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1 17:2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需求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需求分析

篇(1)

关键词:外贸英语;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新的职业和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需要更新更高素养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看来,职业道德、诚信、服从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身份等职业素养内容成为他们在聘用人才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进行探索,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便于培养更高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1理论综述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综合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综合品质。[2]构成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各异。[3]有的研究者将核心要素分解为若干一级要素,各个一级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要素。具体的核心要素会有所不同,或内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体表述不同。陈再兵将职业素养首先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一级要素,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操守、职业义务和职业职责等二级要素。[4]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的一级要素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2]其中,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人们看得见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隐性职业素养。[5]这两类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裘燕南[6]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还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学者强调要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与具体特定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专业或职业特点。[7]

(2)需求分析。根据Brown的观点[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观以及主观的信息来解释和确认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能满足学习要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9]需求有不同的观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论: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师觉察的需求、学生觉察的需求及公司觉察的需求三方面组成。[10]Berwick则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以自身认知的需要或愿望为依据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强调需求也应包括学生以外相关人员如教师以及潜在雇主等所觉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学习者自身认知的需求外,还要把教师和企业雇主等那些与学习者学习休戚相关的人对于学习需求的感知情况考虑进来,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种类。Hutchinson&Waters提出将需求分为三类: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学习者为能有效使用所学东西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学习者面对特定场景而想要学习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学习者学习的目标水平和他们现有水平间的差距,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这三类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语界,需求分析理论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6]在设置一门外语课程时,需求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成为首要条件。[17]无视需求分析而进行的外语教学活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具有误导性。[18]要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了解需求。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从特定职业的角度来具体讨论才有意义。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相关职业,从实际出发弄清楚他们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需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针对性,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培养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1)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确定。本研究通过特尔菲咨询法确定针对外贸英语专业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19]。在具体的操作中,组成一个由20名外贸专业学生、10名外贸专业任课教师和15名外贸企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研究者设计好咨询问卷,发放给咨询小组成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职业素养要素进行初步筛选、聚类和归并,得到咨询意见相对集中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与各第一核心要素相关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一项问卷调查,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在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教师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类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来搭建调查问卷的框架,同时参考童山东的研究[20]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

3结论

篇(2)

关键词:长期进修留学生 阅读课课堂活动 需求分析

阅读是一项涉及面广并且很复杂的技能,是一种语言综合能力。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交际具有极大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在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器官占6%。显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课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巩固语法知识、扩大和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张树昌、杨俊萱,1985:79-84)。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如何设计,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在对长期进修留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外汉语阅读课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长期进修留学生,包含初、中、高不同等级,学生来源包括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

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经过访谈、预调查、评估和调整几个阶段设计而成。问卷对调查对象设置了水平、地区和性别三个维度,采用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录入与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考虑到文章篇幅,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不具有显著差异的维度不在文中提供数据说明。

3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过程在上课时间完成。需求分析问卷分别发放266份,回收26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5.9%。

二、数据分析

1 留学生对阅读课课堂活动的需求

(1)排列第一位的项目选择

表1全体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上排列第一位的选择频次

对不同选项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52.09,df=4,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在选择偏好上没有显著差异。他们都认为A项(老师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是最好的选择。

表二不同水平留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上排列第一位的选择频次

卡方统计结果显示:X2=18.16,df=8,p

表3不同水平留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上排列第一位的选择比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级学生对A项和B项的选择比率远高于其他项,中级学生的选择比率在A(老师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B(在阅读课上也有说话方面的活动)、C(老师让我们阅读报纸和杂志)和D项(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些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帮助的阅读作业)之间,并且比率比较分散;而高级学生则是在五项(E,老师给我们提供除了课本以外的别的材料)选择中更趋于平均。

考察不同性别留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上排列第一位的选择频次,对不同选项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0.54,df=4,p>0.05,说明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在选择偏好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2)排列第二位的项目选择

表4全体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排列第二位上的选择频次

对不同诜项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10.57,df=4,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在选择偏好上没有显著差异。他们都认为D项(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些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帮助的阅读作业)是最好的选择。

考察不同水平留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排列第二位上的选择频次,卡方统计结果显示:X2=384,df=8,p

考察不同性别留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课堂活动排列第二位上的选择频次,对不同选项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5.11,df=4,p>0.05,说明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在选择偏好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1 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在为阅读课制作需求问卷之前,对担任阅读课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一些在阅读课上经常出现的课堂活动:A项(老师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B(在阅读课上也有说话方面的活动)、C(老师让我们阅读报纸和杂志)、D项(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些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帮助的阅读作业)、E(老师给我们提供除了课本以外的别的材料)。

根据调查结果,留学生在阅读课上对A项内容最为偏爱。留学生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还没有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准确的语法规则,因此语言知识在阅读中起重要作用,词汇与语法知识是阅读理解中非常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孙晓明(2003:35-39)总结了国外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后,指出第二语言阅读是语言的问题,而非阅读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留学生对生词和语法的学习极为重视,成为对阅读课的第一需求。因此,阅读课教师应该在词汇和语法的讲解环节予以重视。但同时也要注意过犹不及,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的能力,讲解过多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对老师过分依赖的严重后果,使教学陷入单方输入、被动接受的静态模式,语言学习的目的难以达到。那么,阅读课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是阅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阅读课教师在讲解环节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互动”,应该对讲解环节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双边的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此外。D项成为留学生对阅读课课堂活动的第二大需求。此项数据表明留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事实上,课外阅读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大有裨益,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不仅能使读者巩固语法,增强语感,促进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整 体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创造词汇习得的绝好语境。让学习者有机会沉浸在目的语的大量输入中。弥补课堂教学阅读量不足的缺陷,使词汇量实现增长(刘畅,2002:2)。但遗憾的是,目前可供留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非常少,这也给阅读教师提出很大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界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编写适合留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在这方面,我国英语教学界的经验值得借鉴。

除此以外,在此项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水平维度上存在差异。初级学生比较需要A项和B项:中级学生对A、B、c和D项都比较需要;而高级学生则对五项都比较需要。结果显示,除了所有调查对象共同需要的A项以外,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对阅读课课堂教学的需求呈现出逐级增多的态势。而且,初级学生更关注阅读课堂的交际性,中高级学生除了关注交际性以外,在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策略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2 启示

首先,我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阅读课堂中的交际性活动应该引起阅读教师的充分重视。我们同意李世之(1997:78-81)的看法:“阅读,最终目的是理解。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理解,而是语言能力的形成。”多种课堂活动的配合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必要的。交际性的活动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学习者对阅读能否产生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尽量减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当发觉学生注意开始分散时,应注意形式和内容的适当变换或穿插其他活动,使阅读教学经常保持新鲜的感觉,学生乐于接受(朱益华、肖仕琼,2006:93)。阅读课堂上的交际性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习者进行参与式的学习。在参与式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学生围绕阅读材料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阅读是他们进行交流和思考的工具,学生通过阅读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实质上,参与式的学习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阅读材料对于学习者的关联性,因此参与式的学习组织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王晓平、胡娇,2006:63)。

其次,中高级学习者在此项需求中,表现出了对阅读学习策略的重视。总的来说,我们发现中高级学习者认为阅读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阅读的熟练程度取决于阅读量。熟练的读者对词的再认是迅速而自动化的,很少发生阻断,能使词的意义很快用于更高水平的加工(何涛,2002:21)。吴勇毅(2007:42)的研究也指出成功的汉语学习者会有效地应用认知学习策略,他们会课后阅读汉语读物,用汉语思维,避免使用母语等,而且水平越高的学生用起来越是得心应手,而水平越低的学生越难使用,甚至无法使用。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相对于初级学习者而言,中高级学习者会对增大课内外的阅读量有特别的需求。心理学家曾作过实验。证明为了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仅仅投入适量的学习的效果不如过度的学习,即所谓的“过度学习效应”。当然,“过度”也有极限,据实验证明,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以150%为最佳。要达到“过度学习”就必须有足够的学习材料,且必须保证一定的复现率(高小亚,2006:16)。在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初级阶段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随着阅读文本难度的增加,到了中高级,对语篇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的掌握对于理解读物也至关重要。因为“足够的语言知识,迅速识别词义的语言运用技巧,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预测、推理的阅读技巧是读者进行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丁毅伟,2004:17-18)。而所有这些条件都要以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为基础。大量的阅读是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保证。此外,我们认为,留学生对更广泛阅读的需求,也与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关,这也要求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在教材的时代性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留学生对阅读课课堂活动的需求分析结果,阅读课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以互动的方式对课文作必要的讲解,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他的语言交际活动。

留学生对阅读课课堂教学活动的需求分析结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汉语阅读教学提供依据。近些年,随着国外外语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师,在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而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毅伟.第二语言阅读认知观.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高小亚.生词与课文的关联度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6.

[3]何涛.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研究一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生词童统计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2.

[4]李世之.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7,(1).

[5]刘畅.论课外阅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2.

[6]孙晓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知识与阅读能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王晓平,胡娇.提高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国外关于阅读兴趣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江西教育科研.2006,(2).

[8]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入学习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研究。2007.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课堂管理 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了解我校汽车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各方面因素,在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发展,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共进。我校做了这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

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如在调查“你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这个问题时,选“A.特别感兴趣”的只占10%;选“B.比较感兴趣”的占20%;选“C.不太感兴趣”的占15%;选“D.“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却占55%。又如在调查“你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的是”一题,选“A.有”的占13%,但是选D“应付考试”的占60。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情趣和教学是休戚相关的,心情愉快、心平气和、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相反,心情烦躁、情绪压抑、心理反感等消极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注重导入的新颖性,比如名言、故事、歌曲、游戏、视频等导入新课。在记单词和课文方便,教师可以运用口诀法、图片投影、创设语言情境、变抽象为直观等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尤其是汽车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总体说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够。如在调查“你觉得自己的英语成绩还有可能提高吗”一题时,选“C.不可能”的占65%;选“B.有可能”的占20%。在调查“你对学习英语有信心吗”一题时,选“C.没有”占64%。虽然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这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作为老师就不能单纯的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不揭学生的“短处”,避免其出丑;尊重、信任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老师应该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老师要有意为那些有学习困难的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条件,让其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借此当众表扬,给个鼓励,让学生尽可能的体验成功。渐渐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在自然而然的恢复。

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急需转变

作为一种外语教育,英语教学也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除教授知识、方法和善加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调查“在上课时,你习惯采用哪种方式学习”这一题时,有55%的学生选择“C. 不听老师讲,自己看书学习”,有15%学生选“D. 只听老师讲,从不记笔记”。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首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能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避免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再次,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上课水平。这既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让学生亲其师的必然要求。

四、必须改变学生对英语的看法

在调查“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积极主动说英语”这一题时,58%的学生选择“A. 不好意思,不说”,20%学生选“C. 别人说才说”。针对“你能听懂别人说英语吗”这一问题时,64%的学生选择“C. 几乎决不说”,23%选“B. 有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职学生仍然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他们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无法真正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 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尤其是要组织好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口语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交换意见,让学生派代表在全班阐述自己的或组内同学的观点。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教师过多纠错不但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而且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挑错,而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区别对待。另外,坚持进行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因此坚持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英语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想让中职学生学好英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只要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我相信,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面貌会焕然一新,英语学习也会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乐事。

【参考文献】

[1]王松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4,(7)

篇(4)

关键词 问题大学生;独立学院;学习动机;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17-02

1 问题提出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大学生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什么是“问题大学生”?目前学术界从心理健康、教学管理、行为品德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尚未形成共识。本文认为,定义“问题大学生”需注意两个方面:一不能将引发问题的诱因混淆为概念,问题大学生的诱因是多样的,不能用某一种或几种诱因来定义问题大学生;二是应便于分析和测量,以开展针对性研究。

问题大学生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三是性格存在缺陷;四是行为过于偏激[1]。其中,心理健康状态与性格缺陷是问题、是内因,而学习成绩落后与行为偏激为表象。在表象中,行为偏激的具体表现及程度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而学习成绩则便于测量。故笔者认为:“问题大学生”是除身体及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下文将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的内因出发,探究问题大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学生。调查采取校园内随机方法问卷的形式,共发放450份问卷,收回问卷417份,其中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1.56%。表1为被调查大学生上一学期班级成绩排名情况。该校大学班级平均人数为34人,因而将班级25名以后的学生认定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作为“问题大学生”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学习动机调查和学习需求调查。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以黄希庭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为主,学习行为调查从上课情况、上自习情况、学习交流情况三方面提出问题。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

3 问题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分析 本文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KMO值为0.903,大于0.8,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从26个问句中提取5个因子,根据所含项目的内容,可将因子命名为求知进取、个人成就、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和害怕失败。

求知进取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修养、充实知识经验的学习动机;个人成就则以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学习的主要出发点;社会取向则是更加重视学习带来的社会及周围环境的认同感;物质追求是将学习与未来的就业以及财富联系在一起;害怕失败则是收到环境中的法律、规定以及情感的约束而努力学习。

问题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2]。表2为不同成绩排名大学生学习动机维度的得分均值。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并未完全呈现正相关关系。排名在25名以后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各个维度上,均值都高于5~15名、15~25名的大学生,且非常接近前5名的大学生。说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两个变量并未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U”型变化。为证实此结论,将前5名与25名以后两个样本组做非参数检验,两个样本组在学习动机各维度的Sig值都大于0.05,说明两样本组不存在差异。

由此说明,问题大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不在于学习动机,相反,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强,且在个人成就、害怕失败两维度均值最高。说明他们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成功有自己的定义,因而在学业上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4 问题大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大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进一步分析。问卷从知识层次期待、知识内容期待、学习方式期待、交流方式期待、自学方式期待等5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数据同样存在倒“U”型特征,前5名与25名后两个样本结果接近,且分值较高;而排名在中间的两个样本结果较为接近,分值较低。表3为学习需求调查中均值最高的选项。从这些选项中看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教师的授课与交流,获得有实用性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大学生与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在学校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好学生依然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学习,而问题大学生则是选择回避或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问题大学生较为偏激的行为,如沉迷于虚拟网络以回避现实,重视各种社会实践而忽视学习,等等。

学习行为调查 调查从上课、上自习两个方面考察问题大学生学习行为。对前5名与25名后两个样本进行非参数检验,两个Sig值均小于0.05,两个样本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问题大学生较好学生而言,逃课严重、上自习较少,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较低的最直接原因。

5 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问题大学生与传统意义的理解不同。他们学习动机较强、对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更期盼成功,但又不局限于学业的成功。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他们则相对消极,致使学习成绩不佳。所以,问题大学生教育矫正策略的关键在于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尊重知识的态度,从多元角度理解知识的价值。很多大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原因是认为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没有实用价值。而大学有别于职业教育机构,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知识传承、科学研究、人格培养同样是大学的使命。因而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知识的态度,能够从更加多元、广阔的眼光来看待知识本身。

2)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的结果是收获知识,而学习过程则往往收获更多不同的心理体验。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团队开展的学习过程,往往能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培养彼此之间的协作精神,激发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因而有必要在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问题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行为。

3)加强教学管理,监督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我国大学规模快速扩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挑战。问题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因而有必要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如可以建立问题大学生档案库,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交流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辅导。

4)完善知识结构,调整知识体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大学教师不断追踪知识领域、实践领域的新发展、新动向,以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1]余国英.问题大学生的多维度诱因和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81-83.

[2]郑美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8):84-86.

篇(5)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外语学习 非英语专业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语无疑是全球现存5561种语言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虽然当前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据联合国统计,其日常文件有80%是用英语书写的,其余的5种总共才占了20%。由此可见,上述六种语言虽然都可算是国际性的语言,可是它们国际化的程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俄、汉、阿拉伯等语种其实还只是区域性的国际语言,而英语则不同。全球1/5的人能用英语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2/3的科学家能用英语阅读,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4/5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存储。在西方七个最主要的工业大国中,讲英语的美、英和加拿大就占了三位。(数据来源)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英语双学位对于培养优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具有很高的现实性。选修英语双学位能够克服专业限制过死、过窄、过专的问题,学校也能不拘一格地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类不同规格的国际化人才。

1.文献综述

需求分析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它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

Kemp归纳出了六种需求:(1)常模差距需求,指用国家标准衡量和识别的需求;(2)比较出来的需求,指与其他同类学校或平行班级比较,决定教学内容、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需求;(3)感觉需求,学生感到需要的,目前达不到但希望达到的能力或水平;(4)表达的需求,学生把感觉需求表达出来,希望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5)预测需求或将来需求,学生潜在的需求和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需求;(6)重大事故反映出来的需求,有些重大事故后对未来课程和教学提出的需求。Berwick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指教育者以别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而后者是指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

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理论介绍和作用的研究等。首先,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研究外语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夏纪梅、孔宪,1999;束定芳,2004)、需求分析的特性(倪传斌、刘治,2006)、国内外外语需求分析综述(陈冰冰,2009;陈冰冰、王欢,2009)等。其次,在需求分析的作用方面,束定芳总结外语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性着手,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当前对英语的学习状况,对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评述,以期改善英语学习状况,促进英语双学位的发展。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及方式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主要关注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英语双学位的情况。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选修英语双学位的学生,共100名。收回有效问卷70份,其中2014级学生32人,约占比46%,2013级学生38人,约占比54%。本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英语双学位的看法,以及对双学位课程的需求。

本次研究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问卷由我自行设计,包含参与者年级、专业、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部分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问题。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70份。

2.2问卷调查参与者个人信息

本次共收集70份问卷,2013级学生38人,2014级学生32人,其中参与人员学院分布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文学与传媒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学生选修英语双学位占比较多,这与他们本学院的专业需求是分不开的;而外国语学院和艺术学院学生较少,同样与其需求相关。具体选择内容如下。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本校范围内,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本专业都是相当满意的,所以其中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基于提升自我的目的选择学习双学位,正因为如此,他们基本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辅相成的双学位学习。事实上,两年专业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收获和启迪,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并且,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英语”的双学士学位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

(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民文化水平、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文化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学历、文凭就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体现了个人地位及身份的一种标志、企事业单位实力和文化素质的象征。学历、文凭是去企事业单位就职、提升、调干的一个重要门槛,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表达了对英语四六级及其他外语类证书的重视。

(3)绝大部分同学对双学位办学模式是认同和满意的,占总人数的49%。学生普遍认为双学位是他们难得的学习经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巩固和强化了他们的英语能力,也期待双学位的学习能为他们将来考研、出国、找工作等增添筹码。比较满意的方面表现在,教学环境良好,教学设施等硬件完善,教师备课认真,上课尽心尽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读写的课程过多,使得学生的听说能力不能得到更多锻炼。访谈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双学位课程虽然全面,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反而各方面都没得到锻炼。

(4)对学校双学位开设情况,59%的受访者提议开设小语种课程,包括英语、法语、日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越南语等在内;30%的受访者提议增设英语口语表达锻炼课;15%的受访者提议开设外国文化课。

3.改善双学位教学的建议

双学士学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我们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单一模式,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性和对成才道路的自我设计,拓宽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渠道。双学士学位培养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多元化需求,是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得,从需求角度看待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双学位的选择是明智的,无论基于提升自我还是辅助本专业的目的,选修英语双学位都能为本校学生带来不少助益。为了将需求分析和本校英语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外语需求分析理论学习。外语教学教师应加强对外语需求分析理论的学习,并且将其化为己用,扎实地运用于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高度重视需求分析理论的实际运用。教师要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学会因材施教,摸清学生选择英语双学位的目的所在,根据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争取满足学生的主客观需求。例如医学院和水利与环境学院,两者都需要通过英语翻译一些专业术语,但行业要求又大不相同,面对这种状况,就可采取分学院“量身定做”相应课程。

三是完善英语双学位教学的工作机制。先是成立外语教学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英语双学位教学工作,通过定期会议和访谈相互沟通交流学生外语学习情况,制定学习政策;其次要搭建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使得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反馈更及时,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需求分析对外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并重视需求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双学位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In R. Johnson(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 Cambridge: CUP,1989.

[2]Kemp,J.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2nd ed.)[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6-1998.

[3]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130.

[4]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1-24.

[5]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调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 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信息需求是人们为解决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感和不满足感,是激励人们开展信息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的信息环境正在逐渐形成。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改变了信息的存储、传播和交流方式,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及手段也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体及图书馆的服务不再作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首选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门户的作用逐步下降,其作为存储或保存机构的作用保持不变”[1]。有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并不是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查询资料”[2],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生信息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新信息的创造者,还是高校图书馆用户中人数最多、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利用频率居高的群体之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变。因此,分析和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对于高校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策略、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按学历层次划分,我国高校学生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受个体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1.需求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需求发展的阶段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时间纬度上所展示的规律性[3]。社会学认为,人的每个阶段都面临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或问题,决定着用户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信息需求。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基础课到专业课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特点,这些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进式的转变,形成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

对于刚入大学校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但读书目标尚不明确,按兴趣选择的取向较为明显,对于相关专业学科知识接触不多,知识面较窄,其信息需求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大学生专业性阅读兴趣开始形成,逐渐不满足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开始广泛研读各种类型参考书,吸收各种观点,他们的信息需求开始向专业化和深入化发展。少数学生失去刚入学时的新鲜感,失去学习探究的动力,而且对图书馆敬而远之。

处在面临毕业、就业准备阶段,毕业班的学生对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的信息需求强烈,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信息保障,对信息的创新性、多样化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他们对心理调试、外语学习、考研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进一步加大。

2.需求范围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从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上划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可分为心理和生理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职业需求及其他参与社会化活动需求等,心理和生理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为基本需求,职业需求、其他参与社会化活动需求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从信息需求内容的学科性质来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可分为专业性信息需求和综合性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时间持续长短上可分为长期的信息需求、短期信息需求和瞬时的信息需求,无论按哪一种形式划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都呈现广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2年8月)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人,占总体网民的45.1%,其中,大学生占13.6%。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网民。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为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调查统计,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涉及新闻时事、休闲娱乐、考研考证、就业创业、课程学习、网络购物、交友、社会兼职、医疗保健等多方面。他们除了需要与本学科、本专业或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信息外,还需要各种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医药卫生等各方面、各学科信息。信息需求的全面性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因和条件。

在信息需求的类型和载体选择上,大学生信息需求趋于多元化,信息需求的类型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到涵盖声音、图像的多媒体电子文献,从馆藏需求发展到国际互联网资源的共知共享。

3.需求结构的集中性和叠加性

受学校性质、学科类型、学习任务及大学生在校生活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基本信息需求在内容、利用形式及利用时间等方面呈现一定的集中性和趋同性。

如专科类学生较注重职业技能及求职信息,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多关注留学信息,专业性质较强的学生关注专业学习与研究信息。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对考证、考研信息比较青睐。大一新生会经常光顾图书馆,大二学生相对大一学生则较少,而毕业班的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利用用图书馆和院系专业资料室的时间比较集中,其信息需求的指向性及信息源的选择方面较为明确。

叠加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空间特性方面所展示的规律性。相似的学习空间、受教育空间及生活空间使得大学生对某些信息的需求偏好,产生需求重叠,形成某些共识,这正是所谓的“信息消费群体”产生的原因。随着网络的扩展及学科的交叉重合,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的叠加性会变得更加明显,这种重叠的需求是我们研究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依据。

4.需求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他们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并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松散性,使得网络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加之,缺少统一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信息内容十分庞杂,正式出版信息与非正式出版信息交织在一起,商业信息、学术信息及个人信息混为一体,动态新闻与陈旧的信息同处一个界面,有用信息和毫无用处的垃圾信息混杂,甚至还有不少有害的信息掺杂其中,可谓良莠不齐。从整体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尚处于无序状态,信息质量表现出不均衡性和难以控制性,给用户选择和利用信息带来极大不便,增大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难度。加之,很多学生没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对本专业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缺乏了解,其结果往往是查寻不当,或花费了很多时间,收效甚微,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信心和意愿。

5.需求实现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价值观念在用户需求中支配用户的需求行为,价值心理是用户为满足信息咨询需求而选择信息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信息需求表现基本上符合穆斯(Mooers)定律和齐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

穆斯(Mooers)定律指出:“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对用户来说,如果他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该定律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则:如果用户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他对这一信息的需求自然会失去兴趣。

齐夫(Zipf)的最小努力原则表明,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希望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不例外。用户一方面希望获得完整、可靠、先进、适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种付出最小努力的倾向,以尽可能减少他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耗费。也就是说,用户在决定其信息需求量时,必然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

大学生用户在利用信息时,一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获取方式较为简便的信息来源。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尽量避繁就简、弃难从易地选择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一方面是依信息价值而行,另一方面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多、更快、更好、更经济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取向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其个性化趋势日益显现,大学生用户已不再限于单纯利用图书馆书目信息服务获取所需要文献的线索或从图书馆索取原文,而越来越倾向于基于知识或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从注重信息载体物理形式到注重信息内容本身,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全新的、全程性的知识信息保障,因而要求我们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维系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对高校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及信息活动的支持能力和在新的信息环境中的竞争力。

二、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信息用户的研究

信息用户研究是对用户的特点、信息需求及相应的信息行为的研究,它是一种理解用户、掌握用户行为模式,并力求使他们的需求目标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相匹配的过程。

为用户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将最终决定现代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内容、模式的改变。图书馆只有了解自己的用户信息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信息用户研究主要是针对检索需求表达、检索式构造、检索效率的分析及与此相关的用户服务提供等问题而展开的,着重于信息存取系统的建立、分析和评价,强调系统资源的重要性和完备性,忽略信息使用的产生是源于用户需要并付诸于寻求行动,同时它以均质化的标准衡量用户、表达用户的信息需求,此过程中,用户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因而,用户因素尚未完全融入信息利用行为研究的全过程。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面对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信息用户,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生活范围来定义和研究其信息需要,研究其信息需求的形成机制、系统分类、需求的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及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的因素,根据他们的全部信息活动空间来洞察其信息行为发展规律。

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馆藏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及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学科特色馆藏建设,组建具有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特色数据库,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学科研究。

(2)建立同类院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需求上的共同点及同类院校之间学科专业的相关性,决定了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由同类院校图书馆联合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各成员馆在联合体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资源优势,本着统筹规划、联合开发、共建共用的原则,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

(3)加强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等不同形态信息的资源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从用户利用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用户更关注的是文献内容本身及资源利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而不是载体形态。因而,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资源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有机融合,建立集成各类型信息资源统一揭示和无缝链接的高效系统,并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开发和有效组织,减少用户的信息使用负荷和使用成本,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构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信息服务模式

针对大学生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其知识需求和服务需求,构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体系。

(1)根据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为用户提供连续的、动态性的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获取、信息、信息交流和信息咨询等方面问题。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对分散的、异构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数字服务体系,推进个性化、一站式信息服务。

(2)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建立信息导航,帮助用户解决“信息泛滥”、“信息迷向”等问题,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筛选和过滤,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3)为学生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有效整合课程学习资源,包括各类教学参考资料、精品课程课件、参考文献等,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由学生根据专业背景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建立师生之间开放的、多功能的教与学互动平台,开展网上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演示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4.加强大学生信息用户管理

对用户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将会影响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关系到图书馆目标的实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管理都采用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就是依据用户的身份特征设定其权限,这种方式虽便于执行,但是忽略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因而不能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信息用户管理应依据用户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实行动态管理,实时追踪用户信息需求动态,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信息服务形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

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用户培训管理及用户信息反馈的管理等。

用户信息管理是指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建立起信息用户管理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用户信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建立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形成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匹配;建立机构与用户的联系,提高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及用户信息利用行为规范的教育指导。

信息用户培训是为帮助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掌握查询资料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各种用户培训活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采取课程讲授法、实地参观法、宣传介绍法、标识图解法、参考咨询法多种形式的用户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用户信息反馈的管理是指用户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分类及响应处理。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建立与用户的开放式互动性管理来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活力和针对性,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水平。

5.开展大学生用户信息素养教育

用户的信息素质决定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认识、表达和获取效果,同时,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用户将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布拉格召开国际信息素养专题会议,会议宣布:“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basic human right to life long learning)”,“信息素质是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prerequisite for participating effectivel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感受力、洞察力、判断力等,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

信息知识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特点与类型、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方法及信息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它包括人们选择、获取、处理、应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分学科进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层次与所施教育内容得到有机的统一,并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业的全过程。

分层次:对新入学的本科生,可侧重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教育;对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除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外,还可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及提高信息检索技能、助力知识发现与探究的教育。

分学科:结合专业背景、深化学科服务,为不同学科的用户提供针对该学科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形成通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多形式:除了面对面的授课形式,还可通过网络课堂、自助学习、个别培训指导、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形式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目前,国外许多高校采取多样化而富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如“设立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图书馆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式教学等”[4],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网络环境下,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已成为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5-10.

[2]曹慧芳.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之分析及对策——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7-119.

[3]夏晓慧.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53-56.

[4]韦雪琼.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2(8):133-135.

项目1: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需求分析

一、引言

课程设计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前期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

软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计是有关软件开发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项目定义、分析、设计、开发、维护[1]。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分析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软件需求定义了系统必须具备的能力,即软件能完成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这种能力体现了用户的需要和开发者对用户需要的理解。软件项目的开始,就是因为软件需求的存在,需求是项目开发的基石。

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的把握程度,研究表明,软件项目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埋下的隐患,需求问题发现的越晚,软件维护的开销就越大。很多项目的失败,也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有些项目甚至是在需求没有完全确认的情况下就开始执行了,这必然会导致成本浪费、进度延迟等严重问题。所以分析是软件开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是软件项目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建模,主要任务就是借助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即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4]。分析用户需求主要过程如下:

(1)以图形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

(2)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供用户对需求做出评价。

(3)以模型描述系统功能、实体关系及状态转等内容[3]。

需求分析要保证需求明确,尽量避免需求描述不清楚、需求遗漏、需求互相矛盾等问题,避免在开发后期因需求问题对项目产生困扰。

三、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现状

(1)学生重代码,轻需求,急于完成可见的执行软件,大大压缩了需求分析时间。

(2)学生缺乏对所选课程设计题目相关的业务知识的了解,需求分析只是对需求的拼贴,不完善,不系统。

(3)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需求分析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在实践上给学生以高水平的指导。

四、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文中给出解决方案如下:

(1)一方面转变学生对需求分析的认知误区,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及调研数据让学生了解忽视需求分析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重视需求。让学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工作和项目管理工作都与需求密不可分,如软件项目成本估算、进度计划、项目跟踪控制、验证、确认等工作都以需求为基础;软件设计、编码、测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交一个满足用户要求的可执行软件,用户的要求主要就体现在需求分析的制品上。

另一方面增强需求分析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需求分析,如选题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或者让两个同学选相同题目(分别做不同模块),同组间进行需求分析竞赛等。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记录并总结,自身项目中存在的那些需求问题,对项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总结需求的重要性,加深认识。

(2)题目选择范围上给学生更大空间,可从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取,也可学生自拟题目。因为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需求又是一项要求精细、准确、全面的工作,所以在课设开始前至少一个月,让学生预先选好题目,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工作。需求分析开始前,由教师预先规定应分析什么,如:软件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接口需求、系统约束等;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建立什么模型,如: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等;及最终要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该文档模板由教师提供。任何软件需求都离不开其涉及到的业务领域,因此也要要求学生对业务领域相关的标准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业界的一些标准和最佳实践进行熟悉,对业务领域进行大量调研。这样才能让才能分析出真正的需求,否则需求就会脱离实际。

(3)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完成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所以在选择课程设计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及管理经验[5],熟悉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若教师本身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实习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通过考核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课程设计。

五、结论

总之,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项目所有活动展开的基石,在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类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这一环节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让学生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做好需求分析工作,为后续的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放等.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3(9):87-90

[2] 陈杰.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9(2):89-92

[3] 韩万江等编著.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