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篇(1)

摘 要: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尺度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本文介绍了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园林植物与园林中的地形、建筑等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它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属性形成的植物景观,有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在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当前现代园林分为两类:以人的需求为主,以植物材料为辅[1]。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设计大多属于这类,都是以建筑造型的特征、需要来进行植物景观塑造。这类通常用于住宅、广场、小型绿地等;以顺应自然为主,人工模拟自然,从而营造出近自然的人居环境。这类通常用于城市大型绿地、郊野公园等。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是第二类园林即风景园林。

随着风景园林规模的扩大,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它的原生植物生态系统几乎不可逆。对原生景观的保护要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出发进行综合保护,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良性循环作为宗旨,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此外,还应该有效调节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之重点突出,进行分级保护,促使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

首先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地的气象、土壤、地质情况等。其次要对场地信息如现有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进行调研。现有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对现有植物的种类、体量、生长情况、病虫害敏感度、与新建筑的关系等进行调研,并尽可能在新的规划设计中运用到。植物的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所以需要了解与植物景观有关的地形状况,如坡度、有无明显陡坡等。制定种植计划也会受到土壤的影响,所以必须根据项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土壤的EC值、PH值、磷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选择植物种类会受到水文的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容量,年度洪水循环周期等。除了了解场地内的情况,还应该对场地周边的绿化用地状况进行一定的考察。

(二)概念规划

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要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指导,把规划用地的绿地类型弄清楚,然后再依据规划设计的定位、主题,结合风景园林现状,提炼出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的立意。在进行概念规划时,必须把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基调弄清楚,并把宏观整体把握植物景观的结构、内容作为建设植物景观的核心。具体来说需要进行植物景观的空间、特色、时序、色彩、渲帧⑷郝浣峁沟墓婊。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是对概念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深化,这就需要从宏观规划深入到细小的设计中。方案设计要在充分理解规划内容之后,把植物特色分区作为基础对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进行深化设计,其中有群落的空间、平面、立体设计以及植物材料的选择。

(四)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它对方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调整。初步设计可以参考传统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方法。植物的种类、位置等需要在初步设计中明确下来,此外,植物的数量、行距需要规划好,现有植物也需要标明。通常初步设计要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

(五)施工图设计

进行植物种植、工程预算、验收等工作都需要按照植物施工图设计来进行,所以植物施工图设计应该能够确切地展现出种植设计的内容、意图[2]。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施工图设计可以根据初步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把植物种类、栽植位置、植物规格等标清楚。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要与放线网格、尺寸相结合。对于关键植物要把它与建筑物、道路等的距离尺寸标注清楚。那些种植设计复杂的地段,可以将其分为乔木、灌木种植物两种。那些有必要进行特殊说明的设计可以与植物立面图相配合。此外,也要以项目为依据编写专门的植物工程说明书、植物材料表。其中植物材料的选用情况、苗木栽植方法等要在植物工程说明书中体现。项目所用苗木的序号、拉丁学名、数量、中文名称等要在植物材料表中体现。

(六)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实际种植施工时总会遇到设计时没有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预设的设计理念、景观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必须对设计的现场进行有效调整,这样问题既能得到有效解决,预期效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设计的现场调整在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养护管理也会对植物的成活、长势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它不属于规划设计的范畴,但施工单位有必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思想、方法,这将会对植物景观的营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可持续性设计等思潮的影响下,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握好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程序、方法等,保证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 中国园林,2014,32(01):93-99.

[2] 段文文.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探究[J]. 房地产导刊, 2015,16(33):11-12.

篇(2)

I.背景

直到80年代末,公众参与意识才被引入中国风景园林学界。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体系,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对公众的参与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南京市民曾经以保护中山风景区的名义,起诉修建在紫金山顶的观景建筑并使其最终被拆除。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公众参与的立法,制度,机构组织,还是从具体的运营方法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多数法规主要注重对建设部门的授权,而公众参与方面则相当薄弱,一度出现政府强制实拖,公众被动配合的一边倒局面。中国很多园林规划设计项日的甲方(client)是政府决策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决策人自认为能够代表公众,他们指挥设计师按照他的意图工作,设计师却成了画图匠。另一方面,很多设计师认为园林规划设计设计过程是技术性的,不能为门外汉(公众)的决定所干扰,甚至认为公众参与是浪费时间的谓争吵,会降低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日前我国对公众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公众对一些基本技能,如读懂地图,理解仿真动画与真实效果之间的差异等,尚未很好地掌握,这也妨碍了公众参与的进程。

中国目前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有:

设计者为调查现状而走访群众,发放调查表,开展座谈、咨询等。

公示由专家确定的设计方案。

地方人大审批

针对某项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妨碍公众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的严重问题,公众借助新闻媒体甚至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但是,上述参与状况并不理想.正因如此.中国近朋作了很多努力来打开局面,正在全国多数大中城市中开展的社区建设运动的本质就是要将权利回归于社会。有些还为社区成立了由设计师与市民共同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实施“阳光规划”,这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均产生了有益影响。现阶段,中国公众参与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是风景园林规划

设计方案的公示。

II.重要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

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在中国很多城市均得到积极推广和配合,如:深圳市规定,规划法定图则草案必须公开展示30日,以征询公众意见,并对公众意见以法律形式确认。青岛市已经实行规划设计批前,批中,批后的全过程公示制度,借此加强与公众的联系。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宣布将建立新建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公示制。首个公示的? 公园是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的该市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园三岔港森林公园。中国之所以要建立和推广公示制度,是因为其适合中国国情,有其独到的优点与作用。

1.公示的优势

·公示采用模型,效果图,电视片,实景照片等手段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广泛征求,容纳和协调社会各界意见。

·公示改变了以往设计方案由管理部门内部持有的现象,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评选过程公平,公开,公正。

·通过公示与市民接触和交流后,设计者可以对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这样的方案实践过程阻力小,监督成本少,无形中提高了效率。

·公示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联系的纽带,使市民们清楚地了解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思路,打算和措施;同时,市民的意见为政府提供环境管理状况和环境问题状况的信息,增强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环境问题和监督环境管理的能力。

2.公示过程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媒体介绍

良好的信息方式可以鼓励公众参与,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信息的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并行的方式。

2)公众投票

投票是迅速有效地获知公众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好恶偏爱的途径。投票的形式可以采取网上投票,而设计细致的选票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公众的意愿。

3)意见征集与反馈

为了使市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的传达,通过设置意见簿,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方式,征集、记录公众提出的建议,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是设计者、建设者与公众直接有效的沟通。转贴于 3.实例分析

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860公顷。

2003年11月17日至18日,由5名国外,8名国内著名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北京市政府代表,北京奥组委代表,业主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7件件应征设计方案进行了独立的评判和表决,选出了A01由美国易道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设计的“中国龙”,见图lA02美国萨萨基公司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设计的“通向自然的中轴线”和A04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设计的“田+等高线”3个优秀设计方案。。

2003年11月19~2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评选中的三个优秀方案和四个提交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展厅免费向公众展示,接受公众投票。

本次展览包括七个方案的详细设计图纸和制作精美的微缩模型,尽管这次展览只有三天,但仍然吸引了6000多

市民前去参观七个参展方案的展台前挤满了闻讯而来的观众,其中有景观设计,建筑业界,艺术界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市民。有3500多市民进行了投票,评选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为A01号方案,A06号方案和A02号方案。

以前市民在投票评选其他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时,与专家的评选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被专家评选为优秀方案的A04号“田”方案,在市民评选中没有入选。而专家评选得票没有进入前三名的A06号方案,则获得了市民的青睬。公众能否表现出与专家一致的水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响,展览组织者在展区特别准备了许多留言簿。许多观众投完票后,认真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建议。一位名叫潘声波的大学生写道:“参展的方案都非常漂亮,让人难以取舍。感谢组织者及设计单位,他们的努力将为北京带来一个让世界瞩日的奥林匹克大花园”。中国科技馆的刘咸宜在留言中说:“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应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继这次大规模的方案公示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还为公众参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2003年11月底,北京市规委网站分若干次有关奥运公园和周边地区交通发展的信息,公众可通过邮件向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就重大交通发展战略向公众征求意见。2004年4月29日,北京奥林匹丸公园路网道路名称在市规

划委网站上公示。截止到5月5日,市民都可通过该网站提出意见或建议。

2)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方案公示

南中轴路属于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南中轴路景观绿地占地约20余公顷,南北长约l00O米,东西宽约285米。2003年9月22日,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三大设计方案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展出,具体方案由专家和市民投票决定,网上投票同时进行。展览由市园林局,市政管委和市规委联合举办,展出的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的黑色方案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公司的绿色方案,以及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红色方案。

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期间,一直有北京市园林局派出的专业人员在现场对方案进行解说。据统计,共有7214人参观了展览,日平均参观人数240人左右,其中74.8%的参观者参与了投票。30天内的投票情况如下图。

经过投票统计显示,黑色方案以46.7%的支持率位列第—,绿色方案获得支持率为29.9%,红色方案得票率为23.4%,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设计的黑色方案最终入选。

主办方在现场也设了意见簿,在展览结束后,还对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将其中建设性、可行性强的意见总结出来,并反馈给了设计方。入选方案将根据委员会整理出的市民的建设性建议,专家的建议和政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3)方案公示过程中反映出的利与弊

(1)公示的正面效应

从这两次大规模的城市重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公示来看,公众的发动、公众的参与都是空前的,效果和影响也很好:

·媒体宣传到位社会反响热烈

两个实例中,均有多家媒体对公示进行了报道,包括:北京日报,晚报,晨报,北京青年报,首都建设报,信报,劳动午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建设报,北京交通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翼杂志社及各大网站等。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市民们积极响应:有人专程坐三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看展览,投票;有人看完展览的第二天专程送来意见信;有人—趟一趟地组织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看展览。

·公众踊跃提供意见,内容呈现出多元化,整体化的趋势

两次公示共收到公众意见1460份,其中满意130份,较满意1287份,不满意43份,满意率97%。从公众意见的内容看,涉及城市性质,发展方向,交通,市政旧城改造与保护,环保与绿化,公共设施,城市特色,建筑色彩,历史风貌保护等诸多方面。

·公众参与初见成效

公众意见开始被采纳,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也加深了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专家与公众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观念。

(2)公示暴露出的问题

·方案展示地点过于固定和单一

许多市民由于不便而失去了参与的兴趣,从而使大量的潜在参与者流失,也使部分公众利益得不到体现.

·公众参与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

在公示过程中,多与反馈再参与的机制没有形成。一方面组织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市民反馈其意见与建议是否被采纳,对建议已被采纳的市民,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其作出适当的奖欣鼓励激发其再参与。公众参与往往在通过公示确定方案后就嘎然而止,具体的实施只是政府和规划设计部门的事,与公众无关。

III.结论

篇(3)

关键词:元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思维方式

1.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及主要问题

1.1课程教学改革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改革主题,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是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旨在为后续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做好理论知识准备。课程开设与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至今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早期阶段,关注知识的传递效率,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顺序的改变;2)中期阶段,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现阶段,回归育人本位,关注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

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主要以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在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为结构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分为《园林绿地规划原理》《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2门理论课程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门实践课程。《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关注“设计原理”方面的知识,即“设计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怎么样”。《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关注“设计方法”方面的知识,即“设计应该怎么做”。

1.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实践探索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课程教学传承知识而培养能力,教学思路明确,关键是找到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此需要明晰3个基本问题。

1.2.1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是永无止境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在以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教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可能讲完本课程所涵盖的全部知识,故须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所选择,确定重点、要点和需要熟悉的知识,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层面说,大学教师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即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一般来说,现阶段的大学教材,是在知识本位思想指导下,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而组织起来的。这种教材的知识组织顺序,强调知识的输入,不适宜以能力为重的课程教学,因为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以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取材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内容;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必备知识,便是学生应掌握与了解的专业知识;以任务而非“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选取必要的知识点,构建为不同的教学单元,以够用为度组织学习。

1.2.2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理论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了课程难以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1.2.3设计方法能力的核心――制定工作计划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独立、有意识地计划工作,找到解决途径。对于设计学习而言,由现状到设计方案的产生与完成,有3个根本层次值得探讨,即“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考过程”。从形式上来说,设计是行动,更是其过程;设计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方法,脱离设计过程谈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特定专业设计程序、过程和设计思维方式的掌握,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并独立作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在能力目标“设计方案理论评价能力加设计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即能够制定设计工作计划”的指引下,为了解决两者矛盾,课程教学针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示范模仿式教学”等。这些探索在学生知识获取、理解上初见成效,为后续实践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知识准备上实现了预期的计划。但随后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学生前期掌握的设计方法理论知识,并不能被有意识地用于实际的课程设计中,没有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现象可称为“懂而不会”,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原因大抵如下:1)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场所,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大学的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少,内容多,不得不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教师备课充分,讲解华丽,学生却是被动地听,没有理性的学习活动;2)设计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学习过程可分为初高级获得阶段、熟练阶段、保持阶段、迁移阶段和调整阶段五个阶段。“听懂”只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阶段,还要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应用,才能使学生“会做”。学生在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动手练习,课下少有自行练习,“懂而不会”不可避免。3)学生探究能力欠缺。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或疑惑时,学生没有信心和勇气独立解答,久之便养成依赖心理,不愿亲自动手解决困难,归纳提炼,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4)对设计教学重点把握的偏差。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如何做出并完善设计方案,更关注设计结果而忽视了设计过程,学生掌握的是设计程序与思维方式(教师预设),应是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习,教师注重学生的设计逻辑,而非设计结果。

2.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与约束条件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高效、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设计方法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程,以解决课程教学中“懂而不会”的问题。因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应满足以下条件。

2.1关注思维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与思维不可分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能力实质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要任务是将其培养成思维高手。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理解运用,强调学以致用。思维不可教;思维教学并不是教思维,而是促进、引导思维。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2.2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教学生会学。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果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教学活动的重点,应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从知识本身来看,应从知识“是什么”转向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从问题解决来看,应从“答案”转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任务完成来看,应从结果转向“工作计划”。

2.3注重培养探究能力,以知识教学培养元学习能力

根据能力的结构层次,人的能力可划分为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基本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或最高层次,特殊能力如专业能力是中间层次,技能如图纸表达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最低层次。所谓的探究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基本能力的提升,或是多种基本能力的组合。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以基本能力作为基础。人们要在某些特殊领域进行探究活动,固然需要以特殊能力作强有力的支撑。但是,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更多需要的是基本能力的支撑。

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基本能力寓于特殊能力之中,特殊能力反映和体现着基本能力。因此,基本能力愈发展,特殊能力愈易得到发展反过来,特殊能力的发展也积极地影响基本能力的发展。

按照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主要有:1)策略的知识;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3)自我的知识。知识的有效获取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能知道“有什么用”和“如何用”,就是说,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新的问题,才能算是“有效”获取。当代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

元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重视培养元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实际是一种复合的自我监控能力,由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5个因素构成,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具有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元学习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在学习中培养出来其中,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元学习能力训练是最现实、更有效的方法。

3.课程教学新模式建构――“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组成。本课程教学模式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个阶段和导入、示范、练习、反馈、应用5个环节。

3.1理论依据

说到底,设计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智慧技能。教育家加里培林将智慧技能的形成分成“活动的定向、物质化活动、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内部言语”5个阶段。我国学者冯忠良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将其简化,并提出了积极影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阶段论。

所谓原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智力技能样本。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这是主体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学习者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也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只有一个人脑,就只有一套思维技巧;尽管因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形成能力多样,但是背后的思维技能却是共同的。思维的发生离不开语言和逻辑;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采用“说”中学的教学方法。以“说”代“做”,发展思维和能力;由教学生“做”设计转向教学生“说”设计,即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说出任务完成的结果及其形式;然后说出得到结果的过程、操作步骤以及阶段成果,即工作计划。

3.2操作程序(表1~2)

3.3实现条件

1)教师及时呈现“原型”,并说明其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及关键环节,并做出示范。

2)教师及时点评与反馈学生的练习作业。

3)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作业,且相互交流和观摩。

3.4教学评价

目前,该教学模式还处在试用阶段。从初期效果看,对部分优秀学生的思维训练确实有益,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不适应。因为需要学生多动手动脑,教师的讲课时间减少,不再“满堂灌”了。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在不断的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加快对园林工程的施工进度,园林工程作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工程,对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及人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的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陶冶城市人们的情操。

1、风景园林绿化的内涵

从当前看来,对于风景园林绿化的理解已经赋予了现代化的含义,现代风景园林更多意义上是城市新型园林设计,其与传统园林比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与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步伐,适应城市和当代人的需要的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风景园林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而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它满足的不仅仅是人们对观赏的需要,而是把为了创造适宜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的最终目标。

2、风景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阶段,绿化逐步成为打造现代化文明城市目标的手段。风景园林绿化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对生态系统进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进行重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进行了环境的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资源在人工的环境中得以再生、利用和创新发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创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良好城市环境的产生为人们提拱了游戏、休憩的空间,并且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人工建造的与天然的自然环境相接近的园林风景区,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3、前期准备活动

3.1、做好材料的准备活动

在开展园路的铺筑活动的时候,其所需的材料的准备活动很是繁琐,所以在明确规划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铺筑区域的具体规模开展放样活动,明确规划中的方案信息等,进而明确所需的物质的总数。

3.2、场地放样

依照设计图上的施工坐标方格网,把全部坐标点测设在场地之上同时打桩来定点。之后将坐标桩点作为标准,根据广场的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之上来放出场地的边线,一般都是地面设施的范围线以及挖方区、填方区的零点线。

3.3、地形复核

来对照园路广场竖向设计的平面图,进行场地地形的复核。各个坐标点以及控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一旦有缺漏的应该在现场测量进行补上。

4、做好场地的平整和找坡的活动

4.1、关于挖方和填方活动

具体的堆填次序是先进行深的然后进行浅的。在挖掘的时候要将那些肥效好的土放到一旁,等后续的时候放到种植区域里。

4.2、场地平整以及找坡

在挖填方工程通常结束之后,对于挖填出的新地面来进行不断地整理。应该将地面铲平,变地面平整度变化限制在0.05米之内。主要依据各个坐标桩标明的这个点填挖高度数据以及设计的坡度数据,对于场地来进行找坡,确保场地内各个处地面都基本可以实现设计的坡度。

4.3、可以依据场地旁存在建筑、园路、管线这些因素,来确定边缘地带的竖向连接的方式,以及调整连接点的地面标高。

5、地面施工

5.1、基层施工

施工程序:摊铺碎石稳压散填充料压实铺摊嵌缝料碾压。

5.1.1、摊铺碎石。可用数块10cm左右的方木或砖块放在夯实后的素土基础上,用人工摊铺碎石。以标定的摊铺厚度,木块或砖块随铺随挪动。摊铺碎石一次上齐。

5.1.2、稳压。首先使用特定的设备开展碾压工作。当处理一次之后,用路拱桥板及小线绳检验路拱及平整度。如果部分区域不平整的话,要将高的地方铲除,将低的地方垫平。

5.1.3、撒填充料。把粗砂等合理的撒到碎石之中,使用扫把将其扫到缝隙中,进而使用洒水的设备合理的对其洒水处理。那些被水冲出来的缝隙要使用砂浆来补充,一直到没有缝隙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5.1.4、压实:用10—12吨压路机继续碾压,碾速稍快,每分钟60—70米,通常维持在五次左右,避免碾压次数太多,使得石料被挤碎。

5.1.5、铺撒嵌缝。

5.1.6、碾压。

5.2、稳定层施工

5.2.1、在完成的基层上定点放线,每10cm为一点,根据设计标高,边线放中间桩和边桩。并在广场整体边线处放置挡板。挡板的高度为10cm以上,但不要太高,并在挡板划好标高线再次的核查场地的边线等,如果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开展后续的建设工作。在浇筑稳定以前的时候,在干燥的基层上洒一层水或1:3砂浆。结合设计做好配比活动,并用长1米以上的直尺将顶面刮平,顶面稍干一点,再用抹灰砂板至设计标高。施工中要注意做出路面的横坡和纵坡。做好面层的建设工作之后,要对其合理的养护,通常时间为一周,在冬天的时候要适当的增长一些。一般使用湿润的草苫子等对其遮挡维护。

5.3、关于面层建设工作

5.3.1、前期准备活动

材料:要保证石料的类型和尺寸等切实的结合设计图纸来测试,要将其按照类型来放置。作业条件:做好墙柱面、天棚、吊顶及楼地面的防水层和保护层。门框和楼地面预埋件及水电设备管线等施工完毕并经检查合格。各种立管孔洞等缝隙应先用细石混凝土灌实堵严。在四周墙身弹好+50厘米的水平墨线。各开间中心线及花样品种分隔线。

5.3.2、操作工艺

应该把石板块背面刷干净,在铺贴之时确保湿润。依据水平线以及中心线,按照预排编号铺好每一开间以及走廊附近两侧标准行之后,再来进行拉线铺贴。在铺贴之前应该把基层浇水湿润,然后在刷水泥浆,水泥浆应该伴随着刷铺砂浆,也不应该有风干的现象。铺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虚铺厚度以25—30厘米为宜,放上石板块时高出预定完成面约3—4厘米为宜,用铁抹子拍实抹平,然后进行石板块预铺,并应对准纵横缝,主要使用锤子轻击板子的中心,对于砂浆来进行振实的处理,直到其合乎铺筑的规定。将石板抬起,检测砂浆的表层以及板底之间是不是连接紧密,在其表层之中使用喷壶洒水,之后洒水一些水泥灰,把板材进行合理的铺贴。在贴的之时应该确保它的四角则是一起落地的,之后用锤子轻敲。铺贴顺序应从离向外逐行挂线铺贴。缝隙宽度如设计没有要求时,花岗岩以及大理石小于1毫米,对于水磨石块不应大于21毫米。当铺贴完工的一天时间之后,经过检查其表层没有缝隙或者是空鼓问题之后,使用较为稀薄的泥浆对其填充,而且将表层的污物擦掉。铺好石板块两天内禁止行人和堆放物品。贴踢脚板镶贴前先将石板块刷水湿润,阳角接口板要割成45度角。将基层浇水湿透均匀涂擦素水泥浆,边刷边贴。在墙两端先各镶贴一块踢脚板,其上楞高度应在同一水平线内,突出墙面厚度应一致。然后沿两块踢脚板上楞拉通线,用1:2水泥砂浆逐块依顺序镶贴踢脚板。镶贴时应检查踢脚板的平顺和垂直。板间接缝应与地面缝贯通,擦缝做法同地面。

6、结语

风景园林工程能够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它借助于景观环境、绿地构造、园林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优越的游览、休息和活动平台,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许立群.浅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J].科学之友,2011,04:105-106

篇(5)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篇(6)

关键词:园林道路、园林风景、园路功能、园路线形、铺装、种植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园林景物对于游人来说是一幅幅的画面,游人的视觉在流动中积累着自己的观感,最后才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或概念。这个“流动”主要靠园路的延伸来指引。在园林设计师的安排之下,将各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全园游览一番,综合了视觉、听觉、嗅觉的印象,洞察到园林艺术的美,这个收获是与园路分不开的。此外园路本身又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路的规划布置是园林规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贯穿整个园区的“引线”,园路的设计同其他因素一样可以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园路在景观中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 园路的布局原则

设计者要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务活动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置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引性。形成环路是常见的做法,这样可以避免空间的混乱,增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功能方面,可使进入特定空间的人线路清晰,避免迷失方向

2. 园路的功能

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景观上的要求――组织游览路线;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总之,园路不仅可以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还可以成为观赏对象。杭州“花港观鱼”牡丹园内“梅影坡” 就将自然光影景观用铺装的形式进行描绘: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路面。此情此景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将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体现的淋漓尽致。

3.园路的设计原则

3.1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3.1.1一般绿地的园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主要道路――联系全园。设计时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等方面用车的要求,宽7-8米。

(2)次要道路――沟通联系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3)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散步、休闲活动的场所。宽度依具体的实际环境而定。

(4)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其中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行0.6~1米。健康步道是近几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在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的目的,不失为园林中的一景。

3.1.2园路可以灵活设计

在造园时可以根据园子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对园路进行灵活设计,使其在满足功能要

求的同时让游人能有美的享受。为了将园路建的合理这里要强调三点:

(1)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

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旧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尺度就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现阶段由于注重生态,注重人性的提倡,绿地面积也尽可能的增加,嵌草砖、旱汀步等形式的应用也慢慢的广泛起来。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追求景观的气魄、宏伟而随意的扩到路面铺装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的视野,并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

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道路是一般情况的参考值。“路是人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并体现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现代造园手法。在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门广场等,尺度和分布密度应该大一些;而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受到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的草地,曾被喻为“金子”铺出来到,也就是这个原因。不过现代有些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不仅增加了投资,也因绿化率低而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的园路的尺寸、分布密度要大一些;市区内的公园要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的面积往往也要大一些。建筑物和园林小品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而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大型新建绿地内园路的设计

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规模宏大,几千亩至几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如建设开始只要道路能满足生产运输的要求即可。随着园林面貌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同时也方便施工。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方便苗木、材料的运输,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与现实进行结合,对局部进行调整,建出更合理美观的园林景观。

3.2园路的线型

3.2.1自由式与规则式园路的灵活应用

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以一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补充。像密云明珠生态公园以两条直线为中轴线,用曲线进行连接,有主有次灵活多变。北京菖蒲河公园内曲路与直路用地形、园林植物、置石等进行结合布置,美观实用,走上去很舒服。

3.2.2不对称式园路的应用

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不对称的。例如上海浦东世纪大道:100米宽的路幅,中心线向南偏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秦皇岛开发区黄河道的绿化南北也是不对称的形式,南侧绿化面积小就用连续的色带进行装饰绿化。而北侧60米宽的绿化带则用连续的园路进行贯穿,在园路旁在做文章,适时的建一些广场,布置一些小品,园路、广场与周边绿化融为一体,体现出秦皇岛海滨城市的文化与风采。

3.2.3园路断面的变化,宽窄的流动

园路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路的转折处的不同宽窄;坐凳、座椅处外延边界;路旁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的结合等等。例如:秦皇岛开发区黄河道内的园路就采用花坛和座凳相结合的方式外延了边界。这样不仅满足休息观景的功能要求,还扩大了空间便于人流的集散,还使园路富于变化增加了美感。而黄城根内园路和广场想结合,过度的即自然又满足了休憩的要求,或是林荫广场或是小品、花坛,让人感觉即清新又自然。园路这样宽窄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作到一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起来,各得其所。

3.2.4园路的曲折迁回

园路的曲折是因为地形的要求,如遇到山丘、水体、建筑物等或因山路陡峭而需盘旋而上,以减缓坡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功能和艺术的要求,如为了增加旅游程序,组织园林自然景色,使道路在平面上有适当的曲折,竖向上随地形有起伏,游人视线随道路蜿蜒起伏向左、向右或仰或俯,饱览不断变化的景色。或为了扩大景象空间,使空间更丰富,形成时开时闭、或敞或聚、辗转多变、含蓄多趣的空间变化。但应防止矫揉造作、要弯曲得有道理,这里有“三忌”:一忌曲折过多,因为这样反而会失去自然。二忌曲度半径相等,大小应有变化,并显出曲折的目的性,平地上无缘无故的曲折,游人一定会抄近路而践踏了路边的花草。三忌此路不通,曲路的终端必须接通其他道路或有景可赏,走投无路的曲折,势必要走回头路,除非路的尽头有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要不然游人会意见纷纭了,在组织路线时应多注意。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起伏曲折,若隐若现,“路因景曲,景因曲深”,造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

3.2.5园路交叉点要注意几点:

(1)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2)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拐弯,人行要穿绿地。

(3)作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岔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并留恋往返。

3.3园路的铺装

3.3.1园路铺装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的铺装,除了满足一般道路要求的坚固、平稳、耐磨、防滑和易于清扫外,还应满足园林在丰富景色、引导游览和易于识别方面的要求。在道路的铺装设计上要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主路、支路、小路和各类场地铺装形式上宜有所不同。另外,道路铺装设计应服从于整个园林的造景,要求做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例如大片梅花林间的小道,可用预制梅花块嵌草路面,以达到上下呼应,浑然成趣。靠近建筑的路面或人们停留时间较长的休息场地,路面铺装要精细美观。以山地为主的园林,登山小径、路面要简洁粗犷,可用乱石或石块砌成;或就岩石凿成蹬道,使路、岩混为二体。

中国园林在园路路面铺装设计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首先它具有寓意性,中国园林强调“寓情于景”,在设计时,有意识的根据不同主题环境,采用不同纹样、材料来加强意境。其次,它具有装饰性。园路即是园景的一部分,应根据景的需要作出设计,路面或朴素、粗犷;或舒展、自然、古拙、端庄;或明快、活泼、生动。园路以不同的质感、纹样、尺度、色彩,以不同的风格和时代要求来装饰园林。

继承传统的造园手法中的园路规划,结合现代科技,以绿色环保、注重生态为目标。建议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这样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此建议基于以下原因:

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园林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了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园林,往往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的补充完善。这样路面铺装适宜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道,抬高局部路面,不必像刚性路面那样“开肠破肚”。

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3.3.2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块料的铺装要注意几点:

(1)园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同一种样式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区域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用园路的形式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2)一种类型的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接方式的块料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管理。这样可以用一种石料,变化大小和拼砌手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彩些,如苏州园林。要深入研究园路在其园林要素中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3) 料的大小、形状,除了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形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地、形状等,要对比强烈。

3.4园路与种植

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坛、树阵;两侧绿化。在路的两侧绿化最好的绿化效果是林荫夹道。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相结合,自由进出,按不同的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可称的上是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做稠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景使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要多几种绿化形式,不仅丰富景观,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的破坏。车行路的绿化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在转弯处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将“绿”引申到园路、广场,这样相互交叉渗透可以使人在“绿中游”,与自然“亲密接触”。可以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可以使用空心砖,如:嵌草砖;另外在园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坛、树阵也是一种常用并且效果很好的形式。

设计好的园路,常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尤其是山麓边坡之处,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水流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设计时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比“土”低。

随着当今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将营造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对于从事园林绿化、环境艺术、城市建设工作者来说,要掌握和研究园路设计艺术,园路艺术不仅要把园路作为一种静态技术对象,而且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动态的景观去研究,把园路功能设计与美学、美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绿地空间创造更多、更美、更新的园路,把绿色城市的未来之路,营造出“步移景异”的优美景观。

参考文献:

(1) 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82~200

(2) 萧鸣.《美化家园单位环境绿化美化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64~78

(3) 宋希强.《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 4841 ~521

(4) 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5)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编写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林业大学.1991.112~12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50-458

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83

胡长龙.《 园林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NORMAN K.BOOTH. Basic Elem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alDesign

LEROY .J.LANAEEAUM . LandscapeDesign

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因为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生态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效的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此外,园林绿化还具有一定的防灾避灾的作用,也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伴随着园林绿化工程的增多,如何统筹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大面积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系统。

1 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必要性

(1)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化管理也开始应用到城市发展当中,如城市交通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等,而当前在园林绿化建设上很多城市还处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存在粗放管理、经验管理、被动管理等诸多不足,管理效率比较低下。数字化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借助于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还能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从这一点来讲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数字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现在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已经开始运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先进的 GPS 定位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格化管理技术等运用到城市建设中,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而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其他部门的使用经验,园林绿化建设部门也应该运用这一技术,以便于能够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协调和接轨。实际上数字化管理已经开始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在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选用数字技术生成效果图,根据效果图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这就为数字化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园林绿化建设基础数据库

目前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开始应用数字化城管系统,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是数字化城管系统对城市的单元网格式的划分与编码,为园林绿化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基础。依照此系统园林建设单位可以明确城市现有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和风景林地的位置,依托数据库可以将园林的面积、植物种类、管理规范存储在数据库内,从而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基础数据库,可以实现除杂草、修剪树枝等日常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也可以为园林绿化设计、规划、施工和应急抢险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依托基础数据库,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园林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行业信息管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安全生产管理、养护管理、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等的数字化。借助于一些决策指出软件和数据收集分析软件,还能为管理者提供在线监测、预警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服务,大大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建立园林绿化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关键。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园林建设单位要做好日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就是在园林规划、建设当中收集相关数据,及时录入基础数据库。此外,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充足性,园林单位可以委托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等方面,收集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有关的其他数据。同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2.2 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决策支持服务功能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规划建设主要依靠的是管理人员的经验,虽然说经验是规划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在规划建设当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在数字化管理建设中,要着力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总结以前的管理模式、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依托计算机管理软件对规划建设布局、流程进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如在量化考核决策当中,可以将理念的量化考核项目、考核人员、考核结果等数据输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在系统当中自动生成历年考核的相关情况,为管理人员制定考核规定、完善考核项目、确定考核内容和标准提供准确的依据。如在规划设计当中,可以以现有的园林绿化建设情况为基础,对园林绿化项目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还可以了解规划区域的建筑、自然环境等情况,为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施工方案提供决策服务。此外,数字化管理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决策分析功能,也就是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以一定的规则和条件,以数据库内收集到的园林规划建设案例,自动生成现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方案,对方案的选择、经济技术比对提出详细的意见,为决策参考提供准确的依据。

2.3 建立园林绿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在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建设当中,要根据建设的需要在数据库和电子批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面向广大市民的服务网站平台。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却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园林绿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讲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广泛的听取公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建设达到公众的建设要求。因此,在网站建设上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畅通的互动与交流渠道,如依托各种在线交流软件打造一个在线交流平台,公共意见信箱和意见征询留言板块等,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听取公众在园林绿化建设上的意见,增加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透明度。同时,还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投诉、建议服务,形成市民广泛参与、政府主动参与、市民与政府齐抓共管的良性格局,并减少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性。同时,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要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从市民的角度来讲,包括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信息查询、园林工程建设指导等,具体的功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设的目标确定。如在公共服务决策中,通过与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使用户在三维虚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浏览和欣赏园内各景点,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公众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增强公众与园林绿化建设单位之间的互动。

2.4 建立数据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

(1)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可以将已经建成的各类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系统延伸到各个相关部门共同使用,如市政建设部门、规划部门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现有的一些办公软件基本上都符合这一需要,如 OA 办公系统等,在这一过程当中园林建设主管单位要协调好园林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当然这类数据共享可以依托现有的网上办公系统来实现,单独开发此类软件的成本较高。(2)在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应该实现与城管、建设、规划、水务等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互通,利用其他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园林建设单位服务,弥补单个单位数据资源在园林绿化建设上的不足。园林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单位比较多,此类数据对园林工程建设影响比较大,需要各个单位能够紧密的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数据整合的作用。

3 总结

总之,现在社会发展已经全面的进入信息化时代,而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城市在园林绿化管理当中要适应这一趋势,重视和加强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 丽. 对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91.

[2] 李 云平.基于ArcGIS的园林绿化管理——以晋煤集团寺河矿为例[J].山西林业科技,2008,(4):18-20.

[3] 李淑霞 浅谈园林绿化管理[J].科技资讯,2008,(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