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J].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J].中国水利,1995,(11)
关键词:粮食工程;教学体系构建;“能力+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57-03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是国泰民安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油生产、加工及消费大国[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2 738.3万hm2,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 709.9万t。随着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粮食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行业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2013年1月,总理在考察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时提出,要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这对我国粮食行业发展提出了产业、技术、政策、人才的一体化创新的要求。发展粮食行业需要不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展理念、现代管理方式、现代组织制度和经营形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因此,粮食行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发展政策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来全方位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满足社会需要。
1 粮食工程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粮食专业人才数量少,技能水平低 粮食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粮油产品加工、粮食工程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就业主要面向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目前,我国粮食行业面临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粮食专业人才数量少,技能水平低,高技能人才数量急缺。据统计,2012年我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为15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23万人左右,具有大学学历12.83%,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02%,低于食品产业平均水平,更低于整个工业部门。因此,加快培养既有粮油食品工程专业背景,又熟悉经济、管理、流通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紧迫[3]。
1.2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输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目前开设粮食工程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尤其是本科院校,目前主要有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总体来讲,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输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有待发展。粮食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才,才能胜任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食工程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有食品生产企业、各级粮油购销储运公司、粮食储备库、粮油加工厂等;工作类别也非常广泛,有行政和企业管理、产品质检与营销、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
1.3 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虽然学校充分考虑到粮食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仍没有摆脱纯理科教学的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仍显薄弱。相比于江苏省乃至于我国的高校而言,粮食工程专业作为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新增专业,实践教学也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如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内容不新、课时不足;实习基地少;教学质量调控和评价不完整、不理想等缺点和不足。粮食工程专业课程仍没有完全摆脱“讲授性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特别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周期相对较少[4-5]。
2 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途径
工程和创新两大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2个实践平台是两大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基于多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在分析目前新增的粮食工程专业的今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粮食工程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我校粮食工程专业相关教师逐步统一了粮食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对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的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1 “能力+平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针对现阶段工科院校粮食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外工厂实习流于形式的缺点,依托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我校粮食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南京财经大学“能力+平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2.2 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教学体系教学实践改革方法 针对现阶段工科院校粮食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外工厂实习流于形式的缺点,本文以图1的“能力+平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从“能力+平台”教学体系构建角度提出教学改革方法,为提升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输送高水平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2.2.1 改革传统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粮食工程专业2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又是传统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6]。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横向模式,超越单门课程的范围,建立实验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课程体系,实现粮食工程专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
2.2.2 改革实践课程资源分配,组织专业系统化实践课程 开展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是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专业不同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关键。因此,我们改变了略显僵化的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旧模式,在与学院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统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增加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实验课程的同时,可根据自己兴趣需要,在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下,自行组织团队参与省级、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南京高校食品科技论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的相关工作。彻底改变实验教学由传统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并在原有实验课程基础上丰富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接近企业生产过程、工程实际以及学科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粮食工程课题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2.3 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团队指导 协作企业单位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7]。目前,我校粮食工程专业校外协作单位数量逐渐提高,建立了多家合作企业工作站点和校外实训基地,与协作单位共建常设的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合作建立指导团队,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协作单位实际的粮食开发检测与设计项目中,让学生接触粮食工程的核心技术,使学生通过实战锻炼掌握工程实施和工艺创新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能适应社会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将原先僵硬的、以验证型为主的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为以交叉性、开放性、团队性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上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另一方面,将原先流于形式的校外实习进一步改革为严格的、贴近实际的实战锻炼,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3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成果 经过近几年对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教学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南京财经大学已立项建设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储运工程技术平台)已经建设完成。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双语课程4门,并获得多项省级立项创新项目。在2015年教改课题立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同时,粮食工程专业学生多次踊跃参加创新训练大赛,多次在高校学生食品科技论坛获得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粮食工程专业与江苏省粮食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企业工作站,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与市场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掌握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就业和今后的专业工作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粮食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以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行政监管机构部门和继续深造为主,工作类别也非常广泛,在上岗后毕业生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粮食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水平的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3 结语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工程专业“能力+平台”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我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性尝试。目前,新的社会形势和对高水平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要求我们必须高质量的完成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设。因此,要以构建校内工程模拟和校外实战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进一步采用和融合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指导手段,实现传统“理论教学型”向“能力+平台”教学实践的改革,努力为我国粮食行业输送更多高水平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飞.粮食工程专业现状与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9):2831-2832.
[2]孟宪梅,徐文,杨玉民,等.基于行业需求特色的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92-94.
[3]孟宪梅.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建设特色粮食工程专业――关于本科“粮食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1):100-103.
[4]潘明矗李良,李杨,等.粮食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探索[J].林区教学,2014(1):3-5.
[5]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粮食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6):145-147.
【关键词】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
郑州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工程专业在我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建校之初就有的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我国粮食工业系统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尽管学校改名河南工业大学,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我校、乃至河南高校具有特色的专业之一。
近年来,粮食工程专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实践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是我们粮工专业教育的软肋。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举措。
一、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思想和认识问题
不重视实践教学。由于受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粮食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专业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粮食工程专业属于工科,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现今社会普遍反映我院粮食工程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说明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必须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院内没有配套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工厂
在1978年我刚入校时,我们还能看到学校为粮工专业实践教学服务建造的实习工厂,有磨粉实验用的自成体系的德式实验磨粉机组,碾米实验设施,通风与气力输送实验系统等,尽管当时这些设施还不够完善,学生可以就近、就地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这种院校自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90年代,由当时的一批粮工系专业教师主动发起了发起小麦制粉实验工厂的筹建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和企业的关系,采取我们出技术自己设计、企业赞助部分设备、学院支持部分资金的办法,成功筹建了建院以来最完善、最符合教学与学生实验用的实习工厂,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也可作为科研试验的中试车间。但是后来,这种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资金欠缺的影响,大都不能运行下去,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开支,改变了专门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严重地影响了粮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近些年粮食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校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90年代以前,粮食加工厂属于国营企业,粮食供给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粮食加工厂按粮食部门计划调拨原料和供应成品,粮食加工厂之间不存在竞争问题。工厂、企业热情接待和安排实习,工人和技术人员均不计报酬的关怀和指导实习,学生可亲自在车间或技术部门参与机器操作和技术实践,不但增长了实践工作能力,也学到了劳动人民的好品质,可谓思想业务双丰收。在当时,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工科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是颇值得称道的。但是,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近些年,粮工专业校外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早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校内实验教学存在不足
粮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是,很多重要的实验无法进行,只能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学生只能逐条照此办理。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其实验课效果不佳就是必然的了。
(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之外一般都应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选择不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虚拟设计题目;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要求不严,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等。
(六)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经验的教师投入不够
其一,对工科专业学生而言,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最好是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尤其是粮食加工专业。但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一般都比较忙,不能或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将精力和时间花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其二,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被重视,这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进程中早已存在,但始终不得解决的老问题。实践教学的师资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状态。如教师工作量只计课堂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有授课酬金,外出带实习的教师花上20天时间,全部时间用上,还要在经济上贴补、承担与企业联系和协商其他问题,其辛苦困难程度很大,但是工作量方法上极不合理,所得到的工作量很少,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长期不被重视,致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二、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一)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必须认识到粮食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实践性。目前“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鉴于此,我国的工科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成功之本”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和完善校内实习工厂建设
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实习工厂的基础,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充实,加大资金投入,使其能正常运转起来,改变目前只能摆在那里观摩参观的现状。校内实习工厂等实验基地在实践教学方面有随时性、方便性、显效性的优势。校内实训基地要纳人学校编制,由学校教学部门统一管理,配备高水平“双师型”的实习指导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开放这些为教学服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基地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允许学生在此从事科技实验、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
校外实践教学更具真实性、实用性。要在社会上选定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鉴于目前公司、企业的市场性经营性质,应改变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三)改进实验教学
结合粮食工程专业的特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向创新性、针对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必须经常性的向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些感兴趣的实验、搞些创造性的小发明、小制作的实验等。
(四)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力度
结合粮食工程专业的特点,即每门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都必须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以随堂进行,重要的课程要安排1—2个专用课程设计周。课程设计要随时融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选设计题目,尤其注重到工程实践选择那些与课程相关,大小适中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要防止题目雷同,尽量做到一人一题;防止内容雷同,即在题目相同的情况下,必须保证设计内容的不同。
第一条为规范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管理程序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粮食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三条对需要在全国统一的粮食工程建设通用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其范围为:
(一)《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国家标准范围;
(二)重要的粮食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第四条对于没有国家标准,而需要在粮食行业内统一的粮食工程建设专用技术要求应制定行业标准,其范围为:
(一)《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行业标准范围;
(二)粮食工程建设的一般技术要求。
第五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粮食工程建设中保障安全生产、人身财产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必须强制执行的标准。粮食工程建设中非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第六条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一)粮食工程建设的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包括安装)、验收、维护等重要的技术标准;
(二)粮食工程建设涉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
(三)粮食工程建设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四)粮食工程建设需要强制执行的其他标准。
第七条国家粮食局负责管理全国粮食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负责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计划、审批、、宣传贯彻和日常管理,联系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待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协会成立后,在协会的基础上设立全国粮食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负责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审核工作。
第二章标准申报
第八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实行开放式申请。申请单位应编写拟编标准的工作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连同申报文件报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审查。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主编单位相关资质证明及主要成果、第一起草人的简历和业绩;主要章节、条目内容提要;编制所需资料以及需要调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各阶段工作的进度安排;编制组成员组成及分工;所需工作经费预算;拟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相关承诺等。国家粮食局根据申报情况,采取方案比选或招标的方式确定主编单位。
第九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主编单位和编写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编单位
1.承担过与该标准项目相应的工程建设咨询、设计、施工或科研任务;
2.具有丰富的粮食工程建设经验,在该领域能代表本行业的技术水平,并能组织解决标准编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具有一定数量符合专业资质要求的编写人员;
4.具有承担部分编制费用的能力。
(二)编写人员
第一起草人一般应为主编单位人员,应当具有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际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他编写人员应为从事相关专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
第十条国家粮食局对申报的标准进行审核,提出编制计划。其中,行业标准编制计划由国家粮食局批准,国家标准编制计划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主编单位根据批准的编制计划和工作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展标准的编写工作。
第十一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和粮食工程需要编制标准的情况,国家粮食局负责向有关部门申请标准专项经费,用于补助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或重要行业标准的编制。
第三章标准编制
第十二条标准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适应工程建设和技术的发展,满足绿色和安全储粮的要求,体现环保、节能、安全、实用等原则。
第十三条标准编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成果。同时,标准编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或测试验证。专题研究和测试验证的成果,经专家审定后,方可纳入标准。
第十四条标准的条文应严谨明确,文字精炼,其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应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内容深度,应能满足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的要求,以利于控制初步设计和项目的建设水平。
第十五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写格式按照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1996〕626号)执行。
第十六条标准编制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征求意见阶段、送审阶段、报批阶段。
第十七条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根据编制任务通知的要求,落实标准编制组成员和编制经费,制订标准的工作大纲,组织召开编制组工作会议。
第十八条征求意见阶段的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写征求意见稿及其有关文件、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应广泛征求粮食企业、设计和施工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以及监理、项目评审机构的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两个月。
第十九条送审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应对所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按有关要求编制“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并据此修改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主编单位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形成会议纪要和对主要内容的审查意见、对送审稿的评价及处理意见等。
第二十条报批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对审查会议的意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按有关要求编制“审查意见处理汇总表”,据此修改形成报批稿,以公文形式报国家粮食局审批。
第四章标准
第二十一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按有关规定报建设部审批、编号、。
第二十二条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家粮食局审批、编号、,并报建设部备案。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LS8×××、LS9×××)、标准顺序号及年号组成。
第二十三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出版按照建设部有关要求组织。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出版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标准的出版印刷应符合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出版印刷规定》(建标〔1996〕626号)的要求。
第五章复审与修订
第二十四条标准实施五年后,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粮食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复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按有关规定报建设部复审;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家粮食局复审。
第二十五条标准复审后应提出其继续有效或予以修订、废止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对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当再版或汇编时,应在其封面或扉页上标准编号下方增加“××××年×月确认继续有效”字样。
第二十七条对于需要全面修订的标准,其修订工作应符合编制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对于需要局部修订的标准,按照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管理办法》(建标〔1994〕219号)执行。
第二十九条对于需要修订的标准,其修订工作由原主编单位优先承担。
第六章经费管理
第三十条标准的编制经费主要由标准编制申报单位自筹落实,国家重点对强制性标准和基础类、通用方法类、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给予一定补助,原则上国家标准补助50%,行业标准补助30%。标准补助经费的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07〕29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一条标准编制补助经费原则上分两次拨付,在国家粮食局下达编制任务后拨付补助经费的40%,其余费用在标准完成后拨付。在国家补助资金拨付前,自筹资金应全部到位,单独建账并按承诺使用。若编制经费超出资金使用规模,由编制单位自筹解决。
第三十二条各主编单位对标准编制费用要单独记账,专款专用,标准编制完成后,按有关要求及时编制财务决算并报国家粮食局。
第七章日常管理
第三十三条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完成标准制定与修订任务的主编单位,不予安排新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并将补助经费收回。
坚持求实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市场导向原则,按照“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心前移、综合考核、重点突破”的思路,强化源头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强化优势集成和扶优扶强,强化优势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着力提高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二、申报范围
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院市合作科技专项、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等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技术改进、重点优势资源开发、重大管理技术创新等,申报20*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申报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申报项目必须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必须突出原始创新、引进和集成创新以及消化再创新主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优势集成原则。注重优势院所、优势专家、优势企(事)业紧密联合、协同攻关,优先支持院市科技合作项目。
3、产业化经营原则。强调科技攻关计划成果或研究开发的配套技术,能在工农业生产上及时转化和应用推广。
4、富民强县原则。突出“科技”含量、彰显“富民”内涵、体现“强县”张力,具有带动与辐射作用。
5、项目绩效原则。项目申报必须规范,计划任务书必须完备,项目实施必须有技术方案,项目跨年度实施过程中必须有阶段性总结,项目实施完毕必须结题验收和出成果(通过市或县一级鉴定验收)。
四、实施年限
原则上按照20*-20*年跨年度进行设计,实行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检查和到期结题、验收(鉴定)的动态管理模式。
五、申报内容或方向
1、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扶贫和农村科技信息化五个方面,突出“三村建设”主题,强化产学研结合和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特色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培育。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模式。
3)新农民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以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为依托,组织开展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等。
4)星火科技扶贫。以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通过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5)农村科技信息化。基于“三电”(电脑、电话和广播电视)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等。
6)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我市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围绕实现三个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和五良配套(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水),对粮食作物持续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设计,为粮食作物主产区提供系统、成套、整体的技术模式。
2、院市科技合作科技专项以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广泛开展的院(校)市科技合作项目为主要支持对象,重点在优势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1)优质富硒茶无公害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提高产品安全卫生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到HACCP认证标准和国家QS标准;
2)盐卤及杂卤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3)泥石流、地震、洪水等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
4)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研究开发;
5)油气开发及附产物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研究。
3、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苎麻优良不育材料的创造;特高支高产苎麻新品系选育;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1)*州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推广;
2)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积极开展*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及省级重点城市网站建设;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
1)重点开展CRM在现代制药业的应用示范,叶轮加工机床数控化改造;
2)三维CAD在橡胶制品、水泵、电缆设计上的应用示范;
3)基于生物、医药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5、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
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公共平台及省级技术中心的建设。
1)现代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研发及应用;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开发及应用;
2)生物酶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生物能源的开发及工业废水高效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
3)多功能的金属或非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高效复合耐候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苎麻复合材料的开发。
6、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研究*州中药材资源种类、分布、贮藏量、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重点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引进推广质新品种,带动区域经济、拉动富民强县。
1)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特色养殖,优质高产粮食物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能够助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2)(*州)川产道地及优势特色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研究,GAP认证及商标、原产地保护申报等。
7、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围绕我市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要求突出重点,整合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1)公共安全的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及集成研究;
2)应急救灾救助及集成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
3)社区安全防范系统关键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4)煤矿生产安全预防措施及设备研究开发;
六、申报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
关键词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现状;经验;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14-02
1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1.1 建池规模和分布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全市16个镇(街道),896个行政村,常住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90万人。近年来,温岭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与“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由过去的“要农民建”转变为“农民要建”,沼气技术的推广还实现了一沼多用,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截至2011年底,共建成沼气工程109处,总池容达到18 950 m3。通过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全市年可生产清洁沼气207.5万m3,折合标准煤1 630.3 t。
1.2 机构与人员情况
目前,全市范围涉及县(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沼气工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共16个,实际从业人数45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大专16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人,镇(街道)和村一级由各级畜牧兽医管理员统一兼职上岗,县(市)级人员专职5人服务全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
1.3 配套产业发展情况
全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共2家,拥有职工42人。主要生产沼气灶具、沼气池体建造、三沼后续维护等,已形成管理科学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流水线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技术设备一应俱全。
1.4 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温岭市沼气工程池体经30多年的发展,在池型、模式、配套设备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是池型结构。主要采用国际圆形、顶返式、自动排渣式、折流式等。二是建设模式。采用“三结合”模式(也称为“三联通”式沼气池)、“猪—沼—果”模式和“能源环保”模式。三是发酵原料。针对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沼气池的使用率,选用其他的发酵物替代原有的人畜粪便。四是进出料改进技术。四大工艺的改进包括手动排渣技术、进料均布技术、低SS出料技术、简易大出料技术。
1.5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现阶段,温岭市建有县(市)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企业运作、政府扶持)、9个乡镇服务点(95%沼气池建池点)、10个村服务点(沼气池建设较集中点)、2家专业从事农村能源设计以及施工的企业(温岭市泰源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和台州泷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1.6 综合效益
能源效益:全市年产207.5万m3沼气,年可替代标准煤近1 630.3 t。经济效益:一是节约燃料支出。全市年可产沼气207.5万m3,相当于年供液化石油气5.8万瓶,节约燃料支出580万元左右(按市场价100元/瓶)。二是农业节约成本。按沼肥5元/t计算,为农业节支210万元/年。生态效益:一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人畜粪便污水经沼气发酵处理,有效杀灭了众多寄生虫卵,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农户用上了沼气,年减排二氧化硫3 000 t、二氧化氮10.1 t、二氧化硫23.5 t,改变了昔日农村烟熏火燎的状况。二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通过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实现“猪—沼—果”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达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的。
2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做法与经验
2.1 围绕大局,把握机遇,认准切入点
农村沼气工作从20世纪50—70年代兴起,几经起伏。近年来,随着中央部委对农村沼气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善于把握机遇,紧紧围绕中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融入到浙江省实施的“八八战略”和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工作大局,不断提升农村沼气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多方筹集经验,开创良好的发展局势。
2.2 与时俱进,创先争优,开拓工作领域
温岭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工作立足当地实际,着力在创新中求发展,跳出农村能源的狭小框框,把工程技术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总结出工程技术推广下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走出了沿海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新路子,得到了浙江省农业厅乃至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2.3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确立工作落脚点
温岭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沼气工作为基点,以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从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入手,工程技术的推广广泛应用于实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与清洁化生产、废弃物利用融为一体,真心实意为广大农民办实事。
3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欠到位
一些乡镇和部门对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肤浅,缺少必要的积极性,没有把沼气建设作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较大,对沼气池发酵原理、安全性能及使用与管理技术理解不透,导致池体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运行状态差等不良情况。
3.2 投入机制不完善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的范畴,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以及推广宣传资金。尽管温岭市已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3 科技开发需突破
技术推广利用的领域很广,而且具有多学科、跨行业、技术密集等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含量。但温岭市在研究开发高效的工程技术尚没有新的重大突破。“三沼”技术推广综合利用还属于试点阶段,推广面不广,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亟待完善。
3.4 管理服务能力不够
虽然温岭市已成立了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后续服务网络体系,但由于从业人员数量偏少,面对为数众多的沼气池维护服务,难以面面俱到,个别地方出现技术人员基本工资不足,影响了后续服务的积极性,使沼气池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采购、供应不及时,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 发展对策
4.1 关注民生,加强宣传引导
目前,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仍需加强宣传。一是向领导宣传,争取领导支持,把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工作与当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紧密结合。二是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的作用和意义,与农民算经济账、生态账、社会效益账,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福利。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当前能源形势,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
4.2 服务大众,加大政府对沼气技术的投入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一是建立推广技术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1],对沼气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继续突出推广沼气工程技术,进一步提高沼气入村入户率,在贯彻实施《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温岭市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三是加大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培训的投入[2],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4.3 注重科技创新,全力推广沼气工程技术
一是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重点[3]。切实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引进,提高配套设施仪表的适用性,确保沼气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二是进一步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开发适合推广应用的有效适用技术。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程的质量检测体系。修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确保产品和工程的质量。
4.4 加强后续管理,健全服务网络体系
逐步建立完善县(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支持创办沼气施工队伍和设备经营管护、技术服务等企业的加入,积极探索后续管理模式,深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行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后续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沼气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和长期高效运行[4]。
5 参考文献
[1] 朱明,王革华.中国农村能源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08(2):5-7.
[2] 王斌,刘欢,郑钢.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天津科技,2007(2):11.
一、实践效果
成都市于2007年率先启动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实现水稻单产再提升的突破口。为此,在成都近郊郫县的唐昌镇战旗村建立了300亩的示范片,通过1年的实施,示范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经专家组验收确认,示范产量平均亩产达729kg,超过了郫县前5年平均亩产490kg的48.8%,达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
2008年,结合 “国家丰粮”工程的实施,郫县整合资源,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全县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面积10 000亩,经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为700.3kg,比该县前3年水稻平均单产515kg,亩增185.3kg,增幅达36%,超额完成了“种三产四”目标任务。其中300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789kg,最高田块产量达到847.43kg,刷新了成都市水稻最高单产水平。
二、成功经验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是坚持了“八个强化”,落实了“八项措施”。
1.强化领导,落实了组织保障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和成都市政府《关于成都市百万亩优质稻丰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郫县立即建立了组织机构,制订了实施方案,落实了配套资金,规划了实施地点,确保了水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工程的快速启动。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农发局、财政局、科技局、粮食局、水务局、气象局和各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总体策划,核心区、示范片规划布局,资金筹措,方案制定等工作;还成立了由县农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农技、农机中心等骨干单位构成的技术小组;同时邀请了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技总站的水稻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意见。
2.强化利用,落实了配套资金郫县县委、县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优了充分保障和大力支持,县财政紧急筹措200万资金作为水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工程的配套资金,用于良种统购、配方肥、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育插秧补助和机具购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药试验示范、科技人员目标奖励、示范农户水稻保险和项目检查验收等分项补贴。通过整合“国家丰粮工程”、“三百工程”、“优质稻丰产示范”等项目资源,共投入320余万元用于整个项目建设,确保了水稻丰产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3.强化责任,落实了目标任务郫县将万亩水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县与项目镇、镇与村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全县76名农业科技人员被分派到项目区进行技术指导,并同县农村发展局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每名技术人员承包200亩左右的技术指导,形成54个技术承包单元,全程负责每户示范田块的确定、良种的选择、技术的培训、播种的安排、栽培质量的把关、肥水的督查管理、病虫的适期防治等技术指导服务,做到技术到田、服务到户。
4.强化推广,落实了配套措施示范工程实施期间,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专家指导组通过多次会议和现场调研,制订了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了“五个统一”,即工作统一部署,方案统一制定,良种统一供应,技术统一培训,病虫统一防治。项目区良种得到全面落实,旱育秧、机插秧、优化定抛、规范化移栽等轻简高效的水稻集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示范区成功推广了水稻配方肥,效果明显,得到群众普遍好评。
5.强化合作,落实了试验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技总站等科研推广单位紧密合作,进行了优势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组装和集成。先后进行了新品种试验和川香9838、Ⅱ优498等高产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集成推广了水稻三围强化栽培、优化定抛、机插秧、杂糯间栽等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实施期间,邀请了全国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现场指导传授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还开展了麦(油)茬机插水稻关键农艺技术的机插秧需氮规律与施氮技术研究、机插秧生长发育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适宜机插品种筛选及高产特性研究、机插秧适宜栽插深度和取秧量研究、麦(油)茬机插秧轻简、高效育秧技术等研究;开展了不同品牌不同用量壮秧剂试验、多效唑梯度试验、配方施肥小区试验;开展了主要病虫防治药剂试验等;建立了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9个,农机综合服务组织1个,配备机动喷雾器400台,大型喷雾器15台,确保了示范工程各项技术措施科学落实到位。
6.强化创新,落实了产业化经营
项目实施期间,郫县农发局引导组建了“神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机插秧推广过程中“秧由谁来育,钱从哪里来,机由谁人买”的难题,由合作社开展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等一条龙农机专业服务;引导县域内金稻米业加工企业、张寿宽蔬菜种植大户等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了水稻规模化种植基地。金稻米业与万亩优质稻丰产示范基地的农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确保了优质优价收购农户余粮。与此同时,加强了与中保等金融保险公司的合作,示范区水稻参与了金融保险,并为示范农户补贴了保险自筹部分资金,这一措施减轻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确保了农户的切身利益。
7.强化考核,落实了激励机制项目立项之初,建立了技术人员包社包户包田的科技承包制度,每名技术人员负责辖区内200亩左右的水稻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对技术承包结果实施专家现场验收。郫县农村发展局聘请成都市农技总站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全县56个承包单元进行水稻现场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对技术承包人实施考核奖励,落实每亩5元的技术指导费,并据产量排序评出一、二、三等摸高奖,分别给予了5 000元、3 000元、2 000元的现金奖励。
8.强化督查,落实了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各项技术的全面落实,在水稻各生育阶段,组织力量重点对农户良种落实、育秧时期、播种质量、移栽密度、病虫防治、田间管理等关键农艺技术的落实和建设质量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并召开技术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和现场会10余次。在水稻生产关键生育阶段,技术组及时形成技术意见,同步开展技术培训261期,向农户发放水稻各阶段技术资料22万份。
三、增产机理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工程之所以能达到理想的增产效果,其增产机理主要是依靠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增产潜力、最佳的栽培方式和科学的肥水管理来实现的。首先,在品种组合上选用中迟熟、大穗型、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组合,如川香9838、Ⅱ优498等品种。其次,选择适宜的高产栽培模式,如强化栽培、优化定抛、机插秧等高产配套技术。应用小苗早栽,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大分蘖成穗率;配合稀植利于通风透光,实现个体与群体均衡生长;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和重晒田,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进低位分蘖成大穗,还有利于强健根系;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既有利于根、茎、叶、穗和籽粒的健壮生长,又有利于延缓生育后期根、叶早衰,显著提高了光合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达到“足穗、大穗、大粒”而实现高产。
四、推广潜力
通过两年的研究和探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相应的外部条件也已完善和优化。因此,成都市已具备了大面积推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示范工程所需的有利条件。
1.有一批适合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高产品种如川香9838、II优498、D优527、富优1号、冈优909、金优188、泰隆系列等超级杂交稻组合。这些品种的产量可达750kg以上,与大面积农民种植之间存在30%左右的产量差距,增产潜力很大。
2.试验研究和储备了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如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机械化育插秧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定抛高产栽培技术、杂糯间栽技术等。
3.有适宜小苗早栽的高产区域成都市有适宜小苗早栽且高产的蔬菜、食用菌和早熟油菜等种植田块120万亩左右,能满足示范工程的大面积推广。
4.成都市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稻区域自流灌溉,具有高产稳产的自然条件。
5.科研推广实力雄厚,农技服务体系网络齐全在蓉有四川省农科院、川农大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等科研院所;各市县、乡镇和片区农技服务体系健全,拥有1 200多人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五、主要措施
1.抓好规划设计示范片要集中规划,连片种植;核心示范片要求两片以上,每片500亩以上。要完善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沟渠,做到能灌能排,便于田间管理,利于机械化操作。
2.抓好组织措施市县两级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项目总体策划,制订实施方案、落实配套资金、规划实施地点,确保示范工程的正常运转。要建立技术指导机构,成员由农技、农机、种子、植保等技术骨干构成,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邀请在蓉科研院所的水稻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意见。
3.抓好示范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现场指导等多种渠道对农技人员和种植农户进行宣传培训,做到家喻户晓,规范操作。
4.抓好资金投入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资金上的充分保障和大力支持,主要用于良种统购、病虫统防统治、机具购置补贴、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药试验示范、科技人员目标奖励、农业保险和项目检查验收等。
5.抓好“五统一”示范片要严格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方案、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病治虫。召开培训会和播栽现场会,印发有关技术资料,将实用技术培训到农户,落实到田块。
六、关键技术
1.选用良种要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超级杂交稻品种。
2.确定最佳播种期成都市播种期宜选择在3月20日左右,确保7月25日抽穗扬花。这一时期成都温度较高,阳光充足,有利于夺取水稻高产。
3.大力推广旱育秧旱育秧低位分蘖多,秧苗素质好,带泥移栽返青成活快。
4.抓好小苗早栽小苗早栽是高产的基础,一般秧龄控制在45天以内易获得高产。
5.抓好高产配套技术要主推强化栽培、优化定抛、机械化育插秧和杂糯间栽等高产栽培模式。
6.科学灌水采用浅水插秧,湿润分蘖,重晒田块,浅水抽穗扬花,干湿交替灌溉结实的管水措施。
7.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种类,不同田块,不同前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原则是重底早追保穗,一般亩用纯氮10~12kg,氮、磷、钾比例为2∶1∶2,增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