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空航天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过去的痛苦即是快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航空vs航天
先来解释一下航空航天专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区别。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举个直观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还有,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飞行速度、工作时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异。所以,航空航天类既是一个整体,两者又要独立对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无论从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国力上讲,都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
从军事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经济意义上讲,航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航空航天产品往往综合了许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仅对航空航天事业是意义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机这样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机。
就我国现状而言,航空航天水平还很落后,尤其是航空业,战斗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发动机。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在最新的调查中,航空航天专业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学习篇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4个专业。第一个专业做的是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包括外形和结构设计;第二个做的是飞行器动力装置和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属于核心技术;第三个在于“制造”,对飞行器的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装配工艺独成一门;第四个是学习民用领域的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深入学习航空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系统设计、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术综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简单地讲,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对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这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飞行器整体的设计,也包括飞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像网上的军事迷个性化地画一些飞机设计图那样简单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综合一切实际因素进行最优化设计的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来讲,就是飞机和火箭上的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提供飞行器所需的动力装置,被称为“飞机的心脏”。 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往往发动机的成本占了飞机总成本的一半,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又是飞机制造中难点中的难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因此,许多关键技术的制约瓶颈不是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强,可设计的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制造技术不仅仅制约着飞机制造行业,更影响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标志着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这个专业就适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讲,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这些课程往往比较难。更因为是工科,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会非常繁重。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数学、物理基础不好的话,很难学好这些专业。
[关键词]核心技术领域测度社会网络分析中心度信息可视化航空航天
[分类号]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是一种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测度将为产业R&D资金投入决策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提供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的获取战略、核心技术的确认方法。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尚缺少实证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尝试探索核心技术领域的确认和识别等问题,未探讨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但运用SNA对技术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笔者尚未发现运用SNA方法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的专利数据,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为应用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在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到经过德温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引,具有逐级细分的技术分类体系,具体在专利文献中的表现是每条专利数据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分类号详细描述专利的特质。如果一项专利涉及N个技术领域,数据库的技术标引人员就会在技术分类项目中同时标注N个技术领域,这就意味着这N个技术领域共现了一次。将技术领域视为节点,共现关系产生了边,有了节点和边,技术领域之间就形成了共现网络。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越多,技术共现网络就会越密集,《德温特创新索引》为技术共现网络的绘制提供了比较理想和规范的专业数据。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国内外学者曾将中心度指标用来测度科学引文网络中的核心文献或关键文献以及学科领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笔者认为,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到技术网络的研究中。在技术网络中,代表技术领域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该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次数越多,该技术领域的辐射能力也越强,这样的技术领域可以被认为代表了某个产业的核心技术。
3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的应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网络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笔者选择了专利国际分类代码IPC,选择航空航天技术领域B64,检索时间范围是2009年。检索结果共得到3 660条专利数据,数据下载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温特指南代码”(Derwent Manual Code,DMC)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申请的热点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DMC是由德温特的专业人员根据专利文献的文摘和全文对发明的应用和重要特点进行独家标引的代码,该代码可用于显示发明中的新颖技术特点及其应用,能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关于DMC代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笔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学城举办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分析”专题讲座过程中,请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国办公室科学解决方案顾问、“专利信息用户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国分会的发起者吴正先生,吴正先生解释说,由德温特专业人员细分的DMC代码,具有比《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分类)更长的发展历史,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赖的。通过对DMC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一个产业领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热点产业技术集群。
通过运用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开发的大型文献处理软件Bibexcel ,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文献的DMC进行处理,得到的专利申请共涉及1 435个不同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87个技术领域,运用netdraw绘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重点领域:通讯技术领域(w大类: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术领域(A大类:Plasdoc)、计算与控制技术领域(T大类:Computing and Con―tro1)。图l的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节点中心度最高值为46.512,对科技成果产出数据的选取一般取3―5年为宜,评价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综合进行处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权重越高。512,该节点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是2002年兴起的代码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处理系统”(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术。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的前6位技术领域的DMC代码、中心度、频次和具体所代表的技术领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个技术领域中,w类占了5个,该结果与笔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术前沿探测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
选择中心度作为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指标,是因为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机会多,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一个产业领域的技术网络中,一个对其他许多技术领域都有影响的技术领域,会成为该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
4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结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测度的可视化方法,可以用来绘制技术共现网络,并进一步对全球某一个产业或某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
・技术共现网络中心度指标,可以作为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指标。该指标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在技术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会成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但正如专家所言,核心技术和“中心度”不能完全画等号,“中心度”高的,也可能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性强。比如,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特点,因此,DMC图谱分析中,信息技术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科学
在创纪录的任务中,他们开展了近400项惠及全人类的研究,使得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任务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凯利和科尔尼延科参与了多项研究,使人们更加了解人体如何应对失重、孤立、辐射和长期飞行的压力。凯利的双胞胎兄弟之前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他参与了同期地面研究,帮助科学家对比了解太空旅行对身体和心智的影响。
空间站的轨道覆盖了地球表面的90%,这也为其提供了研究和拍摄地球的绝佳机会。空间站上的工作人员不仅见证了新设备的抵达,还在研究暗物质特性和了解太阳系以及系外空间。他们还测试了卫星群运行时的网络荷载能力。
在这项任务中,美俄两国的紧密合作延续了15年来两国持续的全球合作,展示了语言、文化和工程哲学差异较大的国家间如何在科学和空间探索方面进行良好的协同工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对将人类带入太阳系深处至关重要。
在两人返回地球后,科学家将开始分析他们带回的数据,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6年时间才能公布成果。科学研究非常耗费时间,处理过去1年任务中带回的各项数据并非易事。另外,凯利和科尔尼延科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还在空间站的冷藏箱中,得等到SpaceX的龙飞船将其带回。在研究过程的最初阶段,科学家可以看到我们期待的一些迹象,但是最终结果要在两人返回地球很久后才能完成。
和其他成员一样,凯利经常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太空时光,比如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其中的精彩内容包括迷人的地球影像、正在进行的空间站科学实验的片段,甚至还有和美国总统的通话。
操作
在任务期间,凯利经历了6次与补给飞船的会面。他参与了SpaceX公司第六次商业补给时的机器人控制龙飞船任务,以及Orbital ATK公司第四次商业补给时的天鹅座对接。日本HTV货运飞船和俄罗斯“进步”号补给飞船也为空间站带来了数吨物资。
这一年中,包括与凯利和科尔尼延科共同飞天的根纳季・帕达尔卡,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13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协同工作。
在空间站的日子里,凯利三次走出太空舱进行太空漫步。第一次漫步时承担了一系列升级和维修任务,包括为迎接美国商业飞船抵达新的对接口铺设线缆;第二次成功配置了空间站的氨冷却系统,并使空间站完全恢复太阳能发电;第三次恢复了移动通信设备的功能。
返回
在凯利回到地球后,探索任务仍将继续。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人类研究项目将根据计划在凯利返回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采集其太空旅行任务后的医疗数据。对于双胞胎研究项目,美国航空航天局会持续收集返回1年后的数据。
凯利在落地后24小时回到了位于休斯敦的艾灵顿基地,在美国土地上踏出了离别1年后的第一步。他登上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飞机,参加了由家人、朋友和祝福者组成的欢迎仪式。美国第二夫人吉尔・拜登博士、白宫科技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博士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共同出席了欢迎仪式。
任务幕后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社区讨论了这次任务的历史性成功,认为它充分应用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来采集身体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数据,也讨论了宇航员在更长时间的任务中面临的挑战。
1:5万地形图的核心内容是要在地图上表示出地面上每个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用立体坐标表示的话,就是测出地面上每个点的X、Y、Z坐标值。1公里长的一条实际道路,在图上有2厘米的长度;100米长的一所房子,在图上只有2毫米长。
那么,在茫茫沙漠和皑皑雪山上,地形图又是怎样测出的呢?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有点像3D电影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处长燕琴说,完全由测量人员在地面上测量来获取数据的全野外测量方式,一般在绘制像1:500以上大比例尺的城市地形图时才采用。而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主要靠航天航空摄影测量来获取数据。
这个原理有点像拍3D电影。人看物体之所以能获得立体影像,是因为人的两个眼睛视角不同,获得的影像叠加起来就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地形图数据,也是要对同一个地点从两个不同角度摄取影像数据,再经过技术处理,就可以提取出这个地点的立体高度,也就是说,测出这个点的Z坐标。
通常我们理解的航空摄影都是拍摄光学影像。但是遇上云雾笼罩的情况,就必须采用雷达遥感技术,利用接收发射的微波信号来获取影像数据。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就必须使用卫星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它们的测量原理是一致的。
控制点测量和地理要素比对,还必须实地现场调查
神秘的巨大引力
在探测器离地球越来越远时,研究人员首先注意到了这个异常现象,因为他们观察到来自探测器的微波振幅出现了跳跃变化。在每个探测器的多普勒频波中,研究人员都发现了未曾料到的振幅变化,而这种飞船的多普勒频波一向都比较稳定,它最终可能在漫无边际的太空旅行中摆脱地面人员的控制。
现在已退休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人员约翰·安德森首先发现了“先驱者”号的异常现象,他说:“我们有一种多普勒效应的模拟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所有的外空间天体做实时监测,只有模型不工作时这种监测才会消失。我们让这种模型监测天体,所要做的就是在探测器飞向太阳时给它一个稳定的加速度”。
这种无法解释的力量被称为“‘先驱者’号异常”,它似乎一直影响着“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的运行。在飞船远离太阳系的时候,这种神奇的力量使得它们的运行速度减慢。这种力量是否源于探测器本身?它是否来自一些暗物质?还是一些物理学或万有引力的新规律在起作用?像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仍旧不能给出答案。
然而,在对“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长达数十年的空间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分析并对一些遥感数据认真研究后,科学家或许能够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经过国际研究小组对这些新数据进行的大约1年的分析后,这种神奇力量的来源也许真的会水落石出。
最大规模的牛顿定律验证实验
斯拉瓦·图里谢夫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近十几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先驱者”号的异常现象上。图里谢夫说:“可以说,‘先驱者’号探测飞船对牛顿物理定律做了最大规模的检验,这也是人类一直想要做的,然而实验却失败了。如果我们将来能够在传统物理学规律中找到可以解释“先驱者”号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那么将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图里谢夫努力在“先驱者”号异常现象的起因认定方面保持客观态度。他表示,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物理学原因不仅可以证实牛顿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还能使航天工程人员在设计未来飞船时把“先驱者”号的异常现象考虑在内,从而让飞船更稳定的飞行。
研究人员想要确定“先驱者”号探测器的电路或者两个原子能发电机是否射出了红外线光子,然后这些光子又是否迅速地打到了航天器像碟子那样的天线上进而引起了反冲作用。图里谢夫认为,这个过程就像阳光打到太阳能帆板上一样。盖里·金塞拉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飞船热能工程和飞船设计的总监,在对“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包括原子能发电机在内的各种热能放射热量的分析和模拟后;认为由探测器自身原因造成“先驱者”号异常现象的可能性为55%~75%。
遥感数据有望揭开“飞行异常”之谜
在研究人员对“先驱者”号异常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后,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先驱者10”号获取的空间观测遥感数据上。图里谢夫和他的研究小组不仅得到了“先驱者10”号大约30年的遥感数据和“先驱者11”号20年的数据集,还整理获得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飞船完整、详尽的遥感数据。
关键词:妇女病 患病率 普查普治
现将我院2003~2007年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为妇女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3~200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婚妇女7505人。
方法使用统一妇女病普查表格,由妇科医生按内容填写,常规进行妇科检查、白带检查、宫颈刮片、妇科B超、乳腺红外线扫描。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Ⅲ及《外科学》。
结果2003~2007年妇女病普查情况见表1,妇女病分病种患病率情况见表2。
讨论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知识管理效率,结论显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都有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低,主要因为其规模无效所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这两行业规模效率无效;医药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低效导致。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DEA
在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兴衰。高技术产业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可见,相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方面[1-3],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年最新相关统计数据和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选择DEA(DataEnvelope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EA是根据已知数据,使用模型对多个变量的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之一,目前较多用在有关效率的分析研究中。在DEA中,相对效率的分布区间为(0,1),最高效率为1。DEA方法延续至今,很典型的有CCR、BCC、FG和ST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会涉及一个以上的产出,所以所采用的模型为多产出的CCR模型。TE指相对于投入来说,产出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决策单元已经位于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上;PTE指DMU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达到了效率的最大化状态。总之,投入和产出在t+和t-之间变动时,当D越大,效率越好。
1.2指标体系构建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而DEA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衡量效率的基本标准,用此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合理而正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投入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其中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R&D人员全时当量、机构人员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内部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专利方面的经费支出说明了对创新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对于知识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的支持,这些都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分为价值和技术的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产出的一个整体状况,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货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价值产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了在技术方面的产出。最后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借鉴盖丽莎等[4]的研究指标,构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及分析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3》中,采用2012年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说明它的知识管理效率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投入和产出或者这样的比例继续投入的话,该产业的产出将会处于高效的范围之内,知识管理的效率也就一直会维持在高效的水平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如此的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专业性强,智力资源的含量较高,属于较高的具备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一般劳动力和低端行业的资源介入,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可观的产出,致使其知识管理效率高。但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导致了多的投入不会有多的产出,所以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方面不可盲目投入,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
医药制造业无论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较低,其中规模报酬的递增也为医药制造业留下了大量的投入空间。由表3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知识管理的投入和产出极为不平衡。从产出来看,目前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9286008万元,还没有达到就目前的投入而应得的产出为56235860.371万元,但是在技术产出方面,有效发明的专利数达到了预期的要求。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广告的投入力度也比较低,在消费者心里的知名度比较低。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企业数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9、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10的投入都过量。当产出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时,R&D人员全时当量应该减少26003.143人年,减少高技术产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也应该减少751034.454万元,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是产业的重点工作对象,而如此多的投入却没有赢得应得的产出,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产业的资金负担;企业数也比较多,应该减少4369个。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这些指标表示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中知识投入方面技术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这些方面的效率体现最能突出知识管理效率。表3显示,医药制造业关于技术的购买、改造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都明显较高,目前比预期的支出要多达979948.762万元,这样的经费配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医药制造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和政策控制严重的原因,导致了这一行业很难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的知识投入明显超出了目标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如此多的投入都没有获得较高的产出,可见医药制造业的知识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投入过剩而产出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压力。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在这五大产业中是最低的,只有60.6%,低于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表2显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与其规模效率都比较低,表明其知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就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特殊性。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高端性,国家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人才要求也比较严格,这一行业的各方面门槛都比较高、政策限制较多,行业的性质导致了通常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几年或是几十年来完成一个目标,使知识的循环转移不自由,表现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不稳定,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一行业的产出会以比投入更高的比例增长,也就表明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大,知识管理的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差别都不大,都处于无效状态,主要源于两个产业规模无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减,其基本原因是缺少独特的高端技术,一直都使用低端劳动力和普通技术,依靠劳动力来提升产出。这种加大产出的做法短时间内还行,但是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不断地增加普通劳动力就不会再提升产出,反而会使产出降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与这一行业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劳动的专业分工上看,属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为普通的行业,但是纯技术效率较好。
3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12、0.951和0.859,与陈士慧等[5]测度的2008年的结果相比,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下降。这与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有关。根据张杰等[6]的研究,中国渐进性的市场场化改革引致了要素市场扭曲,即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和管控人为压低了要素价格,延缓了市场化进程,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会倾向于使用廉价的有形要素获得利润,甚至从事寻租活动获取超额利润,而对于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度高、投入高、效益高和风险高的四高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促进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1)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人才的引用和培养,推进知识创新和扩散,保持行业和技术的开放性,尽可能推进该产业高技术化,提高整体竞争力。(2)注重高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体现了知识的研究、转化和消化吸收的效率,人是运用知识的主体,人才是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长期加强人才的培养,鼓励人才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从人才的角度推进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3)强化对优势产业的支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其知识管理效率也最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学研平台,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4)实行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常态化。尽可能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并保持连续性,定期测度。这样,有利于掌握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及其变动态势,及时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42-48
[2]惠树鹏,张玉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5
[3]吴旭晓,许正中.基于超效率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22):110-112
[4]盖丽莎,董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2-75
[5]陈士慧,田王君,董芙蓉.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