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篇(1)

【关键词】高级中学 创新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06-02

一、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考形势的深入发展,许多高级中学面临新的严峻形势。比如尖子生源的流动性明显变大,教育教学的任务繁重。一些高级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肩负着带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任,高级中学能否培养出更多的顶尖重点大学人才成为本地区人民衡量其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就对高级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共识。从高中阶段的角度看,创新人才应该是在某些领域比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中的年龄相近的学生具有更为超常的能力或潜在能力的学生个体。他们通常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超常的智商,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第二,超常的创造力,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思维好奇心、思维敏锐性和学习动力;第三,非凡的领导力,如表现出广泛的情感感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第四,超常的学习能力,如表现出对特长专业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

笔者任教于贵港市高级中学,贵港市人口达503万,学生人才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广西首批省级示范高中,如何才能让学校的发展走上一条强校强师良性循环的道路?笔者认为,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学校管理和课题研究两个角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健全机构,落实制度

很多高级中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唯有靠天赋,唯有靠天吃饭”的认识误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存有畏难思想,所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放羊式的。由此建章立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级中学应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部门,配备强力教师,定期进行会议研究,指导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可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的培养小组,选定教练。培养小组为每名学生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档案,进行跟踪培养。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将整个培养工作过程做实做厚做细。并对教练和创新人才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原则上是谁培养谁受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

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导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高级中学应制订严格的标准,为每名学生人才选拔导师,与此同时制订创新人才导师制度。导师制订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详细工作计划,学校每周定期召开导师研究会议。

导师主要负责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展开针对性培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导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二是进行思想引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言传身教,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效果。三是加强学习辅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掌握超常规的学习方法,挖掘创造力,培养超强的学习能力。四是进行心理疏导。高中生容易产生生理和生活方面的各种疑惑和烦恼。导师应帮助学生疏导和消除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帮助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导师也负责组织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课程。课程的开发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人才如何思考问题;(2)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将散乱的教材整合为综合性系统性的教材;(4)编写面向全国竞赛和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为目标的、符合本学校学情的教材;(5)加大学校理科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实验设备,开发创新实验的教材。

培训制的形式可适当采取我国历史上的私塾学习模式,给予学生相对较为自由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较大的研究空间,使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培养超常的创造力。

(三)加强课题引领

课题引领是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抓手和灵魂。课题研究是教师的成长之路,同时能极大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以课题为抓手,带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面开展。高级中学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以开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课题研究的触角应延伸至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导师通过相关创新人才课题研究,既获得专业化成长,又提高开展创新人才案例培养工作的能力。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目前,该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课题已经成规模地开展,学校学术氛围浓厚,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培育了深厚的土壤。

三、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该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以来,2012年有一批学生获得全国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竞赛一等奖和自主招生降分20分资格;2013年全国高考,贵港高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6人,考取香港中文大学1人,高考成绩有较为显著提高,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答卷。2013年贵港高中的全国学科奥赛和自主招生工作又有较大提高,有4名学生获全国学科奥赛的银牌和铜牌,8人获全国学科奥赛初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创新人才呈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开创了学校学科竞赛从无牌到有牌的历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0(7)

篇(2)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涉外导游;问题;培养策略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大省。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12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和22.1%。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增长14.61%。因此,河南对涉外导游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涉外导游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关于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是从高校角度来讨论。但是,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涉外导游服务质量、旅行社发展及旅游相关部门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以找出更好的方法来促进河南国际旅游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涉外导游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涉外导游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河南在职的涉外导游, 主要来自中专和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一些较大的宾馆饭店从事涉外接待服务工作的人员、从社会其他部门或行业改行而来的有语言或背景优势的涉外旅游服务人员。这些涉外导游虽然各自具有自身优势,但外语水平和旅游业务知识还相对欠缺,因此涉外导游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而培养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涉外导游专业又大多都分布在中职和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设置外导游专业的又寥寥无几,使得涉外导游素质提高面临困难。

2.高校涉外导游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涉外导游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涉外导游双语师资力量匮乏。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双语师资主要有两类人员构成:外语专业或有外语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和外语水平较高的旅游专业教师。这样就存在着以下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非外语专业毕业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擅长阅读语法等书面知识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而外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较强,但却缺乏相关的旅游专业知识。从目前情况看,能胜任高等教育双语教学的教师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二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中专院校中从事旅游或导游教学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学历和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两全的现象。如学历较高教师很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也只能限于理论层次,造成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有工作经验或导游工作背景的教师,学历大多又不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这就导致教师综合素质有所欠缺。

3.旅行社对涉外导游的培养不规范

旅行社对涉外导游的培养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投资大,旅行社不愿意培养新导游。河南部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薄弱,且较注重眼前利益,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带团的导游,为旅行社带来最大经济效益。涉外导游的培训相对于中文导游而言,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资金,因此大多旅行社不愿意自己培养涉外导游。

二是涉外导游专兼职比例不合理。河南的国外游客数量有限,旅行社不会为了有限的游客而长期雇用涉外导游。旅行社在旅游旺季时一般都采用外借社会导游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涉外导游缺乏专职导游,大多以临时调用的社会导游为主。

三是用人制度不健全。河南省大部分旅行社没有健全的用人制度,不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制度不完善,使得涉外导游缺少保障,收入不稳定,挫伤了涉外导游的工作积极性。

二、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改革当前高校培养模式

一是壮大双语师资力量。高等院校双语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培训。通过校内培训、国内培训、出国研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教学等方式,对具有良好外语语言基础的旅游专业教师和一定旅游专业知识基础的外语语言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培养,使之成为优秀的双语教师。(2)聘请。加强与国内外教育和培训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以兼职或专职的方式,积极引进旅游专业外籍教师和旅游业内具有较好外语技能和专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任教或讲学,扩大双语师资队伍。(3)激励。双语教学相对于母语教学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和努力,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双语授课的老师,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系数。在评定职称时,相同条件下,应对采用双语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优先晋升。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涉外导游的工作职责要求导游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工作和沟通,因此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培养。外语表达是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学生外语能力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高校涉外导游的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实训室、涉外导游翻译实训室、跨文化沟通体验室等校内实训室的模拟演练来达到这一目的。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推行专兼职涉外导游互补模式。旅行社之间可通过依据相关法律合同等手段建立导游互聘制度,允许导游的合理流动,让需要导游的旅行社能够及时获得高素质的导游,有多余导游的旅行社也能减轻财务负担,同时也让导游有团可导,增强其对旅行社的忠诚度。为此,旅行社可积极建立导游管理档案,使专职导游和兼职导游相互补充,并推行导游管理网络化,力争实现导游人员管理系统的联网。

二是推行激励机制。旅游企业可以以奖励的形式对那些在带团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导游进行再培训,让其担任初级管理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导游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够实现旅行社导游人员及游客利益的共赢。

三是建立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旅行社可以根据员工的学历和级别语种工作表现以及职务级别等方面给予不同的薪酬,对于业绩好的员工实行物质奖励或职位提升,让优秀员工特别是品牌导游或导游明星的价值得到体现。

3.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涉外导游的考核和培训

一是建立人才档案。旅游主管部门应建立优秀外语导游人才的详细档案,特别是小语种的人才档案。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提供一些外语导游的信息,避免有旅游团却没有导游能带团的尴尬情况。

二是提高导游资格考试学历要求。由于涉外导游服务的群体不同,要求掌握更多的有关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只有提高涉外导游人员准入门槛,使涉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涉外导游人员综合素养。

三、结论

更多高素质涉外导游的培养,需要高校、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这将影响外国游客看待中国的方式,形成入境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对于提升河南的对外形象,传播中原文化,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卫青,王慧.广西涉外导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31.

[2]李海云,李正栓.河北省涉外导游及翻译人才培养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28.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导向 翻译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62-03

近年恚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与发展,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大,但是翻译人才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为此,应当重视对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以及调整专业结构,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优秀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国内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一)翻译市场的规模分析。翻译作为一种重要产业在我国由来已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国际的交流愈加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扩大。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内地近十年来在册的翻译公司在数量与规模上不断扩大,已经达到3000家之多。翻译队伍主要由留学生、外语专业人才、归国华侨组成,队伍非常庞大,人数达到50万之多。据相关统计显示,近些年在市场规模上全球外包语言服务持续不断地扩大,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预测,2020年这一市场产值将会达到450亿美元。翻译市场规模还在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然而,虽然翻译市场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但是翻译人才则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多样化翻译人才需求。近些年,我国翻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对于翻译人才的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复合型人才。该类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兼具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二是口译人才。该类型人才在讲话同时要负责翻译工作,其中,口译人才又可以划分三种类型:会议口译、商务口译与陪同口译。三是小语种人才。小语种主要是以法语以及德语为代表的联合国通语,与英语与汉语学习者相比,学习该类语言的人较少,故将其称之为小语种。现阶段,我国对于小语种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于政府机关、国际性组织、驻外机构以及大型央企等。

二、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于翻译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翻译人才个人素质与能力。比如,某些工科领域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翻译人员能够以准确的词语表达含义,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否则,将会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翻译工作人员接触机密性的商业文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翻译人员应做好相关保密工作。否则,机密性的文件内容一旦泄露给第三方,所导致的结果是客户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翻译人才培养来看,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严重忽视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导致虽然翻译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难以满足实际翻译工作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实用性缺乏。教师在开展课堂翻译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选取上主要是翻译练习,主要向学生讲授文本知识,对于教材内容存在较大依赖性。教学课堂时常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的情况。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单词与语法等方面内容,关于旅游、农业、商务以及文化等翻译人才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内容,教师鲜有讲述。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岗位适应能力依旧较差,无法胜任企业与单位的岗位要求,在开展实际工作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与方式落后。我国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中,在行为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倾向于采用示范、模仿与重复的教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就重点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教师先进行详细具体的讲授;其次,学生深入地理解与记忆翻译重点知识;最后,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重复与模仿,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然而,实际上,作为一项沟通与交流的工作,翻译对于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工作基本的语言转化能力,还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最好翻译人员能够对于原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翻译教学存在严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上亟待创新。

(四)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过程中,主要由授课教师进行,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标准。然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译文质量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在衡量学生的译文质量中,不仅需要经过审议与客户检验,还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内容,例如:一是翻译策略的使用;二是术语的统一性;三是对译文文体的把握程度;四是对文化信息处理情况,而并不是简单地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的教师评价。

(五)忽视翻译软件的运用。随着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改变以往的以纸笔为主的工作方式,不仅大大地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将所需的人工成本降至最低。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多种翻译工辅助工作,如Trados等,尤其是通过翻译软件的使用,有效地统一译文的句型与风格,从而降低翻译文本的重复率。然而,当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视开展理论教学,而忽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上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导致难以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能够满意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以往的简单地转换语言。译者要想真正做好翻译工作,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交往文化与语言等内在活动。较之前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在任务规模上,还是活动空间上,都获得大幅度的扩展。为此,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除了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推动与促进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素材选择上,教师既要选取文学类文本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美感,又要选取贴近财政、科技与旅游等领域的真实素材,在教学课堂中融入真实翻译案例,促使学生获得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精心地为学生创设与模拟翻译工作环境,规定好各项客观条件,例如翻译项目、翻译实效、翻译数量、翻译搭档等,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互动活动的理解,提高W生对社会行为与文化情境认知。

(三)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教师在应用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重视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之前,应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精心备好课。此外,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步骤,清晰地划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爱护,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教学方式,侧重于讲解重难点知识,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点燃学生的翻译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三是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板书的重视,确保板书的工整、简洁,为学生参考与观看提供更多便利。四是在翻译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坚持适度原则布置适量课后作业,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尽量不要布置过多的任务,否则将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课后作业应更多地追求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四)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时,主要采取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存在与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因此,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加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灵活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价、学生互评、客户评价等。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而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点评译文。在结束学生自评与互评之后,由教师站在宏观角度上评价学生译文的篇章结构、语言质量与翻译风格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五)运用多种翻译软件技术。应用翻译软件与技术,有利于提高翻译速度与准确性,为翻译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类似于Trados等翻译工具最早出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后普及于课堂教学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的应用,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重视应用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六)加快建设翻译实训基地。在建设翻译实训基地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与师资由学校与翻译公司提供,保障翻译实训基地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拥有良好的师资,从而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教育设施,营造出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翻译实训基地包括多种技术培训平台,如机辅翻译平台、翻译语料平台、翻译工作坊等。其中,机辅翻译实训平台主要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如翻译软件与术语管理等多种翻译软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保障翻译的质量与效果。翻译语料平台主要功能是面向学院提供语料与术语等科研课题,同时提供文献教学、科研以及论文等一定的翻译服务。翻译工作坊主要是让学生得到高强度的翻译训练,通过开展各种翻译活动、讨论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通过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学生深入翻译项目之中,对翻译流程更为熟悉,对行业规则更为了解,推动了翻译实战能力的提升。

(七)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翻译教学中,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翻译责任意识,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一是面向广大的学生开展理论课程。通过适量的翻译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教师可采取课堂研讨方式开展实践课程,同时教师应加强翻译指导,将翻译实践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在开展高级英汉与汉英笔译教学中,应运用师生讨论形式,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由学生进行翻译。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电子邮箱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而后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讲评译文,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给出中肯的建议,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师生的情感联系。除此之外,通过模拟创设翻译工作环境,集中开展翻译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翻译工作强度大,应认真地落实评审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译者与校译的角色。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而后分配任务,从而加强学生间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鉴赏翻译语料中,对于教师理论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不应仅凭直觉评论译文,而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精心备课中,应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从众多的参考译文中选择最佳译文,而后供课堂使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辅以师生的讨论。教师应当在对翻译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地应对课堂,为翻译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呈直线上升。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来看,依旧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相应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娟.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

[2]马淑霞.探讨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2)

[3]周宇鑫.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4)

[4]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

[5]肖永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工程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浅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英文门户网站翻译研究”(KY2016YB769)

篇(4)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现状

中职财会专业主要培养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核心课程的财会专业人才,是中职教育中的主要热门专业之一。由于广泛的就业面和乐观的就业前景,深受许多中职院校学生的青睐。我国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职业化实用型的专门人才,所以,历年来的中职教育十分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夯实,以及对实务方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与各大企业机构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向综合与技能型转变,况且实用型强的人才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倍受青睐。中职财会专业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更应该着力调整教学策略,重视财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对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仅对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良好道德修养的要求。对中职学生来说,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综合素质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也不得不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这两方面的要求来说,合作能力都是必需的。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

0 引言

电子商务经过这些年的蓬勃发展,现如今已深深影响着产业经济、生活购物、商业竞争等方方面面。近年来依托传统实体专业市场优势,电子商务在义乌开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从事电子商务业务,据统计目前义乌拥有各类网店超过5.3万家,涉及B2B、B2C、C2C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月均交易额超过10万元的有1100家,约占金华地区的73.3%。义乌市百强企业中,57.9%的企业已开通电子商务业务,21%的企业正在建设电子商务团队,2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中国饰品网、中国日用品网、华夏礼品网等本土网站已成为各自行业网站的领军者。

随着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知识、技能和人才等核心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企业所处的困境是人才难求,一方面中小企业大量需要高技能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却没有能力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形成了“人才供需严重错位”的怪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院校和培训机构基本上提供的都是理论培训,对人才实操性技能培训很少。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型框架,研究其推进策略,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十分必要。

1 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求状况

针对“人才供需严重错位”的现象,需要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不同岗位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求进行调查。根据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从智联招聘、中华人才网、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选取了100家有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企业为样本,调查其人才需求岗位和岗位技能要求。同时在义乌江东街道电子商务协会的帮助下,走访大量义乌中小企业,结合义乌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得出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求状况,如图1。

图1 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求状况

网络营销类人才主要从事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建立、开发新客户、拓展与老客户的业务、建立和维护客户档案等工作;电子商务客服则是了解客户需求,解答客户对产品供销过程的疑问;网站设计人员负责企业网站或电子商务店铺内的栏目编辑、审校、维护、制作网络营销活动宣传资料等工作;网络策划推广和电子商务营运类人才负责帮助企业策划和推广网站,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并定期反馈。义乌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较大,因此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往往身兼多职。

2 基于协同思想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框架与策略

图2 基于协同理论的技能型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

培养框架

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岗位和岗位技能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要培养符合义乌中小企业需求的电商务人才,必须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与商务知识相融合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既要懂得网络时代环境下虚拟市场的产品管理和营销规律;又要具有实际的电子商务平台操作技能。因此我们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角度,研究构建基于协同思想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框架,如图2。

要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框架,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面协同合作,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从政府角度来说,首先应该完善政策环境,增加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建立公共电商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的电商意识;其次政府应该在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行业环境,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夯实吸引人才的市场化基础,同时还应为吸引人才提供各种政策支持,解决好人才生活、住房等保障问题。

企业应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采用灵活的薪酬、股权等物质制度激励和留住电子商务人才;其次应该为电商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渠道,运用职位提升、深造培养等方式,满足人才在精神上的需求;再次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让电子商务人才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理的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例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式培养等等。

高校则应该对准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要求,建设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时要结合企业需求实际,细分培养层次、着眼就业岗位、提升实践技能,量身打造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巍巍.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导刊,2013(5):99-100.

[2] 李维安.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探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3] 田世海,翟丽丽,王晓东.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8(2):130-134.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语文实践;中职生;语文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成才,而语文能力是基础,提高中职生的语文能力颇为重要。针对中职生自身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语文的实际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职生语文能力现状

如果仅以“中职生语文水平令人堪忧”来概述当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难以表明堪忧的程度。笔者简单列举几个实例。实例一:给父母写一封短信,简单报告一下在新学校的学习情况。要求:符合书信格式,250字左右。笔者任教班级人数接近90人,结果只有不到10个人的格式是正确的。和同事们沟通,情况也差不多。实例二:简单地自我介绍(演讲):“我有4个疼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妈妈很漂亮,走出去都有人说他俩好像是姐弟一样……”。实例三:军训时,教官请一个学生帮他叫一下他们的班长,姓胡。该同学于是跑到值班室,大喊:报告,小胡在吗?实例四:上级领导来参观,看到学生面前的手工艺品,就问他这是怎么做的。这个学生看了领导,张了张嘴,最后说:“我再做一遍给你看吧。”以上都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点滴,看到这些足以了解到堪忧的程度了。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提升职业素养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不落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就如同空中楼阁。从现状总的看来,中职生语文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表达不够丰富和熟练,语文学习实践性认识不明确。

二、原因探析

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高耗低效”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导致这样的结果,就学生方面来说,主要在于对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认识不足。

(1)专业的主体性掩盖了语文的基础性。一般来说,学生到职业学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专业技术,他们希望在这个新的环境领域里能摆脱文化课的束缚,实现自身的大发展。尽管从长远发展来看,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列为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目标,但实际上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差异课程学习观已在脑中根深蒂固。语文课虽然在多方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很难受到学生的青睐。在学生甚至家长的眼里,职业学校和社会上那些短期培训机构差不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认为有了一手技能就能打天下了,根本不用学习文化课程,更认识不到语文课基础性的重要性。

(2)对语文实践性的认识不足。笔者教育的对象,虽身在高中,而语文知识却在初中起始阶段。这个群体,如果家庭文化教育功能比较弱,必然给这些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有的学生眼里,语文好比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许正因为如此“容易”,他们才不会去高度重视,深入钻研。关于语文课对自己将来发展的重要性,笔者做过调查:在300名调查者中有45%认为不重要,24%认为无所谓,31%不知道。语文的实践性带有一定的社会需要性。以前由于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写信、作诗、游学、公文、对联等要用到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明显可以感觉到。而当下,高科技代替许多传统的行为,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既方便又快捷且简单。这些,降低了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想改变这些,必须要对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个再认识。

三、应对策略:在实践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能力

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性,但中职教育不等同于普高教育,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基础作用,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而提升中职生语文能力。

(1)再认识语文的基础作用。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首先要使其对语文基础作用有个充分认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这里,语文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都得到了阐述,同时也反映了语文教学理念。“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自然、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由此,大语文的生活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中职生来说,交际和文化素养都是其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专业能力,现代高科技无论怎样发达,但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如Email的使用,无论公函还是其他信件,其基本的格式和术语还是必须掌握的,如没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即使是电脑高手,也是美中不足的。至于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就更不用说了,它是任何专业的中职生都不可缺少的。

(2)联系生活提升语文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应首先是为本地区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这样区域性在他们身上就表现得较明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以,中职生的行为语言的教育应围绕专业,就地取材和教材相结合就很重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就会在日常的教学中较完美地得到体现。笔者所在的学校坐落在美丽丰饶的阳澄湖畔,无论湖内湖外,都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近几年相城区快速发展,有很多资源值得去开发,就地取材,既挖掘了地方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笔者所带的班级专业较复杂,如果用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上课,很多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金秋十月,正是稻香蟹肥之时,爱吃螃蟹,并不等于了解螃蟹。笔者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了解把有关螃蟹的知识写出来,然后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有关螃蟹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网络、书籍,没条件的可以自己亲自去访问蟹农。并提出要求:利用网络书籍的,写明网名、书名(文章名、作者);请教蟹农的,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且要把要问的问题提前准备好,请教时注意敬语的使用。一周以后,课代表交上来厚厚的一摞,有螃蟹的分类,有食用注意事项,有螃蟹的养殖方法,有蟹的生活习性等。在这些资料中,有很多学生都写“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就把《劝学》这一课提前上了,重点阐述“善假于物也”的重要性,效果要比想象好得多。

珍珠是相城的一大特产,很多学生自家都在养殖。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请几个同学来描述一下取珍珠的整个过程。但上来发言的几个同学,总是会被下面同学的提示、纠错,并且方言和普通话交错进行,这明显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中职生如果让他们课下去聊,他们可能会滔滔不绝,但一涉及正规的场合,虽然动手能力很强,但表达时他们往往说不清楚,无条理,让人无法听清楚要领。上面这个案例,就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生活离不开听说,听说能力对提升中职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笔者以《拿来主义》《贵在一个“新”字》《工商文明的基因》等课文为例,重点阐释说的条理性、逻辑性。并且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取珍珠的实际演练,再次整理、解说,并形成文字,一番努力下来,收获是显著的。诸如此例还有很多,像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对阳澄湖旅游资源的考察,制定开发企划书,结合《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情与景的交融方法来编写导游解说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文的实践性。

大语文的生活性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从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读写听说,都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职语文教学应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的成才与职业生涯铺垫好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顺利实现主体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6.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篇(7)

[关键词]社会服务苏北医学院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元栋(1981- ),男,江苏沛县人,徐州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刘慎军(1972- ),男,江苏邳州人,徐州医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高等教育管理;蔡红星(1962- ),男,江苏启东人,徐州医学院副院长、司法鉴定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医学、医学教育管理。(江苏徐州2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苏北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SJD880045)的阶段性成果和2010年徐州医学院科研课题“苏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KJ3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37-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职能的内涵必将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逐渐向深层次拓展。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认为大学应成为灯塔,积极促进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服务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思想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拓展了高校的职能。国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动力来自知识经济的内在需要。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区域高校的发展具备了内部的发展张力。区域高校加强社会服务,具有适用性和必然性。

地方医学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等医学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担为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当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能否认清自己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及时调整自身办学目标与发展策略,为社会培养顺应时展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直接关系到地方医学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苏北医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当前,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并通过与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区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加大,高等医学教育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高等医学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2.国家提出“坚持医学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愈发重要。人类自身的复杂,使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种顽疾的威胁日益凸现,这些决定了医学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医学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早投入、大投入,方能奏效。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2008年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周济同志曾经指出,要“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把医学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我国从医学教育大国向医学教育强国迈进”。

3.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是振兴苏北的需要。近年来,江苏省提出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要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大力发展苏北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实现医学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优先发展医学教育。作为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江苏省,理应率先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为地方培养医药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无法稳定人才,难以留住人才,更难引进人才,严重影响了苏北及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整个苏北地区医学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医学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根据笔者2009年的调查,苏北各大医院的医技人员中,博士生人数与苏南、苏中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苏南地区三甲医院医技人员中,博士比例平均为6.12%,其中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技人员中,博士比例均已超过10%,而苏北地区三甲医院医技人员博士比平均仅为1.44%。由此可见,不论是从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还是从作为本地区医学教育机构发挥的作用分析,苏北地区医学院校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应苏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

二、苏北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适用性调查――以徐州医学院为例

1.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卫生状况。徐州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2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6个,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所,各类卫生机构床位3.0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78万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8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56个,床位0.6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85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4万人。总体来看,城镇居民有较充足的医疗保障。但是,徐州是个农业大市,辖区内农业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和乡镇医疗卫生水平低,农民的就医服务水平比较低下,就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和乡镇卫生人才匮乏,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乡镇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徐州医学院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分析。高校首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培养符合本地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也在规模和质量上对江苏的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徐州医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利用丰富的临床和预防保健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培养五年制本科医学人才,是地方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徐州医学院长期以来坚持面向苏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从2005年起,徐州医学院连续6年本科招生规模位居江苏省医学高等教育第一位,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在我省规模最大。据2008年调查显示,苏北五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中,有56.0%的医疗骨干本科毕业于徐州医学院;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苏北地区工作的省内高校毕业的医学硕士中,59.27%的人来自徐州医学院。苏中、苏南高校的医学毕业生虽然数量较大,但能到苏北工作的很少,徐州医学院为苏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建校五十多年来,徐州医学院已为苏北地区培养出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性医学人才。

三、苏北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策略选择

1.转变观念,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据全国性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有了一定提高,认为高校应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并举的占71.74%;关于地方高校是否应开展直接为地方社会服务的活动,选择“应该”的占91.3%,选择“不应该”的占8.7%①。这些调查充分说明,地方高校的大多数干部和教师认同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地方医学院校能为地方开展有效的服务,政府和社会就会在财政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虽然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合作日趋紧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部分医学院校的干部和教师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缺乏必要的认同,不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服务社会的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因此,必须破除影响高校服务社会的观念,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苏北医学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坚持差异化战略,培养适用型医学人才。差异化战略应成为苏北医学院校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独特性品质。苏北医学院校不能和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进行同质化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也主要体现在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学生就业去向等方面。因此,苏北医学院校必须通过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学科建设的差异性发展,形成和凸显自己的竞争优势,合理设计人才培养层次,不断适应苏北的卫生服务需求。如针对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不足、学历普遍较低的现状,组织专家开展城乡卫生人才现状、未来需求等方面的调研,据此做好卫生人才培训的规划。

苏北医学院校要根据实际,适度增加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为社区和农村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从2007年起,为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江苏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建设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徐州医学院选招苏北地区生源的学生作为苏北地区定向生进行培养,定向生须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如果定向生毕业后定向到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5年以上时间,凭就业单位出具的证明,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由地方财政为其支付在校规定学制期间的培养费。这种“订单式”培养方式,受到地方及考生的大力欢迎,为农村基层培养不少“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逐步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但是,目前的培养层次尚停留在专科层面,未来可以积极探索本科甚至研究生层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现苏北地区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优化培养方式,服务区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从“开门”“出去”“合作”等几方面入手,促进人才培养与苏北地区发展的相互协调。

第一,“开门”办学。人才培养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国家计划内学生的培养为中心,兼顾各种形式的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全日制培训和业余培训、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等。同时,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及科研资源,积极为苏北地区发展服务,如利用实验动物中心为苏北地区医药企业服务,建设并开放生命科学馆进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等。

第二,“出去”办学。坚持建立基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各级各类医药专业人才,如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师培训等。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等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职责。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相对比较稳定,不可能及时满足学习型社会的诉求,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及时而灵敏地满足“全民学习”的需要。生命科学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医学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不能通过学校教育一次完成。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终身学习尤为重要,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医学继续教育这一重任,为本地医务工作者的终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各种帮助。苏北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为基层、广大农村培养培训医药卫生类高层次实用人才的具体形式和途径,如各种委托培养、集中培训等,为地方社会提供更大的人才支持。

第三,“合作”办学。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以及与其他大学建立的合作关系,积极为苏北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和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高层次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例如徐州医学院可以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利用中国矿业大学MPA平台和徐州医学院医学资源,设立苏北地区公共卫生硕士培养中心,招收MPH硕士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高医学人才素质,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利用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学科的优势,开设并加强医学救援培训基地的建设,突显学科特色,争做国内灾害急救医学的领跑者。总之,苏北医学院校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切实提供咨询服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而可行的政策支持。同时,针对自然灾害等应急专项医药卫生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医学救援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研究工作,拓展相关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苏北地区医学院校应该积极针对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缺医少药严重的情况,坚持“扎根苏北”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狠抓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探索和推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内化三者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苏北医学高校要寻求大的发展,应该立足苏北,准确定位,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抢打地方品牌,主动将自身发展与苏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

[注释]

①莫光政,李忠云.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实证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1(4):22.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刘在洲.地方高校特色化的本质特征与原则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