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创业的调研

创新创业的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1 17:25: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创业的调研

篇(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制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12-02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人才素质培养的价值,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仅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与专业教育分离,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技能训练。资源与手段缺失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资金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最终使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带有较强的精英教育色彩,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对制冷专业学生就业的40余家企业做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约43.7%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制冷设备的安装和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企业比较看重这些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学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出要求。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国内学者与同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懂理论、重实践、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建设名师专家平台,定期做创新创业专项学术报告,专家答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引导高职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和方向等。依托行业企业资源,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努力搞好产学研,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培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

在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坚持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实践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原则,素质以素质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为原则,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基本、专项、核心、拓展训练分层来实现,最终,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开设相关的创业活动课程和一些学生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创业环境类的课程。

3.专业教学创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拓展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产业职业岗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获知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发展与应用。同时,行业或者领先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和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师进企业参与到岗训练和学习。

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创新创业思维训练,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辅导活动,如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突出对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学校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持,比如可以设立高职院校师生创业园,政府引导,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整合资源,营造宽松的政策和资源环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等。

三 制冷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

经过以上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叠加,也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的进行。它是一种分层次、多层面的教育形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现有的专业教育为载体,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空调制冷行业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具有特色的创新专业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重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锻炼、重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多样化、实践环节强化。具体可以对制冷专业学生从新生入学、军训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创新技法的学习辅导、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就业等方面逐步实施分层次、阶段化、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对空调制冷行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服务的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通过学生从业的岗位技能分析,参照现有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各学习领域对应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讨论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根据任务难易程度、职业能力递进、学生学习规律等,将原先封闭的专业知识与现在开放性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成体现创新元素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构建配套的监控与评价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行业认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篇(3)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达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从其他国际湾区的建设经验来看,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否能保持充足活力,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情况。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思维活跃、学习能动性高、创新精神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掌握创业技能,激发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

1.2创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香港作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国际法律服务完善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法律服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产业输送创新型法律服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同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服务机构运营经验,为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1.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粤港澳大学生就业需求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也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服务,形成团队竞争实力,并且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遭到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助力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及市场、学习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需求目标。学生既能通过创新提高法律服务,获得就业机会,也能通过创业向大湾区提高更多就业岗位,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直是浓厚的,高校也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均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需改善问题。

2.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广东省高校目前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未能形成专门任职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任课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担任,有一部分是辅导员。以上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且未亲自主导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只能将课程内容灌输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科任老师大多数只是在学期初接受为数几天的培训就开始授课,系统化培训课时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当下政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教师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销售方面等内容,忽视法学学科背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以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和线上慕课、智慧树等平台网络授课为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看似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课程教育和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省份更为浓厚。但是,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期间以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较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大多数倾向考入公检法等单位,或进入知名律所,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的学生仍为少数。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认为,法学专业以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法条为主,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选择公检法单,创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在校期间无需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熏陶;二是高校未能很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为学风建设重点内容,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活动仅仅以考查方式为主;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形式单一,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大多建议学生选择创新课题,而创业项目往往无人申报。

2.4缺乏跨校、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广东高校法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形式多样,但开展范围往往集中在校内,即使有少数是跨学院举办,但也未能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等交流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多数只能与本专业同学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存在分工不明、分工重合;律所经营缺乏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后期运营入不敷出、团队管理出现漏洞;缺乏跨校、跨区交流合作,项目调研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周边地区,得出的数据或结论往往存在缺陷。

3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3.1成立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和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创新创业专职任课教师的培养,改变由辅导员等兼职任教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稳定性;第二,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等专业有所区别,除了创新创业理论外,对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素养也有所要求,应强化教师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第三,持续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外,鼓励教师到公司法务部、律所等单位进行交流、调研,使导师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促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及需求的了解,提高专业水平;第四,建立规范化考评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上课情况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等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多维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习的不断增强及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改变课程零碎、知识不成体系等问题。广东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到后期跟进的全覆盖式培养体系。除了保障知识技能的“输入”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从填写申报项目书、实地调研、成立律所、开展业务等环节安排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成果转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及精神。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更影响学生未来是否愿意进行创业创业实践。教师需要认识到法学专业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法学和创业发展的联系极大,只要将这种关联性应用于两种课程的教育中,便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但法学与其他专业合作式创业也能实现双赢,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也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3.4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经济协同发展,遵循共建共享原则,这就广东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高级平台。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平台及资源有限,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样的,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刻不容缓。广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高校举办国际赛事的优秀经验,增进在指导学生、团队核心内涵提升、导师选拔等领域的交流;二是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相认定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三是联合部分业界人才,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展双导师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再校外实践利用,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

篇(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far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social trend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need to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survey uses cas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field research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olicy support and increase of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ee aspects.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talent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85-02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类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现实。毕业生选择依靠政策扶持选择创业也成为就业新趋势。但是当前的90后、0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淡薄,过度的依赖父母,长期的处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造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贫乏,懒惰、不团结、集体意识淡薄、竞争意识缺乏。为了提高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做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开展此次调查。以往的研究调查多关注政策层面,却忽略了创新创业主体在整个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次调查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全体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从现象本质中去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均是来自于对于我们此次调查之后的总结。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一些真实想法。问卷从分析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创新创业的真实想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以及大学生毕业之后最佳的创业时间等几个方面来了解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主要包括社会就业形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的真实想法、以及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和最佳时间段几个方面来设置题目。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我们除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还选取了毕业之后成创业的校友作为访谈对象,并且通过实地参观创客基地,切实去感受创新创业为毕业生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与挑战。

1.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剔除无效问卷,利用EXCEL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68.56%的人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不到参与调查学生的一半。其种有54.18%的人有考虑过自主创业,但不知道如何操作。对于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严重不足。

第二,创新创业观念还不成熟。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知道如何去创新创业。很多同学认为资金不足和高校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大学生选择创业之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另外,没有创业的勇气、害怕失败也是没有实施创新创业主要原因之一。创新创业观念不成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步伐。近一半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障碍就是资金和方向选择。学生认为缺乏资金和方向就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毫无头绪,外加观念不成熟,很多时候会在创业初期夭折。

第三,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比较保守稳定的就业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创业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不到总数的5%。其中,问卷中57.1%的受访者认为创业的最佳时机是工作后1到3年。选择毕业之后就去创业的少之又少。

第四,对成功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还认识不足。通过此次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准备,不知道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大部分学生想过去创业,但是真正动手去做的几乎没有。更别提主动去关注和研究这些成功者的经验了。

1.2 原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业道路布满荆棘。创业成功的华丽外表是用困难艰辛的遭遇雕刻而成的,我们在赞叹他人成功时,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于创业背后的创新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意念。一直身处象牙塔的我们,的确需要出来见见这个“丰满与骨感”相结合的社会。努力将在校园内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稚嫩打磨成金子。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必定经过荆棘与泥泞,坚持下来,用理智面对,才能乘风破浪!

第二,大学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要想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此次调研和实地考察,小组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即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工作,也是眼高于顶。不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第三,创新创业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失败,往往常人无法感受过的感觉你都会经历到。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很难在创新大潮中走下去。同时,创新创业的过程不仅是自身的,同时还关系到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团队等。家人的反对、团队的误解、学业的安排,稍有差池,没有心理支撑创新创业之路就将终止。

第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在创业上,无关学历问题,无关家庭背景,人人都能成功,人人也可能失败。问题就在于如何将失败变成成功的基石。忌虚、不惧场、谦虚、抗击心理能力。这些都是在创业路上需要学习的,也不论创业成功与否,这些品德,也将使你在今后就业的路上高人一等,并且受益终身。

第五,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如今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很多人都觉自己毕业后的工作跟自己现在的专业不搭边。但见识到师兄们的创业经历,可看出所学的不一定用得上,但却会带给你机遇。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以为,涉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为以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毕业时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首选的还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

2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

2.1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应该给大一新生安排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系统的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初步的了解创新创业知识,树立起创新创业意识。为以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更早更准确的做好人生规划。

2.2 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较有兴趣,但不知从何做起,并且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意识到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大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资源给学生。学生还应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创新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指导讲座、创新创业大赛与创业实践课堂,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2.3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经验是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与周末的时间做兼职,寒暑假的时间可以选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打工,既可以分担一下父母的负担,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经验,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就业形势与当今的市场状况,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还应该把握在校提供的各种创业资源的机会,积极参与创业讲座、创业大赛与创业实践,通过创新创业指导课堂,获取关于创业的专业知识,为日后创业奠定基础。

2.4 加大高校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资金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是阻碍创业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与政府应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解决了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去建功立业,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篇(5)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

篇(6)

临阵上马,厚实积累显神通

戴震班,钳工专业教师,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公认的排头兵。喜欢钻研、为人热忱,平时就有许多想法的他慢慢积累下不少的创意和点子。那是2011年8月,面对9月中旬就要拿出作品雏形上报到台州市的紧迫任务,大多数老师犯了难,留给戴震班的时间同样不多,而且还要以指导老师的身份为同样备战这项竞赛的学生团队把关,但戴震班却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创新创业研究,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制胜关键当属灵感与创意。指导学生之余,戴震班开始在脑海里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但多少都觉得有些牵强,备赛突遇瓶颈。说来也巧,那个周末戴震班正好要去拜访他的小舅,还没进门就听到小舅在数落他的小表弟:“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关门要小心点,弄伤手怎么办?怎么就不长长

记性?!”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小舅的一番话让迷茫中的戴震班茅塞顿开,何不设计一扇纯机械式的安全门?说干就干,戴震班抽空进行了专门的市场调研,发现这的确还是一个市场空白。凭借着扎实深厚的钳工知识,戴震班一遍遍修改设计图纸,从对门的整体研究简化到在门锁上进行技术改进,使安全门更加简洁,也更稳定。

仅仅一个礼拜的时间,戴震班的“纯机械式的安全门”就获得了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并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四届中职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他给这个作品起了一个名字,叫“儿童安全门”。

巧妙引导,组建团队勇夺魁

虽然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戴震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在他眼里,最难的并非自己参赛的过程和接下来所要面对的现场答辩,带领学生参赛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多次带领学生参赛,戴震班坦言:因为比赛规模的扩大和选手实力的增强,压力一届比一届大!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学生数超过5000人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要从那么多学生中遴选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生需要经过半年的观察期,主要留意他们在晚自习期间能否自觉看书、认真思考,因为创新创业研究要求学生心灵手巧。”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对“种子选手”的选拔可谓高标准、严要求。按教务科科长吴腾飞的话说:“关键还得看他们能否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批评、顶得住压力。”

“很多人认为钳工只是一个生产者,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钳工其实也是设计者,好的灵感与思路需要通过钳工的精妙设计才能成为产品。”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戴震班经常将自己制作完成的作品带进教室,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来研究这些新奇的玩意。他只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从不刻意引导学生,但没想到这样做的效果出人意料得好!“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能主动钻研,这时候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加入创新创业团队,不需要过分刻意地动员。”一支学生参赛团队便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目标高远,灵活机制促成长

篇(7)

(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中国人口非常多,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多,但是发展不均衡,需要在当前新形势下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建设的步伐,鼓励并支持全民创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非常强,而且具备良好的创业创新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率非常低。加强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随着我国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理论、技能水平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创新精神,转变就业观念。

二、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转变旧时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的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顾及眼前就业需求,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都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削弱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要及时转变旧时观念,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确定以培养目的来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的勇气。

(二)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奠定创新创业理论基

础。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当中,加强建设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当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而且创新实践活动也要与衔接专业实践课题,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同时还需要大力改革传统考试制度,不能用一张试卷去考察学生的未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定,比如论文、调研、竞赛等等。

(三)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顺利开展。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保障手段吗,高职院校应当支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参与社会创新创业项目,促进教师论文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升,而这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从社会中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走进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人士当中汲取创业经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锻炼学生创业技能。高职院校有很多社团,都是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社团倾向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式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团委牵头,由专业教师指导、学院党委领导,创建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型社团,依托学习型社团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此外,院校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生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强就业几率。

三、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