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1 19:35: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摄影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摄影教育

篇(1)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茶馆 罗小菊 摄 四川美术学院

白球鞋年代 贾雪 摄 鲁迅美术学院

餐桌前的风景 杨威 摄 鲁迅美术学院

私人空间 宋扬 摄 北京电影学院

卧室 李春光 摄 北京电影学院

教堂 赵欣 摄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历史、现状

1984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委托鲁迅美术学院创建摄影系,1985年获准成立。摄影系在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摄影系,经过了20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全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

教学原则

从绘画基础的视觉训练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

从摄影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表现的强化性过渡;

从摄影创作的艺术规律向摄影表现风格的升华性过渡。

学生在入学时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再加上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除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以外,还特别强调关注当代、关注社会,以自我关注为方式,以摄影大师为范本,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强调学生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

学生就业方向

由于摄影建系的时间早,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摄影教学工作,全国50多所院校有我们的毕业生在任教;还有大批在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活跃的王宁德、阎实等。

(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

影、视不分家

四川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史、现状

2000年创办摄影专业。2006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导、影视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学院经常聘请顾铮、杨小彦、王南溟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

教学特色

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传媒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四年级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

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摄影类型、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只做自己熟悉的。对这类学生,鼓励其放开眼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方向。

(吴时敏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已达数百所,分类涵盖商业、纪实、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下几所院校为我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

某天 王宁德 摄

历史、现状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教育开始于1990年,2004年将专业教育定位于“影像”。

摄影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术带来的图像广泛传播,作为印刷学院的摄影教育一方面秉承这种技术优势,针对数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购进7台1600万像素到3900万像素不同规格的数字后背和数十台各规格数码相机,以及配套的高端图像处理与输出设施。在摄影本体研究的同时,继承印刷载体优势,在专业调图、色彩管理方面与印刷接轨。

教学特色

强化艺术创新与社会商业接轨的原则,一方面沿袭高校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暗房影棚实践体系,建设起以禄莱、仙娜座机、暗房相配套的传统拍摄制作系统;一方面配备从低端到高端的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后背组成的拍摄系统,以及完善的后期图像处理、输出和色彩管理设备等。

以商业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为核心,并辅之以纪实摄影、短片创作课程,将摄影、影像置于新媒体的框架之下,与现有的艺术设计、多媒体、三维虚拟、数字绘画、印刷色彩管理等专业密切联系,互为支撑,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历史、现状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与英国波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2005年通过英国教育部门的评估而正式设立的。200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每班约20人。学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的在职人员,比如上海《东方早报》图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摄影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国际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以及高层次的摄影教育、研究人员。

掌握摄影与传媒行业的国际规则、能够良好地对外交流与沟通,并完成国内外媒体拍摄、采编图像任务。

教学特点

在中国硕士点学习的中国研究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课题;他们分头拍摄、独自完成作业,但是一起讨论、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会意识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在英国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时开课,研究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作业,并且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上传照片与图片说明,讨论研究专题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互相评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程三步走

一年的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大量阅读、讨论,熟悉和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现代摄影理论,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训练适应现代国际摄影环境;

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规划选题和制定执行计划,独立完成两组专题摄影(要求在第三国的陌生环境里独立完成);

在选题的基础上整理、完善,通过图片编辑和文字合成的训练,做成一本达到出版质量的书籍。

(杨晓光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

跨国办学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

印刷学院里的摄影

篇(2)

在对香港优秀青年摄影师与摄影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当代的香港摄影和教育界一种声音愈唱愈响,即摄影越来越以一种表现终端的形式呈现;各种装置艺术、书法、绘画等艺术变现形式与摄影结合得更加紧密,共同作用表达创作者的观点。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是否还可称作是摄影创作”的质疑,但无法否认,摄影是它们的最终表现形式,而且二维化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达到了传播创作者意愿的意图。这也正是摄影作为可复制的二维视觉媒介在当代传播现状下的优势所在。

香港摄影发展及香港正规摄影教育的十年兴衰

冯汉纪/文

1975年我开始在理工大学任教,后在加拿大进修艺术专业,1987年毕业后回到香港继续任教。理工大学摄影系在1990~1991年间开办,至2000年停办,采取三年毕业制。香港理工大学与内地的教学方法不同,除了第一年有技术理论课程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如曲线等知识原理外,基本上不教授技术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掌握。香港理工大学开办近10年间共有7届学生毕业,每届20余名学生,共约100多名毕业生。据冯汉纪了解,毕业的这百余名学生中大约有两三个人是职业的商业摄影家,其他有在博物馆、学校等地任职。

纵观香港过去的摄影发展,香港摄影的初级阶段,约从19世纪90年代,英国将摄影带到香港开始。到20世纪初,香港摄影学会在20世纪30年代成立,并与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建立关系。在后者的影响下,香港开始了“画意摄影”的潮流。当时的香港摄影学会的成员基本上一半英国人一半香港人,再加上购买相机的成本非常高昂,要加入香港摄影学会,必须需要一定的财力,简单说,要有钱、有空闲时间、要会英文。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更多讲中文的华人也能有自己的摄影群体,又出现了中华摄影学会。之后的二三十年,香港摄影的主流是沙龙摄影。这时的沙龙摄影和之前的画意摄影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沙龙摄影是摄影师用拍摄的画意摄影作品投稿参加沙龙比赛。沙龙摄影可以说一直流传到现代。

而纪实摄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开始繁荣于香港,那时有几位在国外读摄影专业的摄影师回到香港,为香港摄影人带来了许多未见过的拍摄题材和拍摄方式,获得许多的认同,便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摄影。当代摄影与画意摄影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当代摄影发展到现在包括纪实摄影、观念摄影,有很强的学术性。

香港的摄影教育发展比较晚,正式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开办摄影系才算开始。香港摄影教育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正式的本科教育。现在虽然拿照相机的人多得很,可真正要研究摄影的并不多。现在的照相机太方便了,但对相机技术、原理等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一窍不通。技术性强的摄影师一般都来自职业摄影是这一类。现在香港有一些职业学校会有摄影课程教授基本的技术性很强的摄影教育,但是冯汉纪认为这样的教育没有观念的培训。观念上不到位,训练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东西。就现在香港摄影教育的发展的情况来说,我不太满意。我这一辈的摄影人已经老了,年轻的还有一点赶不上。

(作者介绍:冯汉纪是香港著名摄影教育人、策展人,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从70年代开始在香港理工大学摄影系副教授教授摄影相关课程,现同时担任策展人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客座教授。)

我的摄影教育三十年随感

高志强/文

自我1977年回港后就与摄影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受聘于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及理工学院设计系的教职差不多是同时发生,那时候我已投身专业摄影的行列,教授摄影只不过是兼职,想不到这份“兼职”一干已超过三十多年。

摄影中心与艺影会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除理工外,正统的摄影教育学院寥寥可数,有感及此与友人如冯汉纪先生等成立了摄影中心,除学校本身的基本课程外,又与中文大学合办了一系列的摄影文凭课程,为当时有志或热衷正统专业及艺术摄影的年轻人建立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达到理想。80年代香港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普遍提升,但与此同时亦制造了通涨及土地的高地价,香港地产的霸权亦源于这段时间,摄影中心因租金的疯狂上涨而被迫结束。

十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摄影中心已孕育了不少精英,他们很多到目前仍是摄影界的中坚分子,其中以搞专业,如广告、人物时装、新闻摄影为多。记得那时候学生们曾自发成立了一个名“艺影会”的组织,以讨论研究纯艺术摄影为主。艺影会可以说是当时还是以沙龙摄影为主的香港摄影界的一股逆流。一队新血军!

摄影中心结束后我在香港艺术中心及正形设计学院继续我的兼职生涯,内地社会亦开始转变,回国教授摄影的机会亦相继增多。当时来上课人数之多、反响之强烈使我毕生难忘。其间在港又与一班志同道合之同行成立了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HKIPP),为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守则,明年已是公会成立25周年了!公会会员亦已回馈社会,以提高新一代的摄影水平为已任,多年来与香港政府或不同的小区团体合作举办了不少摄影课程,也影响了不少新进的专业摄影师。

摄影教学重点的变迁

以往30多年我在摄影教育大部分的精神和时间都被安排在“应用摄影”方面,可能是我受西方摄影教育的缘故,而当时新的技术和意念是比较吃香。由于摄影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菲林年代尤甚),初学者要经过一连串的技术洗礼,下苦功才有结果。但是我教学一直主张技术及器材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但是要表现思想创意又是需要基本技术的支持,所以我老是鼓励学生应抱着一种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态度,尽量吸收不同的技术和知识,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白手画一方圆,阁下已破法而立了!

回想30多年,工作繁忙之余还要抽时间教学,当真吃不消。但细想这份兼职亦给我很多乐趣及学习的机会,温故可以知新,同时亦要努力发掘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其中与学生的交流,我亦获益良多,亦被启发,亦建立了不少深厚的友谊。看见他们的成长,对专业的积极态度,对艺术的执著及追求,人生观之转变, 我感慨良多。他们的成就,我引以为傲!

计算机数码的来临,使摄影正经历一次山崩地裂的革命,技术唾手可及,一切变得简单!艰苦的学习方法已是很遥远的历史,由踏实转向虚拟,很多真实都变成不真实……

一种物质没落,另外一种物质兴起。这只不过是科学的定律,宇宙转变的法则,当光速每一秒还是以186,326哩的速度到达地球,菲林与数码的分别只不过是视差,摄影还是需要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创意。

“狮子山”的香港精神

――访香港《新世代摄影》2008策展人、摄影教育人黄启裕

谢林/采访

黄启裕,摄影师、策展人和摄影教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现在致力于教授高中生摄影。2000年数码相机进入市场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让黄启裕觉得青少年时期开始接受摄影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由于科技热潮对传统的胶片摄影教育造成冲击等原因,香港理工大学正规的摄影教育课程关闭了。现在黄启裕教授的内容包括数码、人像、观念摄影等。

在2008年,黄启裕策划了《新世代摄影》展览,集结了许多当今香港青年一辈的优秀摄影师。这些年轻人突破了传统纪实摄影的种种束缚,展现出年轻人独特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特的社会视角。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香港隐存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可以看到观念摄影在香港年轻摄影人手中惊人地展现,正是体现了香港的“狮子山下”拼搏向上的精神。其中,本刊选择刊登的年轻摄影师们,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台湾,有的在伦敦……而且大部分还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传播的道路上。相信这些优秀的香港青年摄影人今后还会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国际视角和艺术高度的摄影作品!

现在的香港青年摄影师都在关注什么?

黄:一般来说,现在年轻人选择主题有以下几大类:生活环境类,家人朋友关系、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消费主义、地产霸权等。其中地产霸权在香港非常受到关注,也非常流行于摄影。每个人都想通过影像谈论这个问题。

另外,集体回忆也是香港年轻摄影人常关注的题材。由于1997后香港政府开始大发展,许多旧城市地标被政府拆去,年轻人就会用摄影记录这些老东西,表达自己的怀旧情怀。集体回忆从香港1997回归后开始,至今一直非常流行。表现手法上,有lomo相机、针孔相机等多种不同方法,表现老地标为主。此类拍摄的后期处理也很普遍,主要是色彩变换。放置人物在环境中摆拍的故事叙述手法也很常见。

香港年轻摄影人与观念摄影的关系如何?

黄:现在就香港来讲,摄影有两个相对,较老一辈的摄影人与年轻一辈摄影人的相对;以及纪实类摄影和观念摄影的相对。较老一辈的摄影人更偏向纪实类摄影,而年轻一类更偏向观念摄影。香港进行观念摄影教育时采用美国的标准,由此定义的观念摄影包含五个元素:文字、挪移、人像、摆拍、故事。其中的挪移则是用他人的元素或图像进行再创造。观念摄影要在香港有了30年的发展历史了,主要是由80年代从外国回港的摄影师带来。

谈谈《新世代摄影》?

篇(3)

关键词:数码摄影;美术教学;摄影实践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随着IT技术的飞跃发展,数码摄影技术以其高科技集成与独特的魅力改变了传统的摄影观念和摄影方式,传统的摄影技术正在被先进的数码摄影替代。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相机也走下了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数码摄影便捷,设备携带方便,不用胶卷又可以即时观看摄影效果,还可随时删除,不需要后期暗房冲洗,转存印发方便,基本上不用考虑拍摄成本。依据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广东省进行了小学课程科目设置的调整,小学美术课由原来的一至六年级每周两节,调整为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每周一节,第二学期每周两节;一、二年级不变,仍为每周两节。在课时的总量上,中高年级的美术课减少了,学生在校直接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不足,导致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忽略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决课时量减少与学生美术活动需求增加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摄影教育发展的特点,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数码摄影活动。摄影课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实践、创意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对于教师来说,在小学进行数码摄影的研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范围。首先,数码摄影应倡导校本摄影文化,让学生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学校的各种活动,用相机讲述身边同学的故事,展示同伴的个性风采。其次,教师在数码摄影课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人文景观,表现家乡的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最后,教师应善于搭建一个良好的摄影创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开展摄影作品鉴赏、摄影专题展览、各类摄影竞赛等活动,在网上学生作品并邀请专家点评,通过具体的摄影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

一、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探索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摄影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许多家庭都购置了数码相机,但很多学生在摄影时还是感到很迷茫,手拿相机不知道拍些什么好。为此,美术教师举办了摄影讲座《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美》,让学生明白美到处都有,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许多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就能转化成不朽的艺术形象。春天万物苏醒,学生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力量。“五一”劳动节,学生通过对劳动者的追踪摄影,体会生活因劳动而变得美好,劳动能创造财富。通过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六一”专题摄影、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户外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摄影活动,学生增强了学习摄影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提高摄影水平的兴趣和热情(图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而摄影正是“开向世界的一扇窗户”,摄影者可以借助摄影这种科技手段观察世界并从中发现美。学生能在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摄影过程中,培养真挚的情感、严谨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提高学生摄影技能,活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

摄影也是一门艺术,是更加形象的视觉艺术。学生在初学摄影时,对数码相机的功能不了解,有些学生还不会使用。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摄影对象放入镜头拍下来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取景构图不合理会影响照片的质量和美感,导致摄影作品存在缺少主体、构图呆板、图像模糊等问题。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提到美术作品中的比例关系,重点介绍了黄金分割率,其不仅适用于绘画、建筑等方面,同样适用于摄影。笔者从黄金分割1:0.618的比值分割引申到摄影的九宫格构图法(也称井字式构图),指导学生从构图的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摄影作品。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黄金分割比例,同时也学习了摄影知识,提高了摄影技能,在后来的拍摄活动中,再没出现摄影主体全部挤在中间或靠边的构图现象。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摄影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立足课堂,大胆创新,在美术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教给学生构图、色彩搭配、利用电脑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等方法。

三、拓宽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生活情境中享受到美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美术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美术总课时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摄影活动,引导学生聚焦班级、聚焦校园、聚焦社会等,用镜头展示在韶关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德国啤酒节、端午龙舟赛、汽车博览会等,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摄影作品鉴赏会、展览等活动。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摄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印证的过程,学生学习数码摄影的途径具有生活性,而更多的则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在美术教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生能在数码摄影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开阔视野,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实践和创新。

四、紧跟时代脉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堂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学生具备独立上网搜索新知、使用数码产品的能力,渴望美术教育能有全新的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音像交融的感官刺激,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数码摄影也是新时代的产物,数码作品的产生、传输、制作、打印等过程,都离不开电脑媒材的支持。美术教师借助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发达的网络设备,结合人美版美术教材中电脑美术的内容,介绍数码摄影作品的储存、制作等过程,教授学生运用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的方法。根据数码摄影活动的进展情况,美术教师依托校园网络和家庭网络,建立学校的数码摄影交流QQ群。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群相册里创建相关的相册文件夹,学生可以即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上传到相应的相册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登录网络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和建议。对于一些网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注册个人摄影网页,将自己优秀的摄影作品发到网页上,让作品在更为广泛的网络环境中得到欣赏,建立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通道(图2、3)。

五、加强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亲子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和人格特征。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学习压力开始加重,不愿意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长感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沟通却越来越困难,两代人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少儿数码摄影的许多外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带领和辅助,户外摄影活动为家长和子女提供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一家人在摄影过程中其乐融融,度过了许多轻松愉快的美好时光。少儿数码摄影是新鲜事物,不是单纯的摄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体系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在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结合少儿心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的数码摄影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数码摄影活动。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还有更多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杨品,罗伟翔.数码摄影轻松入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胡继渊,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4).

[3]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构建主义.济宁学院学报,2009(4).

篇(4)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从上述“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指导思想出发,构建了通识教育下“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总体上,“摄影测量基础”教学目的是为满足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部门对于摄影测量和影像空间信息获取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对摄影测量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这一目标,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分成4类:需熟练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兴趣拓展部分。有关数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计算过程,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数字微分纠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全部放到数字摄影测量课中讲授,不在摄影测量基础课上做要求。这样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空间解析定位和图像解译)及利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取空间几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摄影测量学与遥感、GIS的密切关系,空间定位技术(GPS)的关系,在摄影测量影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及摄影测量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应用。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了解其历史发展知识及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

3.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理选择、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在课时较少情况下学生仍能够较好掌握摄影测量基本知识的重要保证。摄影测量学教学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摄影几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应用方面的知识,在现有的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的讲授内容各有侧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沿着摄影测量的发展脉络,从模拟—解析—数字来介绍,其最大的好处是:对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相关概念演变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清晰的掌握,但这是建立在过去专业细分的基础上的、需要大量课时,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拟仪器的支持,这在现有情况下无法满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识内容已属于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讲授,而其中历史部分,虽应涉及,但不同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兴趣并不一样。由于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摄影测量历史部分知识属于学生只需了解的内容,而模拟摄影测量部分的绝大多数内容则属于兴趣拓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或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研究对摄影测量的冲击与促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其中部分如计算机视觉方向如何表示像点、物点的关系,它与摄影测量表示方法的关系,是学生应了解或兴趣拓展的内容。目前对摄影测量基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作了较大调整:①考虑到学生在先前阶段并没有课程专门讲授摄影测量中的影像获取及其要求,在内容中增加影像获取部分,介绍过去胶面影像的获取(简要介绍)和数字影像的获取,并对相机检校简要介绍;②由于将数字摄影测量部分内容独立在专门的课程介绍,在摄影测量基础部分重点介绍像片解析基础、强化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部分内容,特别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线性变换内容;③讲授内容去掉了模拟测图部分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只作为学生兴趣阅读的材料;④考虑到整个航测成图的整体性,在内容中增加了航测外业部分介绍,包括坐标框架选取、像控点获取,以及影像的调绘。现有的一些摄影测量教材中模拟摄影测量的内容已经完全去掉,只在绪论的历史回顾中出现。由于现在摄影测量中一些名词、概念、处理方法中还留有模拟测图的痕迹,将模拟部分完全去掉是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理解?一些摄影测量还留有不少模拟的痕迹,完全去掉对学生理解是否有利?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测图内容作适当介绍,作为学生拓展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内容,因其是摄影测量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很重要,因此在授课中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

4.加强与创新项目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

摄影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摄影测量知识应用的小实验。如利用规则格网板进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机(如手机自带相机)进行面状物体的摄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状物体形状测量;结合网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卫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图、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与实地相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影像调绘、外业控制、像片控制点的概念,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绘。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各种学校和国家的创新项目。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项目申请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几何处理、摄影测量的相关知识,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并且很多想法更为新颖、有趣,为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和创新项目的结合。现在测绘工程三、四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的创新项目中,有2~3个项目是与摄影测量学相关的。通过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和创新项目的结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内容变得具体、实在,与日常生活中应用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完成这些项目和实践活动,还会涉及一些教学中未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主动地学习,能激发学生去思考该学科的更广泛应用,而不是仅局限于测图方面,这也与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进行通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

三、结束语

篇(5)

(一)虚拟实验在摄影课中的应用

现代多多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的三维的立体的仪器设备已能够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设备不足、环境危险和效率低下的实体实验操作,摄影课就是比较适合利用虚拟实验的一门课程。设计摄影课程的虚拟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的摄影课的特点,做到直观、简单。

例如在设计摄影照明中的三点式照明的实验中,摄影试验中的仪器和场景要使用三维的软件设计,实验者可以任意调整观看的角度,不但能从相机的机位处观看整个场景,也可以从主光灯角度、轮廓光的角度来看整个的效果,使实验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个摄影棚中的感觉;对各种灯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调,包括灯具与主体的距离;灯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连续可调;对各种灯光的光照强度、灯光的色温(800k-10000k)、灯具的种类(聚光灯、柔光灯、散光灯等)等也要能调整。另外,被摄的主体也要有多种选择,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头部像、不同颜色的标准几何体、不同颜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质等。在摄影课程教学中使用虚拟实验,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光照实验,在实体试验中,不但包括昂贵的照明设备、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还要实验场地,建造一个一百平米灯光实验室,设备加上房产价格,一个实验室可能需要几百万,因此,一般的普通学校,不可能建设很多灯光实验室,只能分时分组来做实验,如果一每个小组8个人,去掉准备时间和老师的讲解时间,每个课时真正提供给每个同学具体操作的时间一次可能只有大约五分钟。

摄影课程教学中,实验大约安排十几课时,其中照明实验的课时也就最多四课时,这样整个课程下来,照明实验每个同学真正能够实际操作的时间也就大约有二十分钟,这样短的时间,不要说掌握照明技术,即便是能熟悉灯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够。而在虚拟实验中,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因为在虚拟试验中,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提供每个人一套实验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做实验,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对灯光实验进行练习。并且在虚拟实验中,设备的种类也远比实体的实验室齐全,所以实验效果要比实体实验室效果更好。

虚拟试验比实体实验更安全,因为在实体试验中,电视照明设备大都是大功率的设备,一盏灯一般是几十瓦到几千瓦的功率,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用电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险;虚拟实验比实体实验更节约,在实体试验中,灯光设备都是耗电大户,一个实验下来,可能几十度点就消耗完了;同时,摄影照明中的发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价格比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实体实验成本是比较高的,与实体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则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摄影教学中除了讲述理论和实验之外,对学生作业的讲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学生作业讲评中,一般是利用讲述理论的空余,拿出一小部分的时间来讲评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短,所以效果也就有限。而在现代的网络技术下,对学生作业的讲评完全可以放到网络平台上。现在的网络平台比较常用的有互联网上的论坛和慕课平台。在论坛上,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同时可以看到同学的作业,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取长补短,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当然论坛平台在管理上并不是太方便,如学生的参入度、作业的统计、评价的统计,这些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把摄影课的放到慕课平台上,效果会更好,在慕课平台上,对学生的考评、数据的统计、学业考试、学生管理都有着比论坛平台更大的优势,慕课平台可以把老师的讲课视频、PPT课件、各种学习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为同学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结束语

篇(6)

当新闻界呼吁“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问题必须从源头加以解决”时,这个源头自然是指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但“源头”也有源头,高校新闻摄影教育有在的问题绝非一朝—夕形威,其背后既有教育理念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原因。尽管无法单方面立即改变新闻摄影教育的滞后局面,但在观有条件下,依然存在着改革和改进的空间。

这里,我选取了曾经在早报摄影部实习的和两个正在实习的大学生作为样本,来听取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江锦:武汉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学生。现实习于《东方早报》。

江锦认为虽然其所在的专业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而且有专职老师教授相关新闻摄影理论和拍摄技术,但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课程项目以介绍普及为主,具体技巧知识讲得很少,实践拍摄要求不高,在摄影技巧技术和理念上非常薄弱。实习后,在日常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新闻摄影课上的内容在摄影技巧上没有太大帮助”。不过她也认为,学校在采访和新闻价值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对自己的采访还是有所帮助。她认为,目前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还是把学生当做文字记者在培训,摄影似被放在从属地位。

由于在党报、网站和都市报都实习过,她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工作特点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党报氛围严肃,实习生众多,采访写稿机会少,得到锻炼少,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党报的路数比较接近。而网站,由于没有自采权,拍摄内容没有时效性,接触新闻现场机会也少,但是实习生有高度自主性,工作氛围轻松和谐,收获较大。都市报是她实习过的最累的一类媒体,采访竞争激烈,作为一名摄影实习生,有时反应慢,就抓不到新闻现场。但是在都市报实习,能接触新闻一线,各种应对新闻现场的能力得到锻炼,带教老师的指导很有作用,实习生也能参与到部门例会和一些专题策划中,锻炼机会很多。她说,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摄影记者的职业,但是打算从事视觉媒体相关的工作。

温沁:安徽某高校新闻学专业。9级学生,2012年8月到9月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

由于不是专业学习新闻摄影,她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学习和勤奋学拍摄。所在学校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有专职老师教授摄影基础知识、新闻摄影作品赏析等,并有实践操作。她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在日常实习中能帮助她完成采访,但是这些在学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提供新闻采访拍摄的大方向,具体的采访拍摄过程祀对新闻的把握还在于实践的锻炼和个人的能力。她认为,实际拍摄更重要的是选题角度以及如何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这些是学校课本和老师昕没有教的,还是要通过—次次实践来积累。

王珞:南京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目前已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了3个月。

王珞所在的高校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有影响的新闻摄影人才培养基地。但课程设置也是以摄影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人像摄影以及文学修养等为主。关于新闻摄影的教学课程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而且,没有专业的新闻摄影专职教师,而是由当地媒体的一位老摄影记者兼职。教学内容以学生自由拍摄和课堂老师点评相结合,而且,对于学生所拍照片,老师的点评主要还是以艺术性、色彩和构图为主,很少会注意照片的新闻性。新闻拍摄的实践很少。王珞还很遗憾地表示,他们班级大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打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因为不少同学只是要一个文凭,对新闻摄影没有真正的热爱和领悟。在早报实习期间,她感觉比较被动,摄影记者对图片的使用没有发言权,在日常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对采访帮助有限,主要还是耍靠带教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领悟,因为很多事情是学校课本和老师都没有教过的。例如:每天如何去收集采访线索,在突发事件的拍摄现场,如何突破重围,拍摄事件的核心等,这些都是要靠实际采访一点一滴去积累的,而课本上不会有详细文字教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虽然中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走向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与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摄影事业的迅速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首先,师资力量匮乏和更新不够,成为制约新闻摄影教育正常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相当长的~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取消了新闻摄影专业,新闻摄影教育一度处于艰难境地,导致我国新闻摄影师资队伍的培养长期处于断层的状态,新闻摄影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极其不相适应.师资无法满足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全国备高校,尤其是国家“211工程”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才能从事教学工作,对新闻摄影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门坎,新闻摄影师资稀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困扰着新闻摄影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少成熟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想进入高校兼职新闻摄影教师,但是低学历、低收入成为他们进入高校的障碍。由于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一个成熟的新闻摄影教师的要求依然是摄影作品和理论素养。但摄影水平往往是通过作品说话,如果,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长期脱离新闻摄影实践,其作品的专业水平也就打折扣了。

篇(7)

关键词:摄影;学校教育;辅助课程教学;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62-05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拉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说过:“不懂得摄影语言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1]。现如今的“摄影革命”(主要指数码摄影设备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和所谓“读图时代”“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既印证了大师的预言,也凸显了摄影和影像在我们今日生活和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摄影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广义来讲,摄影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学科。数字时代的摄影主要指以摄影光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本文论及的“摄影”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码摄影技术和实践。

面向学生开展的摄影教育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许多认知或实践领域,与学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着紧密联系,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中小学德育、美育、智育和体育有着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对摄影的重视程度不足。

因此,在当前教育界倡导探索学校德育和美育新模式,鼓励教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德育、美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视摄影和摄影教育很有意义。

一、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作为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载体及传播手段,摄影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摄影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除其形象性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具有特殊作用和优势。

(一)趣味性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决定性瞬间”,指的是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幅静态的影像当中。但对于学生来讲,摄影往往捕捉的是“趣味性瞬间”:比如独特的视角、变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间、奇异的画面。这就是摄影对于初学者的魅力所在:通过摄影,我们能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趣味的影像世界。

摄影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摄影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摄影的结果――影像中,还体现在对摄影作品的鉴赏和评论中。通过摄影,学生可以发现最普通的景象通过变换角度、通过不同的构图变成全新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通过摄影中光的利用,学生们可能会对光的组成、光的性质等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优秀的照片时,照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振奋精神。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摄影也不失为一种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起到愉悦作用。拍摄者对题材的选择、细节的抓取、构图的表现都能增加摄影的趣味性。因此,许多爱好摄影的人都是由最开始觉得摄影好玩、有趣而去接触摄影,“玩摄影”这个词就充分体现了摄影的趣味性。

(二)工具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教学课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和报道班级活动;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语文教师找来摄影作品要学生“看图说话”,以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社团报道或者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锻炼事件组织、访问、写作、摄影、图文编辑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摄影作品讲授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美术教师通过摄影作品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生物或者地理教师安排学生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或者地质地貌方面的科学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摄影采风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它可以和许多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发生联系。在这一方面,摄影有其他艺术教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艺术性

摄影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摄影的艺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表现。形式上,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摄影的技术技巧、创作方法和手段都能达到艺术感染的目的。内容上,摄影画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观、审美经验和审美感情。在鉴赏和批评上,通过对艺术照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使用艺术批评语言的能力。

(四)思想性

摄影是一种有思想性的语言:我们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告诉别人什么?摄影融入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求拍摄者赋予拍摄对象一定的形象。摄影包含拍摄者对社会现实、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评价,体现了拍摄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人格修养、艺术品位。那些让人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摄影在记录中传达拍摄者的思想情感,对观赏者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主要通过画面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感,进而提高觉悟和认识。

(五)技巧性

任何艺术都有同样一组“元问题”:“创作什么”和“如何创作”的问题。离开技术和技巧,摄影艺术就不可能存在。摄影技术技巧是通过不同画面效果体现出来的。比如拍摄跨栏运动采用平行追随的拍摄技巧,可以使画面出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强烈动感的画面效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性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比如借助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面对同样的题材,使用不同拍摄方法和技巧,照片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术更易表现作品,体现主题。因此,学习摄影能够促进学生对技巧性艺术语言(尤其是造型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和航模等课程一样,摄影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综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鲜明优势,对消除重知识、轻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当然,有些学校把摄影归入科技活动类,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大于其科技特性,因此把摄影归入艺术教育会更合适。

二、摄影在学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摄影在我国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中已经普及。近些年,许多教育机构、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推进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中的摄影。各种小记者或青少年摄影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摄影小记者班或兴趣小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摄影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些中小学教师还鼓励学生写摄影日记、摄影调查报告等。另外,有些学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学、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开设校本摄影课程,编写摄影教材,开展特色教育。青少年宫、群艺馆等机构开设有摄影培训辅导班;面向青少年的摄影比赛也不乏具有专业水准和广泛影响的(如“理光杯”小记者摄影大赛)。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的重视。这也说明,摄影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证明摄影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摄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教育形式

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欣赏摄影作品和参加拍摄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讴歌社会的真善美,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展,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拍摄照片的对比,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深刻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赘述。

摄影实践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品性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抑郁症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治疗,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甚至开发了“摄影治疗”课程,借鉴国内外开展艺术治疗的经验,对患有智障、视障、自闭症、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治疗[2]。此外,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其思想行为也可以在参与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得到根本改变。而这种教育形式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摄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

摄影教育对促使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创作和鉴赏摄影作品过程中,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在摄影实践中,学生回归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在摄影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赏析激发人的情感,即以艺术美的移情传达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的注入了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陶冶性情、明辨美丑,自觉地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二)摄影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文化和视觉语言形式,也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按快门,还要培养他们的暗房操作或数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到位的执行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摄影行为习惯和摄影礼仪

青少年学习摄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进行摄影创作,就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例如,在拍摄中,被摄对象不合作怎么办?找不到最佳摄影点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统筹、沟通、应变能力。例如在上海,有一次教师组织学生到少年体校进行摄影创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对方不接待,经过协商终于进入创作现场后,又碰到了光线与场地不理想的困难,后经过同学们反复选择和等待,终于拍摄到了满意的画面,其中一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还在全国体育摄影作品比赛中得了大奖。通过这类活动以及活动中难题的解决,同学们对摄影创作的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然,了解摄影实践中的一些礼仪或者行为忌讳(比如拍摄时要征得被拍摄对象的同意、需要尊重一些群体或民族的禁忌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等观念,增强对一些仪轨、文明符号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四)摄影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互助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吃苦,多坚持。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要起早摸黑,这对学生的意志和体魄是个很好的锻炼。在集体创作中,为了成功拍摄一张照片,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和爱好

发展摄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终身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下,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和体育爱好是大趋势。增设摄影课程,无疑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艺术爱好选项,同时这种爱好可以终身化,这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总目标。

(六)摄影有助于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许多专业和摄影有紧密联系,比如新闻报道、信息技术、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影像、电影电视等。这些专业或职业的发展,都需要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摄影教育,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爱好,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教育还会为我国影像艺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重视和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摄影艺术的性质及摄影教学的特性,使得摄影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摄影教育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教师,即让更多的教师有能力辅导学生摄影;另一个对象便是学生。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摄影教育,让青少年通过摄影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挥摄影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功能?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争取早日将摄影教育纳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艺术课程国家标准》提出的艺术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个总目标可以视为我国艺术教育国家目标的一种具体表述,那就是,艺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获得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4种艺术能力,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4个方面,促进教育对象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培育高品质劳动者,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从这个目标来讲,摄影和音乐、美术、舞蹈等一样,都可以担负起艺术教育这个功能。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如上海的一些区县)已很重视中小学摄影教育,对将摄影提升至和音乐、美术相同的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时间表。[3][4]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推进摄影教育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大体上都是从客体走向本体,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人最初主要靠直观的、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形象去认识事物,然后了解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在成长中,青少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想象,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而是开始就客体进行思考,研究某一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学习和思维方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挖掘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再进一层次,则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进行转化,进行主体创作。

在摄影启蒙教学中,教师先以“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入门,带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传达理念、培养感知为主,而不是从理论知识(摄影的历史、照相机的成相原理等)开始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明白按快门就是一张相片,但说不出它是怎么成相的。如果教师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从理论知识开始,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也扼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视摄影师资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

职业摄影师可以承担一部分校外或课外摄影教育,但校内摄影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开展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内摄影教师主要由学生小记者辅导教师、美术教师、电教或信息教师,以及其他对摄影感兴趣的课任教师担当,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摄影教师目前在中小学并不普遍。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时了解到,许多喜欢摄影的学生得不到辅导,尤其是技术性的辅导;另有些学校虽然鼓励个别有兴趣的教师组织摄影兴趣小组,但当这些教师退休后,由于师资不济,兴趣小组无法继续组织活动。因此,专业摄影教师对中小学的摄影教育至关重要,而开展摄影师资培训就显得很重要。近些年,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校内摄影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上海在201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摄影辅导教师专项培训,实际报名学习的教师比预计人数多3倍,这也反映了学校对摄影教师的迫切需求。

(四)注重摄影教育的实操性,优化教学方法

摄影教育不能只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还应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自然。在摄影实操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作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1984年就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每星期组织活动。亭林小学除了在摄影教育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摄影实践,开展多种摄影活动,组织青少年摄影比赛、寒暑假采风等活动。北京白家庄小学开展摄影校本课程,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采风。孩子们亲身感受北京的文化,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诠释对北京文化的理解。摄影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对摄影的兴趣,拍摄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师生和家长都一致认为,这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得多。当然,在摄影教育的实践课和摄影活动中,学生外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最好由摄影教师带队外出、团体行动,在外景拍摄过程中,个体也不要脱离团体,以防意外发生。

(五)重视学生摄影教材的系统性建设

在推进摄影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教材非常重要。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摄影教材需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要符合中小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摄影教材编排上,力求用有针对性的图片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教师应多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开发专用教材。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刘建昌教师2005年组织编写的《爱在我眼中》、山东滨州逸夫小学摄影教师孙洪2010年编写的系列学生摄影教材和训练手册《影像摄猎者》等教材,就很有特色,是成功摄影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

(六)及时总结各地摄影教育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各地教师在开展学生摄影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美术课程把摄影作为校本课程,将课内的摄影作品解析和外拍活动相结合,摄影成为美术课堂的拓展工具,为学生收集各种素材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儿童摄影学校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编写校本课程,并且形成一套摄影教育思想――“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该校的摄影校本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将课堂、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顺德容桂振华小学和文华中学都是学生摄影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经验和成果的学校,两所学校教师还形成“教育接力”,利用小升初对接的关系,保证了学生学习摄影的连贯性。我们应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一线教师的这些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青少年摄影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的横向交流和有关学术活动则显得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摄影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的需求,大家对建设一个专业交流平台或体系的要求和愿望非常强烈。欣喜的是,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指导下,青少年摄影教育指导委员会已于2012年初成立,并组成编委会着手编辑出版统一的青少年摄影教程。

四、结语

摄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磨炼学生意志都很有帮助。可以说,摄影对推动学校德育、美育乃至智育,辅助学校课程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顾建华.摄影鉴赏与实践(绪论三)[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市长宁区“摄影治疗”提升特殊青少年幸福感[N].中国教育报,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