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政治哲学道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1.意识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选择题怎么答1.抓住立意。
每个政治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肢的设问,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2.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每个政治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3.排查误项。
高考政治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4.不得已,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政治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
高中政治大题答题技巧1审设问范围。这就要求明确答题时所依据的知识范围,看这个知识范围属于经济、哲学、政治,还是选修模块知识。在回答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结合设问与题干材料来确定;第二,答题所依据的知识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因此答题时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课堂;融合
何谓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改革中发现,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高中政治课堂展开研究。在“量”上面,要想实现高效政治课堂教学,就需要在教学中收获较高的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要做到少教多学,学生要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收获最大利益的目标。从“质”上面,高效政治课堂要做到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高效政治课堂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提升,为实现更大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就将针对信息技术和高中政治课堂的深度融合展开详细研究。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明确知识地位,建立知识储备
在对量变和质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这是对事物发展中不同状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该课题的内容也是日常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难点。所以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对教学进行辅助,通过这些辅助教学的应用,让广大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知识的重要性和要求,让学生能更为准确地对事物进行阐述和应用,掌握各种有效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课堂知识教学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地位进行充分明确,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能大大提升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对取得良好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供十分有效的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划分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学生进行质变和量变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相应地设计“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动画示意图,也就是在大屏幕上分别为学生显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通过对两组概念上相似性的研究,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更为形象和直观的掌握。学生通过对视觉和听觉上的共同研究,也将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质变和量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明白更多的人生哲学道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学生在对主观性试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原理和材料相分离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没有对重点事例进行确立,因此难以在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此外对于一些启示性教学知识上,教师也可以相应的设计漫画对教学进行辅助。利用漫画中的幽默讽刺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更多的哲学性道理和生活的相关启示。
三、对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进行贯彻,确保课堂教学的活力
在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更熟悉的生活实际,注重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比如在课件《水的形态变化》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看到水滴却看不到石穿?”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得到逻辑性思维发展和提升。此外在对教学策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材料和问题的设计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也将使得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学习内容逐渐得到深入。
四、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实现高效性
在对量变和质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尝试情境课堂、活动性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对社会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联系,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教育特点。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充分赋予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在对问题和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体现以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生活和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让生活和哲学有效体现在学生生活实际中,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获取良好教学效果奠定有效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要想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和能力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术在此种背景下也逐渐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已经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眼光或是教学方式指导教学,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时代的发展和建设,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得到更有效的能力提升,从而在今后社会中获取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卉娟.在信息化海洋中把握航向———再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39(2):91-92,90.
[2]陈静.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62(2):186-186.
关键词:经典国学 高中政治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
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喜闻乐道的国学经典三国故事作为教学素材,灵活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 风趣幽默 引人入胜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一些学生对政治课有一种逆反心理,缺乏热情,通常的政治课堂是“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要上好政治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程导入,可以创设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所以教师需要研究讲课技巧,可以用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情趣的语言来“粘”住学生。三国故事本身并无多少幽默之处,但后人对三国的认识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有趣的表达方式,将三国中的人物呈现给同学们,既可以激发他们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三国故事,人物各异,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更为课堂增添了一份吸引力。如:有一段顺口溜这样描写“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 ”材料风趣的概括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同学们在非常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明白了教材中的道理:矛盾是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二、博大精深 用之不尽
《三国演义》是一部包涵“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用人术、战略论”的“百科全书”。具有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塑造了很多传奇故事与形象,对于哲学课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教学素材,许许多多的哲学道理在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以体现,引人深思。如:“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即知天下三分,不是靠先知先觉,而是依靠“从实际出发”;“望梅止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f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体现了“矛盾的相互转化”;“借东风”体现了“抓住机遇,注重外因”;“杨修知退兵”体现了“现象与本质”;“失街亭”中街亭虽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却是出祁山整个战局中的重点和关键,诸葛亮错用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全线被动,被迫冒险上演空城计,才避免全面溃败的结局。这充分说明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重点和关键的重要性……如此充满智慧光芒的一部作品,我们应珍惜它的课堂价值,将其作为提高政治课教学艺术和效果的持久动力。
三、分享故事 学会做人
在课堂上,每当讲到一些三国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了解故事情节的同学甚至自告奋勇给其他的同学讲述,主动参与,时光一下倒流到1700年前,老师、学生都陶醉在三国故事中,整个课堂围绕着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渐入佳境……《三国演义》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他不仅讲述历史,展现古代人物的聪明才智,同时他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做人。使学生在分享故事的的同时,无形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在讲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处,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辨”,请学生发表见解,一位同学用关羽的故事和吕布的一生进行对比,最后分析得出结论:吕布惟利是图,关羽重情重义,小人取利,君子取义。故事应用生动且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从故事中真正理解了如何取舍,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作出正确选择。三国故事,不仅老师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很多同学也都读过,可以引导学生引用,培养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因势利导 回归家园
三国走进政治课堂的意义远不只这些,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的品三国,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欢。大家喜欢他,除了因为语言通俗,见解独到之外,最根本的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向往,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易中天的讲解,从政治课教学角度反思,是在补课。中学生所面临的信息纷繁多样,但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满足学生们的内心需求,为什么不顺势去引导,使其在得到知识滋养的同时,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而教师要想应用好这一宝贵财富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的充实自我。政治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涵养。人文涵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三观,才能在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会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学生以正确引导。读书是最好的充电方式之一,静到极处的阅读,也是思绪万千翻腾之际、心声萌动之时,天籁之声,生命之曲,只有在专心于阅读之中,才闻听得真真切切。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同时要提高人生修养,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也要读书。读书不仅要读与三国故事有关的书,应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量。读书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2、应用方式要不断创新。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可以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简洁、形象、直观的特点给政治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跨越时空的深沉思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关于三国故事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三国演义》的电影、电视、易中天的品三国、其他学者对它的评价等等。
3、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三国素材丰富多彩,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各种材料应为政治课堂服务,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忘了真正该学的知识。故事是辅,更为重要的是要总结出故事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不能本末倒置。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 政治;教学; 内容、方法和目的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nks
Lin FengqiongQu Xinlai
【Abstrac】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ide, in today's qual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purpose are consistenc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politics;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purpose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在当今的中学素质教育中,高中语文课与政治课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上都有一致性。
1两门学科在教学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许多国家对普通高中的任务与培养目标作了重新定位。各国在课改中普遍强调培养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发展个性,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并要求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培养目标都强调要帮助学生发展成熟的人格;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语文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都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牲的学科教育活动。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现代文、古文,各种载体涉及到整个世界,通过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属于社会科学;哲学属于人文学科,让我们学会思考人生,审视自己和社会。它也包罗了整个世界。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教学,理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前沿阵地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入其它学科异常的金钥匙。语言文字是人参与社会交往的必备工具,教学实践性最强。政治教学对语文教学所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辩能力、分析能力等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答好选择题,就要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有所了解。干扰肢可以有以下类型:相关的知识或相近的时事;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将概念间的主次关系颠倒、将原因和结果倒置;常以局部代替全部;观点趋向绝对化;和题干无关的题肢等。 答好材料主观题时,首先,要抓住立意,即中心思想。要做短题干长读,理解其深刻寓意;长题干短读,抓住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这些能力都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反之,政治教学所培养起来的理解能力、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对语文教学也有很强的促进性。比如:学习布莱兹·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学了哲学就更容易理解其主题思想。论述题和作文这两者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是有联系的。
3 两门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具有相通性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引入经典哲学故事,似乎引领他们回忆儿童时的快乐时光,让他们兴奋,从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知识关联想象,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他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并有效激发他们对新接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化解为形象的、生涩的转换成直观的、枯燥的变换为鲜活的、沉闷的转化为趣味的,大大降低知识体系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引领学生进行“量变与质变”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如下经典小故事:“某棵大树可以经受起风吹雨打,可以承受得起闪电袭击,但经受不起一群小小蚂蚁的啃食。”故事一出现,给予学生“回到童年”的感觉,清风扑面而来,从而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让他们理解此小故事所蕴含的“唯物辩证主义的质与量的变化”原理,进而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会发生质的变化”,蚂蚁虽然很小,其啃食一口简直微不足道,但在群蚁的日复一日的啃食下,量变便可能急剧扩大,以至于引发质变,最终导致大树的死亡。由此,将“量变与质变”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为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有效破解教学的难点,并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
二、采用幽默语言,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
教学语言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知识体系与学生智慧之间的媒介与桥梁,教学语言的质量将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直接产生影响。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得更和谐、温馨、生动和有趣,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当教师引入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语言之后,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风趣,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探究的参与度,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大胆思维,激发更多的灵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可以在引入“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一格言之后,紧接着幽默地说出:“老太太种鸡蛋得鸡蛋吗?”并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老太太种鸡蛋”的风趣图片,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活常识性事例”,原于鸡蛋本是动物“果实”而非植物“果实”,是属于两个完全不一样类属的物种。然后,由此引导学生辨析“创新意识”与“非常规思维”的内涵与核心,促使学生学会科学感知事物现象,科学认清事物的表面现象与本质特征,从而把握好“打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打破常规思维并不一定是创新,只有符合科学规律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非常规思维,并实现预定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创新。如此幽默一番,立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创设互动情境,趣味浸染于对话交流中
高中新课标强调指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核心作用,由此让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课堂教学不时闪动学生的智慧火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与兴趣性。例如,教学“市场经济”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当前市场上物品价格波动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正值时节的西瓜价格很便宜,而反季节的西瓜却很贵;又如,往年东北农场的大白菜供不应求,价格很高,而当前由于农户没有很好地控制“生产量”,导致今年严重滞销,以至于许多大白菜因此腐烂掉,致使农户损失严重。通过这两个例子,组织学生讨论市场经济的缺点,并梳理总结出其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三大问题”。如此交流互动,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原理产生较深刻的理解与印记。
四、结语
关键词 高中 政治课 教学体会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
关键词:哲学;寓言;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53-01
高中的哲学课程本身的抽象和枯涩,加上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限制,对于深刻理解和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使学生学习哲学的过程变得寓教于乐,水到渠成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哲学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等语言优美,情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使课堂教学浑然天成。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利用经典寓言化繁为简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某种事物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若是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深奥莫测,难以领悟,就不易引起兴趣。"[1]而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情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深奥的哲学原理融入到寓言故事之中,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授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时,我引入的《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先给学生展示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然后让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故事情节。学生甲:"福和祸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塞翁丢了马本身是祸,但是那匹马又带来一群野马,就变成福了,后来他儿子因此摔断了腿又变成了祸,但因此又没去打仗,保住了性命又变成了福。所以福和祸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福和祸会相互转化。"我继续启发道:"这个学生讲得很好,看到了福和祸的相互对立,又看到了相互转化。但是同学们思考一下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不是无条件的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乙:"不是,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故事里福和祸的转化也是有条件的,比如他儿子打马飞奔才摔断腿,因为官府征兵,他儿子才摔断腿免除兵役,没有牺牲在战场,祸转化成福。"通过这样的讨论,关于矛盾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采用历史故事身临其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提出学习的经验之塔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去做的经验,位于塔基的三个层次中,都含有亲自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中,学习者都不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故称为做的经验。所以说获得的是直接做的经验。这一直接经验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授"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我说同学们做一次小侦探,来解答一个谜团。学生听完后都跃跃欲试,趁着他们的兴奋劲我跑出了谜题:从前有一座寺庙门口的两个石兽被门口河流的洪水冲走了。若干年后,和尚们想重修寺庙,找回两个石兽。有三种方案:和尚认为到下游去找;一位学者认为在原来位置可以找到;一个年老的河兵认为到河的上游寻找。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呢?为什么?学生感到很新奇,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又相互争辩,互不相让。我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而且也充分思考了,于是揭晓答案:"因为石头重,沙质地软,水流冲不动石头,就会冲走石头下面的沙子,形成大坑。石头必定往上游滚动。最后在河的上游寻找石兽。"
同学们恍然大悟,频频点头惊叹古人的智慧。这时我又提出问题:古人之所以能够找到石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故事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学生:"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这样抽象的哲学道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3.咏叹古典诗词感受智慧
古典诗词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讲授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志,直待凌云始道高。"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感受讨论这首诗歌的哲学寓意。学生甲:"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学生乙:"这首诗传达的寓意类似于俗话莫欺少年穷的意思"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莫欺少年穷意味着少年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事物,但现实一定是每一个少年都有发展前途吗?"学生丙:"不一定,新事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我们青少年要成为有前途的新事物,就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本领。这样才能有前途。"学生对这一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哲学原理。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我们汲取精神财富的源泉。在哲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够化繁为简,加深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增强政治课堂的实效性,而且也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故而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借他山之石,解哲学之困。"
参考文献:
[1] 《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何朝阳 - 《钦州学刊》-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