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16:48: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经济、社会的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到教育领域当中应运而生的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挪威的首位女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观点认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的发展价值指向。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生存和生活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教会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从幼年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小学数学可以渗透给学生不乱花钱意识,小学品德培养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忧患意识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普通小学生转到有基本能力的潜在劳动者。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以把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产生节约责任意识,在后续的教育上继续强化,加上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以后工作岗位上就会自觉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钻研。
(三)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经济发展更环保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借助人的力量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辩证的,是科学的,是经济发展必须遵守的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环节的废物处理水平,不能以伤害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得不偿失。
三、从经济角度实施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力度
利用“大扶贫”战略等一系列资金,引进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税收的利用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学生奖学金发放机制,加强对学校教学的监督工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国外优秀小学进行合作,开展我们同发达国家专家的双边合作。增加民间教育和经济往来的频率。
(二)促进不同地区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平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的代言人。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小学教育归属于基础教育,要求教育公平和公正。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和发展深度都有很大差距,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的调节作用则必定导致教育不均衡不公平。教育部门应当将市场当作服务于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既要对于教育方向的市场配置资源适当放权,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适时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公平,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适当放开社会资本对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投入
小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学校自身也要想方设法为本学校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师,需要活动经费,需要开展课程的合适场合,而这都离不开教育投资。可以公开融资和利用众酬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并设立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公布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使用透明,相信社会各界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只会只增不减。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让它在经济学角度发展很有裨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教育成本,既要注重社会成本,也要注重经济成本。从社会发展考虑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从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一切。
作者:丁秀莲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_d1479.htm.
[2]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3.
关键词 隐性知识;职教师范生;知识管理;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8][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创造知识的企业[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一、牢固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理念
目前,尽管我市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盐城领先,但是与省内外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全市范围内课程开设“短斤少两”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那种急功近利,采取违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一时高分,升入高一年级学段成绩又急剧下滑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评价观,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仅看考试分数,还要看获得分数的过程。我们要加强对常态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坚决纠正发“毛球”,死揪蛮干的错误偏向。引导学校、教师向有效教学的先进典型学习,见贤思齐,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教育科研,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
一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如何,校长是关键。校长应当努力成为教科研的内行,成为学校教科研的带头人。我市不少校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带头申报课题,带头开展研究,带头撰写论文,办学质量高、有特色,很值得大家学习。校长不仅要带头开展教科研,还要努力抓好学校教科研工作机制的建设。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的建立,一靠组织职能体制,二靠制度。只有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指导的组织职能体制、合理的教科研工作制度,才能建立起学校教科研的自适应系统,使学校成员积极主动地开展教科研,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教科研领导机构,健全并完善学校教科研组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科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实施方案。要把握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与思路,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化水平。通过整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学校教科研网络。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应协助校长抓好日常教科研管理工作,并要深入课堂和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参与并指导教科研活动,定期检查、研究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教科室主任(含兼职)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科研的组织和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确定学年、学期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要重视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善于发现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及时推广。要通过明确管理分工,落实管理责任,把教科研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扎实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关键词: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01
一、前言
教学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实现教师优势互补,使得教育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围绕教师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面对的困惑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研组学习研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找出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共同的话题。
二、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措施
(一)正_认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意义
学校教学研究活动要强调从实际出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来培训教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研究活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研究教法、课堂、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师教学及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研究制度建设,保证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
1.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理论学习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高的保证,教师理论学习要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采取教研组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定期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然后再进行研讨交流,安排具体教育教学内容,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学校建立教师理论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定期检查、评比制度。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时间,又保证了学习质量。同时学校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确保教师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落到实处,避免走形式。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出发,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要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骨干教师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约束并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开设观摩课、优质课的听评课活动,同时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学校制定专门的听课记录本,听课后教师要写出课后点评与建议,在教研活动时间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点评、相互学习,由学科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批阅。全校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结束后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
3.建立教师之间对话交流制度
建立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制度和青蓝结对制度。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每学年评出“青蓝工程先进个人”,激励教师传帮带的积极性,督促师徒之间相互听课、磨课,包括论文写作、课题申请研究等方面的相互督促。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通过对话交流制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督促老教师创新方法,接受新理念。
4.合理制定评价策略,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
将学校教育教学评比活动纳入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评比活动中既要相互对比,又要鼓励和引导教师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加强合作,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研究活动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模式,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生机与活力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是活动的载体。随着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团体选择、组织方式应逐步放开,可以是校本课题组成员组合,可以同层次教学班级任课教师组合,可以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合,可以同办公室切磋,活动内容要具体、活动形式要灵活,通过创新模式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区域教学研究,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同年级教师、不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同区域学校间也需要同伴互学、资源共享,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区域教学研究。区域教学研究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学校之间开展的大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教学研究要向区域教学研究、联片教学研究、网络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发展,学校可通过区域教学研究活动学习研讨、合作交流、加强研究、相互借鉴,将不同学校的模式、不同的学校文化融合,寻找符合本校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营造广泛参与、合作交流、民主开放的教学研究活动氛围。通过校际合作、区域教学研究促进校际交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园本培训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幼儿园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合教师发展需要的土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动力。加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继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结合课题研究,潜心研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一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家长的真心期盼”为办园宗旨,实施家园共育,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观念,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保教工作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3、以抓实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为核心,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一日常规,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
4、树立“以科研兴园”的教育理念,加强园本课程的培训与研究,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
5、开展迎“六一”活动。
6、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新《纲要》精神与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关键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思想,将《纲要》中的先进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认真撰写教育论文,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2、对青年教师做到分层管理,分步培养,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评优和竞赛活动,不断发现新人,提供更多机会,为她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机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4、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是教育深化发展的内部机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全面贯彻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提高幼儿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亮点,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1、根据我园实际,针对性的制定教育计划、周计划和班务计划,切实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日常的教学行为。
2、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的意识,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好展示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要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3、园领导深入课堂,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根据《纲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适时适地的提出教学要求,帮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
1、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家园联系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会、全面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丰富家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改进工作;开展家园运动会、亲子游戏活动、家教咨询等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2、教师要经常将幼儿的各种成果向家长展示,增进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发展。
五、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两点间的交流,本期将利用教研这一阵地加强两点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互学所长,互补所短,促进思想与教学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交流互动中,纵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级的共同与异性,思考教学的适宜性,探讨大班怎样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本学期逐月重点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开全体教职工开学工作会议。
2、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3、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
4、制定各班主题教学计划。
5、上好教研课。
6、幼儿园安全检查。
三月份:
1、进一步做好环境布置工作。
2、加强广播操的训练。
3、常规工作检查。
4、“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活动。
5、认真上好教研课。
6、教学工作检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2、参加市幼儿园同题异构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3、坚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4、认真上好教研课。
5、准备庆祝“六一”的文娱节目。
五月份:
1、“劳动节”节日教育活动。
2、“六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筹划安排工作。
3、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开展紧急疏散演练。
5、组织幼儿参加体检。
6、上好教研课。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结合夏季特征,加强安全教育和饮食卫生教育。
3、开展教研活动。
4、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演讲、简笔画)
6、检查教学成果,正确评价幼儿。
7、调查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教职工考核。
8、清点财产、资产、资料归档。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号、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号文和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在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创新教师教育思路,提升教师教育效率,是教师教育质量获得根本保证的必由之路。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问题作些思考。
一、树立效率与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与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势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特别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赖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赖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如果不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如果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与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势相接轨,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与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重视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在教育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师的人职培训和考试,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时学分,完成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没有理念,就难以端正提升效率的正确方向;但是只有理念,而缺乏实践和制度的支撑,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仍以“师范生发展实验巾心”开展的教师发展研究活动为例。按照实践,实验中心既是半实体化的教学机构,又是有效的研究场所。所谓半实体化教学机构,就是说中心根据需要可以自主招聘有关教师担任相关课程,可以自主开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程。但是,中心聘用的教师编制非固定化,人员流动非固定化。所谓研究场所,就是说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是研究式的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为了凸显其研究特色,中心不仅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所招收的学员的学习结果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员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部分学员熟练掌握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便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自2007年,中心拟面向文学院学生,招收60名实验班学员。整个学习过程,采用“1+2+1”的学习模式。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学生在本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各选6—8门课程,进行混合式研究学习。第二、第三年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年,“抓住模拟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创作以及人职前的政治思想和信仰教育。四年毕业后,实验班学生除允许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外,对于学完实验班所开设的教育学门类的相关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发表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研究论文的,可以同时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这样有利于营造最适宜师范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