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绵城市的成效

海绵城市的成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海绵城市的成效

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水资源,建设理念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19/14-1279/tu.2016.04.106

0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其机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利用。现如今国家已将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试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专家学者也已深入探讨、研究、践行这一设想模式。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1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1.2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1.3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的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日益成熟但是涉及到实际技术水平与效果仍需时间的检验,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四个方面,以下做详细介绍。

2.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水系是流域内所有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其调节蓄水作用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状况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形状密度等有直接关系。而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等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浅水区域,与海洋、森林共同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人工湖,无论是公园还是小区,建设形状造型优美,水质清凉的人工湖或者人工环水水带用来净化环境,增强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笔者认为相关部门的湿地水系建设经验日趋丰富,关于试点城市的湿地水系建设其技术较为成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

2.2绿地广场

绿地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术语,全称为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专门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的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所用的绿地。绿地广场实则为城市中的街心花园,其中植被众多,利用光合作用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街心花园、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在美化环境,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起到了强大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雨时吸水,干旱时蒸发放水。近年来,城市建设利用公园绿地作为“蓄水池”,由繁茂的植被吸收涵养城市降水中的多余水分,再经阳光照射植被中水分蒸发,形成小水珠在天空凝结成云,最终降落城市,实现生态水循环。为建设新兴海绵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也迫在眉睫,植被的种植与培养依靠城市中有经验的园林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蜂窝状渗水地砖的出现,使城市公园小路既摆脱了雨雪天气泥土道路的泥泞不堪,又快速有效将雨水通过地砖渗透到地砖下的泥土中,蓄存水分,在城市绿地中的小路可以大量利用这种材料来实现绿地的海绵作用。

2.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使商业交往更为便利,这势必会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来就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2.4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实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若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对海绵城市的合理规划。比如,城市里要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情况,分配好建筑用地、绿化用地、湿地湖泊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真正使城市发展得更为美好。

3结语

海绵城市是随着时展变化所产生的新兴的城市形态,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发展顺应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在未来将会进行更广泛地推广。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杜雨欣.全国性657城中有300多属严重缺水或缺水城市[N].新华社,2014-05-18.

篇(2)

5月10日,广州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不少街道,积水过膝,部分路段甚至水浸过腰。多路段交通陷入瘫痪,小汽车没顶,公交车进水,地铁站入水。

据当地公开数据显示,为了治理水浸街,广州市近五年来已经投入超过4亿元。在当日的暴雨中,虽然传统水浸黑点并未出现明显的水浸街现象,但仍有部分已被纳入整治范围的水浸黑点积水严重。降雨量最大的番禺区更是出现了众多“新晋”水浸黑点。

巨大的投入未换来相应的效果,如此“高投入、低产出”的治理工程引起了市民网友的不满。而广州雨季“全城看海”更是再一次引起了公众对“海绵城市”的重视。

截止到5月17日24时,广州暴雨导致全城“看海”的相关报道量为1858篇,传播峰值出现在暴雨当日,随后逐渐回落,后续持续关注期较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关注度反弹,观点类文章在报道总量中占据数量较多。

从整体舆论态度看,当地网民对广州暴雨淹城事件的评价更偏向负面,言论多以质疑及吐槽为主。而媒体评论则较为中立,多以建议性文章为主。

梳理媒体评论文章后发现,舆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为何当地政府4亿元治理工程成效不佳;广州城市规划急需引入海绵城市。

有评论指出,治水浸需要有科学检验标准,不能搞过场,要是等暴雨来检验,那就为时晚矣。最关键的,则是要改变城市规划思维,建立统筹规划、科学排水方案,按照海绵城市的标准去搞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城市自然蓄水功能。

也有文章表示,传统水浸黑点问题不再,表明广州水浸黑点的治理工作有所成效。在此基础上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从细节入手。针对绿化工作、下水道的设立和保护等方面,都应该确立整套的管理制度。

城市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士进一步分析称,暴雨引发水浸,最大的原因在于城市建设使得水泥地面增多,的土地减少,导致积水无法渗透,产生易积水的情况。同时,工地及旧城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情况较为明显。

篇(3)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城市市区河湖由于被侵占而缩窄或淤积,导致蓄洪、泄洪能力降低,甚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河湖被填埋。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规划建设不同步。城市规划建设“重地表、轻地下”,排水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存在城市排水标准低、地下管网落后、城市地面硬化率过高、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等现象。部分公众防洪意识淡薄,人为挤占防洪排涝设施,肆意在河道上乱搭乱建,致使其泄洪能力锐减,形成了大雨大涝、小雨小涝的局面。

实践证明,人类如果敬畏天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便能够和谐相处,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则是风调雨顺。所以,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体现尊重生态自然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内涝等灾害发生,使城市焕发生机。

首先,需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从居民或者单体建筑已有的设施着手,提升城市的排水、蓄水能力。实际上,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从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蓄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

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居民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其次,分隔区域建设,在小的区域内建设自有的海绵体。现有城市建设之所以不能有效排水,在于城市海绵体建设的不平衡。传统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是,一个区域以路面建设为主,另一个区域以集中排水、蓄水为主。碰到高强度降水,当区域排水、蓄水量不足时,就造成水淹现象。这种建设思路不只是造成城市排水不畅,而且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观。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统筹协调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经济利益与生态效应。生态文明既要生态优、环境好,也要经济强、百姓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适合本地特色、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最后,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城市防洪排涝先进经验,破解我国城市的内涝“顽疾”。下水道系统是大城市应对暴雨的第一道防线。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城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综合的城市水道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城市下水道系统建设。同时,持续加大对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打造高效科学的城市排涝体系,纽约市在借鉴联邦政府保险法的基础上,强制性出台了城市防内涝的地方性法律。伦敦地方社区和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明确要求,规划者在其公布文件中要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伦敦注重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深挖城市防洪排涝潜力,通过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东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大型地下水库,以循环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排涝压力。

篇(4)

[关键词] 广东省 水资源 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33-04

[作者简介] 周余义(1986 ― ),湖南永州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张静超(1986 ― ),湖北襄阳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水安全问题通常指人类在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降低了水质,从而引发水危害的问题。广东水资源丰富,但受时空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以及气象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水安全威胁。尤其是在人口、经济不断向城市密集区集聚,水资源空间失衡加剧,城市水安全愈发脆弱的背景下,建立系统化的水安全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东水资源及用水概况

1. 水资源概况

广东河流众多,降水充沛,水资源总量丰富,常年值约为183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总量最大的省份。2015年,广东水资源总量为1933.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仅次于、广西、四川和江西,居全国第五。人均水资源量为1792立方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2. 用水变化情况

近10年来,由于用水效率大幅提升和用水结构的优化,广东用水总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用水总量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广东用水总量为443.1亿立方米,相比2006年减少16.3亿立方米,相比2010年的最高值减少26亿立方米,相当于深圳2015年用水量的1.3倍。

从用水效率来看,2015年,广东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e为411立方米、61立方米和37立方米,相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6.8%、65.1%和65.7%,与全国同期相比分别低7.6%、32.2%和36.5%。受此影响,广东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调整,突出表现在工业用水量的快速下降。2006~2015年,广东工业增加值由12518.6亿元增长到30259.5亿元,增长了142%,但工业用水量由135.6亿立方米下降至112.5亿立方米,减少23.1亿立方米,占全省用水总量的比重由29.5%下降至25.4%。

二、广东水安全面临

“两大失衡”和“三大风险”

(一)两大失衡

广东是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长期存在两大失衡。

1. 空间分布失衡

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突出表现在资源分布重心与城市社会经济重心偏离和区域内部供需差异显著两方面。一方面,珠三角作为广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集聚了全省54%的人口和79%的经济总量,但水资源总量仅占不到全省的1/3,而山区、西翼及东翼①则占有全省69%的水资源,资源分布重心与城市社会经济重心严重偏离。

另一方面,区域内部供需差异显著。2015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水资源总量最大的为清远,达284.6亿立方米,是用水量15倍;而深圳水资源总量为18.5亿立方米,用水量达19.9亿立方米,需要依靠大量的境外引水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 降水时间失衡

降水是广东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广东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导致大多数降水以洪水形式出现并流入大海,无法调蓄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而浪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难以提升。从多年统计的平均值来看,广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4.7%,若包括上游入境水量,则为10.8%。其中,东江(含珠江三角洲)28.6%,粤西诸河22.0%,粤东诸河21.7%,韩江21.4%,西江20.4%,北江10.2%。

(二) 三大风险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广东水安全面临三大风险。

1. 水质性缺水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在用水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入河废污水排放量也在大幅增长。2006~2016年的10年中,全省入河废污水排放总量达930亿吨,年均排放量达93亿吨,使全省大部分河、湖、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周边的河涌、河段,大部分已被严重污染,水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危机。2015年,全省各流域水功能区中,东江的达标率最高,为62%,其余均在50%以下,最低的为粤西诸河,仅为27.4%。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广东最重要的水安全问题。

2. 资源性缺水风险

受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和区域经济与人口规模分化的双重影响,广东部分区域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资源性缺水风险。从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变化关系来看,目前全省面临资源性缺水风险的区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用水量已经超过或十分接近水资源总量的区域,包括深圳和中山两市;第二层级为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会超过水资源总量的区域,包括佛山、东莞和广州3市;第三层级为水资源总量相比用水量盈余较大,难以遭受资源性缺水风险的区域,包括汕头、珠海、湛江、揭阳、云浮、潮州、茂名、江门、汕尾、惠州、梅州、阳江、肇庆、河源、韶关和清远16个市。

3. 洪涝灾害风险

广东濒临南海,是西太平洋台风登陆中国的主要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发生频繁,受洪涝灾害风险较大。近年来沿海市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重心沿海布局的趋势,使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不断加剧。2015年,全省共遭遇了26场次强降雨和3个台风、1个热带低压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其中,5月,全省强降水天气异常频繁,出现了该年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降水过程,降水量达474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84%,粤北、珠三角和粤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8.7亿元。

三、提升广东水安全保障水平的五大对策

一是强化全省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立足全省水资源分布情况及用水区域差异,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计算机模型,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水资源变化情况,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重点缺水城市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以深圳、中山等资源性缺水风险较高的城市为重点,积极推进跨流域、跨区域的引水工程建设,完善以流域和区域为单元的蓄、引、提、排、灌、供、用协调统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将水资源丰富而用水相对较少地区的富余水量充分利用起来,增强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缓解区域内资源性缺水压力。

二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创新水资源保护思路,建立系统化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制定和完善水功能区划,分区分级加强水功能保护,强化对流域水功能区分区、分段治理,坚持“边控制、边改善”,稳步改善各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状况。加强对严重污染河流和城市河段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治理方式,逐步减少入河废污水排放量,实现“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提升。

三是建立雨洪资源化利用体系。大力推进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工程,选择试点城市,积极推进“用户―支管―干管”一体的雨洪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逐渐在全省范围内建成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雨洪水收集输送系统。加快推进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污水管网与片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从系统上考虑片区上下游排水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提升雨洪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推广完善再生水利用体系。制定再生水利用实施计划,实施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将建设污水再生回用设施和铺设再生水管道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六河流域为重点,坚持厂网配套、管网优先、建管并重的原则,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将再生水生产企业纳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鼓励再生水技术的自主创新。科学制订企业使用自来水、再生水、河网水和地下水的价格标准,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分类用水的价格体系。

五是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规范,积极引导新老城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对全省范围的易涝点进行全面普查,有效结合城市更新,有计划地实行海绵化改造,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城市新区应坚持高标准,落实严要求,加强海绵城市的整体设计,实现与周边地形、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的衔接,打造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彭建,赵会娟等.区域水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及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2016,36(11):3137-3145.

[2]廖永丰,聂承静,杨林生,李海蓉.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3):361-367.

[3]李慧.广东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黄红明.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4.

[5]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3):145-149.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are both basic natural resources and strategic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 in China. Water safety is a major strategic issue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bundant, and there is a large surplus relative to the limited water consumption. However,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water security is facing a double Challenge such as “two imbalances” and “three risk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water secur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篇(5)

要〗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经历了从“国家工厂”到“租赁工厂”,然后再到“海绵工厂”的变化发展过程。而“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不变的原则。这种定位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这种合理性正在逐步丧失。因此,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对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指经营性国有资产,下同)进行重新定位,就成为新形势下发展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在分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关 键 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新认识

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国有企业173504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9453家)、经营性国有资产73149.3亿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而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对这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正确定位和安排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搁置的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是决定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能否成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本文拟在分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一、国有企业定位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体最初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归全民所有”建立起来的,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它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在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计划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利润追求,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工厂”或者说是“生产车间”。1980年以后,随着“包”字(承包制,作者注)进城,国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实行了承包、承租经营模式,国有企业成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国家放权让利的改革又强化了国有企业的这一功能),同时,国家财政来源于国有企业的收入比重下降,国家财政投向于国有企业的支出也有所放缓,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租赁工厂”。随着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式实施,市场化浪潮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强烈的冲击,也对国有企业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应对市场化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三个方面。“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主要是解决国有企业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将国有企业从不合理的社会负担中解放出来,兼解决企业急需的各种劳动力流动问题;国有企业上市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客观地讲,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都已经初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并没有根本性转变,国有企业困难没有根本改观,国有企业投资仍然是财政支出的“黑洞”,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另外,国有企业融资发展成为证券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国有企业大量上市融资,所融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或为母公司占用,或沉淀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真正被企业用来进行生产经营的资金所形成的投资回报率也是相当低下的。统计显示,(2003年第三季度季报)沪市771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5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18%;深市507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5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85% ;以2003年10月28日收市时1254只A股加权平均股价为6.98元 计算,投资者的毛收益率小于2.25%,即使全部拿来派现,其收益率也只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相当。但这并不能对国有企业进一步在证券市场融资形成任何的妨碍,最近发行的长江电力融资规模甚至超过了100亿元。国有企业就象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地吞噬国家财政资金,不断地从证券市场吸取资金而几乎不给予任何的回报,所以可以称之为“海绵工厂”。

作为“国家工厂”,它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有企业定位;作为“租赁工厂”,它是与从集中走向相对分散的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的一种国有企业定位;这两种定位都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因而对当时的财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海绵工厂”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投资领域必须重新界定。在一般性竞争经济领域,政府投资应该逐步退出,国有企业规模要不断减小,至少是不应该再追加投资(不管这些资金是来源于财政投资还是证券融资);在基础性经济领域和外溢性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加强投资,扩大国有企业的规模;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场效率非常好的自由市场,“用手投票”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而推动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用脚投票”机制使得经营不力的企业及其经营者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而其内在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作为市场管理者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往往会降低市场自身的效率发挥,甚至引至市场崩溃。中国的B股市场实际上已经宣告彻底丧失资源配置功能(至少目前是),而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也正在逐步丧失。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进与退问题,二是要还证券市场一个清白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进退问题上,“进”是重点,“退”是难点。对于新增国有企业投资,不仅要把握投资方向,更要注重企业经营机制的再造,从而建立起具有有效产权约束和经营激励、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资机制和经营机制。具体来说,在投资方向上,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投资的力度,改变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存在的严重的投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领域。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力实施,这方面的投资有长足的增长。但可以看出,政府在这类项目投资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其政治要求和利润要求,而较少真正从财政角度考虑。以江西南昌为例,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所谓的“亮化工程”――注重城市的外包装如墙面装饰、路灯、绿化林等,城市的实质功能并无多大改进。另外,在修路架桥的过程中,过份依赖社会资金的投入,导致路桥收费的居高不下,无形之中增加了区域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成本,加重了城市居民的负担。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领域,一方面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预先优选出投资项目和方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资的力度,减少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从而淡化项目经营的利润追求,切实增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的福利。

其次,在环境保护等领域,虽然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但由于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财政方面的投入则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出现环境保护事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并直接妨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政府可以在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在吸引民间资本追加投资的同时,加强政府对环保企业的直接投入。

对于需要退出的国有企业,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符合《破产法》要求的国有企业,应该坚决予以破产;对于经营不善,但亏损不严重的企业,可以先进行重组,同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或国外资本进行兼并、收购;对于经营效益较好或经过重组后扭亏为盈的国有企业,可以借鉴MBO等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造,实现“国退民进”。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应该定位在:作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公共产品提供等领域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篇(6)

本届南国书香节以“阅读无处不在”为主题,统计数据以科学的方式支持了这一目标。已有22年历史的城市文化盛会,已经将这一主题转化为对广东尤其是广州阅读现状的一种事实描述。 回应现实的书香节

与大部分专业展会浓重的经济贸易行为属性不同,南国书香节是一个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它的风向标意义在于可以从中透视一地的居民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取向。

书香节现场设置了羊城书展馆、广东馆、中国出版集团馆、少儿馆、港台及海外馆、数字出版网友动漫馆等50多个区域,总量达35万种,齐全的图书种类和清晰的场馆特色,使人们对图书的“按需捕获”变得简单。

8月19日下午,《南风窗》记者在武侠馆遇到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为正值暑假,她有充裕的时间流连和挑选,已经连续4天时间浸泡在场馆内。“展馆很多,每一个馆都可以让你慢慢挑上一整天,这种感觉特别幸福。”

这正是书香节的一大魅力,因为它很好地回应了当前社会的图书需求现状:时代已经从书籍匮乏步入书籍极大丰富。从明代宋濂那句有名的“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转变为眼花缭乱以至常常“持币观望”。

规模宏大的图书集中展示,既是一种选择辅助,也是一种启蒙,足以让许多有阅读迷茫征候的人群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或者强化已有的兴趣与方向。比如广州市民黄女士,她除了到现场买书,还特别前往聆听翻译家林少华谈论村上春树写作的讲座,因为她一直热爱村上春树的作品。交流强化了阅读爱好,同时也把阅读的魅力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

除了林少华,还有易中天、王跃文、余世存、阿来、蔡澜等200多位知名作者现身书香节,此外主、分会场还一共安排了300多场文化活动。面对面的精神交流以及强烈的群体参与感,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所不能提供的,这事实上也从一个层面揭示了纸张仍然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手段。 向日常延伸的影响力

“阅读无处不在”,这一主题号召事实上已经阐明,书香节更重要的意义是将阅读习惯带回日常生活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一次“文化嘉年华”。

“无处”,一般理解是场所、时间没有限制。这既是一种对市民阅读习惯的建议,也是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考验。

现在的广州,在太古汇有集图书、艺术品销售和文化沙龙的举办为一体的方所书店,中信广场地下后街有静谧的唐宁书店,中山大学西门有静处一地的博尔赫斯书店,还有提供咖啡和沙发的安静的缺书店,此外,各种自成风格的小书店散落在城市街头巷尾,书籍的可获性已经功能强大,而它与生活、休闲场所的紧密结合让公共空间阅读可以随时以舒适的方式进行。

敬一丹说,在书香节现场感觉“特别舒服,很享受”。其实这种享受感早已向着城市的日常生活场合溢出,人性化的平台营造让读书挣脱了传统印象,不再是一种苦差。

文化功能还在进一步向人们的散碎时间“进攻”,特别具有观察意义的是,南国书香节期间,方所、禾田书房、学而优和朗声图书4家广州书商还在有轨电车上开通了“阅读专列”。在这些书店的“包装”下,4节车厢充满了书香味道,激发人们的阅读冲动。尽管它的象征意义可能更强一点,但这种从海绵里挤水一般的阅读理念倡导,无疑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促动。

“无处不在”,至少还应包括年龄也不成为障碍这一理解。根据《南风窗》记者现场观察,广州主会场的入场市民,从耄耋老者到垂髫童稚,囊括了各个年龄层次。不少家庭全员集体入场,说明对于阅读的意义、功能的认识已经以代际教育的形式深植于社会大众观念当中,这可能是倡导阅读者最具成就感的一面。

对书籍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揭示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潜力,除了推动经济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文明素质潜力,后者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

社会的阅读量不好统计,因为民间一本书的传阅率很难掌握,但一个地方对书籍的需求量可以作为一个不完全的参考指标。今年1月份当当网的《2014当当中国图书消费报告》,广东以年5500万册的图书消费量,成为全国最爱读书省份。这说明广东人爱书、爱知识,也说明广东的社会公共阅读建设卓有成效。

正如第三次参加南国书香节的作家阿来所说,“书香节之所以能年年这样办下来,一定是因为有好的读者。” 直击阅读习惯培养

前文已经提到,社会的阅读量是难以精准掌握的,除了传统纸质渠道,电子阅读正成为一种更具普及型的阅读形态,这两者目前都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代表着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纸质图书与数字媒介之间其实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电子出版物增长迅猛,但从国家数据来看,纸质图书仍始终保持5%的增长速度。

这表明,无论是对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的开发,都仍然大有可为,像南国书香节这样成熟的阅读普及盛会还存在很大的社会效益挖潜空间。本届南国书香节也涉及了电子书类别的推广,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了4种抗战内容的电子书。书香节在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切入新的时代要求,不局限于传统或者时髦的阅读形式,而侧重强调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一价值功能。

这显然抓住了当前社会阅读的核心,也是书香节年年受到国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电子渠道的便利性也给书香节提供了更大的前进动力。肖开林称,明年南国书香节将会引进“互联网+”的思维,与腾讯公司合作依靠移动互联平台,例如可以用手机预约名人名家的活动,以及微信支付购书。新方式的运用,会把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变得“慵懒”的年轻人,更多地从家里拉出来,进入这个汹涌的知识之海。

南国书香节面向的是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年轻人,社会的下一代。今年颇具新意的“你拣书,我埋单,即借走”的活动,首先面向少儿,无需花钱就可将心爱的图书带回家。对于广东下一代的求知欲,南国书香节传递的是十分积极的信号。

篇(7)

仔细梳理一下2011年以前历年的调控措施,发现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供给,二是控制需求。在增加供给方面,如加大土地供应、打击土地闲置、规范期房预售、惩罚捂盘、一房一价、经济适用房等;在控制需求方面,如对二手房转让征税、物业税、限制外商投资、暂停三套房贷、限购等。归纳起来,行政措施多,而金融、经济手段少是最大的特点。即使有过升息的措施,但并不是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其中2007年为抑制通胀而连续加息,曾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房地产市场调控被全面放松,结果功亏一篑。

靠行政手段控制房价,即使有效,但仅限于短期。历年房地产打压政策难以见效的原因如下。第一,炒作经济基础不变。房地产炒作的根源在于真实利率为负以及宽松的货币环境,只要货币政策不改变,社会资金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必然造成“摁住葫芦浮起瓢”,当一线城市实施限购政策后,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必然会轮番上涨。第二,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控制房价上涨目标,存在诸多阻力。第三,如何拿捏调控力度,既保障房地产行业和消费者利益,又不使市场失去竞争活力,这是对行政干预的考验。第四,行政手段的推动力是政治利益,天然具有“双刃剑”和“一阵风”的特点。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把房地产价格问题一直放在中心位置。

二、房价的节节攀升源于流动性过剩

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物价的上涨永远是个货币现象。中国近10年来广义货币发行量M2及增速远超中国同期GDP,表明货币发行过快。房价上涨是近10年货币被动超发的累积结果,而宽松的信贷条件、长期的低利率则起到助燃的作用。“货币超发一房价上涨一地价上涨一房价继续上涨”的逻辑是合理的。房价涨起来了,开发商有钱可赚,可以放心高价拿地,地价高了,必须以更高的房价来支撑,房价就会进一步上升。如此螺旋上升,直到房地产泡沫不可收拾。

(一)M2增长率远超GDP增长率

按照简单的原理,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调节数,考虑到金融深化等影响,增加的调节数通常不超过2%。1999 2010年间,GDP年复合增长率为13%(当年价格数比可比价格数大),M2年复合增长率为17%,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其中2009年差额尤其夸张,当年M2增长率28.4%,GDP增长8.7%,CPI为0.7%。截至2010年底,中国经济体内的广义货币M2已达73万亿元,是中国6DP总量的1.82倍。这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是过去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个巨大“堰塞湖”,正悬在中国经济的上游,若不加以疏导,迟早会把下游的大小河道溢满,并把房价和CPI不断推高。因而,管住这巨量流动性,不让它从银行储蓄的坝中溢流出来,是央行的当务之急。

(二)房地产成为过量货币追逐的最好对象

自从2001年后,外汇占款取代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形成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来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货币当局被动发行人民币的机制。截至2010年末,央行购买外汇发放出的基础货币高达20万亿元,属于高能货币,转入商业银行后,还会乘以4~5倍的货币乘数,形成可投放给市场的贷款总额。

从商品形态看,货物已经出口海外。但是挣回来的外汇,经过向商业银行结汇,无论是以工人薪酬、老板的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税收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服务所得表现,全部形成国内的人民币购买力。在此情况下,过量的人民币购买力追逐不够量的国内商品,结局只能是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物价上涨往往在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供给的商品中发生,房地产行业具有建造时间长、地域替代性差、无法移转的特点,加上中国人有置办不动产(房屋、土地)传家的文化传统,房地产成为过量货币追逐的最好对象。

(三)央行对资产价格上涨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基于错误的理念,央行仅仅关心一般物价(即所谓CPI)的上涨,而对资产价格(如房地产、股票)的上涨并不关心。而且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它的蓬勃发展对政府的税收、土地出让金收入都有明显的贡献,而且还带动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所以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的央行没有动力来控制房价。同时,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也像海绵一样吸纳大量的流动性,央行更是乐观其成。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错误认识造成如今房地产尾大不掉的局面。

(四)货币信贷过于宽松助燃房价上涨

如果仅仅是M2增长较快,也不一定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例如,美联储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资金仍旧滞留在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价依旧在低位徘徊。中国的情况完全相反,中国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开始一路上涨,直到2008年9月,我国仍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防通胀、防过热,限制商业银行向房地产业的放款行为,为此2007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曾一度出现松动,并持续下跌了一年多。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短期冲击,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极度宽松,放松信贷条件(购房首付仅需1成)、降低利率(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仅为5.94%,购房可以打7折),导致2007年房地产调控成果付之东流。比较而言,2010年以来的房市调控力度明显大于2007年,导致2010年调控始终未见成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利率明显低于2007年时的水平、且信贷条件过于宽松。

过分宽松的信贷条件,使得房地产投机的杠杆率大大提高,增加以小博大的空间,在首付一成时,相当于10元钱买到100元的商品;而在首付为五成的情形下,相当于10元钱仅能买到20元的商品。

在真实利率为负背景下,过低的贷款利率,“贷到即是赚到”。同时,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贷款人的利息负担:已知2007年12月21日后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7.83%,而2008年12月23日至2010年10月20日5年期基准贷款利率5.94%再打7折计算实际执行利率为4.16%,分别计算不同年数的复利和(见表1)。可以看出,时间越长,不同的利率水平对本利和带来的影响大不相同,对贷款买房造成的压力大不同。

正是贷款基准利率低、二套房贷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可以享受7折优惠贷款利率,使得投资、投机性购房者实际的房贷利率水平远低于2007年。这种异常的低利率水平刺激了投资、投机性需求,使得房地产调控政策屡屡沦为“空调”。

三、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基础是当前调控的核心内容

(一)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房价炒作的大环境

1 货币政策目标回归稳定物价本位。“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央行无力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和贸易结构,作为两大宏观调控部门之一的央行收

紧货币政策处理物价问题最为有效。这些年,中国货币政策承担了太多的使命。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惠及民生事务,都在一定时间段内成了货币政策的任务。而当务之急是使货币政策回归本位,就是控制通胀,包括通胀预期。同时,货币政策必须要有独立性,绝对不能附和于经济增长率的无限拔高。一旦经济增长有偏离目标的倾向,货币政策就应该出手。同时,央行应对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保持充分警惕。

2 适当调减M2的增长率,控制新增贷款规模。要让经济可持续增长,过去10年M2如此高的增速是无法持续的。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GDP预期增长8%,CPI在4%,则M2增速调至14%(低于执行的16%)。按照经验,信贷余额增长约等于名义GDP增速的1.2倍,计算得出今年的贷款余额增速约在14.4%,略低于历史平均16%~17%的水平。控制贷款增长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直接进行额度控制,或是通过提高资本金要求来控制,也可以通过贷存比例来控制,这些方法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已较为成熟。

3 有效引导外汇占款。人民币适度升值或扩大进口可有效缓解外汇占款压力,减少货币供应量。我国汇率政策的改革遵循“三性”原则: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渐进过程,但不排除在某一时段有一个小幅跳升,这种出其不意的小幅跳升有利于打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当前正是这样的一个时刻,此时采取行动,将有利于扩大进口,因为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会下降。不仅是我们工业生产需要进口大量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也促进了一般消费品的进口。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无疑会对过热的经济泼一点冷水。而增加商品的进口,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调节内外需的比例。同时,不会或很少会出现人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人民币的内在价值取决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我们人为压低内在价值,它必然会通过通胀的方式降低自身的内在价值。

从历史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是对冲外汇占款过快增加、抑制商业银行贷款派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稳健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最简捷的货币政策工具。近期可以采取提高幅度、减少频度的办法管理存款准备金,以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强度。同时着力推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

4 及时纠正负利率环境非常迫切。根据上文分析,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源于负利率环境。持续的负利率环境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还是本世纪初的美国房地产泡沫,都是源于长期人为压低的利率环境。

及时加息有利于矫正投资者行为。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3月份CPI为5.25%,那么居民存款负利率就达到2%。2010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有30万亿元,如果负利率2%,那么一年居民储备收益就损失6000亿元,每个月收益损失达500亿元。这种情况不仅对广大存款居民相当不公平,也会严重影响居民基本消费,更容易导致居民对当前市场作错误的判断。认为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为了保护其财富不受损失就得把其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购买住房所谓的“资产保值”,让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因此,连续加息让居民的负利率收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既可让居民手中持有的大量流动性回流到银行体系,也是央行挤出房地产泡沫的一种间接方式。

及时加息有利于矫正房地产业获取的暴利。这些年,除了个别房地产企业经营不善以外,整个行业都在获取暴利。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暴利的来源就是不恰当的低利率,房地产企业作为高资本依赖型企业,自有投入资金很少,主要通过信贷资金获取杠杆效应。房地产业的暴利效应吸引过多的社会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同时,败坏社会风气,大家都想着赚快钱,都对从事实业创新不感兴趣,使整个社会创新氛围缺失。

及时不对称加息有利于遏制商业银行疯狂的放款行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视住房贷款为优质资产,认为没有风险。存贷款利差的直接缩小,正在改变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性质的认识及行为方式。比如说,现在5年期的存款利率为5.25%,而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为6.80%,利差水平由以往的2.34%缩小到1.55%,缩小的幅度相当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存贷款的利差全面缩小,如果住房按揭贷款优惠不取消,存贷款利率就会严重倒挂。比如,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7折优惠为4.76%,85折优惠为5.78%。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仍然对住房按揭贷款采取优惠利率,那么7折优惠时商业银行严重亏损,85折时则扣除了银行运行成本之后也是无利可图或亏损。

尽管央行在4月6日又加息一次,但总体看来,升息的步伐过于迟缓,负利率环境并未改观。原因在于决策层一方面认为可以采取所谓“对房地产精准打击”的方式来完成资源配置的重新合理化。另一方面,担心加息1%会导致地方政府因10万亿元融资规模而每年多付1000亿元的利息,提高地方政府投资成本;担心导致居民6万亿元按揭贷款出现坏账;担心刺破房地产泡沫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这种担心是错误的。首先,是泡沫迟早要破,日本和美国都没有逃脱宿命;其次,现在房价泡沫集中在一线城市,而由于一线城市的限购计划,房地产泡沫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势头,现在捅破比将来泡沫更大时再破的负面影响小。

5 合理疏导既有的货币存量。既然高达73万亿元的M2已经从中国经济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在经济正常增长情形下,M2肯定还会不断增加,如此巨大的M2显然已经成为“笼中之虎”,如果不安分而活期化,则房价和物价将面临极大的压力。合理疏导既有货币存量的关键在于使它回归银行,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大幅加息或收回银行贷款。提高多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使真实利率转为正数,这样能使社会资金重新回到银行,成为银行沉淀资金,对房价和物价不构成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贴息保值存款起到很好的降通胀作用。另外,20世纪90年代在治理房地产过热时,曾有过银行向企业强行收回贷款的措施,使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当然,该类方法负面影响较大,有可能使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

(二)制定执行精准打击房地产业泡沫的货币政策工具

1 取消一线城市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如果一线城市商业银行取消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那么在现行利率机制下,其效应不仅会在这些城市快速发酵,而且很快就会蔓延全国,成为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基本政策。在现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8%的情形下,取消住房贷款7折优惠利率等于一次性加息8次(每次25个基点),上调利率达到200个基点。

2 提高二套以上贷款利率。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利率,对住房投机炒作者将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信贷条件下,住房投机炒作者是否会再进入楼市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住房投机炒作者不进入(无论是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购房者还是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投机炒作者),那么房价上涨的预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旦房价不上涨,投机者的炒作动机就将大大减弱。

3 提高购房首付比例。正如上文所分析,首付一成推动的购买力为10倍,而首付五成的购买力仅为2倍。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可有效降低杠杆比例和银行贷款风险。

4 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这些年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是开发商高价囤地、土地闲置、捂盘不卖等恶劣现象屡禁不绝,人为加剧供应紧张的状况。开发商的底气无非来自于廉价易得的开发贷款,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可有效降低能获得的开发贷款,增加资金链的利用效率,加速供应。

总之,如果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优惠全部取消、住房投机炒作“去杠杆化”、银行信贷获得不容易,那么国内住房市场的融资条件将出现巨大改变,即使其他调控政策对限制住房投机炒作不力,信贷政策仍然是刺破巨大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周其仁,财政稳健是货币稳健的条件,经济观察报,2011.2.18

2 曹彤,控制和防范通胀:根本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一财经日报,2010.12.24

3 乔依德,用汇率抑通胀正当时,第一财经日报,2011.2.22

4 韦森通胀与73万亿流动性化解之道,财经,2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