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音乐课教学流程

小学音乐课教学流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流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音乐课教学流程

篇(1)

一、教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开阔教学思路

篇(2)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充分利用与开发学生个体资源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种学习的本性,拥有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成功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就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作为个体资源的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基础及独特的个好。有的会在课上为大家弹一段难度颇高的曲子,有的会用抑扬顿挫的美妙歌声让我们陶醉,还有的在欣赏音乐时,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乐曲充分发挥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音乐有着深厚、广泛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见,学生个体表现以及差异的独特性,都是最佳的学习资源。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给予激励,并不断加以强化。而反馈评价正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按自己的理解来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小提琴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有的学生采取了几人边听边表演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了几人组合,分角色进行表演;有些学生让老师来当弹奏,他们来表演等等。而这些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少见到的。我深叹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请学生给予评价,请他们当老师,讲解乐曲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参与其中,及时补充,给予正面指导。这样在心理上既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这个个性丰富的能动主体的巨大潜能。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创造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和氛围,学生才能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遨游,也才能从中享受到音乐所蕴涵的内在美,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开发创新潜能,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一生都喜爱音乐,并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二、探索符合实际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多元化

1、重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许多同学一提到要上音乐课,就感到十分痛苦,原因是因为他们对音乐根本没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开学第一节课,我就把学生较熟悉的第3单元的意大利民歌部分内容提上来先讲,同时掺杂一些不同国家的民歌。如:在欣赏意大利民歌时,可以把美国民歌和中国民歌结合起来上,使学生了解民歌特性,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觉得枯燥乏味,慢慢喜欢音乐课,慢慢接受古典音乐作品和经典音乐作品。

2、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因为现行教材大多为一些经典老歌,但是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对音乐课不感兴趣,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激活教材,善于取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被学生理解,易产生情感共鸣。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组合,难易程度组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第六单元----俄罗斯民歌中,可以用流行音乐、民歌导入,授新课时让学生欣赏印度民歌,再欣赏俄罗斯民歌,从中找出民歌的特点,最后学唱《喀秋莎》。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一般用方言演唱,那么我们也可以用我们本地方言来演唱这首俄罗斯民歌。这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按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实施的,课堂上五环节已成为僵化的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比较厌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4、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学生直观感受,使音乐变的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观念。例如观看幽默大师卓别林作品,让学生选择音乐,给影片配乐。通过这一环节教学,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再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非常抽象的,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清楚。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思想情感。

比如,在欣赏《采茶舞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采茶姑娘们的劳动场面,我首先播放录像,让学生聆听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并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时,学生蠢蠢欲动,教师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各组经过一番商榷,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通过观看、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又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为使学生体会那种激人奋进的精神和感受长江那广阔的胸怀,我节选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一部分画面,借助多媒体展现在课堂上,学生直观地看到冰清玉洁的雪白世界――长江发源地,还展示了江水波涛汹涌壮丽景观。当起伏高昂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艺术内涵,情不自禁地为赞美长江而歌唱。学生的唱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谈歌中最突出的几乐句所表现的特点,请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为大家演唱一番。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艺术之美与体验。

五、积极开展校内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学校应鼓励教师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使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学校也可按年级分组,举办不同各种各样的音乐竞赛,这样可以课内外互相促进,也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竞赛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团体或个人都可以。比如:团体赛可以举行合唱和舞蹈比赛等,个人赛可以举行各类乐器和声乐比赛等,参加比赛的不仅仅是有特长的学生,还应鼓励所有的同学参加集体的活动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除比赛之外,还可以在某些节日的时候组织全校的文艺演出,而且要面向全体,让全校的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舞台,展示其所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的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各类的音乐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台、宣传窗的作用,定时播放音乐,介绍优秀音乐作品,播放有意义的、同学们喜欢的音乐家故事或音乐评论等,营造音乐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课间用音乐铃,让学生多听、多唱健康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布置充满音乐气息的教室和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充分展示富有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

六、构建一种赏识鼓励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心扉,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巨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投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钥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 。

其次,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成为教师自我意识的反思过程;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音乐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呢?可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前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的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图的制定等等,进行一一的反思,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教学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深入、活动展开等等,进行及时、细致的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结束后,对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快的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

参考文献:

[1] 王凡刚.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教学理念探析【J】.课程改革,2007(2).

篇(3)

路建虹

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所谓翻转,主要指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到了课堂上,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进行指导,而不是当场授课。学生进行的通常是项目式学习,教师则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化指导。

“翻转课堂”之我见:

说到“翻转课堂”就不能不提到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我们现在也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并附上讲解声音。把结合实践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录制成微课,尝试让学生在家学习微课,课堂上,教师进行问题辅导的翻转课堂的模式。

“翻转课堂”尚属起步阶段,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发生了一些本土化的演变,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出现了,许多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微课,其实不然,翻转课堂不是单纯的视频录制,它是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的一种手段,在录制微课前需要教师有课前的资料搜集,对学生的问题预设,还有课堂中和学生的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等,教师需要完成的是一个体系。

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音乐教师更要放开手脚,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

以《丰收之歌》一课为例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节音乐综合课,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欣赏乐曲《丰收歌》、学习歌曲《丰收之歌》、创编《丰收舞》等,我将以上教学内容归纳为《丰收三部曲》(丰收之乐、丰收之歌、丰收之舞),将本单元主题思想与曲目巧妙结合在一起。我以三部曲之“丰收之乐”“丰收之歌”“丰收之舞”三部分分别录制了三个微课程,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课上进行展示,再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反馈,每一组成果较好的同学将进行奖励,让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恰好与本节课主题相吻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丰收歌》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通过创编《丰收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人民奉献与创造的崇敬之情。

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丰收之歌》,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歌声表现喜庆丰收的场景和情绪。

能根据歌乐曲内容,发挥想象,模仿人们田间劳作的动作、表情、声音,进行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微课程,从中归纳课前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课前学习任务单:

课上衔接:

1.反馈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2.各小组向全体同学讲解问题。

3.全体学生跟随教师模唱《丰收之歌》,解决部分音准、音高、节奏问题。

4.教师总结曲式结构。

5.学生展示自创的丰收之舞(学生自带各种道具)。

我的思考:

1.“翻转课堂”前教师要善于调控提出问题的.步骤和节奏,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巧妙的设计,要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就把问题解决,还应注意所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和探索的机会。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磨砺学生的意志。经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给学生带来的愉悦,产生学习的新动力。

2.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回归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更能坚定每个学生对“翻转课堂”的不懈追求。课堂上分小组合作进行,这样学生间以强带弱、以前带后,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展示。于此同时,老师还要善于营造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形成和谐的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同学,甚至超越我们老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实践与探索,让学生成为“翻转课堂”的主人。

3.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给自己的提问设计一个标准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不自觉地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引导。这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音乐感知能力等方面有了对音乐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见解,所以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错了就重新回答,不完整就补充,没想好就再想,有不同意见就展开争论,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发问,老师错了就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无疑,这也对音乐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应对来自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将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不仅使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而且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翻转课堂”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一:“翻转课堂”课前学习阶段,因没有了老师们课堂上的严格要求与监督,有些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学习的现象。我们应该与学生们私下多沟通、联系,及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慢慢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脱离传统教学带给他们的惰性。

第二:“翻转课堂”课前的微课制作对音乐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制出高质量的音乐微课教学视频。

篇(4)

《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学科 的目标之一。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单向灌输、追求结果”的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感知“结果”的获得过程,并在这其中使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能力、学科的基本知识得以同步获得。本节课是一堂音乐综合课,此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探究?如何探究?他们探究得怎样?为此,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教学流程我分为三块,第一块:“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块:“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块:“唱一唱,表现强弱”。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受到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得当,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是完全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精彩片段】

一、感受音的强弱

教师播放乐曲《星光恰恰恰》的音乐,并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亲切地击掌。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律动,蹦蹦跳跳地进教室。随后师生共同自由律动。

1.教师出示大鼓,学生尝试敲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2.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敲击鼓的其他部位,尝试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并感受声音的不同。

3.教师及学生代表分别上台敲鼓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体态动作表现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层次递进,难度加大)出示课件:音的强与弱(揭示课题)

出示图形谱 :1 2 3 4 5 6 7 8 9 1 0

a.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运用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表现。(数字大,学生的声音就强;反之,则弱)

b.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用各种图形谱记录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不要求记录强弱的规律)

4.小组交流、评价。(注意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

【评析】 “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是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一种探究学习方法。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巩固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必须融入到活动、游戏中进行。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探究活动方式,程度恰当有效。通过“听旧曲,师生律动” “自由敲鼓,感受强弱” “看图形谱,创造表现”等活动,使学生对强弱的认识由感知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深入。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放飞了学生的思想,激活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进步。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同样注意了将欣赏、唱歌、节奏、声势练习、创作表现等“知识与技能”融人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

二、探索音的强弱

1.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强弱不同的声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学生1:窗外的风声,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

师:大家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 拍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生1:跺脚。

生2:嘴里发出的声响。

教师帮生3脱下外套,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生4与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俩人相对,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 的声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创造声音的强弱)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 ,敲一敲,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别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

【评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储存了很多有关声音的知识,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并形成新的知识呢? 那就要“开放活动、自主探究”。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师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从而形成知识。在此环节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解放思想,解除束缚,自主探究。学生因此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各种探究声音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各具特色的强弱声音一阵接着一阵。在探究中,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频繁交流,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此“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听强弱,敲击鼓认识强弱”、“回忆模仿,表现生活中的强弱”、“寻找音源,探究身边的强弱”、 “欣赏感受,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唱歌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等,在亲自参与中完成了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了解、创造、表现和运用。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音乐者”,学生是“接受音乐者”,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相比,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学生的接受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适于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篇(5)

如今是网络信息全民化的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微电影迎合着现代人追求高速、高效的心理,获得众多人群的喜爱和追捧,而微课对于大家来说却是一个新词。在准备这节音乐微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什么是微课?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怎样才能设计出一节好的微课?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而在我看来,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般来说微课有四个基本特点: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情景化。例如,微课的时间在5—8分钟为最佳;课堂只需要关注一个知识点的解决;视频容量只有几十兆,而且采用支持网上在线播放的常见格式(RM、WMV、FLV等),方便教师和学生播放、下载保存到手机或手提电脑实现移动学习。微课最具特色的是可以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设计虽然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可以不需要学生在场学习,教师只要在录制视频时预设教学场景,把握知识点的演示或讲解就可以了。这样对缺乏名师指导或者交流不便、讯息落后地区的学生很有益处,他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微课视频,获得更多优秀教师的学习指导,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疑惑之处,因此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群体交流的数量和范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正因为微课是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化结合的产物,带有科技产品易传播、高浓缩、易保存的特点,所以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观摩反思、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多有益处。

获得对微课的感性和理论认识后,我尝试结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为设计一节音乐微课《认读四分休止符》制定了四点原则,力求借助微课的力量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特色。其内容如下:

1.选择一个典型知识点,力求准确表述课题

微课的教学知识点通常要选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而且是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教师引导解惑的问题。知识点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一样重要,不同的是传统课堂除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还安排了其他环节的活动游戏,而微课的内容则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精练、浓缩的精华。那么,如何将知识点表述到课题中呢?课题如果笼统模糊,就难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例如,我的这节音乐微课的知识点是认读四分休止符,它是音乐识谱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难点之一。该课是以学唱歌曲《野兔饿了》为例,最初将课题拟订为《野兔饿了——认读四分休止符》,这样无疑是模棱两可的,让观看者迷惑不解:知识点是四分休止符吗?《野兔饿了》是什么?四分休止符和《野兔饿了》两者有何关系?在经过仔细认真的思考后,我将课题改为《认读四分休止符》,下面留下副标题“以歌曲《野兔饿了》的学唱为例”,这样知识点一目了然,课题主次分明。

2.把握教学时间限制,教学策略直观可操作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授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不超过10分钟为佳,因此教师教学要突出教学主题,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因为微课主要是视频方式教学,所以采用的教学策略要直观、可操作,学生观看视频后才能较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点。这节音乐微课《认读四分休止符》授课时长9分52秒,根据低年段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寻找休止符、听读休止符节奏、模唱包含休止符的旋律、打拍子哼唱有休止符的歌曲等音乐游戏活动认读四分休止符,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层层递进,教学策略明确、具体、可操作。

3.教学环节完整精练,评价及时有针对性

一节传统的音乐课通常包括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正课、总结、评价。完整的课堂环节将教学内容头尾前后衔接,学习过程和最终效果方能精彩纷呈,这个原则对于一节最多10分钟的微课一样重要,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教学的评价部分,教师需要用明确具体的评价手段和测试方法去反馈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能想当然认为学生跟着自己设计的流程就一定能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技能。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创设“找陷阱”的游戏场景导入;再以探索模仿实践创造的思路讲解学生在节奏、旋律、歌曲、创编活动中怎样认读四分休止符,完成正课的学习;最后以新游戏“跳格子”作为课后练习巩固四分休止符的认读,学生可在此游戏中小结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4.教学课件简洁大方,视频清晰、音响优美

人们都喜欢画面清晰且音响优美的视频,这是一种普遍常见的审美心理。尤其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更应重视视频制作的色彩、光线、周围环境以及音效问题。考虑到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教师、学生、课件多机位同时拍摄的录播系统,微课提倡教师独立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教师独立录制微课的常见方式有几种:(1)DV+白板 ;(2)手机+白纸 ;(3)录屏软件(把屏幕操作录制成视频的软件)+PPT ;(4)手写板+录屏软件+PPT等。我的音乐微课选择了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来录制PPT课件,软件集中的“画中画”功能在屏幕上能同时显示演示者和PPT幻灯片,非常实用也很有特色。视频的整个录制、剪辑、生成过程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完成的视频画面清晰、音响和谐。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微课之所以推荐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理由是该软件无须特别安装,而且对外部图片、动画、声音、影片等众多文件都能够便利的调用,内置的丰富动画和大量音效足以应对日常工作的使用,是很多老师教学演示时最为熟悉的“工作伙伴”,而Flash、Authorware 等稍复杂的动画软件因其所需的电脑技术高、制作时间长等难度而甚少被人采用。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软件录制的微课视频,只要作品令人感觉赏心悦目,都是大家提倡和支持的。

综上所述,回顾自己参赛的过程并展望微课的发展,我认为微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倡导的师生自主、移动、多渠道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未来极可能成为传统45分钟课堂教学的课外辅助形式。而且如果微课能与网页技术结合,学生可以在观摩微课视频时回答教师设定的学习问题,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中提高思考的能力,还将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紧密性、互动性。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微课的使用应恰当、合理,避免滥用科技手段浪费个人精力和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