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

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39: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

篇(1)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篇(2)

语文教育学的教材是学生获得语文教育学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材用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本书是由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组织部分语文教学法专家、学者编写的一本语文教育学教材,覆盖面广、分析面全,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本书总体特点

(一)专业的语言文字

“文字简明扼要、表述严谨科学”这一基本要求对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每一本著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条理清晰,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通俗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专业学术气息。首先,书中对理论问题的论述,简明扼要,精准到位。比如说,编者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时,先给学生详细阐述“教学”和“教学过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接着再逐一论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知识点,做到了理论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其次,在本书中,每章节伊始,编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本章节的内容摘要,使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增加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同时,编者还巧用图表图示,形象可观,语言简洁但含义丰富,便于各要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众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教材的编者需要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全面的描述,并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来架构的,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而凸显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全面地陈述和统摄了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编者首先要求对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在理论层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熟悉了解教学操作过程当中具体的活动方法。具体到每一章节,从概念的解释到具体内容的分析建构,无不体现着编者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三)开放的学术视野

本书在强调对我国悠久的语文教育经验继承的同时,也强调对国外母语教育教学传统的借鉴与发展,具有开放的学术视野。编者采取“古今中外法”来研究与概括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揭示出学科发展的规律。编者学术视野的开放性突出表现:

1.语文学科教育的纵向比较

编者论述一个专题,能从历史出发,追溯其发展过程,注重历史地看待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同时,编者并不是生搬硬套现有的学科研究成果,而是用动态的过程准确地概括出理论一步步发展的状态,体现了学科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在论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章节时,编者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介绍起,接着介绍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坚持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其变化,谈古论今。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只知“果”而不知“因”带来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

2.语文学科教育的横向比较

为大力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还注重参考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多层次、多方位的叙述中给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掌握的空间。虽然各国的母语教育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但是作为语言教育的研究,必然有其共通之处。编者在阐述“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时,打破了国内传统作文“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明确指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立足于教师的教,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编者通过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同时在结合我国实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作文教学程序中处于对应关系,“对应平等”的师生观,迎合了时展要求。

(四)具体内容上的新颖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也集中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专著的意味。如今,有关语文教育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明确的框架结构或学g体系,编者一般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科自身研究实践的特点,通过相关教材来阐述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阅读比较,我们发现本书在某些专题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大语文、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最先有教材将语文教学过程独立成章,进行相关的论述研究。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搞好语文教学、办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在本书中,编者首先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历史脉络梳理,在追溯历史脉络过后,编者提出了自己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编者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诠释语文教学过程,他认为不应该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有阅读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听说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编者并没有将语文教学过程局限于简单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系统的知识作为引导,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从宏观角度着手,揭示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全貌及诸多关系,切入点巧妙,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以文为主,文、语合一”

本书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听话、说话五种课程形态的实施和评价)的时候按照“读、写、听、说”的顺序排位,避免了“听、说、读、写”的言语自然生成论。编者始终贯彻以读写训练带动听说训练的训练方法,坚持“以文为主,文、语合一”的自然科学生成论,同时也证明了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视“阅读、作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编者也并没有忽视听话、说话能力的训练,坚持“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已经在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一文,提倡当时的语文研究要正视说话教学,其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已露端倪。本书也坚持贯彻“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听话教学、说话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与其他教学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更不可割裂,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3.“真、善、美”统一

本书把“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放在整个语文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了语文智育是德育、美育的基础。编者用“美学”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只有先具备“真”,再具备“善”,最后才能具备高层次的“美”,遵循“真――善――美”逐级发展的规律。编者对三大功能论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从特点、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各功能论的形成与发展。比如说,编者在对“德育论”的阐述中,首先提出了语文学科德育的四大突出特点,接着介绍语文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详细论述实现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方式与途径。编者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由表及里,深入剖析。

结语

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学的产生、原则、测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最基本的语文教育学知识出发,使学生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学语文实际教学的一系列过程,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是一本对语文教育进行全方位探索研究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顾黄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7]杜少凡.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晴.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华生.一本有开拓意义的语文教学法新著――《语文教育学》评介[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4).

[10]曾祥芹.甘当出色的语文教育学学科的“法师”――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序言[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11]齐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成果――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评介[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教学课程版),2009,(11).

[12]何华珍.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教随笔版),2013,(20).

[13]曾祥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最新成果――评刘永康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在人们的印象中,综合性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型人才。而师范类院校则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如今的综合性大学中,也相继开设了语文教育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类似专业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语文教育事业加以发展,就要从明确教学任务开始做起。

一、将语文教育任务加以明确,规划相关培养要求

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文秘,编辑等高级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高校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有着向“综合性”目标看齐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语文教育专业本身是非常不利的。失去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自身特征。因此,要想在根本上延续综合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特征,就要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加以培养,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从当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设置上来分析,设置了和汉语言文学相同的语言学科,文学学科两大学科。但高校相关领导对“语文教育”的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语文教育专业并不是单纯的“语文+文学+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讲,“语文”是一个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包含了文字,文学,文章等因素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语文教师的方向。在教育现代化的环境下,该专业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二、调整原有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在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应该将该专业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加以突出,高教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让学生拥有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教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生将语文学好。仅仅一字之差,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导学生学好语文,指的是学生经过对语文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导学生教好语文则说的是,通过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教育能力的教学人才。总之,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育人才,就要对语文教育专业中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三、寻找有效途径,改进教学体系

在现如今的综合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中,除了教学结构需要完善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各高校必须对该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将实际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完善,在高校中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流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教师只要有学术水准就可以,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钻研。从一定角度来分析,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将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说,身为大学教师,不光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和其他类似的专业相比,因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加以验证。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但是对实习阶段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际不能相结合的现象出现。在综合性大学中,现行的教学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播放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教学技巧加以揣摩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虽然也参与到了实际语文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教学理论认识不清等问题,对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解。

(二)亲身参与教学实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教学理论知识以后,高校教师直接让学生走进课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拥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技术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非常专业的语文结构作为框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在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语文教师,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07).

[2] 陈黎明.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改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1(08):232-240.

篇(4)

《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是张玉新老师继《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张玉新讲语文》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初读,便被题目中的“形上”和“形下”所吸引,《周易·系辞上》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不免猜想书中的“形下之作”为何,“形上之思”又为何。带着困惑、疑虑,更多的则是好奇,有些迫不及待地翻开去找寻,在玉新老师的“一路带领”下,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由想法到做法,勤奋思考展现率性之语文

玉新老师四平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被东北师大附中选中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在读书和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而独特的风格。

玉新老师认为精读作品才能感受读书之真谛所在,“不管喜欢哪个门类、专业,总得认真读过一本书,总得从一本精读的书中琢磨出一点道道儿,要不怎么算读书人,又怎么教书?要是能把这一点传授给学生,不就教会学生学习了吗?”他把这样的想法付诸教学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抓住核心,以点带面,扩大”的做法:“以教材为核心,先研究教材,再围绕教材积累资料。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鉴赏文章。”

玉新老师有着异于同行的教学追求,反对盲从,不人云亦云。故而在平时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而且以自己的独立思维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想法和做法在教学比赛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利用知识点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反作用力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玉新老师称之为“灵感现象”。灵感现象的产生源自教师日常学养的积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厚积薄发,从而使知识在教学实践的碰撞下产生质的飞跃。

张翼健先生鼓励他到初中去搞教学改革,去研究教法,去感受教育的魅力。在先生的鼓励和指点下,他对教师、学生有了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于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典做法的研究和应用,在完成从初中到高中一个完整语文周期的教学任务后,他培养出一批“小作家”,有多名学生出版了个人作品集,这正是玉新老师教学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成果。

由做法到说法,继武师道探索语文民族化之路

20世纪末,针对语文教育得失等问题的批评、反思和大讨论,促使玉新老师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根本问题,如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衔接问题、语文教育民族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形成了观点。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的思考中,玉新老师从语文文化观的角度定性语文,具体提出了语文教育三个阶段六个阶梯的观点。从文化的本体出发进行语文教育,合乎语文教育的传统,是构建民族特色语文教育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回顾语文教育百年的历史中,玉新老师发现了语文教育就内容而言存在着一条异化的轨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语法的异化,文字的异化,阅读教学的异化,作文教学的异化。而梳理异化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研究的重点则是在张翼健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语文教育民族化的论述。

在东北师大附中期间,玉新老师带领师大附中语文组的教师们,开展了“语文教育民族化方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在学校开展了韵语识字、背诵古诗等一系列活动,并发表了大量阐释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的原因、方法和意义的文章,该课题成为吉林省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成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之后,又把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研究推行至全省,并使该课题成为吉林省教科院“十一五”规划课题之一。在课题的研究中,逐步得出了“语文民族化之路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民族化之路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的路径”的结论,并深入细致地阐释了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内涵:“凡外来的经过借鉴、吸收、溶化,成为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丰富、促进了本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本来是本民族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异化为非本民族的了,必须使它回归,回归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但是,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一次扬弃。”

由说法到实践,提携后辈浸润哲学之人生

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玉新老师非常注重将教学理论、学术观点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特别是担任了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后,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研”为主,把自己语文教育积累的实践经验、方法和理论用于对青年教师的提携和培养之中。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玉新老师追求的特色是“能教能研,既能当‘运动员’又能当‘教练员’”,他不吝赐教,听课、评课,亲自讲示范课,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育战线的新兵。

从一线语文教员到省语文教研员,玉新老师寻求从“形下之作”向“形上之思”升华之目的,经历了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跋涉、穿梭、徜徉的全过程,体味了其间的艰苦,但为我们所动的是其不停追索直至悠游的精神,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又充满哲学的人生。

读罢全书后,不禁思索目前一线教师的状况:一批教师不思而做,盲从教参人云亦云,没有任何想法;一批教师虽做但不思,不断重复自己,没有变做法为说法。一线教师的成长堪忧,教育的发展更堪忧。

反观徜徉于“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的玉新老师,勤于读书,变想法为做法,是一名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变自己一线教学的做法为说法,探索语文发展之路,理性思考语文教育之前景;使说法施于实践,不仅指导一线教师要养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的习惯,而且也指导教研员要有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玉新老师更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研员。

篇(5)

1教师的困扰

首先,“语文教师太难当”,难在哪里,难在无“抓手”。语文知识海阔天空,博大精深,处处是知识,处处是文化。只能以教材为载体,教学实施时,需要拓展、延伸,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其次,从整体上来说,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非常难。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单摆浮搁,不能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去教学。

再次,语文教学的规律性难以把握。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学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教学。就现状来看,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完全继承,而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在尝试和探索。

2学生的困扰

学生普遍反映, 把语文学好太难,很难有大的进展。语文课上感觉收获很大,课后感觉收获甚微。与好的老师交往,既增加知识,又提高能力和素养。与教学水平平庸的教师交往,则几乎是浪费时间。少上两节、一个星期乃至一两个月的课,也不见得就能拉下多远的距离。

3考试的困扰

一是考卷越来越难出,二是考题越来越难答。语文向来强调整体阅读理解,不能离开语境。而现在的考试,却往往出现一些生冷的题目。作文本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但作文的比重有些小。不讲究义理、考据和辞章,言之无物、题材贫乏的作文几乎触目皆是。最让我困扰的是:有些学生说话不得要领,辞不达意,诸如:然而,说一句用一个,说一句话用一个然而。思考之后,我明白,教师没有教好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会用关联词。

4理论的盲区

首先,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被大家所忽视,那就是语文教育价值论。

对于语文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在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它占据怎样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及社会为前提,挖掘学生的潜质及能力,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的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探索,不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价值为核心,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拓展和延伸,实现师生共同提高和升华。这就体现了语文教育价值。

其次,概念方法的缺失。 语文教育研究固然需要直接的经验总结,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它也需要逻辑的理论建构。也就是说,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是任何成熟的理论研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在语文教育研究中,这两句话几乎成了理论脱离实践的代名词。

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它的含义有二:一是实践在理论体系的起点位置。任何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都是从实践中科学提炼出来的,它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最原初的概念。二是实践在理论体系中的终点位置。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在任何研究工作中都处于目的本位。作为语文教师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

篇(6)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语文教育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篇(7)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育;困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20-1.5

高校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文化品质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课时是少之又少;在教学实践中,亦呈现出学校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低、老师教学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以至于长期以来都未能在实践中彰显其作用。高校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外部环境和高校语文教育自身进行解析,以期探究出对症下药的良方,从而切实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目前的低迷现状,并以此促进整个高校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 高校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我国对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误差影响了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偏差影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当前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认为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这类人才的教育就是成功的高校教育。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影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受前两者因素影响,教育界和各高校普遍“以就业为导向”来定位高校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分析。高校语文教学缺乏理论引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受大环境影响,高校语文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明确,处于可开可不开的境地,这极大挫伤了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严重滞后于教学实践需求。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引导,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教材编写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高校教育为学生就业做知识技能的储存准备,其课程设计必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就业领域。教学模式僵化,没有形成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特色教学。目前高校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仍以知识教学为本,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内化过程。考评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教学机制和评估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语文考试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考评方式:期末一套笔试试卷,平时成绩则是象征性地写几篇短文。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高校语文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转变高校教育思想理念,充分认识高校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能力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向“综合型素质”的转变。教育方向发生了改变,如果课程教学改革仅从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语文教学方向。目标即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行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达到所要的预期的结果。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就为高校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语文教学评价准则的制定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验提供了方向。

注重显性和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院本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首先,注重显性课程建设。语文作为高校体系里的文化基础课来开设,教学设计就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将来的就业需要。其次,注重隐性课程建设。这里的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注重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的更新和增加,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类竞赛,营造生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适应高校教育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停留在书本知识检测的传统高校语文教育评价显然不合时宜,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达到高校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语文能力评价要注重全面性。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的方式、合作意识等各方面因素,强调评价的整体性情境,注重动态监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和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其次,语文能力评价要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与他人比较的等级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这就要求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三,语文教育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指的是学生能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学会自我评价,进而自觉修正学习计划,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后续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培养要求。

总之,高校语文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专业学科课程无可替代的优势。但高校语文教育要想走出困境,首先是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领导要改变对高校教育及其培养人才规格的认识,要将语文教育视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将其视为学生形成复合知识的关键,只有统一认识,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其次是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入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使命,促进学养成生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实现职业发展为目标,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凯.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问题、归因及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及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