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专业课程

生物学专业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1 17:2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专业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1)

论文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教育;双语授课

新疆地区的双语(bilingualism)教学,主要是指在同时通行着差别较大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和方言的双语地区,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地应用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式。实行的同时进行本族语和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的教育,旨在有利于保持双语正常延续和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事业。

构建先进文化是教育应承担的使命,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教材和课堂用语)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载体。因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学校教师的授课语种,教材编写语言,直接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新疆,双语教学是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再创造的基本保证。新疆经过十几年的双语教学试点,现已在全疆民族聚居区推行和完善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双语教育,从实践上丰富了双语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语言背景人群、不同专业方向等实施的多样性,大力发展了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疆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主要采用“预科+专业教育”的“23 分段”或“113 分段”教学模式,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民考民”学生设置一年或两年制预科汉语,学习汉语言及文化课基础;然后进入以汉语言授课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达到汉语言能力测试(HSK8级)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同一学校相同专业,民汉学生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民族教师、不同语言授课、不同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进度、甚至不同考核标准,各民族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摩教学也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民汉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中培养,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所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容量出现较大差距,使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和专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民族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学习利用专业汉语,不仅妨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加剧了在毕业实习、考研、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境地,人为地加大了各民族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有学者认为“新疆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障碍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这种以削弱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模式,是不利于现阶段民族教育发展和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

随着双语教育从上至下的有效推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汉语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与基础教育衔接,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将是新疆高校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从最初的“强化汉语”为主、“提高学科教育质量”为辅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

二、生物专业课程特点及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生物专业课程涵盖生命现象的微观到宏观,分子到群体的各个层次发展规律,其中传统分类学、经典生理学、经典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知识理论体系已趋于稳定;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发育等学科内容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内地高校纷纷采用国外优秀生物学影印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来追随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的脚步,以缓解与汉语言编写的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之间的矛盾。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汉语的学习时,通常是在日常用语、风俗人文、环境资源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汉语言锻炼,而对生物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涉及较少。在轻松的预科阶段完成转入专业学习阶段后,课程的骤然增多和大量陌生专业词汇会使民族学生产生一时的畏难情绪。因而需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民语言教学和汉语言教学,以达到汉语言专业知识与词汇的循序渐进,让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和学习难度上逐渐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经典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特点为例。植物学包括分类和解剖两部分,通常在大学一年级讲授。由于宏观植物学知识体系固化,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通过重点阅读和教师实验解惑即能基本掌握该部分关键知识,内地高校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已大大缩减。对民族学生来讲,多数同学来自牧区,对新疆植物多样性有深刻的体会,学习这门课程既有直观的感受也有浓厚的兴趣。讲授时,宜帮助学生建立母语与汉语言在常见植物和基础专业用语如种、属、器官等分类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和理解新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不是转换成母语理解,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后继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可以看出,大一的专业课程,不仅讲授基本专业理论,同时还承担着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提高的责任。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培养,民族学生在专业汉语的听说能力、阅读和理解方面得到很大锻炼,并逐步适应专业汉语的表达和描述习惯。基础生物化学是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遇到的第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体系严谨,课程内容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基础生物化学术语繁杂。对于首次接触专业理论的学生来说,无论民汉学生,掌握好该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与方法是学好生物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除了授课时应全程使用汉语外,考虑到民族学生仍处在专业汉语的学习阶段,在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和计算的静态生化部分,应适当增加课时量,反复讲读蛋白质、酶、核酸等关键大分子特征与属性,在民族学生脑海中用汉语言专业词汇构建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汉语授课,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满足将要面临的分子遗传、发育、生理等课程开展的需要。

三、生物专业课程双语授课的必然性分析

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因此,根据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直属院校,尤其是生物科学,提倡进行英汉双语教学”。阅读外文文献,给学生讲授最新专业进展,已是高校专业教师必须的备课环节。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教学向英语教学过渡已成为学科趋势。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教学同样应符合这一发展规律。配合专业汉语教材的使用,将部分民语言授课转为专业汉语授课,直至部分英汉双语授课,是符合新疆高校师资水平,生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和民族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民族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授课积极认真,甚至学生自发写申请书要求学院安排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一部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走上教师岗位。更高水平专业汉语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民族学生在各个阶段和层次的竞争。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阶段仍然存在照顾。较差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不通畅的语言沟通使汉族导师不愿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也不愿意报考交流存在障碍的民族导师的专业。因此,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强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教学过程。生物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不仅仅是民族学生就业、考研深造的需要,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民族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对民族学生进行专业汉语授课,不仅要求民族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民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通用语汉语对民族学生的授课经验,有助于汉族老师学习掌握非母语授课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对今后专业英语授课提供帮助。

专业课程汉语授课符合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新疆已全面推行民汉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汉语的良好语境中。而内初班、内高班和内地高校的民考汉学生知识文化的顺利掌握,也说明了3-5年时间里,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质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从教学的主导——教师做起,克服思想上的懒惰情绪,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药物分析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药物分析、药事与企业管理、分析、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物分析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教学宗旨。这就要求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药物在生产、检验、流通、应用中的药物研究、设计、开发等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和擅长药物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2]。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药物分析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教学宗旨的前提和途径。

一、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从药物分析方法和技术本质而言,核心基础是分析化学学科的分支,而分析化学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包括化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利用物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药物质量及药物体内代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药物的信息[3]。因此,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物质的基本属性间搭建一座桥梁,进行课程集成创新,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该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基础通识课程:数学、四大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大板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用微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务、药品市场营销等;第三大板块则是特色之处,即使得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建立纽带的课程群,包括药物分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文献解析、发展趋势导读和学术动态前言讲座课程;还要注重协调地将实验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训练包括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的制剂分析、鉴别和测定方法优化、体内药物分析综合一体化实验,及工厂企业调研和实践训练、开放式科研创新实验等渗透到这些纽带课程系中相结合的创新课程群,力求在特色鲜明的集成式创新课程群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二、专业教学特色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以上药物分析专业集成式创新课程群的基础之上,还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方面,可通过对教师队伍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内涵,建立专业水平高的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筑强大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合理化。

结束语

现有药物分析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适应能力强、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构建彰显药物分析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兼具知识、能力、素养多元化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 药学教育,2014,30(3):35-38.

篇(3)

现在卫校基本上在基础课程方面都是和很多的医学院是一样的,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大学英语,如果是卫校的中职的话是不会学习高数的,而且卫校专业的很多基础课程都有马克思思修等等基础思想专业。

2、专业课程。

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神经科、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等核心课程。

3、护理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4、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5、助产学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

7、药学专业课程。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4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篇(5)

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缺乏兴趣,专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等问题,总结了我院近些年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的探索。我们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旨在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生物类专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人数猛增,无论是开设生物类学科的高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均大幅提高[1]。然而由于宣传过度,一度引发了“生物热”现象。据统计我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生物学科[2],每年新增几万毕业生,远远超出了工就业吸收能力,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包括重点高校在内的各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普遍存在着第一专业志愿新生比例逐年下降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兴趣,对专业认同度也不高,再加上传统教学体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专业人数居高不下。以我院为例,2013年和2014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分别达到了101人和97人,通过考试实际转出的学生为56人和63人,优质生源流失严重[3,4]。为了提高生物学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本科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层次不清、缺少入门课程、必修课学分过高、不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组织力量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生物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并邀请多位境外高校的教学主管分析和讨论改革方案。最终确定了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生物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我们规划了本科生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大一培养兴趣,大二扎实基础,大三拓展视野;大四全面提升”。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1培养方案的调整

本着“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出个性培养、均衡课程安排、规范课程管理”的总体原则,学院按照生物学科的专业性质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1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我们实行一、二年级按专业大类培养,不分方向,主要学习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通修课程等必修课程。二年级短学期分专业后,学生们除修读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学科特点及职业规划选择修读课程。愿意将来从事生物类学术研究或教育的学生,可选择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后走择业、创业道路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2遵循“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的教育规律

明确大学各阶段的培养核心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降低必修课学分,提高核心课质量,开设内容丰富的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深入学习。在总体上降低学分,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调研数据显示,我院原有的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比同类院校平均高出10个学分,学生课业压力大,影响了学习兴趣。经过此次整合和精简,降低了专业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由160学分减少至146学分,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及空间。知识传授的层次性更加科学,按照兴趣主干分支综合运用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衔接,共计对57门课程进行了综合性的调整,梳理课程体系、调整开课学期、更新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类似的选修课,使我院的课程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均得到了优化。

1.3完善“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的培养方案

学院为新生增设“新生研讨课”“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结合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科学与人生”讲座等措施,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并喜欢上生命科学。聘请境内外高水平学者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模式。继续实施“探索?科研”基金项目,鼓励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特色课程的建设

2.1以激发专业兴趣为主线的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

面对转专业人数日益加剧的情况,我院对申报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走访和调研,了解到新生对生物学科了解不足、缺乏兴趣的现状。因此,我们新设置了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新奇的三门课程,使新生逐步认识生物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并逐渐认同生物科学这一学科。具体举措如下:

(1)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开设“科学与人生”讲座。为了让新生了解生命科学到底是学什么,我院开设了“科学与人生”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科学家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尽快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2)新设“普通生物学”双语课。该课程强调生命世界的特点,即物种的多样性、分子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及其交叉的多样性,以及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性。课程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我们组织了包括“长江学者”“青年千人”“闽江学者”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在内的授课团队对该门课进行讲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宏观认识。

(3)新设“普通生物学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模式生物秀丽线虫的发育、斑马鱼行为学与发育等独具特色的实验课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动态演化的奇妙过程。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上学期的3门专业课中,“普通生物学实验”对建立学科兴趣的影响力最大。

(4)新设双语课程“新生研讨课”。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学习方式,我院特别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替换原来的“学科入门指导”课程(全年级大班上课)。课程内容包括老师对生物科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思路的介绍以及学生自主调研和全英文报告演讲两个方面。课程采用小班教学(30人左右),学院挑选了7位优秀的海外引进教师进行授课,这种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2.2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建设大二、大三专业课

我们将上述大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对大二、大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从而带动了全院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设双语课程。在大二、大三阶段,我们建设或更新了4门主干核心课程的内容,均以双语授课,精选国外最新最好的英文教材。其中,“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荣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现代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或更新了13门双语核心专业选修课,并大部分选用国外最新的英文教材。而其他专业选修课,也将逐渐转变成用中英文相结合的讲授形式。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国际接轨。二是聘请校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学术讲座。我院聘请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外籍教师为本科生开设“EvolutionofImmuneSystem”“BasicProteinSci-ence”“SpecialTopicsinMolecularCellularBiology”“FreshmanSeminar”等全英文课程,全互动的课堂模式和头脑风暴式的授课方法,赢得了学生的广泛称赞。除此之外,我院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癌症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前沿”课程,特邀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我院的教师联合授课。“生命科学系列讲座”则是特邀了一系列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作为主讲人。这些精彩多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2.3以拓展专业视野为目的的大三科研训练课程

在大学三年级我们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设置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及研究创新型实验。该课程每学年对大三的学生开放选课,学生可在1~3个课题组里轮转,进行一学年的科研训练活动,实验室训练一年后需参加科研训练的答辩,合格后获取4个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以此鼓励学生选修该课程。科研训练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实验室,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氛围,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一年的科研训练,学生在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4以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为目标的大四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本科生大学学习成果、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我院规定本科生升入大四后,须自行联系学院各课题组并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是我院助理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使用本学科基本研究工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书写等给予具体认真的指导。经过一年的毕业论文工作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了实际锻炼,为今后进入研究生学习或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近年来我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到较大提升,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坚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在教学实验改革、增设科学前沿课程,推进双语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樊育英,田欣,王世发.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07):260.

[2]盖树鹏,卢伟东,薛仁镐,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10-13.

[3]王福,张新,於晓敏,等.高校生物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38.

篇(6)

关键词: 普通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 课程考核

《普通生物学》是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营养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现象与本质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了生命的各个方面,从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生物学、生物的多样性,到生物的遗传、进化及生态、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体系,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1]。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的概貌和普遍规律,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提高整体素质,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结合专业方向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为今后学生学习打好基础。由于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而讲得太多又容易与后续专业课“撞车”,我们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后续的课程对重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普通生物学》教学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及生物工程三个专业的学生,三个专业培养方案又各不相同,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又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对内容进行调整。生物工程专业后续还将开设像《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营养方式、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内容会陆续在这些课程中做更详细、更系统的讲授。因此,在保证《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合理、科学,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内容宜广不宜精,相关内容可由相应学科系统地讲授。而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这两个专业后续课程与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不同,因此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在高中知识基础上还要深入展开讲解。不仅如此,我们还增加了微生物及其代谢部分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酶学》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大学里面普遍实施学分制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相应受到压缩。因此,在课程中对于这些高中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如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人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不再做过多解释,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提问和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回顾。在考试题目中也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点的考点,保证学生能有比较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2]。《普通生物学》中的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单凭老师口头讲授难以理解透彻,因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以便把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精作用、血液循环系统、尿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重组DNA技术等知识时,我们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节约了教学时间,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减少笔误和口误。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以上优点,但并非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师生课堂互动难以把握、信息量大、学生记笔记困难等。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板书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创造及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生物学实验是必要的。借助实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能合理衔接[3]。过去《普通生物学》实验内容基本集中在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细胞形态的观察、细胞及细胞器大小的测量等。该类实验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普通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是资金问题。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就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增加实验室面积和实验仪器的台套数。目前学院利用国家与地方高校共建项目资金,补充购买了一批仪器,如PCR仪,酶标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一些电泳、层析设备,现已经陆续到位,为开展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奠定了基础。二是《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作为基础课程的《普通生物学》如何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还需要不断进行探讨,这需要多门课程的共同协调。

在教育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4]。为此,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教师指导下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实验基金项目,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如我们学院建有开放性研究实验室的平台,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独自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我院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各种创业活动,比如酸奶的制作,各种饮料、果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以及参与调研食品厂的工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和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认识不足、确定能力锻炼方向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教学得失,确定能力培养方向,改进提高的重要途径[5]。然而以往该课程的教学考核基本以“试卷+分数”的方式为主,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一卷定论”评价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少。在成绩评价时,总评成绩完全按照期末考试成绩给出或者仅加入平时考勤作业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没有考虑学生能力发展、个体差异等重要因素,简单武断。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前要求老师划范围,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而老师学生只关注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鉴于此,教研组决定将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实现考核方式灵活、恰当,考核方法开放、多样,评价模式合理、公正,最大限度发挥考核的反馈与激励导向作用。主要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也就是说,《普通生物学》考试试题由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统一组织出题,而任课老师只是参与一部分,考试时,由教研室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考前强求划定范围的现象发生。第二,加强过程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课程成绩将由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实验成绩、出勤等)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而不再是原来的“一次考试定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产生。第三,闭卷考试要实行集体流水阅卷,统一标准评分。考核方式的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切实发挥考核的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调节、引导等作用,达到以考促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普通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求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维安,韦仕珍.普通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2):52-54.

[2]宋玉芝.浅谈生物学教学方法[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5,27,(1):7-10.

[3]陈传红,周亚平,金卫根.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78-181.

篇(7)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专业 细胞生物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Cell Biology for Department of Aquaculture

TAN Fengxia

(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Cell biology, a basic life science and a ver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lots of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of aquacultur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had been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in department of Aquaculture in Yangtze University.

Key wordsaquaculture; cell bi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对高等学校的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细胞生物学》作为日新月异的生命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双语教学已在各大高校中展开。《细胞生物学》作为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开设,其从2008年开始立项进行了其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和本专业学生的外语情况,本文就双语教学环节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决办法并探讨了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相应效果。

1 选好《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中具有较大作用。苏秦等①的调查结果认为高校学生对采用原版教材还是非常欢迎的,普遍认为原版教材内容好,较有用。但是针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对生命科学的掌握,选择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学生普遍反应看不太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本专业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不能好高骛远,一味追求双语教学形式,而不顾教学效果。如作者在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时选用了英文原版教材《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影印版2002高教出版社)和《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材)》(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前者几乎覆盖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细胞生物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图文并茂,后者可以让学生进行中英文对照学习。在此教材以及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网站的基础了,作者针对本专业特点自编了《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讲义,讲义针对每章内容只介绍主要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轻松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

2 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高校《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就其内容而言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课时少,内容多;二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涉及到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②本专业《细胞生物学》只有32个学时,且采用双语教学,所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案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侧重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的介绍,这是了解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基础,比如细胞的基础知识、细胞膜及细胞表面,细胞器及信号传导等知识;二是淡化与其他学科的重复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细胞的核酸等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细胞的分裂等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讲授这些章节时,我们侧重其与这些学科的差别进行介绍;三是侧重细胞生物学知识与水产专业的联系,着重介绍细胞生物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密切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使用《细胞生物学》英文专业词汇、术语进行课堂教学

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不是专业英语课,后者主要是为了学习外语,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为了再学好课程的同时,掌握专业英语,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③《细胞生物学》在本专业三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的英语水平之间差别较大,且开设在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因此要着重解决学生看不懂、听不懂、学起来很吃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大力气编写了适合学生的讲义,并在学生上课之前发给学生,把涉及到得专业词汇与术语进行相应的注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使用足够的外语,包括使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书写教学大纲、教案、幻灯片,以及教师用外语口语授课量达(50%)以(下转第69页)(上接第63页)上。另外,教师选取了《Cell》杂志上经典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文献,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讨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专业英语。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时,学生普遍认为授课的信息量较小,课后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譬如专业词汇量大,生词太多,英文教材看起来吃力(看不懂),听不懂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注释

①苏秦,杨鹏,张陵.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