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族历史论文

民族历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2 16:19: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族历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民族历史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人文历史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人文历史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人文历史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人文历史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 ,Huang Jing-zhong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篇(2)

关键词:学习观念、教学方式、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就要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一方面不断研究学习《历史课标》与教学大纲,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二、让学生仿制古物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都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具展示给学生,虽然学生能直观的看到但对它如何制作的过程,如何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却感受不到,而且课堂展示一闪而过,对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些弊端,在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学中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仿制文物。我给学生提供仿制文物的选材要求,剩下的就是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制作,我们的交件日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月为准,因为有些文物需要埋在地下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逼真的程度。我们的学生先后仿制了甲骨文、半坡遗址模型、大汶口遗址模型、汉代画像砖、赵州桥、彩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教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观看影象资料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反映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城市建设》,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骋,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五、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连续性;持久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并进行心理体验的过程,同时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对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认知程度,我对教材深入研究、探讨,并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恰当的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简单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便共同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源泉,只有保持学生长久的探究兴趣,才能逐渐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下面三点:

(一) 构设历史情景,深入体验情感,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有关内容时,原来总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把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和商业发展状况几部分,在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很少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学习《(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穿越的历史情境:“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个时光隧道之井,正好让我们穿越变成了唐朝人,那时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可以假定自己是皇帝、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允许丰富的想象,但必须符合唐朝的实际经济状况。”然后让学生看书几分钟,再让小组思考交流,再分别扮演自己选定的角色。学生们踊跃发言:

学生一:“我穿越到了唐朝,当上了万人之上的皇帝,我穿着精美的丝绸龙袍,衣炔飘飘,美女成群,走在长安朱雀大街上,前呼后拥,非常威风,朱雀大街上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和边疆各民族的人们,非常热闹。

学生二:“我成了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用简车灌溉农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我适时地用幻灯片展示曲辕犁的构造,突出曲辕犁的三大改进,从而解决了难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三:“我是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唐朝农民,我在我的房屋周围种植了很多茶树,并且通过通过深入研究,我发明了‘富贵2号’增肥茶树树种,已在全国推广,尤其受到许多女士的喜爱。”(许多学生大笑不止,我马上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唐朝江南的农业,茶叶占重要的地位,并且唐朝人非常喜欢喝茶,况且唐朝人以胖为美,很适合唐朝人的审美标准。)

学生四:“我是唐朝的商人,主要经营一些非常高档的陶瓷制品,我的商铺的名字是‘明月瓷’,里面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等。我很多的越窑的青瓷都是从隋朝的大运河水路辗转运来的。”(能够联系隋代历史,有创新意识。)

这堂课,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只是起了引领作用,学生发言基本上能够抓住唐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唐朝都城长安繁荣的情况,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真正发挥,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唐朝经济尤其是‘贞观之治’时唐朝的确是一个盛世,我们感觉到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安和谐稳定的时代而自豪,那我们进一步探究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唐朝经济这么繁荣呢?”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这堂课,通过虚构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搭建思辨平台,创设探究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关战争的内容,以前总是先从背景、过程、结果,最后分析原因,学生总是感到兴趣索然,于是,我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这种僵化模式,让学生以曹操谋士的身份,给所谓的主公出谋划策,从而达到掌握教材的目的。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然后我当曹操,让学生表演谋士,针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充分辩论,以致形成了主战和反战两派,在课堂中,他们进行了唇剑舌枪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对于主战方,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勇有谋,并善于倾听谋士的建议,官渡之战就是例子。2、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人民渴望统一,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众望所归。3、曹操兵多将广,刚刚又攻破荆州,士气正盛,可一鼓作气,灭了东吴。如能避免缺陷,发挥优势,赤壁之战必胜无疑。反战方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1、东吴有许多有勇有谋的将领,并且可依靠长江天险,况且孙刘联军力量也不能小觑。2、蜀有诸葛亮、吴有周瑜,魏很难有谋士与其相媲美。3、曹操的军队经过远距离跋涉,且不习水战,水土不服。4、曹操疑心太重,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经过双方激烈辩论,赤壁之战的作战背景、作战双方的利害关系、战争的胜败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二、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为此,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收集有关资料,学写历史论文,逐步掌握深入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2、举行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辩论会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探究性学习,也只是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还要不断探索,改变观念,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试教通讯》2003第1期(总71期)

2、《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增刊。

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和落实,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促使学生智能双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谈谈做法。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高效教学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其对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强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初中历史教师要自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主动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体验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同学,不能歧视学生,打压学生,以协商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实现优质高效的历史教学打好基础。

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分数是衡量学校办学力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学习,而对人性上的了解和评判缺乏鉴别。这种没有思想道德做基础的教育,即便教出的是满分的学生,也只能说思想是空洞、苍白的。正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正确的思想观。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授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方面,德育教育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教材内容,德育蕴含其中。教师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启发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历史德育教育不能是抽象的说教灌输,这会让学生感到陌生,不能引起注意。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亲切感,更有说服力。“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引发思想共鸣。这就需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以德育德。教师的道德会反映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有责任感,充满热情,这些会感染学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停留在与学生一样的水平上,应比学生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才能教育学生成为社会上道德水平较高的群体。如果每个历史教师都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汲取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凝结出来的道德精华,使自身在言行上始终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道德水准,那么学生自然能从中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只有品德高尚、心灵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灵美的学生,反之,则会误人子弟。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人师”,更要做好学生做人的榜样。

三、正确把握教学时机,引入学习竞争机制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再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手段,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得到教师与社会的认可。针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征,历史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时机,引入形式多样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取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的探究兴趣。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竞赛,竞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如:准备题目、设计方案、开始参与等,提高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小组抢答、单独回答、相互提问等竞赛活动,由教师给各小组打分,最后评出优胜组给予相应的奖励与鼓励。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论文评比、历史报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践操作活动。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才华,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增强继续学习的自信心。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优秀的历史专业教师纷纷改科,学校安排非专业教师教课,致使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等充实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教育的兴衰,教师是关键,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现状,不必徘徊和悲观。不抱怨学生的差异,而是把差异视为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对史学育人功能的认识,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做到教一科、爱一科、钻一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做学生喜欢的历史学科教师。再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给学生阅读教材、构建知识、积累知识、拓宽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史学素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历史教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实践,因此,广大历史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接受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饶燕.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现代阅读,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