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一语文教学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教学时以新课标为准绳,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以语文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为下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打好基础。
5、在第17周前完成必修下册的教学任务,留有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期末复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根据必修下册教学内容来展开。
必修下册共八个单元,以文言文、古诗词、小说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课标和高考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现代文鉴赏能力;教法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另外,作文教学以读书笔记和每两周的作文写作展开教学。
三、教学进度
2021年春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所需课时
备注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5
中心发言:
2
《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
6
中心发言: 复习文言实词虚词
3
《鸿门宴》、作文讲评
6
中心发言:
4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句式讲习
6
中心发言:
5
《阿房宫赋》
中心发言:
6
《六国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中心发言:
7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8
评卷、《祝福》
6
中心发言: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6
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文体
10
《促织》、《变形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复习诗歌鉴赏技巧
11
《窦娥冤》、《雷雨》
6
12
《哈姆莱特》戏剧文本阅读
6
戏剧文本阅读技巧
13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6
中心发言:
14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15
试卷讲评、《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6
中心发言:
16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中心发言:
17
《谏逐客书》、《与妻书》
6
中心发言:
18
讲解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6
中心发言:
19
关键词: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读本》 现状 应对策略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我们需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加大学生情感的熏陶力度,积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努力培养人文批判精神,使学生练就语言表达技巧。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都配备了读本,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课外阅读一下子变得“有章可循”,让师生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是,读本在平时学习中该怎样应用呢?教师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读本呢?很多就是留给学生们课后自己阅读,让它一直隐居课后,教师不闻不问,似乎不够重视,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恐怕也不会自觉地去读;将它搬到课堂上来讲,语文课时也不允许,而且读本毕竟是作为课本的补充教材出现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
一、现状分析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1]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高中《语文读本》。但据了解,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如基层教研员、一线教师,往往忽视《语文读本》的作用,甚至忽视《语文读本》的存在。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限于时间的不足,方法的缺乏,条件的欠缺,很少有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语文读本》的内容,更不用说钻研教学方法了。
1.教师主观上的错误认识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读本》是在加重语文教师的负担。语文教材安排的课文很多,加之课时有限,而现行的考试和教材本身却无多大直接联系。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学任务压力,教师要讲深讲透新教材,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正常的备课上。对于读本,有些教师也就是口头上布置学生自己读一读。我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就不曾有一个通读过《语文读本》的。上有所行,下有所效,教师对《语文读本》的不重视,迅速感染了学生。
2.学生阅读时间严重缺乏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又由于《语文读本》中大部分文章篇幅较长,且阅读难度较大,不少学生不愿花费时间进行阅读,更有学生将《语文读本》视若无物。开学初,在新鲜感的支配下尚能随手翻翻,随后就将其束之高阁。《语文读本》在具体的学生的学习中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高中的学业负担本身就重,在那么多题海的强压下,要学生有时间去翻阅《语文读本》,确实比较为难学生。农村高中学生尤其不重视阅读,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题上。
二、对策初探
《语文读本》作为学生身边很好的“课外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需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1.教师的教育观念需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推广使用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旨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做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我认为第三项改革是真正的创新。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内容教学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本位的问题。当然不得不提班主任的问题,学校的压力使更多的班主任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闲书”,在一些班主任看来,学生看“闲书”是在做无用功。更多的束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上的缺失,更不用说是去翻阅在他们看来不算重要的《语文读本》了。
2.考试形式亟待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的江苏高考,也确实把更多的考点放在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比如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一题找错别字,让全江苏省的考生都很吃惊,高中三年的一成不变的拼音训练,完全做了无用功;第四题考鲁迅的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让很多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完全理不清头绪,考后直后悔自己没有多多阅读。现在的高中生,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更愿意学生不沦为考试的机器,而是真正有思想力度的优秀的年轻人。
3.开创“智能型”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机械,是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总是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全部给学生才觉得踏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质疑、思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维分析,真正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摘录与每个单元讲读课文联系紧密的篇章,组织学生课后阅读。课上我以提问研究的方式进行,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配合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前者写月夜的静态,力求描绘出物境之美,淡淡的喜怒忧愁弥漫在字里行间;后者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与希望。同为文学大师,文章风格各有千秋。同学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还带着愉悦欣赏了美文,净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浸润式教学;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中语文浸润式教学的研究提出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文思想,提高其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高中语文的浸润式教学策略
1.以丰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教学活力
有效教学的开展前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充分了解和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对教师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他们渴望教师能够采用新颖且丰富的教学方式,为他们营造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小品、辩论、表演等形式,以此使他们在趣味性的活动中轻松并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我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的教授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别饰演课文中的主要角色,使其充分融入“刺杀”的过程中,通过模仿荆轲的语言和行动,感受荆轲为了捍卫祖国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形象,并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勇敢坚韧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开展,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轻松而主动地掌握知识。
2.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情感素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将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用情感浸润课堂,课堂教学的气氛与教师的情感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刻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乐于奉献,以饱满的授课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由于工作繁重且压力大,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而这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以至于无法集中精神学习,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镇定且豁达的教学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语文知识。没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具有对教学的热爱之情,对知识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负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并感化学生,实现共同奋进。
3.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以情生情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做一个值得学生信任的教师,学生对教师有了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会打心底里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而信任是对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尊重和赞美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当获得教师的赞美和表扬时,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便不断增强,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给予积极和肯定,无论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他们回答问题和表达想法时都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地对待他、尊重他。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更认真,并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帮助,适当地降低这一类学生的作业难度和作业量,使其有足够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由此让学生信任和感激教师,继而产生学习兴趣,并乐于学习语文知识。
4.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应当是严谨的、科学的,且具有灵活的启发性和高度的教育性。而语言浸润方式是借助艺术性的语言巧妙地组织教学环节,一味地照本宣科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当然,教学语言还要力求规范,在表达思想或阐述观点时要符合语法规范,逻辑性要强,这样有利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启发性,讲述问题时不能直接灌输教学内容,而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领悟其中的道理。由此,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5.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
情境浸润方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对于带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将学生引入到课程中。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搜集其他有效信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促进他们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设置要富有启发性,留下神秘感,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点拨。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活动、情感、语言和情境等浸润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构建中。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字认识和词句理解,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高中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工作以后的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关注情感教学
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强硬灌输的方式进行,而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铺垫,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时机显得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在讲到《道士塔》相关内容时,学生在读完以后大多数人都想王道士得到一定的惩罚。这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虽然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实在令人可恨,但其却不是最可恨的。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功过是非难分辨――王圆》,希望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得看待王圆,让学生明白造成文中那些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的落后,而不是个别的小人物,政府当时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使得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了侵害。学生在接触这些内容时已经对外国的文化强盗有了很深的愤恨之情,这时候老师可以抓住机会给学生讲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文物被盗的例子,以及一些古城被破坏的事实。学生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载体这么容易受到损伤,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们无形中产生保护文化文明的意识,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二、寻求教材外人文精神支撑,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加入其它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融入到课堂中去,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加深刻形象,并且适当地指导学生与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尤其是有关人文精神的读物。
1.构建课外阅读体系,丰富和完善人文精神素材
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来吸收传统文化,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以便对人生产生更深的感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喜欢听关于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些人物都是高一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力。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主要向他们推荐一些散文类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一项哲理励志类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励和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2.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甄别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重视对高中生的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来增加学生对于生活和时代的关注感和感触,了解更多的时事和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每日一语”活动,每天上课的时候都告诉学生一句名言,虽然语句简单但是有着深刻的寓意,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如对高一的学生,可以讲一些关于理想和爱的名句,像明代学者吕坤“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见识。”希望学生能够注重自己视野的开阔,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树立远大的志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征文活动,针对某一主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并能用于指导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高中生有着无穷的潜力,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禁锢其思想,而是要选择合适的实际来引导他们,带领学生去探索实际问题,以便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陈奂生上城》时,教师在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之后,要适当地提出问题:你身边的农民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生活上有什么改变?学生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谈论农民生活的改变和农民的地位提升等问题……同学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急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多查阅课外资料,以便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开展课堂互动,营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围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课本知识,同时也要在为高中生们讲解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为了能够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要了解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认识和见解。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也可以摆脱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空间的约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大师的作品作为素材,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去朗读,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主题讲座与交流会,让学生的人文阅历更加丰富。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情感丰富地阅读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其语气中感受祥林嫂所遭遇的不幸,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后,能够增加自己的人文精神,并懂得理解别人的痛苦,从而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悟人生真谛
除了要传授给高中学生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外,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并且要通过精神教育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懂得,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掌声和鲜花,并不是只有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充满着苦难和不幸。学生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尤其是要正视挫折,不能在发生不幸时就自暴自弃,放弃对生活的信心。比如说在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守旧老人为什么在最后被推到了一遍,人们为什么可以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过上幸福的生活?学生要懂得,人类是在不停地追求真理,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新思想,给新思想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高中的语文教师要尤其注重这种教学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具备更加强烈的责任心,让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善良,为日后学生踏入社会做准备。
六、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真正作用。教师对学生要足够的尊重,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在分析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编写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式与方法,以期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苏教版教材。
【关键词】
苏教版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以其凝练性与简约美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社会、文学和哲学的人生思考,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瑰宝,更是人类悠久传承的见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增加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精品,增加文化自信,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爱国情感。因此,研究苏教版文言文教材编排的特色所在,以便让高中教师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特色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特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领域也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因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作出了极大的变革。其中文言文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科学的编排思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能够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
1.人文化价值取向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章选取方面人文化凸显,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传授的是一门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在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语言所传播文化的熏陶。相比于老版教材专注于字词句意的解读以及古今异义比较的工具性特征明显而言,新版的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更加倾向于人文性,在文言文选编上,编者更加注重课文内容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当然编者并没有忽视对于文言文知识的解读,而是在选择能够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时代气息的基础上,找到文言文知识与人文价值的契合点,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专题化课题选编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专题化”,当然在文言文板块也不例外,在每一个专题之下选取同样题材的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在横向对比之间加深对于相关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文言文板块以“求学之道”为主题,收录了两篇《劝学》与《师说》古文,让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课中便知晓了古人的求学之道,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古文时,可以相互借鉴与印证,综合分析与理解古文知识,以便快速提升古文素养。
3.探究性文本学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排上新增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板块,探究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以凸显。在文本研习板块,编者希望读者能够自行阅读体验,并且与同学和教师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在自学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问题探讨板块则是寄希望于问题的提出与解读,在探索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之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活动体验板块更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相关的文本情节,以亲身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活动体验板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体会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的知识体系与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的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体会教材编写者各个板块设计的奥妙,善于利用各板块文本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
1.整合性策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根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体系趋向人文化,以及专题化选题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视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改革传统的分散式学习语法以及词句的方式,而是通过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以及人文素养,整体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诵或者阅读,将古文抑扬顿挫的文字美通过听觉让学生体悟到,而不是一味的教授枯燥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是注重对于内容的解读,将学生带入到古文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不是单调地解释课文词句。
2.探究性策略发掘古文之美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强调了对于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特地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体验”板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此板块,有效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式文章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入到古文所述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古人在彼时彼境之下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主旨。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在充分理解古文主人翁心理及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合乎情节发展的拓展古文,将古文进行进一步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科技性策略助力教学相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科技日益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开辟新路径。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文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解读,让学生得以把握文章主题具有多义性;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音频,体会其中蕴含的淡淡忧伤之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还培养了其善于利用科技自学知识的技能。
【结 语】
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还是我们民族文明的象征。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汉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知晓我国古代之灿烂文明,又可以增强民族自信。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编写的特色,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开展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于轻松之中接收古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红匣.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