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一音乐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反思对教师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成长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师的反思,可以有多种途径,除了传统方式下的反思,还可通过网络进行反思。并且,相比传统教研下的反思,网络教研中的反思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网络教研中,教师拥有
更充足的反思时间
传统教研中的教师反思,常常会受到时间的制约。典型的传统教研中的反思,通常是在教师上完课或听完课后,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上课者需要短时间内迅速梳理教学过程,反思得失。听课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局部乃至细节的评析。由于现场教研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学反思和听课反思通常没有很充足的时间供教师酝酿,也没有过多时间供教师发挥,便会出现研讨话题难以深入,参与对象难以全面等现象。而在网络教研中进行的反思,正好弥补了传统教研中时间上的不足。在网络上,时间可以由教师自己支配,不会受到传统教研的时间约束,从而也减少了现场教研中的紧张感。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或休息时间里,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反思,然后发表到网络中。由于反思的时间较充裕,反思的程度可以更深入,并可以使参与活动的所有人员(甚至未参加活动的人员)都拥有多次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网络教研中,教师拥有
更充足的反思空间
传统教研中的教师反思,常常会受到活动环境、气氛的影响,如果环境较舒适、气氛较融洽,教师的反思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气氛不佳,教师很难发挥。尤其是一些话语权较少的年青教师或能力较弱的教师,更没有勇气在现场活动中尽情发表见解。而网络教研则不一样,在网络面前,人人机会均等。教师可以不受现场教研对反思空间的限制,也不必考虑发言时别人用怎样的眼光审视,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上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网络的延展性有多大,反思的影响空间也可能有多大。教师通过博客日志等方式发表专题性反思文章,还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讨论,形成“热效应”。网络教研,让每一个教师有了充足的发表自己见解和引发他人参与的反思空间。
三、网络教研中,教师拥有
更自主的反思内容
传统教研中的教师反思,容易受到现场的干扰,教师容易受到主持人或其他人员的影响,或难以按自己的思路表达,或难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当一位教师表达了某个观点后,他人对该观点表示出不赞同时,很有可能令该教师对自己的观点产生动摇,即使该观点是正确的。再如,当甲教师提出与乙教师观点相左的想法后,乙教师在对甲教师的观点进行判断分析,准备现场辨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其他教师对甲教师的观点表示出较多的认同度时,便会令乙教师缺乏继续辨析的动力,从而放弃了一次深入研讨的机会。当主持人把讨论的话题引向一个新主题时,尚在原来的主题上进行思考的教师也不得不转换思考话题。而在网络教研中,教师在反思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教师可以按照某个共同研讨的话题进行反思,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即使针对大家达成共识的话题,也可以在深思熟虑后提出不同意见。借助网络,教师的反思面更广,表达观点的自由度更大。
四、网络教研中,教师拥有
更多样的反思形式
传统教研中的教师反思形式,几乎都可以在网络教研中找到替代方式。如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对于网络就有QQ聊天式的点对点交流;传统的集体讨论方式,相对于网络就有QQ群聊等;传统的笔记式反思,相对于网络便有博客日志式反思等。此外,网络教研还有其他传统教研所不及的反思形式,如传统教研中讨论过的话很难全部记下来,而网络教研中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复制、粘贴、编辑等方式保存反思内容;传统教研中引用到的相关资料很难及时找到,而网络教研中可以方便地在反思中加入链接,快速找到相关的资料;传统教研中必须在现场面对面进行反思,而网络教研中则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自我反思或交互式反思;传统教研中通常采用一人讲、多人听的方式,听的时候不能讲,而网络教研中可以多人同时发言而不会相互干扰……
由上可见,从教师反思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网络教研比起传统教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依托网络开展教学反思,对传统教研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和补充。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教研中的反思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现场感,真实感,是虚拟式的网络教研所不及的。否定传统教研中的反思,只进行网络反思,并非明智之举。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将传统与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反思有机地整合起来呢?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边听课边反思”的教研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不少学校的办公室和教室配备了电脑,并且都能上网,这使得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介入教研现场的设想成为可能。
比如可以在听课现场开通无线网络,听课者携带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IPAD等),登陆互动交流平台(如QQ群等),边听课边在网上进行即时反思式研讨。以下是一组教师边听初一音乐欣赏课《辛德勒的名单》边在QQ群中进行即时反思式研讨的片断:
教师A:(9:01:37)教师边画旋律线,边唱曲谱。
主持人:(9:01:59)在黑板上出示较夸张的旋律线,揭示旋律的起伏。
主持人:(9:02:16)再用手势加唱谱,带学生体会旋律进行。
教师A:(9:02:33)上行旋律的感觉。
教师B:(9:03:48)情绪随旋律线波动起伏。
主持人:(9:04:21)教师对旋律波浪进行产生的细微的情绪变化,作了较清楚的揭示。
教师B:(9:04:39)学生跟钢琴哼唱旋律,并思考用怎样的情绪。
主持人:(9:05:04)这一段,教师的钢琴力度控制较好。
教师A:(9:05:29)始终将情感体验贯穿其中。
教师C:(9:05:36)范唱、范奏都比较好。
主持人:(9:05:41)如果最后一个音“6”的余音再长一些,可能会更有意境。
教师C:(9:05:53)能否再唱一遍?
教师B:(9:05:59)请学生思考音乐应配上怎样的画面。
教师D:(9:06:41)对,教师在范唱和带领学生唱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情绪的延伸。
以上历时5分04秒的边听课边反思的片断中,主持人和四位教师围绕旋律的教学共进行了14次即时听课反思。在主持人抛出的听课关注点的引导下,四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即时发表见解,并形成互动交流,从而达成对旋律线的形态、范唱范奏的表情问题的共识。反思式研讨的过程,既是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听课教师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即时互动交流建构新认知的过程。现场听课与网络评课同步结合的方式,大大激活了参与教师的思维,提高了教研效率。
2.利用教学论坛构成“从现场到网络再到现场”的反思模式
现场教研中的反思,通常以口头表述为多,带有较多的即兴性。网络教研中的反思,经过了文字的提炼,更趋于理论性,并通过网络互动得到了传播与交流。但这些散见于网络中的反思内容,需要进一步提炼,才能成为对个人和群体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反思。例如,当传统教研结束后,教师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开展网上的教学反思,写博客,参与博客回帖讨论,参与QQ群的即时讨论等。当网络教研有一定积累后,再把教师们集中起来,进行汇总和提炼式的专题交流(如举行教学论坛等)。这样,从现场到网络,再从网络到现场,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教师在多个场合的反思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启示。因此,利用教学论坛,将网络教研中的教学反思汇总、提炼,并通过现场和网络再次传递出去,是一种整合传统与网络环境下教学反思的有效做法。
象山县音乐学科进行的每学期一届的“音乐教学论坛”,便是将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相结合并形成“从现场到网络再到现场”这一循环的反思模式。每一学期的“音乐教学论坛”通常安排在期末,论坛的主题为该学期的音乐教研主题,论坛的发言者为在现场教研和网络教研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下是第七届音乐教学论坛中关于“人声乐队”主题的一组发言题目:
顾丹波《我和我的人声乐队研教故事》;
马晓燕《让人声像器乐一样歌唱》;
王春《借助人声乐队提高音乐主题旋律的感知力与记忆力》;
黄莹《人声乐队——那么远,这么近》;
励玲素《人声乐队之我见》;
游志坚《人声乐队的新认识》;
朱红曙《音色模拟,通向音乐世界的又一座桥》;
杨永生《模拟演奏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陈莹莹《从“和”到“合”——“人声乐队”案例分析》;
谢维俊《如何通过“人声乐队”提高同节奏合唱作品表现能力》;
骆琴琴《实践“人声乐队”强化小学音乐教师和声思维的探究》。
以上发言题目,都是每一个发言者一学期的研究总结,并经历了从现场教研到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最终以研究性观点报告的形式集中呈现在现场教研活动中。因此,这样的研究性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身边的榜样”,可以激起更多教师参与到反思中来,从而进入又一轮“从现场到网络再到现场”的反思模式中,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反思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