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1 17:25: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篇(1)

消费、投资、净出口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其逻辑的起点,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受收入、消费环境、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经测算江苏目前仍然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导力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江苏“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拉动百分比的测算,探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探索解决低贡献率的对策。这对提高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有着一定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由此推出各指标求对经济增长的量化公式为:

各指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指标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

利用以上的公式对1991~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1991~2011年间江苏省GDP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绘制出GDP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的折线图。

图1 江苏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2 江苏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

图1显示,1991~2011年,江苏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7.33%;投资贡献率平均为51.23%,在1998年、2003年、2009年分别达到了76.24%、74.82%和73.49%;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22%;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贡献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低于投资的。

图2反映了消费、投资、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果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是5.22%,投资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9.68%,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是0.95%。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拉动的,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以解决过剩与增长并行的矛盾。长期来看,难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增长问题还得依靠消费的拉动,因此分析江苏消费贡献率低的原因显得非常必要。

二、江苏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低消费

长期以来,江苏实行的是高投资和低收入、抵消费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下降,导致社会总产品的使用结构出现失调。2000~2011年,江苏GDP年均增长16.78%,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长6.6%,相差近一半,使江苏最终消费在GDP支出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这是造成当前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同时收入增长缓慢也造成了边际消费倾向降低,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往往选择储蓄来替代消费。

近几年,虽然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仍有部分低收入群体尚处于解决温饱阶段,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给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带来较大难度。农村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原有计划体系下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适用了,城镇居民原来由政府包下来的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项支出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政府不再直接注资,而农民延续着几千年来“自我保障”的状态。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且水平偏低,与社会保障配套的私人保险也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变革势必会制约人们的消费支出。人们在考虑未来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的情况下,会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增加储蓄,消费水平偏低是很自然的,而且短期内也难以提高。

(三)收入分配不均

通常在一国的总收入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消费倾向越高。就个人而言,消费倾向与实际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即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这样,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消费倾向就越低。因为高收入者得到大部分社会收入,而这些收入的大部分被他们储蓄起来,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太少,这样,整个社会消费倾向就低。

在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价格双轨制”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欠缺,居民的收入增长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这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日渐突出,更重要的是,尚未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较高,他们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消费者。这样,富人收入高但消费倾向低,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但是收入低。

(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受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农村的耕民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人们自给、封闭的消费观念,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过分强调节俭,消费倾向偏低。大部分钱用于预防性动机,主要用于预防养老、教育、医疗等,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了消费水平偏低。

三、提高消费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对策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影响消费最重要的指标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既然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增加居民收入就是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途径。可以通过要刺激需求增长,刺激企业投资,使其增加对劳动的投入,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重新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可以忍受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GDP增长速度,重点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第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收入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从而扩大保障覆盖面,重点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农村的社保问题最严重,养老、医疗、教育保障跟不上,直接导致农民有钱不敢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剩余部分基本是储蓄。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得以完善,农村居民就可以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具有稳定的预期。

第二,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同时要建立制衡式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手段,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以实现交叉监管的目的。

(三)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确保社会公平。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利用税收杠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税收体系,可以提高对高收入者征税税率,然后用征来的税以政府的名义花掉,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增加转移支付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以此来减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要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意识

政府应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加强对居民心理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传统的向消费观念。要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同时应调整我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陈晓东.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

[2]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3]马光辉,宁定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山东经济,2006,(3).

[4]李颖.安徽省居民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09).

[5]王彦彭等.河南省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02).

篇(2)

Abstra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predi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s focused in this paper. An improved grey prediction model is applied in the practical prediction. The initial value in the improved model is from the final values in the first accumulated generation results. Then the new information could be used effectively. From the experimental prediction we find that the presented model in the paper could simulate the original data information well and obtain good prediction result. And the presented method could provide a good path for small sample data prediction in practice.

关键词: 第三产业;河南;改进灰色预测模型;预测

Key words: the tertiary industry;Henan province;improved grey prediction model;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N9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6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格鲁伯[1]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万华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了不同要素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丁元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并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3];张子默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4];彭志龙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发展趋势问题,通过研究认为,从长期看第三产业比重应当上升,但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也是有可能的[5]。

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来看,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如何制定适合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以及衡量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根据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贡献率的文献以及相关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和探讨。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需求背景下,根据河南省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省份,运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处理小样本数据的建模问题,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新信息优先原理在灰色预测模型中的重要性,以取得更好地预测效果。

从表2以及图1中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波动较大,没有一定的规律性。采用论文中提出的改进灰色预测方法得到的数据的平均拟合误差为6.19%,并且越靠近最新的时间点,误差越低,2010年的拟合误差为2.4381%,说明了该模型还是比较好的拟合了原始的数据并可以用来对未来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到2011-201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892%、27.5204%以及27.4519%。增速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要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外界经济环境复杂变换的局势下,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预测问题。通过采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体现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新信息优先的原理。根据实际数据得到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未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需要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及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以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特.G.格鲁伯.第三产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北京:三联书店,1993.

[2]万华,桂婷.江西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118-119.

[3]丁元,周树高.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5(2):30-33.

[4]张子默.基于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2):60.

篇(3)

关键词:陕西;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23-02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研究所需的1997—2007年间的原始数据选自于1998—2008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而2008—2009年的原始数据,由于陕西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变化,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则选自于2009—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陕西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及居民消费构成等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出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贡献率以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以反映自1997年以来陕西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及发展变化趋势。

为测度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本文采用居民消费贡献率指标,并通过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率中有多少是由于消费需求增加而带动的,其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

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二、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结果及特征分析

1.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结果。根据以上指标和计算公式,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2.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特征。根据上表可得到1997—2009年居民消费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和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如下页图所示)。

从下页图可以看出,这十三年间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动趋势有如下特点:(1)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8.81%。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为24.19%,占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的83.96%;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62%,占居民总消费对GDP贡献率的16.04%。这十三年间的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几乎都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即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要高于农村居民;而从2008—2009年两年间显示出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却低于农村居民,这说明近几年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2)城镇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变动轨迹基本一致,而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偏低,最高的一年2001年的贡献率也仅为16.08%,1998年、2000年和2007年贡献率都为负值,即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只是从2008年开始略有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在这十三年间农村居民消费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3)1997—2009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只是在2007年突然上升然后又迅速下降,说明居民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一直不断增强,可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提升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

1.以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增加消费的物质基础。200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落实在于相应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关中地区要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契机,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陕北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原则,以煤炭、电力、油气、化工等产业为主线,深入推进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南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方面及早突破发展。

2.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一要优化和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产品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教育、社保、医疗和就业等的“民生”支出增长高于政府的“三公”支出增长,提高公共产品支出在政府中的比重,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力度。二要尽快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城镇、农村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着力解决中小学教育的“择校”问题。三要加快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全覆盖,并伴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健全农业生产保险体系和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

3.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贡献度。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是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拓展农村就业增收空间。以解决农业资金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广辟和拓宽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中第二大举措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三要积极支持和扩大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等大类消费,探索商业银行向农民建房提供按揭贷款的做法,并适当延长贷款年限。清理和规范农民生活用电、装修生活用房材料、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消费资费及相关价格、收费项目。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的支持范围并简化补贴手续,在“农机具下乡”的同时,加快推进科技下乡。

4.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渠道。一是积极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西安地区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陕西的义务和非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消费水平。二是应加强政府引导和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景点多的旅游消费独特优势,使旅游消费成为一种基础性消费。三是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的管理法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服务产业,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市场化,最终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四是培育社会诚信意识,改善信用环境,完善消费信贷体系,创新信贷产品,这对拉动以住房、轿车、现代通讯设施为主体的消费升级是现实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马红光,李银秀.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1997—2009[J].理论导刊,2011,(10).

[2] 马红光,李银秀,涂颍清.陕西省居民自主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09,(5):50.

[3] 金三林.变动趋势、结构差异与消费需求不足扭转[J].改革,2009,(6):67-72.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贡献;贡献率

一、引言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等方面。该贡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即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金融业的直接贡献,是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核算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金融业的间接贡献,是从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生产角度分析,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度即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可比价新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新增加额*100%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百分点

金融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对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贡献能力。本文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各年的金融可比价格产值和GDP可比价格产值,进而计算出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00-2003年期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变动趋势,波动性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为负值。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4年二者均转化为正值,2006年发生了飞跃,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开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7.93%。通过青岛市金融业对GDP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走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强(见表1)。

表1青岛市金融业对GDP的贡献

三、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实现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金融业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的传递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间接推动作用。

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入两个参数ρ1,ρ2,其中ρ1的经济含义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2的经济含义为技术实现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技术实现投资价值总额之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衡量,而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取其近似值来表示。

(一)青岛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度量

1、青岛市金融-资本相对形成量。为计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资本形成相对增量(d),同时引入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投资转化率(β)、金融中介费用率(Φ)、投资-资本形成率(χ)和资本产出系数(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金融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资本相对增量;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率(β)=投资增长额/储蓄增长额;投资-资本形成率(χ)=生产能力增长额/投资增长额;金融中介费用率用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差额如表2所示。

近10年来青岛市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达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随后连续两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经达到2.634%,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的变化体现了金融业通过资本形成途径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本形成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递增。

2、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劳动力追随货币与实质资本,引入金融-就业相对增量(m)来表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将其定义为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与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等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除以总就业量(L),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等于产业基本就业相对增量(h)与由资本形成增长而引起的就业相对增量(j*g)之和。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与金融发展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在超过基本就业率以后与产业部门资本形成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业部门资本形成与金融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反映了金融与就业的基本联系。其公式表达式为:m=e+j*g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如表3所示。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的波动性较强,2000-2008年的9年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1年,这两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都是负值,表明在这两年中金融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阶段为2002-2004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自2002年开始呈现正值,并且连续三年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8.657%;第三阶段为2005年以后,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仅为0.244%,这一过程体现了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

3、青岛市金融-技术实现相对量。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衡量,根据相关数据假设其历年值为0.12%。

(二)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衡量

1、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度量。金融业发展通过资本形成、就业与技术实现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形成,并利用先进技术,吸收就业,将观念上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研究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首先需要衡量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分别为46.7%、42.4%和10.9%。

2、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采集青岛市经济自2000到200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青岛市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评价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将二者进行加总便可得到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性比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业贡献率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值,2004年以后青岛市金融贡献率比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马上又开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的贡献率都达到8%以上。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波动性比较大,但在整体上青岛市的金融贡献率是在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篇(5)

[关键词]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引言

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影响经济增长三大重要的因素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劳动、资本对任何社会形态而言对经济增长都起着最为基础的作用,他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科技进步以强劲的动力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不断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在创造、传播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科技进步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改变了劳动者的质量,造就了生产、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大量人才;提高了劳动工具的效能,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发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扩大了劳动对象的使用范围等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表明,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模型

目前在国内外,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定主要通过C~D生产函数(Y=A0LαKβ)。在应用中,A0表示科技水平,是一个不变的量。测算时是利用可量化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样本数据算出其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后,剩余量作为科技进步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这结果显然是不准确的。

此处,采用广义的C~D生产函数,即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科技进步从模型的A0中分离出来,用一个新变量来表示。得到扩展的经济模型:

Y=F(L、K、M、t)(1)

即Y=eλt LαKβMy (2)

式(2)中,Y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M为科技创新,t为时间,eλt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外生项,表明那些在模型中没有体现但却对产出起影响作用的其他所有因素。

由式(2)可推导得到:

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

α+β+衡量是否具有规模效应,大于1、等于1、小于1,分别表明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在实际运用时,对Y=eλt LαKβM两边分别取对数,转化为线性模型。以1nY为被解释变量,1nL、1nK、1nM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1nY=λt+α1nL+β1nK+1nM(3)

由式(3)计算得到:

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指标的选取:用GDP作为江苏省的产出(Y);用江苏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资本投入(K);用江苏省就业总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L);用江苏省R&D经费支出作为科技进步指标(M)。

利用江苏省1990年~2006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运用Eviews软件对改进的C~D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到:

1nY=0.0247t+0.52461nL+0.54111nK+0.0401nM

T检验值:1.16037.35535.0315 2.3447

R2=0.9968,=0.9956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当高,回归方程显著。D~W值=1.3156说明模型通过杜宾~瓦森检验,无自相关。

Y=e0.0247tL0.5246K0.5411M0.040

根据回归结果计算江苏省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结果为: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8%,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2%。说明资本投入的增加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科技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说明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色彩很浓,还达不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准。江苏省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劳动效能,提高资本使用率,将集约型增长方式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建议

第一,全面推进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社会服务、依法管理等手段,加强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式由物质资本消费型向人力资本消费型转变,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省科技进步动力问题。第二,加强科技教育和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发展速度,促进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江苏省政府应积极投资科学研究所、高校等机构,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促使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与此同时,要保持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才能真正地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篇(6)

安晓东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建立了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评价模型,并构建了相关模型的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978-2010年间相关经济和人才数据中的人才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山西省人才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的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率。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仍低于物质资本的贡献水平,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资本推动型特征,而人才资本的产出弹性溢出效应明显,说明山西人才资本的规模收益仍处于高速递增阶段。据此提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跨越发展期,应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优化人才资源在产业内部的配置,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人才资本;贡献率;经济增长;山西

1.引言

当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竞争中的制胜筹码已不再是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或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实际发挥的创造能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增长因素和内生增长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内生增长因素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术、信息与能力,人才资本是指体现在人才本身和社会效益上的人才质量、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如果把人力资本看作一个集合的话,人才资本就是人力资本的一个子集,人才资本与人力资本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以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

2.人才资本理论概述

人力资本概念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1962)因为注意到美国的经济增长超过投入要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增长,提出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后在贝克尔(1962)、宇泽(1965)等人对人力资本的后续研究工作中,人力资本理论得以确立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罗默(1986)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卢卡斯(Lucas,1988)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两文为标志,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层变化,他们的理论被业界称为“新增长理论”。卢卡斯所开创的“人力资本溢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其核心在于修改了古典模型中的生产函数,并在生产函数中加入了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并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和“溢出效应”。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掀起了全世界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的热潮。

3.人力资本对山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从资本角度来看,人才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均是以投入产出的分析为研究视角的。由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提高了人才资本所有者自身的生产能力,而且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即人才资本具有外溢性;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包括内部效应,还应包括外部效应。本文采用人力资本的内生化增长模型,即“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中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以下简称C—D生产函数)来测量山西省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C-D生产函数表达形式如下:

(1)

其中,Y为实际产出量,A表示的技术进步水平参数,K代表物质资本存量,代表基础人力资本存量,也即是卢卡斯所说的有效劳动投入(指基础劳动力投入的数量),表示人才资本存量,分别为物质资本、基础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产出弹性。

根据不同时间区间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投入、、与产出Y的增长率数据,测算得到山西省1978—2010年各时期运行存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测算公式为:

(2)

3.2 模型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建立

确定了研究模型及分析方法后,就涉及到指标的选择及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涉及三项指标: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基础人力资本存量、人才资本存量。

(1)产出(经济增长)Y

本文选用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指标。根据《山西统计年鉴》中提供的1978-2010年期间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得到以1978年不变价格表示的GDP。

(2)物质资本存量K

物质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于固定资本,用1978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净额度量;对于流动资本,用以1978年为基数计算的存货增量来衡量,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净额与存货增量的和即为物质资本存量。

(3)

折旧率以常规4.75%计算。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4)

其中为当年物质资本存量,为上一年物质资本存量,为新增投资,为折旧率。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

(3)基础人力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计算山西省基础人力资本存量,即将劳动力分类后按照不同劳动力的资本特质对其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总的基础人力资本存量。

一般来讲,基础人力指全民中具有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从业人员,其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年、9年、12年。因此山西省基础人力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5)

其中,是为小学文化程度就业人员数,为初中文化程度就业人员数,为高中文化程度就业人员数,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数P4。

(4)人才资本存量

人才界定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受教育年限统一以16年计。山西省人才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6)

3.3 数据测算

对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的C—D生产函数(1)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用于实证分析的经济增长模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7)

(7)式进行变形,得到其增长方程:

(8)

其中,为经济增长率,为全要素增长率,指除各要素外,

技术进步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分别为物质

资本、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按式(2),各贡献份额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相应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据不同时间区间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投入、、及产出Y的增长率数据,测算得到山西省1978—2010年各时期运行存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下表。

表 1978—2010年各要素年增长率和贡献率

增长率 贡献率

GDP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人才资本 综合要素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人才资本

9.34% 19.7% 1.02% 2.11% 26.3% 53.1% 0.98% 19.29%

其中,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基础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人才资本的产出弹性。

4.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表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对于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1%,基础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为0.98%,人才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为19.29%。物质资本贡献率最高,人才资本贡献率次之,基础人力资本水平贡献率最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和人才资本存量水平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518、0.0987和0.8539,即山西省物质投入、人力资本存量和人才资本存量每增长l%,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25.18%、9.87%和85.39%。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这代表人才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达到85.39%,当固定资产投资与人才资本数量的增长同步时,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份额。

由此可见,山西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入拉动,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1%,物质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要素。人才资本投入提产出弹性对GDP的拉动力要高于物质资本投入的拉动力,代表人才资本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部性,人才对经济增长的递增性明显;相对基础人力贡献及拉动力对经济的影响,人才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性,且对山西省生产总值的影响明显大于基础人力资本存量,人才资本产出弹性则处于较高水平,人才资本对山西的经济增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础人力的产出弹性大大低于人才资本产出弹性,这说明普通劳动力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边缘。各生产要素的标准化弹性之和大于1,即,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尚处于边际规模收益递增的时期。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山西省1978-2010年期间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山西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这与我省经济总体发展方式基本一致。按照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增长方式划分标准,技术进步率超过50%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率低于50%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即依靠大量物力与财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发展。而要加快山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必须保证物质投入的同时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力度。目前,山西省人才资本的规模收益增长处于递增状态并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潜力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只有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议及结论

本文运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针对山西省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测算了物质资本存量、基础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才资本存量,并定量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变化中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合山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

按照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的6倍。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投资重心逐渐由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倾斜,确保人力资本投资稳定增长,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加快山西经济跨越转型,进而推动山西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切实用好本土现有人才

全面激发人才活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人才“以用为本”贯穿于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到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评价与激励、配置与管理有机地结合,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全面提高本土人才的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为山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3)大力吸引国内外拔尖人才

以产业需求为核心,围绕山西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领域,面向国内外重点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公开招聘一批学有专长、素质优秀的拔尖人才。推广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依托项目和课题,通过课题外包、人才与项目一并引进等方式,积极与国内外处于研发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接洽,建立合作关系。

(4)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

围绕全省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形成以产业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控机制;加强重点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建设,发挥重大科研平台在人才素质提升中的孵化作用;加快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大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全方位提高现有人才素质。

(5)强化人才服务职能

强化人才服务职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一体化、全开放的人才市场和人才信息网络,彻底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瓶颈”制约,建立急需高层次人才特殊编制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创业条件,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

人才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只有转变发展思路,将发展重心由物质资本拉动向人力资本拉动转变,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强人才资本投入,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作用,加速人才资本积累,以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才能不断提升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山西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Mincer J,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58(8).

[2]Sehuhz,Theodore W.The Reckoning of Education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Supplement,October.

[3]Becker G.“Human Capital”2nd[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4]Uzawa,Himfumi.Optimal Technical Change in a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dew,1965(1).

[5]Robert J.Barro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1991(02).

[6]Robert E,Lucas.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88(03).

[7]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1990.

[8]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1978.

[9]陆潇.人力资本对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0(19).

[10]刘宏霞,谢宗棠.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1]黄维德,郗静,汤磊.上海人才贡献率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篇(7)

关键词:江苏区域 产业结构变动 灰色理论 经济增长

一、江苏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生产力诸要素及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随着经济发展,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但是各个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各个区域的GDP之间的关系如何并不清楚。

因此,本文用邓氏关联度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考察,其计算步骤为:第一步,选择参考数列X0与比较数列Xi,其中X0= { x 0 ( t) | t = 1,2,3 ,…, k},Xi = { x i ( t) | t = 1 ,2,3 ,…,k};第二步,对X0与Xi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利用平均值标准化的方法对个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计算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t时刻的关联系数ξi0(公式为ξi0 (t) = [mini mint |ci (t) -c0 (t) | +ζ maxi maxt | ci (t) - c0 (t) |] / [| ci(t) - c0(t) | +ζ maxi maxt | ci( t) - c0(t) |],其中,mini mint |ci (t) -c0 (t) |与maxi maxt | ci (t) - c0 (t) |分别表示|ci (t) -c0 (t) |的极小值和极大值,ζ为分辨系数,一般取ζ= 0.5);第四步,计算X0与Xi的关联度Ri0(Ri0表示第i产业与GDP的关联度),由各产业历年关联度的平均值得到。

本文以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按当年价计算的GDP为参考数列,以三次产业历年相应增加值为比较数列,令ζ= 0.5,计算关联系数,并进一步测算三次产业结构间的关联度。其中,苏南三次产业关联度分别为0.672、0.954和0.926,苏中为0.619、0.857和0.926,苏北为0.649、0.871和0.891。由此,我们发现苏南第二产业与GDP关联度大于第三产业,苏中和苏北第三产业与GDP的关联度大于第二产业。由此可知,苏南第二产业对GDP增长影响更大,而苏中和苏北第三产业的发展与GDP增长更为密切。另外,分阶段考察,发现苏南三次产业与GDP的关联度在下降,第三阶段三次产业关联度分别比第一阶段下降了5.7%、6.5%和9.5%,这说明苏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减小,而苏中和苏北三次产业与GDP的关联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二、江苏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引起经济总量的增加。这一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可以用因素分析法的原理来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GDP的增长率等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的乘积的和。

一般而言,各产业增长率一定,增加值比重越高的产业对GDP拉动作用越大。本文借鉴因素分析法,以各产业报告期增长率乘以基期的增加值比重来求GDP增长率,与报告期实际GDP增长率相减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本文以1996年为基期,1997-2010年为报告期,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单位:%)

[\&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标准差\&苏南\&0.12\&0.46\&0.28\&0.71\&0.41\&0.27\&2.13\&0.53\&苏中\&0.16\&-0.73\&-0.06\&0.3\&0.49\&0.25\&0.57\&0.35\&苏北\&0.15\&0.5\&0.57\&0.87\&1.72\&1.85\&1.83\&0.71\&]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1数据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异。从贡献率的标准差来看,苏北地区最大为0.71,苏南和苏中地区分布为0.53和0.35,可见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大于苏南和苏中地区;其次,从各自的贡献率大小来看,2006-2010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2006年之前的贡献率有一定提高。另外,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1997-2005年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0.257、0.031和0.486,2006-2010年的平均贡献率水平分别为0.732、0.448和1.656,但是,总体而言贡献率都较低。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苏南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苏中和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大。因此,对于苏南地区,我们可以加大第二产业投入,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应该加大第三产业投入,使两个地区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江苏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总体水平还较低,其中江苏区域贡献率的平均水平2006年后有较大提高,尤其是苏中地区翻了14倍多,但是,从整体而言,三个区域每一年的贡献率几乎都不超过1%。这说明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江苏区域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使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