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

篇(1)

1 我国旅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旅游业中除了对景物的欣赏,人文的体会,还有对吃住条件的要求。吃的食物不好、住的条件不好会大大影响旅游人的心情,增加旅游的疲惫感。为了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适,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大旅游景点渐渐将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饭店和一些娱乐设施上。但是,过犹不及,一些景区只顾着追求奢华的享受,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饭店的建设中,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失调。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我国旅游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项明确指出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低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涉及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有很多企业私自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将国家的规定置于一旁不去理会,更有甚者,钻旅游规则的空子来为企业谋取利益。所以,即使有中下级旅游局在监督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依然难以制止这些行为。

第三,不良竞争现象严重。一些旅游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价格降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白白遭受损失,在这些恶劣地影响之下,旅游管理无法正常发展。这些情况都是我国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彻底造成的,既影响了同行业其他旅游产业的利益,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无法完成消费者旅游的初衷。

2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不完整,地方旅游局权力较大,瓜分国家旅游局的权力,使得国家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现,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集权和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掌握好这个度,集权需要集中多少,分权要分到什么地步,这些才是难点。集权,国家应该将决策权集权到中央。例如对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国家旅游局统一制定政策,并由国家旅游局决策。分权,国家应该将发展策略的权力下发给地方旅游局,因为地方旅游局对和管理部门处于旅游业的第一线,相比于中央,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当地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上,中央负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微观上,地方负责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上,无碍地发展[2]。

2.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共同协作,一个负责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个负责服务管理和行政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繁荣昌盛的局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改善我国现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地方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督功能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管理策略,地方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定期对旅游行业进行整顿,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适当增加监督部门的权力,将监督的力度深入到游客中,监督基层的不良竞争现象。将每个游客和每个团队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中的监督者,从每个景点每条线路中进行监督,能更好的发现旅游业中的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良乱象,从而收到成效。

3.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旅游的行政管理是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路线,依据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制度,而旅游的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旅游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营利为主。有时候,行政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会有相悖的现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管理政策,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旅游企业管理措施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行政规定,在满足这一点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企业管理负责管理旅游体制方面的细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效果。行政管理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使行政管理更为贴近游客,对行政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补充了行政管理中不全的部分,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经济收益。

篇(2)

 

旅游业作为一款高度集成的工业,受到各种限制,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仅是个别地区,个别企业、还有旅游产业链系统,只有在旅游企业的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合作,才会找到一个生存的席位。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它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经济和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旅游管理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摆在旅游企业管理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企业管理发展创新水平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1.研究现状

 

因为旅游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国内旅游企业在管理上做了许多创新,学科体系到目前为止还不成熟,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以来,针对此方面的国内研究才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仍然是比较少,在目前的这些研究结果中,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概念、理念研究较多,而在其他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因此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传统的研究方法,现代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是罕见的。定性研究一些问题,定量研究就相对较少,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对缺乏。具体到基于服务的旅游企业,如何激发创新的理念,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旅游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创新理念,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好好的思考。

 

2.旅游企业发展创新趋势

 

2.1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信息社会该旅游企业带来新的旅游竞争;

 

2 ) 要成功使用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是旅游企业必须做的改变;

 

3 )建立信息为中心的旅游企业,将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

 

2.2 实现人本管理

 

一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充分发挥的人的潜能为人服务是旅游企业的宗旨,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素质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质量的保证。相对其他行业,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以一种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人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好坏。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注重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应该注重有更多深刻的探索和更丰富的内容。人本管理应该注重和激励理论对接,注重物质激励和惩罚并重的方法,根据物质需求原理,物质是人生存最基本的保障,由于管理企业的特点,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跟外界接触的机会更过,因此,对物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成了企业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然而奖励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也可能导致没有奖金就不干的思想,因此,相应的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赏罚并重才可以产生比较良好的激励效果。其次还应该注重精神情感方面的鼓励,当物质等到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就上来了。旅游企业和别的企业的员工一样,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对员工精神上的鼓励,可以给员工带来情绪上的好转,而情绪的好转可以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情感方面,旅游企业应该关系员工的生活、教育、子女、家庭等等问题,一个不通人情的管理者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2.3管理无形资产

 

以前我们专注于旅游企业内部的管理。降低成本,服务质量,改善设施是旅游企业长期应该注重的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旅游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已经不完全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其他有形资产了。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了,旅游企业凝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旅游企业核心在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旅游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资本管理、关联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是旅游企业能够提供旅客满意的产品的保障,组织资本管理是管理企业的学习、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能力。关系资本管理是管理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力。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4旅游企业管理组织将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

 

在旅游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的组织环境出现了复杂局面,旅客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企业的社会环境也负责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成了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计算机将取代传统管理中许多人工监督活动,加大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另一方面,各管理小组将直接成为管理单位,变成了参与层。企业要促进旅游企业发展;面对专注于高等教育、个性化和灵活性较强的旅游接待任务时,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示出它的弊端。只有减少管理层级,适应新的形势,并实行综合管理,才能够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体现出网上组织和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

 

3.小结

 

中国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管理水平也有了不断地提高。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体现了三个特点:(1)较早开放,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快速增长是由于较高的整体开放性管理的引进和推广;(2)在旅游行业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旅游企业管理呈现了创新性趋势;(3)到面前为止,中国旅游企业技术普遍含量低,所以要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一些旅游企业存在“弱、小、差、散” 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总体而言,虽然很多旅游企业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也富有创新精神,但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1.3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2.1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2.1.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形式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以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载体的实践形式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2.1.3专业实验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2.1.4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的实践形式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1.5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2.2实践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2.2.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2.2.4专业实训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2.2.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2.3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3.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请进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2.3.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构建[J].科技向导,2013(5).

[2]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

[4]族学院教务处.湖北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2013:284-299.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2011314)。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旅游企业 国际竞争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88-02

国际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对现代旅游企业而言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管理创新的管理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创新体系及旅游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举措必然会推动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构成。

1 旅游企业国际竞争表现

1.1 国内旅游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发展阶段,受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影响,旅游企业的发展有了较高的改变,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为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旅游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离享受差距很大。因此对旅游企业的创新管理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企业必须形成全面化的管理控制,转变目前设施设备,服务等都不达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以往的管理弊病,对旅游企业的创新管理有重新的认识,实现规划化的旅游企业管理控制,消除市场泡沫的不利影响,通过管理控制消除旅游企业的不利发展因素。

1.2 国际旅游需求的要求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运行良好,市场上的旅游人次、总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支出都呈上升趋势。我国的旅游产业市场跻身世界前列,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出了非常高的预期。在如此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有着旅游业发展的无限空间,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市场发展快于旅游产业管理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的内在化管理措施必须强化。只有在内部强化管理控制之下,我国的旅游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规划,保证旅游企业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依然保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获得旅游经济利益。

2 国际竞争下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

2.1 提高管理水平

国际竞争条件下,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导致旅游企业在硬件设施和服务品质上都比较随意,不像国际大型旅游企业(酒店)一样有较为系统化的管理标准,只能靠消费者的经验和口碑进行判断,存在管理上的盲区。为此必须要全面提供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旅游企业的规模、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组织结构、经营策略、企业品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国际竞争环境下,树立中国旅游企业的优势品牌,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管理方式,通过管理要发展,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化转变。

2.2 树立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把旅游企业宗旨、职业素质、产品质量、经营规模、服务特色等,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给客户和社会公众,造就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促进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信任,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并由此造就著名的旅游企业、著名的产品、著名的企业经营者。

3 国际竞争性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举措

3.1 建立系统化服务管理

建立系统化的服务管理程序,使得旅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并使得中小型旅游行业有了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迈进的可能。系统化的服务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将传统旅游与新型旅游的客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酒店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游客的服务需求,建立双轨制的服务体系,有效节约酒店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布局资源,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另外,系统化的服务管理要保证管理的数据化控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进行旅游服务的客户进行全面化的、精细化管理。信息技术应该从客户进入旅游酒店开始,对客户的入住、旅游咨询、客房服务、机票车票的订购等问题进行全面化的服务。而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出现服务问题的人员进行及时了解,使得企业的整体服务得到好评。对于企业内部的整体化管理制度而言,则要强化服务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服务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

3.2 强化营销化联动管理

旅游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市场,营销方式必须多元化,受旅游业特点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重视网络的联动营销。主要是由于网络媒体宣传优势,容易激发网民出游兴趣和欲望。与传统媒体互补,连带宣传性极强,达到宣传最大化。旅行社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反馈,能得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便于调整广告计划细节和宣传战略,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网络化营销是目前企业营销策略的主要内容,有着长远的发展趋势,另外以网络化营销为主体可以带动其他的营销模式进行合作联动管理。例如:在网络宣传之外,联合报纸、电视、宣传广告等媒体作用,能够实现联动化的整体营销业务,全面完善旅游企业的信息营销管理系统。

3.3 人力资源化竞争管理

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是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员工和领导责任人都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规范,应该适时引入竞争管理机制。所谓的竞争管理机制就是要在旅游企业内部实现时时竞争、处处竞争的工作氛围,借以调动工作热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及任职条件,员工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才有据可循。个体配置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和岗位要求严把质量关,可采取凡进必考的办法,着力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开发潜力。同时,对员工的平时业绩要有规范化的档案记录,保证员工的日常化管理有章可循。另外,在员工待遇上给予优厚,工资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对员工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鼓励员工工作干劲,发挥内在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

3.4 产业集团化国际管理

旅游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旅游相关产业之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互相融通,才能形成一个优势的旅游业产业群,并带动与之紧密相关的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在产业运作方式上,从长期来看,市场化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身表明,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形成更为集团化的产业集群。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一定时期内单项企业发展主导能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集团化的作用。产业集团化的发展要求旅游企业不断的扩大企业外延,实现连锁的企业管理,对分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规划,并更加不同地区的旅游形式制定不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规模。集团化的发展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对各地的旅游企业进行相应的连锁合并、合作发展,使得企业的集体竞争力增强,有利于投入到国际化的竞争氛围之中。而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必须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集中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一个狭义上的“集群”,给客人一种专业化、标准化和精品化的第一印象。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占有优势地位,必须要建立系统化服务管理,强化营销化联动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化竞争管理,形成产业集团化国际管理,使得企业的创新管理为旅游企业的国际发展添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元.旅游企业危机管理探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87~89

[2]赵娜.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的价格问题[J].知识经济,2011(16):14~15

篇(5)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旅游企业;风险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微杜渐,杜绝漏洞,预防财务风险,可以说,这对企业管理的具有重要性。另外,作为企业管家的财务人员在工作职能极其重点也必须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倾斜,并且有断层的数字核算朝着查漏补缺、识别抵押方向等相应地管理职能转变。旅游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切实、有效地进行内控控制活动,保护财产安全的完整,可以说,这是当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目的及重要责任。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内控管理在企业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确保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及监督检查管理。企业发展中,在内部控制管理基础上积极建立一系列规范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考核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旅游景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旅游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少难以忽视的财务问题。当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当复杂,因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如何应对财务风险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地域风险防范能力。

(一)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包括资金编制、资金占用、资金流失等方面的风险,其主要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违规使用资金,旅游企业财务人员违规占用资金,将资金违规存储在非银行的存储机构中,企业自身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资金周转需要的重要性。

(二)投资风险

旅游景区企业的对财投资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当决策出现失误时,造成企业生产的巨额投资损失,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中因存货库存结构和不合理,导致存货周转率不高,因存货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占用了企业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支付大量保存货物的管理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在长期的库存存货中,企业还必须承担因市价下跌产生的存货跌价的损失、保管不善的损失,最终产生相应地财务风险。

(三)财务的舞弊风险

企业中造成财务舞弊风险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违规真实性的核算原则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具体而言,财务舞弊风险的重要性特点在于具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它是在经过管理层和员工精心策划指导下完成的。

三、预防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旅游景区企业为有效地控制内控,抵御风险,需要积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为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筑起坚实的防线,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的有效进行。企业应当落实好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负责制,对监管职责进行明确。旅游景区企业应当积极建立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的管理,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在旅游景区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财务预警系统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主要利用市场营销、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对旅游景区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财务风险的系统不仅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例、资产负债等相应地财务指标,另外,还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产品的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明确指标,能够对财务管理实施监控。

(二)建立预警预控的内控系统

旅游景区企业内预警预控内控系统的建立可利用财务信息系统,该途径是财务内控的科学新途径,预警模块可将成本费用按照预算值对预警控制值进行设定,一旦月度超标变进入到预警机制,超过季度后便可进入红灯预控,进而自动封锁系统,无法进行行为的报销。基于投资系统的内控模块而言,依据投资计划值、资金量进行预警控制,倘若缺少投资计划,系统就会锁住;如果计划中投资补助,则进入黄色预警;只有当资金与标准进行吻合后,才可进行放行。应收状况的系统内控模块中,依据的是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额度,并结合不同的业务量、资信情况设了信用级别,氛围红灯、黄灯、绿灯三级预警,如果出现恶化情况,系统自动进行报警。总的来说,该系统的应用能够预防客户拖欠款行为,达到预防内控财务债权风险目的。

(三)加强会计部门的内控管理,明确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旅游景区企业资金的收益及流向,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有效地政策控制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基于企业的财政部门而言,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拨款的款项都需要通过会计部门。因而,准确定位企业资金的预算,可以有效地结合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工作充分地调动优势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实现企业经营的管理目标。此外,旅游景区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为避免经营管理出现漏洞,可对各个部门、会计关系进行明确。总的来说,有利于全面准确资料的反馈,还可以明确地计算出漏洞出现的具体方面。总的来说,企业管理者为规避风险,可依据预算走向适时改变方针,进而提高旅游景区企业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琦,王利娜.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信息失真防范[J].特区经济,2012

[2]纪翔阁.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

篇(7)

一、“引教入企“合作模式介绍

2010年4月,榆次后沟古村景区在景区经营管理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合作,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培养后续的管理人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经过实地调研之后,与后沟古村景区签订了四年的合作协议,由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派出教师学生管理团队对榆次后沟古村景区进行全面的委托管理。从2010年4月至今派出11位教师,三届实习学生58名,共计69位的教师学生管理团队,成为学院探索“引教入企“旅游景区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合作模式。管理团队采用总经理责任制、部门经理分管的管理模式,设置市场部、导游部、经营部、规划部、财务部、安保部、办公室六部一室的管理部门,分别由学院派出的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各部门的部门经理,由实习生担任办公室主任和部分部门员工。

后沟古村景区作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学生共建的校外生产性、运行性的教学基地,学院对后沟古村进行全面的委托经营管理,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培训原有员工和实习生员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与政府、企业、行业、后沟村相关部门的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升后沟古村的知名度。学院依托后沟古村景区开展学生毕业实习、在校学生节假日实践教学,日常教学实践、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等项目。这种“引教入企“的合作模式,为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引领着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众多资金不足、校内实训场所有限、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高职类院校有着良好的实践管理平台。

二、“引教入企“合作模式的定位

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引教入企“合作模式是探索高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的新途径。经过对学院综合指标评估,在现阶段学院“引教入企“合作模式以行业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专业群建设融入企业管理,形成管理资源共享库为合作方向;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为合作目标。

(一)服务行业中小企业

旅游行业中小型企业,有着自我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在管理上整体呈现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行业出现的新理念、新模式改革力度不足。山西省的旅游景区除了相对发展成熟的5A、4A级景区之外,更多的新开发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游客少,人才短缺、资金匮乏、信息封闭等管理困境,因自身资源有限,品牌可信度不高,中小旅游景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小旅游景区业的发展。“引教入企“合作模式,重组管理团队,通过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培养员工服务意识,提高员工服务技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重塑企业文化。高职院校通过“引教入企“服务中小企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以专业群建设融入企业管理,形成管理资源共享库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教入企“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具体方式为邀请院校教师进行员工培训、参与行业技能等级鉴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定位、市场营销、规划项目。学院在专业群建设的总方向下,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从各个专业优选专业骨干教师,针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的管理结构与管理人员,组建专业群的高精专管理团队,探究企业管理模式、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达到真正地输出管理,这样的管理团队正是现在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

组建后沟古村景区管理团队,本次景区管理团队是从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资源库中的景区规划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外语导游专业、会计专业,选拔景区管理团队成员,组建景区管理团队,输出管理团队。通过管理资源的整合,不断补充新的专业建设和实践管理的经验,专业群建设如同一个大的资源共享库,整合资源,形成与企业双向互动的良性合作机制。

(三)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统计,毕业生在实习结束后,多选择到与专业相关的地方一线、二线企业就业,在就业一年期内,有近80%的学生跳槽、转行、流失。如何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能够立足本土,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入手,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正需求。“引教入企“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真正解决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眼高手低、无从下手的现状,从而达到学生的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的转变,最终形成“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引教入企“模式的“四大对接“

(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体例模块化,内容专题化,实践项目化等教学模式的探索,都要求教师具有高专精的专业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引教入企“让教师熟悉企业一线的工作岗位和岗位需求,发现新的工作平台和技术革新,调整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加速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和完善。

(二)专业群课程与岗位对接,带动专业群建设、岗位细分

高职院校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注重技能训练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企业多岗位的融合性特征,单一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专业群之间的合作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群化与企业的团队管理模式的对接,更好地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带动其他专业和课程的建设,通过学院的教研活动、校企合作研讨会等形式听取多方的指导建议,更好地参照业内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熟练岗位工作流程,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助的企业文化精神,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形成“引教入企“的管理模式雏形。

(三)教师团队与管理层对接打造“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学团队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到企业学习顶岗锻炼,走访调研市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带领学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等项实践教学工作,已经具备“双师型“教师的一些要素。通过“引教入企“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与企业管理层的成功对接,与行业、企业有了更多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往来,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员工的培训有直接的管理和培训经验,这都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教师实践管理和操作能力的加强。

(四)科研团队与研发团队对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逐年提升,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高学历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科研方面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的研究,敏锐关注学科前沿,并具有较强的独立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承担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在理论研究、技术革新、深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长。“引教入企“模式,开拓教师服务社会的平台,实现教师从学习型到创新型的转变,通过职业实践,建设创新团队,主动适应行业变化、科技进步、职业技能要求,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教入企“,教学科研团队成为企业的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研发团队,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对行业前沿、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方向有着更加理性、科学的分析判断。

四、建立“引教入企“模式的长效合作机制

(一)形成管理团队的连贯性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为一个周期,作为企业的管理团队,半年时间是管理团队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在“引教入企“模式下的教师管理团队在企业从事管理岗位,应保持管理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一般应为1-2年的时间,并保持管理团队整体的稳定性,加入新教师,形成管理团队的梯队建设,保证“引教入企“模式的长期合作,也便于对“引教入企“模式进行量化分析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建实训基地大教室,为学生搭建职业发展大平台

后沟古村景区作为学院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从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共有420名学生节假日实践学习,2648名学生在后沟古村进行为期一天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各专业教学要求进行专业专项实训,景区管理系学生开展景区规划项目训练,信息系学生着眼于对景区的标识和景区的整体风格的规划和分析,旅行社管理的学生设计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景区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导游专业的学生景区景点讲解训练等项目,并组建学习小组,形成最后的实训项目报告和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对于专项问题进行调研学习,如农耕文化、古村落、地质地貌、生存环境调研等研究项目,形成调研报告等。创建实训基地大教室,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实现模拟职场需求到真实职场需求的转变。

(三)共享多方资源,拓展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如何共享旅游业界的多方资源,对于中小型的旅游景区来说,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更多资源的共享,为经营管理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后沟古村景区在“引教入企“合作之后,加入“品鉴山西“文化旅游联盟,联盟企业通过整体营销、联合销售、跨省宣传、联盟会议等方式,实现联盟企业整体实力提升和文化品质的凝练,这对于这些中小型的旅游景区来说,是从经营管理到广告营销的一次华丽转身,并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管理水平,对于管理团队的教师来说,加入行业联盟,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到职业人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同时教育主管部门、旅游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的大力支持,行业旅游联盟的互通有无,多家旅行社的业务往来。“引教入企“模式让企业在共享学院的智力资源中受益,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革新和完善。

总之,“引教入企“模式的探索刚刚开始,积极发挥政府在“校政行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作为有力保障、发挥行会等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进行技术改革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型;开拓领域探索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学科研的转化,形成教师学生一体的管理团队,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探索中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