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发展农业的因素

篇(1)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其次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第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晶,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第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产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特色经济避免了价格竞争,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通过所拥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分享生产、加工、营销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晶晶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不仅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而且还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及对品牌的忠诚,使晶牌产品形成无形的壁垒效应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

农业特色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涉及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 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

将竞争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特色经济中所谓的“特色”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形成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种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状况。

篇(2)

一、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多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而且我国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也就必须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对有关农产品初加工后附产品和有机废弃物,利用新的技术进行成分的分析,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

4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这主要表现在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排放等,以便导致农业系统中土壤、水体、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工业化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农业当作一个工程来建设,通过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论证、设计等方式,再进行循环利用资源,促使污染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从而获得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此,在以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1 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要求制定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通过生产要素这个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起,从而实现封闭式的生产,并将污染控制在这个区域内。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4.2 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3 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型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的转变必须做到: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篇(4)

关键词: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否定,是对农业经济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循环农业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一农产品一废气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农业资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而与此不同,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农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农业资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传统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过程,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近年来,双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赘生物。基于这一点,农业循环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以现代工业技术和环保技术为手段,找到能使农业社会经济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匹配的新途径,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最终建立理想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和运行模式。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总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篇(5)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农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以及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1]。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的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的匮乏,而且我国的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的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在这四个原则中,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要求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尽可能多的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2]。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工业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此,在以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科技化的应用较少,因此在以后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主要做好农副产品与加工企业的聚集,使相关的农副产品在指定的加工企业进行封闭式的生产,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3]。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2.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的农业向精准型的农业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五、结论

总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农业经济产量以及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补发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变传统农业理念,特别是要通过政府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在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面对新问题、新现象,要及时的总结经验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正晓,艾平.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J].2009,(05)

篇(6)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沿袭传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极其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

 

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以淡水鱼养殖业为例,农民在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场地及鱼类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不敢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敢或不具备创新能力,是淡水鱼养殖业止步不前,在遇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养殖业抗压能力较弱,有效甚至停止养殖。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3.政府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战略,普及和鼓励全民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把鼓励人民创新用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策略。国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科研相结合为基础,不断鼓励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努力集中和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新和在创新。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农业经济创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和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7)

一、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

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案劳动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就只有参加近代化工业生产才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从事于落后的手工经营的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主要途径。不能设想,农业生产不发展,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能力有积极性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归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农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农民改善与提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农业生产又是发展工业生产的基础。大家知道,要发展工业必须有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充足的商品粮食和原料供应,我国轻工业产品的原料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城市工人所需要的粮食与副食品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生产如果不发展,不能够及时地供给轻工业以原料,不能够供应工人以充分的粮食和副食品,那么轻工业生产如何能够维持与发展起来呢?工人的生活又如何能够维持下去呢?第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这种资金积累很大部分又直接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大家知道,建立重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但重工业本身的资金积累是比较缓慢的。为了优先地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从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方面来积累资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来看,直接从农业生产方面所取得资金积累的比例,虽然已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我国目前的资金积累,从轻工案方面所取得的,巳占整个积累的百分之五十。但是正如上边所说,我国轻工业原料中的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不能供应轻工业以充足的原料,则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便会被迫停滞和衰退下来。这样,国家也就会减少从这方面取得更多资金积累的可能。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对工业的资金积累不仅起着直接的重大作用,而且也超着间接的重大作用。第三,必须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我国发展工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输出,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五亿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就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市场,轻工业产品百分之七十靠农村销售,重工业产品销售到农村的,同样也占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民的购买力不高,工业品销售不出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还能够迅速发展吗?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出口物资,换取外汇,来向国外购进工业设备,建些出口物资除了一部分矿产和手工业产品之外主要也是靠农产品,如果农案生产不发展,缺乏出口物资,无法购进工业设备,那么工业化也就自然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