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通信基本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

篇(1)

1 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计算机系统通信、电信、有线电视的有机融合,以建立高效化、完善化通信网络为根本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求。三网融合有着极高的技术实践应用需求,在实践中所有网络层需实现有效连通。所谓三网融合,也可称其是三网合一,即计算机系统通信、电信、有线电视相互间有效兼容、渗透等,最终整合成信息通信统一网络,以互联网为核心,打破传统电信宽带运营垄断、广电内容输送的局面,明确互相准入机制,广电单位可经营增值的电信业务等,有线网络可提供互联网的接入业务,电信业可参与广电节目的生产制作、传输或者传播新闻节目内容,提供相应服务等。三网融合在基本概念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及层次,涉及到网络、终端、行业、业务、技术等的有效融合。三网融合,其体系内的技术类型相对较多,软件技术、数字技术、光通信科学技术、TCP/IP属于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一是软件技术,它可支持每个用户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支持的一项技术;二是数字技术,它可实现语音的传输及交换、图像和数据等信息的编码处理;三是光通信科学技术,此项技术呈现着极速发展趋势,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三网融合各项业务提供相应带宽服务,传输质量相对较高,更可为三网有效融合提供优质系统平台;四是TCP/IP科学技术,也被称之为互联网的通信协议科学技术,对三网融合实现快速发展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2 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在社会众多领域中表现均十分优异,备受人们认可及广泛应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网络通信科学技术有明确的特点,单从系统层面来分析,其是以网络为基本形式,由若干链路和单个结点构成;其中,单个结点往往是由基于集成电路载体所实现的通信功能基本物理构成,如路由器、结点交换装置等;通信链路则是以光电技术为基础,将其有效应用到计算机信息网络当中。相关学者曾阐述,微电子科学技术属于驱动信息化革命的基础,微电子的芯片被广泛应用后,其计算功能可结合摩尔定理实施有效的计算分析,运算速度每18 个月便可提高大约一倍左右,故在发展增速层面,此项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一些。从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内在特点层面分析,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向着移动化、自动化方向转变着,并可以提供多样化延伸服务,以自动化形式实现信息高速处理,以移动系统终端为基本载体,赋予系统以移动通信和移动网络各项功能,充分满足移动概念之下网络需求,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基本动力,有效提升网络运营商们技术对接的能力。例如:移动WLAN是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典型案例,其属于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实现网络化发展重要标志,需要着重从网络结构、特点、支撑技术等层面分析网络通信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情况。

3 三网融合的特点和趋势分析

3.1 在融合化层面

网络通信科技的一大发展趋势即为融合化。从三网融合视角来分析,国内现阶段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系统网络等都是基于自身核心技术得以持续发展的,而后向着融合化网络方向积极转变,三种网络借助各自数据信息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着多媒体化信息服务,不可由单一网络替代,三网融合则会成为三种基础性网络今后发展方向。在技术应用层面上,三种不同网络技术有着相似特征,技术融合才可能实现,如软件技术、接入技术、数字技术等。三网的自身业务基础相对坚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网络发展和技术进步都具备业务携带功能,故网络并非恒定不变而是有着较大可变性,它们需要和市场、业务发展需求相结合。各个网络结构不同,可适应于所传送的不同业务信号。如电话属于传统电信网络业务,但伴随数据业务持续发展,网络数据业务逐渐超越了电话业务,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电话业务地位会逐渐被数据信息层面业务所替代。故网络业务应当逐步以数据信息业务为基本发展方向实现有效融合,网络逐渐向着IP业务分组网络形式发展。网络通信科技向着融合化方向发展,往往不单单依靠着技术特征的相似性,需要侧重于不同市场需求层面,多种业务在向网络中的相同用户提供等同或者不同业务期间,技术融合即可实现。

3.2 在智能化层面

网络通信科技现已被广泛应用在如媒体、教育、金融、工业等众多行业当中,这些行业都以网络通信科技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并形成和行业相对接的网络通信科学技术业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全新交易方式能够实现。大部分网络通信科技的有效运用,均凸显出智能化这一特征。例如,在早期,国内的移动通信以4G技术为主,但通信业现已逐步实现5G体系结构重大变革和发展;体系的变革形式属于新一代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基本发展方向,不仅具备超密集式组网和可编程等特点,且具备十分突出的智能化优势,可以感知到网络环境和用户们的业务需求,可为用户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在世界范围内,5G是面向信息化社会需求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其有着高可靠性及低延迟等优势,凭借连续广域化覆盖形式有效满足于大连续低功耗等目标需求。在场景应用方面,其可满足于超高速、移动式、物物通信、实时化连接和大规模化人群应用等各种场景,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用户们提供丰富的通信体验,这也属于网络通信技术现阶段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今后,网络通信科技会持续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开发应用智能化空间较为广阔。

3.3 在兼容化层面

如何基于核心科技节约成本、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增强各种技术针对不同的系统终端的适应性等,均属于网络通信科技今后发展进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随着云应用各项新型业务崛起与发展,智能化终端逐步普及,今后网络通信业务盈利将持续增加,为计算机系统网络稳健发展提供基础保证,故各类技术需要适用于市场需求变化、系统网络特性和硬件变化等,需要满足多方应用和发展需求。例如运营商的绿色节能需求、用户们的需求等,故今后为促使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网络通信科技将向着兼容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维持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状态,开发者需注重提升网络装置和技术的灵活度,开发更具安全性、绿色化网络科学技术,基于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实现业务升级。

3.4 在安全化层面

网络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其中,交易方式改变属于最明显一种现象,以虚拟货币为载体的新型交易得以实现。伴随网络通信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各项技术的有效融合,网络数据信息量处于井喷增长状态,在大量信息数据中含有用户们私人信息和财产信息。今后,在网络通信科学技术应用中,为维持网络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状态,需加强保护其具体应用和技术信息,有效提升网络通信科学技术的安全度,防止产生恶意的技术性破坏,以至于影响到社会各行业发展。

篇(2)

【关键词】物联网 射频识别 网络通信 数据处理

1 物联网概念的解析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的来源,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一次以正式的方式公诸于世。国际电信联盟还指出,现在正处于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便利程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实现移动控制。信息空间的维度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朝着多方向发展。按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标准、互通的网络协议,可以实现对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还可以使用编码来区分一切实物和虚拟物品,然后利用智能界面实现终端信息的共享。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对所联网物品的准确识别、精确定位、及时跟踪以及密切监。

2 当前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研究分析

2.1 射频识别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领域,比较重要的技术就是射频识别,现阶段常见的射频识别系统一般是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读写器对那些编好电子标签的物品进行读写和识别,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技术,将读写器识别到的物品的有效信息传送到系统信息处理模块,自动实现信息的采集,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物品的精细化、数据化管理。

2.2 传感技术

传感器网络的协作感知对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感技术的应用就是建立在传感器及传感信息网络顺畅工作的基础之上。一般所说的传感器,就是指能感知被测指标,同时可以将被测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设备,传感器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传感器网络则集合了多种技术优势,如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它利用系统发展模式,可以使用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实时监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集并处理周围环境及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

2.3 网络通信技术

可以说,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技术蓝本,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信息技术通道。在传感器网络通讯技术方面,会经常运用到广域网络通信技术和近距离通信技术。在广域方面像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都属于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最近几年以iIPv6为核心的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优化和升级了传统的信息数据传送通道。在近距离技术领域,当前比较成熟的主流技术基本上是以IEEE802.15.4为代表的几种近距离通信技术。

2.4 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

日常生活中,能够制造出数据的领域遍布各个行业,商务贸易、在线视频图像资料、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企业信息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等等,都会涉及到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存储、处理技术为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服务功能,也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技术支撑。

3 物联网技术的实际运用展望

3.1 城市管理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梁的“健康状 况”,还可以避免过载的车辆经过桥梁。在智能建筑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感应技术,实现建筑物内照明灯能的自动调节光亮度,并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程度。

3.2 数字家庭

仅仅实现了电视与电脑、手机的连接,不是发展数字家庭产业的初衷。只有在连接家庭设备的同时,通过物联网与外部的服务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与设备互动。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家庭方面的成熟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

3.3 定位导航

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在互联网和移 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内使用GPs技术,使用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实现端到端的多向互动。

3.4 现代物流管理

通过在物流商品中植入传感芯片,供应链上的购买、生产制造、包装、装卸、堆栈、运输、配送分销、出售、服务每―个环节都能无误地被感知和掌握。这些感知信息与后台的GIS/GPS数据库无 缝结合,成为强大的物流信息嘲络。

3.5 商业零售

RFID取代零售业的传统条码系统(Barcode),使物品识别的穿透性(主要指穿透金属和液体)、远距离以及商品的防盗和跟踪有了极大改进。此外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食品质量进行联动跟踪,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极大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3.6 数字医疗

通过使用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提高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对病人的监控效率,减少医疗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发生。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3.7 防入侵系统

发达国家将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情报收集手段,通过成千上万个覆盖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的传感节点,防止入侵者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日本防卫省将从2015年开始正式研讨将互联网上累积的“大数据”运用于海外局势的分析。这一举措作为自卫队海外活动扩大背景下的新方案,旨在强化情报收集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会逐渐增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不错的发展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物联网技术的传播和扩撒。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指引下,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妮,魏桂英.物联网RFID系统数据传输中密码算法的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陈伟波,李佳峰.关于物联网技术带来信息安全保密新挑战的思考[J].汕头科技,2010(04).

[3]赵海霞.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发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14).

[4]梁景原.移动网与物联网融合要点浅析[J].科技资讯,2010(29).

篇(3)

关键词:网络协议 动态链接库 协议工作说明书

一、引言

PRT-GET定义为一个协议模拟器,所谓协议模拟器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模拟各式各样的网络通信协议从而可以进行具体而实际的网络通信,最终达到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目的。PRT-GET不同于现今网上存在的各种网络工具,使用它可以编写基本上所有的基于Socket应用层的通信协议,PRT-GET的设计解决了用户使用网络工具时难以支持新出现的协议的问题。

二、PRT-GET的特点

作为一个优秀的协议模拟器,PRT-GET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PRT-GET是一个动态链接库。考虑到应用程序的扩展极其的不方便,所以没有把PRT-GET设计成应用程序的形式,而采用动态链接库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也方便扩展软件的功能。

2.PRT-GET是完全面向对象的。PRT-GET是一个可二次开发的动态链接库,所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能令二次开发更加高效。

3.PRT-GET的代码扩展性高。使用PRT-GET时,如果PRT-GET本身提供的功能不够,那么用户可以通过扩展PRT-GET中对应的类,以实现自定义的功能。

4.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PRT-GET的最大特色就是支持用户自定义应用层协议,通过用户编写的协议工作说明书,PRT-GET忠实地执行用户在说明书中指定的每一个操作,也就是说,用户无需编写任何一句代码就可以使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

5.PRT-GET的使用方便。PRT-GET使用时只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就可以轻松地使用其中的协议控制类。

三、PRT-GET的设计

1.PRT-GET的工作层次

PRT-GET设计为一个动态链接库,它为系统应用程序提供中间层服务,使得应用程序无需了解网络通信的具体逻辑,只需把网络的内容当作本地的内容操作即可,从这点看起来PRT-GET也是一个协议,而且更是一个能提供很多协议服务的协议支持软件。PRT-GET在网络中的工作层次如图1所示。

对于使用PRT-GET作为网络通信协议的应用程序来说,用户可以指定PRT-GET使用哪个协议进行工作,因为PRT-GET是在需要使用时才加载协议内容的,所以用户可以随时动态指定PRT-GET使用的协议,甚至可以动态修改PRT-GET使用的协议内容。当协议组里面包含的协议不满足用户要求时,用户还可以添加新的协议,这只需要添加一个协议工作说明书到协议组里面就可以了。

应用程序

计算机

PRT-GET

协议组

协议内容

服务器

服务程序

用户

图1 PRT-GET工作层次

PRT-GET工作时根据用户指定的协议加载协议工作说明书,然后再依照协议说明书内容与远端服务器/客户端协作工作。对于PRT-GET来说,远端机器是透明的,PRT-GET的机器透明性是基于工作在TCP协议上的Socket的,所以对于PRT-GET来说没有机器的差别,没有平台的差别。

2.PRT-GET的几个概念

在PRT-GET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PRT-GET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

(1)协议

PRT-GET中的协议对应着一个网络协议。协议在PRT-GET程序中只是一个逻辑的存在,并没有具体的某个协议的实现,所以如果要使PRT-GET支持某个协议的话,需要编写一个具体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与PRT-GET相配合。也就是说协议工作说明书是PRT-GET的具体协议的载体,也是PRT-GET支持协议的体现。

(2)元素

元素是PRT-GET的一个新概念。所有的协议都是一些基本通信单元的组合,而PRT-GET就是通过将协议分解成一个个的基本单元从而做到支持各种协议的。这种基本单元就是元素。元素是PRT-GET中协议构成的基本单位,一个PRT-GET的协议本质上就是一些PRT-GET的元素序列,同样的,对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生成不同的协议,这就是PRT-GET可以支持不同协议的本质原因。

程序中的一个元素类的对象对应着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实际一行,也就是代表着通信交互中的一个基本交互单元。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了每一个通信单元应当使用的元素类,并执行相应动作实现对应的通讯单元。

为更好的实现通讯单元的分割和减少通信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编写难度,定义了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这两个概念。

动作元素:对应着一个通讯基本操作,它指明了对于本次操作应该如何进行。

辅助元素:对动作单元进行辅助处理的单元,它是从属于动作单元,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零个或多个辅助元素。

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指定了协议的一个通信单元的工作方式,而本次通信的内容就由内容项指定了。一个元素由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内容三项组成,其结构如下:

动作单元 [辅助单元]* [内容]

(3)分析器

PRT-GET中并没有协议的实体存在,代替的是用协议工作说明书作为协议的载体,而协议工作说明书只是一个文本文件,如何将这个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加载到内存并转变为一个一个对应的元素,这个工作是由分析器来解决的。

分析器有协议分析器和元素分析器两种,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协议分析器:协议分析器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协议工作说明书并创建该说明书对应的元素序列,辅助Protocol实体的创建。

元素分析器:元素分析器的工作是从一个字符串中分解出辅助元素和内容,以支持元素类的动作。

PRT-GET工作流程

PRT-GET的使用非常的方便,只需要使用URL创建出具体的一个协议对象则可以与主机通信,而此URL的要求为“protocol://host: port/file”格式,其中port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指定的话就会使用对应协议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的默认端口。

PRT-GET工作时,将会根据用户提交的协议名检查其协议说明书库中是否有该协议,如果发现对应的协议不存在则抛出一个异常提示用户。找到指定协议后,PRT-GET将创建一个协议对象以实现通信,并将协议工作说明书加载进内存中,分析生成一个元素序列,最后就执行元素序列以实现实际通信目的,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读取

开始

结束

查找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组

协议存在

抛出异常

创建协议对象

分析工作说明书

执行元素动作

图2 PRT-GET工作流程图

四、主要包的设计

对PRT-GET的设计采用按功能结构分包的方式,将功能相近的类放置在一起,并按逻辑位置将其放在不同的命名空间之中。

PRT-GET中最核心的三个包分别是Element(元素包)、Analyze(分析工具包)和Util(其他工具包),此外,还有ProtocolManager和Protocol两个核心类。

PRT-GET将网络操作分为基本的单元——元素,在程序中的体现就是元素(Element对象),PRT-GET将所有的元素类都放置在Element包中,并通过接口IElement实现元素动作的统一。

Analyze包是一个存放存放分析器的包。PRT-GET经常需要对协议工作说明文件进行分析,这就需要一个分析器专门对协议中的字符串进行分析,Analyze包中的类就是负责此类工作。

PRT-GET在进行一些处理时经常会用到一些方法,为增加代码的重用率,将所有经常使用到的方法或操作封装为类存放在Util包中。

五、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工作说明书是协议的真正载体,它以“协议名+.prt”为文件名存放在PRT-GET动态链接库目录的“protocol”文件夹下,PRT-GET加载协议时到这查找该协议是否存在,当查找到时就会加载为一个协议实体。

1.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组成

网络通信主要是发送内容和接收内容,PRT-GET的主要作用就是屏蔽了这一层中繁琐的通信,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对通信的有用内容进行处理。

基于网络通信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情况,协议工作说明书也只有两种基本元素:Send和Receive。Send发送数据,而发送的数据可以是在协议说明书中指定的常量,也可以是用户动态加载的内容。Receive同样也可以接收常量,或者接收到内存中对应的元素的Data数据中。除了这两种基本元素外,PRT-GET还扩展了另外两种元素:Skip和Repeat。Skip能忽略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Repeat的作用就是重复进行用户的一些烦琐的操作,这些对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元素可以指定各种动作元素的具体操作内容。

2.协议工作说明书编写要求

编写协议工作说明书必须满足以下格式:

Port 端口号

(Element名 [辅助元素名]* 内容)*

协议说明书的最开始应该是端口号说明,而后出现的是元素字符串。元素字符串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元素名是指该动作元素的名称;辅助元素指定了动作元素的一些要求,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几个辅助元素的存在;第三个部分就是内容,内容可以是常量内容,也可以是变量,也就是用户指定的数据。

一个协议说明书只能由一个端口号,但是却可以有多个元素,不同元素之间用换行隔开即可。定义一个协议说明书必须以该协议名称加上“.prt”为协议工作说明书名称,并将其放置在PRT-GET的动态链接库目录下的protocol文件夹内。

六、应用实例

多协议服务器是一个使用PRT-GET作为通信层的服务器软件,以文件映射作为虚拟路径管理手段。通过该服务器软件可以设置虚拟目录,用户可以指定访问需要使用的网络协议(如HTTP),当有客户端请求时,服务器调用PRT-GET创建一个协议实体执行通信,并由服务器解释请求的URL,将其映射为相关系统文件,客户端可以和服务器进行通信,请求服务器上的文件资源如图3所示。

图3 利用PRT-GET模拟HTTP通信

七、结语

本文讨论了多协议模拟器PRT-GET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模拟HTTP协议验证了文中所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由于PRT-GET目前的版本设计中辅助元素还不够多,模拟器的交互设计还有所欠缺,下一步将增加辅助元素的设计,丰富模拟器的功能,增强其应用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陈富春.ASP.NET中XML数据与关系数据的交互技术.现代计算机.2005(04):P35-37

篇(4)

关键词:高职;虚拟实验;计算机网络;评价;李克特量表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学难度很大。往往是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越困惑,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笔者发现,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虚拟实验,如组建一个网络、安装和配置一台服务器、分配用户访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等等,并同时讲解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而不是空洞地讲解理论,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强。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很多文献的支持。围绕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网络虚拟平台,笔者设计了一些虚拟实验作为课堂讲解的材料,也可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资料,学生评价较高。

虚拟实验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环境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每个实验室都有50台高性能PC机,能同时供49名学生和1名教师使用。这些PC机通过高速交换机相互连接,每台都装有微软Windows XP 操作系统以及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网络虚拟平台,都配置相同网段的IP地址、相同的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并且和因特网相连,如图1所示。

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虚拟网络平台是完成本文所述虚拟实验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的功能相互补充。Packet Tracer主要模拟网络的拓扑图、交换、路由和网络测试,而Virtual Machine主要用来模拟网络服务、通信和测试。如按照OSI七层模型来划分,则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层的工作,Virtual Machine模拟主机层的工作,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是两个不同公司开发的软件,二者无论是在同一台物理机中还是在不同的物理机之间都是不能相互通信的。它们只能通过真实的物理机器平台和真实的网络硬件平台来实现相互通信。

一个虚拟实验案例

实验的拓扑图图3是使用Packet Tracer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图中有三个不同的网络或子网。PC1和PC2在左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0和路由器Router0连接,PC3和PC4位于右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1和路由器Router1相连,两个子网通过Router0和Router1连接。图4是根据图3应用Virtual Machine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在Virtual Machine中没有交换机和路由器这样的网络设备,但是根据硬件和软件逻辑等价性原则,可以使用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的Virtual Machine来充当路由器,至于网段的划分可以根据Virtual Machine的网络接口卡的IP地址来确定。

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构造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有:(1)对网络进行规划,会选择合适的终端和网络设备以及线缆构建网络。(2)配置终端接口、路由器接口以及服务器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3)配置路由表,使整个网络达到连通状态。(4)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5)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6)理解ARP、ICMP、CSMA/CD以及网关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7)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介绍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实验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命令,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实验。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实验也可以结对完成实验。为了防止网络上IP地址发生冲突,学生实验所采用的IP地址可规定为192.168.X.0/24的形式,X为每个学生的序号,这样不仅解决了IP地址的冲突问题,而且方便学生查找错误,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原理讲解本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局域网的规划、组建和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局域网的通信原理,相同网段主机之间和不同网段主机之间通信的过程,网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局域网通信的相关协议等概念知识。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知识的。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PC1上向PC4发送一个数据包,让学生观察整个网络通信的过程。可在数据包经过每个网络节点时把它截取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连通一个局域网络,而且能知道网络连通背后的“故事”。

实验的评价为了评价本次实验的有效性,以匿名调查的形式,笔者在课堂上对这次实验进行了一次评估。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个问卷,问卷中包含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进行这次实验之前,你会组建和配置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吗?(2)你认为这个实验容易吗?(3)你能接受这样的实验教学吗?(4)这个实验是否能有效地帮你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5)在这门课中你需要更多这样的实验吗?(6)你愿意在课外时间做这样的实验吗?

针对上述六个问题,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被使用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问题1~3,第一个刻度代表极差,第五个刻度代表极好;对于问题4~6,第一个刻度代表否,第五个刻度代表是。在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校网络专业86名大一学生完成了这个问卷调查,他们的回答结果统计图如5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虚拟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热情,他们比以往更加喜爱这门课程了。

对虚拟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目前,虚拟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虚拟实验和物理实验的比较在很多文献中都有阐述,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除去经济因素,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虚拟实验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灵活、安全、容易实施和扩展,学生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安装了这些虚拟软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实验,从而摆脱了真实实验环境的束缚,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采用虚拟实验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一开始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快速理解“机器中的机器,网络中的网络”这一概念,让学生具备虚拟学习的思维。学生完成虚拟实验一般用两种方式:(1)每个学生在一台物理机上打开多个虚拟软件独立完成网络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一台物理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2)把一个实验划分为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上,学生通过协同方式来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多台物理机和真实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的,只要物理网络连通,学生就可以在物理网络里随意组建虚拟网络。学生对这种实验方式通常理解得会慢一点。另外,学生最终要工作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因此,还需在一个真实网络环境中来验证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学到的知识。

综上,笔者开发的这套虚拟实验用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学生对这些实验的评价令人鼓舞。这些评价表明该实验方便、好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开发出更多的虚拟实验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其他网络课程的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Sarkar N I. Teaching TCP/IP Networking Using Practical Laboratory Exerc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6,2(4):39-50.

[2]Cecil Goldstein,Susanna Leisten, Karen Stark,Alan Tickle. Using a Network Simulation Tool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ata Communications Concepts[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Education, 2005:223-228.

[3]Javidi G,Sheybani E. Content-Base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 Networking Course: An Assessment[J].Journal of Computers,2008,3(3):64-72.

[4]李华,孙智勇,吴中福.虚拟计算机网络组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8):258-260.

篇(5)

信息类学科发展迅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缩短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间,培养使用外文资料的能力,高校信息类专业在本科高年级展开双语教学。我校针对信息类学科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建设双语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编排与教学设计的改革。历年来的实践验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1 当前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专业词汇多,内容复杂,即使用母语来理解也不简单,造成了学习上的双重困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授课时不得不考虑接收能力的差距;讲授知识要占用大量时间,互动时间少,学生主动性难以调动。

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取与合理组织、编排,在教学方式实施以围绕问题、强化讨论的自主学习,才能解决上述矛盾。本专业不同课程具有很大的共性。在此以《多媒体技术》双语课为例介绍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案和方式上进行的尝试,供大家参考。《多媒体技术》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将文本、图像、语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和集成,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提供更友好人机交互的技术的总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概念和词汇量较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案,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2 内容选取与编排

2.1 知识点分层组织

以往内容的组织一般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每个知识点只在相邻一两次课中出现,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术语接触、熟悉、重现、使用的完整过程,也严重缺乏参与的机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点一般是分层次的:首先是对相关背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定义的基本介绍,可称为基础层;然后详细介绍技术细节,包括对比性讨论、公式等内容,可称为展开层;最后介绍对技术的应用,可称为应用层。

不同层次内容的学习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基础层较易理解,但往往是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需教师引导式的讲述,并对相关后续内容加以说明。展开层按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简易类完全由学生自学完成,复杂类则需要教师具体讲解。应用层更适合进行讨论,其中蕴含着工程思想、技术特性与工程实际的匹配等,往往正是学生所欠缺的。通过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然养成使用英语来思考的习惯。

篇(6)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核心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密码技术;密码学;信息安全

作者简介:贺蕾(1980-),男,山西平遥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吕欣美(1983-),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30-02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密码技术作为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和核心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信息安全类专业人才能够应用密码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保护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产。

2011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密码技术具有抽象难懂、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广泛和使用灵活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感觉难以掌握和灵活运用。为培养具有较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解决密码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类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密码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密码学”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1.“密码学”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

“密码学”是一门讲授密码技术理论及应用的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一是密码学基础。包括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安全属性和密码学中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二是古典密码学。包括凯撒密码、仿射密码、Playfair密码等古典密码和针对古典密码技术的攻击等内容。三是对称密码体制,包括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两部分内容。序列密码中主要包括有限状态自动机、密钥流生成器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等内容。分组密码中主要包括Feistel密码结构、DES算法、IDEA算法、AES算法和分组密码运行模式等内容。四是非对称密码体制。包括密码学数学基础、非对称密码体制基本概念和RSA算法等内容。五是密钥分配与管理。包括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和秘密分割门限方案等内容。六是消息认证和Hash算法。包括消息认证码和Hash函数的基本概念、MD5算法和SHA算法等内容。七是数字签名。包括数字签名的基本概念、DSS标准和部分认证协议方面的内容。

2.“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密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3]大多要使用复杂的数学计算或比特运算。在“对称密码体制”和“Hash函数”的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密码算法大多采用了步骤繁琐复杂的比特运算,如替换和移位等。在“非对称密码体制”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要讲授一些学生此前没有学习过的数论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如扩展的欧几里得定理等。“密码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具有的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觉枯燥,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联系广泛而紧密。密码学是一门涉及数论、统计学、网络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论、电子电路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4]在讲授针对古典密码的攻击方面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用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在对称密码体制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信息论和电子电路技术中的相关知识;在非对称密码体制和数字签名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用到数论中的相关知识;在密钥分配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用到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密码学”是一门与多个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

(3)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密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密码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通信双方的通信内容不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窃取、破坏、篡改,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需要对信息进行保护时能够灵活运用现有的密码技术,形成符合要求的安全保护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其进行改进。

二、“密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密码学”课程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学以致用方面。密码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在采用密码技术保护企事业单位信息资产安全时,由于不同的信息资产处于不同的运行环境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不相同,而且用户对于不同信息资产的安全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为企事业单位设计出满足用户安全需求的安全方案。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不知道该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自己设定的安全目标。

三、改进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密码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根据该领域岗位的任职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教学策略。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场景,指导学生在这些工作场景中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密码技术,对信息资产的安全性进行保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1)金融机构安全通信方案的设计。在开始设计方案之前,先要确定用户的安全需求。金融机构之间的通信不仅要保证通信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还要保护通信的机密性。确定了安全需求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密码技术。如保护完整性可以使用Hash函数,保护认证性可以使用数字签名技术,保护机密性可以使用加解密技术。

(2)文件保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对一些数据或文件进行保护,使得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这些数据或文件。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使用加解密软件。然而,如果使用来源不明的加解密软件,加密效果难以保障,而且这些加解密软件本身也可能带有木马或病毒程序,窃取机密信息。为解决该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文件加密器。该加密器不仅能够加密各种文档,还能加密各种格式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文件。

2.加大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安全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密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网络安全协议分析、服务器安全管理等。要提高学生应用密码技术的能力,可以在授课时引入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作为该密码技术的应用范例。例如,在讲授非对称密码体制时,可以引入“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中关于TLS协议的内容。通过把TLS协议流程和非对称密码算法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授如何应用非对称密码算法来协商出共享密钥,可以加深学生对非对称密码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密码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密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与加强课程之间联系的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考核结果发现,所采用的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密码技术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分析用户的安全需求,设计制定安全方案,加强了学生对各种密码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用途等特性的认识,包括对称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Hash算法、数字签名技术等。在掌握了这些密码技术特性的基础上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安全方案。

通过设计与实现文件加密器,学生对于如何实现安全方案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如何应用密码技术对信息资产进行保护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掌握了如何实现一个加解密软件。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并为后续的网络安全和服务器安全配置与使用方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加强“密码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的密码技术如何与其他安全技术相互配合,进而达到安全目标。

五、结论

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与核心技术,“密码学”是专门讲授密码技术理论及应用的一门专业课程。本文介绍了“密码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分析了“密码学”课程的特点。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和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与加强“密码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的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密码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灵活地应用密码技术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要进一步优化和细化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波.现代密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仕斌.《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