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商管理专业背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行业背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9-02
一、前言
我国工商管理学科从1993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到2007年已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开设率达到53%,在2007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工商管理专业曾经为最热报考专业排行榜中的第三名。但由教育部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进入前50名,这一调查说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农业、交通、矿业、电力、建筑、医药等诸多行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工商管理人才,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呈现出“大一统”的状态,未体现各高效的行业特色,缺乏针对性,体现在定位不明确、相似度高、过于偏重理论等方面。行业背景高校相比其他普通或综合类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有许多的优势,如何利用行业背景的资源,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是目前行业背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实践环节四个方面提供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二、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资源,把行业特色融入到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构建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创建有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入手。
1.确立行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学科建设目标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基于行业背景的工商管理教育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行业背景、学科特色,确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充分体现出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与行业个性。应确立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背景行业特点,了解背景行业生产运作流程、熟悉背景行业管理体系的特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符合背景行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背景行业行业主管、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调整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将行业特色融入课程模块,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工具技能课程的比例。应重点构建两大课程体系:一是以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注重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境和应用方式的研究,尤其要注重结合背景行业的管理环境特征以及管理方式,注重吸取校外专家、企业人员、政府官员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传统课程。二是以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设由专业教师、实践导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实验模拟课程,为学生营造高效运转的仿真环境,提高学生的模拟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可以创办企业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充分调动学校和背景行业企业的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与实际部门人员沟通,接受实际部门管理人员的点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以及自主创新的平台。
3.利用行业资源,打造行业特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于行业背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为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两点:一是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人才,从合作企业中遴选专业人才充当兼职教师,同时可利用行业背景构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各部门优秀专家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开展讲座,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从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知识与辅导,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去行业企业学习,丰富专业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解社会需求、具有操作能力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师队伍。
4.创建行业特色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节。首先,利用所拥有的行业企业背景资源,依托行业背景举办和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比赛或计算机模拟大赛,如管理决策大赛、营销策划比赛、ERP运用大赛等,让学生在比赛或模拟中深化理论知识,了解行业背景。目前几乎国外所有商学院在战略管理课或市场营销课中都在使用“企业竞争模拟”这种游戏软件,结合行业特色,举办相关沙盘演练,有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可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实地考察合作研究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去,研究是实践的核心,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鼓励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者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课程讲座改变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并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第三建立行业实习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行业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以及熟悉行业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来,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毕业后能定向就业,缩短了社会适应期,易于被用人单位接受。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企业而言,既可利用高校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也可依托高校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人才,提高用人效益。
三、结束语
基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切实的将行业特色融入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强化行业意识,把为行业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立足于行业特色,但不能固步自封,不断优化学科资源,增强学科实力,强化学科特色。切切实实的把行业背景与资源优势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内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行业背景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2]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7-218.
[3]余晓钟,苑霞霞.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4]王振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0-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十分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应该是缺乏工商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在近些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越来越注重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而且工商管理专业也成为新的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逐渐开始走向社会。本文主要是对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简单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背景
1.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其中不得不承认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如今社会竞争的实质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专业开始兴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专业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侧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变革的同时,教育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课程改革就在深入的进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单单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现实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专业开始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在相关的院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人才,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的我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理论,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十分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往往只看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的应用却很少关注,这造成了学生忽视实践问题的出现,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使学生不能更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
2.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市场对于其需求的种类也比较多,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的过程中缺乏实际考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还会造成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给社会带来压力。
3.教学方式理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工商管理的教学并没有将这样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应用,导致整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存在问题,而且缺乏创新精神,存在因循守旧等问题,制约着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给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专业要主动迎合社会需要,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具体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所不同,除理论性之外,其专业知识还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需要有相关的机会进行实践,相关部门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检验学生知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支持。
2.结合市场需求,合理科学的设置相关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其的需求,从社会实际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安排专业设置工作,为社会培养适时的人才。学校可以和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企业制定合作计划,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实习、毕业就业一条龙的体系,让学生可以放心去学习专业知识。
3.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广泛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新时期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范围十分广的专业,它与时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时期,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工商管理要不断的转变自身发展思路,迎合社会需要,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年15期.
[2]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1期.
[3]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年14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义;
0 引言
在经济蓬勃发展和快速变革的今天,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社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缺失、教学方法单一等等。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探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乎时宜的。首先,这能够给各大高校提供一种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开拓道路,在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其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生能力的缺乏和市场的强势需求,突出地说明我们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这也是我们需要寻找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因。最后,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来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颠覆长期“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的单一模式,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 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 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的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交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2] (图1)。
图1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四个方面[3]。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环境的情境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个体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4]。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助”、“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5]。
2 建构主义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在关联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两大特性:应用性、无行业背景性。其中应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专业特性[5],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也是现在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性,把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与其它学科教育方式等同起来,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无行业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这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景供学生来进行
学习、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把握各行各业的行业动态,锻炼学生各种行业所需的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相适应,建构主义的情境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无行业背景性相适应,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图2)。
图2 建构主义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在关联
3 建构主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保障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做后盾。保障体系由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3.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时虽然不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课本,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也要在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情境设计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核心展开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去创造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具体化情境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再次,教师需要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交流协作,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中提供指引与帮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提供协调。同时,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应该在传统单一以卷面考试评估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估,创建一种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个体评估和集体评估、学生批判性评估和教师批判性评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全方位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监督更加的客观,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学习阶段与学习的方向[6]。
3.2 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除了需要过去的教材、课件、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外,还需要信息资源和外部资源等。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拥有顺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情景教学方法,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实践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校企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够让教学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3.3 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保证适时的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淀[7]。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学习。
3.4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还有赖于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够规范教学秩序和监督教学质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关制度:如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总结和评优制度;学生学习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拟教学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教学质量提供一个稳健良性的保证体系。
4 结论
建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地去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合适的情境中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吻合。因此,将构建主义运用于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运用建构主义,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中艳,,刘晓霞.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92-94.
[2] 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2.
[3] 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7-72.
[5] 马庆栋.学生主体性与工商管理教育中的素质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0(2):33-34.
[6] 高文.教育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调研。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某一职业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1。职业素质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等,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职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但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职业在对职业素质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笔者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从对本专业的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按照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6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的部门主管。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6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49份,其中国家机关6份,事业单位21份,企业22份,包括:国有企业6份,民营企业7份,外资企业4份,其他类型企业5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任度分析数据表明:在4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工商管理需求状况是:非常需求者有4个,占8%;较多需求者有2个,占4%;一般需求者有27个,占56%;较少需求者有11,占22%;无需求者5个,占10%。调查者所在企业过去三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为:呈上升趋势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趋势的8家,占16%。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企业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就业面是很广的,市场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变动来说,少数企业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大多处于上升趋势或持平。从每一种企业性质单独分析需求变动,在国家机关中:呈上升趋势的有67%;事业企业中呈上升趋势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趋势的有48%;其。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这类企业中有较大的需求。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和就业总量都是比较乐观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度分析数据表明: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非常胜任的有4份,占8%;认为比较胜任的有32份,占66%;认为勉强胜任的有9份,占18;认为不太胜任的有2份,占4%;认为极不胜任的有2份,占4%。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还是不错的,基本得到企业的肯定。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特性,自身对知识的应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分析胜任度的同时我们还调查了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认为能够胜任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的有3份,占6%;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19份,占39%;认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的有9份,占18%;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的有5份占10%;认为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这便涉及到该专业毕业生对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即一种转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较宽的知识面,表现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一个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用人中相对于知识储备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高等教育的现状多少有些出入。
3.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度要求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等。针对被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数据处理如下:要求英语四级的有27份,占55%;要求英语六级的有14份,占29%;要求达到商务英语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针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统计数据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熟练office为主。对于文字表达能力,在49份问卷中,有23份显示应该具有,这个比例将近一半,同样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4.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适应度要求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一般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频数比较大,目前市场的需求也会更大一下。其他专业会由于有些已经饱和或是国内发展不成熟等原因频数较低。同时,我们也调查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考取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看法。调查结果为在49份有效问卷中有5份认为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10%;其余44份认为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90%。由此看来考取相关的证书是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有专业知识的一种说明。对于有必要考取证书的44份,如下图:这里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一种资格证,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的证明,图2表明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和会计类证书的需求。针对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外,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在现代企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抢夺市场的速度。法律知识是保证企业受到非法打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期望是与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断发展的。
5.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度要求我们选取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效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强、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进行选择排序,从中选则四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再按主次排序。处于首位的职业素质的频数、比率为:职业道德,27份,56%;专业素养6份。12%;身体素质0份;心理素质4份8%;工作效率1份,2%;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6份,12%;责任心强5份,10%;学习新知识的态度0份。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其次是专业素养、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等。这些素质会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是人内心深处更深一层的体现,是不易被改变的一项,相比较而言,知识则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在校期间大家会忽略的一项,对于我们的就业却是必不可少的。从而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6.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通过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企业工作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建议有:(1)、加强口语;(2)、加强社交礼仪;(3)、加强商务英语;(4)、公共关系;(5)、心理教育课程;(6)、法律知识课程;(7)、社会政策研究;(8)、实践课;(9)、人文类课程;(10)、艺术鉴赏类课程;(11)、文学课程;(12)、公司财务管理;(13)、演讲与沟通能力;(14)office高级操作培训;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生的需求也因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在企事业单位达到基本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来进行。具体的结论建议如下:
1.突出核心课程,完善教学环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过了30多年了,目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运行事项也变得愈加复杂难解。现阶段应该对这30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面临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采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国情的,贴近工商管理实际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实情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社交口才、商务英语、文艺类课程、中外公司企业文化、职场商务礼仪、职场心理学、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社会政策研究课、企业实践调研课等;同时突出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试卷或结课论文(期末)、模拟实习公司、章节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2.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应该关注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下二级学科的人才需求与兴趣方向,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方向,改变宽而不精的知识结构,加强责任心、培养职业道德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并根据自身就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境外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境外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景。
关键词
大华文教育;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GYB35)的研究成果。
一、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教育学属下的一门学科,专为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开设,汉语言及中华文化为其基础知识,传统教育学为其基本内涵,同时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与其相融通。[1]华文教育专业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师和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侨情,系统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汉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海外华人华侨教育规律,最终具备以汉语为教学语言,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的良好能力。[2]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这样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培养的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人才培养模式。[3]那么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管理型人才,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认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战略意义,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由于它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华人,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主体也是如此,所以,华文教育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来不断推广。华侨大学前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的理念,即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具备这样的专业、条件,具备这样的老师、学生,只要涉及到的,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华文学校教书或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4]基于此背景,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进一步加强本院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结合项目组前期的调研成果及实践发现,学院存在着境外生校友资源不足、情感归属感不强等各种问题。因此,学院秉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承担起培养管理型境外生人才的重任,开展了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看,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学院的整个管理层面;它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应只关涉“教学”过程,更应关涉“教育”的整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合样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强调运作过程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背景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理想的计划而形成的运行方式。[5]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理想的培养人才之道,又是理论的具体化;既要具备可操作性,又要能够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和动态交互组织。在此基础上,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总体改革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及评估方式。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以培养管理类高级专业教育为依托);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公共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选修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的改革。境外生的第二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包含:1.“根在中国”———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工作家庭”(两个境外生走进一个境内学生家庭)和住宿管理模式“2+2”(两个境内生与两个境外生合住在一间宿舍);2.“梦在中国”———境内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展;3.“学在中国”———工商管理学院“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4.“爱在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关爱德化留守儿童。制度管理的完善(包括教学与课程制度的完善)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则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评估方式。作为具有400名境外生的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为侨服务的人才,突出侨校办学特色,努力扩充境外校友资源,着力培养华侨高校优秀的境外生。根据学院开展境外生特色工程的客观实际,通过“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境外生学长制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把境外生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通过开展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及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加深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分为走进中国家庭及境内外学生同乐两种。这样的教学制度能够使境外生融入中华文化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通过把挑选的境内生家庭与自愿报名参与的境外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国家庭的氛围,学习中华文化,以传承“家文化”。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是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产为主题的活动。自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它一直是沟通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心。[6]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指导方针。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加深境外生对国际形势及中国态势的了解,增强对中国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学院特有的境外生学长制,使境外生有了倾诉的对象,可以在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问题上给予他们意见和帮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采用学业辅导,生活引导,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的培养模式。学院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为提高境外生对志愿服务的喜爱与热情,还专门成立了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反哺行动等公益活动,增强境外生的同情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在于: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教育背景为依托、以境外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侨校,加强境外生的特色培养,把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作为项目的创新理念。从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境外生管理类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建设、管理、评估,辅以寻根之旅、走进中国家庭等实践教育,以境外华裔青少年为主要培养群体,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设立特色学校课程。学院培养的原则是及早选苗,重点培养,跟踪扶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境外生人才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培养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未来性。旨在针对全体境外生,尤其是境外生优秀人才,全面挖掘境外生各方面的潜能,将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及发展前景。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重在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拓展管理教育及华文教育专业设置,融合相关专业,多元发展,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儿女的共同愿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科技也得到了融合,一些先进的东西被引进来并在国内迅速扩展来,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
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及措施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有利于做大做强华文教育,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研究以学院境外生的行为培养为基础,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境外生的发展情况,修正了现有的错误行为,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方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充实和完善了境外生培养的相关研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为境外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标准,提高高校对境外生的培养水平,争取让更多高水平的境外生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造福社会和人民。工商管理学院可以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一批适合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做大做强华文教育;通过开设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提高管理专业水平,为把境外生培养成管理类专业人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华裔青少年群体的感情归属,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境外生管理类人才,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作者:隋昌鹏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燕儿.华文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中文电子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5.
[2]陈娜.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构想与实现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53-57.
[3]刘丽伟.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卷宗,2014,(2):23-25.
[4]肖建忠.华侨高效特色体育课程研究[J].高教探索,2014,(4):32-34.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93-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两者在教学中明显脱节。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方法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出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进入企业之后,才能够不断在各方面积极创新,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1]
2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我国高校目前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局限于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解释,这些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状况,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与中国当前的国情有较明显的差距,不一定能够解释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状况。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按教材讲授,学生课堂记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只是起到了记录员的作用,根本不能把记录的内容真正理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高校从事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当中不少人的成长道路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工商管理缺乏感性认识。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了发文章、评职称,他们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纯理论研究,这更加剧了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状况。[2]
3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选用与中国有关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运行也日趋复杂,目前有必要对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大量的中国工商企业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急需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应尽快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1 要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 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模拟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现场教学方法。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参观。然后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促销方案、或综合评估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3]
3.3 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4 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或是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所承担的一些科研课题当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商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除了鼓励教师去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聘请企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这些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还不乏理论造诣,把他们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4]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将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梁.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科技和产业,2008(2):86-90.
[2] 雷思友.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8-40.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工商管理专业
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SOWT探析
1.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最显著的优势是其特色专业技能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现存的各类民办高校中的特色专业教育均是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传统与沉淀。民办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提高高校实力的同时,也沿袭了特色化专业发展。在此发展基础上的民办高校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充足的知识理论基础,这一点也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内容还与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建立了密切联系,民办高校会结合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来创建相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注和加强对所需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地区发展提供大量的适用性人才。民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完善与加强自身优势来发展特色专业教育。
1.2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劣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明显劣势是其特色专业教育竞争力较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体,但是科研水平仍然较弱。即使民办高校录取且培养了大量社会人才,但是若想建立起专业的学术研究队伍和专业学科,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相比要少很多,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也使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发展速度缓慢,并且收录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相对较低,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另外,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其招生选择、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等也受到了限制,延缓了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进程。
1.3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各高校要加速“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不仅限于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内涵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正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教育建设背景下,可以推动民办高校完成生源扩招和提高教育质量等重要转变,为进一步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就业型人才建立了良好基础。民办高校应当把握此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和建设自身特色专业学科,着重培养与所在区域相适应的就业型人才,为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发展目标而努力。
1.4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各类用人机构、学生和社会对民办学校的各方面建设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民办高校更加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以此提升自身在众多高校中的竞争力。并且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后会出现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也会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进程。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路径
2.1打造科学的特色学科建设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的教育推动下,民办高校应当完善并优化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此社会需实操的教育环境。另外,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社会实操需求方面的考核。教师要先学生一步走入社会工商管理市场,深入了解当今工商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了解不同工种、不同专业需要把握的技能,再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思路进行有侧重点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教师的授课思路足够清晰,将需要掌握的专业内容不断地精简和更新,将工商管理、管理的主要策略等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讲解内容,才能带领学生高效地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民办高校也可以妥善利用自身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源,开设一些开放性社会课程,与固定企业联合并建立固定合作关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输送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2.2建立专业的工商管理教师团队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水平对高校的特色专业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专业的教师团队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开展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商管理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严格的入职筛选是组建优秀教师队伍的基础,同时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能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也可以组织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调研,教师在调研时不仅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能收集更多实际案例和教育资料,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2-3]。
2.3增加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训教学
良好的实训教育环境是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设立提供专门进行实践操作的场地(如ERP模拟实验室),同时在实训场地中必要的使用设备也需准备齐全(如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更清晰地讲解使用方法和专业知识。教师需要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操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要保障学校设施的完整性,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还要为学生适当安排相关工作岗位的试训,让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工作内容,适应工作环境,从而更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此外,高校也应当建立科学的实践检验标准,做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保障。
2.4加强民办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协作
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向专业对口的社会企业输送适用性人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尽量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并且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来促进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联合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发展平台,在该平台中进行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高质量共享,举办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工商管理专业交流活动,如聘请专业讲师为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讲座,可以使高校和企业获得与更新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明确双方合作发展的方向,实现共赢。民办高校在社会企业的支持下进行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满足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的教育发展需求。
3结束语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各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学科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高校应把握“双一流”建设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在专业体系、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团队及企业交流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努力打造更完善和高效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向企业输送更多适用性专业工商管理人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婉菱.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方法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5):126.
[2]曾凡辉,邓华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