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的理论

篇(1)

关键词:发展实践;发展理论;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07-04

一、引言

一般而言,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有:学科内部的理论纷争、实践领域的影响、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等。本文主要探索二战后经济发展实践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产生,为了设计适宜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政策制定者们从率先腾飞的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中寻求答案,学者们则对这些发展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演化。本文跟踪了6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认为它们影响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化。

二、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上世纪50年代以及二战以前的一段时间,苏联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苏联在“一五”和“二五”期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3%和17.1%,二战后,1946—1950年增长率达到20%,1951—1955年达到11.2%,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战略的典型特征是大规模的投资以及高速的工业化、国有经济、计划经济、内向发展。这些对于那些想迅速建立自己独立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理论大都受到了苏联经济成功的启发。

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理论包括: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1943、1955、1957)认为由于“货币的外部性”能带来规模经济,所以要靠大规模投资在几个互为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实行有计划的工业化;由于“技术的外部性”,教育和训练工人必须靠国家安排;他还强调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计划化理论(钱纳里,1955)认为生产部门的相互关联和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非均衡引起的外在经济是价格制度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因此强调了计划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贸易条件恶化理论(辛格,1950)和中心—理论(普雷维什,1950)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贸易保护来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起飞理论(罗斯托,1956)假定投资收益率是固定的,为了让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投资占GNP的比率必须超过一个最小门槛,强调了资本的重要性。

苏联的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蓝本。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都把GNP增长视为主要目标。各国仿效苏联模式实施唯工业化战略,采取牺牲农业的方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通过“剪刀差”压低粮食价格,提供廉价食品给城市工人,并减少了投入到农业中的公共资源。进口替代政策迅速在发展中国家蔓延,这种内向型的增长模式启动了工业发展,然而,由于与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并不匹配,培育了大量的低效工业产业。

三、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领跑是日本和巴西。日本1958年至196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2%。其发展策略是:重视农业。60年代起日本大批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城乡经济失衡,因此日本开始了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重视教育、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与资源。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与巴西的经济增长和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问题对这一时期的发展理论产生了影响。

舒尔茨(1960)在分析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奇迹后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他还强调必须给农业机会,把先进生产要素导入到农业中去。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揭示了增长过程中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后部门必须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源,而现代部门必须有吸纳的能力。辛格(1964)肯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科学与工业之间相互累积性扩张等因素的递增收益效应,并将其称为“投资前基础设施”。刘易斯(1966)强调了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只有工农业平衡发展或者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才会出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当一国进口替代活力被耗尽同时又没有取得农业上的突破就会产生结构性通胀。

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能力大大超过预期,而50年代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受挫,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选择。60年代的经济发展目标仍然主要集中在GNP增长上,另外增长与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受到更多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亟待解决。60年代主流的发展战略中,教育、科技和农业受到重视。为了找到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之间更为合适的组合,发展中国家适当地调整了其汇率和贸易政策,并因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外部性 政府管理 市场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分析

最早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外部性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个人部门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同时,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益而无法从后者获取报酬,即代表公共产品的生产,如城市绿化;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损而后者无法获得补偿,即代表环境污染。可见,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对受影响者来说,这种成本或收益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由对方强加的,并且这种成本或收益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之中。

低碳经济也存在外部性,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正外部性;与之对应,一些生产企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这就是负外部性。低碳经济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没有任何交易行为;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论还价,以确定这种行为的产权形式或者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2)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的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例如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空气时,企业所污染的空气是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

二、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由于低碳经济存在的外部性,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公地悲剧”。要解决低碳经济的外部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管理

1、政府管制。政府采用一些激励性的政策及强制性规制方法,例如转移支付的补贴、技术标准、规定限额、强制性命令及处罚等。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以政府管制为主的减排政策,比如排污收费、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政策、逐步完善的各项环保制度等。

2、通过征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作为世界上最先采用税收手段控制温室气体的区域,欧盟形成了完整而健全的征税体系。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征碳税,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也相继开征。近年来,为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一些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也纷纷开征碳税。

(二)市场机制

科斯认为,外部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低碳经济涉及到减排和碳排放碳交易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物权的确定,其理论基础就来源于科斯所提出的“通过权利的清晰界定来获得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论断。解决外部性问题另一个方式是产权交易,使涉及外部性问题的各方就外部性的水平达成一个最优的协议。碳交易是其中的典型情况。碳交易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7 年《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环境合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就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使得碳资产成为有价资产。目前,碳交易有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三种减排机制。根据以上三种机制,碳交易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配额型交易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附件一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项目型交易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CERS)”、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最单位(ERUS)”,主要是通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据估计,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有可能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三)企业发展

1、企业要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化新能源产品,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切实做到低碳制造。这就要求企业更新设备,创新、研发新技术,围绕节能减排、环境脆弱、低碳经济等重大问题,提高资金利润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求企业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效率,从用车、招待、出差方面严格控制费用额度,有效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现低碳办公。

2、企业要转变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转变,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选拔和培训优秀的产业工人。要把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抓住“低碳”乘势而上。

3、企业要根据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逐步完善本企业的节能低碳目标体系。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增设节能低碳目标项目,同时,严格规定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内的碳排放,保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四海.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 J ]. 发展研究,2009,(5)

[2]邓越月,金仁椒. 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J ]. 社会科学家,2010(5)

篇(3)

进入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变化。原来是农业辅助工业,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这足以表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对整体的结构形式做出宏观调整,保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化差异明显,这是国情使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支持,也就没有当前的良好形势。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村一同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这一整体局势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生产要素的模式。

2转型期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2.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机制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当前农业产业从业人口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2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战略的推进,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甚至阻碍农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滞后的农业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现在农业发展提出了“生态化”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现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下足功夫,随之会带动农业管理思维的改变;其次,虽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世界上先进国家来看还是落后的,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使我国农业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也是今后农业管理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浅析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工农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拉长农业的整体产业链,改变以往只注重片面性的管理体系,将目光重点放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管理上。不仅如此,还要细化农产品的加工,构建服务于农业的大物流,开辟农村绿色食品市场,并抓好质量关,这些都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项目中的重点。

3.2推进城乡间的循环流通

接触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需要探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城乡间的联系模式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城市的工业化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中间过程,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料基础。对于今后来说,城乡间的联系模式必定会增多,提升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会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3.3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将“服务于民,帮民致富”作为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占,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整套服务于中国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把科技的管理模式作为农民致富方案和工具的提供者,问题的解决者,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贴身管理运营商,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平台。科技管理体现在:首先,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一站式交易、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农用机械及劳务的农事服务等内容,解决农民“买难”与农村“有地没人种”的问题;其次,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副产品收购、粮食银行、农副产品期货、现货交易平台,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此外,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市场引入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应用技术,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培训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3.4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

首先要以实际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组织三农问题专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符合农村生产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案,通过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证明方案可行后便大力推广到全国各乡村实施。

3.5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应借助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此外,政府还要统一规划,出台惠农扶农政策,鼓励吸引社会各企业的加入,引导他们向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这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大学生下乡做“村官”,但这一举措还远远解决不了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现状。如今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原来单靠人力简单耕种的情形了,大型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已经遍及全国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和骨干。当地政府在提倡大学生下乡的同时,还应免费开办技术培训学校,面向的对象是基层农民,主要培训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和信息化生产设备操作知识等。

4结语

篇(4)

【关键词】贵安新区 区域经济发展 转变

一、背景及意义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贵安新区,成为全国第八个国家级区。贵安新区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20个乡镇,所辖区域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设立至今,其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自开工建设以来,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完成,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观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一批绿色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城市统筹初见成效。“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贵安新区蓝图绘就。“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不能降格以求。”6月17日,视察贵安新区时做重要指示。作为全国第八、西部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紧紧围绕“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战略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建设中坚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民营经济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新兴动力,坚持创新与创业环境并重,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最大限度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定义为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存和经济活动的跨界功能一体化,是一个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和国际联系不断加深的过程。”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贸易扩张、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动、新技术的浪潮和区域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问题日益凸现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病”、“膨胀病”,区域问题如同区域“病症”一样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区域问题的出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区域”或者“问题地区”。一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题区域”的解决。因此,在将来的区域经济学发展中,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文献中数学模型形成了几种模型,分别为:投入产出模型、?线形规划模型、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动态城市模型、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三、经济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产业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一旦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在主导产业周围的前向联系产业,从而形成乘数效应。

(二)积累因果理论

累积因果理论,又可以称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其的形成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后来经卡尔多和瑟卡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一种模型。根据研究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比较落后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相比发展更慢;后者所指的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理论

中心理论是拉美国家的“依附”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心是决定经济体系发展路径的局部空间,这也就是决定了被称为“”的依附的局部空间的发展。中心和共同构成了体系,是以权威性和依附性关系为主要标志的。中心和存在了不同层面:一个区域的局部范围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以及在全球层面上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第三国家的大城市是该地区的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是所属于地位。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极化过程,在这一点上同极化理论一致。

四、贵安新区现状

全省“民营企业服务年”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贵安新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创业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用工成本、支持市场开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贵安新区统筹协调推进“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以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实施专项服务、精准服务、贴身服务为重要抓手,,建立民营企业问题台账,逐项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主要工作任务,深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并且长效化的“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天人合一;整体观;中国哲学

1 经济和环境之间关系

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共生关系、二者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的负面关系。首先,就共生关系而言,经济和环境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一面,经济和环境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其本身又对环境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其次,就经济和环境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而言,经济的发展本身并没有对环境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经济和环境共同都在发展,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如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环境的发展,所以新加坡也被称为花园城市。再次,就第三种关系而言,其又可以分为两种关系:第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超过其本身的承载能力。第二、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超过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就前者而言,环境虽然遭受到了破坏,但并没有超过其负荷能力,在采取相应措施后环境依然能够逐渐恢复,甚至达到原有水平。对后者而言,环境已经在质上遭到完全破坏,环境已经不可能通过自我的自净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济的发展已经对环境本身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影响,那么这也是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重要理由。

值得强调的是,在经济和环境二者的关系中,共生关系和二者基本上不存影响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并不存在环境的保护。环境本身就可以在被促进或自我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良性的发展。而只有在第三种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才谈环境保护,才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关系。但笔者认为,就第三种关系中的两种情况而言,都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并行的可能性,即使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可修复的影响,其理由如下:首先,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还是建立良性的生态平衡系统,其并不是一定要恢复到原有绝对理想完满的水平。其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不能说环境在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就置之不理或不加以保护治理。再次,不管是经济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也好,二者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应当也必须并行。最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

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并行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

导致人类过分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应是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只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关系:人和世界万物是两个相互对立、彼此外在的实体,人是主体,世界万物是客体,人通过认识(这里指广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实践―通常理解为人从世界万物之外进入和深入到世界万物之中,对外物加以改造的活动)以解决 世界万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间题”[1]。和这种理论构成直接相关的则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仅仅是客体。一切活动都必须满足人类这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人才是价值评判的尺度和标准。于是在“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不是你就是我,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单一线型思维指导之下,人类开始疯狂而不计后果的向自然开采和掠夺。做为回报,自然开始反过来报复人类:生态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接踵而至,这些灾害无疑都是自然在遭受严重侵犯后,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正常现象,但是却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同时,由于“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单一的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思维模式,主体性的人类在遭受到客体性的自然的打击和报复之后,人类往往又显得无能为力,人类的这种渺小性顿时又和自然的强大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本身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整体观、系统观、协调观等也开始逐渐代替了“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这样的理论之一。

3 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按照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和谐。”[2]这种整体观认为,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构成平等的关系,“宇宙洪荒的实质是生生不已的创造力,其中涌动的是无穷的生命力。对于人与自然的所有生命而言,天地是所有成员的父母,万物和人类构成天地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即所谓“民胞物与”,有了这种情怀之的一,人在宇宙中不再具有疏离感,不再深怀孤独感,而是觉得自然与其他生命、山川草木,都是创化的产物,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存在者。”[3]我们可以说:人和自然的生命不再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主客相分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的合一关系。

在这种整体思维的指导之下,“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一个天地宇宙。”[4]人做为万物之灵,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这就必然要求他把自我当作生命存在的同时也把外在生命当作一种存在,在重视自我生命的同时,也重视外在的生命。人其实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之人,而是主载之人,所谓主载就是有义务和责任去考虑或承担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承载自我也承载他人。

所以,人和外在环境在本质上都属于宇宙洪荒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宇宙式的生态系统。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必然要去考量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如果要真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把自我置身于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平等地考量所有的生命存在。

这样,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应该是可能的,而且应当变得可能,即使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之下。倘若我们在理论前提上就认为二者不能并行,经济的发展最终在实际上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以至消亡。从而使经济发展变得不可能,人类也将变得难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指导下,传统的五行观,中医学理论则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传统五行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他们存在于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构成相生、相克的生成和制恒关系。事物在这样的生化克制关系中保持着平衡和发展,而中医学则以传统五行理论为基础,并将其应用到中医理论和治疗上,把人的身体看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讲究:辩证施治、阴阳调和、抑强扶弱等。

同样,经济和环境二者都构成整个自然社会的一部分,二者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二者的正常存在。人类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大的生态平衡系统,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和环境的生克制化,重视调节和平衡。所以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正是解决经济和环境内在矛盾的良药,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论精神发展的阶段[J].学术研究,1993(4):1.

篇(6)

1.1产业发展趋势

2004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仅从2004年的21412.7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47486.2亿元,曲线呈现平坦状,而第二、三产业分别从73904.3和64561.3亿元增长到了220412.8和204982.5亿元,均增加了3倍左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扬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经济系统中的第二、三次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协同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的关联程度比较小。

可以发现工业与第二产业产值序列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曲线波动趋势较为一致,而建筑业与上述两者之间的协同性不高。根据比例测算,2004~2011年间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致维持在86%左右,但有明显的缓慢下滑趋势,比重从88.24%降低到了2011年的85.5%,这可能与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在近十年中的迅猛发展有关,但随着房价的合理回归,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下滑的趋势将会停止。

第三产业中包含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和房地产等四大子产业,根据时间序列图示,除住宿服务业外,其他子行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协同性,表明第三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很强。从增长趋势来看,第三产业2011年产值是3.17倍,其中金融业倍数高达4.63,其次是房地产业,为3.72倍。一定程度上说,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规范房地产业是带动第三产业的关键。

1.2能源、消费、科技与国际收支

在支持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能源消费量呈现出严格的直线上扬状,其次是消费支出,而R&D经费支出呈现类似平坦状,国际收支为无序波动。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来拉动,然而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方式的转变,2007年前,消费支出大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在2007年后则相反。这意味着,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以刺激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支柱力量,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从国际收支态势来看,对外贸易顺差与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关系并不显著存在。从科技投入方面来看,R&D投入仅从1966.3亿元增长到8687亿元,总量增加了4倍有余,但占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仍比较低,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资本人力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多资源匹配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基于灰色GM系统的实证分析

2.1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优势分析

在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因素对产出变量的影响错综复杂。因而,经济学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投入因素对产出因素的影响性,并按照影响大小进行因素排序,为改善经济结构指明方向。本文假设有m个产出指标,y1,y2,……ym,n个投入因素记为x1,x2,……xm,用关联度来衡量每个因素对每个指标的影响,构造关联度矩阵R=(rij)m×l,具体含义是每行中的数值最大所对应的每列因素对该行影响最大,而每列中的最大元素所在的行表示某一特定因素对该行代表的产出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设置我国宏观经济各参数与产业类别,收集相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共有12个产出单元和7个投入单元,经过计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各行系数排序可得到各因素与行指标的关联度。其中,与GDP关联度最高的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最低的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因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而对外贸易的贡献不大,这也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的出发点。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能源消费和居民消费,同样工业发展也取决于上述因素,建筑业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R&D支出间的关联度很高,对第三产业而言,居民和政府消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联因素。从纵列上看,最后一行代表了每个因素与产出关联度的平均值,政府消费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系数达到了0.914,其次是居民消费达到了0.887,R&D经费达到了0.835,所以大力刺激消费水平和提高科技投入是当前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2.2GM(1,1)和Verhulst微分方程

对于具有明显指数规律的时间序列可采用一阶一元素的GM(1,1)方程,而对于呈现摆动状的S型序列,则需要建立Verhulst方程。本文除国际收支及包含的两项之外,均可适用于GM(1,1)方程,为了保证建模的合理性,进行级比检验,如对于能源消费而言,对2012~2015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分别为:375552、403105、432680、464425万吨标准煤。同理可以得到其他若干经济变量的灰微分方程和预测值。从三次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在2015年将会达到了390508亿元,比2011年近乎增长1倍,而第二产业从2011年的2528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1850亿元,农业将仅增长25%左右,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与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将会进一步降低。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其发展相对缓慢。能源消费中,增加了10000吨标准煤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7.36%,居民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4.35%,固定资产投资在未来几年还将有一个大幅增长,增速高达23.08%,R&D经费在4年内实现翻倍,但因基数较低故在2015年也仅为20102亿元。根据以上分析,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仍然很强,居民消费增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3总结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理论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关联度较弱,而第二、三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关联度较强,同时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协同性较强。从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大力促进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发展效能。

根据经济增长因素的关联度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消费对GDP关联度最大,同时农业与工业的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也取决于消费。这也进一步验证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为消费的合理性,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性。此外,实现科技创新对新时期经济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7)

1.增长极理论的提出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佩鲁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认为,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认为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而主导产业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的发展。

3.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今,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向新区域经济理论的渗透。在向新区域经济理论渗透的过程中,很多理论推动了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①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②新经济空间(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的总和,内含各种事物,具有广泛性、叠加性、波动性、联系性和相互包容性;③地域集群理论,该理论指出增长极定位的原则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④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核心和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发展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会阻碍核心区本身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扩散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核心、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空间经济将呈现一体化格局;⑤点轴理论,该理论更加强调非均衡发展、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凸现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或规模效应,以及多种生产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行政区划的约束。

(2)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这里讲的新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业,在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的过程中,诞生的主要理论有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和“粘胶效应”理论。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强调: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崛起和繁衍是新兴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和生长机制,用以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开发成本,提高新兴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防止新兴增长极或增长中心资金、企业和人才外流的“空沿化”和“空壳化”,“粘胶效应”理论应运而生,同时衍生为四种类型的粘性区域:一是马歇尔或意大利式工业区;二是舵轮式工业区;三是国家拉动式工业区;四是卫星式工业平台区。

西方增长极理论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演衍和有力的经验验证,日臻成熟。它尽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

不失之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增长极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1.合理选择增长极。增长极要能够完成区域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增长极不仅要促进自身发展,产生“城市化趋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