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篮球文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高校生活的面貌。此外,高校篮球文化在大学生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本文从新篮球观――“文化篮球”角度出发,先介绍了篮球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阐述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篮球观 篮球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篮球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篮球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有效传承学校文化,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有效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根据高校特点和师生需要,不断加大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篮球氛围,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篮球文化概述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涵义
高校篮球文化,它指的是在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充分结合学校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广大师生的参与,以篮球为载体,借助篮球运动而展示出来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属于社会文化大范畴下的一种特殊文化。高校篮球文化包括多种内容,比如篮球知识、篮球制度、篮球价值等。
(二)高校篮球文化的特点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分支,与校园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篮球文化自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方向性。它指的是篮球文化能够为全校师生的素质发展指明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大众性。篮球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大众的参与,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决定高校篮球文化具有大众性的特点。第三,建设娱乐性。篮球运动本身需要师生掌握多种技能,比如跑、投、跳等。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篮球运动,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同时还能强身健体。
(三)高校篮球文化的作用
高校篮球文化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凝聚作用。它指的是体育文化在参与者中确立下来,这些参与者为了同一个目标,互相协作,最终达成目标,篮球文化这方面的作用是其它文化无法企及的。第二,教育儒化作用。篮球运动可以让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快速转变,有效培养人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三,传承作用。文化具有良好的传承性,高校篮球文化形成之后,就可以代代传承。
二、新篮球观下的高校篮球文化建设
在新篮球观视角下,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开展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篮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篮球器材设备、体育馆等,充分保证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同时在其中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重视篮球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篮球运动的具体需求,在制度、经费上予以倾斜,满足学校篮球教学、课余篮球文化活动(比如篮球竞赛)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大力加强篮球基础设施的管理,比如各种篮球器材、篮球设施,最大程度上提高篮球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赛制度
高校篮球文化的形成并非毫无根据,它是全校师生在篮球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篮球竞赛不仅能够有力提高师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也是高校篮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篮球文化建设中,必须要不断完善篮球竞赛制度。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外的场馆、师资等条件,建立健全篮球竞赛制度,然后以这种竞赛制度为依托,在高校内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篮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断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在学校中营造出良好的篮球文化氛围。
(三)加大高校篮球课程建设力度
篮球课程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篮球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从而不断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这就需要学校以高校师生为依托,大力开展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体育老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篮球文化素养。第二,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丰富篮球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第三,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尽管细化篮球运动,但是对篮球理论知识的了解非常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必须要加大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加大高校篮球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力弘扬高校篮球文化,比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络论坛等,在此基础上在学校成立篮球协会、举办篮球动画设计大赛,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传播高校篮球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篮球文化,投入各种篮球运动。比如某高校成立了篮球网络论坛,很多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交流心得。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校篮球文化,有效推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立足新篮球观,从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赛制度、加大高校篮球课程建设力度、加大高校篮球文化的传播四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加快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董鹏.从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4):16.
[2] 陶晴.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10(06):156-157.
关键词 篮球 文化 校园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结晶,是篮球运动知识、技能、传统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校园篮球文化是一个特定体制下的篮球文化,这是特指校园和校园内的师生,是围绕篮球运动而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的总结。校园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具有教育性、集体性、健身性、娱乐性的特点。篮球通过竞争来求生存,在运动中不断体现自己的拼搏意识和良好的素质,篮球教育与文化教育协力同行。作为一项集体项目,球场上一切个人行为都要给予全队整体的目标任务之中,依靠集体力量,倡导团队精神。篮球运动有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可以活跃学生身心,促进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篮球娱乐身心,思想精神层面积极向上。
1 调查研究
1.1每周参与篮球运动次数
从数据上看,在校学生在一周内参与篮球运动的次数在3次以下的占到88.2%,囊括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频率。这部分学生中不包括平时的体育课课堂时间练习,完全是在学生课余时间有组织或自由结伴在球场上的比赛或自由练习。
表1: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次数比例分布
1.2每次运动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每次参与篮球运动,选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居多,比例数占到72.4%,小于一小时的占19.5%,运动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1%,学生根据自己体力状况和课余时间分配,合理安排篮球运动时间段。
表2:大学生每次参与篮球练习的时间比例分布
1.3参与篮球运动的形式
数据表中显示,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形式多可分为全场5人对抗赛,半场3人制对抗赛和自由随机练习三类,受到场地以及设施的限制,学生们参加全场对抗比赛的比例相对较小,占7.7%,三人制半场球赛活动场地小,运动灵活,深受同学们欢迎。
表3: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形式比例分布
2普及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
2.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篮球运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活力,使学生认识到锻炼身体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有关健康保健的科普知识和运动要领,使之能够有坚持锻炼身体的意识。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体能,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对篮球运动欣赏的能力。
2.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打篮球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运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经历的挫折和克服的困难,都能帮助学生培养出坚强的意志。篮球运动要求队员间紧密的配合,团结一心,以运动的形式将同学们拉在一起,化解彼此的矛盾,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3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在校园中进行的篮球比赛,篮球队伍的组建需要在学生中层层的选拔,选拔出各院系球场技术精湛的队员。每场篮球赛,大量的观众围观球场,观看篮球健儿们的精彩对决,呐喊声,助威声,声声不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内容。
3推广校园篮球文化的措施
3.1成立篮球俱乐部等团体组织
学生自由组织的篮球运动社团,参与组建的校园俱乐部,是宣传校园篮球文化的重要措施,把校园内喜爱篮球运动,愿意为篮球服务的学生集聚在一起。使他们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切磋技艺,找到志同道合者,从而为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扎下群众基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2开展篮球运动文化节
校园篮球文化节也是推广篮球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节是以篮球活动为主要载体,不仅包括篮球对抗比赛,还要包括篮球知识竞答,男女混合赛等趣味活动,号召广大学生的踊跃参加。在活动开办之前,动员学生到校内外的商业区,拉动体育运动的赞助商,争取获得运动商户资金和运动器材的赞助,学校为其在校园中广泛的宣传,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3.3开设篮球文化课程
大学开设有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将篮球文化宣传纳入课程内容,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比赛,掌握篮球赛程的基本知识,同时,可以不定时的邀请篮球裁判或知名队员来校作报告,探讨篮球知识学习,扩大在校园中的影响力,使学生关注篮球文化。
关键词:校园;篮球文化;教育价值
篮球运动从诞生发展至今全世界普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已具有了文化的特征,是人类社会在进步和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篮球文化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得到发掘和体现。原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篮球文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在篮球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基点放在以人为本上,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篮球发展的目的。这是篮球发展的价值基础和动力源泉。”[1]大学校园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摇篮,更是篮球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作为培养、教育人的途径之一,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因此针对篮球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1、关于校园篮球文化的定义
关于篮球文化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国内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有:李元伟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1]李颖川,孙民治等认为“篮球文化也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2]而对高校篮球文化的定义也是观点不一,许奋奋先生认为“高校篮球文化是指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篮球运动为主要内容和运动手段,所创造的篮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表现出一种具有高校独特形式的大学生群体文化生活”[3]舒刚民在《对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探讨》一文中对高校篮球文化的阐述是篮球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滋生、培育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涵义的本质等同于篮球文化,两者的关系属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4]综合上述各家观点,校园篮球文化与篮球文化应属从属关系,校园篮球文化是篮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子文化,是在大学校园内,这个特定环境中以篮球运动为中心,一切事物的总称,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
2、校园篮球文化建设范畴
基于对校园篮球文化概念的理解,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范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础,是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直观体现,包括运动场馆、器材设施、书籍杂志、宣传用品(雕塑、吉祥物、卡片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很多学校建设了独具风格的篮球场馆,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标志进行宣传,这足以说明人们对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重视。先进的场馆设施可以更多的学生参加篮球运动;完备的书刊杂志丰富学生的篮球知识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的宣传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吸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
2.2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篮球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校园篮球队的风格,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篮球比赛的欣赏水平等方面。可以通过篮球课程设、篮球知识讲座等方式普及篮球知识、技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篮球队用明星效应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篮球热情;打造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通过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篮球场上的竞争与对抗,分工与合作,张扬个性与和谐统一,形成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风气。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加强校园凝聚力。
2.3制度建设是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组建各级篮球协会、俱乐部等管理机构,制定机构管理规章制度;丰富完善校际之间及校园内部的各级篮球比赛制度,只有形成完整规范的制度才能推进篮球运动的开展;定期开展各种篮球活动如:篮球文化周、篮球文化节等;及时更新比赛规则、条例,定期开展篮球知识专题讲座,合理安排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限。
3、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教育价值
1891年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运动是基于锻炼学生身体,丰富漫长冬季给学生带来贫乏单调的课余生活的初衷,但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其教育功能得到极大的开发,教育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作为一项起源于校园的体育项目,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其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3.1校园篮球文化的内在教育价值
校园篮球文化的内在教育价值既校园篮球文化的固有价值,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是校园篮球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体现,是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有效手段。
3.1.1发展学生智力
参加篮球运动的人,通过瞬间对篮球技术合理选择和运用,对时间空间的感知及对复杂多变的篮球战术观察判断,对人脑的发育及智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篮球运动的人,脑细胞及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而且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都有显著提高。观赏篮球运动的人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育。
3.1.2增强学生体质
篮球运动本身是身体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参与者是在快速激烈的攻守转换中完成跑、跳、投等组合动作,进行对抗拼抢中的,这就对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长期坚持篮球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而且有研究表明“长期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消除体内多余脂肪,降低体脂,增强肌力,使体形更加健壮、匀称;同时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5]
3.2校园篮球文化的外在教育价值
既以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为手段、方法或途径实现“育人”的目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2.1培养学生积极拼搏进取的精神
篮球比赛只有胜负之分,而且现代篮球运动的凶悍性特点及对抗性的规律,这就决定了篮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参与者要有强烈的取胜愿望,顽强的拼搏精神。校园里的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极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这个时期正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品质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校园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备了关键的竞争因素,因此校园篮球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争胜的决心与信心。
3.2.2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意识
篮球运动是集体性项目,其集体协同规律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有着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篮球比赛规则是篮球比赛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中对制度建设的内容可帮助学生建立公平竞争观念。
3.2.3发展提高学生能力
在校园篮球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篮球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还有相关制度的制定、规则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分工合作、应变等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2]李颖川,孙民治,于振峰.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26-730
[3]许奋奋.高校篮球文化的教育功能剖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 0 0 7年8月第25卷第4期
[4]舒刚民.对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探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9卷第2期
笔者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的互动。2010年5月至11月间,笔者在富阳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采访。以富阳为例,本文试图理解和分析经济发展目标下的地域文化建设及其特征。
打造“运动休闲之城”
――以文化建设引领经济建设
富阳,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贯穿全境,成为富阳最著名的地貌特征,富春山水也因此成为富阳最核心的文化依存。从物质生活的层面来看,富阳是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县级市。2007年,新一届富阳市委领导班子上台,确定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的任务。在市委宣传部主持下展开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富阳人文精神调研。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比较,最后“运动休闲之城”这一“名片”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富阳这个城市的新主题。
在经济发展目的要求下,挖掘和调研地方文化特征,确立城市新主题,主要并不是为了文化本身的建设,而是为城市品牌的确立提供一定的文化的“合法性”,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运动休闲”这一“名片”显然与富阳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为吻合:其一,富阳作为杭州的卫星城市,在经济发展上需要考虑这一地域特色。所以当杭州提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口号时,富阳“休闲”的发展方向就基本已经被确定。其二,富阳要进行产业的转型,即从工业发展转型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运动休闲之城”的打造也符合这样的要求。其三,富阳的运动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比如羽毛球拍的生产等等;富阳的山水也比较适合运动产业的发展。换言之,“运动休闲”新主题的确定,貌似文化建设,实际上决定于富阳经济建设的目标。
为保证“运动休闲”产业的文化底蕴,“运动休闲”被确立为富阳的新主题之后,还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重新诠释。
富阳一位文化部门的官员总结说,“我们富阳文化的灵魂是山水”。他介绍说,富春江长68公里,在富阳境内就有52公里。富春江秀气,两岸青山,山势缓和,尤其到了富阳 ,江面开阔,水流和缓。 “山水”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位官员列举“当年孙权父子踏浪而行”流传至今的东吴文化;山水文化里面的山文化,包括了樵夫的文化;山水里面的水文化,包含了渔夫的文化;从樵夫文化里发展出来造纸文化。山水文化中还有归隐文化,比如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富阳的山水文化,其实是一种多元的文化。
“运动休闲”被确立为富阳的新主题之后,这一多元的山水文化成为“运动休闲”的山水。山是可以登山的山,水是可以进行各种水上运动的水。上述文化部门的官员一再强调,“运动休闲”并没有摒弃原有的文化。他说,“比如书法,原来是我们的技艺,现在是我们的休闲方式。以前樵夫打柴是为了谋生,现在行走山林是为了休闲。这是有传承的。”
与“运动休闲”这一主题的确立一样,用“运动休闲”来诠释地方文化看似文化行为,其实也为经济和商业的目标服务。 “运动休闲”是这个城市极力推出的品牌,富阳最具特色山水文化自然要标上这个品牌。这样,富阳山水虽然是文化,更是一种商品。富阳市委领导直接把富阳山水看作是可以增值的财产,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卖产品,而且要卖山水”,(《富阳文刊》2009年11期13页)这一商品经过“运动休闲”的包装,盖上“运动休闲”的商标,成为品牌,与一个球拍,一个花瓶一样,可以推向市场。
在富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很显然仍然是以经济发展为总目标的;但是,在这项宏阔的经济建设展开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进行着。第一,在“运动休闲之城”的打造计划中,政府明确表明要以富阳的山水文化为底蕴。也就是说,以“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建设,是要落实在富阳既有的地方文化特征之上的。这样,就需要一个以发掘、定义和诠释地方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来配合经济建设的发展,为“运动休闲”的经济建设搭建平台。第二,“运动休闲”的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以后,需要培养和发展“运动休闲”的文化环境来继续配合和促进经济建设。以旅游经济的发展而言,要吸引游客到富阳来运动、来休闲,富阳就需要有运动和休闲的设施,营造运动和休闲的气氛。而运动休闲设施的修建,运动休闲气氛的营造就涉及到文化建设。这样的文化建设就是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目标,从属于经济建设。
但是,对于这一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分析,我们可能需要仔细地观察其真实的实践过程。富阳“运动休闲之城”的打造是一个长时段、多层面的经济建设,其中的文化建设也不免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文化的建设呈现多样的状态。在文化建设受到经济建设左右的同时,在一些时段、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建设也可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同样是处于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当我们看到文化建设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化建设一定的有效性。
“运动休闲”文化的打造
在这样大规模大投入的以“运动休闲”产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中,新的“运动休闲”文化也得到了不断地打造。
比如在城区和农村一系列运动休闲设施的修建。就城区而言,沿富春江的滨江大道进行了整修,绵延数公里的滨江大道有绿地,有凉亭,成为百姓晨昏时间锻炼的重要场所。秦望广场,依滨江大道修建,从一个原来的鱼塘成为百姓运动休闲的场所。在乡村,靠山的村庄有登山道的修建,而一般的村镇,都修建了篮球场等运动场地。很多富阳的居民反映“设施好多了,而且是开放的、免费的。挺好。”很多人说,“现在锻炼的人肯定比以前多,我们以前想锻炼,就是没有地方。”
运动设施的建设还不局限于政府直接的投入,据运动休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在富阳市对外招商的要求中,其中一条就是投资项目必须带入“运动休闲”的元素。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在修建住宅的同时,需要在小区中修建运动设施、运动会所等等。
运动设施修建的同时,政府和媒体还对运动休闲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2008年初,《富阳日报》假日刊开始发行。一年之后,改名为《运动休闲》,由《富阳日报》和运动休闲办公室合作出版。《运动休闲》为周刊,每个星期五出版。不仅专门对“运动休闲”和运动休闲委员会的有关咨询进行报道,还专门对新开发的运动、旅游线路进行介绍,对各种休闲方式进行交流,内容十分丰富。
各种运动休闲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政府的目标是“每个月都要有大的赛事,每天都要有活动”。在这样的要求下,市委市政府各部门都要基于自身特色,献计献策,努力为运动休闲出力。林业部门建设登山路线,在山区林间修健身道;农业部门致力于发展观光农业;水利部门着手于发展水利风景区;妇联也在三八节的时候举办了家庭亲子运动会。文联的一位干部称自己的部门是边缘单位,但是,对于一些“运动休闲”项目,“我们也做了很多的文化研究”。富阳有60多个运动协会,属民间组织。这些协会与政府和运动休闲委员会联系频繁,政府会把一些“运动休闲”的活动交给协会去具体操办。协会有涉及“运动休闲”的想法,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资金进行。
政府还动用了一系列的杠杆加强“运动休闲”的气氛。对富阳本地的企业,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倾斜,鼓励企业加入“运动休闲”的元素,大到把“运动休闲”做入企业的发展计划,小到成立一支自行车队。在广大的乡镇,市政府改变了对乡镇的考核体系,鼓励乡镇“运动休闲”活动的发展。对乡镇的考核,以前以工业为主,“运动休闲”以后,开始行用多重的标准,包括综合型、工业发展型以及生态型。为一些不适宜发展工业,却适合发展“运动休闲”的乡镇提供了考核上的保障。“这样乡镇搞运动休闲就有了积极性”。运动休闲委员会的一位干部介绍农民百村篮球赛,说:现在富阳下属村村都有篮球队,百村篮球赛很有名。每个村往往从年初就开始准备,市里也开始筹集资金,成立组织。以前村里有人结婚,就是放电影,现在改成看篮球赛。开幕式也很壮观。各乡镇出现了篮球队的同时,村村出现了排舞。篮球队定期举行比赛,排舞成为篮球赛的预演。
三年多来,随着富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这一经济建设的进行,“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也在展开。富阳的文化面貌,物质与非物质的层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化建设中的经济烙印
很多富阳人对于这一“运动休闲”文化以及其建设的过程,提出了自己的感受、顾虑和担心。
首先,从普通富阳居民的感受来看,“运动休闲”对于很多富阳人而言仍然是“浮在表面的”。很多人觉得“运动休闲”是政策,是别人的活动,和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种“浮在表面”具有多层的内容和原因。
Y是在富阳市区开车的司机。他说:运动休闲是听说过的,也知道举办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事情和我关系不大,我也就是接送一下客人。
Q是公务员,住在东吴公园附近,每日车进车出。“上了一天的班,回家吃了饭,就想坐下来看个电视。”她说,虽然运动设施是比以前好,但是“我用不上”。
H是一个已经退休的干部。他说,一年一度的富春江运动节场面浩大,他从电视上看到了江面上“很热闹”。但是,到现场去是要入场券的。入场券是运动休闲委员会发的,他是拿不到票的。这样的运动节是为了宣传的目的,所以来的都是“外面的人”和“有头有脸”的人。
其次,从“运动休闲”文化建设的方式和过程来看,利用行政力量硬性摊派的特征也很明显。B在农村工作多年,她谈到百村篮球队的情况时说,每个村子组建一个篮球队,让有些村子很为难。有的村子大,青年人多,有实力组建篮球队;可是很多村子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怎么办?
与这样的文化建设模式和过程有关,一些正在积极从事“运动休闲”活动,一些正在享受“运动休闲”文化的人们则有另外的担心。2007年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执政之后,出台了“运动休闲之城”的打造措施。政府的大投入和各种政策保证了文化设施的大量修建,短期之内,有关“运动休闲”的活动此起彼伏。那么,这一切是不是会随着这一届领导班子的离任而烟消云散?下一届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来了以后,会不会有新的举措?利用行政资源,会不会设立不同的建设目标?富阳市政府的一位领导说,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延续性的,我们设立了30年的规划,这是一个大的保证。我们也有小的规划,比如五年的行动计划等,这是一个小的保证。我们很多项目已经上马,工程要进展,这就逼着我们向前走。这位领导还提到,老百姓的热情是最重要的。群众有需求,有利于老百姓的,我们就必须用心。但是,计划可以改变,百姓的需求可以重新建立。如果行政领导和行政资源是文化建设的唯一主导,行政的改变自然会导致文化秩序的改变。所以,很多正在从事“运动休闲”的人们在心理上似乎都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以上问题,充分显示出文化建设缺乏独立性,而是受经济建设目标支配的结果。富阳关于“运动休闲”的文化建设,本来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甚至就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建设以“运动休闲”产业为特征的新型经济,“运动休闲”的文化建设就是在树立一个招牌,所以自然地表现出更多宣传的特征,而且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对外的。其次,在当今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政府担任了多重功能,行政管理之外,最核心的任务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附属于经济建设的文化建设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行政规划的痕迹。
寻找富阳文化建设的独立性
那么,在以上的特征之外,富阳的文化建设,即使是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是否可能存在独立的个性?
独立的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有独立的目标。就富阳“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而言,“运动休闲”的观念、“运动休闲”代表的价值观、“运动休闲”生活方式的推广应该具有独立性,独立于以“运动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目标。当然,在一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文化建设,需要其他社会领域的协作和支持。以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来说,运动休闲文化的发展可能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上,比如需要相应的休假制度的保证。但是,这与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和行政的附庸显然是不同的。
在计划中,富阳“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本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本身还是得到了相对的认可。人们似乎逐渐地意识到“运动休闲”的文化主题本身具有相当积极的特征。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时候,如何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加入运动的元素,如何学习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实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让“运动休闲成为富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习惯”已经出现在官方的说法之中。 而“把群众看作‘运动休闲之城’的最大受益者和拥护者,让市民参与运动休闲,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也成为各种有关“运动休闲”的口号之一。“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似乎获得了某种独立的存在价值。
当让“运动休闲成为富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习惯”成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的时候,“运动休闲”是什么的问题才开始凸显。而在这之前,它的内容随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定,并不具有个性。富阳市户外运动协会是个民间团体,在富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过程中,与政府多有合作。从资金上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其出版的协会杂志《山南水北》上,承担了宣传运动休闲的理念、传播运动休闲知识以及叙写运动休闲经验的功能――比如“行走是一种感悟”,“团队是一种精神”,“历练是一种财富”,“休闲是一种心境”,以及“环保是一种关爱”等等。这种基于实践的描述给予富阳“运动休闲”文化独立的内涵,使得“运动休闲”文化构建独立的价值和行为体系初见端倪。
上述例子也充分显示出,实践,最主要的是本团体成员的参与与实践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运动休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魅力的,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实际上,文化的活力并不来自于旅游者,而是来自于本团体成员。无论是文化的传承,其中实践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祖辈积淀下来的文化,还是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其中实践者以积极的姿态改变既有的文化格局,均是如此。首先,只有参与与实践,文化建设的目标才能与团体成员建立相关性,才能成为团体的目标,而不是外来的和强加的目标。其次,实践,并且是长时间的实践,才是落实独立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实践是一个日常的甚至细节的过程,但是正是这样耐心的日常的过程才能改变和培养观念,才能改变和培养行为规范。
F是一位有魄力的干部,她说,富春江,老百姓以前只知道它能运泥沙,我们搞水上比赛,搞水上运动,百姓才认识到富春江还能够休闲。这是观念的改变。她还说,很多人现在觉得打工挣钱很重要,或者就是喜欢看电视,现在大家如果看到运动的好处,比如看到很多夫妻去自驾游,去登山,觉得很开心,大家的习惯就会改变。而一旦观念改变,习惯形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时候,文化建设的成果就不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更改。
富阳“运动休闲之城”的打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仔细审视其中的文化建设,其实践的层面也丰富多彩。在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下,富阳的“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一些层面和一些时段,文化建设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运动休闲”这一独立的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也出现了可能的途径。
西山下小学找到了一条草根式的文化立校之路——把握发展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做实做亮校园西岭文化。
定位:西岭文化是学校全力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滥觞:首先源于地缘文化之影响。西山下小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坐落于西山下村西面的山岭上,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校经历百年磨合与沉淀,学校与周围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广布着浓厚而久远的地方色彩。一直以来,这里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勤耕细作,艰苦创业,薪火相传的沃土;这里又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贫瘠走向润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窗口。西岭早已不限于一道岭的名义,而成为这块沃土,这扇窗口,这所学校的代名词。故而西岭是历史的。
其次缘于学校文化之提升。随着学校的发展,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全市各学校谋求内涵发展,打造一校一品的今天,西山下小学全面细致疏理了学校原有的文化,同时放眼未来,编制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十年发展纲要,这为西岭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它必将引领学校实现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目标。所以西岭文化又是现代的。
西岭文化的价值追求:快乐学生,幸福教师,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西岭文化的特质载体:以合作拼搏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引领以精细、高效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建设;引领以无声教育为抓手的行为文化建设;引领以西岭成长套餐为载体的活动文化建设;引领以快乐篮球为介质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教研一体的研究文化建设。
西岭文化的内省机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我实现。即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否体现开放视野;是否把握发展趋势;是否坚守教育理想。
西岭文化的建设信条:不折不扣地执行,一以贯之地践行,无怨无悔地笃行。
一、合作·拼搏·享快乐——西岭精神文化特质
合作、拼搏、快乐是西岭文化的主流元素,它们承载着“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的办学思想,传承着“快乐学生,幸福教师”的价值追求,引领着“科学、高效、精致、审美”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合作,包涵了友好、协作、互助、共赢等特质。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合作精神。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法则,应该融入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合作的共赢离不开拼搏的助力,如果说合作是方式,那么拼搏就是力量。拼搏应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拼搏是长期的,需要坚韧的毅力来维持,培养拼搏精神需要让坚定的决心来导航,也需要完全的信心来肯定,更需要顽强的恒心通过拼搏从而实现。拼搏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应该是一个集体的协力。难能可贵的是西山下小学创设了这样的氛围。
二、精细·自主·明星制——西岭制度文化特质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西山下小学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条例》、《星级教师评选办法》、《师生结对帮扶办法》、《快乐篮球实施办法》、《红领巾监督岗实施办法》、《校长请客制》等。
以《校长请客制》为例,这是学校推行的一项新举措,大力表彰先进,让优者更优,树立学习的榜样,旨在面向行为养成,落实行为变化,体现行为发展。如果学生在行为习惯、竞赛成绩、品德表现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就能够得到校长的宴请,在全校师生面前佩戴大红花与校长拍照留影,当然还有奖品的激励。这项措施自实施以来,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将得到校长的宴请当做最高的奖赏,不断地勉励自己在不同的领域奋发学习,取得进步。它已经成为学校制度文化层面最富生命力的名片。
三、篮球·阅读·系列化——西岭活动文化特质
西山下小学是金华市篮球运动传统学校。近十年来在市级以上篮球比赛中取得的团体荣誉就达几十项之多,篮球运动早已在学校蔚然成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以快乐篮球为研究载体的课题通过了省级立项,这又激发了师生玩转篮球的热情,通过编排西岭篮球操、设立篮球文化墙、开展篮球风情节、体验花样篮球等项目,将快乐篮球往更深的层面注入了合作拼搏,快乐幸福的元素,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活动,更为主要的是用思想滋养学生心灵。因此,开展有计划,有系列的读书活动是开启阅读人生润泽生命的必由之路。学校大手笔安排财政预算,把购书的权利还给师生,以发展信心;把读书的欲望留给师生,以发展希望;把专家的影响带给师生,以发展智慧。专门开辟读书场所——西岭书会、西岭国学馆、西岭书吧、西岭文学社。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落实检查活动计划。学校还创办了《西岭之声》会刊,设立专项的读书奖学金作为激励。一份专为西山下小学师生打造的阅读生命套餐已经形成。目前,学校教师正在阅读的是《高效课堂的100个细节》一书,每周四,大家集中在西岭书会,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碰撞思想,分享经验,重新找回了读书的滋味。
四、溢书香·育新人·草根化——西岭课程文化特质
学校初步建立了自主式、草根化的校本课程项目,孩子们在校本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让书香沁入心灵,让运动储备生命。
课外阅读考级分九个等级,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计划,有目的地申报等级,打破年级界限,有组织地开展考级活动。此外,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能认真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有一定见解和认识。对已读书目能准确回答出问题或者主要内容。读、背、回答问题口齿伶俐、声音响亮,表现自然大方。
经典快乐篮球拓展课程是课题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它分六个年级六册教材,每册教材从内容上、编排上、表达上都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一年级以儿歌带拼音的形式编排,加上生动的篮球游戏插图,使教材易学好懂还有趣。
[关键词]篮球运动 校园体育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11-02
[Abstract]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sports, fitnes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form. Campus culture is a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a full, healthy campus culture should not only have high academic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for support,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basketball exercise on university campus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basketball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fluence
校园文化对生活、工作、学习在校园的全体师生而言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校园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呈现出千姿百态。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的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它是校园内的微观文化,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形态。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活动方式以及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体现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是为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的。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工作目标,必然要充分调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依靠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基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必须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科学设计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群体活动,否则,就小能形成具有学校特征的体育文化[1]。
(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为了实现校园的体育工作目标,学校必须建立分工明确、制度到位的体育工作组织。这一组织除了有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及必要的规章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校园体育文化,使学校体育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群体意识及行为准则,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的组织气氛。
二、CUBA的文化亮点
篮球运动始创于校园,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运动最早在美国诞生,NCAA在美国校园中得到很快发展,成为美国NBA发展的摇篮。篮球运动传人中国,首先在教会学校、沿海及交通发达城市的学校开展并传播开来。目前,四年一届的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和每年举行的大学生超级联赛,CUBA篮球联赛已是中国高校篮球联赛的重要赛事。除此之外,还有三人制篮球赛等赛事。这些举措不仅使高校篮球运动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而且还使篮球运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篮球运动竞技水平、欣赏水平、组织竞赛能力的提高,从一个方面推进了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2]。
为体现校园篮球文化,CUBA提出了营造“中国篮球新感觉”的口号。联赛拥有自己的会歌、会标、会徽、会旗、吉祥物;反映各院校不同的文化特点的队标和队旗,突显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赛场上悬挂着富有哲理的横幅“领悟篮球。领悟体育,领悟文化”、“一个人可以不打篮球,但不可以不接受教育”、“打篮球是我的梦想,上大学也是我的梦想,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我要打篮球,我更要受教育”、“让篮球插上知识的翅膀腾飞”、“今天是大学的篮球,明天是篮球的大学”,使广大大学生一走进赛场就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使每一个身临其中的人都能深刻地领略到篮球文化的内涵。
CUBA提出,篮球运动是智者的运动,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首先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有足够的球场经验积累,就能演绎出“智慧篮球”的魅力。同时,篮球运动本质上又是一种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的特殊文化。通过参与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领导能力、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纪律观念、竞争意识、自信心等。“文化篮球”和“篮球文化”,构成了CUBA的文化内核。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将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对人心灵的启迪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进而与校风、学风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独特的氛围之中[3]。
三、篮球运动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篮球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4]。
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篮球运动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篮球运动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篮球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晶. 我国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浅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03:96-97.
[2] 何长波,吕学琴,陶成. 高校娱乐篮球运动可行性分析及推广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7:12-13.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 农民 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以渝东南地区重庆市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自治乡(以下简称浩口乡)为个案观察点,通过实地调研剖析渝东南地区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笔者通过与乡党委、政府有关干部进行访谈和实地走村串户访问的方式对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这里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清,文化阵地不足,文化建设人才缺失,文化生活空虚等突出问题。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方面,领导认识有误区。这里的领导干部普遍没有认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多领导都表示,所有的工作都得围绕经济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也得为经济建设让一让。因此,所谓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成为一种口号,只能遭受“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待遇。
另一方面,农民认识有偏差。这里的农民对加强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也不清楚,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精神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不愿意将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投入进来。
投入不足、力度不大,精神文化阵地落后且利用效率低。首先,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显得非常紧张,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更是力不从心。加之,当地发展经济没有一个成熟的产业,主要是依赖烤烟种植、牲畜养殖和劳务输出来增收,因此,精神文化建设处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境地。
其次,文化阵地落后。以该乡所属邹家村为例,邹家村精神文化建设的现有阵地: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划拨资金修建的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农村党员远程示范教育活动室1个,配有电脑、电视、音响、影碟和办公桌凳,均是由上级组织部门配送的;农家书屋1间,有科教、法律、卫生、农技等方面的书籍400余册,均由上级宣传部门配备;文化广场1个,同时也是篮球场,但是篮球架及其它附属设备都还没有安装;另有文化专栏1个。
最后,利用效率低。由于地域跨度大,人口分散,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现有精神文化阵地的使用效率非常低。远程示范教育活动室平时都是闲置的,只是在村委会召开支部会议的时候,在会前或会中简单播放一些政论、法规、科普等方面的讲座或宣教片。农村书屋从建立到现在,没有一个村民来借过书,只是开会的时候有人简单翻看而已;同时也缺乏人手来管理,有些书籍放到书架上连打捆的绳子都还没有解开便一直存放着。另外,在活动中心旁边的文化广场基本也没有得到利用,成为了附近村民的“晒谷场”。
精神文化建设人才缺失,力量不强。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专干和文化人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保证。当前,基层精神文化工作者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精神文化工作者更是缺乏。在区位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由于精神文化工作地位的边缘化,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又低,根本没有办法吸引人才,即使来了也难留得住、干得好;而乡文化站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因精神文化工作的边缘化而被长期抽调到其他岗位,因此精神文化工作陷入无人问津的局面。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邹家村为例,据统计,在全村1036人中,小学或未达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初中占30%,高中占15%,大专及以上的只有5%。
精神文化生活空虚,活动流于形式。首先,从村民自身来看,他们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农活要做,基本上都是忙于劳动,很少有时间花在精神文化活动上,绝大多数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就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看看电视而已。
其次,村里组织活动少,活动内容也很简单。比如2010年7月1日,邹家村在活动中心举行了庆祝建党89周年活动,其活动内容也只有象棋比赛、拔河比赛以及组织村篮球队参加全乡的篮球比赛。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也很少,主要也是住在活动中心附近的村民,稍微远点的村民都没有参加。在此之前,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最后,由乡政府组织开展的送电影下乡也不合农民的口味,“四季评星”活动也是流于形式。乡政府组织开展的送电影下乡活动,主要播放一些政论性、科普性的经典影片,但是村民对此并不感兴趣。再如,乡政府组织开展的“四季评星”活动。这项活动本是加强村民精神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笔者在走访的农家看到,四季评星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只是各家各户贴了一张公示牌,但是没有任何评比记录。因此,“四季评星”活动也算是纯粹的走形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部分村民的思想仍然遭受封建迷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巫师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比较频繁,在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严重破坏了健康文明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改善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切实解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对待经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说,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同时,政府还具有文化职能。政府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履行其文化职能的表现。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如果只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只抓经济这一“硬指标”、“硬任务”而忽视精神文明这一“软指标”、“软任务”,那这样的政府无疑是失职的。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在精神文化阵地建设中显得非常关键。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要分级划分,共同承担,配套解决;要制定和落实相关的精神文化建设投入政策,大力扶持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其次,村委会要想方设法广开增收路径,努力增加村级财政收入,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承担起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任。最后,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激励,鼓励一些有实力并愿意支持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单位、企业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化阵地建设。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人才,热心农村文化工作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是繁荣农村文化活动的保障。按照《决定》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的要求,首先要考虑还原乡文化站的功能,不让其成为机构设置的摆设。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示范教育、农家书屋、“三下乡”活动等载体,搞好农业科普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充分发挥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专职专用,投身全乡和各行政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本村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并愿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担任村、支两委的主要干部。再次,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吸引有文化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扩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不拘一格用人才。最后,要注重“土专家”的培养。在本村选拔一批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具有文艺特长爱好的农村文艺骨干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馆参加学习和培训,学成后回村指导村民开展精神文化活动。
加强组织,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一方面,长期以来持续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要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努力做到“常下乡”,甚至做到“常驻乡”;还要尽可能地做到“送文化”为“种文化”,广泛开展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在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活动的接受程度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能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并使其有所收获。其次,在开展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同时开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深入挖掘和大力保护具有本地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创作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