目标。整个项目有效控制了成本,方案与执行之间形成的良好对接。项目实现了径流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目标。但是,该项目没有建设雨水灌渠系统,是通过有效的场地竖向设计实现的雨水地表组织排放,道路和绿地可以作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通道。
(3)项目的综合效益。本项目主要是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代替灌渠系统,投资成本与传统开发模式持平,提高了小区的防治内涝的能力。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污染,能够使入户的径流雨水水质提高,人工土壤渗滤和湿地循环净化系统明显改善。在自然景观和水体效果上,植物和动物都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4.2.2案例二,上海绿地雨水控制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在一所花园单位,该地区有雨水湿地,雨水汇集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的汇集第位绿地草坪和高处园路,常年的水体面积是400平方米,平均深度为0.8米最大蓄水量为480立方米。在园中种植了植物,如睡莲和鸢尾等,蓄水池的底部是泥土,周围放置了一些石子和石块,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在水体设计上上采用的多功能净化的设计。该项目实现了城市景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一直性和统一性。
(2)项目设计方案。该项目采用了新型材料,建设了透水性路面,采用的材料是高粘度浅色结合料,铺设厚度为4cm,压实后混合料空隙率能够达到20%。雨水能够深入到排水沟,就会流向水景处。铺设沥青路面,能够改善水质,还能够解决路面积水的问题,为下沉式的绿地提供洁净的水资源,这样就会让雨水收集后再进行综合利用。
(3)项目的综合效益。项目利用了一定的工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于净化道路的雨水,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实际年流量上,总控制率能够达到85%,道路排水综合设计能够有效利用道路雨水,可以降低绿化带绿化需水量。不仅如此,还能够减少因径流污染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结论与展望
本文阐述了通过勘察管理,从精细化着手,落实安全责任,强化法治意识,将安全文明施工落到实处,从工艺创新、持续改进来保证勘察安全,保障安全生产。
【关键词】
管理体系;泥浆外溢;技术创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各地轨道交通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随着各地轨道交通开工建设,作为工程设计、施工的先行者,岩土工程勘察,对野外施工能否保障安全文明施工、能否符合组织者的安全法治要求,这些是对勘察从业人员的严峻考验。如何让勘察工作者在野外作业中能真正做好“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将考验着勘察工作组织者的智慧。野外勘察设备比较小型化,看似简单,但安全事故不容忽视,尤其在轨道交通勘察过程中,情况就相当复杂。轨道交通勘察一般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布孔钻探,危险源往往是空中有电缆、架空道路,地面有交通车辆,地下有各种管线、已建并正在运行的轨道交通线以及地下障碍物。只要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酿成人身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2014年8月29日,广州地铁11号线钻探施工,擅自偏移孔位,导致正在运行的地铁五号线中山八至西场区间隧道被钻穿,使得广州地铁五号线出现较严重延误。2012年10月12日,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嘉禾望岗—龙归”下行区间隧道,有钻管突然掉到正在运行的地铁列车上,两列列车车头玻璃受损,造成地铁短暂停运。2014年9月1日晨,常州某工地工程地质钻探,在钻机移动时,未将钻机井架拆除,工人推着钻机通过一个桥梁时,井架顶部触碰上方高压电缆,造成两人死亡。一系列的安全事故,震撼人们的神经,安全无小事,事故无处不在。
1.学习领悟文件内涵,建立内部管理体系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项目,于2012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是常州市首条地铁项目,市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问题,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设单位提出严格的要求。我公司是勘察2标段的参与者,对于这么重要的岩土工程勘察,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视,为此公司管理层多次组织员工会议,认真学习《常州市轨道交通勘察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常轨道司[2013]24号)、《常州市轨道交通勘察阶段文明施工管理暂行办法》(常轨道司[2013]46号)、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执法检查通报”等相关工程勘察方面的内容,深刻领会“文明施工管理”的内涵,列出本次勘察难点—钻探泥浆外泄,污染路面问题。重点需解决—地下管线摸排,静探反力装置处理。为确保工程达到如期效果,保质、保量、安全文明施工,在管理对策上,首先从人员组织上,调遣一批精明能干且具有丰富施工经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骨干,组成勘察施工项目部。对各工种、各环节的人员进行详细分工,由总经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树立项目责任人的观念,狠抓工序管理,实行质量、安全目标责任制。
2.处理钻探泥浆外溢的对策及措施
尽管我们长期从事勘察工作,钻探技术娴熟,以往岩土工程勘察多是在业主指定的地块进行钻探,场地封闭,地块性质为业主所有,原地面建筑、地下管线事前已进行处理,在这样的场地钻探,地面可以随意开挖,钻探泥浆采取集水坑收集循环利用,部分泥浆流到钻机周围,不会污染环境,没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在城市道路上,泥浆的处理成为最大的难题。因为泥浆流出不仅污染了道路影响市容,更重要的是存在危害行车、行人安全的风险。尽管我们事前就每3台钻机配置了一辆送水车用来清洗路面,还配备了专用泥浆搬运车等及时清理,包括采取了人工实时清理,围挡内地面铺设彩条布等措施。但是围挡不整齐划一,钻进中泥浆外溢量大等不利因素,对安全文明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在施工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从原来钻孔前我们要求在围挡地面铺设彩条布到改进围挡,要求彩条布必须卷起铺设至围挡1m高的位置,以保证施工造成的泥浆留在围挡区域内,待钻孔结束后直接清理。但问题还是接踵而来,像彩条布容易破裂、泥浆从破裂口流出,机组人员出入带出泥浆等等。为此,现场管理人员吸取作业人员的一些好的建议,例如,收购大量海绵,吸除围挡周围留出的少量泥浆;由于广告布相比彩条布牢固耐用,我们派人收集收购大量传媒企业淘汰更新的广告布,将广告布卷起搭设在围挡中间,我们称之为“包裹式铺设”,较好地解决了泥浆外溢这个难题。而这些细微的措施调整,贯穿了整个勘察野外作业过程,管理人员和机组人员齐心协力,用智慧和劳动解决诸多“不起眼”的问题。
3.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地下管线摸排,静探反力装置处理
道路钻探,管线众多,如何准确确定管线位置是安全钻探的前提,除掌握管线分布图,由管线管理单位现场确定管线位置外,还远远不够,用管线探测仪进行钻孔前的摸排探测,定位管线,这也不保险。以往勘察施工中我们采用过挖孔、探槽等方法进行探测管线,但对于正在通行的重要交通干道,该方法显然不合理。为此,公司成立了临时课题小组,罗列了各种方案,又了各种方案,最终选用了最传统的方法—手工麻花钻进行管线的探测,并组织了一支有丰富钻探经验专门负责开孔的队伍,要求钻进到原状土且不小于地表下5m深度,在没有把握的地段要加深至7m~9m。实践证明,这不起眼的传统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保障了安全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静力触探是轨道交通勘察中重要的原位测试手段之一,在坚硬深厚的路面上施工,通常的做法是剖开硬质路面,清除松软的填土,但需要2m×3m的作业空间。如果平均以2m×3m、深3.5m计算,则所开挖的土方量为3m3。整个标段有两百多只静探孔,则开挖土方量有600多m3。每个静探孔开挖、测试、修复需要数天,将严重影响市容和道路交通。老百姓通常把这种施工叫拉链式施工(图1),社会影响不好,是否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能够改进这种落后的施工模式呢。这次我们把这种技术创新形象地称为“微创”新工艺技术。本标段不采用“拉链”式施工方法,在施工地段,按1200mm边长正方形在4个角点和中心点钻5个准100mm~150mm的孔洞,钻穿硬质路面,进入地表下准500mm~1000mm,4个角点放入液压地锚,作为反力装置,就可以完成测试工作(图2)。测试完成后,将钻出的土柱依次放回原钻孔内,设备撤离后就能车辆通行,不需要路面修复(图3)。通过“微创”新技术解决大面积开挖路面的做法,尽可能做到不扰民、少污染,切实做到安全生产。整个标段我们都采用了这种微创技术,将安全文明施工落到实处,从工艺创新的角度保证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
4.结束语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mbining comm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and analyzed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specific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ridge engineering, guarante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vides some basis and the reference.
Key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桥梁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重点、难点
1.1桩基
桩基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是较多见的施工方法,桩基护壁原则上采用砼护壁,每一节护壁均由人工立模,确保其孔径、垂直度、中心位置准确是关键,必须及时检查、复核。成孔后应使用检孔器检查孔径、垂直度等。质量标准见表1。
桩基护壁砼厚度和标号的质量控制重点:护壁砼强度应较灌注桩砼提高一级,厚度不得小于15cm,必须振捣密实,紧贴孔壁。按设计制作钢筋笼,整体吊放入孔,并有效定位,保证周边保护层厚度。对地质情况的纪录,每桩做挖孔纪录,发现与设计不符,及时通知、调整。嵌岩桩要求:桩底嵌入岩石深度不小于2D(D为桩径),且至桩下溶洞顶完整弱风化岩石厚度不小于6m,因此,桩底要求钎探,即用钢钎探明孔底以下地质情况。对于孔内地下水丰富的孔桩,尽可能抽干孔内积水,确保砼施工质量;当自孔底及孔壁渗入的地下水,其上升速度>6mm min时,采用水下灌筑工艺,即导管发灌筑,进行水下砼施工,应计算出浇灌时首批砼量,使其有足够的数量包裹导管下口,并连续徐徐浇灌,每次提升导管均要注意其埋置深度保持2~4m之间,同时,导管要连接牢固,密封性能良好。桩基础完工后,逐桩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检测桩基砼质量和桩身完成性。
1.2柱墩砼结构
施工时,要特别强调内模的接缝,箱梁内的接缝应采用海绵条填塞或粘结剂封堵,并外裹一层塑料布,确保内表面不漏浆。内模的加固一般采用方木框架配合碗扣钢管加固。腹板外侧模应对支架和侧模进行双重加固。墩柱使用的砼要用拌和站拌和的、由砼专用车配送的砼;并注意砼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重视外掺剂的使用,砼浇振捣要充分而且又不过振,使砼密实。每一节墩柱砼拆模后,需用塑料布或专用布覆盖。
1.3盖梁
盖梁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支撑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全部荷载传到下部结构。为了规范施工,确保盖梁工程质量和外观,盖梁施工的控制要点为:确定抱箍的位置。技术人员根据盖梁底的高程反算出抱箍的高程,根据施工经验,抱箍高程应比理论高程高出2cm,以预防盖梁浇筑砼后的沉降。测量人员负责复核,误差控制在5mm。盖梁底模的检查:模板板面之间应平整洁净,打磨除锈,接缝严密,不漏浆,涂油均匀,特别是与立柱交接处,更应仔细检查缝隙是否处理妥当。钢筋骨架的检查。钢筋的尺寸:不得大于图纸设计值,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加工后的全长不小于图纸设计值10mm。弯起钢筋各部分尺寸允许偏差20mm,箍筋、螺旋筋各部分尺寸允许偏差5mm。钢筋骨架宽、高允许偏差5mm;钢筋的顺直度:钢筋骨架绑扎过程中,随时目测主筋的顺直度,发现不直现象,及时整改。
1.4 T梁
T梁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T梁砼的养生,专用土工布或薄膜养生,特别高温或低温季节,养生时间最少7d,出坑不少于18d;T梁预制均使用定型钢模,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横隔板位置的准确定位,避免横隔板现浇段扭曲、错位。模板的厚度、密封性、刚度、表面光洁度要符合要求;现浇湿接缝施工之前,必须将T梁与其接触面凿毛骨料,表面湿润,使现浇段更好地与T梁结合;T梁预应力施加控制要点:波纹管敷设必须符合设计线形,坐标;锚垫板定位一定正确,负弯矩区的预应力施工时,应在短索预应力筋封锚砼养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长索预应力筋才能开始张拉;应力记录必须真实。张拉之后马上压浆,止压标准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1.5伸缩缝
桥梁伸缩缝装置是桥梁结构最易遭到破坏而又较难以修补的部位,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要点:选择合适的伸缩装置构造形式,制定专门的施工标准(见表2);钢构件要采用强度高、可焊性好和高的耐腐蚀性及抗冲击性、抗疲劳、弹性缓冲及耐磨性好的钢材;伸缩缝内填充聚苯乙烯硬制泡沫板,侧面及底面用嵌缝胶密封或用压光不锈钢板封堵,不锈钢板一侧固定;检查伸缩装置的位置,确保伸缩缝装置符合设置要求,伸缩缝如果分段安装,接缝外焊接;主梁伸缩缝处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层伸缩缝与主梁伸缩缝等宽;安装装置之前完全清理干净缝中杂物、
垃圾,缝内要填足填缝料。
2 建立严格高效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桥梁工程的灵魂。桥梁质量固然由多个环节的控制构成,如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2.1加强质量意识,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制度
施工之前,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学习,人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质量意识必须贯穿于建设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科学的施工方案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必要措施,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的保证。
2.2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监督检查,严格物资材料采购
质量检验人员要严格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经常检查、监督机械设备的使用、运转情况,保证设备的整洁、完好和齐全。结构材料必须指派专人采购,有出厂质保单、实验数据、监理的书面认可和使用记录。严格物资材料采购,保证工程材料与设备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质量低劣的物资材料绝对不可以使用在工程上,必须采用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和设备,对于水泥、钢筋等的采购严把质量关,严厉惩处以次充好、投机倒把、谋取私利现象。
2.3做好工程质量评价,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享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桥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充分的资料。桥梁工程仅仅依靠直接从事工程项目的业主(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借助相关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才能顺利完成建设一流精品工程的神圣历史使命。
3结束语
提高工程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长期战略任务,是基本建设有关各方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也是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桥梁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为桥梁工程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修正管理办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王建弘.桥梁施工中的技术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J].桥梁,2006(1):64-65.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0.前言
高层建筑很多时候是体现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迅猛发展,不论是从外形还是质量及数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从技术水平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难点
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建筑甚至是管路;童年时,现在地下室也在不断增多,防水工作是一个难点;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高层建筑的质量,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2.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分析
2.1深基坑维护施工技术
首先,维护结构的构成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圈梁、围檩及支撑、立柱共同构成了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是用混凝土构成的,而钢筋混凝土圈梁、围檩及支撑则是三道不同的职称工具;立柱则是用工程钢管桩作为材料的,省时又省工。
其次,技术对策
第一,土抗剪能力较小,在成槽之前,可以用a700mm的水泥进行槽壁两侧的加固,保证成槽的质量。,使用劈裂注浆技术对坑内被动土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剪能力,实现土体加固的目的。
第二,降水则主要适用轻型井点降水的方法进行降水2周左右,提高土体固结能力,进而使抗剪能力提高。
第三,进行分层开挖,可以先适量的挖建筑四周的土体,使其可以缓慢的释放,避免突然卸载产生变形,在挖土的同时卸载立柱桩四周土体,保证立柱桩周边土压力的平衡。
2.2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
首先,施工的工序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层建筑都会设置地下室,根据设计要求,必须要做好防水工作,尤其是防水层的端部、节点及贯穿部位的防水。一般情况下,地下室的防水层施工空间有限,对此,设计人员可以在地下室结构不前完成防水层的施工。
其次,施工工艺
第一,要进行底板工程桩端防水层的施工,提前将工程桩周围的垃圾清理干净,保持表面的清洁。在桩周围涂抹防水层,并1层涤纶布环桩粘贴,然后重复均匀涂3~4层涂膜,贴网眼麻片于最后1层涂膜上。
第二,地下室墙体与垫层接缝处防水施工工艺,在完成底板下防水层的施工后,在墙体与垫层的接缝处,先将涂膜刷在涤纶布上,涤纶布与墙体及垫层防水层搭接,考虑上部结构的沉降,在墙体及垫层阴角处预留一定长度。
2.3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2.3.1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关键是要保证顶板的受力均匀,减少混凝土约束力不均,这就要求先不浇捣桁架竖腹杆和斜腹杆,等到上弦梁板中应力稳定后,再进行竖腹杆、斜腹杆的支模及混凝土浇筑施工,并且混凝土后浇桁架不会容易出现裂缝。
2.3.2做好监测工作
随着上部结构应力逐渐增加,在5层左右达到最高,在连接上部结构第1道钢桁架后,在2个简体创造了新的约束,导致应力再次上升,然后保持平稳状态。
2.4高层建筑爬升模板体系的施工
2.4.1导轨式爬模方案
高层建筑对垂直运输的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以采用导轨式爬升脚手架进行简体施工,结合大模板丝攻形成导轨式爬模方案,便于整体或者单片提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要设置爬架,在完成屋顶的建设后再进行拆除。
2.4.2爬架改制成导轨式爬模
导轨式爬模实际上是由常规导轨式爬升脚手架改造而成的,在改造设计过程中,为施工满足,对大模板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附加力需要采取对治措施。普通的爬升脚手架架宽900mm,为了使大模板提升方便且保养易行,所以改造爬架为下半部宽1200mm的爬升主体,上半部保留原来的宽900mm的挂模体,搭上下面的爬升主体架,并确保保持约500mm间隙,利于模板清洁保养和钢筋绑扎工作。为了提高爬模侧向刚度,在吊点位置加设之字形横向斜杆。
2.4.3大模板施工
按照4m和4.5m两种层高来设计大模板,单块重1500kg,面积s=6m×4.6m=27.6m2。大模板设计考虑结构最大要求进行,强度、挠度、迭加变形均满足最大要求。
在地面对大模板进行拼装,利用塔吊吊在架体上,和架体一同上升。为保养大模板,架体和模板之间留着空隙,塞薄型海绵条于每块模板下和模板内拼缝内,可使模板不易变形,也确保墙面光洁、规整。检测显示,本工程东西简体的垂直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
3.模板施工的关键工艺
3.1安装顶板模板
针对不同工程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模板施工方法,一般要求顶板底模采用1830×915×18双层涂模的胶合板作面板,截面为50×100mm的单根枋作内楞,间距600mm。房屋内设通用48×3.5钢管(扣件式)满堂脚手架,作为模板的支撑系统。脚手架主杆纵距为50cm,横距为60cm,横杆等距为160cm,纵向杆每隔320cm设剪刀撑,整体脚手架还需与平台作加固连接。
3.2梁底模板安装
在柱模上弹出轴线、梁位和高程,然后在施工好的承重排架上铺好方木,把底模用铁钉固定在方木上,侧模采取木夹板,竖向用方木加固,外侧用槽钢直通,中间适当用木条支撑,防止模板向内侧变形。梁底板要拉线调直,用水准仪确定高程,当梁跨度较大,梁底模板应稍起拱,对上层梁底模的支撑主要采用脚手架承受。
4.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施工的关键就是振捣,可以选择插入式高频振动棒与平板振动器共同完成这一工作。浇筑的时候可以从一端开始,采用“赶浆法”推进,首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型,当到达板位置时,然后与板砼一起浇筑。如果工艺需求进行设备基础浇注的地方,在浇筑之前要对原有的砼处理干净,放样弹线,绑扎钢筋,然后安装侧模板,并用水准仪测设顶标高,符合要求后按设计砼配合比浇注,混凝土浇筑完后复查预留孔洞及螺栓的偏差,并将其调整至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将表面压平修光。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振捣,每层浇筑厚度不得大于50cm,振捣密实后再浇注第二层,直至到梁底。整个立柱一次性浇筑到梁底或板底。砼浇注完毕后,在12小时之内用土工布加以包裹,并定时浇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砖砌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在建筑前,提前一天将砖浇水湿润,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的砖砌墙。砂浆配合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控制在±5%以内。采用砂浆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度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砌筑砖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砖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为保证砖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使荷载能均匀传送,避免因墙体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组砌形式采用上下错缝,内外搭砖法进行砌砖。
6.结束语
为了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效率,必须要立足实践,按照施工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提升施工中的关键工艺水平,保证土建工程的顺利进行,交出人们满意的产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板技术房建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模板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现代建筑的结构、布局、造型等均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模板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建设中逐渐发展,模板材料和模板技术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改进。
一、概况
模板技术是按照构件的设计要求以及混凝土结构要求,按照设计尺寸建造模板,并通过模板完成建筑施工[1]。施工模板能够自由组合,在完成施工之后能够拆卸,重复利用性很强,并且在清理之后能够在下一个工程项目中继续使用,模板施工能够获得很高的施工质量,因而在建筑工程,尤其是房建工程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国内的模板技术有永久式、组合式、工具式三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使用钢代木,改变了以前使用的定型木模板、散拆散支模板,之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高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建筑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从砖混结构转变为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获得了更理想的抗震性能、防火性能,并且有效降低了房建工程造价,钢筋混混凝土结构的浇筑促进了模板技术的发展。
二、模板施工工艺
1.施工准备
结合工程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周边环境、自然条件、施工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编制合理的模板施工方案,按照结构设计特点,建筑周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情况,进行基础模板、墙体模板、电梯井筒、门窗、框架、梁柱等的配模设计,选择表面光滑并且无裂缝的模板,要求类型、韧性、强度和尺寸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且类型、性能、尺寸和形状等要相同或者尽量接近[2]。考虑到支架在房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选择支架对性能的要求格外严格,才能够稳定承受混凝土重量和施工施加的各种压力,保证模板和模板之间、模板和元件之间连接可靠牢固,有效避免支架事故和模板胀模等问题,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施工之前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条件和施工环境情况以及建筑工程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材料,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并组织一支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施工队伍,给模板施工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2.模板布置和浇筑
模板安装布置是模板施工的基础环节,模板上需要设置固定的预埋件,准备足够的焊接钢管和镀锌钢管,牢固连接模板、元件之间的连接,用于拉伸或者制动的元件需要注意安装对精确性和牢固程度的要求,实际上施工中模板和元件安装位置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需要把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模板的布置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梁下地基土应该能够承受建筑重力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作用力,保证模板布置期间地基下沉不会对模板施工造成不利影响[3]。基础模板支设过程中,使用钢模板做承台,使用方木作为承台横竖背肋和斜支撑,基础梁模板使用组合钢模板,电梯井筒外侧可以使用木模板,并使用钢管作为主龙骨,方木作为次龙骨,为了保证电梯外面模刚度,在电梯井墙中设置直径合适的对拉螺栓跟进平台和电梯井筒作为支撑。在支设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在墙下口和梁根部应该至少要预留两个清扫口,通过清扫口清理杂物、泥浆、木屑等清理干净之后封闭清扫口,模板不应该出现裂纹或者碰撞痕迹,出现空洞或者是蜂窝状缺陷则需要通过一定措施补救,模板和模板之间的连接位置应该仔细打磨,紧密连接,不能留空,安装模板之前需要先检查序号和布置图,之后再进行吊装,之后对模板尺寸、标高、垂直度等进行检查,控制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完成安装之后,侧模和底模之间的裂缝应该小于1mm,0.8-1mm裂缝累计长度应该在每边总长度的25%以下,并检查板面拼装是否平整,相邻模板之间高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通常情况下板面平整度和相邻模板之间高差应该在2mm以下,模板垂直度差应该在3mm以下[4]。
准备浇筑阶段需要保证木模板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湿润状态,可以通过持续洒水的方法实现,但是不要采用过大的洒水量造成水渗入模板。之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浇筑相关设备,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浇筑中为了避免漏浆,可以在模板底部加4cm左右海绵条,但是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并由专人进行实时检查,不能出现跑模问题。
3.拆模
模板混凝土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并且不会损坏模板的时间段内按照一定的拆模顺序进行拆模,通常拆模都在浇筑完成后2d之后进行。底模拆除难度较大,拆除时间需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顶板模板以及支撑周围顶板模板之间独立,拆模需要后拆后浇带模板,后浇带浇筑完成并且达到了设计强度之后再拆除后浇带模板和支撑[5]。拆除完毕需要及时养护,为了避免粘接,可以在混凝土和模板接触面上涂抹隔离剂,避免出现粘接情况,获得更好的混凝土外观和更优良的使用性能。
三、模板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1.爬升滑模
这是一种混凝土竖向施工的模板施工技术。这种结构使用竖向结构作为支撑,自下而上的进行模板浇筑施工,并通过爬升设备完成逐步爬升。这种技术有效的结合了大模板技术和滑动模板技术,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模板技术,在高层建筑的浇筑中是一种快速的施工技术。
爬升滑模技术有着和大模板技术相似的操作流程,稳定的操作工序有效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同时这种逐层施工的方法在配置了一层模板之后就完成了这个楼层的施工,可以拆除模板,减小了模板的用量,并减少了反复拆装模板的麻烦。而且爬升滑模施工工艺在爬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吊升设备,通过滑动模板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降低了工程成本。
2.早拆工艺
早拆工艺的优势在于有着更小的成本投入和更快的周转速度,因而这项工程在国内房建施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模板早拆工艺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支撑锁板式早拆柱头、组装式早拆柱头、斜面自锁式柱头等多种形式,对控制房建工程质量,节省工程造价有着重要贡献。
3.玻璃钢圆柱模板施工工艺
玻璃钢模板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布作为母材,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粘接剂聚合成为的新型模板,这种模板的支撑结构比较简单,安装和拆卸均十分方便,表面光滑,需要检查验收的接缝少,并且耐磨性和韧性优于钢模和木模。玻璃圆钢柱模板施工工艺主要有三个环节,首先需要支设支柱体模板、找平、测量校正柱模的垂直度,并选择整体提升的方法进行施工。之后进行模板拆除和混凝土养护,并完成柱帽拆除和养护。
结束语:模板技术是一种有着高收益、低施工难度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模板施工技术有效的提高了房建施工效率,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施工质量,并且经济效益较好。在房建施工模板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体系,注意控制模板安装误差,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浇筑、振捣、拆模,才能够最好的发挥模板技术的优势,获得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投入。
参考文献:
[1]沈睿.论房建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2011.( 02).
[2]段军锁.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保温板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
[3]赵亚楠,董晶.模板技术在内容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0).
关键词:桥梁施工;后张法;预应力有效控
桥梁建设一般是属于政府范畴的公共工作,其对交通的畅通提供巨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建筑过程中采用更加有效的建筑途径来使桥梁更坚固,是建设行业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今,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应用在桥梁建设中更是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后张法预应力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后张法预应力的施工特点
在确定建设桥梁的所处位置、地理状况、总长度和承受范围的条件下,预应力筋直接在混凝土构件上张拉,锚具固定在构件上,不需要固定的台座设备,张拉灵活,其拉力可达几百吨,能永远停留在构件上,成为构件的一部分。所以,后张法适用于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制作。后张法其不同于先张法的方法在于是:先安装管道,浇筑混凝土成型待其达到一定强度后安装预应力筋。预应力传递靠锚具,管孔、管束及钢绞线的数量经过科学计算确定。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梁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较,能加强桥梁的承受能力,减轻自身重量,防腐性能提高,在相同环境相比之下使用寿命时间更长,因此广泛应用于许多桥梁建筑中。
二、后张法预应力的施工途径
(一)支架地基硬化及搭设
根据实地勘测,结合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交通情况等编制确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支架地基进行硬化处理后搭设支架或架设贝雷梁,然后再按设计的桥梁底标高处铺设底模板。搭建好支架后对架体及地基进行加载预压试验,与此同时计算好桥梁总重量。预压试验的安全控制值系数一般取1.2~1.5,以检验架体的稳定性及承载强度。
(二)模板安装
根据施工工艺在梁底部采用木模,完成后拼接严密,支撑牢固,安装尺寸准确,能减少各部分的缝隙大小。建筑模板按先底模、后侧模、最后顶模的顺序进行构造。并且,在造模的同时预留出准确的孔道位置和大小,以便在后期穿钢绞线束时起到很好的作用。侧模的建造完毕后进入内膜的构建,保证内膜的封闭性是很重要的,此时应该用木模。模板安装质量的好坏是涉及到整体桥梁表面美观的重要性,模板安装的准确对桥梁的整体建设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作用。
(三)钢筋安装及布设管道
波纹管的安装应和钢筋安装按设计图纸同时进行,要注意组织好钢筋和波纹管安装顺序。波纹管的接长可采用厂家配套波纹管接头管长,接头管的长度一般为被连接管道内径的5~7倍,两端用密封胶带封裹,以防接头处漏浆。波纹管按设计编号逐一安装,安装时严格按图纸设计给定孔道坐标位置固定,要求保证安装的竖向、横向准确性,平弯、竖弯的地方要按设计设置的转弯半径。钢束定位用“井”或“U”字固定钢筋与周边钢筋点焊固定,在直线段布置间距按800~1000mm,曲线段按设计或规范进行定位。定位钢筋要与梁体钢筋用电焊焊牢,防止管道移动。
(四)砼的浇筑
砼浇注时注意浇筑的次数、顺序、厚度。浇筑应分两次进行,先从底板底部开始浇灌至腹板与顶板交接处,最后浇注顶板。注意浇筑的厚度符合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尤其是在振捣的时候不要碰撞模板,由泵管注入模中。在整个砼浇筑过程中应避免损坏波纹管,防止其变形、移位或破损。在浇筑过程中要分层压实混凝土,使其坚实没有空隙。浇筑完成后迅速采用麻袋、塑料薄膜等履盖,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五)穿束
穿束是真正运用后张法预应力的技术,穿束前管道应注意保持孔道通畅、干燥、干净状态,钢绞线保持洁净进行理顺并绑扎成束。钢绞束端头做成子弹头并采用一根钢绞线或钢丝蝇作为牵引,牵引动力采用卷扬机。穿束前经过试验检测混凝土的强度要达到85%后才可以进行穿束,每个部位的穿束都应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人工缓慢、无破损地将单根钢绞线送入到孔道,延伸到另一端后采用卷扬机牵拉,完成整个钢绞线穿束过程。
(六)拆除模板
在进行预应力筋穿束后到施加预应力前的期间,砼结构应通过检测强度,并达到一定数值要求时才能拆除侧模板,然后立即清洗。内膜的拆除要注意不要损坏混凝土的表层,不要破坏孔道的结构,拆除时间要平衡。底模模板及支架应在施加预应力后方并达到预应力砼强度的85%后方可拆除,支架应该由上到下,跨中向两边对称进行拆除,防止上部无支点而破坏建造的砼。注意,每幅或每跨模板的拆除时的强度标准都是不同的,应分次测量。
(七)张拉预应力
张拉预应力应严格按照预应力张拉的流程规定进行。即张拉前应做好张拉准备工作,如:砼强度要达到张拉要求、机具仪表的选择及校验;其次是确定张拉顺序,应遵循均匀对称、偏心荷载小的原则。箱梁预应力张拉顺序为:先下面后上面,先长后短,先对称后单端,先中间后两边,先纵后横。最后实测引伸量和计算引伸量容许误差应控制在±6%以内。施工前应按有关部门规定对每批钢绞线的强度、弹性模量、截面积、引伸量的技术指标进行抽检,并应按实测值对钢绞线的理论张拉引伸量进行调整。初始值在O初始拉力(10%бk)60%бk控制拉力(持荷2分钟) 105%бk控制拉力(持荷5分钟) 100%控制拉力锚固。张拉时应对应设标志,以便测定各钢束的伸长量。每根钢束张拉到设计吨位后,实测伸长量,以张拉时的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调整后理论值的误差不得大于±6%。若发现伸长量异常,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才能再张拉。
三、后张法预应力技术的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在使用后张法预应力技术时,砼强度必须达到85%以上。应测量好每条管道的长度、定位点的坐标、间距、安装的牢固性和准确度;管道的接长接口、排气孔管的安装严密性;管口应采用纱布或海绵堵塞,以免浇捣砼时砼渗进行。预应力张拉时严格控制好预应力值和伸长率,并且预防钢绞线断丝和滑丝。锚垫板前、喇叭口后必须加密加强钢筋网片。压浆时注意压浆的标号和流动性。
四、工程举例
某政府大桥施工前经过设计,桥梁总长243米,每五跨为一幅,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技术,采用箱梁设计办法。计划承重卡车30t,底板厚度0.46米,腹板厚度0.50米。主要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支架地基硬化搭设支架模板安装钢筋安装及布管砼浇筑穿束钢筋预应力张拉拆除模板压浆封锚。砼浇灌是采用有粘结的砼,因为这座桥梁的建筑工程浩大,应用这种方法更加方便灵活。经过两次浇筑后沿孔道穿入钢绞线,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张拉预应力钢绞线,通过钢绞线连接到桥梁两端锚具施加应力,使得束幅桥梁混凝土具有预应力,从而使得桥梁的耐受压力增加,提高了桥梁抗震性能和整体性能。
五、结语
桥梁预应力技术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后张法预应力的技术是在桥梁建设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也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难点之处。这不仅在于环境的因素,同样需要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施工中的后张法预应力的使用途径,希望为今后桥梁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辅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奇.贺栓海.“后张法预应力钢束有效预应力沿程分布分布模式派别与统一模拟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