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科研;教学;高校;协调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5-02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组织机构,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而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在科研推动下高校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跃升。如果脱离了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很难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存在较多错误的认识,从而使科研在诸多方面对教学起到了反向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有许多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评价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在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1.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处理体现出诸多问题,关键因素在于各种评价标准偏重于科研,致使多数人误认为科研业绩优秀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升本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高校,以教学为首要任务,而诸多高校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特别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学和科研不能充分进行权衡。许多高校为了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荣誉,一味地强调科研工作,甚至逐年增加二级学院的科研经费任务,导致学院逐渐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制定了许多科研成果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搞科研,在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等方面也过多考虑了科研因素。教师在力求个人利益的条件下,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身的科研工作上,对教学质量没有要求,教学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为了争取课题、跑项目,教师不惜调停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当前多数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都高于教改项目,且教改项目繁琐、程序化,使许多教师不愿意申报教改课题。这一系列现象都严重导致许多大学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科研和等方面,忽略了教学工作,甚至这种现象在不断地进行恶性循环,使科研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学的作用,反而会严重影响到教学。

2.如何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鉴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定要以教学为首,科研为辅,让科研促进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使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发展。教师质量评价应该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既要考核科研任务,又要考核教学任务;既要有科研奖,又要有教学奖;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指标与标准,充分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相互协调性。正确推动教师教学和科研双向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为今后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评价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评价。而现有的评价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工作。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都属于研究型大学,而我国目前针对高校的许多相关政策都偏重于科研,这就导致多数人误认为科研成绩突出的高校才是好大学。科研工作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科研工作所占比例约为25%,受到国外大学评价体系的影响,我国对高校的评价也对偏重于科研,这种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体系扭曲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事实上,高校面临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压力会受到社会评价方式、大学排名和公众评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高校不得不重视科研工作,不得不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但却在教学质量方面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

2.科研促进教学的成功先例。“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柏林大学就是一所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成功先例大学。之后,德国的其它许多大学也相继走上教学与科研结合之路。正是由于国外的许多大学都实施了“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的原则,才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我国,能把教学与科研真正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的高校并不多。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所将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榜样大学,它在注重人才培养,兼顾科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特色格局。北大方正集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共同创造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产学研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科研的发展,而且发挥了科研促进教学,推动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此外,西南交通大学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调统一发展的典范。

3.如何完善高校的评价标准。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及早完善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大学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评价制度,给予分类的拨款制度,引导高校合理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国高校主要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在评估和资助方面应该偏重于科研成果,对于应用型大学则应该偏重于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在公平和效益上使各类型大学兼顾。同时,国家还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对不同学校设计相应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使其体现于大学分类、学科排行、专业排行以及地区排行中。

此外,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培养高水平的硕博研究型人才为主,使科研成果显著体现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并将突出的科研业绩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更有特色,快速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将教学和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协助科研。教学型大学要以教学为主,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让科研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加强技能操作能力。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各类高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2009,(2).

[2]汪玉琳.高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07,(2).

[3]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9(1).

[4]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1).

[5]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6]潘发勤.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和需要思考的问题[N].光明观察,2005,(10).

篇(2)

关键词:教学;科研;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19-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科研的氛围和环境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单纯依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因此,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二者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一、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一)高校评价机制问题

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国家层面上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进而导致高校许多相关政策都偏重于科研院所,其评价标准也明显倾向于科研。社会评价方式、大学排名和公众评说会影响高校的生源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压力下,迫使高校不得不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这种做法却给学校教学质量带来巨大的冲击。久而久之,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体系扭曲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

(二)教师评价机制问题

受国家及高校对科研评价机制的引导,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不能充分进行权衡。许多高校一味追求科研经费和项目荣誉,过分强调科研工作,导致各个学院逐渐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甚至当科研与教学发生时间冲突时,有些老师甚至不惜调课或停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也有很多老师急功近利,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研究也属于低级重复。这些做法不仅影响教学,更影响科研正常有序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正如总理所说,教育走得太快等落下的灵魂。

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教学与科研应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二者互为促进,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缺一不可,因此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的基础之上,这就有赖于阅读。如果不坚持阅读,旧知识会不断被遗忘,而新知识尚未及时汲取,这样整个知识结构就会失调。因此高校教师应随时通过文献及书本的阅读更新知识,并带着教学基础上的思考去阅读,这往往是科研的起点与创新点,这种做法又反作用于教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加有效推动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从教学工作中寻求学术的生长点

教学扎根于科研,才能使其避免流于肤浅。当我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中给学生讲授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获得降解石油的超级细菌时,发现教材的知识点滞后,便查找了最新研究文章,并把更新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学者都没有谈到的耐低温降解菌的问题,便带着几名学生做起了耐低温细菌的筛选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申请协同创新项目,获得了该项研究的资助。让同学们巩固课上知识的同时也挖掘出了科研的生长点。

(三)摆脱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相一致,教师工作起来便会十分得心应手。即课堂讲授的,也是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如此一来,科研便会为教学夯实基础,反过来教学又推动科研。然而现实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来说,牵肠挂肚的是自己苦苦从事了若干年的专业,而辛苦教授的却是自己都不熟悉的课程。这种教学与科研脱节的情况在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高校教师就需要换一个视角,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科研的新领地。我的教育背景是生物科学,而学校这方面的课程较少,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很感兴趣,我就开全校公共选修课。先开了《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这门课,我精心备课,认真教学,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个学期都有50―6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此类课程,同学欢迎,学校需要,也巩固了专业。在学校、学生、教师三者之间找到交汇点,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让二者齐头并进。

三、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问题对完善二者之间关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评价机制

鉴于上述对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辩证统一的分析,首先国家应完善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大学定位不同,评价制度也需不同,建立分类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校主要的两种类型。针对研究型大学,国家在评估和资助方面可以侧重于科研成果,而对于应用型大学,教学成果可作为主要评估和资助指标。如此,二者都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平和效益。国家还需根据学校发展特色、社会需求等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差异性评价标准,使各大学、各学科、各专业等体现出地区特色。另外,高校也应立足于本校基础和学科发展特点,明确教学和科研定位。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为主,重点抓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研究促进教学,使教学有据可依,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W模式。应用型大学则要大力发展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科研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各高校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保持快速发展。

(二)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

高校对教师的质量评价应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明确教学为首要任务,科研为重要补充,让科研促进教学;并且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指标,循序渐进的推动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充分体现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在对高校教师双重要求的情况下,难免造成教师压力过大,个人认为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也可借鉴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学型人才、科研型人才以及教学科研型人才。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高校教师在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科研。因此,提升教师待遇,减轻生活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摆正教师的工作方向。

(三)高校教师努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融合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科研的主体,教师应在教授课堂知识之外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形成“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的模式,形成“科研一教学统一体”的和谐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自己最新科研成果并与学生交流科研心得。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向学生传播最新科研动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操。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让学生实践课上所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中实现教学互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科研能力,真正做到教研相长。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不误培养学生的百年大计,才能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人才,才能使现代高校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中国教育向着蓬勃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与融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王鹏.论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意义原则与结构体系[J].高教研究,2008,(4).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1-02

“穷理尽性”是大学理想与使命最好的也是最高度的概括。[1]要想实现大学的理想,“穷理”与“尽性”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中,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因此,有必要讨论“穷理”与“尽性”并重,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

一、西方大学理念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理念是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2]大学理念是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种大学哲学观。[3]大学理念是整体,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是局部,大学理念涵盖了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4]大学理念研究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大学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相关的概念,从根本上回答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大学的性质,反映人们对大学的追求。[5]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教育观念或哲学理论观点,具有理想性、可实践性。[6]近代西方大学理念发展至今,在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三种观点。

1.重视教学的传统。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存在着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教育机构,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将其传授给普遍的人。这一时期教学是大学唯一的职能,其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纽曼的大学理念是重视教学的典型代表,于1852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次年整理出版为《大学的理想》。这本书被认为是已知的第一部专论大学理念的著作。纽曼坚持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认为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而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认为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传授普遍的完整的知识,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7]

2.重视科研的变革。洪堡把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在大学理念发展史上这种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等于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他认为大学的职能应具有双重性: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修养。纯科学是洪堡坚持的理念,然而对科学研究的过分重视,也是导致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的根源之一。[8,9]

3.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趋势。从传统意义上的重视教学,进而发展到重视科研,再逐步发展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多元化趋势,西方大学理念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但无论大学理念如何发展变化,其对于知识的探求没有变化,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证明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理念不可或缺地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叉冲击又使其具有国际化趋势。[10,11]大学理念从重教学的传统到重科研的变革,继而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想状态,因此说教学与科研并重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却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高校中普遍重视科研而对教学却不够重视,结果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教师投入大部分时间精力于科研工作,挤压教学应有的投入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以发表文章来满足评职称地条件,这成了部分教师搞研究的目的,使真正的科学研究缺少创造性。以此为目的的研究成果理所当然很难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与科研不平衡最终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创造性人才培养困难,同样也会影响具有创造力的科研成果的产出。我们看到,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应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但这正是现今所缺少的。教学与科研,这二者本是高校教师工作内容的根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科研与教学应相互促进,共同满足高品质大学的需要。从科研的角度提升教师的学术品质,教学能力由使得高校的本质得到提升,进而使教学与科研更加切合高校的特点。教师从事科研研究,不仅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而且在创新意识、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等方面,又将反过来有助于教学。因此我们说:教学与科研应相互促进,并重共举。

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现

大学在追求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似乎是大学走向世界一流、走向成功的根本,理念的突破和更新是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并重,使具体的大学行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最为重要。面对我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了失衡,应正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从理论的整体高度把握方向。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指导大学管理。其次,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而教学与科研并重是结合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所指的科学研究,又不同于普通的科研院所,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等学校不是纯粹的研究机构,它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因此其科学研究应转化到人才培养中来。张维迎指出在选择大学老师时,“我选老师的第一标准就是他的创造性,他不创造知识我就不会要他”。[12]可见,大学教学要处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科学研究也应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就很能理解高等学校要把教学、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统一起来。最后,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关键。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催化了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科研水平成了职称评定体系中的最主要构件,甚至几乎是唯一的组成。有些高校很少甚至从未将对教学能力的评估纳入职称评定的标准体系中。评价体系的公正、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科研的定位、高校的发展导向和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积极性。评价体系失衡,导致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同时也漠视了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由此可见,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及开拓,以及对高质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的建设和学术氛围的优化,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防止在科研与教学和管理等方面产生不协调。教师专心于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但仅仅单靠教师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广大教师从重科研,转而重视教学、投身于教学,提供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着非同寻常的必要性。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参与国际一流大学竞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

[3]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

[4]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

[6]龚天用.中国“大学理念”发展史浅析及其展望[J].资料通讯,2007,7(Z1).

[7]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8][9]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10]克拉克·科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篇(4)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简介

现代大学正不断朝层次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在众多大学中屹立不败。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更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高校开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更加重视学科与科研。教学研究型大学通常要具备一定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不少于1.5万人,主要培养设计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强大的应变能力,是以技术开发为主,具备开拓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科研项目来整合资源,重视科学研究的地位。同时,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学科意识和建设。只有完善学科建设水平,才能推动学校的学位教育。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现状

1.激励政策。重视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因此学校的激励政策正在不断向科研投入。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了调动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各大高校的激励政策正日益趋于多样化。

2.科研经费。目前,我国科学研究在各大高校的经费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各大高校注重科研的势头越发旺盛,如地方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每年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3.科研产出。科研是各大高校非常重视的工作,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当中。精力、政策、费用投入不少,但有些教学研究性大学的科研效率并不高,产出少,这反映出一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也不佳,无论是质量还是总量,都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相比。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教师除了正常教学,还要在假期承担非全日制教学任务,教学负担很重。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中心亦没有保证,因为过多强调科研工作,导致教学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不再受到重视,大量的教学经费被科研经费代替,再加之教学研究型大学重视科研,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科研方面,忽视了教学方面,在教学方面所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均被大量的科研时间挤占,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益明显。

四、改善教学研究性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现状的措施

1.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着日益严重的矛盾,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只有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统一,才会使教学研究型大学顺利发展。

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学的教学任务是将别人的科学和各种知识精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科学发现和精髓。由此可见科研是教学的根,没有科研的教学就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其意义所在。但科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内容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这种理论开展实践,由此产生的理论再继续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于是科研活动赋予了教学新的灵魂和血液。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2.重新调整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这样才能逐步解决长期存在的矛盾。这就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调整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3.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这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有关系。在教学质量评价这一环节上必须要取得成绩,这样才能让教学工作顺利发展,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4.政府应调整投资策略。首先,要提高课题立项的门槛,各地各式各样的课题需要改变,如课题过小、资金分散等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题立项的门槛。其次,地方对于高校的科研立项要平等对待,不能为了保护科研资源而做出不利于高校发展的行为,对于高校的科研立项应该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解决。再次,要提高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由于教育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经费的投入过大,使得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在科研经费上要合理投入,要保证基本的教学经费充足,保证学校的教学条件,因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每个学生都有享受平等教育资源的权利,不能因为专业的不同,最后所接受的教学资源却有所区别,这会丧失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意义。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研究型大学要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否则,只顾科研却忽视教学的结果是:既不利于科研也不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潘一山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阶段的办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05).

篇(5)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深层次;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22-02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成了我国高教界关注的重点。尽管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的改革设想,但是高校真正整体动起来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主要是重科研、轻教学;教书育人本来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但慢慢被边缘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协调问题呼唤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问题。如何协调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是当前我国高教界颇具争议的话题。人们认为,由于各高校过于强调科研,教学日渐被边缘化。许多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强调科研,拒绝提升那些即使在课堂上相当成功、但科研成果或科研经费不多的教师。当科研成果和获取科研经费能力的量化方法取代了对科研质量和专业工作更均衡的评判时,许多教师为了迎合管理者的“学术标准”,纷纷抛开教学工作而致力于学术GDP的生产。日渐增加的学术专业化导致学科支离破碎,在因人设课的教学制度下,本科课程的和谐统一性遭到进一步的损害。教师想教的与本科学生想学习的知识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对此人们进行了诸多的批评,其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高校科研因占用了过多的办学资源而严重拖累了教学。但是,这种论断想象的成分居多,缺乏实证性的经验支持。如果本科生教育由于科研受到损害,那么科研做得最多的大学应该比科研做得最少的大学在本科生教育质量方面更成问题。然而,通过诸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学排名评估、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大多数方法检测表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质量要明显好过那些教学型院校。可见,科研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目前没有任何直接的定量证据证明一个学校对科研的特别重视会妨碍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事实上,对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鱼”和“熊掌”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正如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所言,“教学和学术成就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它们的结合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关键。学生课程评估反映出,在通常情况下,最好的学者也是最好的教师。”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转换思维,从“科教分立”到“科教融合”是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变革。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科研既要始终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又要紧紧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从宏观的高等教育系统层面来看,科研和教育互为依托、互为动力。一方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因为现代高等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必须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也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因为人才是科技事业的根本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只有实现科教融合,才能形成以一流的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微观的高校层面来看,问题不是教学与科研相对,而是两者之间要有适当的平衡。在人才培养上,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它们只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两种方式。最有效的育人环境能够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教学和科研这两种人才培养的形式中。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不在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而在于过于倚重单一的课堂教学途径。当前很多高校都在推行本科教学改革,但是大部分的改革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改善上。虽然也考虑了包括科研在内的各种活动,但重心还是放在改善课堂教学上,把课堂教学看成了本科生教育最主要的育人手段。这是目前本科教学改革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意味着大学育人渠道要大大拓展。由于改革者依然执著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中最重要的育人形式被忽视了。事实上,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学习,通过研究和思考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甚至主动发现和运用知识也同样是学习。虽然,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都知道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但是人们通常是从大学的第一个职能(教学)来考虑育人的。树立科教融合的理念,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考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服务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以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本科课程之间是脱节的。尽管高校拥有著名学者、研究实验室等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本科生几乎无从获取这些资源。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探索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丰富学术资源的本科生教育新模式。

二、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构建教学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

对高校来说,协同创新首先要求科研与教学的有效协同。高校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高校应始终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推进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激励教师钻研教学。

协同创新,必须坚持科研的育人性。科研和教学能够整合,科研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让高校科研成为一种学习的模式,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科研育人主要是理念育人、环境育人和过程育人,其实现机制是“科研-教学连接体”,它揭示了科研融入教学的途径。也许我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并不具备让本科生实际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中,但是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替代的模仿真实情景的虚拟科研项目。即使本科生没有机会参与真实的或虚拟的科研项目,只要教师具有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经验,他们仍然可以把科研态度带进他们的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其实就是一个育人平台,这个平台育人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其科研水平高低。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就是要坚持在同一机构、由同样的人来实施教学和研究。科研的育人性还表现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转化为大学教学材料。尽管高校领导者都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校必须实行学分制,然而,真正推行学分制的高校却不多。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不够,高校开不出数量充足的新课程。

协同创新,必须坚持教学的学术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师的教学成果应该纳入科学研究的范围。美国学者博耶在《反思学术》中,明确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把教学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学学术活动。教学学术不仅意味着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与传统的以知识发现和知识整合为特征的学术活动不同,教学学术涉及教师自身发展、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复杂因素。教学学术的评价应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评价,传统的学术评价将学术等同于研究,研究等同于“公开发表”。教学学术的表现形式要丰富得多,因此,其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布莱斯顿等人认为教学学术的内容应该包括:学术活动、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发表的学术成果。

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探究式”的教学代替简单的知识传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授不仅要从事发现、整合和运用的学术,而且要从事教学的学术。坚持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本科生参加研究项目,给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建立实习制度,提倡跨学科教育,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毕业前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有经验的导师帮助下完成一项研究课题。

三、创建学习社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课堂内外新的、更灵活的角色。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现实使得更多的交互性学习成为可能,这为学生质疑知识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机会。在数字化时代,学术交流的媒介正在从杂志文章走向更全面的多媒体甚至是交互性文件。这些转变预示着我们社会中信息处理和交互作用构建方式的巨大转变。在采用先进技术的教育用品和超级学习的过程占主导的未来社会里,教师的作用将会改变。在这些新的模式里,教师的作用在于要培养和指导主动的学习,而不再是确定并传授特定内容。人们希望教师启发、激励、管理并指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舍弃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和解题”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将采用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教师们更像是顾问或者教练,而非教师。数字化时代育人方式将发生战略性转化,由课堂教学单位转换为学习社区。学习社区能更好地解释学习是怎样真正在大学发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信息流支配着课堂模式。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其中学生不只是和教师发生互动,还和其他学生、环境和书籍等产生互动!大学和教师的作用在于推动学习社区的形成,既要通过正式的学术课程,也要通过大学里有助于学习的社会的、课外的和文化的活动。当教师和学生加入到这样的社区中,他们就可以分享通向学习的彼此的观念、价值和实践。大学的功用其实就是创建学习社区并引导学生加入这些社区。大学引导本科生加入与学术科目和专业有关的社区。研究生和专业学生加入有经验和专门知识的更专业化的社区。在真正的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生的区别是模糊的。二者都是主动的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受益。事实上,在研究生教育中,这种二元性已经很普遍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对某个专门课题的学习常常多于导师,这在本科生教育中还很少见。实际上,当一个人也是教师的时候,会出现某些最有意义的学习。应该鼓励高年级的本科生承担这样的教师职责,不只是教其他的本科生,甚至有时候可以教他们的老师。

如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知识的快速增长和职业的频繁转换,这意味着大学教育重点不在于提供一生所需的所有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新定义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只是通向终身学习之路的一步,但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科教育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符合智力成熟的学习者的需要,这种教育应使学生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同时传授给他们技能,以使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那么,更适合于未来大学与其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成员来表达。不要把注册入学看成是参加一个特定的学位课程的学习,而要看成是与大学的终身合约,在这份合约中,大学允诺为其学习者或成员提供终身所需要的任何学习资源,无论需要什么、如何需要以及需要的地点在哪里。在学习化社会,学生、教师、校友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学生成为学习者,从教师成为设计师、教练顾问,从校友成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成员。高校最终将会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机构中,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以及和谁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对策

作者简介:李继军(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杜云刚(1978-),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061、2011058、2009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18-02

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然而,随着大学科技活动的市场化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科学研究在高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地位日益被强化,同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身份逐渐被淡化。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7年开始实施“本科教学工程”,[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讨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教学失责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主要是由大学的职能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其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所以,教学职责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第一责任,也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的重点和核心。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传授给学生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

然而,当今大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机构了。19世纪初,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等大学发展理念,创建了柏林大学。[2]对高校教师而言,这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则表现为:高校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又是科研工作者,承担着科学研究的职责。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学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其实质特征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双重角色: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要把“教学”作为根本任务,这样才能把握教育的真正意义;同时,高校教师又要以“科学研究”为中心,这样才能巩固大学存在的根柢。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大学教师的教学是以其科研为基础的,这是由大学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大学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前沿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来及时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3,4]使科研成为大学教学的活水源头。同样,大学教师的教学也会促进科研的发展,因为“教然后知困”,这个“困”既有教授得法与否的困,也有学科知识与理论方面的困。不论是何种“困”,都可以成为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题目。在大学,很难想象会有科研水平很差的优秀教学工作者,也很难想象会有教学十分优秀的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因此,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失责及原因分析

虽然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责与科研职责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层面的统一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存在。[5]一部分高校教师因为整天忙于科研,在本科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甚至把教学工作当成了一种累赘,长此以往,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就慢慢淡化。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差,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整合力都不强,不遵守教学规范,甚至有的教师随意缺课,让人代课,还有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些教学失责现象在学生中引起了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职责的冲突以及教学失责问题的产生,除了教师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外,外部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导向不但引导了高校组织机构的行为方式,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职责履行的喜好。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及其有关社会组织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及法律引导大学进行科学研究;近20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及“985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及地方政府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资助高校进行科研工作。于是,各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资助,也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由此可见,这种外部政策的导向迫使大学教师更倾向于从事科研工作,以致忽视甚至放弃了教学工作。

第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及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为社会及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一些高校教师在公司兼职,甚至自己办企业、开公司。由此可见,相对教学工作而言,科研工作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显性化,逐步主导了高校教师的行为,从而忽视了本科教学工作。

第三,当前高校管理中“忽视教学工作、重视科学研究”的倾向性,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责任的矛盾和教学失责现象的出现。最近几年,在我国高校评估过程中,虽然大家对高校评价标准及高校排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社会及高校自身不断加强了科研成果在教师评价方面的作用,[6]因为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优惠、资金划拨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生源等。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中都采取了强调科研重要性的措施,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都与科研论文的级别及入校科研经费的多少相联系。这种倚轻倚重的职称评审及考核制度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敷衍了事。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职责的对策及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失责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然而,就高校存在的根本目的而言,无论高校功能以及教师职责发生怎样的改变,高校教师都应当矢志不移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目前,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责任不但要依靠教师的道德自觉性,高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增强“教学第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轻视教学工作的态度。

第二,建立有效的的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目前,国内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盲目追求大而全,无序竞争。所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引导高校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和谐发展,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责任的关键所在。从对高校教育体系最具有导向意义的国家政策来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多层次的高校评价标准体系。当前,可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对于前两类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不但要评价其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评价其教学工作,同时还应该考察本科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性,例如教学内容是否及时反映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等。对于地方教学型大学,则应该重点评价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情况,务必要把教学效果与教学改革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当前,很多地方教学型大学也都在一窝蜂地大抓特抓科研工作,而忘记了自身教学型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定位,这对教学型大学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对地方教学型大学而言,务必要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此外,国家教育部及财政部应当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评审和财政拨款力度,[6]促进各个层次的高校切实把工作重心和教师力量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

第三,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考核制度,引导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在教师职称评审与考核制度中应当切实采取重视教学的具体措施,加大教学业绩所占比重,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作为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评价指标,鼓励高校教师在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投入。[7]对于教学型大学,更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和采取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和措施,千万不可盲目追求科研而忘记教学根本,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一些不利影响。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激励标准,对激励的方向和强度做出规定。激励形式可视情况而定,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总之,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提高教学课时津贴,将会极大地激励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热情。此外,在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方面,应当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加强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

第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加强教学监督,建立多维、立体的教学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及教学单位要把教学监督纳入到日常工作职责范围,切实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要采取民主公开的方法,建立健全教学自评、同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和领导评教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强化校、院系教学督导组织的监督指导作用和同行教师评教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他们在教学监督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2]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3]胡建华.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历史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魏红,程学竹,赵可.三层次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4).

[5]罗翠梅,李红林.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冲突与消解[J].教育与职业,2009,(33).

篇(7)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发展 困境

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与修养,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评定标准和职业认同感等三方面对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发展快速,招生规模扩大迅猛,大量新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职业中来,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力量。虽然大量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领域对大学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这些年轻教师多出自非师范院校,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训练和教学能力。尽管高校都为新教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但内容多为理论课的讲授,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性和针对性,使得非常有意义的岗前培训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相对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老教师的培训更加缺乏途径。高校扩招使得新生人数剧增,老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在制度上高校对于老教师的知识更新缺乏合理安排,学术交流有限,各学院每年只有几个交流名额,使得大部分老师只能停留在备课、教学、科研的循环当中,很不利于教师知识更新,无法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应当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国家教育机构和高校应当为广大高校教师创造多形式的发展渠道。

二、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评定标准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特点给本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群体带来更大的压力。教育部制定此职称评定标准是期望借此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但是“一刀切”的科研标准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促使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忽略教学,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刻意忽略质量,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其后果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非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被遏制了,高校科研水平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滋生了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腐败。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评价教师职业水准的标准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出于各高校评定标准的统一化,几乎国内所有高校都提出要建成一流研究性大学,高校教师发表的专著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与个人的收入和前途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是出于个人兴趣还是只为评职称、评岗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毕竟不是每位高校教师都擅长科研,很多教师尽管有参与科研的愿望和热情,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说专业性质导致科研平台的缺乏,偏远地区高校教师在进修和交流过程中缺少渠道,甚至有些教师享受教学的快乐却对科研毫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形势是更多的教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已将科研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更多的是对金钱和职称的追逐。教学工作的繁重,不断提高学历水平以应时代需求,再加上科研的压力,使得众多高校教师每日疲于奔命,而根本无力思考个人职业发展。

实际上教学工作向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博士文凭,也不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有很强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甘心为教学付出,所带课程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是由于科研达不到标准,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使得这部分教师积极性大大受到挫伤,更不要提职业发展了。因此学校在考察教师时不应只看重学历和学术水平,有些非学术能力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比如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三、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乏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业认同是个体内心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定,包括职业热情、职业兴趣和职业满意度等。通俗些讲,职业认同感就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会从心底热爱自己的职业,真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和具有高度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一个学校或学院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非常有帮助。而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因而态度消极,从心底并不愿意全身心投入,这对于一个教学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众多,且相互作用。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客观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寻求解决途径,是教师个人乃至高校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丽萍.江苏省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石兴中,李硕豪.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3]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管理激励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