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工智能毕业设计方向
时间:2023-09-11 17:25: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工智能毕业设计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新工科;贯穿式培养;交互式指导
1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课堂授课,即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首先体现在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授课时间一般要多于实践授课[3]。其次体现在实践资源上,公共计算机实践平台有限,计算机课程同时也是很多计算相关专业的基本必修课或选修课,导致实践资源紧张。实践学习相对于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体会和提升[4]。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自行配置计算机设备,但是没有公共实践课程的强制约束,能自觉在课下进行实践练习的学生很少。这一点也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虽然经过了大学本科前三年半共计七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非常差。很多学生只是记得简单的编程语言知识,缺乏实际的编程经验,没有真正经历过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此外,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固定、更新较慢,教师们也常常需要依照课程教纲授课,能介绍的新知识有限,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于书本知识,不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指导老师选定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科研领域的较新或者较前沿的方向[5],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需要临时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有好的成果产出。总的来说,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暴露出本科培养的两个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扎实的实践,就不会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课程设置跟不上学科新进展,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新需求。
2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提出的新时代工科专业发展战略。新工科主演涵盖了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若干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新理念,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高素质工科人才。传统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及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一方面,计算机本科教学对新工科涉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难以做出及时调整;另一方面,毕业设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新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此外,正如第2章节所述,教师们也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将额外新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术[6]。鉴于此,很有必要探索适应于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全新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法。
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设提升思路
我们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的两方面不足:短周期培养和单方向指导。相应地,我们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将本科毕业设计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周期,进行全流程、可跟踪式培养;另一方面用交互式指导模式代替单方向填鸭式指导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3.1贯穿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贯穿式培养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全周期和可跟踪。全周期是指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将毕业设计融入到大学全周期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去。需要指出的是,全周期培养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及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在前期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探索与实践空间,后期再让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可跟踪是指整个培养周期内,指导老师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全周期模式有三方面优点:第一,充足的实践。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公共实践资源极为有限,更多的私有实践资源分散在指导老师那里。指导老师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的物理空间和设备资源,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深刻领会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二,更多的收获。指导老师还可以让研究生协助培养本科生,把研究生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传授于本科生;第三,更大的创新空间。本科生思维活跃,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可跟踪模式的优点在于指导老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及科研情况选定最终的毕业设计题目,做到因人选题、有的放矢,实现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3.2交互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交互式培养是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式培养。交互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有更大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激励学生自发地搜集资料、学习知识、加强实践,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到达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交互式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周期,包括前期的学习、实践以及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交互式培养在老师指导、学生反馈、老师与学生讨论以及再指导、再反馈、再讨论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掘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期充足的积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不是简单地完成、调试成功了程序,而是针对所选定的题目,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调研资料,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并与指导老师不断讨论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程序语言和工具,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实现阶段,交互式培养会更加频繁,这个阶段是对整个培养方式的考核,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实现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并要求有创新性思路。
4结语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针对大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状况,以“用”为出发点,提出实验课程·专业实训·学科竞赛金字塔式实践教学体系,阐述如何打通课程理论之间的联系,自底向上从实践动手、分析综合再到发明创新分层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实验课程;专业实训;学科竞赛
第一作者简介:李智勇,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智能系统、大数据,zhiyong.li@hnu.edu.cn。
0 引 言
大学作为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将人才“可塑性”和“可用性”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成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但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分低能”一直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高等院校更为突出。问题不解决,便达不到“可用性”的目的。
这一问题违背了大学教育尤其是工科类院校的初衷,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一步关注实践教学,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辅以更多的实践教学课时。“小学期”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这一变化将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提上日程,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不得不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现状及问题
我们以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分析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体系
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近3年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0分,图1给出各类环节所占的学分比例,可以看出,专业实训(含毕业设计)只占总学分的16%,教学计划侧重理论教学,从学时分布来看,此偏重更为明显。图2分析了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学时情况,学生几乎需要将所有时间放到课程理论学习上,被严重束缚,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1.2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近3年的教学中,实验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和人工智能基础实验两门。从学生完成该实验课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数据处理逻辑简单,几乎没有运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方法完成的作品。第6学期开设的实践课程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门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目的。
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实施“小学期”教学日历,设置为期1个月左右的集中实践或者专业实训环节。前两年的“小学期”是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而第3学年后的“小学期”安排专业综合设计实训,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如五子棋人机对弈项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但项目过于单一,仅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课程,与人工智能实验课程有重合的倾向,而诸如机器人学、智能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就没有训练的机会,此外对比上一个硬件技术实训缺少能力培养的延续性。具备创新发明的能力是目前实践教学甚少考虑的培养目标。
1.3 存在的问题
这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实践教学学时过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会太少;②理论学习任务过重,学生的双手无法得到解放;③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理论与实际没有有效结合;④面向专业的实训内容单一,专业理论覆盖面不够;⑤能力培养断层,发明创新能力未涉及。
2 金字塔式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图3所示是2015年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时序图。可以看出,不计实验课程,每学期的理论教学课程减少到平均5门课程;实验课程大大增加,从原来的2门增加到7门。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重视和加强。
另外,教学计划的另一个特色是高年级的教学/学术方向分组,根据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优势设置了4个方向,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课程按组选修,增加了选修课之间的关联性,使培养目标更突出,令学生有的放矢。教学计划也反映了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针对重要的学门、学类和专业课程,通过专门开设实验课程巩固这些重要课程;接下来,通过专业实训将多门课程理论串联起来;最后,拟提供丰富的学科竞赛机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培养发明创新的能力。这3个层面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越往上,能力水平越高;往下是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金字塔式的实践体系体现了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过程。通过该培养模式将能直接给社会输送“可用”人才。
图4给出了整个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结构。笔者将分别从时间角度详细介绍3个层面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安排。
2.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专门知识进行动手实践的能力,熟悉和巩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为上层的能力培养打好基础。这一能力是所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大学生必须具有的根本能力。
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系统设计是实现智能的手段和载体,因而第1学年和第2学年围绕这两个能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高等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计算机系统等课程,其中程序设计、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系统3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还配套设置了对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尽量同步开设,利用实验箱对理论进行验证,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第3学年和第4学年面向计算机上层系统和应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是典型代表,因而针对这两门课程开设对应实验课程,这几门实验课程是学类核心课程。此外,教师还可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开设机器人实验课程,让学生基于NAO人形机器人、智能小车、RoboCode等设备软件理解、熟悉和练习各种智能的算法和模型。从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5个方面依次开展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的培训,为上层专业实训作好准备。
2.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是随着小学期的推广而逐渐引入的培养环节,未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5年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刚开始的2年采用“集中实践+生产实习”的方式。集中实践指在学校里进行一些简单的综合设计,如软件实训开发类似图书管理系统的软件。由于题目较为简单和老套,学生兴趣不高。生产实习是指和企业合作,将学生派往生产一线,这一想法初衷好但操作性低。因此,头两年的“小学期”成效不佳,于是取消生产实习,将集中实践从2周延长为4周,增加项目难度,如2014年在第2学年实行的“STC单片机开发”和第3学年实施的“五子棋智能对弈设计”,难度适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这两年取得的进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第2学年的软件实训结合最新的APP应用引入Android开发,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展示作品,实现即所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已有的单片机开发上,提升设计的高度和难度,引入FPGA设计,让学生全面学习嵌入式系统;最后,在智能专业综合设计方面,将五子棋智能下棋程序打造成全院的一个竞赛,结合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进而增加机器人开发、物联网系统和嵌入式系统设计,涵盖智能终端、智能软件、智能系统,提供较宽的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2.3 学科竞赛
前两个层次基本上完成了工程能力的培养,但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如何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潜能也是实践教学的任务之一。这一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甚少专门涉及,发明创新的能力是一道坎。
学科竞赛是培养发明创新能力比较好的一个突破口,因此我们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适当考虑了对学科竞赛的支撑,基于RoboCup足球机器人在协同对抗上创新,基于模块化机器人在创意上立新,基于NAO机器人在自然语言处理上求新。目前,学生长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RoboCup足球机器人中型组比赛、物联网设计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教师应为有志向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和条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组成了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面向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接轨;面向创业,为IT产业增添生命力。
3 建设措施及成果
3.1 实验室配套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的分层体系,目前已有的支撑该体系的仪器设备见表1,可满足不同层次的用途需求。课程实验的设备主要以验证为主;实验课程的设备需要学生动手实现算法和设计;专业实训的设备主要以提供平台为主,让学生自主搭建系统;学科竞赛的设备一方面要满足竞赛需求,一方面可以应用于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针对学科竞赛,我们已经建立400 m2的场地专门用作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和学科竞赛实验室。图5所示为学生正在专心调试足球机器人。
3.2 实践教学代表性项目
1)电子产品的制作、测试及使用( STC-A实验学习板)。
通过完成一个电子产品(STC-A实验学习板)的制作、测试及使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全过程以及质量管理;实践简单的焊接技术,认识基于处理器的电子系统的组成;学习电路调试及检测能力,了解“STC-A学习板”的功能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入门知识;拥有一个便携式学习与创新的实验平台,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与帮助。
2)“智能杯”五子棋程序设计邀请赛。
该竞赛在已给出五子棋平台的基础上(已有界面,无需自己编程界面),要求参赛者写出五子棋算法。换句话说,就是设计五子棋COM的智商。五子棋看似简单,实则包含各种变化,计算种种变化同样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程序设计与五子棋结合既朴素简单,又包罗万象,同时通过对弈方式可以综合多种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反映出技能的高低。
3)足球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连续参加了两届比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基本形成老带新的格局。通过展现一个真实的机器人产品,可以让学生感受本专业的特色和前景,提高专业的认同感;通过动手改进一个实际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个比赛,期望学生能够逐步达到自主研制复杂精密机器人的水平。
4 结语
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实践教学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专业实训·学科竞赛金字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符合能力培养的阶梯性,涵盖了动手实践、综合分析和发明创新3种能力。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得到较好的反响,为这一体系进一步成熟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动力。
下一步,我们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一方面不断提升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水平,注重与行业接轨,跟进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技术并将其反映到实践项目中,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另一方面积极融人工程认证的理念,为工程类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实践教学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我们将参照工程认证的标准,对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更明确的对应,对能力的考核能更细致化。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82-92.
[2]张莎,当代大学生“高分低能”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2(8): 98-99.
[3]李智勇,肖正,赵欢,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小学期”制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15): 29-34.
[4]昊丽娟,李柳.以小学期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421-424.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
中国错过了“体力劳动机械化”的历史时机,而在当前“脑力劳动机械化”的浪潮中,能否走在世界前端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早在6年前,许多专家学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适时地推动并促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立。通过以钟义信、王万森、刘宏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们6年的不懈努力,该专业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1]。在核心课程体系、特色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专业师资水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促使“智能科学与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正逐步走向成熟。
教育部于2006年6月首次成立全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表明国家把高校实验室建设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各高校也纷纷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作为新设置的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相对滞后,是近期需要大力度发展的事情[1]。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审批,2008年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当前他们处在全面进入高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因此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早期成立该专业的学校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正是借鉴了这些院校的建设思路[2-4],同时充分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校优势学科,形成了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及实验体系。
1实验室建设思路
从建立之初,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设计与创新型”。首先,本科4年的培养要使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具备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其中。“设计与创新型”的培养模式为满足当前高端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而实验室是这些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针对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符合我院实际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并构建了相应的实验体系[5]。
1.1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
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1)1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与设计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境。
2)2类体系:面向基本教学的技术与专业的基础性实验体系;面向创新与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3)3个层次:验证型;技能型;创新与设计型。
1.2实验体系
从“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课程学习为体,实验实践为用,我院提出了“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的新型特色实验体系。对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专业的主流工业应用,增加相应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主流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对已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通过完成一个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工程设计训练的基础上,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增加创新性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图1给出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运行图。
2实验室建设方案
本专业实验室建设突破传统理念,抛弃以往过分注重实验仪器种类和数目的“大而全”式建设思路,采用以目标驱动、物尽其用的科学经济的建设理念,使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其次,作为新专业实验室,走分期建设的路子,从基础实验体系入手,结合我院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优势方向,逐步打造以设计和创新为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2.1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建设
本专业培养计划确立了人工智能基础、控制理论基础、脑与认知科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四门课程作为本科的专业核心课。此外,依据我院大批教师及研究生长期从事的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我们凝练了几个基础较厚实、成果较丰硕的子方向,并由此制订了本科选修课程及群组。为了使实验室建设重点明确、特色突出,我们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划分为5个子方向实验室,相对独立建设,其中智能网络实验室利用我院通信专业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如图2所示。
在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研讨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和“智能游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实验活动的3个重要平台。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我们选择综合性强的智能机器人设计作为第一批实验课程,在实验室后期建设中将增开2~3门实验课程,比如智能电梯控制等。这些实验课程以实物为对象,讲授工业应用中常见技术,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选择Robocode坦克机器人战斗仿真作为智能游戏实验平台开设课程设计,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2.2以创新性培养为导向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急需但又相对缺乏的人才,这也指明了创新性培养对实验室建设的导向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两条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一,在实验室规模有限、师资相对短缺的条件下,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其二,将工程设计训练与毕业设计挂钩,鼓励学生在具有一定工程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意,在毕业设计中完成新颖的工程设计,或者从事具有一定科研意义的研究工作。
就学科竞赛而言,我院去年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首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比赛,并荣获第1名。我院在智能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制作设计经验,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另外,嵌入式设计开发一直是我院的强势专业,我校学生在“挑战杯”上多次取得佳绩。综合这些因素,我院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作为学科竞赛项目之一。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将通过参加难度更高的“机器人足球赛”凸显实验室的专业特色。
2.3教师队伍建设及实验教学方式
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传统观念往往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前,首先要建立起优良的实验教师团队。我校的做法如下:
吸收一批来自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对专业前沿的把握和理解优势,适时引进新的内容,扩充实验教学的知识面。
吸收来自企业的一线工程人员,将当前主流的专业技术纳入到实验范畴。
评选优秀教师,以攻读研究生或者访问学者的方式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组成有活力但又不乏专业素养的梯队,改革实验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激励其开设有特色、有新意的实验课程等措施,可以防止实验教师知识老化,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把握专业前沿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改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方面,一方面,我们借鉴国外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改变目前实验学时偏少、实验数量偏多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减少教师设计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比重,将重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建设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其目标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1]。新的科技发展机遇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学校应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如下问题:
一是高校各专业办学过于封闭,相对孤立,未能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同时,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未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专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高校各专业未能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链群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够,造成教师和毕业生的产业视野不够开阔。
三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等学校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不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淡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厘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的概念,即在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根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依托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所构建的,以品牌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为延伸,以一定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形成的若干专业的集合体。
二、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特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共设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25种,专业点数为295个。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地域覆盖较为广泛。设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覆盖了除、宁夏、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优势,设置满足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相关专业。
二是学科类别比较集中。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多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由各校主动申报的。从截至目前批准的295个新专业点来看,工学占绝大多数,有270个专业点;理学有10个专业点,文学有10个专业点,另有5个专业点是经济学类专业。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相符合。
三是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围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 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是专业链群建设的天然资源。高等学校应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资源与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经济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于材料性能与制备研究;资源与矿业工程主要研究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钢铁与有色金属(比如铜、铅、汞等)的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等;化学工程专业通过物理化学分离和化学反应改变原料的状态、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探究化学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经济学研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高等学校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链群的设置,并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广大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高了学术水平,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建设,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实践性课题。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为特征建设了环境类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境科学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环境工程以工程的方式来研究和治理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给水排水工程运用水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水工程运营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关注市政的给水和排水、解决城市给排水及污水利用的最优化问题。
3.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链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的后发优势。高等学校要以此为突破口,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链群的内涵,更好地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状态。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建造业必然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促进传统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生产、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升级。在这一新情况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校已形成的现有土建类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兴建造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特征的研究,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优化了专业链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共同努力做好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
高等学校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校总体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了“德业并重,以德为先;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并获得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各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 进修规划, 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高等学校应围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着重加强专业链群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实验环节上,建立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环节,建设若干具有专业链群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平台。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不断更新硬件设备,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和内容,转化科研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强化经典教学实验、开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式,以服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专业链群的发展,建设了土建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服务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链群的人才培养,建设了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这两个中心在2012年度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
[资助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JDGC003)”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G12)”]
(上接第44页)
[3]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1).
[4]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9).
[5]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9).
[6] 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2010(6).
[7] 蔡自兴,刘丽珏,陈白帆,谢斌.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
[8] 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 蔡自兴主编. 人工智能基础(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蔡自兴. 智能控制(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蔡自兴.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 蔡自兴. 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3] 蔡自兴. 机器人学(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CAI Zi-Xing, LIU Xing-Bao, LU Wei-Wei, YU Ling-Li, et.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Between CSU and MIT. http://.cn/CORE/, 2008.
【关键词】售后服务管理系统 SQL Server 2005
1 绪论
目前,随着IT产品的普通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售后服务,这对IT产品厂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售后服务质量的好与坏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效率。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基于B/S 结构,能满足客户在线申请售后服务的需求,使得该类系统对在售后服务行业中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智能化的管理能提供实时、安全、科学到售后维修服务,能合理控制售后维修服务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人员、资金的利用率和结算速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服务质量和信誉,进而有利于IT厂家提高其经济效益。
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对售后服务所涉及的客户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同时进行归纳和分析,缩减了上门寻求服务客户等待服务时间,方便了客户。同时,它提供了实时性、安全性、科学化以及智能化的售后维修服务,并合理控制售后维修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人员和资金的利用率和结算速度,这为各大IT产品厂家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售后维修服务管理工具,提高了厂家的效益。因此,该管理系统对厂家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总体设计目标
售后服务管理系统是一个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由登陆模块、主界面、基本信息模块、售后服务前台接待和检测模块、收银模块、后台库存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工资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等组成,实现的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售后服务、收费、零部件管理等功能,支持售后服务管理类公司中的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报表等基本的操作。根据这些功能,特规划功能模块如下:
由以上项目规划的功能模块,得IT产品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2-1所示,系统的流程图如图2-2所示。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售后服务管理的特点,该系统实施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界面美观友好、信息查询灵活、方便、快捷、准确。
(2)库存预警功能,在意外中将损失降到最低。
(3)往来账目详细浏览,要求支持多条件查询,方便用户查询。
(4)支持图形化数据分和报表打印功能析。
(5)数据报密性强,用户应对不同的操作级别,有较强的权限分配功能。
(6)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稳定、安全可靠,具有易维护和易操作性。
3 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编码和命名规则
编码是一种商品或单据的唯一标识,编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数据库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该管理系统中的设计如下:
3.1.1 维修单据编号
维修单据编号由日期生成:格式为“w+八位日期+四位数字编号”。例如:第一条记录编号为:W200806090001。
3.1.2 入库单据编号
入库单据编号由日前生成:格式为“H+八位日期+四位数字编号”。例如:第一条记录编号为:H200806090001。
3.1.3 零部件编号
零部件编号格式为“H+四位数字组成”。例如:第一条记录编号为:H0001。
3.1.4 职员编号
职员共分三类:编码方式为“该类职工全拼的首字母大写+四位数字”。例如:收银员第一条记录编号为:S0001;例如,维修工第一条记录编号为:W0001;例如,营业员第一条记录编号为:Y0001。
3.2 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数据库包含职工信息表、维修收银记录表、工资设置表、零件信息表等15个表。系统设计数据库所涉及的实体E-R图如图3-1所示。
4 结论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仅给出系统的设计思路,编程实现部分省略。IT产品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分角色登陆、前台接待、维修检测、收银、库存管理、工资管理、统计分析等各个功能模块,基本达到界面美观友好、效率高、易维护性及易操作等系统性能要求。由于时间不足和水平有限,在实现预定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同时,该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渐改进本系统的缺陷和不足。
备注:本文章为本人毕业设计内容,在道客巴巴、百度文库等网站所查到与本文相似极高的论文,均为作者本人撰写和上传,但并未正式发表,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雷聚超,李博博.基于.NET的应用访问数据库的安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6),129-131.
[2]焦文学,高琦,刘刚.以PLM为基的船舶行业售后服务数据模型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1(02):28-30.
[3]续蕾.浅谈.NET框架下数据库编程[J].科技信息,2007(33):76-77.
作者简介
韩雪平(1985-),女,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助教。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
智能汽车作为当今科技时代下的新兴产物,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及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竞速汽车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智能车的硬件组成、路径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智能车的控制策略。利用摄像头传感器采集、识别道路信息,规划最优路径,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和舵机实现自动控制。
关键词:
摄像头;智能汽车;设计方案
本设计是基于MK60DN512ZVLL10单片机开发实现的,该系统采用摄像头采集、识别道路两旁或者中央的引导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合理闭环的算法控制智能车运动,从而实现智能车快速稳定的寻迹行驶。
1智能车整体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1.1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图像传感器,即数字摄像头。目前市场主流的两种摄像头传感器: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MOS摄像头和以电荷耦合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CD摄像头。综合两种摄像头解析度、灵敏度、成本、功耗比、模块电路、体积、重量,CMOS摄像头可以满足于4米/秒速度以下智能车行驶,并且CMOS摄像头功耗低,工作电压只需3.3V-7V,完全可以由智能车稳压后得到,稳定经济,所以选择CMOS摄像头中的OV7725摄像头。
1.2起跑线检测传感器选择
起跑用的是发车灯塔控制方式,发车灯塔不仅发出起跑信号,而且发出终点信号。我们使用基于使用HS0038B传感器的基础电路作为接收灯塔光信号一个基础电路,OUT口接MK60的C5。
1.3速度检测传感器选择
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的,所以需要测速装置,用以精准反映智能车实时速度。我们采用了由欧姆龙公司研制的一款200线的小型编码器。
1.4车模选型
本次设计采用由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赞助的G768型车模,即为竞赛中的C车模。
2智能车硬件电路设计
2.1硬件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式完成总设计,模块化设计使思路清晰,在使用出现错误时容易修理。
2.2电路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将智能车系统电路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以MK60N512ZVLQ10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和以电源为核心的驱动电路。考虑到MK60最小系统电路板比较大,所以将整个系统电路分为两块规则PCB板(主控板和驱动板)。
2.3控制电路
以MK60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电路、时钟电路、JTAG接口、复位电路。
2.4驱动电路
因为本次比赛摄像头组使用的电机是RS-380SH直流电机,小车驱动芯片决定选用集成的高电流半桥电机驱动应用BTN7971B,它的输出电流足以带动电机转动并且较稳定。
2.5电源模块
比赛使用飞思卡尔专用电池,2000mAh的镍镉电池1块,标准电压7.2V。
3智能车软件算法设计
3.1软件控制整体设计
本次设计所用的软件调试工具支持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IAREmbeddedWorkbench软件,由于C语言操作简单,可修改和移植性强,所以本次软件设计大部分程序都使用C语言编写,只有在某些地方加入了汇编语句。
3.2主程序结构
在系统初始化方面,我们所用到的底层硬件资源进行初始化和上层模块初始化。在方案选择及参数设定上,我们在主板上设置了一组四位的拨码开关和三个按键结合OLED显示屏实现的方案和参数的可调,以在比赛时对车作适当地调整。在图像获取上,对于Ov7725数字摄像头,使用场中断加高速DMA传输的方式来获取图像。图像处理则采用黑线提取和中心线提取。
3.3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是智能车的灵魂,为了使小车能以稳定的速度通过跑道,精确的速度控制是关键,采用速度闭环控制方案。
4智能车开发与调试
4.1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编译下载是在IARIDE开发环境下完成的,EmbeddedWorkbenchforARM是IARSystems公司为ARM单片机开发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这一开发环境使用方便、入门容易和代码简明紧凑。此外,由于在IAR软件中进行编写,调用,修正函数比较复杂繁琐,所以使用了Sourceinsight3软件进行辅助编写小车程序。
4.2硬件开发环境
本次毕业设计所用的硬件开发平台为著名硬件开发公司Altium公司的AltiumDesigner10,这已开发环境在板级设计特性、软设计特性、数据管理特性、通用特性都较有优势。
4.3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主要包括:程序在线仿真调试,上位机调试。在线调试主要使用的是IAR中的调试器IARC-SPY。上位机调试主要是通过蓝牙模块将智能车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和SD卡采集的图像及时地反馈到PC机上。
4.4现场调试
现场的调试包括摄像头调焦以及固定、PID参数整定、速度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智能车运行状态等方面的调试。
5结语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2]刘正,袁华,陈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