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品条码是商品的“身份证”,能够助力商品流通,实现产品在线销售、产品分享以及食品安全追溯等,并且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信息价值,是市场经济主体发展情况的“感应器”和“晴雨表”,不仅能直观反映市场情况,还能助力市场监管,为相关政府单位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商品条码企业注册数量和产品数量,“微观”的商品条码注册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的市场发展情况,包括市场主体保有量和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流通情况等,可为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提供参考。全国商品条码各行业保有量分析截至2021年12月,商品种类共有1.5亿多。将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按行业划分,其中批发零售行业占比35.89%,食品饮料行业占比20.92%,农副食品行业占比10.86%,电工电器设备行业占比4.38%,服装鞋帽行业占比4.10%,建材行业占比3.54%,化学制品行业占比3.06%,医药行业占比3.00%,日杂品行业占比2.73%,文教用品行业占比1.61%,仓储业占比0.02%,其他行业占比9.90%,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见下页)。
从全国各行业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来看,批发零售、食品饮料、农副食品占比合计接近七成,食品饮料和农副食品合计占比约三分之一,说明批发零售和食品类企业是市场的基础,其中食品是关系“民生”的焦点,食品安全也是市场监管的重点。全国商品条码每月同期对比分析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新注册商品条码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9%,从第二季度开始呈现负增长,全年同期对比累计增长率为-5.67%,增长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基于商品条码数据的市场发展分析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陈震宇蒋芸杉罗雪娟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吕锡源商品信息服务示。
12个月份中,增长率最大的为1月份的34.28%,增长率最低的为4月份的-23.65%。造成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为应对疫情影响,各地推动就地经商办企业,促使2020年全国增长率高达30%,以2020年和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高达10%以上,远远超过我国GDP的两年复合增长率。2021年全国性的注册数据下降,只是在后疫情期间回归常态化的正常现象。所以2021年全年的增长率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市场发展从2021年4月份开始受到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少,市场经营活动逐渐复苏至疫情前的水平,相关单位应及时把握市场波动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市场平稳高效增长。各省市和各行业商品条码数据分析2021年全国有18个省市商品条码注册增长率均在-10%以下,各省市增长率情况如图3所示(见下页)。增长明显且全国排名前七位的省市依次是:海南、贵州、宁波、武汉、、青海、新疆。特别是海南和贵州增长率高达30%以上,这与海南和贵州近几年市场规划与发展有关。
2021年,全国各行业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同期对比增减量如图4所示。其中,批发零售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农副食品行业、医药用品行业增长较大,日杂品与服装鞋帽行业出现不明显的负增长。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疫情影响下,食品与医药行业更为活跃,人们对基础的食物和药品的需求增加;日杂品和服装鞋帽行业发展较弱,体现了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购买日杂品和服装鞋帽的保守态度,以及企业对于生产和销售日杂品和服装鞋帽的动力不足。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充分利用挖掘商品条码数据源,加强条码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拓展商品条码应用领域,开展质量追溯技术研究,为保障食品安全、为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作者:陈震宇 蒋芸杉 罗雪娟 吕锡源 单位: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
【关键词】 战略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一体化;多元化
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湖南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础上经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2000年9月2日重组控股更名的上市公司,总资产6.36亿元,净资产3.75亿元,总股本2.03亿股。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依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雄厚实力,以“清华科技、关爱人生”为宗旨,瞄准“高科技、专业化、国际化、平民化”的企业定位目标,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争当民族药业的巨子。
一、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根据波特教授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对于产业结构的分析,集中在五种竞争力的分析上。相对应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如图1所示)对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进行分析,就可明确与这些竞争力量相比较后该企业的优势与弱势,以及企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和定位决策,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步发展。
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清华紫光古汉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西药制剂生产企业之一和中南地区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人血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属于国家特批生产的范畴,在中南地区基本属于垄断。以古汉养身精为代表的滋补养生中药产品面临的对手相对较多,比如九芝堂制药,汇源集团等,其产品功效与清华紫光古汉集团的产品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都属于养身产品。从品牌与知名度来说都对其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强的对手。
2.替代品的威胁。西药与药剂的替代品几乎没有,用于养身滋补的中医药产品的替代品可以说比较普遍。由于只要具有保健效果的产品都可以算做它的替代品,比如说现在泛滥的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材等。由于国家监管不力等原因,许多保健食品与器材夸大其功效,甚至误导消费者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购买,从更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养身滋补的中医药产品。
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由于受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认证体制的限制,进入制药行业的门槛很高。药品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药品从研发、实验、再到批量生产,需要非常长的周期,这从侧面加大了潜在进入者进入医药品行业的困难。
4.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能源与原材料方面来看,制药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需要的主要能源是水、电、煤。这些都比较容易获得。原材料方面则竞争比较激烈,制药所需原材料不仅只用于制药,也可以用做其他用途,竞争十分激烈。也就是说,医药行业的原材料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强。从人力资源上看,制药行业主要需要制药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供给在国内还比较充足,人力资源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弱。
5.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于西药与药剂,很多属于处方药。购买者一旦需要就必须购买,很难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中医药大多属于保健药品,购买者选择的范围很广,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古汉养身精系列已经畅销多年,有一大批固定的购买者,他们定期服用,对产品忠诚度很高,讨价还价能力比较低。
二、一体化战略分析
清华紫光古汉药业集团一体化战略主要是集中在中药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上。集中表现在中药产业链的衔接上。
药品原料种植 药品生产药品加工 药渣处理
图1中药产业链
制药企业一般只有二三环节,清华紫光古汉药业却做了纵向一体化的延伸:
首先,是在药品种植方面。上文曾提到药品原料的供应方面的问题,企业自己种植所需原料不仅可以减少成本、保证原料的及时供应,更可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保证了药品的质量。目前,清华紫光古汉药业已经建立了吉林人参基地、张家界黄芪基地。2008年,由省政府投资兴建十万亩药材基地,目前正在进行选址工作。
其次,在药渣处理方面。药品生产后遗留的药渣一般都被处理掉了,浪费了还遗留在残渣中的药用成分,清华紫光古汉药业看中这一点,加大研发力度开发药渣的用途。经实验发现,药渣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或制成颗粒剂,可明显提高动物的食欲和抗病能力,古汉药业与农科院合作研究利用药渣培育菌类。目前,在药渣的再利用方面,清华紫光古汉药业还只处于小批量实验阶段,但是,这一项目前景广阔,很可能成为企业今后的新盈利点。
三、多元化战略分析
为了减少风险,盘活现有资产,清华紫光古汉药业除了医药产品,还投资许多别的产品。比如净水系列包括饮水机和古汉山泉的桶装饮用水;保健食品系列,由于生产条件和质监标准要比药品低得多,保健食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有利于开阔市场;保健器材系列与美容美体系列,包括一些器材和化妆品等等。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涉及了多个行业和领域,看似欣欣向荣,其实其大部分产品,如古汉山泉和美容美体的化妆品,都是外包给专门的厂家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打着紫光古汉牌子的贴牌货。一旦这些产品出现问题,将会危及到企业医药产品的信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集团应建立自己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事业部发展这些多元化产品,又或是收购或合并专门的企业产家进行生产。否则,多元化战略不但不能减低风险,反而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四、合并战略分析
2000年,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清华紫光集团进军医药品行业,收购了古汉集团部分股份。紫光古汉集团是由清华紫光集团与古汉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大型医药经营企业,它高度整合了清华紫光集团和古汉集团在生物制药板块的品牌、产品、渠道、资金等各方面优势,创建了一个以中医药文化为传播依托的高水平营销平台,并打造出了一条全新的医药经济产业链。但是,高科技与传统制药的结合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清华紫光集团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管理层都是来自清华大学,“书卷气”比较重。而土生土长的国企古汉集团明显与其格格不入,从北京下派到湖南的集团新领导层一上台就几乎让古汉集团老领导班子全数集体下岗。直接导致合并以后企业一度无法正常运作,后来只有再度启用老领导。不仅如此,由于多方面的磨合问题。2000年~2007年,合并之后的紫光古汉没有几乎没有招聘人员。导致的重大问题是在若干年以后,企业必将面临人才断档的尴尬局面。这些由磨合带来的问题必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对策与建议
首先,通过对该企业现有情况的分析和目前战略的研究,发现企业由于刚刚合并的磨合及阶段走出,企业目前还是应致力于本身的产品,以扩大销售额和市场为其主要目标通过分析发现,企业的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该制定成辅助战略。
其次,据资料显示,企业产品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血液制品,其主要市场都集中在湖南省,占到70%左右,其他市场也都是周边的省份,扩大国内市场和开扩国际市场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最后,“争当民族药业的巨子”,需要在依靠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需要大批的科研技术人才。近些年企业出现人才断流的现象,应马上引进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倪成丰.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分析.商业流通
复苏后的IT行业更务实
IT各大企业经过整整两年的裁减冗员、提高生产力、控制成本等措施,由“烧钱”变为“精打细算”,没有了泡沫,业绩稳步增长,显得货真价实。绝大多数的IT人都在热切盼望着行业复苏的到来。
但是,就算IT回暖(当然并不排除昙花一现的可能性),IT人才前途也不会十分乐观,因为IT产业的成熟意味着不会再有过去的那种发展步伐,每一步都会走得很坚实,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拔高。以往IT人才被大批企业追逐,被众多猎头“骚扰”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北京和上海依然是IT业职位需求的重镇,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始终是热门,但这种热度在明年很可能降温。相当数量的招聘单位也表示,系统架构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高级项目经理这三种职位供不应求,但企业认为这些都是较高级的职位,而“现在的应聘者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实际操作经验差。”企业选择时不会只看应聘者的学历和资格证书了,实地操作的水平更能说明你的本事。
要想获得满意的跳槽结果必须多多关注自己想要或者已经在从事的领域内的发展与变化,比如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前景等,寻找其中的机会。一个行业就算是在低潮的时候仍然会蕴含生机,这往往是该行业能再次跃升的动力。
快速消费品行业机会减少
快速消费品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和化妆品等。随着宏观经济的转暖和人们消费信心的提高,居民消费的快速消费品会发生结构和层次上的变化,经过激烈竞争,这两年消费品市场已进入正规化经营阶段。大量外资公司的进入使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福利相对于传统行业显得更加完善,行业的收入前景很乐观。
调查显示,2003年快速消费品行业薪情不错。主管级以上人员的薪酬跨度较大,最高值有超过人民币50万元的,说明在基本薪资部分,快速消费品行业逐渐开始拉开公司内部薪资架构的等级,高级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良好的回报。
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也开始考虑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员工提供教育资助等,以帮助其提高专业素质。工资加福利的实施,使得新员工的境遇难以超过老员工。另外,在整个行业平稳进行竞争的时候,跳槽的机会相对较少,也导致跳槽难度提高。因此,2004年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跳槽者需要三思而后行。
在大部制改革和基本药品目录扩容的长期利好下,前段时间医药股有过一波整体上涨,使得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已经不低,部分一线白马股市盈率已超30倍。由于高估值的压力,板块整体上涨动力有所消减,今后的医药板块投资方向要更加注重精选个股。
改革红利利好医药股
“两会”结束后,大部制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就医药行业而言,政府整合卫生部与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卫生部独立出来,自此“医”和“药”完全分开。
新任国务院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着重强调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
瑞银证券分析,此次大部制改革,将避免由于医疗系统内部利益的掣肘而可能导致的药品安全监管不力,体现了政府着力提升药品安全的决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将加速淘汰质量安全不达标药品,从而促进行业兼并整合,提升医药行业集中度。重视研发、质量可靠的国产药企有望从中受益。
大部制改革后,公立医院继续归属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随着医疗城镇化和相关改革仍将继续推进,本年度最大看点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交银施罗德医药分析师盖婷婷认为,国家对于县级医院的投入带动了县级医院的用药增速显著快于一、二线城市医院,相应的在县级医院占有重要市场的中成药企业也会从中获益。往后看,政策上对于创新药的鼓励,招标中质量权重的上升,也一定会让真正做研发、关注产品质量的企业提升市场份额。
博时医药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李权胜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医药行业属于消费概念,该行业的确定性增长不是一年的事情,而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事情,行业中一些较好的企业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李权胜说。
资金狂抱医药大腿
在“新国五条”的利空影响下,以及市场对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的担忧,今年2、3月份,大盘震荡下探,市场进入回调态势,市场情绪已呈现较为悲观的状态。在大盘回调时,作为资金避险的医药板块,如今却成为对抗市场的进攻品种。
白酒板块表现不佳,避险资金开始从白酒流向医药,交银施罗德医药分析师盖婷婷分析,医药板块是今年以来的反弹主力军,由于白酒板块受政策影响严重,不少基金经理的目光已从白酒转向医药。结构性分化是未来医药股走势的主要特点,一些优秀公司突破千亿市值或将指日可待。
“当前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比较集中,例如一些小基金用20%的仓位进行配置,不少大基金也达到10%的仓位。”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李权胜提到。
经过一轮上涨过后,就目前医药板块高估值的问题,华宝兴业医药生物基金经理范红兵分析,医药板块已基本完成估值切换,医药行业估值现在处于较高水平,但尚未出现明显泡沫,预计在快速上涨之后,由于估值的压制,行业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短期看,整体性行情机会将减少,个股性机会将增加。但从长期的角度看,目前估值尚属合理,持有板块内趋势明确、有基本面支撑的优质个股,预计仍将获得不错的收益。
医药股兼具成长和防御性特点,资金往往“抱团”操作,行业向上趋势明显,一季报预期比多数行业更为亮丽。板块的整体收益将远超大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一线白马股估值已超30倍。由于估值的压力,一季报后行业整体机会将减少,精选个股是今后的投资方向。
中药靠独家
基药目录的公布,将影响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安信证券邹敏认为,能够抓住基药市场机遇的药企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基本药物独家或类独家品种,价格能够维持稳定;二是产品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支持相关的营销推广工作;三是具有覆盖基层医疗市场的销售网络。综上所述,中药类独家品种入选基药目录后投资机会较大。
投资者最好关注具有独家产品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天士力、以岭药业、中新药业、康缘药业、众生药业等有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独家品种进入基药的企业较为受益,如果企业能建立面向基层的自有销售队伍或商队伍,则增加了受益的可能性;同时随着基药制度的推进,对原先在基药目录中有优势品种的企业较为有利,如昆明制药、中恒集团。
生物靠研发
生物药发展快于医药行业整体,其中单抗药物又是生物药发展最快的领域。抗体药物是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内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
中投证券分析,国外生物药原研药占据市场大,抗体药物发展已经很迅速了,而生物仿制药法规刚刚开始制定,是一片蓝海,未来潜力较大。国内第二代生物仿制药审批严格,技术、审批壁垒更高,未来可以做到大规模产业化且成本低的企业不会很多,5~6家竞争的局面会显得较为良性。
由于生物制品行业进入壁垒高,行业增速则可能会有所提升。重点关注研发能力强、有进口替代预期并有望成为未来的生物药双龙头企业,如长春高新、双鹭药业、通化东宝和安科生物。
医疗器械门槛高
研发创新和行业整合构成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核心驱动因素,技术升级加速进口替代、并购扩张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全球医疗费用控制带来出口契机,勾勒出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逻辑。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基本不受医改对行业的负面冲击影响。可关注在大病种和常用病种里拥有稳定市场地位的公司和部分高端医疗设备器械公司。
统计显示,医疗器械(申万二级行业)共有13只个股在连续3个报告期(2012年中期至2012年年度)内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行业成分股比为72.22%,这13只个股分别是戴维医疗、冠昊生物、三诺生物、新华医疗、凯利泰、和佳股份、东富龙、阳普医疗、博晖创新、理邦仪器、尚荣医疗、鱼跃医疗和千山药机。
大健康保健扩容
我国保健品行业体量庞大,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具备药品形态、食品属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将顺应保健品行业科学规范化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
东方证券江维娜认为,安利等洋品牌对市场的前期培育,为国内企业的市场打开空间。国内非直销领域的龙头汤臣倍健,市场份额超过10%。有相关人士指出,非直销的营销模式比较符合保健品行业科学化、规范化的趋势,汤臣倍健的品牌宣传和渠道扩张将发挥出协同效应。
大健康产业中,云南白药和片仔癀也不甘示弱,云南白药牙膏2012年预计实现近16亿销售收入,为老字号中药进军大健康产业树立了典范,后续养元青洗发乳和面膜等产品也在市场培育中。此外,片仔癀深养系列牙膏产品也已经在全国商超渠道正式上市。
估值风险积聚
在之前的2013年《钱经》3月刊曾提到,医药行业个股众多,分化明显,医药基金在把握个股和波段操作中表现优异,不妨借助医药基金分享行业受益。而对于偏好股票投资的投资者来说,目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已经偏高,短期要特别重视医药板块的风险。
2013年的前两个月,医药板块表现都很好,涨幅已达23%,相对A股的估值溢价也达到了历史高位,溢价率为180%。除了估值的压力外,行业系统风险也不可小视,例如发改委调整药品价格和医保控费等政策性风险。
作为李锦记第二个使命“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南方李锦记,从本质上延续了李锦记以质取胜的根本。事实上,细数南方李锦记近年来点点滴滴的进展和荣誉,几乎都集中在质量方面。质量,成为南方李锦记在恰当时刻获得爆发式发展的核心能量,也是南方李锦记决胜于市场的不二法宝。
百年辉煌 质量打造
数十年来,国内各种中外保健品品牌层出不穷,广告更是铺天盖地,有号称取材于国外高新科学技术的,也有源自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中草药制剂的。然而大浪淘沙,多数都在轰轰烈烈地热闹了几年后就草草收场了。而南方李锦记却在保健品行业中存在了十几年,持续地将中草药健康产品“无限极”系列推向了行业竞争浪潮的顶端。从肩负百年企业的第二个使命“将中华优秀养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到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百强,再到荣获“中国质量鼎”和“中国用户满意鼎”,无限极在创造民族的世界品牌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又一步。
是什么让南方李锦记打破了保健品企业“各领三两年”的怪圈,并越来越深入人心呢?
李锦记创造的是一个令人倾羡的百年辉煌,而1992年成立的南方李锦记,承载的就是延续下一个百年辉煌的重任。百年企业的根基是质量,南方李锦记同样传承了李锦记列于质量的严格要求。南方李锦记公司始终坚持在多做少说的同时,在产品质量上不断精益求精,把实惠真正留给消费者。“无限极”的所有产品实现了传统中草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加上李锦记100多年的优秀品质管理,南方李锦记的很多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南方李锦记这种务实稳健的经营作风不仅为保健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也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
创造历史 质量出发
“创造历史”,初看上去,这个提法几乎让人有些眩晕,但这并不夸张,南方李锦记正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在奋斗。南方李锦记致力于弘扬民族养生文化,努力改变并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对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看法,推广养生文化的神奇理念,把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养生文化传承并发扬,这就是创造历史。
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注定必须从质量出发。南方李锦记从一开始便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始终将产品质量和品质放在第一位。据悉,该公司聘用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食品生产和管理,同时还拥有一批由国家院士等著名医疗保健专家组成的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生物工程、营养学的国家级智囊团,十多年来,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层层把关,追求高质量产品。2003年南方李锦记一举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HACCP国际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保健食品GMP(保健食品良好操作规范)证书三项权威认证。
在技术研发上,南方李锦记也先后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中草药的研发。1996年7月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香港传统中药研究中心,2000年与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南方李锦记还与香港大学以及内地多家科研机构保持着合作。2003年,南方李锦记与清华大学签署科研项目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加速中草药健康产品功能因子的测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实力,为中草药健康产品的持续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显示出南方李锦记真正以科技领军的决心。
正本清源 质量作保
中国保健品行业是常常为人所诟病的行业。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将成为判断非法与合法、道德与失德的根本标准。
在保健品行业长盛不衰的南方李锦记,靠着过硬的产品,撬开了广阔市场的大门。南方李锦记的产品功效,以及其所弘扬的中草药文化是南方李锦记的经销商们所津津乐道的,因为,他们也是这些优秀产品和保健知识的受益者。
在市场拓展过程中,南方李锦记还制订了一套以产品说话,质量作保的看似有些苛刻的运作模式。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尽管无限极增健口服液被中国保健协会认定为具有提升免疫力的优秀产品,公司还是严正申明:“严禁宣传无限极增健口服液针对治疗某种疾病有效,严禁将无限极增健口服液宣传为对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性产品。”同时印制了专门的海报张贴在各专卖店以提醒消费者。
不仅如此,南方李锦记还长期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一体化、系统化”的“中草药健康顾问”队伍。李惠森董事长说:“我们更多的还是在向消费者传播养生保健的知识。我们一再提倡,南方李锦记不仅仅只是销售优质的产品,而是推广一种健康的人生。”
此外,南方李锦记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建立“无限极中华中医药发展基金”,共同推动中国中医药的发展进程。2005年,作为“无限极中华中医药发展基金”的一个项目,“无限极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在北京举办,其目的就在于吸引、带动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医药行业,促进更多青年名中医的涌现,促进行业的发展,从而造福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人才市场预测,今年国企可能面临大范围降薪。
预计外资企业会比较艰难,失业人数增加,降薪幅度会更大,平均薪酬在1200元~1600元左右。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及出口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今年将波及更广。
本、专科生薪酬差距缩小
分析2007年和2008年本科、专科生薪酬起点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薪酬差距在逐步缩小。实用型的专科毕业生,因为踏实认真,逐步弥补了学历造成的薪酬差距。
男女生薪酬差距也会缩小
国内外薪酬市场均有一个现象:同等条件下,男生薪酬略高于女生薪酬。从2007年和2008年男女薪酬对比中也可发现,男生薪酬起薪点略高于女生。
性别因素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将沿袭以往惯例,男生薪酬略高于女生,但差距会缩小。
医药行业薪酬增幅放缓
去年,不少行业遭遇巨大挑战,而医药行业招聘仍红红火火,研发、生产管理、财务、采购,以及制造、原料药合成、运营、临床研究类等人才十分受医药企业欢迎。
不过,医药行业也或多或少会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今年这一老牌赢利行业,将结束多年效益高增长态势,逐步放缓薪酬增长幅度,降薪幅度控制在5%~7%。大学毕业生薪酬预计在1200元~1500元。
金融、外贸类人才受影响最大
去年以来,国外金融企业普遍调低负责人薪酬。目前,国内各金融企业正着手清算去年的薪酬总额,拟定今年薪酬计划,部分金融企业已主动调整负责人薪酬。
预计今年金融行业人才降薪明显,幅度在10%左右,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1300元~1700元。
财政部近期发出通知,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根据当前形势,合理控制各级机构负责人薪酬,避免进一步拉大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及企业内部职工收入水平的差距。
今年,不少以出口为主要销售渠道的行业或企业,竞争压力会明显加大,一些技术含量不太强的企业,产品销售更难,使外贸类企业职位减少。
汽车类人才将获更多机会
随着油价下调及取消养路费等措施出台,今年,购车者会增多,汽车人才会由冷转热,尤其是专业销售顾问,会成为汽车销售公司渴求的对象。汽车研发、工程技术、采购、运营、金融、维修等人才,今年将有更多机会。
不过,今年汽车行业薪酬会明显下降,预计该行业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在1000元~1300元。
快速消费品行业薪酬不会下降
快速消费品主要指香烟、酒类等日用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快速消费品行业会成为一个壳点。
道理很简单,这一行业主要靠内需拉动,无论经济环境怎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众该消费的还是得消费。预计快速消费品行业整体薪酬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基本与去年持平。
电力行、监薪酬有所下降
电力行业因为高利润率,将继续维持高薪酬,虽然国家开始调控垄断行业的薪酬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对基层企业的影响有一个过程。
今年,电力行业的薪酬相比其他行业仍会处于领先水平。预计行业整体薪酬水平降幅在5%以内,但高管人员薪酬下降幅度可能超过12%。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估计在1300元~1800元。
建筑建材装饰行业薪酬下降
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状况分析
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通过对1995~1999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查阅,发现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其附注中披露了研发活动的具体情况,同时对部分上市公司1999年年报正文的阅读,也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一家披露了研发支出的具体金额。梁莱歆和熊艳(2005)在其之后又研究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年度财务报告,调查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披露情况有所改善,但未披露的公司仍占绝大多数,其中2000年披露的公司有4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35%,2001年共81家,所占比例为15.73%,2002年87家,所占比例为17.16%,2003年共有74家,所占比例为15.07%。侯晓红和干巧(2009)对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统计数据表明2000-2006年披露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8.74%、10.68%、13.71%、15.90%、17.20%、19.18%、20.19%,可以明显发现总体披露状况正在逐渐改善。
2007年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六章第二十四条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金额”。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企业应将当期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尚未结转为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数,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下。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中也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本期内部研究开发活动支出总额以及分别计入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金额,并且规定了内部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格式。在各种制度的要求及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之后上市公司披露研发支出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中研发支出信息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统计,我们得到的总体披露状况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可以清楚发现,自2009~2012年4年之间,在总体披露数量状况方面无论是信息技术业还是生物、医药制品行业上市公司都是越来越好,不仅绝大多数公司披露了当年的研发支出,并且披露的比例近4年有明显的增长。同时,生物、医药制品行业的总体披露状况略好于信息技术业。而且我们通过其他方面的行业间的统计资料比较后发现,信息技术业及生物、医药制品业近几年对研发支出的总体披露比例也远远高于总体上市公司的披露比例。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成长性较好的企业都希望通过更多的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使外界认识企业,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可利用这一现象合理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提高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虽然披露研发支出信息以提升企业价值的意识在逐年增强,但是在上市公司之间研发支出披露方式的选择情况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制约着报表使用者利用研发支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投资战略决策。表2、表3分别反映的是研发支出披露所用的会计科目和披露方式的选择情况:
表3中所指的研发支出披露所用方式包括选用开发支出、管理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3个项目中任意一种方式披露研发支出。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全面、仔细的翻阅,我们发现在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方面主要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披露名称不统一。在查阅的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对研发支出的披露名称各不相同,包括技术开发费、产品开发费、产品研发费、研发费用、新产品试制开发费、研究发展费、开发支出、技术研究费、科技开发费、科研费、新品试制费、技术开发及研制费等。
2.披露的明细内容划分标准不一致。在查阅报表附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上市公司在“开发支出”这一项目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下明细内容的划分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公司在这一项目中只核算了开发阶段的支出;有一部分公司则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都通过这一科目进行归集与核算。另外,一部分公司对于这一项目的明细核算是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细分的,而另有些公司则将这一项目按照具体的研发项目进行细分。
3.披露方式仍不规范。我们发现,2009年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方式对研发支出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极少,而且2009年超过95%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对“管理费用”明细项目进行披露。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使用两种方式结合披露的上市公司大幅增加。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开发支出”、“管理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3个项目中均有对研发支出等信息的披露,而只有当本期无费用化的研发支出时,才会出现“管理费用”中无研发支出金额的情况。
二、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效率状况分析
研发活动效率通常指研发过程中各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研发过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不确定性和溢出效应是这一投资决策所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但由于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成果计量的特殊性、研发支出的披露方式差异、市场的接受程度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研发支出的增加数额与研发成果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结转关系,但我们仍可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中研发支出的增加与结转情况的对比分析出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效率的一般状况。具体4年间的研发支出增加及结转情况如表4、表5、表6和表7所列:
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2009~2012年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开发支出是逐年增加的,4年间绝对值环比增加数分别为1545426330.65元、1565422635.70元、3433822571.67元;环比增加比例分别为116.97%.54.61%.77.48%。同时,还能够发现研发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是通过“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披露的还很少,这表明上市公司对于研发支出的方式选择一定程度上更习惯于传统思维的选择。表6表明近4年来信息技术业研发支出形成成果的情况。2009年转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所占比例为42.92%,2010年所占比例为40.61%,2011年为37.48%,2012年为32.74%,虽然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果的绝对值总量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研发活动效率状况却有弱化的趋势,这种下降的状况应引起相关监管和决策部门的重视。
表5反映出生物、医药制品行业开发支出每年增加的状况。2010年较2009年开发支出增加268891590.50元,增加比例为51.22%,2011年较2010年增加528915632.10元,增加比例66.62%,2012年较2011年增加600402815.68元,增加比例45.39%,表明生物、医药制品行业开发支出投入状况越来越好,每年的投入均有显著增加。表7中能够看出近4年来生物、医药制品行业研发活动形成成果的状况,2009开发支出减少中7.3%资本化计入了无形资产,2010年有9.46%,2011年则上升到了18.08%,2012年又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13.25%,这说明生物、医药制品行业近年来研发活动效率总体上有着显著地提高。但是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相比,研发活动效率状况较差。
通过以上对开发支出增加、减少状况的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投入金额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开发支出形成的成果较少,平均只有31%左右的投入最终形成了无形资产,总体上讲,研发活动效率还很低。
三、完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提升研发活动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由前面的状况分析已经看出,目前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情况较差,名称、披露形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对“开发支出”的披露,但并未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财务报告中也缺乏足够的有关研发支出方面的完整信息,这往往使得投资者很难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做出合理的评价,也会使上市公司丢失一批潜在的投资者。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笔者认为应按照以下方式详细披露:在“开发支出”科目下设置“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等二级科目同时在“资本化支出”科目下按照研发项目设置明细科目核算。这种情况下,便增加了“管理费用”项目下披露的“研发费用”项目金额与“开发支出”项目下披露的“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金额的勾稽关系。同时,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研发费用”项目金额应当小于“开发支出”项目披露的本期增加数,因为增加金额并不一定全部采用现金支付,在全部付现的情况下,两者则应该相等,相应的也会存在勾稽关系。还应当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研发投入时,要同时在这3个项目中进行披露。这样一方面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研发状况,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研发支出的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便利。
(二)为研发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资金来源有三种:公司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及政府资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而阻碍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资金。上市公司自身可根据自我发展战略合理支配已有资金,注意开源节流,注重成本管理和资本运营,也可以利用自我的市场竞争力、较好的盈利模式以及创新的产品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金融机构也应该给具有潜力和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在研发借款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条件,可针对公司的研究开发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如税收优惠的倾斜和政府补助等。解决了资金问题,上市公司的研发动机、积极性就会不断增强。
(三)进一步加大研发活动的投入
目前的研究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开发支出投入数平均仅占营业收入的0.65%左右,说明研发投入强度非常低,而上市公司的创新投资和经营效率是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创新投资能够带动上市公司技术进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改善经营状况,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形成技术和效率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维持上市公司的成长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研发形成的技术优势能够延长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这样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不论从上市公司战略或者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都要把研发活动投入放在显著位置。上市公司管理层也要高屋建瓴,为研发配备更好的人力、财力资源;也要审时度势,看清国内外的形势,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由于新产品市场需求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财税政策等手段促进新产品的消费,从而激发上市公司研发积极性、推动其积极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