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时间:2023-09-10 14:4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结合案例和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在管理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就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在授课中也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参与教学,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后续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
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当然也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以本校为例,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但是全都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没有将专业的差异性纳入到教学中,直接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的按管理职能来安排的,目前大多教材都是按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来安排的,每章节章再按照概念、原和方法等安排内容。这样的体例是一个大而全的体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教学导致老师讲授不够灵活,学生也感觉很枯燥无味。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习惯于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单一。由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占30%和末考成绩(期末考试)占70%组成,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因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意见
(一)课程设置专业化
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事,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侧重,根据专业内容有重点的讲解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第一,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第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三,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体系研究整个管理过程,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分为三个模块。
1、管理知识模块--管理学基本知识的讲授
主要介绍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职能、管理的基本原理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思想的讲授
主要是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并展开讨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管理理论的演变。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授
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具体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
上述三大块模块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思想是学习管理学的基础,而四大职能则是管理学学习的核心。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模拟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比如上级、客户下属等角色,并按每个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其中问题。活动结束后,角色扮演者发表看法,教师和未参加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发言、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
2、课堂小组讨论法。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根据自愿原则5~8人组成1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准备相关资料,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发言并得出结论,由一个学生做最后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观点、看法,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管理学院中开设西方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增进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的理解。由于我国政府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已经基本上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对学生今后把握自己的工作、生活有重要帮助。但这门经济学基础课程只针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窄,造成了其他学院如临床学院、药学院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调整自己的专攻方向,使一些学生在进校时选择了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各专业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一批既懂医,又有经营理念的学生。
1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性
40余年来,高等中医教育造就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对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及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按传统的纯医学课程培养出的高级中医人才,已暴露出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这些只学好所谓技术知识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中医院校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人才设置,增加国际经贸知识等课程,让各学院的学生都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医药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了解到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有所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学校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研究生阶段应培养精英人才,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因此,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也是有益处的。
2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途径
2.1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初级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各种流派和分支、前沿问题,可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做简单介绍,有正确的理解,能够对基本概念做出正确解释,并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政府政策。
2.2 考虑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接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实例教学。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运用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现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说明,并根据专业不同,调整课时数。
2.3 培训教师,至少每年1次让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参加经济方面和医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这让老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
2.4 面向全校的学生开设经济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结合时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模式
一、«管理学原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流程设计不科学、不严谨
1.教师主导为主,教学流程中学生参与较少
传统«管理学原理»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授课方式,教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参与较少,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再加上«管理学原理»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所以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流程目标设计不合理,设计指标难以考核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要进行课程流程目标设计,要明确管理学教学的现有内容;第二,要了解现有管理学教学模式及其不足;第三,要寻找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最后,要对改革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等进行重新描述,还要对改革后的新内容进行充分必要的解释。而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在这些方面均不符合要求。
(二)实践驱动不到位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从管理概述到管理理论到管理的基本原理再到管理职能,尽管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基本都是这样一个理论架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过分强调原理、概念,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很可能对概念背诵得很熟练,但是面对实际的管理问题,例如针对不同的人如何设计不同的激励方案,针对不同的企业到底采用何种组织结构等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以后真正面对管理困境时无所适从。
2.教材内容理论多,案例少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原理»有很多版本,和国外的教材不同,目前国内的教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论多案例少,尤其是优秀案例更少。世界上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原理»所采用的授课方式是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来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可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最终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材中缺乏优秀案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实践操作层面,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帮助不大。
二、«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总体教学改革理念探索
«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改革总体的思路是:围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精讲理论知识,设计能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把握全局,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帮助,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及评价。虽说地位上教师看似从“主”变成了“辅”,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教学方法上做进一步的钻研。在教师完成辅角色的同时,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为主导,通过参加案例教学法、管理的模拟、团队任务、文献的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实践环节,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管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的具体设计
(一)案例教学法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流程细分
1.目标
管理学教学任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目标导向不是单一的,它从五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教学流程任务设计本身旨在达到教学目的,二是利用流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流程的绩效评价,四是教学流程对能力的培养作用,五是对后续教学的良性影响。
2.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必须具有实质性内容,在课堂上表现为具体的活动要求与形式,在课堂外还体现为恰当的任务媒介与检验考核标准,以及所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技巧、步骤等,直接表现为“怎样做”。例如某教学流程设计的程序、时间安排、框架结构、实施方案、检验反馈等。
3.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是指作品任务前、时和后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设计依据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客观性使作品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具有操作性和检验性,能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4.教学流程设计者与实施者的角色
不同类型的教学流程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会一成不变,可能是设计者,也可能是参与者、实施者与监督者。而学生的角色通常是任务的接受者或承担者,具有参与的义务,是任务的主要实施者与实现设计目标的载体。
5.情景
教学流程设计的完成离不开任务实现的情景条件。情景条件指教学流程中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既可能是课堂流程的组织环境,也可能是实践流程的实现环境。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
6.改革前后指标对比研究
教学设计时,涉及指标众多,如时间、难度、资源、环境、人员等指标都是常见的,此外,特殊流程还涉及特殊指标。在教学设计改革前后,选择具有共同特性的样本进行指标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使设计者较为直接地观察到改革前后的变化。如兴趣指标,可测量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语言指标,可设立统一标准测算改革前后学生语言能力变化情况;团队指标,通过大量小组或者多人活动,测算改革前后团队合作度的高低变化;知识点指标,统计改革前后学生实现作品任务要求所使用的知识点数量与质量;成绩指标,测算改革前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变化的数据。
(三)教学任务设计的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
1.概念化
概念化是有效作品任务设计的基础。我们对于作品任务设计中的特定术语必须给出具体含义,达成共识,否则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指出作品任务中某些具体的、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包括描述指标和概念的维度两个方面。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作品任务概念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标记,比如说,我们设计某次活动策划是否成功的指标十项,当A小组完成活动策划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体现在六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合格,体现八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优良。概念的维度是另外一个方面。维度更多体现为不同层面或者方面。比如在某次作品任务设计活动结束后,某个团队的文本策划应该进入优良层次,可是临场表现只能属于合格,这就是维度,也体现为我们进行作品任务设计评价的方面,以及教学改革前后绩效对比的角度。
2.操作化
操作化是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的方面。如果说概念化是一种抽象的界定和描述,操作化则是特定研究程序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在设计和实施作品任务时,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之间有时会有紧密的联系,但我们通常为了便于分析讨论,还是会把它们区分开来。操作化通常没有一个约定俗成或者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在考虑作品任务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变量的变异性,比如我们进行中山市养老情况研究,就得考虑新的退休年龄规定出台后老人年龄范围的变化。此外,变异变量的两极范围通常需要得到明确的界定。比如我们进行大学生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时,就应该找出收入与消费的两个终端,即最低值和最高值,方能进行合理的划分调查区间,或者给出调查选项。从实际维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了解操作化的维度:你们是否认为存在上课玩手机现象?玩手机现象有多严重?你们对本班上课玩手机比例有无大致了解?是多少?你们认为上课玩手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课玩手机是否无法避免?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们愿意为消除这个现象做些什么?对于你们声称做的时候,你有多大把握可以做到?
3.测量
测量有四个层次:定性、定序、定距和定比。当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时,就是定性测量。比如,分组时要求同座的两位同学一组,就是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就是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如A组发言人比B组发言人声音更宏亮、礼仪更到位等。定距测量是就组成变量的属性而言,当属性间的实际距离的测量有意义的时候,这种变量就是定距测量。比如80分和90分的差距,65岁和70岁的分组,就是定距测量。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定比测量,在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体现为不同任务完成主体之间的差异,如:这两个组是否相同,A组是否比B组更,他们的差异有多大,等等。
(四)情景模拟作品任务教学设计改革
情景模拟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知识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情景模拟根据设定主题,要求学生将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和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模拟重现,并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1.情景模拟的主题选定
情景模拟主要以课程专题为主,学生按照教学要求,使用课程当中所学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主要的专业知识,设计具体情景展现模式。
2.情景模拟的要求
(1)情景模拟的设计必须与课程相关,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且具有实现条件;
(2)情景模拟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指导教师具体指导且应在情景模拟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情景模拟一般体现为课堂内集中进行;
(4)学生应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情景模拟活动。
3.情景模拟的方式和安排
(1)情景模拟的方式:情景模拟学生根据自己的模拟主题进行集中模拟。情景模拟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点梳理工作并进行材料准备。
(2)情景模拟教学时间的安排:原则上安排在课内。
4.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由情景模拟指导教师对学生情景模拟进行考核。
情景模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考核,情景模拟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我校管理学院1983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积累了36年的教学经验。2015年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医院管理进医院”的教学改革,需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改进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1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了解学生对现行《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我校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97%。被调查的59人中,女生43人,占74.88%;男生16人,占27.12%。
2.1教学内容评价
2.1.1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89.8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章节能满足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模块。10.17%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中涉及的章节未能满足医院管理的主要职能模块,认为应该增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卫生政策解读以及人事管理模块。2.1.2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够把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授清晰,仅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没有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讲授清晰。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教师已经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清晰。
2.2课程设计评价
2.2.1教学方法多样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间见习、外请专家授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医疗安全”一章中“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措施”知识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举行以热点医患纠纷事件为素材的医患纠纷模拟大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角色模拟纠纷事件,着力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点,模拟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说明该事件的经过及防范措施,最后由教师、助教及同学打分的教学形式。“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两章属于《医院管理学》各论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安排学生赴附属医院见习,讲解与观摩相结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案管理案例实务,请教学医院病案室副主任讲解医院病案管理的内容。调查表明,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赴附属医院见习有助于加深对医院管理的认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帮助最大。2.2.2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目前教学方法涉及理论教学、角色扮演、见习、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见习。2.2.3调查对象希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课堂讨论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67.8%的调查对象希望继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2.2%的调查对象则希望保持现状。76.27%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50.85%的调查对象认为讨论使其增加课堂参与度。对于如何分组,调查对象选择“由课代表、助教随机分配”和“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各占一半。60%的调查对象认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应该固定,40%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成员可以流动。2.2.4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实践教学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保留医院见习环节。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附属见习可以提高课程兴趣,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占比依次为52.54%、47.46%和40.68%。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效果,7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增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启发思考,可以增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书本信息量更大。
2.3教学效果评价
2.3.1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教学方式,然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2.3.2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方法88.14%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44.07%的调查对象认为“具备了发现与医院管理相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68%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医院管理学的主要实践技能”。7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3实践教学部分仍存在问题调查对象对去附属医院见习的教学环节比较满意,其认为该环节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77.97%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对每个科室及医院运行流程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调查对象反应:对每个科室及医院的运行流程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多带教老师少,老师不能够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2.3.4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目前的课程基本满意86%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满意度调查。16.95%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69.49%“比较满意”,13.56%的调查对象“一般满意”。
3讨论与建议
3.1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调查对象基本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可沿用。3.2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被调查对象认为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角色扮演、理论课程教学、课堂讨论、见习4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今后应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3.3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理论授课仍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教学方式。医院管理学内容丰富,需系统讲授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目前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2],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医院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对象认为,在理论授课时,可进一步设计适合分组讨论的热点案例,提高其对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使其在分析解决方案中逐渐养成医院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设立“医院人事管理”、“医疗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模块,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与教师交流的多方互动平台[3]。
3.4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医院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医院管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医院管理的模块,了解医院管理的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践充分结合[4]。就学生来讲,课程见习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了解,学到知识的同时减轻压力[5]。与此同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6]。因此,学生应该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实地观摩,充分了解医院的运行流程,各个科室的运作模式,同时学习医院先进的管理方法[7]。课程组织去附属医院见增进了学生对医院运行模式的了解,但由于时间所限,课程中16学时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去医院见习[8],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科室老师请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运行模式,感受实际的医院管理氛围。
3.5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从事《医院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较少接触医院实务管理,教学案例大多由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并改编而成,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医院管理学的教师可通过去附属医院挂职、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9],加强教学案例挖掘[10],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医院管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寒星.《医院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国医论坛,2015,30(3):61-62.
[2]庞震苗,蔡飞,陈沛军,等.医院管理学课程引入“医院管理热点问题微型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6):46-47.
[3]周焕,吴海峰.PBL教学法在《医院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5,36(1):108-110.
[4]吴野,任丽平,王柳行,等.医院管理学见习教学重要性浅析[J].管理观察,2015(17):123-125.
[5]唐梦莎,王国平,胡鸿,等.医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例分析[J].管理观察,2016(9):68.
[6]庄立辉.医院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0-161.
[7]罗中华,杨敬宇,张维,等.亲验式教学法在我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2):111-114.
[8]黎美茵,庞振苗.开展《医院管理学》课程实习的时间教学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1):1178-1179.
[9]张佩,陈扬霖,胡亚洲,等.肿瘤专科医院医师进修的过程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7):67.
《管理学》既是科学又具有艺术性的学科性质,表现在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授系统的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更需要培养其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设计,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教师为课程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需要,急需从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探讨新的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设计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学者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就是指普通的、可以迁移的,与一定专业或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应对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工作组织变化、适应职业结构变化以及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的能力。所以在《管理学》的目标中,学生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在2013年开始尝试开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分析
(一)人文素质。管理类学生的工作单位选择一般是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等组织任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有本质不同。用人单位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较好的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人文精神,这决定了未来学生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职业发展的高度。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各类组织对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强,环境的复杂性、管理岗位的特性都表明单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更是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工作。所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必备能力。
(三)沟通、协调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彼此的心声,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未来管理者通过沟通,能够敏锐觉察组织成员的情绪、冲突,选择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类型的成员沟通,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成效,保持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沟通、协调能力是管理专业的必备能力之一。
(四)创新能力。管理类学生无论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刚毕业时一般会从组织较低层次的管理岗位做起,随着其工作岗位在组织层级中越来越高,对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不拘泥于常规来解决问题。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术研究更加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契合性
团队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识与个体经验共享的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团队和个人均能从该互动中获益。管理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还要了解各行业的特性,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能够把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团队合作学习中,能够借助团队附加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思路拓宽,提高学习效果。团队合作学习已经被证明比个体学习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认识、看待问题,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批判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合作学习还需要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针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所以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四、基于团队合作学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具有指引作用的部分,描述了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效以及达标标准,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和形式,明确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清晰、明确的具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成立课程组,结合专业特点共同讨论《管理学》主要授课内容,尝试把所有内容整合成若干个知识群,每个知识群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
(三)教学效果评价。改革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团队学习中,个人成绩由团队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成绩部分共同组成。不仅包括知识的,也包括情感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实践内容 商流 资金流 信息流 物流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安全技术、网上支付、网络营销手段与策略等。这门课程是整个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基础,涉及多门学科,多个技术领域。而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较散而杂,而且关于该课程的实践教材也较多,但不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本文从电子商务“四流”的角度对实践课进行设计,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关联的电子商务概论实践内容,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性质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及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边缘性、交差性的新兴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本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探讨的重点内容,讨论实践教学的教材和论文比比皆是,但是,总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因为,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否则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1]我们常常将他们归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四流”。
这“四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互为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既是独立存在的单一系列,又是一个组合体。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对待,会产生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内容从“四流”出发进行一个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一)信息流的实践内容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在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都涉及到信息流,在这里我们主要实践内容是企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以及企业如何收集和使用别人的信息。
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1.IE浏览器的设置方法:这是企业上网的第一步。
2.免费邮箱申请:这是企业和其他个人或企业进行交互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3.常见电子商务网站浏览(B2B,B2C,C2C等类型):通过此方式寻找、收集资料。
4.企业网店或网站的制作:利用淘宝等平台进行网上开店,域名的申请、网站空间的申请和网站内容的构建,企业邮局的申请和使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