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23:1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61-02
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效果。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师德融入了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但其基本内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及目标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三点:(1)必须突出高校师德建设时代性;(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3)必须注重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而高等教育更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环节。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需要教师队伍正确的认识,需要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监督[2]。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综述
(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一些高校教师的道德失范角度看:(1)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观出现偏差,“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2)教师重视提高业务素质,轻视学生发展和自身思想素质提高;(3)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4)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不够。
其次,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乏力。(1)高校师德建设领导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领导力度不够和组织管理不完善;(2)高校师德考评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等问题,因而经常被高校当作“软”性标准点缀在考评当中;(3)高校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4)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概述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
1.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使教师变身成了“经济人”,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开始商业化,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
2.教育体制功利化、教育理念的狭隘影响。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至小学上至高校,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及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忽视或淡化其思想道德水平建设,让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
3.高校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学术功利化严重。
4.高校师德制度缺失。最典型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很多高校片面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师德教育表面化、程式化,淡化要求,放松了严格、系统的训练[3]。
三、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教育、舆论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有学者认为,高校师德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改革陈旧的高校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2)提升管理者理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德治校,要形成德才并举,两手都要硬的思想;(3)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师德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建立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新进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设立师德建设专项基金[4]。
还有学者从与西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启示:(1)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统领高校师德建设;(2)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敬业精神应该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其次,教风建设应该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再次,和谐合作是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要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5]。
四、对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跨学科的理论问题。它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或哲学、数学等。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现在,还要看过去;不能只看个体或小范围的事件,还要看整个社会环境与系统。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来提供解决目前高校师德问题的方案。
以下提出笔者在整理学者研究文献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理论——实践——理论
专家学者在研究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际调查多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实施较好的高校单位的实践经验,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进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体系,使高校师德建设从德性伦理层面逐步向制度伦理层面过渡。
(二)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在目前招考高校教师时,我们过于看重引进人员的学历学位这一所谓硬指标,而对于其思想道德素质却缺乏有效的考察;在引进后,又因对其疏于管理和教育,于是高校师德问题变得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在一些急剧扩大的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引进教师时,高校应严把“师德关”[6]。
聘任新教师,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1)将业务水平的考核与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结合起来;(2)将拟录用者的现实表现与历史表现的考察结合起来;(3)不仅要对录用人员个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考察,还应认真考虑其原单位的组织意见,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
但以上聘用措施还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在此笔者提出将教师聘用与心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设计一套可以测试个人综合素质的测评试题,来达到择优录取的目的。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各地高校也在积极研究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方法,但如何评价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问题,似乎还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研究方向。
总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仍需从政府、学校、教师自身上加以改进,需要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监督。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2]许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周燕琳.对高校师德缺失的冷思考[J].视点,2009,(11).
[4]串冬梅.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校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提高社会知名度吸引生源,而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认可度。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只有具有优秀师德师风的辅导员管理队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提高辅导员自己素质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2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虽然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辅导员的数量配比也做出了相应的约束,但是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缺乏责任心,不安心工作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以及不满于现状的工作,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不满意。很多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职业生源中的一个过渡,而没有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看待,从而辅导员在工作时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中,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到别的岗位或部门中;二是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而且没有所谓的“大事”,因此辅导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样他们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例如辅导员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处于情面因素,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甚至一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他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及时开导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
2.2奉献意识不高我们不可否认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非常大,而且从事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但是辅导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不高的现实,但是其决不能成为辅导员消极工作的理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会以薪酬福利等作为自己工作业绩差的借口,其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奉献意识不高。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公共价值,以至一些辅导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商业活动,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2.3创新意识不浓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平凡与繁琐的特点,导致辅导员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激情,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辅导工作的创新问题;其次辅导员的业务理论功底比较差。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文化层次结构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学科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导致他们的理论基础功底不强,进而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具体工作的创新。
3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辅导员工作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要重视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高校重要议事日程中,组建以高校党委领导负责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强化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师德师风的建设责任;其次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规章制度。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则制度,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约束辅导员不规范的行为。
3.2加强对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辅导员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针对高校辅导员所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只有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才能保证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影响到工作,也不会将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其次培养辅导员的团结协作精神。高校属于一个大家庭,其成员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因此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辅导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处处以学校的大局为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主。
3.3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辅导员的个人魅力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与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个人魅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与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分析与总结自己的缺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缺陷,但是关键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最后辅导员要注意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关心学生成长,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进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的导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
3.4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为辅导员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优秀辅导员事迹的宣传。通过对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激励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让他们认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实现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为其他辅导员提供榜样示范,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而提高整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民办高校;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55-02
[作者简介]杜洋(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助教;李益忆(1990―),女,河南灵宝人,硕士,三亚学院管理学院助教。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虽然总体是积极向前发展的,但是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把握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中国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期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机构,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办学经验和办学资源的限制,使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有所缺失,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外兼修――教书育人德育先行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作为一名教师,教书和育人同样重要。要想“育人”首先要以德服人,德行的高低虽然不是评判一位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但绝对是重要的标杆之一。在培养学生品德和修养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大部分学生社会化的最后一站,高等院校的教师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受到了外来文化浪潮的冲击,“内外兼修”在当代人看来似乎是没有必要的,学会包装自己似乎比提升内在的修为更为重要,这其实是当代人太过浮躁的表现。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培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任,在工作和生活中,着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不断给予学生“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好感,从而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这种威信和影响力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在给学生授课时,在着重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这些行为和修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创新、吃苦耐劳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德育先行的表现。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更应该注重德育建设,因为公办院校是由国家出资兴办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民办院校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认知中,保障性偏低,因此,民办院校的教师只有做到内外兼修的同时德育先行才能做到以德服人。
二、急功近利――师德建设的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1300所,增长了约30倍;在校生数由约7万人增长到680万人,增长了约97倍。民办高校是公立高等教育的补充,但在办学形式、经费筹集、社会联系、评估体系等方面与公立院校有很大不同,甚至一些投资者认为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率才兴办学校,单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办学投资重视资金的投入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从中国民办高校教育的长久发展来看,急功近利的办学方针是民办院校师德建设的最大纰漏。
在社会转型时期,急功近利的现象很是普遍,教育界也不能幸免,前有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绩效考核和师德挂钩”的规定,后有2014年海口市“师德考核不合格,撤销教师资格”的硬性要求。一分为二地看,这一方面说明教育界求发展求成效的急切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对品德建设的缺失。我们不难理解民办高校管理部门的压力,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很难持久,最终要么走入“运动式治理”的怪圈,要么沦为摆设被底下教师的形式主义架空。师德本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师德败坏,不但不应该拿到绩效工资,而且还应该从教师的队伍中清理出去。我国民办学校有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应该立足于现状及时总结经验,根据实际需要滚动式发展。为了更大的利益,开展生源战、规模战,资本战、广告战来吸引生源,不如从师德建设入手,抓好教学,这也是民办高校屹立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浪潮的根本支柱。
三、以人为本――重构民办高校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的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尊重教育中的“人”,注重理解和沟通,以高素质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中心,把师德建设与民办高校的发展目标相融合,把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改变为教师自觉遵守和执行,这是对德行教育的升华。在教育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建设与提高多是以办学规模、教育资源、就业率的增长为衡量标准,无论是数据也好,外部环境也罢,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保障的是人全面发展。人是建设与提高的根本目的,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为了建设而建设,为了提高而提高,这些举措导致了如今师德建设过于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修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决定了在教师道德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很多元化的举措,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来说,“以人为本”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师师德建设成果的最大获益者,也是师德评判的最直观的观察者,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抓住教育的核心步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对接。第二,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以教师为本是指在抓绩效、抓就业、抓教学等这些硬性指标的同时,多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行业内的标杆人物带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真正实现“尊师重道”。第三,以人文为本。人文是教育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体现了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创造一个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环境,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使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总体来看,高校的师德建设正在朝着更加完善和优良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社会转型整体趋势的体现。针对民办高校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以人为本”只是举措之一,虽并不全面,但从高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师德建设还是民办高校立足于教育之林来讲,都是十分有建设意义的。只有认清社会转型阶段的现状,针对这个时期师德建设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艰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才是德育先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李益忆,杜洋.浅谈民办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观察,2015(7).
关键词:大众化 成人高校 师德培养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自从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成人高等教育在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挑战,这其中,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崇高的师德修养。成人高等教育是特殊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基数大、年龄差异化大、文化程度差别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渴求度更高,相应地,对成人高校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成人高校存在兼职教师比专职教师人数更多的情况,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成人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使之能与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是确保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建设所需各类高、精、尖人才的关键。
1 大众化时期加强成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其实说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在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对新时期成人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提出的这些根本要求,给成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为学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按照以往其他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经验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的功利性趋势也会逐渐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学生来源的多渠道和学生年龄、素质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化、多层次、宽范围的专业知识底蕴。更重要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基本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样导致成人高校的教师必须具备比在普通高校更强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应对这些复杂性的学生。要应对高消费的诱惑,正确处理好收入差距造成的心理影响,正确处理好社会世俗风气进入校园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加强师德建设非常迫切的要求。另外,成人高校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市场化方式来运作,这样导致成人高校的市场功利性色彩偏浓。因而,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在加强师德建设时就必须考虑到功利性色彩的影响。现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缺乏要求进步的追求、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缺乏循循善诱、缺乏以身作则观念、缺乏关心集体、他人的热忱”等等在大众化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这些,就必须加强成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 大众化时期成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成人高校师德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具体而言,加强成人高校的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师德素养导向
良好的师德仍然是成人高校良好教师的首要条件,没有园丁式和孺子牛式的教师,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成就。“‘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保证,也是成人高校教师才、学、识等基本素质发展的内部动力。”目前,要从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入手,切实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管理从严,从青年党员教师抓起,使其起到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观。可以不间断地举行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讲座论坛、研讨会,举办有关教师操守的联谊会等等。
2.2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在良好的规范约束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章可循、有度可行,才能恪尽职守、严谨治学。例如,通过制定《教师行为守则》,培养教师师心慈、师志坚、师风正、师业精、师仪端的道德品质;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定岗定编聘用规定》等,培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和遵章守纪的意识。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教师聘任、评优、职称评定的依据。同时,建立起“学员―教务处(学生科)―学校”三级监督评价机制。把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务处之后,由教务处生成报告,上报学校评价结果,学校针对评价结果制定行之有效的提升办法。
2.3 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提高师德的自觉性
古时知识分子的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基础,指明了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人高校无论是专任教师还是兼任教师,在教学上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在外调研的时间也很多,教师自觉重视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很重要。“师德作为教师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信念起作用,它依靠于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在教育愈加功利性的今天,教师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做到言行一致、甘于平淡、甘于奉献,以崇高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特别是在成人高校,师生在一起教与学的时间不像普通高校那般长久,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和学生相互交流时就需要注意言行举止。
2.4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努力提升教师公众形象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师数量的日益增多,一系列培训班、函授班等形式的教育也多了起来,教师出入学校,进入社会教学的机会更多,公众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学校单方面的宣传,不足以使教师的公众形象得到提高。如,可以通过制作高质量的教师授课视频,对学生评价高的教师进行广泛宣传等。教育不是功利性行业,教师不是赚钱的职业,教师的形象更不是短时内就可以形成并延续的,它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2.5 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成人高校针对性比较强,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普遍都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这类学生普遍都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往成人高校教师待遇不高,有些教师难免会产生功利心理,进而盲目追求个人收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和职业道德。另外,这类学生一般都要解决工学矛盾,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拿文凭,而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会有各种各样的投机取巧行为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抵受住利益的诱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做到上述要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受利益诱惑的风险,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无形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职。
总之,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成人高校应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只是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坚持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工作,这不但是对日益扩大的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负责,也是对成人高等教育保持一贯的高质量负责。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将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师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相比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的复杂性程度要高得多,受到的冲击更大,教师需要更高的自律性,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监督和学校制度保障,只有多管齐下,收效才会显著。
参考文献:
[1]常虹.重视青年教师师德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2]童广运.成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3]王锐.新世纪成人高校教师素质要求之我见[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54-02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怎样站好讲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也难于肩负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一、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别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有:
(一)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弱化。如有的教师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金钱利益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在物质的诱惑面前失去了信念,他们强调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并重的价值取向。出现淡漠政治、远离政治的倾向。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更多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的标准。例如,讲学索要高额“出场费”,给多少钱讲多少话,“按酬付劳”,以拿钱为目的,不注重质量和效果;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评中,搞“钱分交易”,给“礼物分”、“人情分”等,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的大学教师的群体形象。
(二)治学不够严谨,学风不够端正,缺失敬业精神。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学者为圣人,将学术领域视为纯洁的圣土。但个别教师,只注重自己评职称而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科研成果不惜造假、剽窃、拼凑,成果经不起推敲,严重玷污了高校教师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个别教师在课时津贴的驱动下,争课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应付,忽视教学质量;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或社会兼职上,把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等等,这都是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严令禁止。
(三)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薄。如有的教师受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或公共场所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有的教师不注意仪表,穿着随便,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讲课随心所欲,动不动发牢骚、讲怪话;甚至有的教师缺乏自尊自爱,思想消极颓废,沉溺于社会上一些低俗之风不能自拔。
(四)理论知识不深,缺乏实践经验。比如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新知识的获取,业务的钻研,只满足于一般工作,得过且过,甚至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五)有的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学风霸道,文人相轻,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现象不仅使大学教师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而且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玷污了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同时,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凸显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大家都知道,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主题。那么该如何加强老师的师德建设,主要应该从学校和教师这两大方面来抓起。
一方面,学校是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新世纪教师的师德培养,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行动落实上
加强教育法规学习、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科学制定《师德规范》,体现层次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
1、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认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2、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本的人格目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层次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第三层次是素质教育目标,师德要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3、师德规范要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即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即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即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即师德的基础。
(二)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形成师德建设制约、激励机制
1、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
2、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学生在每门课结束时对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对教师进行民主评价。各院、系、部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出测评结果,进行奖惩。二是师德评价结合年终考核每年开展一次。三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职称等事项中应有一定的分量。
3、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要为教师个人进步和职业需求创造条件;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等。
4、建立学校师德建设民主监督小组,由学校督导组人员组成,负责对学校师德建设开展情况和教师师德表现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的评价意见。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1、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
2、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形成浓厚的师德建设舆论氛围。
3、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形成优良师德风范,推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4、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建设中的师生互动作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党员教育结合起来,与坚持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结合起来
要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共同搞好师德建设与党员教育。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深入开展师德风范创建活动的实际效果中。
(五)建立师德建设问责制,制定出具体的问责行为和问责办法,并落实贯彻执行
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为人师表。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是说我们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其次,要规范文明行为。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要有敬业精神。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3、建立合作意识。不是有这么一句古话吗?“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种力量一旦被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海纳百川才能激起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例如在备课中就应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让教案和教学生发出更大的魅力;而不应相互封锁,互相嫉妒,各自为战,以致影响效力。合作能激发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团队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合作的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创造奇迹。
4、关爱每位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爱的温暖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小结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德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养成,更需要的每位教师的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2]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12.2012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思政与史哲研究■12D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医德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尚宗旨,毕业后必须直面病患,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因此,培养心理健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具备高尚医德的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在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薄弱环节,因此培养胜任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辅导员的师德首先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其次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力军作用。医学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和引导服务大学生的一线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高尚程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用。作风正派、品质优良、富有学术涵养的高校辅导员将为医学生崇尚真、善、美发挥好引领的作用,更为医学生勇敢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做好铺垫,在帮助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
目前,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创新思维灵活、工作认真,尤其需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辅导员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辅导员的素质提升也凸显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师德是辅导员素质的核心。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实困境
整体上来说,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能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上积极肯干,兢兢业业,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但辅导员在素质提升尤其是在师德方面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以及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师德形象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直面“救死扶伤”的准医生,面对着对生命更有切身体会和感悟的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崇高师德形象。辅导员的工作全面而具体,然而也就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事务繁多而复杂,诸如职业规划与发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党团建设、宿舍管理、课堂督导、实践活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就业指导、奖惩补贷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和指导。本来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辅导员很多时候成了学生大小事务的全职老师,更有的学校将辅导员沦为无所不能的“全才”,“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绝不鲜见。在辅导员定位上的混乱造成辅导员工作成为最辛苦最累的工作,结果是在降低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也冲击了辅导员在医学生的积极形象。
2、辅导员学习能力弱和教育培训机会欠缺不利于辅导员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是辅导员素质提升和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辅导员的学习能力获得途径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进修培训以及科研水平体现。一般来讲,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学习了解分管学生专业的能力和学习最新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的能力。
当前,埋没于沉重事务性工作中的高校辅导员,琐事缠身,很难专门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工作中的得与失以及对日常工作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加上辅导员“责任重大”但经常欠缺有关的理论和工作培训,最终容易造成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发展,也做不到真正了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此外,辅导员教育培训有的也存在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等问题。如果不能对日常的工作经验加以理论升华形成课题和论文的话,也将对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等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现象影响着当前辅导员素质队伍建设和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3、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学生专业不对口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高尚师德的树立
事实上,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时至今日问题更加突出。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强、思想道德修养高以及业务能力扎实是获得广大青年学生信赖和肯定的重要基础。理论上来讲,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是医学专业出身,具备将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医学教育是一种学制长、实践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育,加上多元化社会医学毕业生追求的多样化,造成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量非医学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则选择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包括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这样使得医学院校的政治辅导员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但却没有医学教育背景,在医学生的专业指导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这让辅导员的师德印象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势必严重制约辅导员岗位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思考
对症下药需良方,基于辅导员师德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感,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高校辅导员,不似老师更是老师,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的神圣职责,是大学生成长的导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需要自身强化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强化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同。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带头增强党性修养和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平,利用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发扬艰苦奉献的精神,发挥敬业乐业、爱生乐生的作风,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目标,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 执医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医学服务宗旨。
二是强化辅导员学习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辅导员的学习,不仅关系育人效果,也关系着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问题。德才兼备的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给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更容易得到学生喜欢和爱戴,如果不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解脱自己,加强学习,就不能在学生的交流和管理教育中树立威信。所以,辅导员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学习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也需要了解时事政治、最新资讯等社会动态。此外,还应该在辅导员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方面增加辅导员学习的项目,定期举行辅导员培训,有条件地送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积极将辅导员的外在学习压力转化为辅导员自身加强学习的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是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准入、在职以及发展空间问题,建立健全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制度。首先要在辅导员队伍的入口或源头入手,严格按照高校辅导员的任职资格,尽量选择具备医学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和择优原则,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还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上岗培训和在职进修培训,以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优化辅导员的专业结构。此外,对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应有更加人性化的关怀。辅导员工作不仅事务缠身,而且二十四小时都处于随时的待命工作状态,加上加班值班等工作要求会让辅导员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低落、心里不平衡、动力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因此,对辅导员的生活和待遇应予以充分保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不低于专业教师的收入,以此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在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方面,应在制度上予以明确,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制度上充分考虑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技术资格审核方面应该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职称评定区别开来,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关系着我国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医学生和医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辅导员工作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积极探索和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得到快速的充实,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34.3万人,其中3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33.6万人,占总数的25%,因此如何把这支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好,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所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查显示,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多是从教师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的热爱出发,并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待遇,激发青年教师进步的主要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a;但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与增长势头日益迅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的高校教师,没有深厚的基础和功底是很难适应学科相互渗透、科技发展不断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的,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任务。而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普遍需要在知识的丰富程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地充实、改进和提高。
加上,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在教学态度、教学艺术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对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光荣感还缺乏感受,对怎样教书、如何育人等缺乏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教育规律和大学教师的特点、规范了解甚少。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三)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
由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还要组建家庭,养育孩子,照顾老人等,再加上从当前高校环境来看,学校所采取的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诸如职称改革、工资改革、住房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等,虽然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
二、对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青年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二条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要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青年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应主动促使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成为青年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会和报告会、评选“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举办师德论坛等方式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形成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
(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根据教学任务与学科发展需要,以教研室、实验室等为建设平台,组建1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组建教学团队不是教师的简单叠加和拼凑,要突出团队的优势,需要团队教师之间在年龄、性格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要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团队的组建要有利于队员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减少内耗,提高绩效。遴选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是发挥团队作用的先决条件。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因此,要选择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学术造诣高、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技能熟练、热爱教学、治学严谨、人格高尚的教师出任带头人,组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利用团队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在团队中不断学习,从而达到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
(三)以赛促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使青年教师在“讲、评、帮”的比赛过程中有一个总结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使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授课技巧以及严谨的教学作风。可以使不同学科之间的青年教师彼此观摩教学并且相互提建议,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改进教学效果。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师教育
教师是个专门职业,需要具有专门的理论和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教育应采用学科专业训练和教育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引进教师主要是从学科发展方向和个人专业水平考虑,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专业训练,没有研修过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目前学校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在多年的教学中慢慢摸索补上这一课的,也就是所谓的“自学成才”,这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新时代的教育已经不允许我们慢慢摸索,因此我们应该在入职教育中加强这个环节,请教育专家开设这样的课程,作为青年教师在校培训的必修课,使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就能掌握一些教育规律、懂得教育原理,能更快地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技能都合格的教师。
(五)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自主成长型教师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要坚持“传、帮、带”,推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最近几年来,尽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学校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作用,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负责新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进修、教学科研的引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在以老带新的过程中,老同志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他们搞公开教学、承担教改实验课题、担任辅导员等,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举大旗”,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给青年教师施压力,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增强其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自主成长型教师。
(六)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改善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重视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要从情感上感化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处处体会到组织的关心。此外,还要建立定期与青年教师谈话的制度,各级领导要做到经常与青年教师谈话,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排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帮助他们缓解过度紧张、焦虑、困惑等情绪,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七)加强制度建设,重在实践,重在持续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建设,包括青年教师晋升制度、青年教师考核制度、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等。特别是要进一步调研,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法和职称评价标准,给予青年教师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肯定。
高校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管理,完善措施,重在实践、重在落实、重在持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优秀、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
②.
参考文献
[1]王子猷,居艳,李曜.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邹伍祥,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4]周勇,郭根荣.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5]郝广智.浅谈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0(4).
[6]曾长隽.浅议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意义和途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