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4 23:1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篇(1)

(一)信誉风险。

物流企业经常会因为物流合作方不信守承诺,导致无法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货物运输和卸载以及接、送货物等服务,这种给物流企业带来信誉影响和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信誉风险。

(二)物流企业自身管理风险。

一是物流合同中的风险。现代物流企业通常容易在业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面临这些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约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标准过高,并且服务质量的精确度要求太苛刻;和分包商或者合作商的合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界定;轻易向客户妥协放弃法律允许的责任豁免条款等;二是物流过程中的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来源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过程中例如物流方案设计不严、外包合作商选择不当、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等,再例如物流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工作流程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等造成的风险。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企业通常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全程服务,虽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业务范围,但也使物流过程中由于责任范围增大而增加了风险。

二、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和防范主要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避免风险带给企业效益损失。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首先进行科学规划并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视实施风险调研和评估,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增强经营过程中合同规范管理和流通具体环节的有效制度监控。同时,还应该增强物流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不同的责任人身上,督促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还应该构建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预防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掌握市场信息,加强风险监控预警。

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单位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咨询企业对风险的预测信息,采取多方合作针对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还可以通过针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形成科学实际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行业内常见的一些风险问题注意实施风险监控。

(三)重视风险评估,规范合同签订。

在和合作方展开实际合作之前应该根据对其资信调查分析结果以及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同方式的合作,以免由于合作对象选择性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特别是在物流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的合理规范性和完整性以及法律有效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指导避免合同风险的产生。

(四)强化员工培训,科学规范管理。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节众多,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比较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非常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风险损失。所以,物流企业不仅应该重视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还应该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规范要求。应该根据物流行业的业务特点,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成效。

(五)投保物流保险,实施风险转移。

篇(2)

(一)分析现代物流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大物流企业相继出现,并拥有一大批属于它们自己的客户,比如:申通快速、圆通快递、天天速度和中通快递等等。虽然,这些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了脚跟,但是它们或多或少还是会面临着物流带给它们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那么就会搅乱整个物流的工作流程,同时还会给企业自身以及客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于是,如何正确、有效的对现代物流企业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是现代物流企业最应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简析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风险指的是:对整个物流企业具有一定威胁性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也难以被人们发现,但是它们一旦出现,就会给物流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物流企业产品方面上的损失、物流企业财务上的损失和物流企业的名声损失等等。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不过也可以将它们概括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外来的风险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天气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等;第二个方面,企业自身就隐藏的风险因素,比如:企业各级领导管理的方式、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企业各大组织部门等等。

二、探究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

物流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无非就是希望能够避免风险的出现给企业自身以及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物流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先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现对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挖掘出更适用于现代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

(一)简析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

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是杭州市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家物流企业,它的经营范围很广,比如有:货运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货运信息咨询服务和运费结算与联运业务等等,它建立的最终目的有三点,分别是:一,维护整个杭州市现代物流市场的运行纪律;二,对整个杭州市物流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三,保障物流市场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分析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面临的风险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达到动态平衡和系统优化的过程。但从实践来看,任何时候,使这三者达到绝对平衡都是不可能或者极少见的,而不平衡则是经常的、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平衡会产生经营风险。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在拓展业务以及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当中,应该收入的账目也在快速增加,也正是因为这样,应收账目的周期也随之加长了许多,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在运转上面出现了风险。其次,该物流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融资的选择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探究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

该物流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是依照下面几个步骤来实行的。

1、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辨别。

对财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和整合,比如:在选定了间接融资之后,风险管理员就会对间接融资当中可能是风险因素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将整合出来的风险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最后依照分析得出的结果来判断这些风险的特点、级别和类型。

2、对风险的发生率进行合理的估计

针对造成风险的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估计出这个风险发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其引发的后果又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多大的损失。

3、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规划。

依照风险的类型和级别,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然后再按照这个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步骤。

4、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物流企业在整个经营的过程当中,针对风险特意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高效力的风险控制体系。企业在确定了风险的基本信息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风险控制体系来对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这些风险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5、对风险管理的实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进度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对其实行的效果作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四)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防御系统

物流业的监督管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宏观管理,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物流供应商和物流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第二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中观管理,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对物流供应商在物流市场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第三个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微观管理,通过建立物流供应商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自我管理。为了更为有效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还特意建立了一个风险防御系统。该物流企业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然后尽可能的减小这些风险出现的概率,以此来确保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该风险防御系统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强化企业所有员工的风险防御意识。

为了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或尽量避免其发生,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把这种风险意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当中。该企业每周都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所有的员工进行一次企业风险预防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个培训,员工就可以培养起良好的风险防御意识,从而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对风险因素展现出高度的警惕性。其次,明确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制定风险防御的奖惩体系,对造成风险出现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比如:扣除一个月的奖金或者是直接开除等等。与此同时,也要对那些风险防御做得比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比如:增发奖金、给予升职的机会等等。

2、完善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更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引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就可以增强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然后,再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并增设一些管理职位,比如:高级风险管理专员、财务融资专员、财务投资专员和业务管理专员等等。同时,也要增强整个风险管理部门的团结力,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严格谨慎、宠辱不惊以及勇于创新。

3、提出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风险管理当中,预防是比较直同时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因此,将风险预防的方式融合进风险管理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风险管理员还要对风险的信息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个风险管理的方式,最后再运用科学的处理方法来化解这些风险。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自动的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最终结果发出预警信息,以提醒风险管理员某个环节出现了风险。那么这个时候,风险管理员就可以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以避免风险引发的后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功能又包括:对风险因素的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评估、诊断以及处理。

三、结束语

篇(3)

本篇主要是针对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规范格式来举例说明,这些范例都是小编采编收集的一些比较优秀的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小编整理的这些在大家写作的时候能有所帮助。

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2]吴宝安.如何进行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3]吴鸣.经济风险论:从风险角度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硏究[M].人民出版社,1989

[4]陈家发.物业管理行业规范与自律的发展现状与思路[J].中国物业管理,2007(11):40-41.

[5]苏宝炜,李薇薇.浅谈物业经营合同决策管理及风险规避[J].现代物业,2008(1):25-27.

[6]唐峰.加强治安防范降低管理风险[J].现代物业,2007(9):84-85.

[7]吕景胜.物业管理的风险防范[J].中国中小企业,2007.8:17-21.

[8]廖秋林.保险与企业风险管理[J].海南金融,2001,5:52-54.

[9]赵晓玲.企业风险管理[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70-72.

[10]许谨良.风险管理(第三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1]胡芬芬,周裕全,曾伟.风险管理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南昌高专学报,2006,21(5):21-24.

[12]郭镜.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5-18.

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浅析发达地区和国家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文学教育,2011.06.

[2]张龙科.政府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探讨,中国物业管理2011.10.

[3]张贵军.河北省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城市探索2012.1.

[4]颜芳芳.新加坡和香港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科技与企业,2012.1.

[5]苟强.为惠民工程“锦上添花”--成都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物业管理,2011(2):54~55

[6]王燕生,孔昭君.论物业管理的观念和原则.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晋江市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流程图.2012

[8]康曦;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陈小天;联通大厦物业管理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夏勇;安徽省物业管理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作祥.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7-212.

[2]高炳华.物业管理实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2.

[3]建设部: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2007年11月.

[4]公共产品理论.百度百科名片.

[5]张年.转型期物业管理的社会政策分析一一以上海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8.5-6.

[6]贺静.完善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法律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5.

[7]韩朝.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行政管理体系研宄[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21-22.

[8]邹楠.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J].中国物业管理,2010,(01).

[9]林常青.中国物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物业管理,2009,(11).

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17-02

一、引言

国资委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极大地推动了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企业特别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风险管理属于新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在不断深化、方法在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已成为组织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了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基础体系建设、业务风险管理等系列工作,以风险和内控为角度开展审计,发挥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职能。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已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这一类型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亮点和趋势。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价值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正在从传统的财务账项审计向到现代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将更加贴近企业的各项管理,更加融入管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是管理审计中新的审计类型。它是内审部门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承担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制定的应对程序、对策方案以及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以改进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增进企业价值的一种审计类型。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范围的科学合理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识别与评估的科学合理性;措施、方法与程序的合理性;风险应对的合理性等。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由内控审计扩展到所有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它更加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使组织利益相关者了解组织风险现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方案效率、效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现风险管理与组织整体经营战略的优化结合。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从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审计委员会的提供有用信息。

1.评价风险管理机制。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首先应审计、确定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组织体系、内控体系、报告体系和考核体系。(1)审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性。开展风险管理,做好组织和人员保障是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在统一领导、广泛参与下,搭建职责明确、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结构框架,包括风险管理责任人、专业和非专业管理人员、外部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体系。(2)审计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应当结合实际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内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占重要部分,属于核心内容。没有与组织管理实际相适应的、完整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有效性无从谈起。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内控体系构建情况,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标准,考察对于各个要素的控制。(4)审查报告体系的存在性及运行有效性。考察日常报告体系及运行、突发风险报告体系及运行、预警报告体系及运行。(5)审查考核体系的执行性、有效性。考察考核体系覆盖程度及结果应用情况,评价考核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推动风险管理工作。

2.审计评价风险识别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注意分析企业风险识别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识别组织内外部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通常来看,应结合风险管理各项环境和内控要素,如就组织目标、经营情况、管理薄弱环节或问题等进行访谈、查阅资料、记录、历史案例,应了解风险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材料并评价其充分性,必要时还应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内部控制中所面临的缺陷进行分析、确认。(1)审计识别原则的合理性。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及进行应对的关键性第一步。只有采取合适的原则才能更充分地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

(2)审计识别的充分性、全面性与否。风险管理审计需要评价相关风险资料是否涵盖了对组织各层次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内部、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治理机构效能、管理的局限,业务控制失效、产品或服务销售策略、经营活动和业务特点、资产性质及其管理局限、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经验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变化、竞争环境等方面。(3)审计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计人员应对各种风险做系统地分析与归类,形成企业风险框架,并结合管理实际特点,对企业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进行审查,评价该方法能否适当地识别出对各层目标有针对性的风险。

3.审计评价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应用各种工具方法,定性或定量地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特别是要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程度”两个要素确定的方法、记录、过程,并分析其合理性。(1)风险识别所反映的特征分析。不同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评价,因不同的风险所应采取的评估方法不尽相同,审计人员应首先对企业风险识别结果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如哪些是内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外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与战略、核心业务、支撑性业务相关的风险,哪些是与企业价值链关系密切的风险。

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方法审计时,应考虑风险特征来评价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如已识别风险可用定量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审计人员需要判断描述风险事件影响的“数量”是否恰当;如无法定量表示,审计人员应判断管理层所定的“性质”是否合适合理。(2)历史资料的可信赖程度。企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管理层多数依据历史已发生的案例、风险事件为参照标准、参考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考虑历史资料的充分性、可靠性,充分论证案例发生环境、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条件等是否能够恰当地借鉴到当期的风险评估中。(3)判断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能力。开展风险评估的水平高低与企业管理层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理解、运用有密切关系。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管理层运用定量定性方法的能力、对所依靠的数量模型、信息技术、个人经历经验进行了解,考虑评估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运用是否恰当。(4)对成本、效益进行权衡。管理层在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开展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方法成本、效益性。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层选用方法的成本效益性予以考量。

4.审计评价风险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在评价企业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有效性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一般企业对固有风险具有相应的管控措施,风险应对措施应主要针对剩余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评价在采取应对措施后剩余风险能否在组织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已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可以确认风险应对措施有效。(2)是否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每个企业风险应对措施会有所不同,这是基于企业管理实际状况而定。如果不适合自身特点,就不是恰当的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应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所采取措施的适当性做出评价。

四、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和方法

1.在计划阶段,识别经营风险,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识别经营风险。如了解企业性质、管理机制、业务内容、经营范围、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建立对企业框架性的认识;通过查阅企业文件、规章制度,了解各项管理要求;访谈各级领导、骨干员工等主要人员,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现状;现场查阅各种经营生产过程原始记录,审计审核、批准等管理控制程序。初步确定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2.在实施阶段,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在实施阶段,围绕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的审查和评价四个方面。

3.在审计报告阶段,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开展后续审计。按照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依据《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出具风险管理审查和评价报告、或者出具详尽的专项审计报告,将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报告给适当的管理层。

由于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职能由内审部门承担,因此审计人员的审查评价结果可作为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为保证、监督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来复查管理层是否就报告中的建议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如果未采取行动,需要明确相应责任和原因。

4.审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在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任务阶段,可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所不同。如,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通过流程图法和文字表述法、问卷调查法(编制风险管理问卷调查表)、关键路线法确定风险管理审计开展的重点;在审查评价风险识别时,可采用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生产流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排列图、因果分析、因素分解、经济活动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鱼刺图、专家调查列举法等;在衡量风险管理措施时可使用专家调查法、风险报酬法、风险当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在后续审计阶段,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进行审计。

五、结语

风险管理审计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常规性审计类型,甚至尚未开展。当然,风险管理审计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组织结构及制度不健全,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人员业务结构和经验等条件无法满足风险管理审计需要。

随着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日益加快,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提升到重要层面是一个重要趋势。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广泛开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明确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人员胜任力,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将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高东坡.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商场现代化,2007(9)

[2] 靳建堂.风险管理审计初探.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2005

[3] 李晓光.浅议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经济师,2011(5)

[4] 钱光明,陈德艳.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商业会计,2011(33)

[5] 万文钢.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内部审计,2010(9)

[6] 汪振纲.风险管理审计理论述评.风险与内控,2010(2)

[7] 夏丹宁.推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中国内部审计,2004(12)

[8] 谢浩,尹珍丽.风险管理审计常用方法解析.时代经贸,2010(10)

[9] 朱奇云.关于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运用的思考.中国市场,2008(48)

篇(5)

关键词:提高 企业内部 审计质量

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直接由企业的监事会领导,主要接受企业的高层指挥,对企业的一些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和参与决策权,审计工作需要认真,仔细的工作者从事,因为他对要企业的内部规划和成本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并且其他同类行业部门的事务都有参与,所以要加强企业的改革,就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审计的质量的提高,高效的完成企业的事务,才能推进企业的发展。现在我国企业的一些现状如下: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分工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明确

在审计施工的企业里,审计工作部门的工作量比较大,由于分工的不合理性会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很难实施,例如在设备购买方面还必须派一个审计部门的会计去跟踪服务,整理各个部门的财务情况,施工的部门是移动性,没有固定性的,而且这种流动性的施工企业的变动比较大,施工地区的盘点,造价的物资设计都要比较详细的安排,所以在分工的时候要明确的要求,实施内部的审计顺利进行。

(二)审计工作者没有严格要求,造成施工问题很大

在一些部门出现了审计的工作不是很严格,监察的力度不是很强,对一些工作人员挪用公款,造成公司和人民群众的巨大损失,还有的工资总不到位,长期的拖欠,而且随意的削减施工工程的价格,造成建筑物的不合理建设,出现许多的豆腐渣工程,而且他们工作的效率相当的不高,企业的施工问题层出不穷。

(三)在企业施工方面,审计不是很灵活

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些欠缺,现场的管理经验不足,审计单位的独立性不强,在设计安排上面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各个部门的责任不是很明确,职业道德意识缺乏,不能很好的驾驭这些工作。

二、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及措施

(一)明确施工的技术经济的要求,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的性质比较特殊,尤其是在施工的企业方面,它需要工作者详细而具体的计算出企业的成本效益,和提供一些有效数据让企业参考,这样才能规划出企业未来的方向,所以在施工企业的审计工作上要特别注意工作要求,首先要加强对企业审计内部的监督作用,施工单位一般会再施工的成本和成效上加以设计,在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上下级要建立严密的监视系统,监督控制工作人员的设计研究,以免造成企业的损失和浪费,还有一些渎职和挪用公款的现象,促使各个部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控,保证企业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维护企业的安全和正常迅速的发展。其次,就是要经常的对企业审计工作者的任务进行评价和审核,根据公司的合理性的措施进行奖惩制度,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并不断地上报一些信息给上级,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决策的有力的证据,尽量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性。再次,就是要维护好企业的各个审计系统的数据,对每项提出的审计内容都要加以维护,仔细的检查研究,整改和测定,及时的改正由于小问题而出现的差错,预防减少风险的产生,减少主客观的原因带来的差错,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提高审计的效率,加强审计程序的设计

由于企业主要是一施工为主要的项目,它在建筑设备、桥梁、铁路、公路等方面的设计成本的投入是相当的具体的,这些建筑方面的任何一个综合性特点的改变都会影响着企业施工的发展进程,所以企业要加强审计程序的合理安排。第一,由于这些施工工程都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且都不具备稳定可靠的固定居所,所以审计部门也要进行跟踪的安排和考察,有时会出现工程施工者在广州上班,而设备却需要从山东运来,设备的运输和购买维修等费用都需要审计工作者进行严密的计划,核算和对比,最后由决定者给予定夺,为了把施工各个信息的准确的上报给上级,所以审计工作者必须要跟踪的检验。第二,一个生产的项目一旦确定,施工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其中会出现的情况也非常的复杂,审计的工作比较繁重,需要设计多种审计工作的类型,提前设计一系列的设计方案,在最后定夺的时候可以很合理的安排,这样及有序的处理了,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应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对应,审核,及时准确的反应各项业务情况。第三,在财务审计的内容中还要包含施工人员的劳务费用,遇到的风险问题的预支,保险情况等,这样有序合理的设计对完整的施工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合审计的实际要求,灵活的采用审计方法

内部的审计工作十分的繁杂,需要分工明确,其中包括生产、经营、财务、会计等许多的重要项目,进行层层的合理安排设计,这样在施工时才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的进行,可以把人员综合的分为审核,计算、监察、询问等工作,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可以把各个系统的人员协调好,建立一个完善的有序的高效的审计系统,把静态的互不相连的部门工作都建立在一起协调的发展,形成动态的远程和近程的合作、监督、审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施工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施工审计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审计的质量得到提高,也才能在质量的保证下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力提升,保护企业和大众的利益,更好的维护了企业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要从明确审计工作的技术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工作的质量上进行调整,推动我国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季文丽.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S1期

篇(6)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