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篇(1)

随着新技术发展,医学编辑工作已经由编辑技术单纯化转变为编辑技术现代化、出版市场的多元化和专业知识全面化,所以医学期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医学期刊要想在众多科技期刊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编辑,提高竞争实力,实现医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①。本文分析了医学编辑所面临的问题,着重阐述了医学编辑政治思想素质、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修养和语言文字等业务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医学编辑素质,提高医学期刊质量。

一、目前医学期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期刊的编辑,医学编辑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文学编辑,或者是医生,或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此类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编辑业务或者是医学专业的学习,知识结构不全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编辑尚需进一步系统学习。编辑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影响医学信息的交流,制约医学期刊的发展。

2、医学知识老化

实际工作中医学编辑因稿件数量繁多、编辑人员相对较少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接触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因此相对而言医学知识老化速度也快,导致与作者无良好的互动沟通,也无法把审稿专家的意见准确地反馈给作者,因而影响文章的质量。

有时候医学编辑只注重文章中医学知识和文字的对错,而忽略了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忽略了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②,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作者的不负责,更是对读者和社会的不负责。

4、人员梯次不合理

大多数医学期刊经济效益较差,年轻编辑职业素养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流动性大。因此,编辑普遍为年龄较大人员,导致编辑人员梯度不合理,使得期刊创新性差,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接受能力低,因而影响期刊质量。

5、的供需矛盾

目前各个刊物投稿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加,但由于受到刊物数量和篇幅的限制,不是所有来稿都得到发表,编辑应坚持公正无私,秉公待稿,不以稿谋私。

1、政治思想素质

医学编辑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核心素质。编辑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格遵守出版纪律。医学编辑从学校起就应该培养具备政策、法规等政治思想素质③。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政治素质能够增强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能够把社会效益摆在所应有的地位,这对贯彻有关政策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2、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编辑的核心素质之一。编辑工作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工作,因此只有具备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长期无怨无悔地从事这种工作。编辑除了具备普通人的一般的、共同的道德修养之外,还应具备编辑职业特殊的道德修养:

(1)无私奉献。作为编辑要专注地为作者修改稿子或是提出修改意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④,同时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2)敬业精神。编辑工作经常是枯燥无味的,同时医学期刊常常涉及的领域是编辑无法在实际中接触到的,因为需要编辑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相关的最新知识,因此一个没有奉献和兢兢业业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安心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

(3)精益求精。医学期刊中的作者大部分都是从事实践工作,文字功底可能较弱,所以医学稿子中,常有错别字、文法上也多有不妥之处,这更需要编辑逐字修改和进行文字加工,这也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主要手段。

(4)创新意识。医学编辑是医学期刊创新的原动力,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使科技期刊不断创新和发展。医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包括争取作品,寻找创新;掌握策略,逻辑分析;与时俱进,信息灵通。

3、医学专业素质

医学专业素质是医学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应具备全面、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医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随着各种医学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编辑不仅仅面对纯医学的内容,还包括许多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医学规模的扩大和个人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医学论文的技术更新较快,所以医学编辑需要既杂又广的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编审作者稿件时游刃有余。

医学编辑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具备有关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方面的业务知识⑤。医学期刊与一般的文学期刊不同,论文的每句表述都必须使用科学的医学语言,又要有精确的文字表述,并且要求语言简练,语句通顺,观点明确,逻辑性强。多学习同时期外国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期刊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和管理经验,促进医学刊物的质量。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编辑人员应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实现编辑部工作计算机网络化,包括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等。缩短出版的周期,提高期刊的现代化优势。医学编辑提高知识性业务能力的途径,要多阅读,多实践。

5、市场意识

现今是市场经济社会,医学期刊质量的好坏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体现,医学编辑只有在编辑过程中善于对医学发展新技术的预测和科学论证,才能把握期刊发展的命脉,走在时代的前沿,使期刊的知识引领医学的快速发展。

医学编辑担负着医学知识传播、医学知识加工、医学创新的重要责任,因此医学编辑的素质应该是医学专业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编辑业务知识等的有序组合和关联体系,也是一本期刊质量好坏的度量衡。一个好的编辑只有不断学习、博览群书、调整知识结构、拥有丰富、多层次的知识信息,才能善于应用各种知识资源,协调好作者、读者和期刊之间的关系。期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要求编辑保持思想开放,正确自我定位,与作者有效沟通,及时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从而提高期刊质量。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医学编辑的就业门槛,推行继续教育、参与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措施提高医学编辑的素质,以促进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李贵存,《医学期刊优秀编辑应具备的素质》,《编辑学报》,2008(4):375-376

②张印朋 等,《对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办刊常见问题的思考》,《编辑学报》,2008(3):249-250

③徐日君,《新闻专业学生编辑素质的培养》,《编辑之友》,2010(2):97-98

④王晓峰,《做自动自发的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编辑学报》,2008(1):85-86

⑤曹兵 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58

篇(2)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高等医学院校;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111-02

1 背景介绍

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国了解世界医学技术和中国医学技术走向世界的媒介,英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能够培养出既精通医学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各高等医学院校都相继引入了ESP教学。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通常所说的专业英语。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但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严明,冯莉,2007)。作为ESP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英语教学受到国内外医学院校的普遍重视。在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医学英语教学发展迅速,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ESP教学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迟滞不前。其中,缺乏必要的ESP师资力量是制约我国高等医学院校ESP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2 ESP教师的现状分析

师资力量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和完善ESP教学的关键。但是“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张燕等,2006)。ESP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医学专业课教师和普通英语课教师。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医学院校ESP教学的发展。普通英语课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对ESP教学中出现的特有语言结构、词汇和专业技能都不甚了解,特别是很多ESP教学都选用大量的医学原版材料,并且有时会涉及一些较为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内容是普通英语教师闻所未闻的。因此,他们只能采取语法翻译法教学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翻译,不敢深入涉及医学专业知识,ESP教学也就变成了纯粹的医学英语翻译课。

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教师担任ESP教师时的缺乏专业知识的不足。但一方面由于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ESP课程;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英语语言教学培训,其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语音、语法和口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同时又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ESP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医学专业知识,忽视ESP教学的重心,因而不能有效提高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最终把ESP教学变成了普通的医学专业课,学生感到非常失望。

所以,高等医学院校中的ESP教师必须既要拥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用娴熟的英语语言教授医学专业知识。事实表明,ESP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但长期以来我国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教师的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结构单一,偏向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ESP是多学科的活动的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我国ESP教学的开展(王艳,2010)。

3 ESP教师的培养策略

《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郑素平,罗志娟,2007)由此可见,ESP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但是,“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王艳,2010),如何培养ESP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3.1 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对ESP教学由谁承担没有统一的要求。无论是英美等英语国家还是新加坡、罗马尼亚、中国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把ESP课程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由英语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梁友珍,200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SP教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将高等医学院校中的英语教师培养成ESP教师。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通用英语上,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专用英语上(秦秀白,2003)。由此可见,实行30多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至少是一部分)将逐渐被专门用途英语所替代,这就要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变其固有的观念,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思考。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学习一些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从事医学英语教学是符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的。ESP教师应该知道专业领域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也许会很有趣(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1987)。况且,ESP的教学重心仍然是英语教学,只是范围缩小,目标固定,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因此,将英语教师培养成ESP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切实可行的。

3.2 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

篇(3)

为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教育体系[2],我教研室认真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合理设置课程,以整体教学更适应医学基础教育的延续性为立足点,消除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弊端,适当简化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过程,有选择地扩展专业知识,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临床知识。如“糖代谢血糖”一节,首先明确血糖的含义,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入手,探讨血糖升高、降低的调节机制;并引入糖尿病病例分析,启发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理论探寻临床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病机理,学会解释胰岛素的降糖机制;围绕中医临床特色,引入中医对“消渴”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原则,适时穿插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合理均衡的膳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再如,介绍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时,引入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洛伐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而由于这种酶的活性具有昼夜周期性改变,在午夜催化合成胆固醇的含量最多,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的降脂效果最佳,这也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基础和“择时用药”的用药原则。通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临床工作中就像一把钥匙,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医学思维体系,能应用所学理论揭示生命活动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

2紧密联系实践,渗透基本临床医学技能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临床医学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在实验安排上,选择临床医学上常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临床上血清蛋白质的分离,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激素对血糖的影响,PCR技术等,并结合本教研室生物化学科研课题,围绕专业特色开设开放性实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在实验考核上,我教研室建立形成性实验量化考核体系[3],以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思维、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择机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诊断或见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时将所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增强与临床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临床医学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在临床诊断中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与患者愉快的交流、沟通是提高诊断率的必要步骤,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3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少生物化学教师毕业于生物化学、化学甚至药学专业,他们的生物化学和化学知识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强,而医学临床知识普遍匮乏,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授课时往往对医学专业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割裂,无法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可以从多渠道入手,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关注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其次,通过与临床课程教师帮带互助、师承培训等方式讨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通过校内外学术交流、专题讲座、视频网络学习,安排非医学专业教师到医学院进修培训等[4],普及生物化学教师的相关医学知识,更好地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的过渡。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临床医学专业知识

篇(4)

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许多学校较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然而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调,许多学生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等等。因此,导致这门课程没有真正被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本文将根据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谈谈如何进行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

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

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

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模式与设想

一、引言

我国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社

会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国际间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需要大量的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外语教学改革也成为近几年英语界一直讨论的话题。医学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复合体对于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报刊杂志,独立解决运用语言时所碰到的难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各高校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认识,对教材和课程的设置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合新的教学需求。如何克服困难对医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把具有一定英语能力和基础医学知识的学生引入医学英语领域,参加医学实践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显得非常迫切。结合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就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理性思考。

二、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医学层次的学生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而且传统的教材只是一些单纯的阅读材料,。不仅内容跳跃性大,而且对专业词汇和理论原则,缺乏实施难度控制。部分文章的专业词汇量偏多,偏难。学生阅读时,要么一看三问(问老师),要么一看三查(查字典),增加了自学的难度,使学生很难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现有教听说与写作的内容不够充实,影响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课时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大专生二学年三个学期的公共英语约合216个学时,一个学期的医学英语仅有54学时(其中医学英语36学时,医学拉丁语18个学时),教学课时比例4:1。这种情况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学生不断扩招,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外语教学一直存在着工作量大,教师匮乏的现象,尤其是医学英语专业教师。一般说来,医学专业的教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但他们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欠佳,无法将医学英语的精髓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些教师在讲授语法和翻译时,更是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能有效地将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授公共课的英语教师正好相反,虽然他们的英语知识丰富,然而医学知识缺乏,信息量不大,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教学模式陈旧

在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单一输入法模式—语言分析+翻译,词汇讲解+翻译,阅读+翻译。一是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二是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结束时,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常用词汇,对于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根本没有促进。有些教师用一点多媒体,但用得不多,不够丰富,课件往往片面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课堂实效普遍不高,加上学生数量较多,有时100多学生在一个大班上课,教师只能讲授语法,翻译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调整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比例,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

各个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各自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时。学生入学时,依据英语成绩的不同实行分班分级教学。重点班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公共英语学时,增加医学英语课时。普通班以公共英语为主,专业英语为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在规定的学时修完后,还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供部分爱好专业英语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

(二)选用医学专业英语教材 ,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

现代医学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医学知识,同时还应有相应的外语交际能力。改革后的医学英语课程,不仅要适应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使用,还应增加医用口语,医学科普演讲等具体内容。医学英语教材不仅要加强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要增加听说能力训练的内容。另外教材应及时增补国外医学科学发展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提供学生渴望获得的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科学的选用医学英语专业教材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前提,尽快地编写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医学英语教材是近期高等医学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层次

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对外科技,文化交流所需要的,在听说,阅读,翻译,写作方面有较高医学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所以作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师,应该既具有相关医学知识,同时又精通英语。而在这类教师匮乏的情况下,应从现有英语老师中选择一些年富力强,又有志于医学教学这一事业的教师,对他们的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正规培训。笔者所在的学校已进行这样的培训模式有四年了,英语教师普遍反映在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中感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校还在临床医学教学教师中选择了一批英语过六级,专业能力强的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水平。这样做也能为以后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对外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聘请外籍教师对临床教师进行口语培训。去年我校派一名英护专业教师去澳大利亚一所医院进修半年。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此类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层次。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重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秋芳讲到:“给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身得鱼。”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时间,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英语教学途径,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可以选择一些重叠的公共英语基础知识外,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其专业有关的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不仅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教科书,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实用写作,听说训练。比如在进行说的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授课内容,采取角色扮演,专家访谈,演讲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口语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医学专业英语听力方面,教师应多方面选取听力素材,比如:诊断方面的对话,医学方面的短文,VOA或BBC英语新闻中的健康问题节目,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语言素材,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同时教师应注意把听力材料与专业阅读的材料结合起来,增加医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灵活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近年来以CAI(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各类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形象生动,学生在这种自然的交流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信息,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在课堂讲授方面,医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VCD视盘和光盘以及自己制作的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获取医学英语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p#分页标题#e#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认清形势,加强医学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结合不同的医学专业特点,搞好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整体改革,以及外语教学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建飞.中医药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河南中医学院院报,2004,(4)

2.莫再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J]. 外语界,2005,(4)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下面是小编精选收集的床医学专业实习鉴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参加各种活动,这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以及助学金。更重要的是,在“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下,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及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在校风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积极完成学校和年级的各项任务,积极向医院的医生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五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苏州大学医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好医生!

篇(7)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