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贸贸易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结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073-03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河北省进出口规模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此后河北外贸开始驶上快车道。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有所下降,2010年河北外贸止跌回升,全年完成进出口4193亿美元,增长415%,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出口分别增长389%和439%, 进口、出口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同期7个和13个百分点,在全国十强中居首位。
(二)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河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几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传统市场份额扩大,新兴市场的潜力挖掘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河北省的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且一般贸易总额和所占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 2010年一般贸易额3519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39%,高出全国水平30多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各半壁江山的情况,河北加工贸易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加工贸易额588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1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进出口主体以非国有企业为主
近年来,非国有企业逐渐成为河北省外贸的主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连续位居各类企业的首位,2009年私营企业以891亿美元进出口规模替代国有企业位居第二。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75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17%和324%,成为拉动河北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现象与国有企业个数少有一定关系,事实上,国有企业平均进出口规模远远高于外商企业及私营企业。
二、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并决定外贸的效益。[1]尽管河北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十分突出,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如2009年,河北省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的5835%和8342%。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由外资的进入而带动了贸易额的大幅上升,自主品牌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很多都由外商掌握。因此,河北在国际分工中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阶段,位于产业链低端,影响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低价竞争、效益增长慢
目前,河北省的外贸发展依然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价格优势。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高,常常以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 靠低价取胜。[1]这种单纯依靠低成本、低利润的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外贸数量的高速增长, 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导致企业贸易利润低下,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并形成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导致出口速度与效益不协调,甚至出现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二是低价竞争很容易招致国外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不利于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三是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往往扭曲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使得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如果这种以出口数量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不协调,出口商品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河北外贸发展的主要桎梏。[2]
(三) 各地市外贸发展不平衡,贸易规模相差悬殊
河北省贸易发展不平衡,各地市进出口总额的差距非常大。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和廊坊是支撑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隆起带,也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这五个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约占总进出口的四分之三;邯郸、邢台、沧州和衡水作为经济重点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进出口贸易总值约占总进出口的四分之一;张家口、承德进出口规模偏小。
(四)贸易结构失衡,服务贸易发展慢
河北省贸易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出口商品结构依然不够合理。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升级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但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低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3]即使是比重最高的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仅仅为16%。其次,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尽管近年来河北省进口持续增长,但每年进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小于50%。最后,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仍相对滞后,总体规模偏小,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非协调发展,不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可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制度解析中图分类号:F75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09―04
收稿日期:2006-0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我国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行解析,探求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对外贸易的粗放型增长
(一)出口创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决定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
我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创汇(1994年前),政府对外贸企业的要求是“奖出限入”和增加外汇收入;二是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外需、增加出口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观念是出口越多、创汇越大、经济增长越高,形成的思维定式是顺差好于逆差、高增长好于低增长。在这种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从1979年至1994年各级政府层层下达创汇指标给外贸企业,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以完成创汇任务为第一位。成本则放在第二位,我国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快速增长,由1979年的21,5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516,20亿美元,增长了24倍,国家外汇储备也由此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从1997年至现在各地方政府对出口企业也有形无形地下达了出口额指标,以多出口为第一位,资源配置和利用为第二位,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到2005年,对外贸易额已排在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达35%左右。
由于对外贸易的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一方面,我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4年间我国共遭受反倾销365起,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由此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贸易利益的巨大损失。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贸易与发展报告》,2003-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6%左右;因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收入损失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1,1%和2,1%。另一方面,出口贸易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趋势。2003-2004年,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进口激增且进口价格猛涨,出口产品普遍不增价;如2005年1月,中国出口欧盟的女式衬衣和罩衫等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而出口价格却下跌了41%。
保罗,克鲁格曼指出,最适合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业绩的尺度是该国的生产力,而不是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归根到底是为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服务的。应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去甚远。
(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强化了我国产业的低端构成,进而决定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
一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其各产业的内部构成)决定了它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决定了它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如果不能适时和有妒调整反过来又会强化它的产业结构,而被强化的产业构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丧失比较优势,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了重工业,但在重工业上我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相反,我国可能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由于世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纺织、轻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据此逐步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内需求不足和技术创新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比较优势的一味追求制约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和需求趋于饱和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趋同的影响,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对外出口的商品普遍出现了量增价跌的态势,对外贸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我国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的威胁。
二、对外贸易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对外贸易在粗放型增长的轨道越走越远
(一)重数量轻质量的对外贸易推进制度,固化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粗放型
我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制度供给多与数量型增长相关,而与对外贸易的质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少之又少。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是影响和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主要制度,从我国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上看,基本上是为满足出口贸易的数量型增长而制定的。从财政制度上看(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调控机制及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率高低的调整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利润,最终影响出口贸易的规模;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退税率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同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利润,进而影响出口贸易的结构并最终影响出口贸易的质量。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践上看,一方面出口退税率高低的变动频繁(见表1),这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商务部有关部门粗略估算,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下降约1%,对出口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型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出口退税率结构的调整呆滞,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加重了我国对资源型、能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度依赖,致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及整体经济运行质量难以提高。从我国的金融制度上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是为了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而不断使人民币贬值的(见表2)。
(二)重规模轻效益的对外贸易评价制度,使对外贸易在粗放型的增长轨道上越走越远
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制度安排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规模上,而与进出口效益相关的制度专排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统计和监测的制度安排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价格变化,出口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度等规模(或数量)指标上。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
外贸强省、市和县的各类评比以及新闻媒体的各种宣传,也多以规模和增长速度来衡量和宣传的,这使得粗放型的外贸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与出口效益(或质量)相关的制度安排如对外贸易企业的竞争力指数,进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指标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应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制度直接导致和决定了我同对外贸易在粗放型的轨道上惯性运行。评价制度不改,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难变。
三、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在相关制度的影响下形成超强的路径依赖
(一)财政包干和分税制的实施,使地方政府对出口贸易的数量型增长形成了超强的路径依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体制和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使各地方政府在增加本级财政收入的动机诱导下,产生了积极和大力推进外贸出口总量扩张的热情。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出口退税和人民币汇率等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民币币值越低、出口越多,出口越多、退税越多;另有相当数量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只有靠国家的退税才能维持生存)。并一度出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合谋骗税,并经常使国家退税大于征税,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同时,因出口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和最终被迫升值。另一方面,在企业对现有制度形成超强的路径依赖的情况下,企业既无创新动力也就必然缺少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因此各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收只有大力发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仅造成了我国资源的低效和过度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使得我国企业过分依赖国家的出口退税等出口优惠政策来保持产品的低价竞争优势,这也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量增价跌”的主要原因。
(二)官员升迁的唯GDP论的制度安排在官员政治晋升的激励下导致经济上的短期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外贸出口在粗放的轨道上惯性运行
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制度强调速度、规模和顺差等数量型增长指标,因此上级政府在评价下级政府业绩时也就把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快慢、对外贸易额的大小和顺差的多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于是导致了各地方政府为推进对外贸易数量型增长的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各地近年来在外资(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引进中的“恶性竞争”。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低于国家优惠政策底线的税率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省份或地区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方政府官员之间为获取政治晋升的优势而投资于相同的出口产业(投资相同产业的结果可能导致投资的负利润,但却有可能改变政治竞争参与人的相对位次),造成了地方产业结构的雷同和严重的重复建设,因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产品的无差异性和出口市场的集中等原因,低价竞争和以数量取胜就成为必然。
四、政府推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增长的举措,受现行制度缺陷的影响而收效甚微
(一)经济体制存在不足,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重要原因
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以外贸体制改革为例,宏观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对外贸易的职能还没有完善,而仍过多地依赖行政调节,即使依赖行政调节,也因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导致国家促进外贸的政策缺乏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和有效性,结果导致国家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失效:中观上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还十分有限,对出口价格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协调,也无法提供公平竞争的外贸环境;微观上国有外贸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市场分割导致竞争的有限性。众多的外贸企业展开了无序竞争。这不仅导致市场价格难以形成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率,也使得国家调控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各项政策失灵。
(二)国家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使国家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努力难以实现
我国推动对外贸易质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通过引起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但“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输出的制度安排,导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足。以引进技术用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为例,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和韩国用5~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㈣,从而使我国的产品,出口仍停留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粗放层面和价值链的底端,也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年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趋势:二是科技创新制度缺失,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平台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导致我国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只能是以数量取胜:三是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严重不足。以企业制度为例,我国外贸企业多为缺乏激励的国有企业(我国外贸企业构成为:国有外贸企业占30%、外资企业占60%、民营企业占10%),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多数企业愿意在原有的水平上维持企业生产,缺乏采用新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机制,导致企业即无创新动力也无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五、促进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对策
(一)端正对外贸易指导思想、确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属于制度构成中的非正式制度,它是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标准。因此,要想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构建好这个理论基础和最高标准。一是对外贸易指导思想要从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到出口创利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来,因为只有出口创利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当前利益,也只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二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要从单纯的出口导向转变到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重上来,科学确立大国的贸易战略,有效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能力和质量,避免国际风险。
(二)改善对外贸易制度的供给结构,适度增加促进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制度供给,这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在原有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突破这些稳定性强和影响力大的非正式制度的禁锢,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正式制度的安排和有效实施。为此,一是要尽快改善推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制度结构,主要是增加质量型的制度供给,如适当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等产品的出口退税;尽快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资源、能源利用标准等,不断实现对企业的国际化标准管理;适当减少数量型的制度供给,如不断取消加工类、资源类和能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使制度供给符合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需要。二是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为对外贸易的集约型增长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准。三是完善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机制,强化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三)完善政治、经济等相关制度建设,这是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保证
一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政治保障。经济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解决。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政府的转变,这是打破地方割据、消除诸候经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改进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机制,变官选为官选和民选相结合并最终过度到民选,这是实现科学执政、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更是实现对外贸易、特别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弥补体制漏洞。首先,在对外贸易体制上重在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是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微观基础;其次,提高行业协会等中观层面的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后,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确保对外贸易活动的有序运行。三是制定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构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兴起
2005年起,甘肃就开通电子口岸,海关、商检全部实现无纸化。兰州天星稀土公司在三年前选择了“在线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几年下来获得了“在线广交会”金牌会员,通过网络客户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发展采购商30余家,每年在网上和通过广交会上优势互补,贸易成交金额以百万美元额以上递增。据了解,像天星稀土公司一样的企业基本覆盖了广交会参展商,由于广交会源源不断的新机会、新客户资源,使得参展企业数量和出口额每年平均递增,分析关键因素就是网络媒体为他们助力“远航”,电子商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甘肃有8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注册开展了电子商务,所有参展商加入“甘肃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诚商网”和“网上广交会”的会员,200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全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间接实现贸易。从内陆省份甘肃一个侧面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程度。
可以讲,1997年电子商务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电子商务就涉足外贸,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原因,只提出了“无纸贸易”是全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亚洲金融风暴后,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广交会上,电子商务让广交会“永不落幕”成为现实。这一阶段,国内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应运而生,外贸企业有更广泛、更多的选择电子商务平台业务,电子商务逐步在外贸业务中普遍采用。经过十多年探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启用,配套的技术支持,由国富通、国富安、国富宝公司提供,从数据平台到CA认证、到支付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改进,据悉,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应用平台。随着发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从“在线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市场”提升为“诚商网”,2006年以来,电子商务网上成交逐年递增,商务部所属进出口电子商务网站网上成交额有3400万美元到2009实现4亿美元。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风向标,也是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来自世界的客商在寻找商品的同时,需求催生了新产品、新市场,孵化了一批批新企业,电子商务在这里寻求到了发展的土壤,参展商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注册会员,而每年不断扩张的国外采购商成为平台光顾客户,供需关系支撑着“网上广交会”等涉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兴起,可以说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9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12992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7.1%。到2006年交易额为15494亿,比2005年增长19.9%。2007年达到2.1万亿;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给电子商务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了3.1万亿元,其中, B2B交易规模达2.96万亿元,B2C交易达87亿元,C2C达1195亿元。2009年在2008年基础上翻番。
二、电子商务兴起给传统贸易带来的冲击
随着电子商务第一代、第二展到第三代的提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形成。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随着发展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一大批电子商务营运商兴起。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力度推出独具特色、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诚商网、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众多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利用广交会和国内贸易展会来发展客户资源,不管是运营商和网站平台,都看中了这一发展契机,进行着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博弈。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那些海外采购商要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至少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来进行商业沟通,有的采购商要亲自跑到国外考察几天才能达成交易,这其中的国际长途费用、来回的差旅费都是很高的,而且还耽误时间。自从有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海外采购商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规格、材质、图片,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及供应商,迅速达成交易。网络不仅减少了海外采购商的差旅费和电话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现在的海外采购商几乎都通过网络来寻找产品及其供应商。
据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各类行业网站达到5100多家,以应用的进出口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25家之多,其中具有多种文字语言进出口贸易的网站达到6家,广交会官方网站和“诚商网”以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为主;国内B2B电子商务运营商“阿里巴巴”2008年零售份额和规模占56%以上,“环球资源网”占9.3%、“中国制造网”占4.6%、“中国化工网”占2%。广交会官方网站的增值服务形成了11份语言版本,访问量逐年上升,影响面逐步扩大,广交会期间高峰期日点击量达到2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和使用的人数已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年的访问量来看,有70%来自中国境内,有30%来自境外国家和地区。总而言之,网上找客户、接订单已成为新参展企业和老企业扩大贸易的方式之一,已被采购商所接受。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网络解决了外贸参展商和采购商更多想了解的信息,同时也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关注,电信3G网络推出,各大运营商积极着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表明电子商务对于未来电信运营商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通过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能有效实现从网络基础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电子商务甚至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之一。 研究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达到了27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此数字将增长至5000亿元以上,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构成了新经济的动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网络经济带来的相关行业经济效益30%以上的提高,直接刺激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在电子商务方面突破,全球正在崛起的区域性网络公司组织有可能形成全球最大的一条龙服务电子商务枢纽网,形式多元化的枢纽为电子商务提供更多业务服务。
1.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时应用程度的不断加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一是网络信息应用在电子商务,相比传统贸易方式,减少了繁杂的程序,以无纸贸易形式,降低了贸易成本,实现了扁平化;二是商品从开发、研制、生产、消费的过程,电子商务完成了单据形成到结算,快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从贸易推出到交易成交,人力资本的配置与知识产品的生产之间的关系优化。对外贸企业来说,要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由专业的网络公司开发并运行的,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贸易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其一,提供一个方便的建设企业网站的服务器空间;其二,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其三,提供相应的宣传推广服务。
2.怎样选择电子商务平台才能算合适。其实,这个选择过程并不困难,只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了。一是选择好经营场地。首先要进行市场情况分析,要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范围,是美洲市场大,还是欧洲市场更加重要。其次,要分析一下自己产品的数量、特征,10个产品需要的空间和100种产品需要的空间大不一样。二是选择规模是关键。规模大,供应商就多,竞争也更加充分,商品的价格水分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采购商在这里能以最低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产品,所以采购商愿意来, 商机也就更多。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很重要,但不是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三是量身制衣。有些特殊行业,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选择综合型平台不是非常合适,例如化工行业、医药行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能第一时间吸引买家注意的产品意味着比同行可获得更多的商机。所以,在产品信息的时候,企业需要能够引起买家关注和兴趣的产品。
3.如何有效操作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合同和传统的书面合同一样,电子合同一般都包含约首、基本条款和约尾三大部分。约首部分一般包括合同名称、合同编号、缔约双方名称和地址等项内容。合同的基本条款同样包括品名、品质规格、数量或重量、包装、价格、交货条件、运输方式、保险、支付条款、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项内容。约尾部分一般包括签约日期、签约地点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等项内容。传统的书面合同一般是一式两份,双方签名盖章生效后,各执一份。而电子合同的签字生效是用数字签名形式来实现。在平时与笔者和广大供应商的接触中,很多供应商认为,专业的卖家只需要看图片就知道产品的情况,而且如果采购商确实有采购意向,他(她)会进一步发询盘了解,现在是买家市场还是卖家市场呢?买家有那么多的选择,尤其是你的同行已经给另外对方详细的产品介绍,买家为什么还要放弃好的选择来选择你呢?所以在描述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产品描述的详细与专业。的信息专业与否,决定着企业产品和公司是否能够吸引买家,从而进一步获得买家询盘的机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聚集数百万的会员,要想在这些会员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获得更优先的信息位置,方便采购商容易搜索到商品信息。采购商到达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通过搜索商品关键词来找寻目标,在众多搜索结果中,付费会员总能获得更加优先的排名,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商机。从网络营销角度来分析,网站的设计必须专业化和商业化,如果目标客户在进入企业网站60秒之内,网站内容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并赢取他的信任,那么失去这个潜在客户的可能性高达70%。如果客户在2分钟之内还没有找到企业的联系方式,那么失去这个客户的可能性高达80%。
纵观发展,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发展中仍遭遇瓶颈,中小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困难重重,仍然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推进,据抽查甘肃经营进出口贸易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投资上,约有五分之一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造成网络贸易失败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观原因,自身建设方面不到位;又有主观原因,认识不足,进入误区。
【关键词】 外贸发展方式 战略 路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为此,商务部等八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本文结合该指导意见和辽宁省“十二五”规划要求,研究提出了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路径。
一、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纲领。发展对外贸易可使一国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社会财富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只追求贸易数量增长,而忽略质量的做法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
技术和创新决定了生产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决定了外贸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动力。因此,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3、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为导向
对外贸易结构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关系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具体包括优化商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外贸方式结构、优化主体结构等。
4、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外贸发展方式涵盖了外贸的量性增长、质量提高、结构组成、利益得失以及生态资源可持续性等内容。因而,保证对外贸易的适度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速度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而且,辽宁省对外贸易占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保证辽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5、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所追求的应该是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对外贸易的增长要建立在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价值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辽宁对外贸易要可持续发展,需要由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外贸发展方式,由高投入为主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效率提高为主的外贸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要快于投入物增长速度,增长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来实现良性循环。
二、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路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观念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树立并真正实施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保障。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应该是合理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合理的对外贸易是指我们要了解对外贸易的真实面目,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互通有无,通过国际分工提高国内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加国民福利和国家利益、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健康的发展是指对外贸易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对外贸易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对外发展的扩大与国民福利的增进要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关系。
2、促进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辽宁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辽宁省进出口总额为15.9亿美元,其中出口15.2亿美元,进口0.7亿美元。2011年,辽宁省进出口总额959.6亿美元,其中出口510.40亿美元,进口449.2亿美元,全省对外贸易在全国排名居第8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省。但辽宁对外贸易规模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辽宁省外贸依存度为28.3%,全国外贸依存度为49.90%,其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21个百分点以上,只相当于全国总体水平的56.4%。
1978—2010 年,辽宁省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约13.9%,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40 倍,其年均出口增速约为13.2%。1978—2010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2%。辽宁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速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出口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量和质的统一,对外贸易量的增长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辽宁省十二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出口年均增长15%。2012年4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530亿美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出口超过1350亿美元,年均增长27.6%。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28.3%提高到52.2%以上,进入全国出口前6强省份。而完成这一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但“要建设对外贸易大省,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必须努力完成这一目标任务。
3、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近几年来,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仍处于低端化水平,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在辽宁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过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加快从单纯的价格优势向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转变。
(2)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增加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要超过25%。加快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以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工程机械等为骨干产品,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打造辽宁重装备出口基地;以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为突破口,通过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升出口产业优势;以船舶出口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辽宁船舶工业;进一步加快机床产品结构调整,控制低档产品生产,淘汰落后、污染、高耗能产品,发展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大力发展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提高它们在产业中的比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
(3)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要超过30%。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速不低于东部省份的平均水平,使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辽宁省出口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及网络产品、航空航天、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品出口为重点,培育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4、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2011年末,与辽宁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15个,排名前五位的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东盟、美国和韩国,这五大市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6.2%。辽宁的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优化其出口市场结构,要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市场,以提高市场深度和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要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全省国际市场开拓指导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抢占市场。要在巩固日本、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全力开拓非洲、南美、东欧、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通过提升质量、品牌,投资拓展市场深度。
5、强化一般贸易,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011年,辽宁一般贸易出口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43.65%,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7.09%,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辽宁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是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辽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首先,要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从单一的加工向研发、设计、销售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辽宁省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附加值;其次,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增强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扩大国内采购比例、延长国内产业链条;最后,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十二五”期间要以辽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长兴岛综合保税区为载体,申请设立全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实现“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转型升级的目标。
6、优化主体结构
辽宁对外贸易主体较为单一,2011年国有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为28.2%,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为24.47%,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为45.49%。外资企业出口成为辽宁出口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低,不利于外贸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外贸效益的提高。辽宁对外贸易的未来应当建立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省内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应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要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做强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7、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实现转变辽宁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是实现辽宁省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辽宁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出口产品质量较差,国际竞争力低。从辽宁的专利获批数量来看,辽宁的专利数量明显偏少;从累计总数来看,辽宁专利获批数量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为3.56%。2010年,辽宁获批专利数量仅占全国的2.31%,与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等相比差距甚远。因此,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为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8、以出口品牌战略为主线,引领出口发展方向
坚持品牌为主线就是要继续落实出口品牌战略,并利用品牌产品的出口来提高本省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出口品牌培育,制定产业政策,为出口品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商标的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PCT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国际专利注册,增加商标和专利的国际注册数量,维护企业海外商标权益。通过政策引导,每年商标境外注册100件。到“十二五”末期,争取境外商标注册达到1000件,境外商标注册企业达到600户。把品牌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尽快建立出口产品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各方协同、阶段推进”的自主品牌培育机制。
9、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近年来辽宁省的服务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偏低。因此,要制定全省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推进服务贸易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提高服务贸易在辽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要超过30%。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软件、技术、文化、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着力引进总部、高端、离岸型服务外包企业,扩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规模。支持大连国际服务外包保税研发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并将这一模式在省内推广。抓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发挥大连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提升大连软交会的水平,加快推进沈阳进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步伐。
10、强化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的应诉
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制定贸易摩擦应对预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碳标准等非传统贸易摩擦的应对预案,推进趋势预警、主要贸易国技术法规和标准预警、重点产品预警和专项预警的体系建设。
(注: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编号2012lslktzijjx-08)、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编号W2011078)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商贸发[2012]48号)[EB/OL].http://,2012-02-17.
[2]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2011-04-01.
[3]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12]16号)[EB/OL].http:///,2012-04-17.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 自主创新 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十分迅速,2006年我国贸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质量和效益都有待提高。在保持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逐步迈向国际分工的高端,是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企业自主创新的角度,对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做简要分析。
一、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
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是指外贸发展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也就是说从数量效益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变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从依靠资金、资源和劳动的投入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贸易增长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增长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较低,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不到10%,其贸易规模通过大量产品的贴牌生产完成。据统计,我国出口500强中,34个名牌出口企业的出口额仅占6%,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90%,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30%左右,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这一比重超过40%,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90%的产品是靠加工贸易完成的,这表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较低层次。
另外,我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格局还未得到改变,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衬的。
2、贸易摩擦频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量的激增,以低附加值、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外贸增长方式,导致各类贸易摩擦接踵而来。国外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337知识产权调查等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对我国鞋类、纺织品、服装、家电等商品的调查此起彼伏。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3、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弊端重重
我国出口产品中总体附加值低,贸易比较利益少,我国出口中一半左右是靠加工贸易进行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位处低端,有舆论将中国企业比喻为“国际民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两高一资”产品占相当比重。目前,国内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加大,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这种依靠消耗本国资源和污染本国环境生产低端出口产品的外贸增长格局,在我国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具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增势良好,全球贸易方式正以服务贸易为主导的方向转型,我国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外贸增长量的基础已经具备,在中低端产品出口上也已经树立了优势地位,外贸管理体制的不断健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都将极大地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一般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四个方面。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逐步形成科技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技术创新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1)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对于科技进步的产出,一般采用专利申请或批准数、新产品产值来测量。专利数作为反应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Prencipe,1997)。
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企业专利申请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2006年我国专利的申请数增长到573178个,是1985年的近40倍。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由1991年的28.7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815亿美元,增长了近98倍。
企业应该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专利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出口产品逐渐由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改善,以及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2)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外贸中占了半壁江山,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加工贸易整体技术含量低,在加工环节方面,中国企业只收取少量加工费,大量利润被外商赚去。研究也表明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平均利润率只有5%,而两端的环节的平均利润率可以达到20%~25%。我国的加工贸易急需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加工贸易项目时,选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的项目,并且通过逐步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通过技术转移、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发展,实现二次自主创新。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方式,有助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现有的产业链基础上,上游向研发设计推进,中游向生产加工集约化发展,下游向营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延伸,提高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企业管理创新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在一切以创汇为目的的原则下,形成了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企业管理也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经摆脱了用汇困难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目前正是我国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个转变也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
管理创新可以使企业跟上世界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使管理状况得以彻底改善,从粗放型的经营思路转到集约型的经营思路上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培育自主品牌,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可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给予重视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更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这一进程的完成。
1、政府可以大有作为
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如果政府的政策措施得当,就可以加快这一过程。
体制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政府还应创新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使之更符合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的要求。
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并通过制定更加系统完善的贸易战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加强进出口协调等措施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充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1)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企业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责任。外贸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创立自主品牌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应建立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技术的产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发投入的成果。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资企业的科研人员、科技资金投入与其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存在着正向相关的关系;并且相对于科研人员投入来说,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企业应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活跃本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研发水平,拥有企业的核心专长,树立并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企业应有选择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二次创新
国外先进技术对国内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影响,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该有选择的引进,对于对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国内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技术优先引进。在技术引进之后,要做好“用中学”,通过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加快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技术的二次创新。
(4)企业应注重管理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对我国外贸企业来说,管理创新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要想实施好管理创新首先应转变管理思想观念,强化市场导向的管理,且在继承传统管理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市场经济需要的一套有效的管理创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员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管理体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增强企业的商业信誉,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外贸发展的制约。充分重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贸易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需要。外贸企业应充分抓住现在的时机,增强自主创新的观念,增加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多管齐下,提升本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贸易升级以及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冼国明、簿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
[2] 杨正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J].中国经贸导刊,2005(6).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经济贸易活动。近年来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受“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驱动,以及“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引领,电子商务已经在我国乃至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对传统的经济结构和贸易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我国对外贸易方面,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发展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主体
在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中,由于国内外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并不能获得实时的产品需求信息,因此对外贸易的主体并非这些生产商或销售商,而是那些作为国家间商品和服务买卖中间商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赚取利润。而随着电子商务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网络平台建设,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减少对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依靠。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专门为各国生产商和销售商提品服务需求信息的虚拟企业,这些虚拟企业利用网络平台综合各种产品服务信息,使各国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能通过这个开放的动态的网络中获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服务,而这种模式的效率和效益都远远大于以对外贸易公司为代表的中间商。这样,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一种以跨境物流为依托、以资金往来和信息往来为核心、广大生产商和销售商普遍参与的全新对外贸易形式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式下,作为国家间商品和服务买卖中间商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必须适应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角色以及主营业务的变化,转型成为企业对外贸易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商,他们对外部贸易竞争环境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分析,可以为那些参与对外贸易的生产商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有了参与对外贸易、进入国际市场的平台,这进一步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格局。
三、电子商务发展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对更多利润的追逐是拓展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目的。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成本、洽谈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销售和宣传成本方面均与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有着明显优势。
(一)降低了信息成本
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中,货源信息、需求信息是进出口贸易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如果不从进出口贸易公司获取这些信息,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从海量的报刊杂志和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中去找寻,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也均存在一定影响,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考察核实,这种成本支出将远远大于进出口贸易公司。但是,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使这些信息的传递和获取更加迅速便捷,不管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均可以将信息在这些电子商务网站上,方便潜在贸易对象进行查询和筛选比较,在初步确定之后还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进一步沟通联系,从而促成对外贸易活动的最终实现。这样的信息传递和获取方式,成本得到了最大控制,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也有最大程度的保证。
(二)降低了商务成本
在传统贸易活动中,商务洽谈的过程比较繁琐和冗长,需要双方在同一个地点进行面对面谈判,因此商品的供需双方就签订供需合同所形成的商务洽谈支出,主要集中在差旅费和会议费上面,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但在电子商务的新模式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商品的供需双方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往来等形式对需求数量、标准要求、供货方式、付款方式、违约条件等内容进行前期洽谈,并且还可以同步与几个潜在贸易对象进行洽谈比较。在便捷的交流方式的支撑下,商务洽谈的成本得到了极大的降低,这对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极为有利的。
(三)降低了物流成本
在贸易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商品服务的提供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予以交付,在传统模式中,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商品服务,均需供方通过物流的方式提供给需方,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也最终反映在商品服务中。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虽然那些非虚拟的商品服务仍然需要通过物流的形式予以解决,但电子音像制品、软件、图文、以及网络虚拟服务等则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予以传输。
(四)降低了营销成本
在对外贸易传统模式中,销售和宣传成本一般占了较高比例,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以上,这是因为这种模式下需要的营销链条长,营销人员及费用自然企高,这也是在传统模式中较少企业能够参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产品、企业的营销宣传均可在网络上进行,不仅可以减少人员,缩短链条,降低成本,并且还可以将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售后服务平台,及时响应客户服务,合理调派服务人员,这对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也是极为明显的。
四、电子商务发展改变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方式
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贸易活动中的渗透,无形之中也在对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造成一些明显的影响和变化,有力促进了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和电子化。
(一)交易工具的变化
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一般通过信件等方式进行文件合同的传递,其效率和速度对贸易双方而言都是折磨,电话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却不能形成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的文件。在新型国际贸易中,EDI将贸易活动中的订单、进出口许可证、发票、海关申报单、提货单等一系列信息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进行封装后,采用网络进行传送,在大幅提高传统文件传递速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文件处理成本和文件处理差错率,极大提高了贸易活动的效率,因此EDI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
(二)支付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主要通过开信用证、托收等方式进行支付,汇票、本票、支票等单证也常常用到,甚至需要专门人员现场支付现金,核对较为繁琐,涉及的金融相关风险也较高。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进行支付结算,用电子货币替代纸质货币,采用网上信用证结算、网上转账的方式进行,而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贸易平台,可以采取担保交易的形式为国际贸易双方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使得交易支付高速、便捷、安全,交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交付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模式中,大宗货物运输交付的时间较长,而对于一些较小规模的交易活动,其在物流方面的成本较高,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货品脱离交易双方的控制,一旦出现意外,商务纠纷解决起来也较为复杂。而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快递、物流已经可以通过运单实现实时查询跟踪,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大幅降低运输风险。并且,不管对于有形产品或是依托有形载体的无形产品,交付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关键词: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来说指的是对外贸易产生的效益与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调能力以及整个外贸机制的优化可持续能力。国内外学者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纷纷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言论。例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对外贸易的总量规模,更要实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的持续提高[1]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贸易品的可持续生产,可持续贸易的商品构成可持续贸易的国际市场,可持续贸易运输与可持续贸易政策等五个方面[2]。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我省外贸规模与外贸结构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
(一)我省对外贸易数量与规模分析
对外贸易数量与规模,指的是对外贸易在量上的具体反映,可以体现为贸易量的增长或者贸易规模的增加。在传统贸易中大宗商品出口占据主要部分,新型高新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有所增长但仍需改善。总体来说,我省贸易结构较之以往得到优化和升级,贸易规模较大,总体水平呈增加趋势,进出口贸易数量不断增加,但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贸易出口等严重制约着贸易可持续能力的提高。
(二)我省贸易结构及其效益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贸易结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商品出口结构,工业制成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初级产品出口量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有所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需注意到外贸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我省贸易结构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善提升,并没有建立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贸易体制和贸易结构。
二、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内部结构问题
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省的贸易体系主要是建立在追求过高出口量而忽视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力度,造成粗放型贸易增长,不利于出口质量和出口效益的提高,务必对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威胁。为此,我省应该建立资源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相互统一的贸易体制与贸易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适当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鼓励自主创新品牌的研发,提高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3.贸易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大型贸易企业带动性不强。
我省贸易企业数量虽逐年增加,但中小型企业创新程度不够,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降低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大型外贸企业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改进产品创新工艺,发挥大企业带头作用,引导省内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共同推进我省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外部结构问题
1.自然贸易环境对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关于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要素禀赋论中提取相关信息,他们认为,国与国之间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候,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专注于出口生产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3]。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环境保护标志和绿色壁垒的门槛的要求日益提高。我省总体自然环境良好,自然资源禀赋率较高,但个别地区盲目追求产品数量,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高污染,高消耗,严重影响了商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自然环境因素也是我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不可也是容易忽略的因素之一。
2.国际环境对我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国际贸易环境也是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安徽省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以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主,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产品质量与环保要求很高,并设置绿色壁垒。因此,若满足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产品环保质量认证,我省就必须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贸易品的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
我省贸易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附加值低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为获取较为可观的贸易收入,不惜牺牲环境和有限的资源,减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沿海一线城市通过将消耗严重的产业转移至我省,进一步造成我省贸易环境恶化,也严重制约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加工贸易水平不高
2004年以后,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推动我省贸易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我省加工贸易水平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我省加工贸易的产品多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商品,贸易层次不高。
(三)国际环境的制约
由于我省粗放型生产较为严重,产品环保质量不高,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设立绿色壁垒来限制我省产品出口。发达国家通过设置商品环境保护标志来抵制从我省进口的一些产品,例如传统的纺织品。
四、对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安徽外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有以下提议:
(一)转变传统贸易方式
为了促进我省贸易的可持续性,必须转变之前的粗放型的贸易生产方式,代之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贸易体制。对于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粗放型生产企业,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劝导其改善不合理的贸易生产方式,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政府也应该给与相关财政支持,共同推进贸易方式的改善。
(二)建立合理的商品结构
为了应对绿色壁垒,我省要通过不断调整,建立一种兼顾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商品贸易结构。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品的投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减少初级产品比重。在对待加工贸易方面,我省要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充分利用我省有限的中间商,拓展加工贸易范围及方式的多样化。
(三)注重效益,实现跨越发展
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重点地区,推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优质项目,扩大外资比重。同时,利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鼓励加工贸易集中式发展,并向资本、技术密集、效益高的产业升级,促进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实现安徽外贸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陈小芳.对外贸易可持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