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德育 实效 分析 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而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为解读困惑,笔者只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考虑是否把德育教育工作做虚了,要变“虚”为“实”。
首先,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德育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做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做人最主要的是抓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对学生实实在在培养、训练,促进学生改变精神面貌进而实现学风、校风的转变。做人教育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出现不少问题,要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条文规定、开会讲一讲就可以的,而应当通过目标明确、具体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要错过中小学阶段的最佳时期,要教育学生知道行为规范的每一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抓得住的,只要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养成,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将终身受益。
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适时提出进行什么教育、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第二,要考虑德育教育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切忌“高”“大”、“空”。
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德育工作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规律,不能有“随意性”、“盲目性”,不能搞“频道常换”,更不能“运动式”、“一刀切”、“成人化”及教育内容与要求的“高”、“大、“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做不到,等于没用,只能落空,要求要从最低层次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此,为避免高、大、空现象,要做到以下三点:
1.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行为能力。
2.我们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是一个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应认真遵循这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规律。
3.要研究并掌握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的“度”。德育作为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自己科学、稳定的内容体系。
第三,要考虑工作是否对路,切忌空洞说教。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规定的“诸育”之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做好德育工作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绝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工作要对路子。工作对路,可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德育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空洞的一味说教、训斥,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心理障碍,离心率上升,还容易对老师产生“黔驴技穷”的心理定势,因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由于不对路子,很难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要考虑教育内容、方法是否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符合时代要求。
一、德性养成法:以育人促教书
德性养成法的基本理论是以育人促教书,这种教学理论倡导以知识教学为载体,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德性养成法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德育资源,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例如指导学生抄写生字,看学生是不是认真,是不是规范,是不是有耐心,是不是有审美之心。于是把指导学生抄写生字的过程变为培养学生德的养成教育过程。
德性养成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知识教学为主线展开的,既然这样,就必然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如请学生认真听讲,请学生积极思考,请学生认真练习,请学生读书,请学生总结,请学生研究探索,请学生交流讨论等。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作出种种反应的过程中,教师用心察看学生德方面的表现,如认真、主动、思考、专注、坚韧、理性、审美、合作等。根据学生作出的种种反应,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二、四性六会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学习习惯,我们把它粗略地总结为四性六会,四性即认真性、思考性、勤奋性、自主性;六会即会自学、会自查自纠、会研究探索、会交流讨论、会总结整理、会复习应考。这四性六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知识教学作双重考虑。以数学为例,既把数学作为知识来教,又把数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来教。在教数学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四性六会方面的习惯。学生四性六会方面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习数学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三、精教多导法: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强调养成教育
精讲多练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法,一直以来被广泛采用。精教多导法以精讲多练为基础,强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精讲多练到精教多导,充分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精教多导强调以育人促教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精教,精教一方面指教师教得少而精,另一方面指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二是多导,多导充分体现了育人,在学生用大量时间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做好育人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关怀者,通过大量的面对面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素质,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毛病。在该过程中,要给予后进学生以特别的关注。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精讲多练是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学生练,在学生练的基础上教师讲,在讲练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教多导则是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的导,例如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和四性六会良好习惯的培养。
四、三个坚持法: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
三个坚持法,就是教师以育人促教书,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德和良好习惯,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这种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学生的进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优点不断得到发扬,缺点不断得到改正,每天不断习得新的知识和取得新的进步。根据这种概括,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
就总体教育而言,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关于三个坚持的教学计划,在一段时间里,发扬学生中什么方面的优点,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什么缺点和毛病,将哪些方面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新的增长点。就某一个学生而言,教师充分了解这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每天帮助这个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进步增长点。由于三个坚持法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又采用治本的方法,所以这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五、生活教育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知识的过程,更进一步,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一种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看成是一种德性的、人文的、情感的、智慧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学生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有目的地对学生践行人文关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这种基于生活的教育方法称为生活教育法。生活教育法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例如,有个数学教师,发现班里一名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怕和人交往,做事十分胆小。为改变此种情况,他就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集体生活的机会,请他当课代表,经常提问他,让他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情况。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的胆量渐渐大了起来,提高了人际交往和工作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比解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培养学生做事能力和做人能力的机会。
六、关系培养法: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发生的关系中培养人格形成德性
道德存在于关系中,是人面临一种境遇,一种真实关系时的选择。所以道德的学习完全是一种关系型思维。人的德性不是抽象的,最终表现在关系中。而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又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中。关于人的道德的这一关系性理论,拓展了我们搞好学校德育的视野,使我们找到了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中,主要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善于合作和交流、平等待人、富有同情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作风民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具体为在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乐于融入集体、善于融入集体、主动为集体做事的品质等等。班集体是一个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学生乐于融入集体,善于融入集体,走上社会以后,就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对象是学习的内容,人与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德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如,培养学生态度认真、作风细致、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知难而进、专注、理性、坚韧、求实、日事日毕等作风和能力。教师们每天都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考虑到能力的迁延和弥散,考虑到培养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做事能力之间的转化和一致,我们的教学将会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和创新。
以上介绍了几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集中到一起,就是多元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即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元的,关键是看你把知识当作什么来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里,我们播了什么样的种子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教育教学无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情感的德性的智慧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每一位教师不仅是关于智慧的教师,而且是关于情感和德性的教师。我们强调德育为首,强调寓德育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语文教师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数学教师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物理教师以物理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如果学校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全时空地开展着德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关键词: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贯彻落实、开拓创新,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适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树立准确的、合理的德育目标;二是创新德育内容;三是开拓德育途径;四是改进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设德育评价体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质是服务于社会。然而,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结、写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其中,“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德”,就算再有学识,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创新能力强、理念新的德育队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德育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德是才的灵魂”这一观念,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自身素质 品德教育
体育新课改的理念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人的主体得到完善,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育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解放和发散人的思维,鼓励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课改的精神正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如何克服现行学校体育教育的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将有利于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所有体育老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仅是每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学习和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扎实、高效地上好体育课最基本的要求。如,体育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规范的口令,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简笔画,以及管理课堂和驾驭教材的能力等,都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练就的扎实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让体育教师娴熟地驾驭体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得到有效改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2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体育课教学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
2.1 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培养。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
2.2 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的培养。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教师除了介绍技术要点外,还要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2.3 竞争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以及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竞争者非常重要的素质。如快速跑教学中,将学生按体质和能力分成A组、B组、C组,分组进行比赛和表扬,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的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3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德育;教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在理想信念、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日趋明显的多样化倾向。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学校德育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形势下,从全球化的角度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棘手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可以理解为教给人学会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并且使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道德习惯。在我国,它是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被称为“教化”,需要长期的灌输和训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重视德育的文化传统,为我们当今德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培养仁者之心。《礼记·中庸》记有“仁者,人也”。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它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只有爱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地的爱人。
重视人生教育。我国古代德育把对人生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德育既要教育人做“洒扫应对”的小事,也要教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既要授以陶冶人性的“内学”,也要授以齐家交友、事君治国的“外学”。
进行崇善教育。孟子把崇善教育列在德育的首位,“崇善”不仅在于自我完善,还在于“兼善天下”。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更不可能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人,应是富于同情心,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
西方教育中没有明确的“德育”概念,但其“德育”确实存在。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主张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幸福,民主、自由、平等、正义、责任是其基本价值内容和取向。以美国为例,其大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法制教育为主的公民教育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学校教授学生政治、法律、道德知识,促使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明确权利和义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遵纪守法。总体上,中国传统德育教人做圣人,而欧美的公民教育教人恪守作为国家公民的底线。
历来人们对德与才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德育第一,有人认为智育第一。洛克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1]。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就是“最高的善”。对此,司马光所说的“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有其可取之处,首先德统帅着才,没有好的品德作为导向,才智很难有积极意义,个人成功需要正确的动机、强烈的兴趣、坚韧的毅力,更需要品德的支撑和维持;另一方面,人的品德对其才智有某些依赖性,如果一个人对品德规范缺乏认识,分不清善恶、美丑、对错,愚昧无知,其品德水准必定不高。
二、我国德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文化多元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外来优秀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受到巨大的冲击。从总体上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健康,政治上积极向上,学习上肯于钻研,其价值观和行为呈现出更加务实的特点。但我国德育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价值危机,道德意识淡化
千百年来,我国都以“仁者爱人”“诚实守信”为最基本的道德,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言行一致加以赞赏。然而,部分学生缺乏某些基本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有:艰苦奋斗的品质正面临骄奢逸之风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学生互相攀比,期待不劳而获,怕苦怕累思想较重,不以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守信敬业为荣,对广大劳动者缺乏应有的敬重;诚信意识淡薄,认为老实人吃亏,表现为考试作弊、说假话等;粗痞化的改编严重混淆了青少年学生的荣辱观,许多承载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为促销女郎,《背影》中父亲大耍双节棍,闰土摇身一变成为古惑仔。社会道德观、利益观、价值观部分扭曲,各种不良现象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放弃自律,是非判断不分明
人是环境的产物,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往往会养成良好的品质;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常常会养成不良的品质。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人走路抄近道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一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一些学生对种种不良现象麻木,甚至持容忍的态度。部分学生素质较差,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考虑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二是一些基本的礼仪和文明知识欠缺,待人接物没有礼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三)缺乏合作,集体意识淡漠
现代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生活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集体的教育功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集体生活中形成的凝聚力在成员心理上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全体对个体具有制约作用,对人格发展有助长作用。可见,参与集体生活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并实现社会化的条件。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缺乏耐心,忽视他人,脱离集体,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甚至破罐子破摔,心胸狭窄,嫉妒骄横,人际关系紧张,感情脆弱,焦虑不安,自卑感强烈等,这与忽视集体教育不无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任困境;对策
美国著名的信任道德问题研究专家弗兰西斯•福山认为: “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 基础是社团成员拥有的规范, 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团体的角色。”[2]因此, 信任就是建立在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和相互认同的社会关系。价值诉求的偏差甚至相反,就会陷入信任的困境。
1.高校德育面临的信任困境
1.1 师生之间的信任困境是其最基本的形式
信任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本来应该不存在什么信任问题。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生之间关系却陷入了信任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情感信任困境。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认知活动交往,还包括以此为基础的情感互动活动交往,而信任是情感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之间情感越来越淡化,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淡漠。二是道德信任困境。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要担负起职业角色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人们交往的功利取向逐渐凸显,高校开放式的教育使得社会负面影响与交叉感染加剧,维系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发生偏差,物质交往的比重逐渐加大。物质利益的驱使导致师生关系庸俗化,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给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信任困境。
1.2 德育教育方式的信任困境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主体意识较强,喜欢自我表现,个性鲜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质疑,挑战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但是,现行的高校德育仍旧固守着利他主义的一元道德规范导向,一味地强调、灌输,不敢越出利他主义的禁忌,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与学生生活处于隔离状态,导致像杜威批评学校教育是“最大的浪费”,尽管煞费苦心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成效甚微。于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信任的困境,高校德育越来越流于形式了。
1.3 德育价值目标的信任困境
传统德育价值注重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过多的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而轻视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群体的价值在中国社会获得了高度的认同。在现行德育活动中,我们强调较多的是将学生的修德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联系,强调的是德育的工具价值,这实际上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片面理解,是一种牺牲性的德育教育。单方面地要求压抑自己的需要,无私的奉献,甚至把这种牺牲,(不管这种牺牲是否必要和是否适当)当成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高尚与否的标准,这是片面化的价值目标。如果修德只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不满足自己主体的价值诉求,德育就失去了其最深层、最可靠的人性依据。在这个思想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是缺乏现实生命力的,这也是高校德育实效性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2.信任困境的对策探寻
信任困境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重新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成为高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信,构建师生间自由开放的交流渠道
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信,需要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设立导师、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互动时间等制度,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沟通机会,逐渐使师生的课后交流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和爱意去打动学生, 让他们畅所欲言。交流得越多,彼此就越了解, 就越容易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从而培养彼此的信任感。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主动地给予,以善意去理解对方的反应、用更友善的方式去对待对方, 这样就会在双方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当彼此感觉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时,信任开始生根发芽。
2.2 创新高效德育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
一方面,德育内容要紧跟世界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全球化道德意识、入文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创新德育理论,科学预测发展趋势、变化的最新内容,吸收当今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德育不仅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社会”,而且要根植于开拓“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社会”;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理论体系,实现自身的超越,不能只讲老话、套话,更不能生硬照搬。“否认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对待也是错误、有害的”只有结合新的情况,在实践中才能使理论体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也是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2.3 革新德育价值目标,扭转精神动力缺失的现实
德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德育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德育教育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良好的德性,这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有德者才有得,德得相通,这体现了德育的生存功能。德行不是一种自我牺牲,而是一种自我实现。个人德行修养的提升不仅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个人进步,而且还可以增强彼此的互信,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德育导引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修德是为了自己,并以此为出发点,从而减少学生修德时的痛苦感,增加修德的责任感和快乐感,使德育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美]弗兰西斯•福山. 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 .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一、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目的
1 提高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多年的德育评价实践表明,凡是列入考评指标内容的要求,通过考评,特别是一旦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学生都会无意识地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对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 消除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为学生的德育测评提供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时,学校要力求体现的重点是德育要求的具体化、可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既采用科目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校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也采用活动化的方式,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贯穿于活动中,做到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
3 在整体意义上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建设,努力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化、可操作化和规范化,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学生管理人员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加细化、更加本位的工作,保证学校德育形成一个在明确的德育目标导向下,及时收集信息、研究德育动态、调节教育过程、导向德育目标实现这样一个良性科学循环,有助于学校德育在“实现要求――创造条件”的有机链上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原则
1 注重引导和功能导向的原则。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所设定的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项目”有四个方面,即学校集体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参加公益劳动情况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2 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用的原则。在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时候,学校确定由学生保管和登录《测评手册》,教师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机制上确保了对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检查和督促。
3 注重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的原则。学校着重抓好两个工作环节。第一是制定《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测评手册》;第二是在具体的操作形式上,学校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教师工作与学生的努力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过程,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并由此建立目标、活动、管理与成效一体化的学生德育管理机制。
4 注重量化和可行为化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步骤上,学校采用先定内容指标,然后根据内容指标的特点设定内容指标的量化指标的方法。但无论是设定内容指标还是设定量化指标,都以“可行为化”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要求。
三、学生操行评定量化中应重视的问题
1 必须将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实施和操作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必须与对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
2 提高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对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意义的认识。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时,把设计、试点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量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