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时间:2023-09-08 16:58: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学过程;创新意识;功能发展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社会实践强,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功能从狭义角度来理解无非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现代教学论角度来看,这些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功能很多,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教师要关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深化素质教育,体现美育价值。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人际环境----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任何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贴近生活实践的事实,在教学中注意教师的讲解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我们知道创新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而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
2、优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
以现代多媒体为特征的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正不断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教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地理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正广泛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 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CAI有鲜明的教学性。
二、地理教学中学科本身功能的凸现
1、凸现素质教育功能----地理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学习地理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内化、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赖融合。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知识,地理教学可以给学生以智慧。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更反映着地理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历史,蕴涵着地理学家的业绩、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可以说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尤其地理学科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尊重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学习人类科学知识上发展的历程,各种技术产生与演进的历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以及作为科学家的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真谛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地理学习的完全意义,确保地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凸现美育价值功能----地理教学的自身魅力展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读离不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发展、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方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有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如果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目前还处于“研究领域”阶段,还未真正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具备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更加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状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作用。[3]另外,陈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分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5]
国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发展与地理因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类型分布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区域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例、符合时代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能够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区和背景差异而导致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发展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1];还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有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阐述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现在人―地、高教―区域、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所,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依附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有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氛围中。不仅“地”之物理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具有独立的学科价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为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有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有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认为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生长规律,扼杀交叉学科的生长空间。当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例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领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现实回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如果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有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面把握。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地理教育应怎样改革与发展,怎样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学地理教育中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才能巩固并加强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赢得社会的承认,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转变地理教育观念是发展地理学科的前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已经不是使学生简单地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为目的”的传统人才观中解放出来。要全面贯彻三个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智能全面开发出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提高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这样也就升华了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基础教育学科。
二、改革地理教学内容是发展地理学科的关键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从各种媒体接受大容量、快增长的科学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面对这种形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势必也要改革,应从系统阐述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变为在阐述一定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上要改变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倾向和过多过难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理论,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
目前,中学地理教科书相对原教材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新颖,每个单元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个单元分若干课,每课后面都增加了阅读材料和活动,丰富和补充了课文知识,设计的活动可以供学生复习巩固用。在每个单元后面设计了自学园地,在自学园地中有阅读篇,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资料,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也有技能篇,围绕地理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一点有用的技能,如,制作技能、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技能、里外观察的技能;还有练习篇,根据本单元的重、难点,编制了一些多种题型的综合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教材的这些变革,确实有很强的适用性,贯彻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智能、思想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
但我认为,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的内容还应更多地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增加区域地理知识,增加乡土地理知识,增加现代人地关系,还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使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变为使广大学生了解基本国情,懂得基本国策,理解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优化教学手段是发展地理学科的重要环节
受传统的封闭式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当然也受学校条件的限制)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坚持“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过程在于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坚持“三主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及时变化的教学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机会。这样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教师“讲”要精,要提示教材本质特征,抓住中心、突出关键、理清线索、执简驭繁。要以讲激思、以讲寻思、以讲解惑,着重讲点,即重点、难点、疑点。主要讲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传法,即思法和学法,力求少、精、活。
四、传递爱国主义思想是发展地理学科的宗旨
地理教材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形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进而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改变传递地理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比如,中国竖版地图的出现就成了我们维护海洋权益的更直观、更有力的证据。在原来的横版地图中,由于受版面所限,很大一部分岛屿、岛礁被忽略。而此次推出的竖版地图中,南海诸岛和陆地的比例尺是相同的。它将南海诸岛与陆地连在了一起,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诸岛内的主要岛屿、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岛屿、岛礁的地理位置关系。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也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国土地南北长于东西的事实,也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地发展地理学科,还要赋予它更深层次的内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开放式教学,也是广大地理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希望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更多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地理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地理学走出低谷、在未来的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探索。
1 教师队伍需要稳定
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在会考形势下,某些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进而部分青年教师改行、“下海”,这是可以理解的,却是要不得的,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全体地理教师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地理在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大声呼吁,争取外部环境的改善和领导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编写一部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材,是振兴中学地理教育所必需,现行高中教材已使用了十多年,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教材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从1993年秋季起,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使用,使高、初中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新教材的编写要贯穿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差异性观点、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对策,形成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各国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提高迎接21世纪挑战的素质,升华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具有极其重要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3 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
困难与机遇并存,在一定意义上讲,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和压力,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新教法的探索,走出一条更加高效、切实可行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回首十多年来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围绕如何应考而进行不彻底的教改,由传统讲授法改为综合程序教学法、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讲读议练四字教学法等。均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侧重地理理论而忽视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的求知。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彻底的教改,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可在导入新课题时设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开场白”。在讲授过程中,设疑追索,通过故事情境、教具演示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三球仪的使用、战争故事、洋流故事、地理诗歌等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3.2 加强图表、声像教学手段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声像教学是现代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较之地图又进了一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习收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采用图像程序教学法,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图像和声像相辅,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提高使用图表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3.3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既要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的想象、概括、表现之才;既要有科学家的观察、实验、推理之才,又要有语言学家的凝炼、形象、表达之才。” 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们大练基本功、充实自身业务能力的大好时机,这需要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神,生活上的顽强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丰富优美的语言,简洁工整的板书,形神兼备的图表,都需要我们勤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
3.4 走出课堂,认识自然和社会。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空、太阳黑子、日月食、彗星、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把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呼吁考试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学科的兴衰与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会考有它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情感教育 新型师生关系
在高中各科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学是师生公认的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高中阶段地理学科自身的抽象性以及空间向量和非空间向量在地理地图中空间思维特点等更加突出,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在地理教学中,如果不予以更多关注,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感到地理课苦闷、乏味,一门非常综合实用的课程形成“难学-怯学-厌学-弃学”结果,于地理教学的开展极其不利。那么,作为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能否顺利完成学科教学的关键。藉此使学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地理教学中。那么,在课堂上是如何激起学生内心的激情,拨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心弦”呢?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过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情感的交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贯穿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尤为重要。
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从教师的角度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学情,也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得以充分调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情感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底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高中地理旅游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展示我国众多的旅游景观并配上教师对其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爱主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课堂气氛可能变得更加活跃。
三、结果与讨论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关键词】学科特色 生活地理 创新思维 交互式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1-01
近年来,江苏高考模式的变更使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课不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特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程地理课堂的“地理味”
1.联系实际,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明辨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指导,大胆应用新闻事实、生活材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透过新闻材料,学生认识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满怀悲伤地探寻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同时也在思考灾害中应采取的逃生措施,让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2],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利用城市的风频图,探究城市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的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通过读图、析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如结合环境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思考“PM2.5和泰兴的大气污染问题”;结合“交通”一节的学习,安排学生探究“我市交通问题面面观”。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开放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4.以人为本,构建生命意义的大地理教育观
大地理教育观要求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今年黄岩岛事件后,我们举行了一次学生演讲,主题是“我们的领土——黄岩岛”,学生们各抒己见,黄岩岛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意义,以及透过黄岩岛事件看我们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还应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科学理念、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才能展示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体现和谐兼容、共同发展的地理思想。
5.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教学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观念上走出课堂,切实关注生活,投入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接受知识,形成地理思维和技能。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秩序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交互式教学设计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可以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以实现高效教学。
3.重视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学习的过程化提升学习效果,创造性地构建地理课堂。
4.创新地理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地理课应该把联系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 结合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象和多媒体,通过获取、整理并分析地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电教媒体应用地图在二十一世纪,电教媒体已经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新兴事物,电教媒体与教师早已成为老朋友。但是,在共同存在的这些年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利用电教媒体,大大影响了电教媒体对教学活动积极作用的发挥。电教媒体具有集成性,能够将图画、文字、声音与视频进行很好地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会加快高中地理学科的改革步伐,提高其改革效果。
一、调用电教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电教媒体强大的动画与音像功能,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地理课本中文字所指。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抵触情绪降低,还会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难点,让学生整合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文字。情境还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享受初中地理学习。
比如,在讲解《多民族的家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多民族家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多民族的魅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故事做映衬,呈现一些图片,播放一些民族纪录片,都会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人文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调用电教媒体,实现地理资源共享
将电教媒体课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的主要渠道。多媒体课件具有许多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它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多个感官的作用得以发挥,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完美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开发与设计,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每位教师都各自制作课件,会加大地理教学的负担。为了更好地使用电教媒体,学校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一起针对教学重难点去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件,不断修正与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让电教媒体应用更有实效性,也会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
比如,在针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教师负责开发与设计西北地区相关课件,一部分教师负责青藏地区课件。在制作中,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难题。在制作完成后,教师互相分享与借鉴,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水平进行修改,实现高效课件的制作,促进课件的有效使用。
三、调动电教媒体,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要促进初中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地调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地理教学内容包涵了宏观与微观知识,也关系过去与未来。合理使用电教媒体,让重点内容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才能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时候,教师需要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穿插在一起讲解。当讲解到平原地形时,为学生穿插讲解因为平原地形而产生的生活方式或者农耕方式等。在课件中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新的知识,加强自然与人文的联系,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说服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调动电教媒体,加强课堂模拟演示
地理现象在课堂中的模拟演示,是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电教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点地理现象进行动画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接触到形象的地理描述,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二维动画,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去了解地理现象,更加形象地去认识海陆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个感官得到调动,这些地理知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相关的地理概念。利用电教媒体,教师对诸多地理信息进行立体化处理,将地理知识融化在声音、图像以及文字中,会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思维运动起来,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在课堂中针对地理知识进行模拟演示,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将电教媒体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之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正确调用电教媒体,可以加强学生多个感官的调动,让初中学生在更加轻松与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地理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电教媒体,会让初中地理教学更快地突破传统教学限制,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陈强.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04):117-123.
[2]王亚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S4):101-103.
[3]邹勇,严志强,黄秋燕,黄植廷.人文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中的权重及教学――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