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

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设计者还要考虑到色彩的运用,因为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将色彩美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但能使风景园林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园林设计更优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需求。

一、色彩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一直都比较高,而如何选择适合风景园林设计的色彩,也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风景园林可以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愉悦感,但由于一些风景园林设计者缺乏科学的色彩美学理论知识,因而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忽略了色彩的运用,从而影响了风景园林的整体视觉美观性。而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及其应用规律的学科,它以光学为基础,涉及到心理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美学等学科。

二、风景园林设计的色彩及其分类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主要分为三种,具体包括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

(一)自然色

风景园林中的自然色主要有石材、水、天空、土地和植物色彩等,自然色又被分为生物色彩和非生物色彩两种。

1.生物色彩:生物色彩主要就是园林中的植物色彩,植物色彩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非生物色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天空、山石这样的生物色彩做背景外,天空中的云朵或是朝霞等也是构成风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

(二)半自然色

半自然色是指经过人工加工但自然物质本身性质没有发生改变的色彩,例如风景园林中的各种木材和石材等颜色。

(三)人工色

人工色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人工加工后自然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比如,人工建筑的各种景物颜色,或者建筑物用的瓷砖和玻璃等的颜色。

三、不同色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构成风景园林的色彩元素比较多,而且风景园林中的色彩元素又会受到社会和历史文化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防止风景园林在色彩设计中出现形式单一,或是杂乱无章的情况,人们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色彩设计的问题进行认真考虑。

(一)风景园林的色彩设计应以色彩美学原理为基础

风景园林中各个景观之间的色彩搭配,要以确保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性和色彩本身的多样性为主,另外,在进行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时,还要遵循尺度和比例、变化与统一、均衡和稳定的美学原则,因此,风景园林色彩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还要保持统一,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来获得心理上的体验。另外,运用科学化的艺术手法对风景园林的色彩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出内容丰富的色彩艺术,还能使园林景观中的各种色彩达成统一和谐。各种园林景观的色彩搭配要有呼应,以便在空间上使园林的景观实现协调统一的效果。但如果不遵循色彩美学的规律将各种色彩随意搭配在一起,整体上会给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园林景观的设计自然也毫无美感。相反,如果使用的色彩单一,没有任何色彩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刻板。所以,在风景园林色彩设计中,还要按照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打造出视觉上令人感到舒适且充满美感的风景园林景观。

(二)风景园林的色彩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景园林的色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影响。色彩既能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情绪。比如绿色象征着希望,能带给人安宁,从而给人带来精神慰藉。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而蓝色则意味着忧郁,黑色给人一种压抑、沉重之感。所以,风景园林的色彩设计,应该以人为服务主体,在进行色彩选择时要以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审美情趣位基础。

(三)充分利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色彩设计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而植物的颜色和形态等,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改变,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色彩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园林中植物的独特的观赏性,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园林艺术景观。

(四)风景园林的色彩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

在同一个园林中,也存在不同功能的环境,因而在色彩设计上还要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在搭配园林中的景观色彩时,要与园林的空间结构相统一,同时又要凸显园林所要表达的主题风格。另外,突出园林色彩设计上的地方特色,不但能使其和其他园林景观设计有所区分,还能使之成为具有持久特色景观的设计。

四、结语

风景园林中最常见的元素就是色彩,色彩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而在风景园林色彩设计中,还要依照色彩美学原理进行色彩选择,不但能更合理的运用各种色彩,还能创造出统一、协调且具有美感的园林景观,从而满足人们对于风景园林景观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作者: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丽娜.光影与景观建筑设计[J].现代园艺,2011(13)

[2]赵湘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光环境意向[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5).

[3]汪丽君,刘兰.光影诗篇——墨西哥建筑艺术中的地域智慧与启迪[J].新建筑,2011(1).

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学;结合

一、重要意义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和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当下,风景园林设计中必然要考虑生态因素,才能实现更好地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展示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要体现其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将园林艺术提升到生态环保的高度。只有这种基于生态环保的风景园林设计才能真正对所依据的环境有着深入的理解,通过利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艺术的魅力,又能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利用各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维护。因此,与生态学理论的结合,是风景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

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是生态环境得以自我保护自我净化的依据,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程,更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证生态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维系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和基础理论,既能丰富园林景观的丰富度,又能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提高各类物种共存的潜在机会,维护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主要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又结合了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因素。结合生态位原理,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风景园林的植物的选配,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辅以相对应的空间、时间和营养条件,,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样既能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又能综合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更适应园林环境,改善园林环境。

3、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物资和能量在输入和输出间的循环,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强调各类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湿地地形,湖泊河川,丛林灌木等结构和布局的协调,丰富园林的景观之余,又切实保证生态平衡。

4、生态自我调控原理

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保证运行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可以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中运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改变靠以人为措施维护景观的方式,而是利用生物的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实现园林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平衡,更能切实保护环境,减少人为维护的消耗。

三、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设计逐渐挣脱传统设计的桎梏,有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辅助,向科学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可以从更为精细,精密的角度调整园林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及时侦测,掌握,调试各种因素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强调景观的美和视觉等的感官享受,着重于一池、一园、一区、一林的设计和全面的景物布局,而忽视其中植物的相冲竞争或是依赖共存,还有不同生态间的相互联系。而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风景园林,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了园林的生态价值,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合理安排布局,既保留美学价值,又发挥生态优势,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恶化。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布局和加工,这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学理论,一种是着重于园林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物种间相互作用平衡园林环境,同时加入生物治理废物利用的思想,将有害物质自然降解再次利用。另一种则是站在更高的生态角度注重园林生态的对环境的改造,比如利用绿化改善城市环境,利用引进河流改善周围土质等,更淡化风景而强调园林功效。现在的园林建造逐步融入了这些生态观念,更提升了风景园林的重要性,对整个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四、应用趋势

1、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理论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结合生态学理论,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性地位。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风景园林建造中不能随意破坏或拆除自然景观,要以自然风貌为主,尽可能保持原样,即原有的生态系统,或是尽量加入合适的物种资源,打造更复杂的群落结构,既能丰富景物的多样性,又能通过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生物网,不断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达到维护生态平衡和稳定的目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信息网络、数据监控等,对风景园中的生态环境因子如光、水、温度、土壤及时检测或补充,满足生物对此的需要,而后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进行完善,达到园林生态的完美融合。

2、植物配置注重共生关系和生态效益

植物的互利共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注重植物的相互匹配,可以让植物生长彼此依赖、相互共存、共同获利。比如不少植物与真菌共生,一些植物的分泌物有利于相对应植物的生长发育,这些物种相互匹配间能达到茁壮生长的功效,减少人为照看和肥料药用的消耗与污染。相对的也存在有一些植物不利于另一些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彼此间的竞争,加大对养料,能量,生存空间的需求和消耗,或者一些植物的分泌物会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充分考虑物种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合理安排植物的配置和布局,能有效地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大生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了增大园林的生态效益,可以选择增加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植物,如能吸收污染气体,更有抗性,更易存活的植物,达到明显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效果。

3、应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在景观改造或园林建造时,要根据当地环境,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特征进行改造和植物布置,对原有的土壤,水源,植被要善加保护,使得园林环境能自生更新、自我养护,同时善于挖掘原有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价值,包括其生态方面的能力和艺术美学价值,结合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去。

对于植物的选择时,也要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地质,土壤,水源的特点,考虑污染问题,病虫害现象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合适的植被,不能仅仅满足美学的需求,更要考虑植物栽种的合理性。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布局,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而是要利用植物对空间、营养不同层次的需求,协调竞争与共生关系,互相补益,既能充分利当地环境资源,让植物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在设计中发挥不同植物的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

4、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自我调控,

生态的自我调控功能是生态学融入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园林生态的抗干扰能力,自我净化调节功能,乃至改善周边环境等。加大对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合理增大生态系统的物种的丰富度,种落结构复杂度,就能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促进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同时尽可能将原有场地上和原有自然资源,还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达到环保和生态的双重效果。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跳出园林景观的局限,而是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独立运行,具有相应的自我净化和调节功能,过滤并包容适度的外力破坏,增加抗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植被的良好生长,改善周边环境,扩大生态效益。

5、生态环保型循环水源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达到艺术美学的效果必不能缺少灵动之水,而要达到生态的效益也不能缺少相应的水源以及水资源的处理利用。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园林的设计尽量利用现有的源头活水或是引进活水,以此营造特别的生态圈如人工湿地,湖泊溪流等,对水的利用和处理还包括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等方面。传统设计多考虑管道排污,人工处理,加入生态的理念,则要充分利用园林中湿地的大型植物及其它生态圈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引导自然的水循环,引进活水、处理污水,并在此过程中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增大绿化面积,建设可持续的园林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项羽. 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类型和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篇(3)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在大大改善的情况下对高品质生活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居民的要求通过对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对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居民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风景园林设计的决策者应对当前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反思,并以现代城市规划的要求作为依据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1]。当前,合理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还未形成,主要是由于设计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对设计方案未能进行积极研究和创新,使得各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未能体现出自身的城市特色。设计单位应从客观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城市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向导。

1.城市风景园林的功能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风景园林的建设体现出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同时其作为城市生态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发挥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城市风景园林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美化城市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对加快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增加文明景观的同时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整体福利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应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具体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同发展的目的。

2.当前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突出的问题

2.1 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

向外界进行展示是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其设计方案应首先将城市自身的风土特色及文化底蕴涵盖进去,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思维进行设计和改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设计工作者在对城市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时受到了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面,设计人员的设计理论未能及时更新是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体现在部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一味地对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模仿和套用,在设计阶段缺乏具有自身城市特点的创新性与个性化,使得游客对城市园林景观产生了审美疲劳。

2.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合理

当前,我国在建设城市风景园林时没有制定出一套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导致风景园林规划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没有统一性。多数规划对风景原理的发展都未能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和管理,单纯地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开展建设工作,这对城市风景园林自身具有观赏价值及对生态环境发挥的功能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风景园林建设的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深厚,在管理过程中经常被调动,使得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降低,监督力度也需要加大,风景园林管理中体现出诸多问题[2]。

3.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

3.1节能减排、生态环保

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应在吸取理念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节能环保、降耗减排作为发展方向,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在园林风景区、城市街心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例如将盥洗室的水龙头换成自动感应龙头,增加游览设施的建设,推广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电瓶车船的使用。同时针对办公楼的规模合理建设电梯。

3.2健康、绿色及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城市风景园林时应对国内外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引进和参考,并在其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促使风景园林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设计方案留有更改和选择的余地,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妥当之处及时进行更改,对需要扩建或改建的部分进行合理规划,使风景园林的建设实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应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到设计环节中,并对设计者及决策者的工作进行制约和监督,以达到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科学的目的。

4.针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问题提出对策

4.1切合现实情况,加强生态环境的构建

当进行景观园林的设计时,设计方案必须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考虑到客观的现实情况,根据预计中的景观园林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要注意思索人与自然的平衡,以设计出不仅符合人们的美观要求还做到了尊重、保护大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不但满足城市发展对于环境的需求,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与景观园林完美地互相融合。设计师还需要探寻本土的环境资源,以便更好地调节、改善当地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并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例如,某城市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后,其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左右,人均绿地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城市中的滨河绿化带与林荫大道的连接形成了市郊结合的四大风景园林,其中市区内包括四十个公园、街心公园及广场绿地,共同构成了该城市合理完善、功能完备、绿荫蔽日的绿化体系。该城市的生态廊道建设更是突出。其风景园林由市园林局所属的城市园林系统、雨花台园林系统及中山陵园林系统共同构成。该城市的园林设计在结合当地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以其山林已经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古都风采,其园林划分板块包括三大部分,即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及城市风景名胜区,前往该城市旅游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4.2建立并完善管理体制

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及其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随着创建生态环保城市、发展低碳绿色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在这种形势下突出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加大对风景园林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对整体建设过程及成果进行考核[3]。同时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对风景园林的优点进行大力宣传,使得城市居民及企业单位对风景园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开展以生态文明城市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加深社会大众对风景园林建设理念的认识程度。

4.3对设计观念进行改造、创新

每个城市在自己过往的历史中都会汇聚不同国家、民族的居民,经历多元化的社会进程,这就使得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身的城市特征与蕴含着传统城市文化的底蕴。当地政府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建设时应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可以传承利用的城市元素,不再把风景园林放在只可远观的位置是,要将市民与风景园林距离逐步缩小,将风景园林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种植植被与突出当地建筑特点的方式来表达出城市的内涵,用城市风景园林带给市民自然轻松、舒适惬意的感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时,就需要时刻保持主动的创新意识。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在风景园林的设计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注重创新意识可以把城市风景园林的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与在进行设计时迸发的灵感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当设计规划进入后期阶段,设计方案会因为注重创新意识而具备自身的独特性与,以符合人们多元化的要求。二是注重创意意识可以科学合理地针对设计方案进行规划,以减少不顾客观现实而进行盲目设计的情况,这样才能把园林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成功地转变为现实中的优秀风景园林[4]。

结束语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整体的提升也在加快,风景园林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注重其艺术性与经济性,努力实现通过完美设计将设计师的艺术水平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隋玉明.城市风景园林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

[2]鲁建飞,蒲磊.关于城市风景园林与生态保护研究[J].商情,2012,(23)

篇(4)

关键词:园林设计;主要问题;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of the strong impact, the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already cannot satisfy people the diversity and personalized needs, wa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of garden design, and the produce of the problem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garden design; The main probl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在不断加大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环境建设也备受人们重视,而突出园林建设成了各地必然的选择。在过快的造城运动中,由于很多城市缺乏园林设计的经验与传统,有的只是一味地向国内兄弟城市学习、观摩 取经,有的是一味追求高品位,向西方园林形式靠拢,采用大量的西方元素。但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在设计中总是延续着规划、建筑景观这样一种传统的设计流程。因此,笔者发现在这个设计流程中,规划景观设计总是被排在第三位,没有置于与规划和建筑同样的地位, 导致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1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无法持续贯彻。

(2)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3)方案停留在平面阶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规划设计名品精品意识太强,对人性的关怀不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 风景园林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落后。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以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伴随着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国家自然生态建设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而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到建国初期才得到初步发展,但在60 年代风景园林学科受到打压,处于倒退状态,从80 年代开始,风景园林学科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设计工作者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2)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主导。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 个别领导者的长官意识强烈, 城市管理者通过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造成很多景观设计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时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能凸显主政者的政绩,这样的严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园林风景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等工程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到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往往粗制滥造。

3 解决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坚持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能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比如2008年广州园林绿化管理行政部门依法分解责任到各个相关部门,其中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别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园林绿化植物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修剪,所需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施工时,确需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树木的,应当由绿化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确立传统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的理念

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公园园林项目南北景观轴上,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3.3 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从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这点,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步幅为50cm左右,其园林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2)艺术性原则。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 , 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3)文脉性原则。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公园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公园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 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的特色,延续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经济性原则。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因此在风景园林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5)可持续性原则。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好的设计应该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中,也难免费有忽视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众则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某城市公园设置了公园信箱,公众联络员等多种与公众建立密切联系的反馈体系,能够更好的使园林景观融入公众生活,并根据公众的需求而适时调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作为新一代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祥明.设计给城市留下记忆——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园林,2008,(9). [2]刘成达.浅析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J].硅谷,2009,(2).

篇(5)

生态学具体来讲,是针对生物体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也可以说是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对于生物而言,其生存、活动以及繁殖都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和能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中某些物理条件及化学成分的特殊需求,而这种需求与生物自身所适应的理化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被称为生态特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类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掌握生态学理论,对自身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虽然生态学的概念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已经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研究热点,在众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多偏重于意境设计而非单一的景观设计。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法来营造园林的意境,并且在创造手法的烘托下,对园林意境的体现效果进行强化。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开始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园林的生态效益。

1.生态学理论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比较常见的生态学理论包括以下几种:(1)生态平衡理论在生态学理论中,生态平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能够保证系统达到最佳的整体效益。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而言,要想真正实现对于生态学的合理应用,必须从全局出发,关注绿地的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的协调性,将眼光更多地放在长远角度,立足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将自然生态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以海绵城市理论为例,在建设中就是遵循了生态优先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利用自然植被与人工园林相互结合,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对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生态位理论在生物学中,对于生态位的解释为: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及作用。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生态位理论,考虑不同物种在园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通过物种的合理搭配,实现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物种之间的不良竞争,在园林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结构。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农庄及一些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设计中有着一定的体现,以生态农庄的景观设计为例,集中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等功能。通过合理的生物搭配,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生态系统,体现出了绿色、环保、健康的特征。

(3)互惠共生理论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互惠共生是一种良性的生存关系。不同的物种能够借助对方,获得某种生存方面的利益,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如将山茶花、茶梅等与山苍子放在一起,能够有效减少霉污病的发生;接骨木的分泌物能够促进云杉根的生长等。不过在一些植物之间,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如胡桃所分泌的胡桃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速度,白桦与松树不适合种植在一起等。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把握好互惠共生理论,充分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4)生物多样性理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许多物种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该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物物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保护,构建起复杂的生态系统,实现多物种的共生,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生态调控理论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主要是针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的系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其调控机制是人为调节而非负反馈调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园林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功能,就必须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实现系统的循环和持续再生。

2.生态学应用

(1)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无论设计的多么合理,人工形成的生态系统始终无法比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园林设计人员应该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利用,对系统中的各种自然要素进行合理利用,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园林意境。如在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中,基本上都是保持了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人工影响极小,园林中的生态系统极其丰富和稳定。事实上,刻意去改变生态系统,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只有在现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去进行保护和完善,才能够设计出最为自然的风景园林,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选择地方性植物一般情况下,除极少数品种外,植物对于土壤、气候等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要求,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测因素。因此,为了减少物种入侵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尽可能选择地方性植物。这些植物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成活率高、运输成本低,而且对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良好的自然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在对植物进行选择时,不仅需要优先选择地方性植物,还应该运用生态位理论,了解不同植物对于光照、水分、温度、地形等的需求和适应能力,合理进行植物的选择和搭配,避免出现相同生态位植物的恶性竞争,构建起一个系统健全、种群稳定、结构合理的复合型生物群落结构。同时,还应该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前,许多风景园林工程在对植物进行选择时,为了便于管理,往往都会选择单一的植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园林的养护和管理成本,但是一旦遭遇特定病害,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从园林景观的审美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应该注重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在园林中模拟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

(4)重视土壤与水的设计土壤是植物生长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应该关注土壤的设计,确保土壤的肥力与保水性。通常来讲,在园林设计时,需要对土壤进行全面分析,对污染土壤或者不适合的土壤进行置换或者处理,确保土壤能够充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水的处理多集中在水质清洁、与水收集、地表水循环、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可以利用湿地中的大型植物及其基质,对污水进行净化。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扩大了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构建看良性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1 地域特征的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2 阐述地域特征的内容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2.1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2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

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3.1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3.2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

在笔者参与的芜湖神山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中,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尊重及运用也是设计的主要原则。在这个以自然特征为主体的公园中,规划提出了“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设计主题。公园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形成森林环绕、自然幽静的生态背景,进入公园内部,则以水体湖面为视觉中心,精心雕琢为开放绚烂的城市公园。在这种相对现代的设计理念下,地域文化内涵同样得到重视及展现。根据山体的形态及历史特征,规划赋予其新的内涵:人文山、历史山、运动山。古老的人文资源如干将墓、淬剑池、试剑石、铁门槛、至喜亭等集中在历史上,通过历史步道串联,并通过多种手法对历史遗迹进行展现凸显。烈士陵园、盆景园等相对现代的历史人文资源集中在人文山,规划以此为基础,增加文化园、艺术园等,凸显当地人文内涵。神山公园的地域人文特征展现,使得该公园形成集自然文化交融、历史现代共生的良好氛围,为周边城市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及文化依托。

4 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