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
时间:2023-09-06 16:52: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国际意识教育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的教学。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中学历史新课标》也规定,“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国中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历史中;而各地区、各民族也都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地方史同全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地区、本民族的独自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地方历史的教学,它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发展,进行乡土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要正确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与乡土历史整合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职业感,主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普遍要求从身边的历史学起,如了解生活的社区、纪念性建筑物、州的历史。许多国家的历史教学理论都认为,学校历史教学的步骤应该是先学乡土历史,然后学本国历史,再学世界历史。让学生熟悉生养自己的家乡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种由近及远的学习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能更有效地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乡土历史在历史课程中也都占有一定地位,并在规范教学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2.重视对乡土教材资料的收集
可作为教学的乡土材料,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是很零碎分散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乡土材料的收集,要能掌握自己任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并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收集乡土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历史遗迹和建筑方面资料、历史文献资料方面、历史文物方面、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族谚语的收集。
3.乡土史在教学中安排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历史的大事情,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时空感”,不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情趣。但是,人对家乡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在历史课中灵活地穿插相关内容的乡土史,既有亲切感,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亲临其中,感悟历史,迸发学习的激情。乡土史教学安排要掌握时候、分寸,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可以用穿插式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融入历史内容的大环境中去,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4.乡土史教学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形式多样,增强直观性,增加亲切感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主编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中提出了“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口号。他说:“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可以说,这正是我们要重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课外活动方式,向学生进行乡土史方面的教育。
当然,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包括了乡土历史教材,各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等,在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只依赖文本教材进行教学。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制作乡土历史的教学光盘,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考察地方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访问人物,学会收集文字资料,记录口述历史,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家乡的可爱,逐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历史教育能够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乡土历史不但是对中国大历史的有力补充,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形成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已有的了解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加快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历史教学科研内容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突出化、教学质量高效化都保证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全球化史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解读课标,来安排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减少了板书时间,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学时间也最多。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同时要参照江苏历史考纲要求),引领学生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复习工作。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新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两个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复习体系,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
>>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议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浅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们的拓展视野,陶冶情操,鉴往知来,丰富思想,增添人们以古揽今,认知现实的能力和智慧。所以,可以说历史教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中学教育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的教学,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中学历史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即个人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思想状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心理因素、身体特征、外在行为等。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但就历史学科来讲,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做以下探析。
一、教学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首先,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对待的标谁,在学生有困难时,总不希望听到谴责、数落或者是埋怨,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理解、鼓励和帮助。当学生的困难一旦被化解点拨之后,学生就会更加开心的充满自信的投人到学习当中来。当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回答问题题不正确时,老师应加以鼓励和点拨,而不是马上指出其错误,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老师要知道如何去赞赏学生,老师的赞赏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之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学会微笑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都需要人文的关怀,只有同学的友爱,教师的关爱,学生才会对周围的集体和同学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他们的个性以及潜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化。相反的,如果老师要是始终保持着看低差学生的心态,会导致学生感到压抑,望而生畏,或者是不知所措。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用真心来触动学生。同样的,提升自身素质也是必要的,以教师本身的渊博的才能知识来获得学生的爱戴和钦佩,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与学生间形成心灵相通,这是促成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后,掌握一定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让学生获得这种方法。让学生回归自然,发散思维,走进历史,融于生活,畅想未来,亲身感受,让激情涌动。历史的课堂教学,需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走向误区发现了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其进行点拨讲解,但是不要打乱学生参与课堂历史教学的积极性,防止打消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的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故事对历史教学能起到增添说理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说明历史道理的作用。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前“小故事”演讲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前,同学们可以按照现有资料和教师根据课程所推荐的资粮选出的一些历史故事,然后安排大家按照之前安排好的顺序每节课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演讲。刚开始可能有学生因为害羞胆小而出现声音含糊怯场的现象,但是通过老师的鼓励,以及长期的演讲会发现学生越来越善于演讲。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也可以是学生间更容易相处,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潜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这些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话题了。但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功似乎并不多见。一方面,从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其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从本质上转变过来,因此,使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着困惑。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家庭教育及外界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束缚,也使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人为的抑制。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作用
一 实践历史学科中创新教学的现状
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是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的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当中。那种因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弱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严肃性,造成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更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能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一、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分类
(一)高中历史教育学专业网站
可以为历史教师提供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案、学案、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资源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的星空、中学历史教学世界、中学历史教学教研网。此外还有历史家园、跨越时空——云峰历史在线、高中历史、历史教学交流网等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等。
(二)考试网站中涉及高中历史教学的板块
这类网站中也有大量的与高中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如高中教育网、学科教育资源网、中国高中、综合教育资源网、高中试卷网、高考168网、中小学学业测评网、21世纪教育、21世纪高考网、21世纪考试网等。
(三)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里有大量的专家学者的讲课资料如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中国教师研修网、浙江教师研修网、中国教育科研网 、 江苏教育资源网、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网等。
(四)拓宽历史教师视野的历史研究网站
1、史学专业类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发展的思路和教学素材)如中国史学网、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史学研究网。此外还有如中国历史人物、文史天地、历史百科网、中国史学网、历史千年、历史风云网、历史书籍、中华文史网、史学研究网、史学理论、史学史、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网站、中国近代研究中心等。
2、网上博物馆:博物馆中珍藏的大量历史文物、文献资料是历史事件最感性的体现,用好博物馆的历史资料无疑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网上博物馆主要有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中华博物、网上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
3、国内外高校历史院系网站、历史研究相关机构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有利于教师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使中学历史教学有更好的知识理论支持,主要有清华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华东师大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等。
4、社区论坛:社区论坛里也不乏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有效素材,思想比较新颖,对历史教师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先锋国家历史、凤凰历史频道、历史帝国博客、启蒙历史网、历史论坛、文史天地等。
(五)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教学改革信息的综合网络资
1、新思考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前卫性,实力强大,且定期组织全国新课程教育培训。
2、教育在线:观点前卫、内容丰富。
3、中学教研网:主要有新闻广角、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课改沙龙、精品教案、精品课件、精品课堂、观点争鸣、教育论坛等栏目。
4、中国教育资源网: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5、中国基础教育网: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历史”等栏目。
6、人教社网: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历史论坛”、“课程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课程研究”栏目,该栏目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上历史教学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好的充实完善,但是网络资源即使是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历史教师、每一节历史课堂。在利用时,要注重甄别和精选,选用的材料要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活泼性和开放性,避免消极错误的信息。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不是说在历史教学中用得越多越好,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要把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改善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探究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前,教师首先要研究资源的分布、可调用的程度,明确教学中使用历史网络的目的与程度,同时对比非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和它的不同适用性,达到资源组合的优化。
具体而言,主要让网络资源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提供问题冲突的角度上发挥有效作用。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是要发挥网络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的作用。网络资源中可供历史教学、学习的资源丰富,与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相比,有巨大的差别。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相关材料有利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资料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三是要减轻教师无效低效备课的工作量,比如网上有许多优秀教案、课件,完全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后加以运用,让历史教师的精力更多的用于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成其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行为,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谋划及其实施,它是一个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材料和特定的教学对象,解决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对人类认知能力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探索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对构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8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每个个体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甚至可以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潜能、开发多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观上加德纳提倡“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用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特征,采用学生擅长的智能方式来教学。人类是智能多元的,成功的定义与路径也是多元的,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鉴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去探寻更加多样化与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表示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历史课呢?客观上,近几十年的教育有轻视人文的倾向。但是,主观上的原因可能更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的教学方式是苍白的、缺乏活力的,内容是机械的,考试是僵化的。例如,《》这一章,教师往往会逐一分析抗战的背景、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这样讲完之后,教师就会觉得分析到位,双基落实。但是,如果我们再问:抗战带给了我们什么历史的经验?当时的日本为什么能在中国横行霸道?我们今天怎样才能不被欺负?学生的回答又会是空白的。我们给他们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了吗?我们将知识喂给了学生,但是没有向他们传授和解惑现在和将来必然会碰到的问题,没有涉及人的智慧、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而新教材、新课标理念的实行要求教师必须对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的本质重新理解。因为现行的“课标”和“大纲”的知识载体基本不变,但切入点不同:“大纲”重视“双基”,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标”则体现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变化的把握,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要求,同时,也应当是现代历史教学工作者能够肩负民族复兴而努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有许多结合点,他的新型智能观就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多元智能运用的灵魂。既然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为多元智能而教”,我们可以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的8种智能开发渗透到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中,将中学历史课堂打造成多维、体验、情趣、互动的智能课堂。我想,这样的智能课堂应该有这样几个教学层次:能力的感知――通过手、耳、口、鼻、眼等多种感官体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感体验,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这种有层次的智能课堂,既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特色,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