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7 17:2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现经济发展

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常熟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感到了环境容量渐趋饱和、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形势日益严峻带来的压力。因此,常熟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瓶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区域生态质量的根本手段,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系列荣誉。下一步,常熟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倡导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生态化改造。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在生产的全过程都充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废物生成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终极处置无害化。近年来,常熟市着重在印染、化工和电镀等重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了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积极扶持企业进行生产生态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育企业领导、员工的生态意识,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全国环境保护百佳示范工程之一的芬欧汇川公司,是芬兰UPM公司在常熟独资建办的大型造纸企业,公司崇尚企业环保文化,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对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每年都列出节水、降能项目进行重点技术改革,还投资1.71亿元配套建设了废水、废气处理系统,目前,该公司的吨纸用水量和综合能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先进标准,废气、烟尘的排放也远低于环保部门的核定数,2004年,该公司共减少新鲜用水量99.87万吨,减少能耗折合标煤1.02万吨,为企业减少支出777.3万元。该市曾经的污染大户,始建于1958年的常熟市铁红厂有限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后,不仅摘掉了污染大户的“黑帽”,而且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公司生产的颜料产品80%以上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年产值超1亿元,人均实现利税超1万元。目前,常熟市已有通过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的企业74家,中国环境标志产品4个,在全省同等城市中居领先地位。

实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循环化链接。该市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对新型产业园区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推动同区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如产品被誉为“21世纪健康舒适型纤维”的江河天绒丝纤维公司,积极扶持上游原料供应企业和下游废料消化企业,以金城油脂有限公司采用低温专利技术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后的豆粕为前道,豆粕送江河公司提取大豆蛋白制成蛋白纤维为中道,豆渣送常熟市常禾生物有机肥料公司制作饲料、肥料返回农业生产为后道,形成了以大豆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主线的大豆产业循环经济链。在这条循环经济链中,上下游企业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基本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在园区建设中,该市坚持以产业集聚为重点,构建循环产业链,促进传统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国家级常熟经济开发区重点完善了“氟化工原料――有机氟产品――副产物盐酸生产氯化钙和磷酸氢钙”及“造纸工业污水――电力工业冲灰――粉煤灰综合利用”两条生态工业链,推进中水回用和能源梯级利用,对于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此外,该市还明确规定工业园区以外停止工业项目用地审批,投资达不到一定规模的项目不予审批,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集约型发展。该市还不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热电联代工程7个,力促减污增效。

注重创新运作,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废弃物和废旧物资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在常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该市汽车饰件公司将全市23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废弃边角料和丙纶丝收集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专利技术生产各类汽车内饰件,现在每年为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汽车行业骨干企业配套生产60万套轿车车门内护板总成,以及95万件其它各类汽车内饰件。200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该市还引进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投资2.65亿元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该项目建成后,可日处理垃圾600吨,每年提供5600万千瓦时的电能。为配合该项目,常熟市在2005年7月实行了垃圾分类回收,这在全省的县级市中也是领先一步的。同时,该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其中的亮点。目前,全市规模畜禽养殖点治理率达到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5%,涌现出蒋巷村生态种养园、常禾生物有机肥公司、稻鸭共作示范工程等循环型农业典型。尤其是尊龙农业养殖技术有限公司,在原有以蚯蚓转化畜禽粪便的基础上,把研究方向转入工业领域,在造纸污泥的转化上获得了突破,迄今已吸收转化造纸污泥5000多吨,并进入规模化处置阶段,日处理污泥能力达60吨,形成了造纸污泥――微生物发酵――蚯蚓消化――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的链式转化,创造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化处理循环利用新模式。目前,该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正节节攀升,预计今年该市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将达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将达95%。

弘扬生态文明,推进节约型社会发展。该市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编写了《市民环保手册》,并免费赠送给广大市民,进一步普及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公众节约使用资源,自觉选择绿色环保产品,鼓励企业在流通中简化包装。目前,首批印制的10万册《手册》已全部分发到市民手中。同时,该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公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积极开展“禁磷”、“禁白”专项行动,禁止含磷洗衣粉、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的销售、生产和使用;积极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广泛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全市现已有1万多户居民及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开发区的部分企业用上了天然气。该市还在全社会开展绿色细胞工程,现已建成76所绿色学校、26个绿色社区、20多家绿色企业,组成了一个绿色网络,成为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阵地。如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社区的虞山镇枫泾社区,通过健全一套工作制度、建起一批骨干队伍、办好一所市民学校、营造一个优美环境,使社区内每个居民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积极监督环境保护,从而营造出共创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此外,该市还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独特的优势,加快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绿色商厦的创建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消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上夯实基础。

篇(2)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在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人类家园方面却能达成高度的共识。这是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牢固树立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最初来自胚胎学,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科技作用的迅速增长,发展一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今天,发展的概念已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而发展观则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观的演变,而发展观的转变与深化,则是生产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断提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观,是在发展观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刻理解其内涵,对于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历经4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中可以看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

当前,全球环境保护正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一批影响全球环境并关系整个人类今后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消费猛增,出现资源大量消耗、废物大量产生、资源紧缺的局面,突出表现在能源、水和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上。据来自95个国家1300多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全球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地利用。1945年以来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1985年以后,复合氮化肥的使用更加加剧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当中只有4个环境有所改善,其中,渔业和淡水已难以承受人类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此外,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5,土地资源不到1/3,已出现全面紧缺的势头。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不堪重负。

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几年来,我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东辽河水污染严重状况好转,扰民噪声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还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之环境容量小,我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对四平市人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市区大气污染仍较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要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耕地人均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5%;由于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理化性状变坏,土壤中残留毒量较大。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市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市经济发展也曾有过辉煌时期,被人们誉为东北的“小上海”。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与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体制上的弊病逐渐显露,并日益突出,加之煤炭资源的枯竭,以煤炭开采业等一批主导产业逐步衰退,全市经济下滑,落在了全省的后面。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增长,但在总量上仍然很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受到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重压力,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全市各项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但是,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2004年辽源生产总值(原GDP)比上年增长26.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5.0%,工业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烟尘、二氧化硫、粉尘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6.3%、46.2%和46.9%。可见,我市经济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目标是,辽源生产总值实现135亿元,增长31%,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还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在老污染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增加新的污染,我市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无法实现。

怎样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市130万人民当前和长远利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加强环境保护也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第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高度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只要我们立足现有基础,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科技含量,就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版权所有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如:以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辽源市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生产空心砖发展循环经济的辽源矿务局矸石空心砖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辽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少数企业的自发行为,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篇(3)

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然后探讨了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思路转型的原因、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思路实现转型的目标与要点,最后分析了基于转型思路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思路。

【关键词】

转型;发展方式;经济;管理

1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社会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质量也得到相应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就业问题得到了大幅改善,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此外,医疗以及教育行业的总体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然后,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却稍显迟缓。这个现象导致了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等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反而更大。最后使得我国经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发展出现了分歧,分层化更加严重,社会矛盾反而增加。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国家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的转型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继而弱化社会矛盾,实现全民的发展与进步。

2 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转型的原因探讨

2.1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经济增长数据的一味关注,使得国家忽视了传统能源消耗量的激增。如果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之前继续保持这样的能源消耗速度,我国就会出现资源紧缺的局面,进而导致社会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经过等值折算以后大约有三万亿,占经济增长总量的13.5%。这个数据向我们清楚地反映出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社会带来的高能耗后果。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警醒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2.2 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我国城镇与农村的两极化发展,具体体现在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上,并且不同市场领域以及不同地区的收入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而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关,同时也与国家的相关管理政策有关。由此可知,对于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3 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思路实现转型的目标与要点

3.1 凸显出公平的原则

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有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因而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也就更加复杂。在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思路的转型下,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平分配的原则,才能达到实现转型的目的,弱化社会矛盾并改善两极分化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公平原则的时候,既要避免由于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同时还需要避免由于公共资源投入的不当所导致的分配不公问题。公共资源作为全民共享的福利,应该避免将其当做安抚性手段用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利益矛盾逐渐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思路转型的目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

3.2 以政府为主导,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实现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思路的转型应该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实现。虽然一味依赖国家的力量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以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来,至少转型的初期还是离不开国家的主导作用的。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国家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政府在调配社会资源以及把握发展方向上有着企业自身所无法企及的前瞻性,因此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实现经济与管理思路的转型可以更快更好地建立新型发展方式。

4 基于转型思路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思路

4.1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步步实现生产要素从粗放向集约形式的转变,市场需求从出口向拉动内需的形式转变,经济结构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发展动力由外部引进的方式向自主创新转变。而要一步步实现这些转变进而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管是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经济结构还是发展动力的转变,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转型思路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作为基础。只有将相关经济转型的措施执行到位,才能彻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4.1.1生产要素从粗放向集约形式的转变

生产效率偏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与经营的粗放性。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只有5%,而每年消耗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以及煤炭等资源却占到世界资源消耗总量的30%,有的甚至达到了40%,产出与投入的比值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是生产方式过于粗放的结果,同时也少不了管理弊端的影响。要想改善投入与产出的这种不平衡状况,首先需要实现生产要素从粗放向集约形式的转变。

4.1.2 经济结构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

收入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下诸多不平衡现象中最典型的问题。收入的差距使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2007年,按基尼系数计算,我国国民的人均收入差距系数已经达到0.475,超过了合理界限0.4。深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一系数偏高的主要原因。收入差距的偏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还可能对追求经济效率主动与创造性造成负面影响。缩小国民收入的差距,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目的。

4.1.3 发展动力由外部引进的方式向自主创新转变

我国近30年来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虽然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发展助力,但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应该归结于外延数量的扩张所产生的驱动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调整好投资、内需与出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企业的实质竞争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通过从外部引进向自主创新的方向转变。

4.2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管理思路的转变

4.2.1管理思路从创新管理措施向加强执行力的转变

管理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内容,其实施过程会受到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约束。所有权主体所占权利以及份额的不同以及所选管理者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情况下,管理思路应该从所有权制度出发。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一步步实现生产要素从粗放向集约形式的转变,市场需求从出口向拉动内需的形式转变,经济结构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发展动力由外部引进的方式向自主创新转变等。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执行力强的管理制度来不断加强国家制定的各项策略。因此,管理思路应该从原来的创新管理措施向加强执行力转变,只有利用强大的执行力,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完成其转变。

4.2.2管理思路向网络性的转型

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的层级、子系统,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下,管理思路需要通过不同职能部门的弱化与强化来完成,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组织关系网。管理思路向网络性的转变可以全方位地影响经济发展,促进管理模式与经济技术之间的结合。网络性转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满足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

5 结束语

出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矛盾的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呈现严重两级分化等原因,我国需要从完成生产要素从粗放向集约形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发展动力由外部引进的方式向自主创新转变等途径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另外,还需要从管理思路从创新管理措施向加强执行力的转变以及向网络性的转型来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管理思路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单德朋,郑长德.经济发展方式贫困减缓效应的微观机制与影响因素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

[2]李翀.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3)

[3]侯赞华.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治动力——基于地方政府动力缺失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2(04)

[4]姜国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及其跨越[J].社会科学家,2012(05)

[5]张保胜.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03)

篇(4)

通过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低碳能源的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方向,实现了对能源的高效、清洁以及可持续利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通过对一些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清洁能源被利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缓解了目前严峻的资源形势,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利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针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实行低碳经济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操作性很强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也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人均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积极的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制度进行保证,通过制度措施,真正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根据经济学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生产关系,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保证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对低碳经的立法工作,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同时还可以依法建立低碳经济的评价以及监测机制等。政府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宣传,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采用新的能源利用思路,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固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我国传统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变,在低碳型的能源结构中,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等的使用,逐渐利用一些低碳、清洁型的能源,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能源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一些可替代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和利用,减少传统高污染能源的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较少环境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用新能源来带动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3.研究低碳技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低碳经济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研发相关的低碳经济技术,同时大力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用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技术保证。低碳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以及相关科研部门给予支持,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科研部门要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保证低碳与技术研发技术的人才基础。并通过一定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效。此外,我国还可以积极的借鉴和学习其它国家的低碳技术成果,同其它国家做好相关的技术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时候,需要对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以消费和出口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利用信息行业、生物行业、新能源行业、海洋工程以及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来完善我国经济的结构,通过加快新兴行业的发展来淘汰那些落后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低碳方向发展。

三、结语

篇(5)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责任,在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它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人才,根本在人才,最终靠人才。如果没有足够的高技能人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很难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企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自主创新就会是一句空话。2009年底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深刻揭示了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人才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8720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4%;高级工1500万人,占17%;中级工3140万人,占36%;初级工3720万人,占43%;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1%。至2010年10月,我国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接近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22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2.6%,仍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3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职教育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保障。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直接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这将大大提高一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将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高职教育为新型产业提供急需的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些旧的、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产业和工作将被淘汰,而一大批新的产业、工种也会应运而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速培养各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形成我国自己的优势产业,这需要培养大量既有基础理论,又懂操作工艺的一线领军人员,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我国自己的品牌。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目标才能顺利实现。第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就业、扩大内需。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造成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扩大内需的动力之一。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劳动者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劳动者职业转换和市场适应能力,不仅可以有力地促进就业,而且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薪酬和待遇,进而促进内需的持续扩大。

4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首先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庸讳言,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能力不强,与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高职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将发展高职教育作为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扫清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高职教育与行业对接的协调机制。高职教育与各行各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专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关系尚待理顺,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尤其要发挥地方和行业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进行调控和引导,参与制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积极推进和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第三要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要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要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经济转型服务,切实提升自身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保证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要坚持为实现中国创造战略规划服务,为行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促进行业企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为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篇(6)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成绩产业转移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东部地区就比较缓慢,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非常大,这就需要西部地区加大经济的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甘肃省要积极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1.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东西地区的经济差距却很大,贫富差距大,西部地区的经济远远的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占地面积大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均收入少,西部地区的人均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而且差距还在拉大。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现工业化,毕竟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基础。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小,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甘肃省要实现经济建设就要加强工业化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这就需要其积极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从而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需面对那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的是生态方面的难题,由于甘肃省是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现产业转移时就要首先考虑这方面的影响,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方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1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

(1)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低下一直是困扰其实现工业化的难题,从而阻碍了其承接产业转移。无论是历史、地理、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状况都已经非常的差。其实在我国古代,以甘肃和陕西省为代表的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不错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的多次开发,使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的承载力也在不断的下降,这就了导致了人口外流,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的倒退,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据调查,甘肃省境内每年都会有新增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区,这样一来就使得土地和草场不断退化,沙尘暴连年发生,本省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建设的进程,甚至已经威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这种生态困境就成了完成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

(2)一般情况下,发达地区想要进行转移的产业多是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据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想进行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环保难以达标产出比较低的产业,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一旦完成产业转移就会对转移的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恶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甘肃省如果想完成产业转移,就要考虑到环境的代价。

(3)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措施不得当。甘肃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承接会进一步的破坏其脆弱的环境。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高能耗、环境破坏大的产业的迅速成长,会严重的破坏其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样实现经济发展就会付出更多环境代价。资本总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哪里利润高,资本项目就会落户到哪里。在利润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转移产业选择的往往会是利润而不是生态环境保护。

2.2如何解决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产业转移本身就对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天生存在具有梯度性、选择性和趋利性三大规律。因而,在甘肃省成绩产业转移时,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根据甘肃省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在总体的政策上给予帮助,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代价,近最大可能降低消除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进行产业的转移,统筹管理产业转移工作。同时还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实行产业转移,用法律来限制产转移的影响。对必须放在国内地区的生态威胁型企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鼓励转移企业进行降耗节能技术改造,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利用科学技术完成产业承接工作。首先,要根据甘肃省的实际生态情况作好产业转移的规划。即依据本省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以省内的资源优势、生态承载力、发展空间有选择的进行产业转移,在生态环境能够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产业转移。其次,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做好的园区规划。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要做好园区的选点和功能分区。统一相关联的产业,使其在同一园区,这样有助于管理和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各种项目集中进园,可以改变过去污染项目遍地开花的无序发展状态,有利于统一治污,集中监管,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效能。

结论: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承接产业化转移的重要因素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探讨,深入的分析了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希望本文中的一些内容能够帮助推动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宇.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投资转移的政策建议[J].江东论坛,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