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微型企业; 机遇; 优势;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出台。新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并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各型的具体标准。这是我国首次把微型企业从小型企业中划分出来,反映了微型企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彰显出国家对微型企业的重视。
一、微型企业的新机遇
微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划分新标准的亮点和突破,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导向。本次划分不仅使中小企业的类别更加清晰,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后续的相关政策扶持,也必将进一步以新的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为依据,实施具有针对性、更为细化和差异化的扶持举措。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2011年11月,国家财政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三年内免征小微企业22项行政事业收费,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这些都为微型企业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微型企业的挑战
微型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融资难。大部分微型企业只是一个公司外壳,没有任何有形资产,业务往来时,难以在顾客心目中形成有实力的形象,在较大的项目中无法与大公司竞争,使得微型企业的发展机会减少。微型企业的稳定性差,成活率低。调查表明,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微型企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退出了市场,生存是大多数微型企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另外,微型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差,许多企业内的老板、销售员、维修工、送货员常由同一人担当,且员工往往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人才匮乏使得微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从而制约其发展。
三、微型企业的优势
1.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大公司做决策的管理者往往通过下属了解顾客,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沟通会受时间、环境、下属表达能力以及领导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顾客难以做到全面的认知。而微型企业决策者贴近市场,容易全面、准确地了解到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有时这种需求还可以转化为公司新的发展机会。
2.经营决策快。大企业一般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往往做一个决定需要很多人签字,等到领导层同意时,机会已经失去或者机会虽未完全丧失但顾客已产生强烈不满。而微型企业则不同,决策者可以快速做出决定,所以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时效性方面往往优于大公司。
3.易于与顾客建立密切的关系。营销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关系营销,就是与关键成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建立长期满意关系,目的是保持长期的业绩和业务。据笔者了解,市场上许多微型企业都是靠关系开展业务的,即使只有一个客户,也能赚个盆满钵溢。
四、微型企业的发展策略分析
1.明确目标客户
微型企业要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最重要的是选择并了解自己的顾客是谁,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自身条件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
2.牢固树立顾客满意的经营思想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仅仅满足顾客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取悦他们”。施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发现在过去的18个月中“完全满意”的顾客重复购买施乐产品的次数比“非常满意”的顾客多出6倍。一般来说,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或她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如果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不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顾客就满意。如果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或欣喜。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追求者,将从他们所认知的能够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产品。顾客让渡价值是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我们相信,顾客能够判断出哪些供应品将提供最高价值。在一定的搜寻成本和有限的知识、灵活性及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他们形成一种价值期望,并根据它而行动。
3.有针对性地筛选顾客
因为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的利润率不同,所以有目的性地筛选顾客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货款能否及时回笼。微型企业的规模小,抵御资金风险能力差,所以有选择性地寻找顾客是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一般来说,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回款时间短,对价格的敏感度低。有钱人的钱更好赚,这也是犹太人做生意的一个技巧。当然,每个行业和企业的效益都会有波动,管理者要做到随时观察,及时调整。
4.自主灵活地选择供应商
有的微型企业自己不生产产品,只提供销售。这样寻找适合自己的供应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高、服务好,就会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增加顾客重复购买次数。同时,也会降低维系老顾客的成本。相反,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差、服务不及时,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和顾客的合作关系。
微型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及销售渠道建立起密切的价值链关系,提高顾客的整体价值,降低顾客购买成本,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从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5.主动搜寻市场机会
做现有的业务时,搜寻更多与现有产品相关或不相关的发展机会。微型企业一般资金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对一些产生规模后成本会大幅降低的产品,微型企业经营不占优势。所以寻找一些竞争激烈程度小的产品来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并且这类产品的顾客搜寻成本和开发成本也较低,微型企业应关注此类产品。只要用心观察,仔细挖掘,就会发现客户的许多需求并未得到满足。顾客也在搜寻合适的产品。如果找到这种机会,有时拜访一次,顾客就会产生很大兴趣。一旦找到这种机会,往往在其他客户那里也可以复制。
6.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有利,有时甚至可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微型企业由于实力与规模的限制,很难在大众消费市场与大中型企业竞争。微型企业比较适合于扮演市场补缺者和专业化服务者的角色,可以通过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微型企业可以分析研究消费者的各种具体需求,准确地把握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消费者往往通过知觉质量感知产品的价值,而不是通过专业的指标评价。由于消费者不是产品专家,只能依据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如产品功能、式样、售后服务、保修期、销售产品的商店形象、价格等来判断产品质量。所以,微型企业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知觉质量预判,明确差异化的重点是什么,进而针对具体的消费对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微型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生存和发展,微型企业必须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立足自身优势,拓宽发展思路,主动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 郑伟. 浅议我国微型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提升途径[J]. 营销策略, 2011,(12): 46-47.
[2] 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M]. 梅清豪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 青. 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及相关政策解读[J]. 企业论坛, 2011 (12): 83–84.
1.不完善的资本结构。不完善的资本结构对企业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使企业背负巨大的财务压力,偿付能力较低,从而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自身资金积累,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等信贷机构。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资本结构不完善,使其负债率较高。一旦销售策略出现问题导致产品滞销时,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影响企业发展。
2.投资缺乏科学性。企业为了获得流动资金而争取外资加入,但很多企业对外资过于乐观,未考虑其存在的风险,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内部资产投资决策同样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其可行性分析不周全,无法获得全面的正确的信息,出现错误投资,从而带来经济风险。
3.不合理的资金回收策略。不合理的资金回收主要体现为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量而采取的错误的营销战略,此时企业往往盲目的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允许客户赊销产品。但最终导致企业呆账、坏账过多,不但没有提高企业利润,反而使企业投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急于获取利润而忽视了对经销商的信用度和发展前景的衡量,很多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倒闭导致企业无法收回成本。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模式。
二、符合市场发展的企业营销策略
1.快速降价式营销策略。价格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其又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企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策略防止产品积压。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要难免处于产品滞销的危机之中。此时,只有及时降价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才能短期内为企业收回成本,防止损失过大。符合市场规律的薄利多销模式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策略之一,通过降低产品的毛利率,可促进资金回收率,增加产品销售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动,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其发展。但对于这种营销模式,企业要注意拿捏,以免过度降价导致的不良发展。快速降价营销模式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并且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销售模式。企业应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2.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策略。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利润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这要求企业决策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并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营销战略和基本经营理念。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不仅仅是依靠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更应该通过谋求产品结构的某种最佳组合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比,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基于此,企业发展应以提高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率和获取率为核心,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3.节约式营销策略。节约式营销策略主要应用于企业出现内部危机或者外界环境发展巨大变化时。如经济危机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产品供应出现过剩,社会事业问题严重,处于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同样面临裁员问题。此时,企业市场需求总量处于绝对萎缩状态,这要求其采取收缩市场战线的策略。多数企业在面临巨大经济危机式会采取该策略,要求不能盈利的市场战线下线,关闭盈利较少的分公司,并且要对企业营销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从管理角度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应分析市场所处位置的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对其进行重新排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利润的正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状况较差的地区,管理人员应具有长远的眼光,不断通过发现潜在的客户以维持其发展。这种细致的分析模式可获取商的同意,并帮助其整理相关地区资源,促进销售资源集中。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此方法可降低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运营成本,实现有效的经营模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民间金融支持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产条件、生产规模、技术支持、信息透明度等等,而在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能力差,因此往往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流动快,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具有资金来源灵活、交易成本低、交易快速简便、金融支持类型多等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也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要想使得资金来源得以保证,就必须要处理好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民间金融似乎就是为中小企业所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非常紧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最为及时、快速、便捷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支持手段,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可能会有别的金融支持形式出现,但是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2.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有着很强的可行性
由于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再加上民间金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决定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也有着很强的可行性:第一,在民间金融发展中,中小型企业是最为合适的投资对象。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同时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业务活动范围小,所以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型企业得以更好地为国名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有限的投资对象,而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相同的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产权结构等也就决定了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有着很好的投资基础,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民间金融最好的投资对象;第二,民间金融有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快速平稳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都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更多家庭愿意把经济收入都存起来,以便为日后的养老做准备,而不愿意过多消费。这样也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三,不断规范化的经济市场政策保证了民间金融的良好发展。尽管民间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以往的发展模式一直都不太规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产生否面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民间金融也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而且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不断加以完善与成熟。
二、民间金融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同样民间金融也是如此。民间金融在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会使得中小型企业由于所要承担着高利率的借贷利息而面临着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这对于经济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的来说,目前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经济市场制度现已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民间金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监管不力的地方。这就使得很多地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民间借贷、非法融资、洗黑钱现象,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发展。
2.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营业负担
由于多数的民间金融借贷利息都很高,这样就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到期无法偿还而违背贷款协议时,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甚至会使得资金链发生断裂,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3.民间金融容易导致混乱无序的融资局面出现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缺少必要的监管,而民间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当地居民个人经济财产,这样就会使得银行存款数量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到银行实际的放贷业务以及收益活动,导致一直以来都依靠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型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要对于民间金融进行规范,使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潜在作用,对于发展策略进行优化。
1.政府需要对于民间金融发展加以规范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此外还要对于其发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使其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所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民间金融机构
由于中小型企业种类繁多,因此就需要民间金融朝着多元化复合型方向转变,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在民间金融机构基础之上建立起民间小额贷款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资金数额非常小的项目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因借贷数额较大而为企业小型项目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3.逐渐实现民间金融市场化定价
政府要逐渐放开对于民间金融的定价管辖,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自身情况而实现自主定价,从而将民间金融利率实现市场化与自由化发展。同时还要鼓励民间金融不断进行创新,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4.建立起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的中介机构
各地政府部门需要提高民间信用力度,在各个乡镇地区建立起中介担保公司,发展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同时也可以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保障其资金安全。利用中介机构进行担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信用度,拓展其融资渠道,避免中小企业因抵押物少、担保能力差而影响到其自身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真正在民间企业中发挥出自身作用。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生命周期 融资策略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高科技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孵化培育、发展培育、成熟转型升级培育等工作,也就是说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成长周期都要为高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金融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阶段性的扶持工作,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仍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即处于发展初期,对这一阶段企业的重点扶持关系到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
一、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初创期。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
(一)种子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种子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其只不过存在着符合未来高科技企业的某些技术特征,而现阶段的技术也只是处于想法阶段,创业者只存在着技术的理论想法,而该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只有不到12%,其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在种子期阶段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存在的巨大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此阶段企业存在的最大风险因素。从分析具体技术风险来看,包括以下两种不确定性风险:
1.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技术风险的第一种风险是生产的不确定性,即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及现有的原料质量及供应状况能否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这些未知的生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相关的技术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即便转化为产品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时间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技术虽然暂时看具有超前性,然而放长远来看,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后,能否长期保持其先进性,即该项技术能否长期经受市场的考验。当然任何技术都会被新技术所淘汰,所以判断技术是否有时间生命力的时候,必须重点关注该项技术能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和提升。
(二)初创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当高科技企业从种子期发展到初创期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科技的企业技术已经转化成了现实产品。这个时候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企业需要购置相应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产品的生产量。另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建立销售渠道,将产品投向市场。此阶段企业的风险发生了重大改变,突出表现为: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此阶段高科技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出现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涉及到了日常管理和重大投资管理。而从现实高科技企业创业者现状来看,创业者普遍都是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到相应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而这两个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市场风险。高科技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产品投向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此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市场的营销工作,这都关系到未来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等关键问题。
3.财务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阶段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表明,研发阶段与该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比例大致为1:10。所以,企业会产生相应的融资问题。仅依靠企业自我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必然产生相应的财务负担,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越来越大。
二、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必然决定了企业在各个阶段可获的资金来源的可能途径。结合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路径图,如图1所示:
■
图1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路径
(一)种子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种子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并不大。资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产品的研发,一般依靠企业创业者的初始投入资金即可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量。有些高科技项目如风电等项目可能需要的研发资金会比较多,此时企业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这个时候企业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或者争取政府补助。由于该阶段,企业还无法产生现金流入,所以现阶段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等金融结构的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该阶段企业也可以积极寻求天使投资人的投资,天使投资是企业科技积极考虑的一种外部融资渠道。
(二)初创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初创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很大。企业创业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已无法满足发展所需,此阶段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的帮助。然而此阶段企业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又比较大,而收益相对比较少,且不确定性很大。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并不乐意贷款给高科技企业,这主要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不足有关。那么现阶段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主要是争取政策性贷款、政府补助以及风险投资。此阶段企业的特征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者,企业在选择相应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不可来者不拒,而应该有所选择。在选择风险投资人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引入风险投资人资金的同时,更要考虑引入的投资者能否改善公司的管理水平,能否有利于公司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另外,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企业集合债。企业集合债是一种非常适合高科技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可以在此阶段积极参与集合债的发行。
三、 完善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种子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政策性贷款机制的政策建议。目前种子期阶段的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数量相当有限,而此阶段的企业更需要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造成目前不良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机构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由于一些特殊关系反而获得了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要改变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的矛盾,就需要贷款机构建立一套项目选择机制,将资金投向真正有成长潜力的项目。在考核项目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的时候,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显然并不适用,因为种子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财务数据值得分析和评价。所以项目的选择机制必须以其他衡量指标为主,如技术新颖性、技术可实现性、技术未来可改进性以及创业者的背景等指标。在进行项目评价过程当中,应当举行专家论证,而不是单纯由贷款机构来决定。另外对政策性贷款的发放也应该是逐步发放的过程,对于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要跟踪分析,从而为下一步贷款的发放提供依据。
2.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天使投资都是由民间资本构成。然而从我国民间资本的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的民间资本仍游离于健康的市场之外。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地下钱庄等渠道,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有关。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天使化,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天使投资以优惠,使得民间资本能够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初创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风险投资的发展建议。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投资是组织化的投资,其有着明显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从我国风险投资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同时从投资阶段企业的数量看,风险资本用于初创期的发展相比较于其他阶段要偏少,仅为10.61%。风险资本更关注的是处于扩张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成熟期企业最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所获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42.49%,如图2所示:
■
图2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分布图
资料来源:2011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
风险投资的特性本来应该是更为关注处于初创期和扩展期的企业,然而我国现状是成熟期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战场,这主要与我国对风险投资的引导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有关。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仍旧是以企业回购为主,而健康的退出机制是应该以企业上市退出为主。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发展仍不成熟,国家应该适当降低高科技企业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新三板也是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目前市场容量有限。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平台,拓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对风险投资引导方面,国家应当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投资收益给以差别化的优惠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投资于初创阶段。
2.企业集合债发行的建议。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集合债的形式实现融资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发展比较缓慢。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集群的识别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存在不足。对于融资集群的甄别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力,重点甄别指标应围绕研发成果的行业认可度、行业定位和发展前景预期、现有内部治理结构,兼顾集群内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互补性、研发连续性、地域协作性等因素(徐鲲2012)。融资担保体系可以由多家担保公司进行联保或者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的反担保等多层担保来释放担保风险。
3.商业贷款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从国外的先进经验来看,无论是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美国,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德日,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尤其重视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了与高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如美国根据高科技企业初创期间的特点,推出了具有风险融资租赁、浮动设押、分享股权贷款等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与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特征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无论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鲲:基于协同理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
[2] 耿方辉: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以IT类企业为例[D].山东: 山东大学,2009.
[3] 耿凯平: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3
[4] 陆岷峰,高攀:集合债券融资方式的普及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7-02
1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李春瑜.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039-02
一、绿色物流的起源和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的恶化、资源短缺等危机的加重,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和经济运行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于是一场保护地球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绿色革命”在生产流通以及消费领域中应运而生。随着经济转入成熟发展时期,物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现代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在此背景下“绿色物流”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物流业中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物流管理的新方向。
绿色物流是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以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一种全新的物流规划和技术实现高效能的物流运作。它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一系列的专业活动。它站在环境保护的高度完成战略规划和统筹,并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分析。它更多的是强调全局的利益和全方位的发展,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发展和更有利于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 绿色物流是从管理层面去抑制企业物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实现一种产业化、协调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核心的体现,绿色物流的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有集约资源、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集约资源是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绿色运输是指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绿色仓储是指,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绿色包装是指,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 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绿色流通加工是指,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是指,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二、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
(一)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
我国的物流业属于朝阳产业,企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绿色物流的认识不够,很多物流企业对于绿色物流的内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正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才使得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相关政策,导致物流企业发展规划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好的理念有助于指导绿色物流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逐步地解放思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绿色物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绿色物流的正确理念指导实践的发展。详细一点来讲: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在确立合理的绿色物流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地强化舆论宣传,将绿色物流的理念深入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为绿色物流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做好强而有力的基础。
开展绿色物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物流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活力,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审时度势,逐渐地转变过去那种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尤其是在运作方式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等手段,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在更大的程度上降低损耗,节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防止再污染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
(二)制订和完善与绿色物流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针对物流行业的规定不多,物流行业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导致我国物流标准的认定跟国际上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我国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实行强制性环境监管的能力,缺乏对物流企业有效的监控。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行业标准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但管理机制不健全,标准缺失。
为了更好地开展绿色物流,除了企业自身条件外,政府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物流业的发展观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不仅要从企业的层面去努力,也需要从政府的层面给予政策的支持。我国政府应该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从国家的高度做好绿色物流,明确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方向,克服一切障碍,让绿色物流的发展更加顺畅。通过确立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比如加大环境立法、许可准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制定适合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机制的政策;对环保效率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一定程度的扶持;鼓励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令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物流企业进行整改;支持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发展新兴的物流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提高物流产业的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建立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绿色物流标准制度等来规范和约束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绿色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新技术、新能源
我国交通工具的增长速度与交通路线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从而降低了物流效率,与绿色物流相违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落后,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缺乏对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的基础投入;仓储设施落后,库容体积小而分散,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物流开展的效率。
我国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拥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网络,不能实现配送优化和运输合理化,没有充分地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另外,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设施建设滞后且不配套,物流格局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要实现物流的绿色发展,必须加强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达到规模效益,提高物流的效率。首先,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空间布局,加强设施间整体联系,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同时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要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即让更多的企业共同利用物流基础设施;再次,要对既有物流设施和资源进行改进利用。通过科学的整合规划,可以提高既有物流设施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依托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立和共享公共信息平台。
(四)培养和引进高级的绿色物流专业人才
在我国,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都不是很高,专业技术薄弱已是普遍现象,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相关教育事业的开展缓慢,学校开设课程相对滞后以及其研究成果水平不高;二是难以形成对专业物流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各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高校以及其他各大科研教育机构应增设与绿色物流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一大批具有丰富绿色物流理论知识的绿色物流实务人才。二是企业应积极引进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各大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国际合作,增强我国绿色物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促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运用到企业的实践操作中,提高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此外,还应引导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如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不断培养和造就大批熟悉绿色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开拓进取、有创造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使绿色物流有一个更科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积极探索适宜的绿色物流应用模式
【关键词】 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一、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概述
(一)“国进民退”的概念界定
“国进民退”是一个经济学语汇,用于表示某领域内国有资产的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的现象。狭义上,它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内市场份额的扩大,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缩小,甚至退出。从广义上讲,除上述狭义方面的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内任何经济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在“国进”还是“国退”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中主体地位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为目标,是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二)我国的“国进民退”现象
2007年开始,中央推进收缩型宏观调控政策,资金链已经紧张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又遭到金融危机的重创。2009 年,为抵御经济危机,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上之前的4万亿经济投资刺激计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小企业受益并不明显,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4 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这都导致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现象的上演。如2008年中粮集团收购“蒙牛”;2009年民营企业的东星航空和鹰联航空被国营航空公司收购、重组,日照钢铁易主国企山东钢铁集团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民营资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是,政府虽然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不断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了恶劣影响。我国现在是打着提高资本集中度、维护经济安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名义,排挤民间资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危机和“国进民退”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国有资本在五大经济领域占有绝对的控制力:一是能源、资源、电信、电力、钢铁、航天等领域;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四是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报纸杂志出版等;五是文教卫生医疗领域。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在轻工业制造业和日常生活服务业这两个领域。与仅发展了20多年的民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国”与“民”的现实总是存在于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这个现实国情基础上。
2.国有企业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发展受限。我国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尽可能减少损失,稳固和强劲经济发展势头,国家更是重视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我国多为中小型企业,本来实力就相对薄弱,加之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挫折,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国情决定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面对国企的强大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行政性垄断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行政性垄断得不到有效抑制是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然而在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供求关系严重扭曲,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加剧了结构扭曲。如何有效抑制行政性垄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困境
1.被国有资本挤出,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扶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濒临破产的企业伸出援手。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基于行政干预的“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现象,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垄断,这一现象构成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成为了旁观者。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似乎成尴尬之态。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又被称作“中小企业29条”。相较于“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性,“中小企业29条”则更具针对性。然而,“非公经济36条”自2005年颁布至今,除了具有历史意义外,在现实中的落实则是显得苍白无力。
2.融资困难,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中国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严重缺乏。融资问题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中,直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等。但受到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融资困难暴露出我国在经济整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等方面的重重矛盾,正因为诸多难点集中一处,又互相交织,所以这个问题一旦进入到操作层面,就总是难以真正得到根治。2008年宏观调控从偏紧转变到放松,但无论国家政策是“松”还是“紧”,民营企业都同样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3.税收负担较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税负重是民营企业的又一痛处。《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税收收入7862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6%,比2007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中指出,结构性减税在当前危机下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实行普惠制减税,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却是对大型国有企业优惠多,对中小民营企业优惠则较少。即便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但优惠税率仍然过高,使得不少应予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1.正视当前挑战,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国有经济的垄断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欲望和融资能力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处理好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逐步减少国有经济垄断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空间。从发展大方向来说,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到民营资本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优势为民营企业搭建更好的产业链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带动民营的作用,联合起来与外资竞争,保护民族产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政府不应仅考虑到对国营企业的扶持,还应尽可能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减少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各种障碍,消除人为限制性因素,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在更多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使民营经济真正享受到市场经济下应有的国民待遇。在“国进民退”,国营企业大规模抢占市场,排斥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服务业领域,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以拓宽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其增长空间。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放宽政策限制,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业,做到本地民企与外地民企的很好联合,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发展和管理经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应减少对外部制度的依赖,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树立人才意识,吸引和培养人才。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现在企业的发展讲求团队协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发和培养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次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学习市场经济只是及管理知识,还要积极投身去市场竞争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要认清市场形势,树立开放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再次民营企业要现在“国进”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要推进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企业制度与管理,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使民营企业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民企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自身的发展。
“国进民退”单纯作为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市场体制是否随之进行调整。“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如果市场机制并没有迅速跟进,为国有企业度身定做的制度没有被打破,加之民营企业先天性不足以及后天失调所导致的缺陷,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强硬政策下,民企发展举步维艰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发展来看,“国进民退”本质上是一种退步。经济发展必须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国家应渐渐放手,让企业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尽量减少国有控制、国有干预,我国的企业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睿.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李银.“国进民退”卷土重来[J].新经济.2009(8)
[3]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2009(20)
[4]刑少文.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J].南风窗.2009(4)
[5]王建国.试论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J].经济师.2008(5)
[6]李红.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4)
[7]迟到,张磊.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8]琳,史凤阳.试论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动力机制[J].中国商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