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时间:2023-09-06 16:52: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地理课堂;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晓红.基于地理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11):118-120
关键词:导入;初中地理;教学互动
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做一个具体的导入工作,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对于学生具体的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课堂导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基本的自然现象去讲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对一些河流的认识和气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将一些常见的自然、人文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去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固有的现象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而且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
2.导入部分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因此备课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两个概念时,一般暖锋过境会有降雨出现,而冷锋过境前也有降雨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状况,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通过一些地理上的三维图来描绘冷暖锋的情况,并且附上高低气压和卫星云图的注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一类地理知识作为导入教学的契机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该阶段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导入教学部分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和相应的发散思维空间,以便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
二、导入部分设计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基本的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因此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相关地理常识的印象作为前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对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程度做简单的统计,然后对地理导入作出基本的设计。比如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这时地理的导入设计就需要对这类内容进行相应的前期铺垫,铺垫设计可以是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导入部分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地理导入设置时需要对对应的地理知识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对地理知识发展的联动效应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径流量、深度、宽度决定了其通航情况,而通航情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河流两岸的经济情况,这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地理知识中的延伸性,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其实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马太效应”作为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导入设计的成功因素主要集中在对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基本属性以及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贮备作出导入部分的设计,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地理知识。
【关键词】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我国新课标准的实施,对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与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就要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与氛围,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1]。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1.地理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1.1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单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地理情境的创设。但是,有时候老师精心创设的地理情境并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导致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单一,与教材内容不能合理的融合在一起。首先,教师要明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只是照搬课本,要分阶段分步骤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情境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2多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死板
教师在采用多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时,要注意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大部分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变成电脑的操作员和解说员,从而忽视对地理教学内容的关注。导致的“多媒体”喧宾夺主,把情境教学变成次要。
1.3地理情境教学不能与生活实际结合
教师在地理教学情境设计时,都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往往容易会忽视与教材结合和生活实际结合。因此,老师在创设情境教学必须要有生活性,与学生紧密联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问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地理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2.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情境的策略分析
2.1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是日益突出。因此,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很多的知识只是仅仅依靠书本的文字和图片就想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显然是不太可能,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所拥有的特殊效果与情境教学结合就能达到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例如,鲁教版初中地理《“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这篇课文教学中,使用动态模拟,把“长江三角洲”录像剪辑成一个个的视频,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复杂的内容与视频进行展示[2]。其次,教师把课堂创设成“长江三角洲”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把课文知R与情境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多媒体与教学情境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探索精神,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2.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针对上述所说的教师在地理教学情境设计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容易忽视与教材结合和生活实际结合,给出了实际的解决措施。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和最了解的。许多的地理课本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比如一些自然特征、中国地理差异、天气和气候等。所以老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鲁教版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这篇课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收听和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并且知道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的天气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比如,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创设一个情境,让一些学生装扮成天气播报员,一些专门负责收集资料等[3]。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内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在情境教学中,老师结合课本对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系与探究兴趣,还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3实施课内外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大量的课内外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老师在鲁教版初中地理《位置与范围》这篇课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比较“班级”的范围与操场的范围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的操场活动[4]。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查找大量的相关参考资料。然后讲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从而引出亚洲的地理位置与范围,提出相对应的情境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把课内外活动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对地理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利用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创设情境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等,创设出了适合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庆明著.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2]杨旭昌.地理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15(25):109-110.
[3]李启明.构建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9):112-113.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操作能力;生活气息
离开了生活的地理教学,就是空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初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用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支撑,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生活、欣赏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必要的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热情不高,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与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都有一定的关系。
(1)一些地理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识记的图表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地球运动是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所以教材把它放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中,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致使课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受中(会)考压力的影响,学校、社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过分局限于基本知识点,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导致“生活地理”的内容匮乏,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
(3)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在其今后生活中的用途不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了对生活案例的探究过程,无法体会到地理知识是服务于生活的,故而不知道如何把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只有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是容易的,有趣的,有用的,其学习的欲望才会被激发。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生活融入教学,让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如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锋面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生活常识“冷水与暖水相遇会产生什么现象”,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学生看后很容易理解。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强化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黄土高原”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寿宁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状,解释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可行的
(1)生活处处皆地理。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打上了地理烙印,政府经济策略同样也离不开地理。如寿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都可以从地理视角作出解释。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充分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支持课堂教学。
(2)地理知识具有实用价值。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因此,可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内容,如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让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印证,使学生真正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让地理教学更精彩。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素材
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现实生活,地理教师应把学生关心的问题适时穿插于地理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1)引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新闻、报刊杂志等资料。教材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对生活在寿宁本地的学生来说,其它地方的气候、风土人情,他们大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如果教师按照课本机械地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分布,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形成视觉感知,加深印象。如利用影视资料《狮子王》让学生感受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旱季、雨季的景观;播放《红河谷》的雪崩视频,让学生感知青藏高原的雪山景观;播放灾难片《后天》,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的无情。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可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视觉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如寿宁的“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说明寿宁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寿宁古时的三件宝“火笼、蓑衣、地瓜”――说明寿宁冬季寒冷、经济落后、耕地不足。将这些活生生的乡土地理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如根据汶川地震,启发学生思考:地震的成因是什么?与日本的某次地震对比,为什么汶川地震灾情更加严重?利用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联系寿宁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既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用好生活案例,设置教学环节
利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土高原”时,先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水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
生活案例还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如“地球运动”一节中,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过的昼夜更替现象引导学生推导出地球自转;再根据太阳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时间,这样便可突破难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比海陆性质的差异,让学生说出白天赤脚站在地面和水里的感受,感知白天水比陆地升温慢,夜里水比陆地降温慢。
3.开展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以活动促教学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外地朋友来我县旅游,你能不能为他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要求景点尽可能多而又不走回头路?”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最合理的旅游线路。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寿宁交通图》或《寿宁旅游图》。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走一下这条线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而且落实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又如在学习“众多的人口”时,教师可结合今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让学生举行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的内容要简单易行,让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应注意活动的探究性,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主。
4.将地理课堂延伸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中
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如组织学生调查寿宁县凤阳乡富锌晚熟葡萄种植情况,通过分析农业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思考存在的问题,并建言献策。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考察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生活化教学中设置生活化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如在学习“区时”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一位妈妈乘飞机从东向西穿越国际日界线前后各生下一个孩子,问哪个孩子是老大?其答案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恰好相反,因此学生的印象深刻。
地理本生活,生活遍地理;教学本生活,生活促教学。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用好生活案例,一定会让地理课堂绽放出独特的地理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11.
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入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听到有赞同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在两方的争论中,教育改革走过了的10年。而在这场争论中的主角则是:新课改派和传统派。结合本人实习学校长寿川维中学的新课程改革情况,我产生了三点关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疑问。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以何为主?以前教师要求学生注重课本。而新课程鼓励教师以课标为标准进行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这这些课程资源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资源。这种思路的出发点很好,他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但是孩子在学习前缺少一种实质性的东西来预习,在考试甚至在面对高考时没有资料用来复习。所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以何为主。有人说,老师以课标为主,学生也以课标为主就可以了嘛。但是,课标是一个大纲性的东西,是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而不是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的是生动、具体的学习内容。况且“惜墨如金”的专家们将课标概括得如此简洁、高深莫测,教师尚不能完全理解,又何况是学生。不然市场上何来那么多版本的课标解读?不能以课标为准,那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又有人说,老师不是按课标要求为学生组织了教学内容吗?学生上课的时候把笔记记下来,以此为准就可以了。但是上课时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既要听教师讲课,又要思考,讨论,还要完成笔记。那么可想而知,如果学生有一份十分“完美”的笔记,那么必将遗失教师上课时某些精华。而认真听,认真思考的学生,笔记必然会不完整。而且笔记只对复习有用,因为他是课堂的产物。但是课前的预习呢?在长寿区的优质课大赛的赛场上,每位老师都使用了这样一份资料——学案。尽管每个老师所选的内容不同,对内容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每份学案都做到明确预习内容,上课流程,复习巩固三个环节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案的内容来看,都是孩子们身边的地理信息。比如长寿中学的刘老师在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的影响》的时候,用长寿交通运输方式从河运为主变化为以高速公路、轻轨为主对长寿聚落的影响为例,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就理解了知识。而且刘老师结合本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未来长寿的交通会怎样发展,随之长寿聚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并且为学生提供了长寿区的规划图,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讨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书中曾提到,每个学生都有证明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的需要。在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同时,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极大的培养了他们学习得积极性。而这些正是刘老师所做的,也是新课改在积极推行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能像这样进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我们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把这些身边的、有趣的教学案例集合在一起不就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的校本课程了吗?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得出这样的推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新课改机制下,学生真正应该以校本课程为主。
其次,第二点疑问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谁更胜一筹?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提出一个名词、概念或者原理,然后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名词、概念、原理。采用这样教学方式我们称之为自上而下,因为老师先告知了上位知识,然后用下位知识来解释。而在新课改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案例、事实,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事物、理解概念、原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最终都让学生理解了知识。通过对所在实习学校——川维中学的访谈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更喜欢后者,也即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系统,而且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更喜欢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这样上课更轻松、有趣一些,理解知识也相对容易很多。因此教学方式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固定的好的教学方式。只能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教学方式。因此上基础好一些的班我们可以更多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同时兼顾基础稍差的孩子,结合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上基础稍差的班级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第三,新课改如何与高考接轨?所在实习学校正在进行新课改,地理组正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启发学生。但是无论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变化,最后的考核规则还是高考。重庆2004年开始语文、数学、英语自主命题,06年文综、理综自主命题。也即是说重庆考生从06年开始接受的是重庆的高考。学生平时学习的都是身边的例子,但是高考要求学生有更为广泛的视野。也即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身边的知识,还要了解重庆的知识,乃至中国、世界上一些知识。我们用生活、身边的例子是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但是也要注意引导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探索。所以说知识不仅仅要内化还要外化。同时高考对学生的知识容量要求大。如果全部采用新课改推行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我们无法完全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实际中,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采用了传统灌输的方式,因为这样知识系统,而且课堂容量大。在地理这一门学科中,在区域地理这一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在对川维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中,他们指出,高中一堂区域地理课的容量是初中一堂区域地理课的6倍左右。因为初中区域地理要学4个学期,高中只学一个学期,而且难度还加大了很多。更让高中地理老师头痛的是,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很多中学干脆不开地理这门课,即使开设了初中地理,也讲得很浅显所以学生根本有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进而又加大了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的难度。所以新课改不仅仅是某一个年级的事,而是整个教育阶段都必须进行。只有做好了各个教育阶段的分工和衔接工作,我们的新课改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融合;地理知识表达;“中图e学堂”APP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e学堂”APP,是一款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无缝衔接的数字产品,免费供广大师生于课堂内外的教和学使用,不仅包含“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相配套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且融合了多种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地理课堂教学。
一、基于数字资源整合的资源建设
“中图e学堂”的研发,依托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同步建设的全媒体资源库,包括视频库、音频库、图片库、交互动画库、矢量图形库、习题库等各类子库。在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纸电联动”的教材建设新要求,以课程标准和中图版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建设,提供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微课教学视频、实践活动视频、专题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多类型的数字资源。“中图e学堂”从全媒体资源库中选取资源时,不仅重点考虑地理的学科特点,而且注重契合最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供多维度的数字资源
示例: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数字资源(如图1)
表1列出了各个资源所包含的内容点。以上资源中,微课视频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其它资源则分别针对更加细化的知识点,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教学素材与案例素材。
2.注重教学重难点,运用新兴技术突破纸质教材局限性
示例:新新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如图2)
新兴信息技术在演示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充实活动指导资源
示例:实践活动――“绘制教室平面图”
一幅地图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反映实际地理事物?相关知识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才能让其深刻掌握。选择“绘制教室平面图”课题作为实践活动(如图3),是因为教室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室的范围较小,方便学生实地测量,成图的比例尺较大。此外,绘图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通过绘制一幅教室平面图来培养他们的绘图能力,再合适不过了。
4.注重综合思维强化,选取综合教学案例
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示例:“专题――悬河及其危害与防治”
悬河是黄河下游特有的一种景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黄河”小标题下设置了“‘地上河’的隐患”阅读栏目,介绍了悬河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专题视频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小专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针对专题视频进行如下设问:悬河如果决堤,哪些区域有可能受到影响?悬河为什么会影响到船只的航行?有什么对策可以防治悬河带来的危害?
5.升华思想教育,传递正能量
示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音乐视频
在学习“行政区划”相关内容时,这些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材料,更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6.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增添创新交互资源
示例:交互小游戏“民族换装”
“民族换装”交互游戏共设置了6个民族的服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给男孩和女孩换装。教师也可通过小游戏,分析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兴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空间性强的相关知识时,往往需要生动、形象、逼真的直观图像和模拟空间结构的资源支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导致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可使教学对象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中图e学堂”通过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和新媒体表现方式,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3D)、平面动画(2D)、3S等技术,以虚拟现实呈现、三维立体展示、动漫交互、地理游戏等形式充分体现数字资源强大的教学功能,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镜头扫描中图版初中地理纸质教材的每个页面,相关知识点的配套多媒体资源就呈现在屏幕上,把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如图4)。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形式更具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资源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三、“中图e学堂”APP的教学应用
“中图e学堂”APP(图5)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学习环境,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而是扩展到家庭、图书馆,甚至上下学的路途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产品的数字资源。由于本款产品与教材匹配,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有助于师生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翻转课堂――资源品质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前,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字探究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备课――可供选择的素材丰富,且针对性强,节省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自学拓展――可提供科学、成体系的资源,有助于构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预习――生动、趣味十足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宗旨。而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本地区自然条件、人文社会景观等内容的传播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现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乡土地理研究本地区地理的特点以及乡土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问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而对于乡土地理教学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对策思考却很少见到。而这种纵向思考却是对于乡土地理教学能否在未来以系统化形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面,也是未来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动态系统的研究,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研究,最终科学的开展日常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2 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许多国家已经把中学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列为成绩考核项目。目前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一种是把乡土地理内容讲授穿插到本国和本省地理教学内容中,如澳大利亚。而美国的乡土地理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获得和课外获得,如调查文化景观的外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科书,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庆地理》[5]等。有些省市还形成了互相衔接配套的教材,编制了乡土地理地图册,开展了以幻灯片、乡土地理影像片段、乡土地理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许多学者也深入开展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从乡土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极大地丰富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
3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和实践活动两方面。
3.1教材编写
我国对于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类型为主;内容选择紧紧停留在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在图像类型上数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较大,图像的类型较为单一;栏目设置主要以作业练习达到回顾知识的目的,教学功能低下。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内容选择上增加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性内容;增加了图像数量并扩大了图像呈现方式,例如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等类型 [7]。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编排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标题式,甚至还有混合式类型;内容选择上力求简洁和突出乡土区域特征,反应乡土时代鲜明特点和发展情况;图像数量和图幅密度也有较大提升,图像类型和图文的配置也逐渐趋于合理,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呈现。
3.2实践活动
伴随着地理教材编写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了要注意指导和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8]。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少量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进入90年代后,在实践内容上较为丰富起来,增加了家乡知识、实习基地等内容,在乡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纪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各个学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型、观察型、填表型、论文型、分析和讨论型等实践活动类型。此外,还开展了展览演示、演讲比赛、论文征文、地理晚会等活动。而在内容上不仅有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且还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侧重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想象能力。
3.3 教学研究
同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活动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提高了乡土地理教材的质量,此时还融入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新时期,乡土地理研究以对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侧重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 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在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回顾,结合现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际,本章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教学的一些发展启示和教学建议。
4.1深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有“乡土味”、“乡土气息”,精选最有乡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当地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并具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与技能[9][10]。教材呈现方式上应注重优化性,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开发式的教科书呈现方式。文字表述应注意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尽可能多使用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图、漫画等图像类型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达到更好的效果[11]。
4.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辩论、竞赛、讨论、演讲、表演、游戏以及观看影片等。在课堂教学范式上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确定课题-参与学习-小组协作-学会学习的方式实施。以《重庆地理》为教学案例。第一章:巴渝之乡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等方面介绍重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宏观的认识自己的家园。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庆,对重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导便可以自主、合作的开展学习,通过分组,布置课题,学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庆的城市特色为主题来介绍重庆。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外实践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阶段我国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比较少,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12]。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天文馆、公园等丰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以《重庆地理》第五章为例,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从重庆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来介绍重庆。教师便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例如大气环境兴趣组可以联系气象台参观访问;水环境组可以到城市内河去实地调查;固体废物研究组可以到重庆主城的三个垃圾处理厂调查访问等。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报告,并通过学习交流,对家乡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3 深入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灵活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内容应该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我国在乡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础理论层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应注重以教学实践者、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和视野来探索区域乡土教学的规律和探索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推动乡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实施。
4.4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4]。乡土地理教学亦然如此,应以其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着力推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有实地活动教学和角色扮演两种类型[16]。情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相关的地图、 图片、遥感图像、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工具等,还要做好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地理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总结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评价[17]。以重庆“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功能区地理观测、调查计划为例,活动要求应包括:(1)了解功能区的历史;(2)观测功能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3)观察区内主要的树种,初步了解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气候特点;(4)了解区内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区内岩石和主要树种分布。(2)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等野外调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关资料,并且到野外观察点作好预习工作;(2)指导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3)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应按选材与改编的内容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务时,紧密联系内容,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扮演的角色真实丰满。乡土地理的场景可以在户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表演记录,而教师通过点头 手势、眼神、微笑等来表达肯定和赞赏,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内容通过口型或形体语言进行提示,对非严重性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以引导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与评价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其思维与质疑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见解。
4.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过程[18]。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过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着分析案例,最终评价案例模式展开。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1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组分3-5名同学,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的作为宜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使成员感到自己和全体成员的紧密关系。教师当好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好协调、激发、合作监控的作用,并建立评价机制,合理的运用技巧激发成员的参与性。
5 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比剖析,概括了我国各个阶段乡土地理教学的变化特征,并适当地提出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今后的发展对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供广大地理教师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付贺梅,王立红.乡土地理新课程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4,(11).
[2]赵国军.重庆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乡土地理[M].1984.
[5]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重庆地理[M].2011.
[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199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8]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建设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87.
[1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卫红.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9,(1).
[13]罗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9,(12).
[14]方刚,王川石,陈建永.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黄贵贤.关于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几点探讨[J].华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乡土地理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09(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