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的极值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极值法化学计算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57-01
极值法是中学化学的重要解题方法,主要特征就是充分考虑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从而找出整体的运动规律,并分析达到目的的有效方法。该思维方法对于有关混合物化学问题的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分
解答化学试题常遇到一些知识技能化、题目模糊化的综合性问题,如物质的组成明确,列方程却缺少关系。当学生面临此种问题无法解题时,他必须会进行分析,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然后分而解之,即根据物质的组成采用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再结合平均值原则确定结果。
例1,今有某碱金属M和M2O组成的混合物10.8g,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g,据此确定金属是( )。
A、LiB、NaC、K D、Rb
解析,此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即极值法,可知M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
假如10.8g全部是金属M,则:
MMOH
MM+17
10.8g16g
列式得M/M+17=10.8g/16g,推出M=35。
假如10.8g全是M2O,则:
M2O 2MOH
2M+162M+34
10.8g16g
列式得2M+16/2M+34=10.8g/16g,推出M=10
推出10
二、用极值法确定杂质的成分
在分析混合物中杂质的成分时,可利用整体思维方法将化学问题看成一个整体,避开局部细节,从整体结构上进行分析、转化,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将主要成分与杂质成分极值化考虑,再与实际情况比较。
例2,将13.2g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收集到4.3LNH3(标准状况下)。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NH4HCO3NH4NO3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知能产生4.48LNH3,大于4.3L。因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中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故要求选项中的两种物质至少有一种物质中的NH4+的含量应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再将备选答案中的化学式加以变形,然后再计算:
NH4HCO3(NH4)2(HCO3)2
NH4NO3(NH4)2(NO3)2
NH4Cl(NH4)2(Cl)2
部分“式量”为:(HCO3-)2=122,(NO3-)2=124,(Cl-)2=71,(CO32-)=60,而(NH4)2SO4中SO42-=96,即正确选项为D。
三、用极值法确定反应时的过量问题
当已知反应混合物的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时可假设全部是某一反应物,再假设两者可恰好完全反应,从而确定解题方法。
例3,有18.4g由NaOH与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将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8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这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可能的反应有:
NaOH+NaHCO3=Na2CO3+H2O①
2NaHCO3=Na2CO3+CO2+H2O ②
究竟按何种情况反应,必须判断出NaOH与NaHCO3在①中何者过量,才能进行计算。借助极值法可使判断方便、直观。
设18.4g固体全为NaOH,则受热时不减少,剩余18.4g固体;
设18.4g固体全为NaHCO3,则按②式反应后剩余18.4g×106/168=11.6g;
设18.4g固体恰好按①式完全反应,则剩余18.4g×106/(40+84)=15.7g固体。
现剩余16.6g固体,即介于15.7g和18.4g之间,应是NaOH过量。
NaOH+NaHCO3=Na2CO3+H2O Sm
4084106 18
x 18.4g-16.6g
则84/x=18/(18.4g-16.6g),x=8.4g。进而知:m(NaOH)=18.4g-8.4g=10g,NaOH的质量分数为(10g/18.4g)×100%=54.3%。
参考文献
一、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重要保障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化学新课程结合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对传统课程中与学生认知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并适当降低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注重高一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却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
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取决于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向学生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思维方法: 转贴于
(1)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
(2)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3)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由化学符号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等)组成的化学模型具有直观性,是化学认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直观性是研究结果的表现或表达,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认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抽象),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学生认为化学易懂难学的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这种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
(4)注意积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定量、半定量问题中的守恒思想、平均值思想、极值思想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四、确立全面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观察;实验;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23-01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经典实验多,现代实验少实验教学一般只安排一些经典的实验,重复性好,简单操作。无机化学实验只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考虑到学生在中学阶段,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怕学生不能独立操作来完成实验,所以实验之前,教师将实验的原理、要求、难点、实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确保实验成功。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把每节新课改为先预习、再实验、后总结的做法。
即每次实验结束后,将下一次实验的内容和相应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布置给学生,通过思考题把下一次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变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上课讨论时会感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
二、学会搜集事实 搜集的方法有观察和实验。
实验是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化学研究特别重视实验,因为自然界的化学变化现象都很复杂,直接观察不易得到事物的本质。例如,铁生锈是常见的化学变化,若不控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水气、氧、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杂质和温度等就不易了解所起的反应和所形成的产物。无论观察或实验,所搜集的事实必须切实准确。化学实验中的各种操作,如沉淀、过滤、灼烧、称重、蒸馏、滴定、结晶、萃取等等,都是在控制条件下获得正确可靠事实知识的实验手段。正确知识的获得,既要靠熟练的技术,也要靠精密的仪器,近代化学是由天平的应用开始的。通过对每一现象的测量,并用数字表示,才算对此现象有了确切知识。
三、无机化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是为适应医学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化学基础课。
学好化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在学习新课以前要先自学一遍,这样能对教师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有所了解,听课时特别要注意预习时未理解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课堂听讲十分关键。听讲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产生共鸣。听课时适当做些笔记,有利于课后复习,也有利于在课堂集中注意力。
3、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是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不能企图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定要通过反复自学和思考,才能逐渐加深理解并掌握其实质。
4、课后作业:课后完成一定量的习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课堂内部。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每次课后,老师会布置一些习题。大学要认真解答。独立完成,按时交作业。
5、查阅参考书:除预习、复习、做练习外,阅读参考书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
除了学好课本的内容,还必须重视无机化学实验,实验不仅能验证课本中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自我归纳总结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重视;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566.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61-0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掌握和应用化学科学,对于工农业生产、科技、能源、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学生感到高中化学难学。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及与学生谈心,有下列体会:
一、坚持课前预习
积极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的方法: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上课时应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学习。当教师引入新课时,学生应该注意听取教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应该跟着想想教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应该认真看看教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教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时,学生应该有意学学教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等。
做好笔记,好笔记是教材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繁多又零碎,所以课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教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有的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学生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学生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授课,主要记下教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教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教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教师指出其中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教材的空白处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课上听教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三、及时复习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的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后再做作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来做作业,结果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
四、学会巧记
由于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住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等。
五、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六、建立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答案。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七、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以实验为依据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从新课程标准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目的和要求来看,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前者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能力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培养学生;后者也是注重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智能。笔者通过五年在化学教学中对这两者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感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以下四种智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
语言智能是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明确化学术语的涵义;熟练掌握化学的语言表达;准确恰当地应用化学语言,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培养的方法有:
1.听故事、讲故事。结合化学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化学家的生平和一些科学发明中的奇闻趣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储存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听故事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有效的倾听、阅读和动手写的技能,这种方式是使学习变得具有文学意义的最基本方式。
2.办化学小报或出化学黑板报。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能力和艺术才能的综合表现,最能展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和个性。办小报的过程中要编辑、插图、布局,写短小风趣的小文章、小诗等,因此,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
3.课堂讨论。研究表明,用讨论的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于教师讲授的5倍之多,学生之间的讨论具有“辩论风格”,不仅要求学生用连贯、流扬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且还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推理与判断能力。由于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有限,因此,需要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服力,从而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的能力。
二、逻辑一数理智能的培养
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的培养和运用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从中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观察、实验、模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类比、模型、假说、联想思维等方法;化学实验包括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实验结果,交流实验成果等方法,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循着实验研究的环节一步步展示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例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步骤为:①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吗?微粒能运动吗?它们之间有空隙吗?②提出假设。假设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能运动,它们之间有空隙。③实验验证。④作出结论并予以解释。⑤应用到新情景。转贴于
假设、实验和推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化学习题教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方法经常用到,如:代数方法、不定方程方法、极值方法、等效平衡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理一逻辑智能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察觉、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就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现象、计算结果等进行交流探讨。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活动与探究,如:课外小实验;到工矿企业参观;社会调查与采访等。
合作学习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对小组进行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交流,有利于形成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通过各种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协调人际关系。
案例:环境问题的调查
引导学生提出议题——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并讨论制定设计方案。学生分小组就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学生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当今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解决?当研究方向确定以后,学生就可以把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然后,同组讨论,选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实施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活动之后举办一个总结汇报和经验的交流会。
通过这种活动,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掌握说服他人的方式,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四、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果说哲学是望远镜,它使人看的远,使人把握前进的方向;那么数学就是显微镜,它使人看的近,使人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哲学的淡出意味着化学学科的诞生,而数学的渗入则意味着化学学科的成熟。高中化学既有定性描述和判断更有理论解释与定量计算,因此,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是学习化学的有力武器,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化学基本理论无不以化学计算为基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6年高考后,独立的计算大题已经鲜见。但是对化学计算的考查从未停止,只是成功转型变脸而已。化学计算重在考查对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重在考查解题的思想方法,重在锤炼思维能力。这是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而引起的高考改革的必然结果。惟其如此,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化学计算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在高考试题中考查化学计算能力呢?2009年上海和北京高考化学卷中的两道过量计算题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例1](2009上海卷第22题)实验室将9 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之后,所得固体中含金属单质为18 g,则该氧化物粉末可能是
A. Fe2O3和MnO2B. MnO2和V2O5
C. Cr2O3和V2O5D. Fe3O4和FeO
[点评]这道题好!好在它朴实,知识背景就是教学重点,计算中蕴含化学知识;好在它开阔,解题方法多样,计算中包含守恒、极值、平均值等思想;好在它深刻,平实中见起伏,计算之后隐含着过量讨论思想。一道层层递进考查能力的好题!真乃大上海之风范!这种题就是计算题的题根!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例2](2009北京卷第28题改编)工业制硫酸时,吸收塔排出的尾气先用氨水吸收,再用浓硫酸处理,得到较高浓度的SO2和铵盐。为测定该铵盐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将不同质量的铵盐分别加入到50.00 mL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沸水浴加热至气体全部逸出(此温度下铵盐不分解),该气体经干燥后用浓硫酸吸收完全,测定浓硫酸增加的质量。
部分测定结果:
铵盐质量为10.00 g和20.00 g时,浓硫酸增加的质量相同;铵盐质量为30.00 g时,浓硫酸增加的质量为0.68 g;铵盐质量为40.00 g时,浓硫酸的质量不变。
计算:该铵盐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若铵盐质量为l5.00 g,浓硫酸增加的质量为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这是2009年北京高考题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是绝对的压轴计算题。被称是有20世纪90年代味道的复古型超难试题!不仅在考场上难倒了众多学子,据说在考场下同样难倒了许多教师,说实话,笔者解此题也颇费周折。其实,破解此题的诀窍就是过量讨论!与例1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更复杂些,需要清醒的头脑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SO2被过量氨水吸收,SO2+2NH3・H2O=(NH4)2SO3;浓硫酸与亚硫酸铵反应: (NH4)2SO3+H2SO4=(NH4)2SO4+SO2+H2O,或(NH4)2SO3+2H2SO4=2NH4HSO4+SO2+H2O。一说铵盐首先想到硫酸铵,实际上吸收气体时往往酸过量得到酸式盐!当然解题不能想当然,理科一定要讲理的!10 g铵盐产生的氨气(使浓硫酸增重)与20 g铵盐产生的气体相同,说明一定有NH4HSO4,只有H+增多消耗NaOH,才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矛盾现象!H+的酸性强于NH4+(水解呈酸性)与OH-反应的顺序是:H+>NH4+。30 g铵盐产生0.68 g NH3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据!因为此时NaOH已经不足,后面说到40 g铵盐时浓硫酸的质量不变,是强调、是补充、是印证。但受思维定势影响,将铵盐加到NaOH中,易错判成铵盐不足,NaOH过量。10 g铵盐时NaOH是过量的,因为从变化趋势看,产生的NH3一定经历了先增多后减少的过程,到20 g铵盐时才可能与10 g铵盐时产生的气体相同。因此,20 g、30 g、40 g铵盐时NaOH都不足。
解法1:设50.00 mL NaOH的物质的量为amol,10克铵盐中有x mol的 (NH4)2SO4 和y mol的NH4HSO4。 则132x+115y=10 ①; 此时铵盐不足由N元素守恒知, n(NH3)/mol=2x+y; 20 g铵盐有2 x mol (NH4)2SO4, 2 y mol的NH4HSO4, 此时铵盐过量,氢氧化钠先和(H+)酸式根反应, 消耗OH-为2y, 剩余的OH-再与NH4+反应产生NH3, 则n(NH3)/mol=a-2y。显然 2x+y = a-2y,整理得:2x+3y=a②;30 g铵盐时有3x mol (NH4)2SO4,3y mol 的 NH4HSO4,同理 ,
[答案]14.56; 2.31 g
[点评]这道题难!难在它将铵盐混合物深深隐藏;难在它将过量层层包装、即使判断出存在过量,也难以知道谁过量(表面看NaOH过量);难在选量计算费周折、难在数据计算不简单;难在众多学子瞠目结舌、难在老师也没辙!难在北京考试院《试题汇编》无详解、《十年高考解析》也忽略!
这两道试题同样是考化学计算,同样是将考点放在了过量计算上。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不敢妄言,但上海题的“好”、北京题的“难”应是恰如其分的。
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提示大家,如何学好高中物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好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好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这样便对知识理解得较全面、透彻。课后进行复习,除了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还要深入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应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知识的练习不光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还要完成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但单纯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沉着、自信的心理素质。
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还有一种总结也很重要,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爱因斯坦有个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成功也有三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十学习方法十智能素质
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
(1)学习的动机。
学习需要动机。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我们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如树立远大理想;参加各种竞赛,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鼓励,从而增强自信,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败和屈辱的精神。
(2)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如物理的实验,化学的变化等,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和求知;培养对各门功课的兴趣。往往是刻苦学习后,才发现知识的奥秘和用途,才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一定要钻进“书海”去;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出问题时,那种成功感易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可以促进学习。善于控制自己,是学习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绪,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学习上来,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3)作业的方法
作业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
径。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巩固检验自己的目的。当然在分析问题时,可有几条思路,如顺推法、逆推法、双向法、辅助法、排除法等,另外作业是千万不可copy的,那样毫无意义。不理解的也要及时弄明白。
(4)复习的方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的东西上而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会的东西,这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因此往往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起作用的。复习在于平时,如何复习!
五大隐蔽条件做好物理题一、由物理概念的内含中找出隐蔽条件
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之一,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之中,于是可以从分析概念中去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方法。
二、由物体运动物理规律的约束找出隐含条件
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解题的依据,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往往受一些物理规律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物理规律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隐含条件。
三、由题中的数学关系找出隐含条件
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他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
四、由物理模型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所设的物理模型是不明确的,不易直接处理,只有恰当地将复述的模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才能使问题解决。
五、从关键语句中寻找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