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审计学原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会发现大学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其实并不是用不上,而是因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出现了断层现象。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审计实验室并引进审计软件,安排至少1/3的实课程,将实践课程放在学期中间,让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惑再次回归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还应当与当地企业和事务所对接,了解目前事务所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在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供方向,安排学生暑期参与到相应的审计项目中。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一ACCA课程体系与F2
ACCA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阶段(Fundamentals)与专业阶段(Professional)两部分,基础阶段又分为知识课程(Knowledge)和技能课程(Skills)两部分。知识课程共三门,主要涉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核心知识,为后续技能阶段课程的学习搭建平台;技能课程共六门,包括法律、税务、审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一名会计师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及必须掌握的技能。专业阶段的课程是对第一阶段课程的延伸和发展,引入了作为未来的高级会计师所必需的更高级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选修课程为从事高级管理咨询或财务顾问职业,设计了解决更高级和更复杂财务问题的技能。
paper F2 management accounting (以下简称F2 )是属于知识课程中的一门,主要为后续F5、F9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自2007年12月,高校ACCA成建制班的同学可以选择申请F1-F5免考,由此,成建制班学生在F2的学习中,并没有参加全球统考的应试压力。
笔者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ACCA课程F2的专职授课教师,自2007年以来,已经针对我院ACCA成建制班共7届学生近800余人次讲授该门课程。下面笔者将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对ACCA成建制班F2双语教学的拙见。
二F2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1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全英文ACCA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ACCA方向是我院的特色专业方向,在学生中深受欢迎。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是在父母的帮助或者“逼迫”下选择了ACCA方向学习,这些学生在做出决定前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对ACCA课程与自身英文学习能力等的良好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独立性、主动性,不能积极思考、融会贯通,伴随着学习压力增大,逐渐失去了学习ACCA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个别学生在初学F1、F2、F3的阶段就已经开始放弃ACCA的学习。
此外,ACCA的14门课程,内容广泛涉及会计、审计、管理、法律等,与实践联系紧密,而且ACCA的学习对学生英文水平要求较高,要求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并且能够清楚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学习全英文ACCA课程的热情需要持续保持,持续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笔者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F2乃至ACCA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F2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并千方百计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笔者在F2教学中,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图片适当加入到课件中,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授知识点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励他们;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感恩、励志的英文歌曲、视频等,融入感恩教育;课余时间,通过E-mail、QQ等多种方式耐心解惑答疑,在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艰苦和挑战的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下功夫学习好F2相关基础知识,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握好双语的度
ACCA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及英语能力,以提高统考的通过率。学习ACCA课程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为强化学生英语的学习,我们在大一上学期就开设商务英语等课程。但当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同时学习F1、F2、F3,接触大量专业词汇的时候,仍会感觉比较困难和吃力,尤其对那些“盲目”选择ACCA方向、英语基础又不好的同学来讲,尤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逐渐失去了对ACCA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进一步增加了ACCA学习的难度。
此外,F2属于ACCA学生首次接触的全英文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F2之前只有基础会计这门前置中文课程,大多学生只是简单了解会计的基本流程,对于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大多学生没有实务经验,因此,不少初学F2的学生会面临语言关和专业知识关的双重障碍。
为此,F2的教学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适应课程,在授课中随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对授课方式和难度进行调整,用英文讲授的比例也应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不断动态调整。
笔者认为,ACCA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专业外语教学,其重点在于英语和专业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及领悟能力。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笔者在F2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采用英文讲授,而一些重点、难点则用中文仔细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每一次课结束之前,我会把下次授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英文专业词汇告诉学生,要求他们做好预习;课程进行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回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掌握F2的重点难点;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完成,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概括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在更好地掌握F2相关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后续ACCA课程全球统考对英文书写的要求。
3构建课程知识框架,整合教材内容,并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联系
如前所述,ACCA课程设置由一般的基础知识到高级管理知识,体现出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应用能力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ACCA不仅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在F2的教学中,笔者第一堂课会把这门课程所有章节内容的框架给学生搭建起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每一部分、每一章节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也是先搭建这一部分的框架,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讲解具体知识点,这样,学生思路比较清楚,学习效果较好。以标准成本法(standard costing)为例,笔者首先将涉及标准成本法的三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搭建起有关标准成本法的知识框架,即标准成本法的内涵及思路———成本差异计算———收入差异计算———差异分析,然后再按照上述框架一一给学生详细阐述,并在讲到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时,不断复习已讲授知识点,强化整个知识体系,最后对标准成本法进行总结。
此外,笔者在F2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了原版教材中不同于中文思路的表述,不拘泥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适当展开和延伸,并有选择性地剔除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精炼讲授与之后相关课程相衔接的部分,做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引导学生通过灵活、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4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过程管理中强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自2007年大纲调整以来,F2的全球统考考试题型全部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为了强化学生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期末考试设置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的单项选择题,一般是20道题目,共60分,主要是历年真题中的典型题目及全球统考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第二部分为主观的计算分析题,一般为2-3道题目,共40分,主要涉及管理会计中诸如吸收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分步法进行产品成本计算、预算的编制及分析、标准成本法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等重要知识点,主观题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非常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英语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考核评价具体办法以及考试题型等我们在第一堂课上就会和学生讲清楚,并向学生强调练习英文表达和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写英文的小短文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适当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采用这样的考核评价以及考试安排鼓励学生加强英语的练习,在逐渐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重要知识点的过程中,提高英文表达能力。
从2011年12月开始,F2大纲又一次进行了大调整,全球统考的考试形式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大纲下的全球统考考试将分成两个部分,A部分仍继续沿用原来的客观选择题的考试形式,而B部分则加入较长的论述或案例让考生进行判断选择,每题的分值也会较高。这样的变化体现出ACCA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今后在我们的教学安排中也将逐渐结合这次大纲及考试的调整进行考核办法及内容的及时调整和更新。
总之,ACCA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英语水平固然重要,教师的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因素。F2课程的教学同样如此。F2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一点一滴不断地创新,不断的创新是教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肖晔.对ACCA F8(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5(1).
[2]王征.会计国际化背景下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基于阙限理论与ACCA、CGA教学实践[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1(12).
[3]林敏旭.英国公认特许会计师(ACCA)成建制班的双语教学实践和思考[J].中国对外贸易,2011(4).
一、我国审计教学的现状
审计是一门实务性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审计课程教学更是强调其操作性。近年来,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又难以理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现有的审计环境变化,审计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的认知水平。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述,对于初学者,审计概念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例如当讲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业务约定书等专业名词时,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对这些专有名词有形象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施互动式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能浅显易懂的讲授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在课余大量收集审计案例,筛选出有代表性,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审计案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分析结束后形成案例报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一旁正确引导。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拓宽自身业务水平。
三、如何有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先铺垫大量的审计概念,打下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再将案例与审计理论教学相结合,辅以对应的审计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消化理解所学知识。采用这种形式教学,不可忽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没有理论基础,学生就没有分析案例的工具,无法对案例中出现的审计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课堂讲授法必须坚持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重。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应的案例发给各讨论小组,学生阅读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团队协作的能力。
2.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审计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案例的新颖性,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储备库。如果审计案例涉及面太广,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的进行案例分析,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要与时俱进,案例的发生时间不要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不易激发学生分析的兴趣。
2.1案例题材应紧密联系课堂理论教学。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教师应考虑所授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现学现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筛选整理,去粗取精,组成审计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有审计知识,案例不可太复杂,涉及多个审计概念,也不可脱离实际,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选择与学生知识相匹配的审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审计实际工作的目的。
2.2案例题材应新颖与时俱进。近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审计案件,各种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如安然、世界通信和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经典案例。选择作为教学的审计案例,应注重该案例的时效性与代表性,既不能脱离实际,也要与我国现有的大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重新编写审计授课计划,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将案例分析法融入审计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精简理论讲解部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例如案例阅读可以安排在学生的课外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在学期中后段,还可以专门开设一周左右的集中实训教学,将学生安排在审计实训教室,给出模拟的审计环境,相关的资料,分配好每一个学生的角色。从模拟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是否接受业务委托开始,到出具什么类型的审计报告,学生参与整个审计环境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审计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宏观感知审计到底是干什么的,审计工作底稿应该怎样填写,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应该如何评估,企业的账证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制度规定等等,使学生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真实的审计工作。
[关键词]审计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审计学的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会计类专业开展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状况很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审计实验课程,但仅局限于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从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识点非常分散,很难从总体上系统地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也有部分学校引进了审计模拟教学软件,但由于现有审计软件所提供的实验背景材料非常有限,与实际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和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处理大量问题的现实状态相去甚远,因此往往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很难获得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审计学长期以来在师生心目中一直是一门“难教、难懂、难学”的课程,也使得会计类毕业生从事审计实践工作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环境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当前审计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思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审计学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手段
1.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审计学实验教学是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也就越来越重要。通过审计学实验教学,一方面希望使学生对审计学知识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发展成为合格的审计人才。
2.审计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一,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验教学形式。合理地运用难度、复杂程度不同的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温习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理解、把握整个审计活动的流程与逻辑。
第二,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活动和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审计工作的实验教学形式。在实地实习条件受到客观限制的情况下,校内仿真模拟实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置身于审计情境,体验现场审计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这是一种在某一阶段时间内直接安排学生到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际审计工作的实验教学形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审计资料,参与审计过程,锻炼沟通与社交能力,体会审计师在各种具体环境下如何运用职业判断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要构建科学的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应当结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紧密契合会计学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胜任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1.编写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
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审计模拟对象的资料要具有仿真性和典型性。审计模拟对象的业务内容应取材于某个规模适中的制造业企业至少一年的会计实务,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补充将各个审计业务循环的内容囊括在内。同时,各类业务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薄、报表均应按实际应用的样板设计,并且应根据相关准则的要求设一套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其次,应提供一个完整的审计模拟对象,教材的内容不仅应包含模拟审计对象全套的财务资料,还要包括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等。再次,应提供一套审计模拟对象的电子财务数据,把手工审计实验与审计电算化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后,在编写模拟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时应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一些“审计陷阱”, 同时实验不需设标准答案,对一些问题应由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判断自由设定,如存货监盘的时间安排,应收账款函证对象的选择等。
2.构建多层次的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实验教学服务于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可以将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和提升层次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综合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提升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试验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
第一,基础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开展基础案例的讨论和实验室的审计模拟实验练习等形式,目的在于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审计的基础技能。基础案例可以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案例、财务舞弊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案例的方式加以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实验室练习主要是运用审计教学软件,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熟悉审计流程,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有个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第二,综合层次。“综合层次”通常采取一些综合训练型实验、邀请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在综合训练型实验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进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设计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以及报告阶段的审计思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引导,提出不同的假设,让学生能够应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大家进行讨论。该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堂知识精髓的理解,锻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邀请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这种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曾多次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专家来我校作报告,效果很好,既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提升层次。“提升层次”属于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实习的形式,侧重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审计学中某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期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学生送到校外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及基本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有效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具体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要求,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由审计实践指导教师或注册会计师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实习环节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非常有用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对实习的管理,多开辟一些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关键的业务,而不是仅仅从事简单繁复的事务性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房巧玲,刘庆红.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11下)
[2]周洋.浅议会计专业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0(15)
从会计教学的体系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都采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与纳税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审计、行业会计比较,同时配合相关实作课程的训练,本着知识从无到有、由易至难的学习规律,这样的教学设置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知识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专业难度,学生容易学完后面忘了前面,尚且不谈科目之间的混淆,同一科目前后知识点都很难融会贯通起来,实际应用难以入手。事实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的途径是实际岗位的实习,但介于会计工作的核心性和保密性,很少有工作单位能让实习生接触实际的账务处理,因此,实践性操作更大程度还是由校内完成。对于技术性专业而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操能力是并重的,先理论后实操也是固有模式,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使得所学知识和工作过程难以一一对应起来,知识逻辑难以转化为技术逻辑,结果为学懂了知识,但不会灵活的应用。追溯根源,其实是知识的传授中忽略了工作程序,注重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难以实现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基于工作视角下会计教学模块的构建
要改变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要打破惯有的会计教学模式,从工作的视角审视知识的实用度,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拆分为工作环节,将知识固有的章节结构、科目结构拆分,将工作环节和需要支撑的知识一一对应,形成系统模块,模块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参与工作的每个环节,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能得得到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到所有模块学完,工作过程也就完整的结束。这样学习直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进行操作,即收获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流程,最重要的是将知识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具备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以??计学原理为例,基于会计的实际工作视角,构建7个教学模块。模块一:会计报表初探和基本知识模块,引导学生初探报表,仅限认识,了解最终目标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掌握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四大基本假设、两个会计基础、信息质量原则,分析构成报表的六大会计要素及相关的会计科目及账户。模块二:建账模块,引导学生注意会计的书写规范要求,掌握各类账簿的作用和启用以及建账的方法。模块三:审核原始凭证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及内容,填写各种单据,建立在会填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审核。模块四:填制记账凭证模块,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始凭证所体现的经济业务信息,掌握复制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并能够对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及分配中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模块五:登记账簿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并掌握三种对账方法和三种错账更正方法,学会结账。模块六:财产清查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类财产的清查方法,对财产清查结果进行处理。模块七:报表编制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报表的功能并进行编制。教学要求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引导,利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操作,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能对应学到该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操作该工作环节的能力。七个模块学完,能够完整的掌握整个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具备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七个模块对应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会计学原理要掌握的完整理论知识。在教学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第二轮实作,再给学生一套原始凭证,让学生按工作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巩固知识、提升操作的熟悉程度,并能够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在教学中,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效果是明显的,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学到每个工作环节所需的知识,马上在该环节实践使用,知识的实用性大幅度提高,知识与工作流程最大可能的对应,并较快的将知识逻辑转化为技术逻辑。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形成细致、耐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事实上,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也可以多门课程融合构建,例如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样还可以避免科目间知识点的重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使用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的工具,由此可见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以下就本人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感受谈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同仁切磋技艺,以求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甚至对学习有畏惧和厌烦心理,他们对社会及知识的重要性认知有限,往往以为计算机课程就是打字、上网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用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广博的知识面和超高的计算机驾驭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和有关设备的其他功能,例如,可以查阅资料,网上自学或者名师远程辅导,可以发表各种评论,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各地每时每刻发生的各种新闻、轶闻趣谈,可以做一个当下流行的“宅男宅女”等,让他们意识到计算机方便快捷的方式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寻找适合各个章节的训练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刚开始进行计算机硬件知识教学时,我把一台电脑主机箱打开让学生边看书上的理论边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堂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在熟悉键盘操作中,我从网上选取了一些游戏软件:打地鼠、切苹果、“乖乖熊”打字、警察抓小偷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会了打字。在Office这一章节中,首先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作用,自己精心准备一些范例,然后一点一点给学生演示,最后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巩固知识点,让学生做中学,乐中学。
三、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做老师
从我本人几年的教学经历我感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部分家里配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早已熟悉,根本不用教师怎么去教,就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就相对较慢,动手能力就差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生“请”到微机室里,进行分组教学,把一些程度好的、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透彻的同学和程度差一些的同学组合在一起,中职生虽然学习主动性差,但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顺势引导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中。这时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主动帮助有问题的同学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共同提高。
四、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平时的上机实践课中,作为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步。
五、把计算机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关键词:应用型;审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31-02
笔者就职于安徽省一所经济管理类大学的商学院,通过对审计课堂情况的了解,发现学生上审计课的积极性没有上会计财务管理课的积极性高,出勤率明显比这些课的出勤率要低,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会出现打瞌睡、看别的专业课书的现象。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后,发现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审计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大学一般开设审计课程是在大三,是在学习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一些课程之后才进行开设。原因就是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审计课程里涉及了上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很好地学习这些课程,审计的学习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导致了有些学生出现越听课越晕乎的现象,慢慢的对审计失去了信心,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二)审计课理论性强、过于抽
审计教科书的内容设计绝大多数分为两大部分:理论篇和实务篇。
理论篇主要阐述的是审计理论性的知识。像概念,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目标、计划,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等;这些内容大多用条例的形式加以概括,教师一般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能例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解释,学生很难从真正的审计工作实务中理解这些内容的功能和作用。
实务篇主要分为4个循环的审计,从一般工业企业的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储存、销售与收款、筹资与投资的四个方面了解企业应该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然后从4个循环涉及的主要账户,分别谈各个账户的审计。这样的内容设计会导致以下情况:
首先,对于内部控制的学习,学生只能停留在“你讲、我听”的阶段,老师说多少、学生听多少。对于老师不说的部分,学生也懒得去多想。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只知道这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这样的,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不这样设计还可以怎么样设计。
其次,对于具体账户的审计,目光只是集中在单个账户。其实,根据会计做账的原理,账户和账户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所以不应该把每个账户的审计都割裂开,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是因为别的情况的审查才顺带发现某个账户的问题。
(三)学生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真实情况了解甚少
我们的学生一般是从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一路走过来的,知识主要局限于课本上,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也没有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掌握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就使得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实际运作。当讲到诸如在企业中如何体现在计划、生产、预算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时,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述,可能学生也没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而由于课时有限,当老师简略的讲述,学生可能又会觉得内容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对于如何能提高审计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审计学知识,将来能学以致用,国内某些高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
一、国内先进的审计教学模式的借鉴
(一)东北财经大学审计学课程的特色
东北财经大学在审计学教学中不仅仅有全套的教学资源包,里面包括了主教材、辅助教材、视频课件、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题库的考试考务管理系统),而且在教学内容上分几个层次,针对学生考研、注会考试、实务操作等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最主要的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审计实践中,采取企业审计实验、ERP审计模块实训、社会调查与实习等多种方式,实行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西南财经大学审计课程的特色
西南财经大学审计教学采用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强化课程实训。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审计学的开放性实验室,24小时对学生开放;举办课外竞技比赛,让学生在其中得到学习;建设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基地,加强毕业实习。
(三)南京审计学院审计课程的特色
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开设审计学专业实验室,其中审计模拟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示范实验中心,并且开发了16处审计实习基地;有关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投资审计的教学软件已经在使用,做到了审计理论和实践良好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3所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可以看出审计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也在2007年1号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二、审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说理,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审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使得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调动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综合性和系统性不强,学生无法从整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而实践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通过参与审计实务操作来对审计理论知识进行感知理解,最后使之能对审计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多被引用为一种教育方式。即老师应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审计课堂上采用的传统讲授和个案教学方式,无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个体感受去了解一些情况,只能接受老师分析后的结果。这样无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实践教学通过增设模拟实训课堂或者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模拟审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可以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很关注“就业率”。学生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学以致用,顺利地在社会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校则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被社会、市场所认可。而就业率的提升根本上是要靠就业力的提升来达到的。
从近几年的招生就业工作中就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最喜欢那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审计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积累实践经验的平台;而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为将来的就业竞争预热。
三、审计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
学校要转变“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重视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负有指导责任,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指导有方。然而,审计实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外,繁重的教学及科研、教研压力,也让教师无暇顾及自身实践教学经验的培养。所以,高校应注重审计教师的后续教育,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同时,要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建立联系,成立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以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材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编写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训练教材。而一套实用性教高的教材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模拟对象资料的仿真性和典型性要强。业务内容最好取材于某个规模适中的工业企业至少一年的会计实务;教材内容还要包括进行制度基础审计要求审计对象提供的各种相关的资料,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等等。
2.审计模拟训练教材要具有开放性与可扩容性,应由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设定。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判断对审计结果的影响。
(三)实践场地的选择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开设模拟实训课程,以模拟对象的资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场氛围,模拟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实训。校外实践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学校定点的实习基地――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际审计工作。在其中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审计资料,参与审计过程,锻炼沟通与社交能力,体会审计师在各种具体环境中如何运用职业判断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20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