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39: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前言

古诗词的学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古诗词的鉴赏在的高考里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查更由以前的诗句背诵和简单的常识判断深入到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长期以来,中学的诗词鉴赏教学似乎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强调由表达技巧入手,从中揣摩诗词内容及其中流露的情感。而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考鉴赏题或日常的诗词鉴赏学习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于是,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几年来在此方面展开的教学尝试及思考。

二.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词内容

诗词的题目往往会相对直白地透露出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鉴赏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和内容存在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李白的友等很明显属于“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之‘塞”字则可判明该诗属于“边塞”诗: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咏”和“古迹”则表明该诗为“怀古”诗或借景抒怀诗;等等。例如2011年山东卷储光羲的《咏山泉》,一看题目便知此诗是咏物抒怀诗。借咏山泉的品格表现人的品格。然后再深入文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本诗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如果忽视题目的指向性,则可能会增加判题时间,或因思考失去立足点而盲目答题。再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只看到诗面讲方塘如明镜,天光云影倒影其中,渠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源头有活水流来。如果不结合诗题“观书有感”来理解诗意,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诗的主旨――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三、知人论世,了解诗词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它所强调的是作品与作者及社会的联系和一致性,并要求读者在这种联系与一致性中阅读和理解作品。在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要求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风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从点滴积累;并且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归纳总结;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构建与搜索记忆仓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鉴赏。例如,辛弃疾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所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李煜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此中日夕以泪洗面”,所以在《虞美人》中充满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故国的思念。诗歌是诗人情感渲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作者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四、找准诗眼,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古人特别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一般来说,诗词中最传神的字、词被称作诗眼。找准诗眼可以准确地提取诗词的主旨。譬如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我们就可以找出诗眼“隐”“没”,重点分析:“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那么诗歌的主题就容易得出: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找出诗眼呢?(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如“好雨知时节”中的“好”。(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如“银烛吐轻烟”中的动词“吐”。(3)抓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4)抓诗中巧妙的修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5)抓虚词。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犹”“只。

五、归纳常见意象,理解象征意义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鹧鸪鸟”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喻高洁;“鸿雁”喻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等等。如苏轼的《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白居易《忆江南》“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相信在日常教__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六、结语

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04)

篇(2)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篇(3)

关键词:新课改;知;行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框架结构、编写思路

(1)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为五个模块10学分,用1.25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由四部分构成,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选修分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30学分,1.75学年(实际教学不是这样)完成。即3个“诗歌与散文”模块、4个 “小说与戏剧”模块、2个“新闻与传记”模块、3个“语文文字应用”模块、3个“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低要求是学完必修5个模块,得10分。另可以从选修部分选4~7模块,总分可得18至24学分,视为优良、优秀。

(2)新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基础上,新增有人文、时代特色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和体裁。总体说来,这套教材注重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字的优美、文化的精深,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就是人文素养,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处理建议

必修教材中无论哪个模块,都由四部分构成。我的处理建议是将“名著导读”从开学就布置下去,可设一定的问题、专题,让学生在假期完成,教者定期收查指导。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块一为例说明。模块一名著导读有《论语》,对此我让学生一周五则写在自己笔记上,化整为零消化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我认为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模块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我把能力培养定位为品味赏析,具体知识点就是情感与意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朗读,应达到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是写出触动心灵人事。围绕这一思路,在教本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表达交流”部分,朗读文本,然后教学生品读鉴赏方法,再讲解课文,完了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仿模本单元文本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由阅读向写作过渡,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其他几个单元安排如下:第二单元,品味赏析+提要钩玄+第二单元(文本)+记叙文选好角度+传统文化;第三单元,思考领悟+圈点批注+第三单元(文本)+写人突显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单元,沟通运用+博观约取+第四单元(文本)+写事要有波澜+关注社会。总之,模块中各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理想模式

篇(4)

关键词: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篇(5)

在同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衔接问题、能力衔接问题和方法衔接问题。

首先谈谈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和能力衔接问题。

从初中到高中,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等多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我要谈的知识衔接和能力衔接问题。从知识、能力衔接的角度看,初高中之间存在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我仅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谈谈。

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诗歌鉴赏从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浅层的感悟升格为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等;文言文阅读从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到要求熟练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文章,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现代文阅读从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到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作文教学从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严格要求。

其次,谈谈初高中的学习方法衔接问题。

初高中知识跨度大,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知识、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初中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学课本考课本,课外知识涉及的很少,复习的时候抓住课本便万事大吉,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高,但谈不上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是根在课本能力在课外,考查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教材,知识面狭小,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也不够灵活。

初中语文淡化语法学习,这就大大减轻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负担,到了高中,语法学习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因为分析句子结构,发现语病,修改病句,翻译文言文都离不开语法,也就是说,高中的学习对学生要求更深、更细,初中阶段学生单纯的读读背背,初步感知已经严重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深入思考,微观分析,归纳总结和灵活运用。

初中阶段,对学生在诗词鉴赏分析方面重视不够,往往只强调背诵和默写,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作者的思想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迷信参考书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初中文言文篇目较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记,老师翻来覆去的检查让学生掌握得烂熟,加之现在中考不考课外文言文,课内的有限几篇就更抓住不放了。高中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长篇,用初中的那套办法就捉襟见肘应付不了了,多数高中生对此感到头疼。

另外,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习惯不佳,尤其是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进入高中后,知识难度加大,自主学习的时间又比较长,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结果到高中后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学习。

以上林林总总,我只是从某个角度、某一方面指出了初高中语文学习在若干方面的差异,寻找差异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先找到差异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我想谈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庆幸的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能认识到,不应该直盯着初中教学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更应该思考对策,做好衔接。

1.从实施“四个一”准备衔接。对初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一番研读,开学之初,组织教师将高中、初中的课程标准一一对照,找准教学起点;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排查知识“盲区”;适时召开一个学生座谈会,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综合以上了解的情况,制定一个衔接计划,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执行落实。

2.从放低教学起点引领衔接。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因为新高一的老师往往是刚送完高三循环下来的老师,他们更不能适应新高一的教学,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学生就是一个“差”字,对他们来说,落实“四个一”更为重要。作为高中的起始年级,所有教师都要相对放低标准,降低难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具体学情为立足点,实事求是;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决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通俗易懂,减少容量,降低速度,并力争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习题训练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重视基础,重视基本能力,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从变换教学方法落实衔接。高中阶段更加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是高中阶段师生的共同任务。除了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高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多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扭转观念,转变角色,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

4.从优化学习方式促进衔接。与初中不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从“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独立地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逐步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观和评价观,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认识。

5.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完善衔接。

教师必须在入学初,就重新让新生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正确习惯养成,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整个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俗话说,勤能补拙,熟则生巧。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能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谎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其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语文学习同样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应注重养成下列几种良好学习习惯:勤于诵读的习惯、勤于处处留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上述几种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如滴水穿石,潜移默化而成;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加强自身管理的自觉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练习,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如果学生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那么,提高语文素养就指日可待了,也就会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成功完成初高中的学习衔接。

篇(6)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走入寻常人的生活,网络的开放型、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越来越被各学科重视并加以整合,融入各学科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

一、烘托意境,渲染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因为有些诗歌作品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在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内容,以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形成偏差。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发展要求,况且现在的高中生利用网络媒体的娴熟程度不亚于教师,所以诗歌教学融入信息技术,是促使师生双方互动的很好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把所要传授的诗歌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了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可以充分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春江花月夜》古典音乐作背景,烘托意境,渲染氛围。

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教师的调拨和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因此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改变了以前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动手、动口的现象,而是要求学生都能参与,人网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文字的表达和信息的组合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视野,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诗歌中讲求分析意象和品味意境,而意象是一把解读诗歌文本的钥匙。课堂时间有限,只能讲一些常见意象,其他更多的意象还得靠学生在课外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意象进行搜集、整理,或者告诉学生哪些网站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师生的互动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让师生拓展了视野,节约了学习时间,真正起到为学生减负的作用。信息技术将意象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减少了繁重的做笔记时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学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什么是“折柳”?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除了问老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学生如能如此积极地利用网络学习,课堂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三、丰富知识,充实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将学生置于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多媒体计算机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接受诗文、图片、声音、动画及影像的熏陶,让学生在与专题网站的交互活动中,自主感悟、积累、创作,并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效学得诗词知识,获得诗词的阐释推断、鉴赏评价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言语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领悟能力,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对学习内容实行消化吸收,内化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所学诗歌文本的内容、时代背景、作家流派、人物评价、作品评价等众多信息。

篇(7)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学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0-01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已的教学案例,给大家试图探索总结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

一、老师要创建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过程,它需要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探索。

二、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省时高效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揭示目标,以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求知方向。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否则,自主学习是盲目的,难以持久。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每一单元按单元提示说明都有其训练的目的、重点。自主学习必须先要把握这些单元训练的目的、重点,对该单元文章有明确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阅读愉快体验的积累。如何使学生有阅读愉快体验呢?我抓住语文学科本身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课前坚持3分钟美文品读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绍,接下来新课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用图片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或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在具体鉴赏文本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阅读与鉴赏情景,把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教学中要行为前移

1、预习。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预习文本呢?首先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注释自学,接着深入理解课文,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进行。2、先学后讲。过去,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先讲后学”。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先学后讲”就是让学生按学习目标、自己的阅读思路,先自主阅读,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提出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讲解要重视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二为一,去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古诗词教学,学生先自己颂读感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体裁特征、注释、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等,定基调,明确方向,推测写了什么内容,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问题,解析应证。

五、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展开,教师要将一些必要的自主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有法可循,提高阅读效果。阅读课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五法:看(导语、注释和练习)、读(课文)、查(工具书)、想(问题)、作(笔记),阅读课进行中,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的阅读方式。如: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领悟审美。

六、问题质疑,启疑引思

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是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无疑则无学的愿望,无惑则无学的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疑引思:启发学生生疑(无疑处教师生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主解惑,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中学生自可生疑,疑之出则为不通处。然有疑却可能不会、不敢质疑,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随着质疑的展开,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疑解惑。

七、人际互动,合作交流

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明确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人际互动,合作交流(其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讨论交流,既可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立课堂上积极的合作讨论交流,必须考虑将单一的“全班教学”形式转为“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