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

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

篇(1)

在过去的7个月中,ValueResearch价值研究访问了中国340家企业,在2012~2013年的调研数据中显示,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完善推动着企业的加速转型, BYOD、社交化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使得企业IT能够以一种较低的成本快速进入业务,从而更直接的释放和体现IT的价值。

发现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企业加速转型基础,多数企业属于在大环境影响下的被动转型。

社会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IT新趋势将是:

1.CIO正在扮演更多元的角色:CIO竞争优势从信息技术管理领域转变为围绕改善客户体验、业务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管理领域。

2.信息超越流程:相比业务流程设计,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会更高。创建企业数字化业务模式,从企业外部数字化到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全面数字化能力。企业需要从技术角度、业务流程、人员角色、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建立数字化企业。

3.IT嵌入在业务服务之中:集中提供的IT应用和基础架构将会嵌入在业务服务之中,由企业共享的服务组织提供。

对比“发现二”的数据发现,更多CIO帮助企业IT从第一阶段的支持角色跨入第二阶段的服务角色。IT基础支持角色的比重在下降,而IT作为业务服务型角色的比重在增加;IT当前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并没有想象中高。

CIO的竞争优势将从传统的信息技术转变为围绕客户体验、数据分析、流程管理等。相比业务流程设计,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会更高。企业需要从技术角度、业务流程、人员角色等,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建立数字化的企业,使IT驱动业务发展或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等。

发现二:IT的基础支持角色比重在下降,作为业务服务型角色在加重,IT对于业务的贡献暂时并未像想象中一样得到体

调研中发现,CIO面临着3大挑战,分别是:

1.互联网将消费者的影响带入商业进程,成为企业业务变革的基础变量;

2.如何融合新技术应用适应业务变化。利用全新信息技术分析数据、拓展业务、展开精准营销,IT将呈现资源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3.企业将会实现自带设备办公,BYOD将给中国企业IT应用管理带来更加直接的压力。

发现三:CIO在企业中的角色将变得更加多元

篇(2)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电企业亟须创新,档案管理也面临挑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重视开展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有效避免管理中的失误,提高电力服务品质,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

(一)存在信息流通和归档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在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管理平台缺乏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据交换的难度,尤其是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数据,流通效果不佳,很难实现档案资料的及时归档。如果长时间发生这种情况,不利于供电企业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易造成档案信息缺乏真实性,出现片面性,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管理模式不当,安全隐患较多。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数字档案增多,但是,这种形式的档案很容易被改变,扩散性较强。在信息化的数字档案中,能够实现载体和信息的分离,在进行档案信息编辑的时候,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同时,不留任何痕迹,因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明确。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失误不可避免,有可能损坏供电企业的信息数据。除此之外,在数字档案中,档案不受时空限制,电子文档成为主要形式,能够随时进行发送,使得企业信息被泄露的机会增大。

(三)利用效率不高,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在当前的供电企业中,数字档案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率。一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仍然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另外,存在较为繁琐的检索流程,给管理埋下隐患。在数字化档案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对流程和环节的熟悉,直接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如何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重视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管理,在根本上实现企业运行状况的改善,提高管理效率。在供电企业中,业务类型较多,信息管理软件也彰显多样性,很多无法实现兼容。为此,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存在难度,很难保证全面性,对档案整理和有效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供电企业信息流通,要保证档案归档的及时性,提高档案内容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形成一体化的档案管理系统,重视供电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具有兼容性的技术,保证业务体系之间的相通性,保证链接的有效性,达到档案资料传递的实时性。同时,在统一化的系统平台下,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进行档案的及时处理,规范流程,明确管理权限,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性。

(二)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供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包含内容较为全面和丰富,因此为了加快供电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进程,除了要建设统一的管理平台之外,还要重视原始和基础数据的扫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为此,供电企业需要重视对自身情况的全面了解,以此为依据,对建设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保证建设的循序性,强化档案管理。供电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运行状况,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强化,使得各个部门的业务处理向着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

(三)重视对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优化。为了在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档案的利用价值,供电企业需要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优化档案管理的模式。首先,要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增强档案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其次,适时进行档案管理成果的展示。将优秀的档案管理案例进行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将先进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工作之中,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

(四)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要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对规则进行明确,保证档案的管理和使用都有据可查。同时,管理者要重视对各项制度的引导,确保管理制度的切实执行。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部门,深化档案安全管理。另外,还要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进行加密处理。另外,要做好安全扫描工作,及时进行方案的更新和完善,切实满足供电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加强监督,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为此,要建立跟踪机制,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档案处理的安全状态。对于档案管理,优化备份也十分关键,做好定期管理,有利于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借助数据备份,能够防止数据的丢失。

三、结语

综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优化信息建设的速度,增强数据使用的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要对档案技术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在根本上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晓丽.电力营销客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3)

目光敏锐的领头羊

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核心人物—总经理马景丽加入民生银行l0年,经历了多种岗位的考验,参加了数据大集中工程,为以银行卡、客户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提供了良好支持。她悉心研究国内外领先技术,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调研;大胆借鉴国际和港澳先进的客服建设经验;建成国内首创、全国统一的“集中+远程”模式呼叫中心。董文标行长称客户服务中心为民生银行的“秘密武器”。

在民生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过程中,马景丽直观地获得了对现代银行电子服务和电子营销的全面认识。她以独特的职业敏感性意识到电子银行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主渠道。20****年3月,她带领团队,着手实施整合电子银行产品销售的电子渠道和售后服务平台项目。改进了以往单纯的客户服务功能,电子渠道开始向主动营销转变;数字化管理也初见端倪……

20****年,民生银行客户服务中心正式转制为电子银行事业部,技术保障部也更名为信息技术管理中心。根据银行电子化服务和营销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王建宇率领项目团队,负责编写了电子银行业务需求,并协调总行科技部和相关咨询公司,着手实施电子银行项目开发。王建宇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第二次浪潮,意识到这是银行增加电子化支付手段、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好时机。他在电子银行项目的业务需求中提出了建立民生银行订单支付平台的构想,并融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与众多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合作,开通了电子机票、网上购物、在线缴费等多种业务订单的电子支付功能。该平台自20****年初上线,历经一年运营,订单支付业务的签约服务商已于最初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8家,业务发展前景良好。

三支精英小分队

信息技术管理中心承担着民角色幕后支持工作,以下三支精的支柱力量。

信息分析组——一个精密的“数据库”。他们承担了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所属业务范围的数据挖掘、信息统计与分析的职能,他们是全部门的业务信息来源。从部门运营分析报表、到某个具体业务的数据统计,都出自他们之手。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所属的业务范围广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座席系统、短信平台等十余个系统和业务平台。数据量浩如烟海,数据结构复杂,要想从中获得准确的统计分析报表,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信息分析组的成员从未放弃任何一条小小的数据,他们态度执着、精益求精,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项目开发组——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负责电子银行部所属业务范围内的需求分析、业务功能开发等工作。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都要经过他们的分析、论证,形成详细的文档之后,才能提交科技部门进行开发。此外,他们对科技部门的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起到了督促、检验的作用。自信息技术管理中心成立以来,项目开发组已完成了数十种业务、上百项功能的项目开发。

系统维护组——这是一支特殊的小分队,他们整日为琐碎而紧急的任务东奔西跑。三位年轻的小伙子承担了电子银行部大多数信息系统和所有办公自动化硬件设备的维护工作。通过系统维护组365天默默无闻地耕耘,电子银行部全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们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有故障出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系统维护组。因此他们很少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经常为了解决系统故障跑上跑下,甚至周末都无法休息。

从幕后到台前

对于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幕后英雄”来讲,工作是他们生活中的主线,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然而当抛开工作,融入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的表现将同样精彩!

“比别人更迅速地迈出第一步,是出奇制胜的关键。”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运动健儿们在练习“五人一双鞋”的参赛项目时,开动脑筋。“如果在起步前能先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就可以轻松地跨出第一步”,这为他们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篇(4)

1 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的定义

所谓电子商务,也就是通过电子技术、设备和体制等方式进行商业活动,简单的说就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易。而所谓传统企业就是那些处于传统产业中的企业。

对传统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更加便捷的实现交易活动,提高企业对自身资源的管理水平。传统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迅速的了解所有信息,实现消费者、企业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

2 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冲击

网络中的营销,由于网络的普及度越来越广,商家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范围越来越大。由于现在的网络界面做的越来越人性化,在电子票据、资金支付、结算等方面都变的越来越方便。这就导致企业在采购原料、产品宣传、产品销售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可以更灵活的选择营销模式,可以方便的和更远的卖家之间进行交流。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了,所以所有的企业对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营销模式,以便适应当前的发展。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为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传统企业开始不断变革其组织结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扁平化和分权化是电子商务对其组织结构的首个要求。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阻碍,许多传统企业都采用高纵型组织结构,然而该组织结构机制比较容易导致传统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的重复,并且易引起诸如工作效率低下、对市场需求反应较慢等弊端。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企业所面对是成千上万的网络消费者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网站和各式的商品,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尽快了解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爱好等,并将所取得的信息迅速的反馈给管理层,故企业不应有较多的管理层次。由此可知,传统企业如若想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则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及分权化处理。其中,扁平化是指中间管理层要扩大管理幅度,了解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降低管理的层次,以提高效率;而分权化则指增加中间管理层的决策权力,分散权利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第二,电子商务促使传统企业的运作向虚拟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虚拟企业。这种虚拟企业既可以是企业内部要素,也可以是不同企业之间的要素组合。各要素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势必使得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且这种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

第三,企业组织向专业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发展。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诸如重复设置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低,专业生产能力和规模经济的水平都不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然而在电子商务

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过于追求企业的过规模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开始认识到“船小好调头”的道理,小型化的组织结构在全球范围也越来越普遍。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组织结构的小型化与专业化将越来越受欢迎。

第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弹性化更加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所谓弹性化即企业把各个领域的具有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集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团队,待这一团队完成了特定的项目之后,各团队人员再返回原来各自所在组织。这种团队组织具有很强的弹性,且在执行项目时的效率很高。

2.2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因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传统企业之前所采取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受到冲击,企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的生产过程逐步走向现代化。由于电子商务参与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可在DSS 实施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现控制与操作,从MRP 发展到MRPII 和ERP ;可在MIS 实施的基础上运用CAM/CAD,进一步建立GIMS。以上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新的生产方式能够把信息与生产技术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从而促使以前落后的生产方式得以升级改进。

第二,企业向低库存生产目标转变。传统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加强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达到一改以前较落后的直线串行式生产模式为更加先进的并行生产方式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许多等待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JIT 生产方式,达到降低库存量的目的。传统企业多数是先预估市场需求,根据需求量再进行生产,然后将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商场等场所等待出售,这种方式不仅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也增加库存量,导致大量的浪费。然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更加迅速、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再根据市场新的需求量进行生产,这样就不会因盲目生产而造成浪费,弥补了以前生产方式的不足。

第三,更加灵活的数字化定制生产方式。所谓数字化定制生产就是规模顾客化生产,这是一种综合运用信息、网络和管理等技术的生产方式,它的定位是在满足大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兼顾单个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生产不同标准化的部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组合成各种产品。数字化定制是满足规模化的前提下进

行的定制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方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对产品的制造实施系统化管理。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企业数字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的数字化定制生产成为必然的趋势。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各异,他们可以从各个消费网

站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产品,如果企业只提供较单一的产品很可能就不能满足的需求,而错失大量的客户。

2.3 对营销模式的影响

首先,网络宣传,降低成本。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前,大多数传统企业的营销手段基本都是通过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纸质等层面的宣传,其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不是很显著。而再电子商务发展以后很多企业都使用网络宣传,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投入成本,也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诸如加多宝赞助中国好声音,特步赞助快乐大本营等等,他们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宣传效果。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络营销比传统营销方法的优势更加明显。企业通过在网络上介绍各个产品的相关信息,不但方便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产品功能等,也比电视广告等营销的时间长,且方便随时查看,这都是传统营销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再次,营销无需中介机构,更加直接、高效。由于产品的制造者与消费者之间在时空上存在诸多障碍, 因此企业要宣传其产品就必须寻找中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直接与消费者接触, 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同时提高了效率。第四,销售流程简化,网络直销效率更高。以前企业都是将生产的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者商场,再销售给顾客,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现在直接从网上销售产品给客户,这种网络直销的方式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总之,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传统企业的营销方法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但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并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2.4 对采购管理的影响

从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来分析,电子商务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渠道,而且对企业的采购环节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供应商的信息,因而可以找到更加适合本企业的供应商,可以降低采购原材料等成本,且有利于降低交易费。以上影响又会促使企业改变其采购制度、组织等以便适应企业发展。企业采购的电子化也即利用网络,通过电脑系统的管理原材料等的采购业务。具体的说,企业的采购业务的电子化就是供应商在网站上公布自己产品的信息,而需要采购的企业则会通过网站公布本公司的需求,需要采购的企业通过网络了解各个供应商的信息后,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更加适合的供应商,然后联系供应商并进一步展开后续的采购工作。通过这种电子化的采购方式,企业在采购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通过利用市场竞争可以采购到成本更低的原材料等,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商品的质量、提升采购工作效率。

3 传统渠道尝试电子商务的现状和问题

3.1 80 后、90 后消费者网购习惯已经形成

有调查显示, 80 后、90 后年轻消费者已经成为网购主力军,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引领市场潮流,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当前, 在推进现代化的征程中, 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没有充足时间逛商场的情况下, 方便快捷的网购成为最佳选择, 网上产品数量多、样式新、价格便宜等多重优点吸引不少线下购物消费者转向线上, 并逐渐形成网购习惯, 成为网购发展重要的生产力。

3.2 传统渠道试水电商的三种模式

传统渠道试水电商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自主建设、运营网站。如苏宁建立苏宁易购、农工商建立网上商场等。这种类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库存的共享, 物流仓储、配送资源的共享。第二类则是控股成熟电商。比如沃尔玛控股1 号店、国美电器收购库巴网等。这种类型的优势是能够快速获得先发优势, 迅速获得市场。第三类是合作外包模式, 比如世纪联华、麦德龙等在天猫商场开设品牌旗舰店。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第三方B2C 平台的人气和流量, 迅速达成交易量, 劣势在于对平台依赖性太强。

3.3 传统企业自营电商的困难

传统渠道进入电商领域, 虽然在资金实力、品牌和供应链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 但自建电商平台初期难免遭遇困难: (一)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二)缺乏运营的实际操作经验; (三)品牌推广耗时费力, 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精心营销。(四)传统企业习惯性将线下的成功移植到线上, 但是由于线上线下存在巨大差异,容易产生战略失误。

4 传统渠道开展电子商务的最佳路径

传统渠道自建、自营电商平台, 风险很大, 不仅初期投入大、产出周期长, 而且还要面临电子商务运营中技术管理和运营推广的高要求, 选择电商外包模式, 对于传统渠道而言, 无疑是一条捷径。这是因为, 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能为传统企业提供电商渠道规划、建站或平台开店、运维、运营、营销推广、仓储、物流、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客服、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同时, 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专业经验丰富, 技术实力雄厚, 能够大大降低电商运作成本。比如, 麦德龙选择了与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瑞金麟进行合作, 后者在食品、快消品和服饰等方面非常擅长, 熟悉网购客群用户需求, 中粮、德芙、DAZZLE 和马萨玛索等都曾与其合作过。他们合作的直接效果就是麦德龙迅速在天猫商场打响了品牌。

5 结束语

网购已经日益成为国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80 后、90 后年轻消费者, 他们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消费力。因而, 传统渠道开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启示我们,未来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要想取得生存空间就必须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否则将失去企业竞争力,最终走向衰败。传统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制造等过程的影响,积极的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业务生产流程,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应用范围,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73-03

Digital Art the Cultural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ZHAO Wei, ZHAO Hao(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f art, in order to ensur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rt, digital art ecology system of the whole balance, purify the digital art works transmission channel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lead the digital art and culture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Key words :digital art; culture value; ecological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数字艺术的产生和迅速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带来了人类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艺术德行的缺失和轻视、艺术本体性、目的性弱化;艺术人格的扭曲、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体系的消解、艺术产品的异化低俗、艺术规范的随意性破坏等,因此,建构新的适应数字媒体传播特性的新的精神、内容、规范、制度,促进我国艺术生态和艺术传播的良性发展,确保数字艺术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生态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为确保数字艺术有序健康发展,保持数字艺术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净化数字艺术作品传播的渠道,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数字艺术文化的正向价值,引领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的生态回归。

一、 建构科学系统的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生态体系

数字技术的出现,重构和超越传统艺术的生态体系,数字艺术生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延展性。

建构数字艺术文化生态体系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理念层次和行为层次,以及致力于把理念层次落实到行为层次的中间层次――生态教育。理念层次就是在保证不损害艺术真实的基础上用技术的、艺术的、立法的、行政的、传媒的等一整套措施来规范互动型数字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行为层次包括教育、收藏、资金、技术、推广、策展和批评体系等环节,使其渐臻佳境。生态教育方面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数字艺术生产人才,制定实施切合可行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产学研”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进修培训的支持力度,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建立跨院校、跨专业的数字艺术研发中心,从而提升数字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整合资源,师资共享,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传播、消费、运营和服务等环节中的一系列关键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研究、对策性研究,形成学科优势。

二、 依托高科技的技术监管手段,强化文化立法

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使传统艺术长期以来建构起来的艺术生态体系和艺术秩序发生了质的改变,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其中突出的有网瘾问题、数字艺术作品低使俗化问题、数字谣言问题以及数字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

以技术管理为依托,是实现数字艺术监管的重要保障,只有积极寻找数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更好的引领数字文化的正确导向。要加强数字技术监管人才的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技术平台,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对数字媒体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性和作品的合理性进行常规和周期性检查和测试。通过技术鉴定、实名验证、登陆等级等方式遏制盗版和低俗艺术作品的传播。

同时,要制定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产权法”,对数字艺术作品的版权进行有效规范和保护,力求在根本上改变知识产权执法和行政监督不作为和大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淡漠的状态。首先明确禁止创作伪劣、低俗的数字艺术作品,并切断其传播途径;其次建立诚信档案,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禁止利用数字艺术变相制造和传播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数字产品。

三、 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数字艺术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艺术长期建构起来的德性秩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低俗化、致瘾化、虚假化和泛自由化等高碳病象,此外,数字艺术也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数字生存方式,数量庞大的“手机族”和“电脑族”等数字人群的爆发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对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遏制高碳数字艺术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低碳数字艺术是指美学价值和思想内容上的正营养价值,具体体现为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功能的艺术作品,符合人类自由、健康、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对数字艺术创作者职业道德的自律。客观、真实是低碳数字艺术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对于数字艺术创作者来,应当摆脱世俗功利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艺术眼光和职业良知,把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底蕴放在首位,以社会上有正能量的事件和人物为基本素材,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能给欣赏者或消费者带来积极向上、有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数字艺术作品的品味和趣味,营造良好的数字艺术作品的道德氛围,这是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研发的捷径之一,从而引领大众文化的新走向。

其次,针对数字艺术作品随意被篡改、被抄袭、未经授权转载或用作商业用途的情况,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各种数字化作品进行著作权统计、认证,从而为今后维权、开展版权交易等提供最有效的保障;再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让网民的言行在阳光下进行,接受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

四、 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态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创作源泉

高科技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但也会削弱作品的人文内涵。好的数字艺术设计作品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其不仅体现高技术,也注重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丰富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宝藏为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因此,在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不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本土文化。以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创造为基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创新,升华提炼出有时代特色的数字化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把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审美观与数字艺术的高端创意、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艺术主流,形成新型的艺术生态模式。

(二)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精彩绝伦、应该流芳千古的艺术瑰宝,由于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战争的摧毁、岁月的流逝、文物商贩的买卖中永远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口传性质,如果得不到保存,一旦消逝,也就永远的毁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遗憾,也是艺术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数字技术成熟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利用这一技术复制、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艺术资料,让后人有机会一睹经典艺术作品的真容。

例如,中国的敦煌壁画、彩塑由于地处戈壁荒漠,常年风沙洗礼已变得十分脆弱,在敦煌艺术专家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敦煌濒危壁画进行复制、保护、修复,把一些变色、褪色、脱落、部分损毁的壁画复原成当初金碧辉煌的景象。与敦煌类似,背景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国各省市的博物院、美术馆都有类似的保护措施,真正的利用的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艺术生态空间的扩展。还有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真实、动态的复原了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堪称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完结合;另外,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数字博物馆的建立、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创新都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文化生态变迁及保护传承。因此,在让国人无比震撼和惊叹之余,无不为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

五、数字艺术传播过程的规范化

可以说,数字艺术开始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然而,正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德性失范的问题,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数字艺术过度娱乐化等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说明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失范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重新构建数字艺术传播秩序,以使得数字艺术不偏离艺术之真实内涵,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良性传播,彰显自身价值,更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 把好数字艺术传播关

一个高端的有价值的数字艺术作品的传播即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要能实现艺术生产的经济价值,因此应当对数字艺术作品的流通传播严格把关,对那些不健康的、不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数字艺术作品要坚决抵制,艺术作品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有效的“过滤”机制,使其屏蔽在数字文化市场之外。这样一来,那些假冒、伪劣的数字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效益链自然也就断裂了,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不得不放弃这种低俗化营销的手段,转而进入正常的传播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从数字艺术传播这个环节来缓解数字艺术市场面临的道德危机,是一种很根本的手段。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媒体、网络、手机等信息传播手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经典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传播引导。

(二)净化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环节

长期以来,数字艺术消费者养成了一个固有的消费心理,认为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都是免费的,肆意的享受着“免费的午餐“,无视于数字艺术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版权。因此,应该适度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其逐渐摆脱免费盗版模式,让每个数字艺术消费者都能保持德行消费,从而净化数字艺术市场,保证其健康发展。

另外,数字艺术特有开放、民主、匿名、低成本等特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可避免的一些庸俗、低劣的数字艺术借助这个渠道和平台任意散播,这就要求数字艺术作品消费者在进行艺术消费的同时,要欣赏那些具有艺术审美品位和道德水准的艺术作品,加强自我管理,自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坚决抵制和排斥文化垃圾,使生产这些文化垃圾的人和垃圾产品失去市场,切断其利益链,真正实现数字艺术作品的理性消费。

篇(6)

所有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结构,而技术是这个行业结构中的一个“内容”①,决定着行业的合法性来源。我国传统文化行业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是计划体制下的一种文化生产制度安排,表面看是专业型行政组织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深层次看却是基于类型技术的社会分工结构。这种社会分工结构依赖于科技发展进程对于文化生活方式的自然界定,使文化领域有别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形成相对独立的范畴和话语体系;传统的类型技术包括的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文物保护等界定了文化领域的基本范围,并为文化行业制度即技术管理模式提供了“制度合法性”。由于类型技术能够为不同的文化行业提供明晰的技术边界,进而为文化行业的设计提供明确的制度性边界,因此在各个文化行业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界限和壁垒。类型技术构成了文化行业分工的先天规定性。从历史纵向来考察,农耕社会以人的身体技能为基础产生了绘画、雕刻、戏剧、民间工艺等行业,逐步演进并定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行业的基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改进和提升,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出版业,开启了纸质传媒时代。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近代音乐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入了信息时代,促进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等现代数字文化行业的兴起。传统文化行业架构的确立,得益于类型技术的标识功能。文化领域的类型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其标识功能源于技术本身的工具价值。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既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核心内涵,同时也使工具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标识事物的标尺。人们根据工具来划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时代,也会利用舞台表演技术、声像技术、造纸技术、印刷技术、修复技术等作为工具标尺来标识演艺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文化行业的时候,大多把它看成组织系统而不是技术系统。究其原因,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显性规定,容易让人看到制度边界,而技术则是一种隐性规定,具有自隐特征。因此,外部观察者很难直接感受到隐藏在行业组织内的技术边界,久之则形成了“内容是本质、技术是手段”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技术类型所固有的技术范式构成了传统文化行业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技术的类型特征对文化组织进行标识和分类,形成了文化行业系统进行自我认同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也形成了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在由技术范式划定的社会领域,人们在产品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内生出一种共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认同,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独特话语系统,并逐渐凝结为一种团体和社会共识,即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由此,传统文化行业制度被赋予合法性。获得这种行业意识形态支持的文化行业体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超稳定社会结构。

二、类型技术与平台技术是性质不同的技术体系,对技术管理结构和生产关系模式

具有不同的要求类型技术是指某一类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的专业技术集合,是解决某一类生产和消费问题的技术模式。它能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业链,如演艺产业、出版产业、新闻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类型技术具有技术轨道的特性,能够沿着既定的技术方向和路线不断自我强化。类型技术具有由技术范式性质决定的明晰的外部边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特征。基于这种技术范式边界建立的文化行业系统,必须遵循技术轨道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结构具有自我强化的动力和功能。平台技术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平台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资源,体现的是技术资源互补和对现有技术资源的统合,是对类型技术的集成创新。②平台技术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特征,可以为任何开发者的创建应用提供基础服务。与类型技术不同的是,平台技术能够同时为众多产品生产线或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信息平台、数字平台和网络平台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平台技术构成了所有类型技术的“母体”。目前在文化行业领域,由云计算为核心的各种云平台构成的平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环境。平台技术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通用性基础,因而具有包容性特征。从技术类型与制度结构的关系看,类型技术对应专业型管理结构,它与科层官僚体制有着良好的匹配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层官僚体制的日益普及和强化伴随着类型技术的日益精细化进程。平台技术对应网络型管理结构,它与扁平化管理体制有着较好的匹配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业已不需要叠床架屋的管理层级,管理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日渐明显。区分类型技术和平台技术的意义在于,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进程对制度创新的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渐进创新难以对传统文化行业制度的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相反,它按照自身固有技术轨道的发展甚至可能强化传统行业制度。平台技术的发展则会对文化行业的根本性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体系本身是一种包含基础性制度安排与第二层制度安排的层次结构。③行业制度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更关涉所有制与产权制度,因此是一种基础制度。技术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基础制度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紧密联系。类型技术的渐进变迁一般难以推动行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平台技术的发展创新将会对文化行业制度的整体性变迁提供强大动力。

三、平台技术抹平了类型技术的轨道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合法性

在技术与制度关系框架下,平台技术与类型技术对管理系统创新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发展在创新层次上主要属于第一个层级的渐进性创新,而平台技术则属于第二个层级的质变性创新。渐进性创新体现为技术系统的积累式变革,一般不会伴生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观念的重大变革,其影响也不会超出由技术范式划定的行业范围。质变性创新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变革,不仅有观念上的突破,而且伴有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应,并引发产业结构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其影响范围将远远超出行业本身,渗入到所有行业(包括文化行业)和社会生活。因此,平台技术的创新不仅影响类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会影响到行业意识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重建类型技术的范式并改变其技术轨道。信息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单向发展轨迹,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从各自的专用技术平台转向非专用平台,从窄带要求转向宽带要求,实现了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基础上的产业融合。④同时,数字技术对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传统技术进行冲击并融合而成数字表演、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文物遗产保护等技术,逐步向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的方向发展,构建了新型的内容产业,从根本属性上抹平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技术类型特征。美国斯坦福大学罗兰德•格林(RolandGreene)教授通过对全球诗歌现状的调查发现,数字化已经改变了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媒介载体早已不是印刷物或舞台表演,而是建构在数字化王国中的媒介手段”⑤。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创新发展本身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重建类型技术范式的过程中,逐步消减了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身体表演技能、造纸和印刷技术、电子成像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个递进阶梯。不同的技术类型具有不同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形成不同的文化行业或文化市场结构的“势能位差”。这种技术类型之间阶梯递进的特征,在文化消费上即体现为审美替代效应,即高一级技术产品对低一级技术产品的消费具有替代性。如电影对戏剧、电视对电影、数字音乐对模拟音乐、电子书对纸质书、网络音视频产品对传统音视频产品、移动终端对互联网终端,高技术产品对于低一层级产品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因而也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高技术行业逐步替代和覆盖低技术行业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改变了类型技术的自然逻辑进程,它赋予类型技术新的技术范式,为技术相对落后的文化行业超越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提供了可能性。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是一家经营演艺产品的公司,在技术谱系中本身没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但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了全球资源配置系统和演出营销系统,这使它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演艺公司。据《纽约时报》报道,漫画出版业在苦苦挣扎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进军移动终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漫画书通常在报刊亭和书店销售,随后逐渐向专营店转移,此后陷入近30年的萧条期。2009年,出版商comiXology公司借数字革命(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东风吹开了长期笼罩在头顶上的阴云。从2009年至2013年6月,通过comiXology平台下载的漫画数量已达1.8亿,其中最近6个月的下载量达8000万次。comiXology的成功是数字漫画市场爆发的一个缩影,该领域的交易额已从2011年的2500万美元攀升至2012年的7000万美元。数字技术大大改变了漫画出版业的发展轨道。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能够突破行业壁垒,形成一体化的市场形态要求。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的边界,数字信息技术与戏剧表演、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物博物馆等实现行业间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诸多交叉性、互渗性的“蓝海”行业或领域,传统文化行业之间不再是行业边界清晰、技术属性专一、区别性产品竞争的状态,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业态将使传统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技术壁垒逐步消减。文化行业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存在“物理隔绝”,但在虚拟世界中行业壁垒则被打破。数字信息技术世界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共存的“母体”,推动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尽管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创新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但他也承认,技术创新能通过提高市场潜在利润空间、降低信息成本和组织成本为制度变迁提供动力。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跨越体制鸿沟的力量,使传统的文化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方式失去效率优势,从而从根本上动摇和消解行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为突破现在的行业壁垒提供体制外渠道。

四、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奠定大文化传媒行业的技术基础,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现了生产关系对文化生产力的能动性

一般认为,现实的科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国家上层建筑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技术基础会对应不同的制度化表达方式。⑦从文化领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发展历程看,基于数字和信息的技术创新对于文化行业、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模式的影响超越历史上任何技术创新,表现为一种质变过程。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平台技术特征,借助文化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进程对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整合市场进而整合行业的基础条件。这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即突破小文化行业的管理方式、重建大文化行业的制度合法性的基础,推动文化行业的融合创新进程。数字信息技术对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等类型技术的重建,不仅要求进一步完善行业架构技术创新的原有制度安排,而且要求确定一种全新的有利于平台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这种新型技术管理结构即是超越小文化行业体制的大文化传媒体制。大文化传媒体制能够适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变化的趋势。⑧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使基于行政性垄断所形成的障碍逐步瓦解,引起政府与市场之间边界的移动和淡化。市场一体化力量的扩张与政府管理职能的缩减,瓦解了文化部与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国家文物局与文物博物馆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国外市场上的“自出版”行为即是明证。“自出版”突破了政府设置的出版体制壁垒,创造出作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的“P2C”(ServiceProvidertoCon-sumer)模式。统计数字显示,在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自出版”图书,排名前50名的图书中,“自出版”图书也达到11种。⑨“自出版”现象事实上已经超出传统的行业管理范围。大文化传媒体制应当是一种生产效率型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经验可供借鉴。通过东西方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西方社会的“行业”实行以生产主体—市场主体独立性为基础的“果型”或“果树型”联结方式,中国则实行以行政管理为骨架、直属文化单位内化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树型”或“树果型”联结方式。⑩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以呼唤大部制为基础,以生产效率为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建立大文化传媒体制,首先需要将业务相近、管理重叠的多部门合并,建立管理结构上的大文化部制,并用具有大文化观念的“文化传媒”话语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同时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三分离的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和“孤岛行为”輯訛輥,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纵向管理与横向联系中优化为深度的内部有机衔接。

五、简要结论

篇(7)

关键词:服装企业:中小型;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426.86 文献标志码:B

Development Status-quo of Apparel SMEs in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bstract: By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s currently existing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apparel enterprises(SM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quo and trend of these SMEs,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maintaining healthy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each link of the value-added chain inclu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ord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Key words: apparel enterpri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telligent

1 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持续恶化,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方面服装企业订单数量下降、成本上升,市场环境低迷导致订单减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人工费用节节上升,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逐年降低,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服装劳动力价格仅为中国的1/3,部分服装订单开始流向低成本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小型服装企业缺少品牌,同时面临众多大型企业的竞争,企业缺乏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的服装需求加强,服装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这对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中小型服装企业只有发展壮大才能生存。

2 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趋向

中小型服装企业在我国服装企业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的成长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服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1)服装的个性化消费使服装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2)服装产品利润低,企业持续萎缩;(3)管理落后,还存在着凭借经验、记忆进行生产管理的现象;(4)服装生产作业形式比较普遍采用传统的方式,效率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高品质是现代服装生产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中小型服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工艺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形成企业的营销优势;通过改进服装生产的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捆包式”向“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发展,通过高效的流水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需要智能化生产的支撑。

智能化生产是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依托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认识到智能化生产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重要性,智能化生产对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智能化生产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措施3.1 以个性化产品开发引导客户

随着科技进步,服装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个性化的服装需求加强,利用计算机技术、服装CAD,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缩短服装产品的研发周期,满足客户对个性化的服装发展要求,为现今市场营销增加优势。服装CAD系统可完成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该系统方便、快捷、实用、美观、精确,在欧美等国家服装行业普及率70%左右,在我国6%左右。

3.2 加强对生产订单的预测与管理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关键客户的订单进行预测分析,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合理评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保证原材料和长周期采购物料的及时采购和储备。采用QR供应链管理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快速补发,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加强订单的预测。

以项目管理引导订单管理。每一次生产都看作一个项目,加强对项目的成本、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对生产订单的形成到结束都作为项目的开始和完工来看,通过项目引导方式的管理,保证订单的及时完成。

3.3 合理确定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生产节拍是指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在各工序间每移动一次所需的间隔时间。生产节拍是各工序之间的时间衔接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流水线的生产能力。为了合理地确定生产节拍,一方面要根据产品的批量与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等条件,确定流水线合适的日产量;另一方面对设计新的服装流水线,应从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量或所要占领的市场份额出发,确定适当的生产规模,由此而计算计划产量,才是流水线的基本生产能力。

3.4 科学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从事某项特定作业的熟练操作者在正常的作业环境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在持续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完成规定的作业数量和质量所需要的时间。标准工时的制定为企业标准化提供基础及量度,通过标准工时数据的应用进行成本核算接单报价、计算工时、计算产量、计划排单、生产线流水排位、计算效率,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标准工时的测定方法有:(1)目测法:简单易行,凭经验,误差很大;(2)秒表法:需要有实物存在并进行实际操作人员,主观因素偏大;(3)车缝数据分析:科学、精确、容易理解、容易沟通。车缝数据分析(GST):是将每个工序的操作过程按照动作经济原则分解成一系列连续的基本动作,从而形成作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动作对应的操作时间相加,再结合生产中的管理水平、人员、设备、生产环境等的宽放率,即得到工序的标准时间,根据工序的标准时间可计算生产线平衡,确定人员分配及衣车分配。

3.5 改进服装生产的流水生产方式

在服装生产中,缝制是主要的生产环节,主要分“捆包式”和“单件流”两种流水生产方式,“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效率较高,是服装行业作业改进的表现,是发展的趋势。其特点为:(1)产品在线周期短,减少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挤压,减少在制品的搬运,便于控制生产进度,能很容易控制交货期;(2)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生产效率同比约可提高20% ~ 30%;(3)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质量问题容易及时被发现,突破了检验滞后的问题,大大减少了返修率,提高了产品质量;(4)生产过程中工序之间具有一个基本同步的生产节拍,做到生产“平衡化”;(5)实行“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它必将促进生产计划和技术管理作适应性的改善,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6)该系统投资成本低,生产线运行状态在生产看板上显示,生产看板数字化,生产管理透明化。

3.6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目前,服装企业销售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及时反映、监控和异常情况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是服务的延续性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存在销售和生产脱节,销售没有办法掌握订单在生产过程的进展情况,在客户跟踪交货期时无法准确答复客户,造成客户对企业的不信任,因此,中小型服装企业只有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增强市场营销力度,规范并完善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积极培养企业的营销团队,才能不断拓展市场,实现发展壮大的目标。

4 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全球经济衰退,市场需求日益萎缩,国内用工成本不可逆地上涨,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是亏损经营状态,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中小型服装企业怎样从严酷环境中脱困,只有向着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一条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能够营造一个智能化的工厂,从而打造出智能化的服装生产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