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事件整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历史图片 辅助 初中历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54
新时代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而作为历史教材不可分离的辅资源,历史图片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记录,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研究和感悟记录,是优化初中历史课堂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必须充分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历史图片的整理,可以具体抽出大部分隐藏的历史讯息,加深自己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也需要学生在认知方面有较高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的专业和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历史图片的呈现下,结合具体史料的介绍,全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意义。
1.1 符合新历史课程的理念要求
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考据和客观信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到结束的过程加以梳理,明确提出发生此类事件的具体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刻,这就需要学习者拥有足够客观、积极的心态去研究。而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等并不十分关注,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全身心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氛围。而历史图片不但保证了对历史的具体资料的保留,同时会让学生自身充满学习兴趣,积极透过历史事件结合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能够足够细心地阅读和提炼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思维要足够客观和全面,以便对其中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总结,加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妥善处理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图片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现实性,整个过程都有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在初中历史资料已经相对繁多的状况下,学生如果能从充满精华的历史图片上,有效带动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必定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历史学习环境和气氛。
1.2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结构特性
初中生处在人生观的懵懂阶段,在认知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刚开始学会利用记忆、思维去明白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论思维上还比较生疏,但也伴随着少部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只要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便会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各项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初中生在具体的实践和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一定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教材,以帮助他们能够在陌生的思维工作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对人生、历史等也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想象力是思维构建的一种特殊方式,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比较好奇,自身的想象空间又没有考虑现实因素造成的客观性和阻碍性,因此学生可以充分拓展自己对具体事件的认识角度。想象按照其创造性的差异,被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而初中在没有具体参考依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充满乐趣的历史图片加强再造想象空间的开拓,通过结合相应的图片解析和言语描述,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事件的思维结构系统,并通过日常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能力将会日渐改善,以适应历史教学的任务,充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2.1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上,学校显得比较重视,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带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在学习历史方面也有了些小小的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初中生情感教育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确立,使得初中历史教育在遵循功利性考试传统的同时,逐渐丢失了该类学科的办学宗旨和对学生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帮助尚处在懵懂阶段的初中生找到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理念,以帮助今后人生的各项事业的处理。
历史教育本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因为历史课程里包含了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处理等知识,对于初中生情感培养和健康的人生观的确定都有很大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功利考试的紧迫下并未做到相应的改进,以使得教师的一切教学改革都不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设计的,而是当作一种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达到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想教育的要求和水准。
2.2 忽视了教学的科学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里,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忽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而盲目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该在完全掌握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明确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在拓宽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应该有所限制,而现实中的教师,为了教学气氛能够热烈,学生回应能够更加积极,便放宽了对内容的限制,以使得在思维结构方面尚不成熟的初中生给出各式各样脱离历史资料本身的回答,与课程毫无关联的五花八门的回答,尽管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可是不仅做不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处理方式,若不进行循序渐进的改进或是直截了当地禁止天马行空的思维,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历史课程兴趣的有效培养。
3 历史图片辅助教学的有效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资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上,都是比较笼统的形式,要想教学深刻,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做适当的拓展工作,可以结合历史图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结尾、意义进行详细描述,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3.1 充分运用历史图片,贯穿教学课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要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具体阐述事件的初始和结尾,学生在满足一定限制要求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分辨选出相对接近历史原型的回答,给提出这类回答的学生以口头赞扬和鼓励,并让学生内部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对历史的学习更加热情,并为获得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到光荣。课程尾声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历史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做的就是令学生思考此类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是充分考量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综合标准,通过再一次的图片观察,在掌握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具体想法也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象征。
3.2 加强地图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新教材的改革,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描述也比较看重,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地图的详细资料更作为历史辅助教材而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地图对于历史信息的记录最为明了,但这要求有较好的识图能力才能发掘,因此,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够借助地图的观察,分析和了解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今后历史的有效学习。历史的有效学习,还包括对各种地域的详细名称、具体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经济特征的掌握,这类繁琐的学习量的堆积,对于刚刚适应繁多的作业量的初中生来说,难免力不从心。而通过具体地图的有效观察,则可加深对各地域的印象,使得初中生在有效学习历史方面有很大突破。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于正处在学业繁忙,作业量堆积如山的初中生来说,做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使得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能够借助有效的媒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对图像的深刻印象加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课程又变得充满活力和乐趣。初中的历史教学资料对历史的描述自然比较笼统,因此更应具体结合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直观教育的优越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加强初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李晓霞.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09.
一、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
(一)利用历史图片导入新课初中历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积极性的调动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认识和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水平。通过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之上的历史教学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建立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历史图片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入发展,并通过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强烈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图片背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浓厚兴趣。
(二)利用图片重现历史事件历史事件
尤其是历史时间的复杂和枯燥给初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了相应的障碍,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实现历史事件中历史图片的合理穿插和利用。实现历史图片和相关提问联系的历史教学,从而建立有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比如七(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时,旧课本尽管用了一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看历史图片,形象直观,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教材中《西周等级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三)利用图片实现创新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追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喜欢在初中课本上乱填乱画,并以此形成兴趣。历史教师可关注学生的这种"小兴趣",从而建立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图片的临摹,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并在临摹结束后展出较好的作品,加深初中学生对与历史图片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读图、画图等灵活的历史教学实践,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图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图片,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历史图片要进行选择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很丰富,而我们在教学中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图片都当作教学重点来讲,因此应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点或难点等内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其余的图片可简单扼要地带过。如果贪多求全,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冲淡主题,影响正常教学,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图片在使用后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即在教学中通过对图片的运用,不仅要达到传授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还要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为中考对图片的运用越来越多,出现三种试题的类型:一是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试题;二是图文并茂的试题;三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试题。所以我们在引用历史图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像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三)图片能够启发学生学习
有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图片教学的生动性,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人入胜。但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历史图片感受很深,却一直未能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这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图片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贯通”既包括时间上的前后连续,也涵盖事件、人物脉络上的互相联系,即纵横相通。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通史观念。通史观念是一种历史思维模式,是二十世纪以后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的断代史观不同,通史观念更强调选择经证实的具有稳定的研究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过程,并按照一定的史学体例来编排次序,最终达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倾向的目的。其中,“经证实”是指在具体史料佐证下的既成事实,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论证与应用;“稳定的历史研究成果”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一定方法论下,经得住推敲的,大众早已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一定的史学体例”则是史学编排的方法,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总之,简单来说,通史观念就是将既成事实的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依照某一史学体例进行编排已达到“说事论人,警醒后人”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阶段强化通史教育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强化通史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初中历史课该怎样上的教学指南。它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意见三大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两层,一是普及历史常识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技能,是技术层面的目标。如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了解某一历史故事的经过等。二是在基础知识与能力上的高层次升华,是价值追求与学生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如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趋势;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与进程中用联系的方法考察和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重构历史情景的想象能力;在实证的基础上应用史料分析、解决和反思历史问题;正确审视和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培养正当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技术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授课者识文断字,遵照课标与教材,都能达到;价值追求与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较高,他既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又需要别具一格,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通史观念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需求
课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内容包含六大板块,141个大项,外加64条教学活动建议,共计205项,其中涵盖历史现象和事件有247件,重要人物有71位,涉及古今中外。可谓触点冗杂,卷帙浩繁;同时各点、线之间又独成体系,互有差别,总量极大。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每周安排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两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课时总量极少。因而,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海量的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负担大。
为此,在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一心只想着如何完成课标内容所录条目,如何跟上教学进度安排,如何应付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教学考察等;至于在课堂上,老师想要根据学生对所授历史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适时增加、删减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根本无从谈起。老师就着课标、围着课本不停地完任务,赶进度,学生握着课本不住地听、写、背,久而久之历史被定义成了“只要背一背就可以考试过关的鸡肋”,而以如此方法得高分的学生们尽还自诩历史学的非常棒。偶尔有个高效精品,也不过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变化,无外乎从原来老师讲,变成现在老师辅导学生学,但本质的东西一点都没变,依旧是本着条目上列好的内容打着转转,学生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与思维根本就没培养起来,依旧看不到新鲜的内容,感受不到独到的见解,历史成为了真正的“死人历史”。
选择通史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通史教学主张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在冗繁的课程内容条目中有取舍的选择一些历史素材,通过“排列组合”等逻辑手段实现探索不同历史规律的目的。这样既不担心时间缺少又能有效摆脱死板的唯课标论、教材论,同时老师也可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历史课堂从此轻松起来。
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历史课一直被视为副课,处于次次地位,家长,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太重视。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普及历史常识与技能的任务已属不易,如要求完成例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等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无环境也无条件更无可能。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历史课一般都会安排在课时表的边边角角上,且往往是学生困乏,心理状态、情感状态最差的时候,历史课堂教学如没有新意,照本宣科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和排斥,给历史课戴上枯燥乏味的帽子。如何让历史课吸引学生,充满乐趣成为现实需求?
此外,初中历史课对很多学生来讲,如果学生不继续升造,初中三年将是他们人生中接受历史熏陶与教育的唯一,也是最后的阵地。如何利用这三年,让学生获得享用一生的历史回味,这又是一大难题。掌握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审视历史的眼光可能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更有作用。
四、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需要
初中学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这一时期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方面有优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的演变发展,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等素材均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题材。尤其是以通史的形式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演绎出来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熏陶锤炼学生的品质。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无论家长、学生甚至于学校对如何利用和开发历史德育功能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加强历史教学,尤其是发挥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已经成为现行教育环境下亟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五、提升国民素质及社会生活品质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生活品质的提高,由此,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受到大众广泛青睐。但有些影视作品,不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观众更是不辨真伪,信以为真,甚至于把影视作品当做恶补历史知识的教科书,毫无校正、审视、品鉴历史的能力,更谈不上反思和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应当重视这种社会现象,并以拯救大众历史为使命。给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这有助于提升全民历史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生活品质。
一、思维导试图的优势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了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认为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博赞于19世纪60年明了思维导试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首先,思维导试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
它能够使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进而找到事物的本质。
其次,思维导试图可以轻松地将枯燥的信息变成活泼有趣、容易记忆的彩色图示。
它能加速资料积累,能便捷地根据信息彼此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和应用。
再次,思维导试图在绘制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可激发联想与创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思维导试图制作简单,将主题放在中间,整个思维导试图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拓展,联想。
在制作思维导试图中,你可以记录下瞬间的灵感,也可以保留空白区,运用连线,图形,颜色表示,让你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试图的优势
思维导试图对历史课来说是一种优势,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包括了诸多知识。但是历史空间跨度大,史实太多,而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较繁琐,所以学生很容易记混。而初中的学生年龄下,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思维导试图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思维导试图,使许多空间、时间的、抽象的、理论的变得条理、形象,便于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它也能使学生手、脑、手运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1.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思维导试图融合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每个主题会使你的思维导视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主题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目”。母体和子目可以不断地扩展,可以说,思维导试图上的主题和子目就像手指上的关节一样可以不断延伸,增强空间性、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思维导试图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同时初中历史也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初中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最重要的是初中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学生利用思维导试图勾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可见,思维导试图使记忆事半功倍。
3.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师生共同收集材料、整理的信息,然后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制作思维导试图。可以将历史知识分层次,分部分进行绘图。在此环节可让每个学生负责绘制图的一部分,进行发散思维,激发灵感;然后交换任务,根据本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绘制的基础上,补充,或者加上自己的简介。在制作过程,教师既可以参与也可以指导。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维导试图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的实践
新课程形势下,小组分工合作成为普遍的形式。我们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课内容。
1.准备一张白纸和彩色笔,在中央划出每课的课题,比如:初二上学期第一课,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这个主题。2.然后,从中心部分分出很多曲线或者直线,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子目。比如说“的原因、时间、结果、影响等子目”。3.在子目的内容上进行扩展,写出子目的内容。4.在某些内容的旁边画上可表示其内容的的图画。总之,就是“写”与“画”双管齐下,使你的思维导试图既美观又实用。
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材料,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开研究对象空发议论。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傅斯年更是直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些都强调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学习历史。综合专家的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历史教学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史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够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很多,根据英美学者的归纳,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重复或摘要史料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历史事件之不同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如拿破仑的性格),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比如:根据“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归纳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二、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一、传授科学预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前置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发挥框架记忆法促进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规律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框架处理,在脑海中形成网格化构架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历史知识点建构的牢固性和系统性,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一、讲述历史故事,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蚩尤,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有一次,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炎帝部族被击败,失去了居住的“九隅”,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两大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编演历史故事,加深情境体验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的有效途径,通过编演故事,既可以使历史情境得到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见闻和编演才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编演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和历史事件的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感悟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教师可先讲解有关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政治主张,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成就,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演一场新闻访谈节目,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共六名学生):主持人(由一名学生扮演)正在报道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即一个老百姓(由一名学生扮演)因赋税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送到了官府,针对此现象,主持人分别请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分别由四名学生扮演)评说这一现象,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可针对该现象向四位名人提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通过表演、评议、质疑,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历史故事,领悟历史真谛
历史本身蕴含着许多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学生能够搜集到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这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历史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查找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领会历史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围绕“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这一主题,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并整理成文,然后在班上开展故事交流会,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活学生思维:(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2)《水浒传》中你最喜欢和讨厌的人物分别是谁?为什么?世人对宋江这个人物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3)《西游记》成功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一形象?(4)《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识,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真正意图,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