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
时间:2023-09-11 17:2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关键词:管理人才;培养;微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8-01
1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注重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其作用体现在:
(1)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后继课程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等。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 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灌输式的课堂讲授,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中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更要懂得如何“行”,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这本教材是国家级优秀教材,系统、规范,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就显得内容过多,程度较深,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出现融合趋势,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与博弈论。因此,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8,(5):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1):121-123.
[4]黄钟仪,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2001,18(6):56-5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27-03
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科基础课。所有高等财经、管理专业均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微观经济学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加上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教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谈些认识。
1 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 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例到理,即借助于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找知识,发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二是由理到例,即借助于案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发散思维,以理释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有关专家研宄的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学生思考方式,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繁杂的图形和公式,抽象难懂。该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才能让复杂的内容生动呈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据了解,目前国内各经管类院校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如大家所见,并不是所有的案例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难度很大。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来看,其教学效果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案例的质量
案例的质量是保证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一个能激起学生探宄问题的兴趣与热情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课堂中选用的案例最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案例涉及的内容最好是社会生活中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讨案例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授资源稀缺性时,许多老师直接使用教科书上“大炮”与“黄油”的案例,“大炮”与“黄油”这两种商品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这两种商品很陌生,这种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分析案例和研宄案例的兴趣。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出国留学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分析当前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时效性,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人生面临选择时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才能做出明智选择的道理,从而改善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2.案例内容应具备问题性。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所选用的案例本身要隐含着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这里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不能脱离案例。教师设计的问题常有两类:一类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也就是有求解方法,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另一类是劣构问题,也就是有多个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案例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结构良好的问题,更需要有劣构问题。劣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探宄辩论,从而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设计的问题均为结构良好的问题,自然无法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讨论时也有可能出现冷面,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
与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为前提。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际上很低,在课堂的集中讨论中,部分同学始终不发言或者随便发言,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总是那部分相对固定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同学也是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从案例研读到分析到总结与陈述观点常由小组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完成,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学生参与程度如此之低,严重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能力与责任心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够时刻关注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又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具备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量体裁衣地整理案例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研宄透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流畅地驾驭课堂。由此可见,要活的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几倍于传统教学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编写微观经济学案例集
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案例;有些教师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而且承担了相关的课题,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集。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案例不仅能够快速地激起学生探宄案例的兴趣而且为制定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基础。因为教师熟悉案例的背景,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的讨论,能够自信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更能够由浅入深地进行案例的总结。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要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案例本身和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灵活采用案例穿插、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蕴含了单个概念的案例可以采用穿插式加深学生对单个概念的理解;对于与单个经济学原理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原理,而且能应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在经济学原理讲授之前由教师引入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合案例本身总结出其中的重要的原理。对于涉及到众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则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常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要求各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团结合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的全貌,引导讨论的进程,然后又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评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代表的观点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的评定上,应该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适当增加平时案例讨论的成绩的比重。同样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应该作为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微观经济学傲视试卷中需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题。成绩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现状;教学改革
1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在学习效用论时,效用本身是主观心理评价,不易进行量化,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进行比较,但是消费理论又要计算和比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导需求规律和特征,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1.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都是满堂灌,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理论、画图表、推公式,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学生也很难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归纳。主要原因还是课时有限但内容繁多,教学时,老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之外的信息。导致老师上课很辛苦,但学习效率比较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复习和总结,导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课程前后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是学到后面前面的知识点又忘记了。
2《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科。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均衡价格的形成、效用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分配理论等。从《微观经济学》内容上看,该学科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理论过于抽象。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很多理论的成立都包含着一定的假设条件,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很难和现实联系起来,再加上概念容易混淆,使得学生学起来总有一点空泛;第二,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学以定量分析为主,通常需要借助坐标图来演示理论的形成和变化,假设条件多,但影响经济现象的因素繁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第三,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需要大量运用高等数学知识。但目前三本院校很多经管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他们来说,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再加上学时有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案例和生活实例比较多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实现小而精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证知识结构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性很强,在内容的取舍上应避免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部分内容删除,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理论结构不完整,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学生对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针对每部分的重难点,除了认真讲解之外,同时需要教师配备一定的实例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教师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三,对于删除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3.1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需求价格弹性时,那么就可以利用“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事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掌握了原因之后再进行推广,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进行市场营销,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产品应该实施什么样的价格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一门科学。
3.2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导入与内容相关的实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整堂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到税收归宿问题,可以先询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奢侈品,是否应当对奢侈品征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少数的富人才能够消费奢侈品,税收应该都是由富人来承担。但事实上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私人飞机、豪华轿车等奢侈品征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工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寻找答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但实际上微观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经济观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做一些市场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加深对相关微观经济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提高了整个教学效果。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引导,对于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
3.4加强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加强练习,随着新的术语和理论的出现,学生就会遗忘前面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同时要讲练合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目前三本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最终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就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来说,其构成比重是40%和60%。期末又是采用的标准化的考试方式,侧重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核,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背书背习题等,导致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要深化《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找出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老师就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也不能只看重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全程跟踪,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和网络交流等都需要计入平时成绩,逐步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章内容结束后都应该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另外留给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交小论文,最后一并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克服考前死记硬背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小抄满天飞的现象。此外,教师也应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能力的考核,在考试题型上尽量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增加分析题、案例讨论和计算题的分值。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互动交流;创新思维
1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1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等学校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然而这些数学模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便有少数学生比较擅长数理思维,也不能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仍然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课堂就会沉闷无趣,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把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社会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1.2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学生既不质疑老师的观点,也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也只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人。只有质疑和争辩型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变革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把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微观经济学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能让教师从注重自己“教了什么”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可以把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利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这些事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经济理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对教师不断进行质疑,在争辩中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1.3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恰当的情感沟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果教师的知识输出是单方的,学生的学习则是被动的,那么教学效果很难提高。案例教学不仅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生动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为了参与案例讨论,必须认真收集、整理、分析与案例有关的各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到案例的课堂讨论中。因此,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双向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類学科的核心课程。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思维变革创新的教学模式。然而,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案例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案例教学模式未得到贯彻。一部分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精髓,通常会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这些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列举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例子就是案例教学。然而,这种举例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平台提前布置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课后师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反思。只有满足了以上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第二,教师选择的案例质量不高。首先,案例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导致案例缺少新鲜感和时代特征。其次,教师使用的案例缺乏专业性筛选。教师在选择案例时经常采用拿来主义,或只是进行简单变通,和教学的知识点结合也不紧密,更没有提出需要学生仔细研究探讨的问题。这种缺乏精心编排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案例教学并非让学生简单了解案例即可。如何结合知识点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这是案例教学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往往偏少。一方面,案例缺乏吸引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满足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对案例拓展性的问题往往不能进行深入探究,使得教师事实上成为案例教学法的主体。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大多数学生采取消极态度。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如果教师没有特别指定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任务,那么,案例的研讨总是由小组中少数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则会“搭便车”,并没有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
3案例教学法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师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案例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认为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很容易获得很多相关信息,因此没有必要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完整的案例教学,只要学生自己课后阅读思考相关案例就可以。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微观经济学具有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深奥、模型复杂以及理论抽象等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课时又少,因此,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用于案例教学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三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导致案例教学的吸引力下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以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应用,也导致了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出现,削弱了案例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高等院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支持力度不够。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枯燥深奥,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率。不过,教师在案例教学时需要使用经济学软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这就需要电脑等相关设备能够访问互联网资源。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在上课时不支持访问互联网,导致教师在讲解案例时无法借助网络资源,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
第三,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有限。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时感觉难度很大。恰当的案例教学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基礎理论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这就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很重,很难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化在案例撰写上。再加上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有限,所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质量往往不高。
4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这种简单的案例教学模式既起不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选择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案例教学是一种需要耗费师生大量时间的教学方法。然而,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教师案例教学若过于占用课堂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需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即案例数量要少,案例分析要深刻,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均衡价格变动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选择2020年上半年全球石油降价这一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探讨,不仅能够从需求角度分析影响石油需求的主要因素;从供给方面分析影响石油供给的主要因素,比如技术因素、成本因素、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对替代产品页岩气的影响。这个案例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比如在学到成本理论时,可以用这个案例分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石油短期开采的影响;在学到寡头垄断理论时,还可以用这个案例继续分析卡特尔组织的不稳定性。
案例内容应该具有时代特征。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也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案例选择应该扎根中国社会实践,关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不仅具有新鲜感和时代特征,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大国的经济状况,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案例呈现形式多样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智能+”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案例可以文字、视听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案例呈现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学生更愿意接受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训练。通过个案到普适的讨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观点。这种交流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第四,高等院校应该对教师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象是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精心设计编排。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案例理论依据,还要根据知识传授点以及能力训练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由于案例选择和编排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等院校应该对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比如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给予教学和科研积分奖励等。
参考文献
[1]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