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人策略
课堂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优秀的导人方法来将教师想要教学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知识或者资料,导人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因此,课堂导入的策略好坏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就应当重点加强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利用优秀的课堂导入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一、借助“温故导入法”导入
“温故导人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借助“温故而知新”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利用在课堂刚开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时,利用这些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加强对于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大多数普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温故导入法非常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因此,温故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中国台湾宝岛的发展与收复历史》这一历史史实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秉承温故导入法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教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台湾宝岛与大陆之间千百年来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承,进而引申出新的历史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需要教学的荷兰侵略者侵略台湾和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两个知识点,并向初中学生详细地解析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个领土,绝对不容任何外国侵略者的侵犯。通过这种温故导入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当中,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发展知识链条,加深初中对生对于台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采用“谈话导入法”导入
“谈话导入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人方法相比,谈话导人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约束,因此,通过与初中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人到谈话当中,辅助初中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刚开始上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点开课堂教学:“大家好,同学们都知道,咱们是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咱们人类属于动物当中类人猿一种,因为高超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人类从千百万中地球生物当中脱颖而出,并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科技,然而,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千百万年之前,我们人类文明的初始时,人类历史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导入法”导入
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分析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根据新课标与教育教学实践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的微课,就是指基于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记录的针对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案例片段为核心,并且相关知识点的一系列辅教学资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缺乏,那么他们是无法认真学习知识内容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例如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历史过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消极心理,而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则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微课在内容上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串联起知识内容,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在记忆与运用上提供引导与帮助,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历史教学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例如历史故事、任务典故等等,很多知识的系统性、故事性、连贯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这些短小而多的知识模块而言,微课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与简洁的内容,不会耗费过多时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微课教学中,知识点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历史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语言节目、影视作品、名人讲座等等。历史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然而教师可以寻找影片、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与素材,将知识点展示在课堂之上,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法合理控制微课时长。传统历史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点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缓节奏。而微课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相适应。微课教学不需要过多时间,在微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对集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控相对简单。相关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佳时长,这段时间学的注意力能够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针对微课时长控制不当的问题,可以合理设置微课视频播放之间,以5-8分钟为宜。微课教学的时长较短,因此必须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精简的要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时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主题与主要知识点导出,如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更快,传统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就得以缩短,课堂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第二,微课教学素材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考虑。在微课教学开展中,尽管教师们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受限于备课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的认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微课内容的准备比较单一,然而学生之间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无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学生必然无法都适合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这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相悖于微课课程实施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选择微课课程的素材,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设置微课时要注重灵活性,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并且新知识学习要保持连贯,不宜出现过多新内容,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第三,教师缺乏对微课教学的把控,对自身课堂定位没有足够重视。目前,微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课课程中的视频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用视频来替代。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并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也不高,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课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播放微课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展现知识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运用要求教师注重微课素材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达到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准确、有效的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在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巩固上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好反馈与总结,如此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仍然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阴靖娜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关键词】初中历史;结束语;基本要求;案例
作为中考科目,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之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被误解为一门枯燥的学科,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上的轻视,另一方面,历史课经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涣散的时间段,如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节,此时学生状态疲惫,也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条件下,把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动人就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的责任。
优秀的课堂教学当然就是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导入和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上,对于结束语的分析并不充分,还有许多可资挖掘的部分。因为,课堂结束语操作是否巧妙也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对教学内容课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理解,就要依靠课堂的这最后五分钟。好的课堂结束语,就像朋友分开时的那声“再见”,让人忍不住赶紧“再见”。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的结束语呢?
一、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基本要求
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要响亮醒目如同爆竹,使人为之一震;结尾则要有韵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如此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把握节奏,有条不紊。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时刻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为结束语留下恰当的时间,使得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帖,进入结束语顺其自然,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既不能松散清闲,又不能仓促敷衍,要让学生既能顺应课堂所学,又能消化理解。
2.简洁明了,直扣中心。初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结束语更是如此,一般以三五分钟为宜,因此,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没有“废话”,紧密联系教学中心,或梳理知识,或总结要点,或架构网络,总之要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就像电影最后,如果把无关紧要的资料放上十多分钟,相信人们大都会觉得画蛇添足,没有意趣。
3.融会贯通,可进可退。历史课是一门人文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常有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之说,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在做结束语的时候也要联系纵横向的知识点和不同学科,形成知识网络。
4.关注学情,紧跟潮流。就像《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一样,历史课有着以古鉴今的价值。怎样把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教师要做到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日常,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激发其兴趣,把眼光扩展到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
二、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案例
案例1:《贞观之治》一课的小结: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简法轻刑;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实施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评:这种小结的方式是按照课堂板书对一课的内容以提纲形式进行回顾,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系统化的认识。
案例2:讲《》一课,可以这样进行小结: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假如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当中,我们会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探索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内容。
点评:这种悬念质疑式的小结,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下课了,若有所思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讨论了,有的已经在翻看下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因为他们脑海中悬起了好多疑问,急于寻找答案。
案例3: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它与古代文字、城市比肩齐名。它们是历史进程的指向标,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的是一个进步。它们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保存的精神文化景观。
案例4:《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概括,即:一个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个侵略集团:即当时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五年跨度:即1914――1918年共五个年头。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6
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还有很多历史小故事,如果能进行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力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事与愿违,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反而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论述。
一、有效穿插历史小故事
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长时间的讲解也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效的将历史小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措施。
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小故事,会耽误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历史小故事与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学生在听历史小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时,如果老师单纯给学生讲当时的战情,学生未必感兴趣,但如果将“霸王别姬”这一唯美的爱情故事穿去,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脑细胞,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仿佛回到了楚汉相争的那个年代,也仿佛看到了虞姬自刎的场景,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不仅加深了对楚汉争霸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历史故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小故事,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初中历史对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需要学生花功夫进行识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历史的这一特点,有效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为了赢得竞赛,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课下学生积极备战,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竞赛胜利的学生,受到极大鼓励,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在竞赛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竞赛中得胜。通过历史竞赛,不仅调动了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用分层教学法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生的历史基础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对于历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着手,慢慢积累,逐步提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同历史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历史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越好,越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形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认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激励不应该仅仅给予历史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历史成绩差的初中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教师激励学生的方式极多,可以是一次简单的交谈,也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教师的激励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更加喜欢历史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五、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学习;探究式
历史探究式学习主要指任课老师按照所要教学的内容来指导学生采取历史学家式的历史探究方法去了解、收集、学习、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提问、找寻答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一种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并达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历史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较为枯燥乏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是学习习惯和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历史学习的兴趣。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知识点、任务都比较多,而且由于历史涉及的知识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方式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了解,更不用说去探究历史问题了。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老师可以采用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视频更深层次地探究相关历史人物、知识的兴趣。
2.构建探究性历史教学情境
看起来历史知识较为复杂、零碎,但其实历史知识是系统、连贯的。目前的历史教材安排也是前后课之间有着必定的联系。因此,任课老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构建一个教学情境,并将新课知识点加进去,这样既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准备情境的时候,会忍不住想去了解下面发生的故事。情境的构建还能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避免出现混淆或者遗忘部分知识的现象。
3.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对于初中生来说,那个时间与空间是相当陌生的,于是学习起来就会有着很多困难。很多历史人物的行为也是他们不能理解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关注力。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在了解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理解。
4.采取师生角色调换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老师向学生单向传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是一味接受知识,而不去思考探究相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形成了固定的接受模式。其实,老师可以采取师生角色调换的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在学生准备历史教学的时候,会考虑到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知识内容让全班同学与老师理解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下,学生会不断去探究历史教材内外的相关内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在下次安排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更贴近学生的想法。同时,还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创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创造和谐课堂的目的。
二、组织相关的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由于历史课程所占的考试比分较小,所以学生课后,在历史学习上所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学校应该适当的组织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帮学生增加课后活动,也能达到探究性历史学习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到抗战历史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馆等地方学习相关事迹,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探究相关的历史问题。
三、布置相应的历史探究任务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个任务不同于传统的书写、背诵等形式,而是以小组课题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课题小组,在每单元学习之后,举行一次课题任务展示课,可以是辩论赛、话剧、论文等不同的形式。这样的任务可以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能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去研究更多历史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资料、知识整理收集能力
历史是一个涉及广泛、跨越范围较大的课程,因此其相关的资料与知识点较其他课程较多。作为历史任课老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能力与兴趣,收集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梳理复杂知识点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历史学习探究的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点,可以按照朝代的方式自己梳理历史知识。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式学习兴趣与习惯,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式学习兴趣,经常组织相关活动,布置一定量的探究式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做好这几点就能保证探究式历史学习的质量,并为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素红.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6(5).
[2]郑世强.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统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0).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示教学法,能够通过图表或图形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够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更加直观与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而图示教学法所呈现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示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图示教学法中的板书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学习信息,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牢固。科学合理的板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图示教学法中,板书需要呈现出一些表格与流程图,让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亚洲封建国家建立”一节课时,阿拉伯国家这一部分的知识相对混乱,教师便可以以时间为根据,用箭头将知识点连接起来,说明发展方向。在这里还可以放一条暗线,除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还可以将伊斯兰教传播方向的主线引入教学中,并将两条知识主线连接起来,引出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由此,学生在这一知识难点处的记忆就会相对容易。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向思考;第二,辅助学生确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思维;第三,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中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记忆。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充分熟悉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板书更加合理。
二、图示教学法中的地图
在历史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国家的疆域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因此,历史和地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地理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与地图是必须记忆的,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常常欠缺的便是空间概念,而空间概念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图示教学法中的地图,能够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西方文明”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希腊同时以地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大河文明的相关知识,还表现出古代希腊所具有的地理特征,并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分析成因,得出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利用图示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第一,图示能够一目了然地将很多历史知识呈现出来,缩短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的理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第二,图示教学法对知识的展现方式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记忆。
三、图示教学法的局限性与解决对策
图示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教学条件与时空等方面的限制,值得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领域中推广。但从某些角度讲,图示教学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着重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将形象与逻辑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者实现辩证统一,但图示教学法却过于着重对逻辑联系的展现,单单凭借图示上呈现的几个线索,很容易让学生忽视对历史过程的学习。因此,图示教学法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其不足。第二,格式的局限性。历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但图示却只能固定在一定的格式范围内,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在设计图示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样性。此外,对于同一史实来说,要重视其在不同图示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第三,容易遗漏知识点。图示教学法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快速掌握知识脉络,但也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运用图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知识点,以免有所遗漏。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梳理零散的历史知识脉络,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其在实践教学与应用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蕊.迁移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23.
[2]熊建英.图示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