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投资风险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也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并存。本文通过对家庭金融投资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因素,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为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可支配财富也越来越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投资的渠道、品种也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很多家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投资,而是不断的扩展为股票、基金、黄金、债券、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投资,投资本身是风险和收益的集合体,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政策、人民币的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疑增加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对居民家庭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家庭投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分为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购买保险、投资基金和股票等。银行存款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金融投资渠道;债券投资氛围国债和企业债券,国债投资安全性较高,企业债券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险投资也是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基金投资流通性强、交易费用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股票投资风险性高、收益也高。居民作为个人投资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具备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优势,很多中的收入的家庭通常选择预期收益有明显保障的国债、银行存款等。2006年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期很多银行存款流向股票市场,08年股票下跌很多资金转为储蓄资金,近两年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投资保险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再加上金融投资中介机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等情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家庭短期投资动机较为明显,不具备长期投资的能力;居民个人投资规模较小,不具备规模优势;家庭投资者跟风投资和经验性投资较多,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投资质量不高;居民接触的金融投资信息渠道狭窄,面对风险很难快速地做出反应;金融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占用个人精力较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是个人投资行为,难以进行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等等。可见,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存在很多的问题,金融投资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影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因素
(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
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基本来源是家庭成员在满足其消费需求后所剩余的那部分资金,因此,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对家庭金融投资的规模、范围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多数家庭收入结构单一,可支配的收入有限,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选择一些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少的投资方式,来确保家庭经济生活的安全性,这就容易导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投资环境机制有待健全
金融市场不仅受到货币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为了维持市场稳定,一些政府干预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经常参与经济干预市场,导致投资环境受到过多的干预,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受限,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之家庭金融投资本身投资规模小、信息渠道狭窄、应对风险能力较低等,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可见,金融投资环境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投资行为的风险性。
(三)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投机行为和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问题
家庭金融投资者受信息渠道、专业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偏向于信赖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来进行投资,他们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符合投资行为的理性化建议和选择。但是,中介机构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委托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问责,他们往往会跟随市场投资导向选择投资方向,并未真正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来选择投资。受到市场环境机制、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很多投资者没有摆正投资心态,抱着投机心态寄希望于短期的额外收益,选择了风险投资,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容易导致投资的偏差,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
三、如何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风险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
家庭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之前,加强对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加强对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资本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投资者个人风险、专业理财机构运作风险等。居民在对这些风险类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投资时就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投资的品种和投资机构等,尤其是初级投资者,在认识并深入了解这些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些风险,进行冷静的思考,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增强投资的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投资质量。
(二)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
选择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手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要以家庭收入水平、结构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金融投资方式、风险、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掌握具体的投资操作要领,制定正确的投资方案和策略。家庭投资者在投资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资初期选择一些适宜操作的投资产品先进行投资,一步步的实施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面对投资问题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并认真执行,在对投资业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扩大投资范围、规模,在稳步前进中提高投资的效益。
(三)根据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投资品种
每个家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根据家庭资产结构状况或者是风险测试等方式进行投资分析和判断,选择家庭能够承受的风险指数的品种进行投资,确保投资导致的损失或者是背离自己期望值的指数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越大的投资品种往往潜在的收益也越高,相反投资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收益也会较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投资者的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并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免出现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损失,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政府合理干预,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破坏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对商品的价格浮动产生影响,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是,在我国市场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干预也是必要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行为去引导和推动,发挥政府调节的功能,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其次,就是要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完善金融投资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同时保障家庭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动荡,如何有效地引导居民进行金融投资,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的质量,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家庭金融投资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选择适应居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政府合理干预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式来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及其防范[J].特区经济,2011.4
[2]高尚杰.金融危机下家庭金融投资及其风险规避[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秦建平.中国大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探析[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7.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投资风险逐渐增加,投资风险也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将分析金融投资风险,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更好的促进金融投资健康运行。
关键词:
金融投资;风险分析;控制在金融市场中,风险是非常重要且无处不在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投资风险其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行效益,如何更好的控制投资风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新形势,积极探究金融投资风险分析及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金融投资的种类
(一)基金投资
基金投资是现阶段企业投资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小额资金聚集到专家手中,然后就结合市场情况合理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由多方面的投资人员共同组成,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投资风险。例如,企业集中了大量资金但尚未配备专业投资人员,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部分企业认为基金投资属于资产储备的过程中,故而,在购买过程中只关注收益高的基金不注重基金类型,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高投资风险。
(二)证券投资
不管何种方式的投资均会存在一定风险,若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企业出现盲目投资或决策失误,也会导致回报率过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证券价格波动会导致一系列连串反应,若只看到证券价格上涨,而未深入研究价格上涨的原因便大量投入资金,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极有可能带来巨大投资风险。
(三)衍生金融资产
衍生金融资产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风险要比传统基金投资风险、证券风险要高,其收益也相当高。衍生金融资产运行必须控制企业大部分现金流,这种投资方式会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正常运转。若企业选择衍生金融资产这种金融方式,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资产价值波动,同时,也会增加财务管理难度。例如,期权证券投资,若操作失误,轻者会降低企业受益,重者会导致资金亏损;若操作正确,则会为企业带来丰厚收益。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种类
(一)市场风险
金融投资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而且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影响,随着市场、利率等变化,金融投资存在多种不可预知风险。
(二)信用风险
目前来说,我国尚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在客户信用评估时,只能通过借款人收入、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身份证件等资料进行简单审核。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大有人在,资料不真实且资料不全,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投资的迅猛发展,其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平台日益发展的需求。部分金融投资项目缺乏专业团队,风险防护意识差,相关人员对借款方资料审核主观性、随意性大,这不可避免的导致操作呈现以及不良贷款。
三、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属于金融投资风险控制中的关键组成环节,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也是企业进行投资的客观指标。风险评估直接决定着企业金融投资的整体指标与效益,客观、合理的风险投资评估,能有效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金属,全面降低企业投资过程中的各种运行风险。从本质上来说,金融投资风险属于一个持续、动态的变化过程,故而,对其的风险评估也应进行动态监测。只有客观、准确的评估各项金融风险,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尤其是企业领导阶层必须充分认识风险预警管理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多种财务指标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预警准确性。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强化投资风险评估力度,综合考虑评估结果科学配置金融投资中的风险与利益,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更好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积极出善的预控对策,争取将风险降到最低。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单纯的依靠风险评估进行金融投资并不可行,还需要深入分析金融产生的属性,结合风险收益分析进行资产配置,从而做出最佳决策。
四、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领导阶层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积极构建完善、合理的投资风险运行体系。例如,可通过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的方式,统一管理并针对性处理企业面临风险,加强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运行体系,全面、客观分析自身运行情况以及承担的金融运行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健全投资决策管理体系,强化对投资主体的控制,并健全投资风险运行体系,积极出台各项应急预案,并结合金融风险情况针对性管理。与此同时,企业应站在自身运行发展实际上,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从而能及时、准确的预测企业发展中的投资风险,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尽可能减低金融投资风险。新形势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全面提升信息化覆盖范围,积极建设风险预警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金融风险的控制。在进行企业投资以及风险控制过程中,还应全面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发展潜力等指标,从而使得企业金融风险处在可控范围内。
(二)严格现金流管理
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从而更好的预防金融投资风险。笔者建议,可从如下方面入手:①盘活固定资产,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有效实现资产流通、变现。②尽可能降低预付款、回收货款以及存货等资金运用,还可通过发放证券、增加贷款等方式全面提升变现率。③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健全销售人员责任制以及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净现金流的管理力度,全面提升企业利润点,合理选择投资模式,更好的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善于通过财务分析与管理,预测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强化应收账款监管力度,有效保障各项资金及时到位,进而预防企业出现资金风险。
(三)加强投资队伍建设
加强投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金融投资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投资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多层次、多门类的知识体系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投资人员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综合素养过硬的复合型投资管理队伍。与此同时,注重新鲜血液的引进工作,结合金融投资发展需求,做好金融毕业生的引进工作,为现有投资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投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其次,我们必须尊重员工个体性差异,针对员工能力、性格等特征合理安排岗位。例如,可将企业员工进一步细化为管理型、技能型、普通型等岗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按照能岗匹配原则,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控制金融风险。
(四)合理制定风险防范对策
不同的金融投资会带来不同等运行风险,其解决对策也不尽相同,故而,企业应结合具体发展情况,合理制定风险防范对策。①风险保留。通过这种方式只需要花较少的资金,剩下的由投资主体进行支付。②风险转移。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尽可能降低企业损失。③风险消除。通过预测研究技术,从而实现预期收益,这种操作方式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④损失控制。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问题,就需要及时提出解决应对策略,及时止损,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数额,在具体投资之前做好各种控制方案。金融投资会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企业必须针对风险类型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形成完善的投资组合,并充分考虑市场、汇率等方面的变动,才能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金融投资风险的种类与原因为切入点,从风险管理运行体系、风险评估、现金流管理、投资队伍建设、合理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等角度,详细论述了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金融投资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孔飞.试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其实践[J].科技资讯,2015(01).
[2]胡俊南,何宜庆.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关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
[3]隆雁翔.“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5(20).
[4]梁芹,陆静.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汇率风险传染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02).
[5]尹钊,谭畅.金融投资风险货币量化预测的模型与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7).
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因缺乏风险意识,影响最终的投资效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面临许多风险。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如何正确认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风险,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针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这四个阶段,采取合理的投资风险应对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投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镇化建设在不断地推进。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项目投资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筹集的资金和自有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经营及销售的全过程中,以期获得预期的收益。由于房地产项目投资过程中具有多种风险,要想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当从项目投资风险的特点、原因等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1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概述
由于房地产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大、地域性强、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以及变现能力差等特点,受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影响,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极大,企业有可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换言之,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过程是一种对未来需求进行预测并生产产品的过程。要想实现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采取必要的投资风险管理方法。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是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难以预测或控制的因素要进行风险识别,经过风险评估后,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以降低投资风险对利润的影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于维护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2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宏观环境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投资增速、土地供给、生产与消费政策等,受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带来风险。具体表现为政策风险、金融风险、资源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其二,微观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本实力、商品定位、成本控制以及产品竞争力等。这些微观环境因素受投资的具体项目所处的位置区域而发生变化,同样会对项目投资带来风险。具体表现为投资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开发流程风险以及管理风险。
3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管理方法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这四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周而复始的运行。
3.1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只有正确识别出所面临的风险,房地产企业才能主动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应对与监控。因此,在具体的项目投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要通过深入分析,运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等方式,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风险识别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团队成员、项目团队成员、其他项目经理、项目相关者、外部专家、房地产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一问题专家、客户、最终用户等。在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时,还应当注意,受环境的影响,风险具有可变性,因此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风险识别工作要贯穿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并且随时关注原有风险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风险。
3.2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分析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已识别出的风险,要进行详细地分析。有助于确定有关因素的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为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风险损失,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其一,风险定性分析。通过评估风险及其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风险发生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目标影响程度,来评价风险的优先级,从而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帮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团队成员纠正计划的偏差。风险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概率和后果、项目假设检验、后果风险评价矩阵以及数据精度排队。其二,风险定量分析。在风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对风险进行重复的定量分析,可以判断是否需要采用风险管理措施。因此,风险分析是风险应对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
3.3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房地产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降低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威胁,以达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应对计划必须适应风险的严重程度,成功实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目标效益有效性、及其成功的现实性与时间性。与此同时,风险应对计划应当得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所有人的认可,并应由专人负责。风险应对主要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担风险这四种措施。
3.4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利用反馈的信息,对原有的风险管理计划及时做出调整。为保证风险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根据已发生变化的风险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评估风险降低的效果。风险监控贯穿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全过程,是建立在项目风险的可控性、阶段性以及渐进性的一种项目管理工作。
4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的对策
4.1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调研及决策分析要想有效应对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风险,房地产企业首先应当分析市场行情,进行充分调研论证。通过了解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具体类型、目标人群、需求量以及市场购买力,识别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其次,针对已识别出的风险,需要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之前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涉及到的经济、政策、资源等风险,能否有效的规避与控制,进行综合论证与评价。通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最后,应当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通过构建风险管理判断体系,在项目决策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的风险。
4.2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战略或联合战略在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中的经济环境与市场供需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战略或联合战略,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以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的风险。
4.3加强房地产项目工程建设的监管为了按期完成项目,应当完善对投资项目的监管体制。首先,聘请良好的施工队伍。其次,与施工人员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最后,选择经验丰富的工程监理,对质量、工期、资金成本严格监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房地产企业要想提高盈利能力,实现长远发展,应当正确认识项目投资风险,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文章从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四个阶段,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硅谷,2011(2).
[2]丁雅君.浅析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关键词】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测量 系统性风险 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标的越来越多样话。同时,为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更高和为中国广大的投资者营造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我们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各种投资公司在风控方面的监管,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寻找更多的风险控制方法。
一、投资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常见的证券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有格雷厄姆的基本分析法、马克维茨的多元化证券组合分析法、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格雷厄姆的基本分析理论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证券价格的基本走势,应用起来也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从基本面入手分析,对投资期限要求相对较长,因此在指导短线投资者方面作用不大;同时,该方法在预测精确度方面不高。
马科维茨的多元化证券组合分析法认为一种证券投资标的收益和风险可通过对其历史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来进行准确度量。这种想法只有在历史数据会在未来重复出现的假设基础之上成立,但是在现实当中,一种证券的收益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未来的各种不确定事件所影响,因而,该方法的理论假设在现实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未必满足。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内容为一种证券投资标的的投资预期收益等于无风险收益和由于该标的风险高于总体市场风险而给予的收益补偿。但是由于总体市场组合的不确定导致了总体市场系统风险度量的困难,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贝塔值可能会因为市场组合的不可知而有失偏颇。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如果投资者仅仅依靠一种方法来进行投资,这将是不理智的,甚至是具有很大风险的。聪明的投资者会将上述的几种方法灵活的结合起来使用的,这样才会是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种类
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过程中遭遇的风险种类多种多样,本文对下述的几种主要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利率风险
众所周知,利率是货币的价格。证券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标的价格与利率一般成反比例关系。以债券为例,当市场利率上升,新发债券的收益率将高于已上市债券流通,所以已上市流通债券的价格会下降,从而与新的利率水平相适应。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已上市流通债券的价格会上升。对股票而言,利率的上升会降低股票的价格,利率的下降会提高股票的价格,从而使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因此,我认为证券投资者在做股票投资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和解读国家政策,降低利率变化对投资者造成的亏损。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在投资者在投资以外币计价的证券投资标的时,由于汇率的波动造成的投资标的价值涨跌的可能性。目前学术界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汇率风险: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上述的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都是由于投资者在投资期限内未预期到的汇率波动引起的投资标的的价值的变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定要有一个稳健的汇率制度来做支撑。投资者规避汇率风险,可考虑选择适当的金融衍生品进行投资,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关联风险
关联风险是指由于相关产业或相关市场发生变化而导致证券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相关产业和相关市场上的风险事件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引起金融资产的收益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关联风险往往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所以关联风险是各个监管机构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
(四)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价格总水平波动而引起投资者资产的购买力的变化。购买力风险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不同,购买力风险会使投资者产生货币幻觉问题,只有投资标的的实际收益率为正值,投资者的购买力才实现增长。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预测
为了保证投资者免遭风险的巨大损失,许多国家都设有证券资信机构,对公司或政府机构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进行评级,以帮助投资者作好投资选择降低风险。但是还是存在风险,这就需要根据一些数据资料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风险进行度量与预测。目前,预测预期收益的方法有预期收益标准差法、年度价差法、β系数法、半方差法、对数效用法等。在这些方法中,使用简便而且预测较准确的方法有预期收益法、β系数法和半方差法。
(一)预期收益标准差法
预期收益标准差法是用预期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证券投Y者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证券投资风险是投资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统计学的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预期收益标准差法既可以度量单个证券投资标的的风险又可以度量证券组合投资标的的风险。标准差与证券投资标的的风险正相关,证券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率标准差越大,其投资的风险就越大;反之,标准差越小,其投资的风险就越小。该方法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证券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二)半方差法
半方差法是利用数值测度的统计方法,是对上述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该方法仅用于证券投资标的的预期回报率低于其平均值的情况。如果一个证券投资标的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时,对证券投资者构成风险,此时我们通过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差值来度量证券投资者的风险;如果一个证券投资标的的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对证券投资者不构成风险。
(三)β系数法
上述的两个预测风险的方法都是针对整个市场的风险,整个市场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分险。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如果忽略非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只考虑系统性风险对所投资标的的收益率的影响,那么β系数是最好的度量标准。该系数反映了某个证券投资标的对整个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响应程度,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到:β=(某证券投资标的预期收益-该证券投资标的收益中的无风险部分)/(整个证券市场总的预期收益-该证券投资标的收益中的无风险部分)。证券投资者根据历史数据计算β系数,从而可由得出该证券投资标的在将来所面临的市场系统风险状况。由于历史数据不一定具有稳定性,这将对β系数的应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目前对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流通股票的β系数检验后发现,用该系数度量系统风险的可靠性还是相当高的。一般而言,当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时,投资者应选择β系数较大的投资标的;当证券市场处于下降阶段时,投资者应选择β系数较小的投资标的以规避亏损。
四、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证券投资涉及到每一个投资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投资时切勿盲从,要懂得有效的风险防范,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除国家的政策调控外,普通投资者要更多依靠培养自己的能力找准投资机会、规避风险,切不要跟风盲从。
(一)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管理
从本质上讲,对于证券投资风险防范的根本是规范整个证券市场,在中国《证券法》这部根本大法的界定约束下,把非法的投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这里主要从国家管理的角度讨论防范证券投资风险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我国已经出台了包括证券法在内的,数十个具体的法规、条例及暂行规定等,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保证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措施,任何投资主体及社会公众都不能违反,上市公司及证券中介商同样应该遵守规则。
其次,落实相应的监管措施。证券投资的监管监察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这也是防范风险的又一措施。同时,交易中介机构应该进行严格的自律管理,自律管理包括行业协会的例行财务审计,证券交易所会员的业务考评,掌握《证券法》知识的业务评比,制定内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等。
(二)投资者对证券投资方向的把握
一方面,投资者最好选择熟悉企业。资料显示,我国证券市场共有109只股票在近5年取得了绝对正的收益,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48%。此外还有39只股票自上市以来一直在上升。这些公司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具有不同的股权结构、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不同的估值方法。普通人如何发现个股的机会呢?尽管表面上看这些上市公司丰富多样,但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核心竞争能力、可持续的增长、良好的现金流、为股东创造价值、估值合理等特点。投资者必须提高自身知识的深度、广度,同时建议人们最好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而不要相信一些谣传的“神机妙算”。应该跳出股市周期看周期,将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将产业链放在中国、世界的角度进行全局考虑。例如,有人选择了某只黄金类股票,他不仅应该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特点,还应注意了解有关美元以及石油的国际形势。当前,国家产业政策由以控制规模扩张为重点向抑制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为重点转变,将会对相关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要从长期考虑企业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证券(基金)操作可参考评级。快到期的小盘封闭式基金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有些封闭式基金购买了国债,风险也比较小。人们区别基金表现时可以参考基金的评级系统。例如有些基金的业绩指标连续保持在排行榜前列,同期风险波动较小,这样的基金值得投资。而一些业绩和风险状况在排行榜波动都很大的基金,人就要谨慎对待了。基金业和信托业都有法律在约束,在国家监管下,基金业操作越来越规范,基金和信托投资公司在“三权分立”的操作下,将会赢得社会更多的信任。因此部分非专业的证券投资者委托基金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进行理财,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五、小结
关键词:境外投资 风险防范 研究
企业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境外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不同的层次,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各项运行制度,依靠制度使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时的行为明确化、规范化。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境外投资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在地区结构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对非洲和拉美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则十分有限,不利于分散风险。在产业结构上,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这样的投资行业结构不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
(二)缺乏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我国与国外政治、经济、法律和风俗习惯存有较大差异,因此投资风险较大。如果在决策一个境外项目前不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会造成损失。而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对投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前,便急于境外投资,这就使企业面临经济上带来的巨大风险。
(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境外投资项目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国外的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这又导致我国境外投资与国外产品竞争力差距较大,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境外投资的规模扩大和地理流向的多元化,境外投资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风险,我国迄今还没有关于调整境外投资保险关系的法规,风险防范机制极不健全。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投资风险(政治风险)条款》没有规定相应的为国内投资者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投保方式,其境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既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也仅限于商业保险关系的规范,但境外投资更多的面临着政治风险。一旦遭到政治风险而没有相应的风险措施,境外投资利益可能会全部丧失。因此,我国境外投资的安全快速发展有赖于与之配套的政治风险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二)境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及管理的复杂性,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投资环境风险和境外投资保护风险。
1.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我国企业境外融资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官方贷款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等方式。随着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国家和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汇率和利率风险明显增大;利用境外融资的手段和渠道偏少,难以满足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资金需要;融资手段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发展和提高投资效应的要求。
2.投资决策风险。在境外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我国境外投资决策风险主要体现在:决策盲目,没有建立必要的决策风险分析和控制程序。决策程序通常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多个备选方案,然后评估各个方案的风险和收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定决策方案,否则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决策实施过程失控,缺乏监管和控制程序。许多境外投资企业没有建立相配套的监管和控制程序,不能保证决策按照预先的计划和方案正确实施,在决策环境和企业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的补救措施,致使风险进一步恶化。
3.投资环境风险。投资所在国由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带来的投资风险,具体表现为:政治风险,如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给境外企业带来的风险;经济风险,如汇率风险、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风险等;法律风险,如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标准壁垒的风险,它是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及有关各方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形成的风险。
4.境外投资保护风险。如果东道国缺乏境外投资保护制度,那么境外投资企业除了要承担商业性风险外,还要承担政治风险。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境外投资缺乏整体战略和行业指导,使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投资保护协定,也使企业因东道国政治风险遭受的境外投资损失得不到补偿,从而增加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安全隐忧。
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评估。企业应在投资前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果企业实力有限,就要注意发挥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需要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目前,我国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市场法律的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培养的不足。
3.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
4.实行海外企业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应加强对投资所在国的公关策略。在投资方式上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可以使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可根据所在国情况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在境外企业经营中采用本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佣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
5.合理安排投资结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经营政策和金融政策,把政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调整的中心是把单独一家风险变为多个公司甚至把母国与东道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可采取以下措施:跨国公司应设法在国际上寻找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利用筹集资本的机会把风险分散在东道国或其他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或公司的持股者、客户身上。一旦东道国发生任何政治或经济风险,公司并不会承担过多的风险,而且还能受到国际性的保护。设法把东道国国内的子公司的原料、零部件等市场与其它国家市场连在一起,还可以把研究与开发设备的特有技术和关键部分集中在母国,以便一旦发生国家政治或经济风险时,可以让东道国也付出应有的代价。
6.进行周期性国际投资风险分析。对投资者来说,国际投资风险分析不只是投资前期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投资期。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因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其政府没收的风险可能较低,但还存在着其它风险,如资金筹集、企业扩大再生产等。投资企业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国际投资风险也不断变化,所以投资方应密切注意各种风险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投资风险分析。
(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现阶段我国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它是有效保护我国境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适用应以我国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前提。目前我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并且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加快与外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缔结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依靠国内立法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定的紧密配合来为我国境外投资提供担保。
2.建立投资工业园。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独自成功地避免政策风险。如果有国内好的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可以在境外建立投资工业园,集投资咨询、法律顾问等一同到境外投资,如果出现政策风险,政府之间可以双边签订贸易、投资协议,以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甚至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外汇局可以协调,乃至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工作。
3.建立境外投资咨询机构以及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在不同的投资目的国也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的政治风险大,有些是经济、金融风险大,有些是汇率、债务风险大。企业要想及时分辨境外投资有无政策风险,就需要大量资料和研究来做判断。政府建立一个风险评估和咨询机构,将对企业境外投资给予帮助和扶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
完善企业境外投资的思路及对策
(一)重点选取优势行业进行境外投资
为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境外投资行业重点是选择具有产业和技术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等。在扶持大企业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增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加大品牌经营力度。
(二)鼓励境外企业再投资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成熟,资金尤其是用于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格外稀缺,这样海外企业若想扩大规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利用已有的资本积累扩大海外的再投资。
(三)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税收优惠。政府对公司的国外投资征税时,允许在应征税收中先减去在国外已交的税金,避免两重课税,并且在公司的国外投资收回前不予征税。外交支持。政府应当通过外交手段与多国签定投资协定,在法律上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曼红.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前景[J].中关村,2005(10)
2.陈小寅.风险投资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现代管理学,2005(7)
3.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钟丙祥.国外风险投资比较及借鉴.上市公司,2000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裁员、减薪还有倒闭的命运随之而来,2009年延续08年的余味,毕业生选择缩在大学的温柔乡里躲避严冬。2010年经济回暖,但就业形势并没有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地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而2011年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达到65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界定与分析
1.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指个体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投资由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预期收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高等教育个人投资中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1)高等教育投资预期收益风险分析
预期收益风险是指个人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时所估算的高等教育收益实际值与估算值之间不一致的风险。个人之所以愿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在未来就业中的价值。一般认为,劳动者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并获得较高的报酬。个人对这种投资效益的期待,是刺激投资热情的最主要动因。然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周期是很长的,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至少四年培养才能本科毕业(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还需三至五年),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在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获取长期性的特点。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性也加大,实际收益与预算值之间就会有更大的差距,这就会造成高等教育投资的实际净收益达不到预期水平。
(2)高等教育投资教育服务风险分析。
教育服务风险是指由于高等学校提供给投资者个人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低于投资者预期,而给投资者个人造成一定的投资风险。如所选择的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治安环境不是很理想等将对投资者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重大影响。个人投资高等教育,除了希望能在未来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以外,还希望享受到令自己满意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企业嫌大学生眼高手低,他们的技能不够实用,另外大学生可能也很在意企业的苦力劳动多,不愿意干,还需要关注的一点,其实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长期以来,企业和大学谁也不理谁,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用人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教育依然是计划经济,导致的是驴唇不对马嘴,牺牲品就是花巨资上大学的大学生。
(3)高等教育投资就业风险分析。
就业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者个人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好、就业政策不好、就业环境不好等原因使得投资者个人难以获得理想工作的风险。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相当普遍,很多大学生甚至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为此,许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能会大大脱离现实的需要,如专科生会继续读本科,更多的本科生则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等等。结果是高等教育投资盲目性必然增加,造成人才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相对教育过度现象,并可能由此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教育过程中巨大的投入和压力,在未来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和回报。因此,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直接威胁着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保障,迫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追加教育投资引发了以下的教育过度风险。
(4)高等教育投资教育过度风险分析。
教育过度风险是指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程度超出了实际需要,它是人才高消费和知识性失业的深层次原因。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存在,使劳动力市场上始终存在一个知识性失业大军它迫使相对低学历者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继续追加教育投资力度,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以便把包括前期投资在内的收益提高到一个理想水平。为此,许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能会大大脱离现实的需要,如专科生会继续读本科,更多的本科生则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等等。结果是高等教育投资盲目性必然增加,造成人才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相对教育过度现象,并可能由此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个人降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基本对策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存在。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高等教育是一项有较大风险的投资活动:投资成本高,收益不确定。作为投资主体,应当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要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投资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1)根据自身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投资方式。在高等教育人才的供求市场上,已经是一个买方市场,高等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由计划经济时代低投入高回报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现在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上大学的成本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因此,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应该根据自身能力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来选择适合的教育投资方式,在投资的时候要做好合理的规划。
(2)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质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多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就业,尽可能地延长投资回报时间;同时要充分意识到家庭投资的巨大压力,除了必须的支出外,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支出水平,努力减少投资成本。
(3)根据社会办学需要,发展民办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适应了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渴望。充分发挥民办高等教育较大的办学自和灵活的办学机制等特点,与公办高等教育互为补充,在高等教育市场上获得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赵宏斌.教育过度与收益风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2]武向荣.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