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班导师工作总结

企业班导师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3 12:58: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班导师工作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班导师工作总结

篇(1)

    1、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上半年,团委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开设了轮司青年博客,通过网络登载评论形式,切实提高了青年学习政治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质。

    2、根据公司青年的特点,通过团员大会,工作例会以及座谈会、青年论坛形式,引导青年立足企业寻求发展,立足岗位成才奉献。

    3、上半年以“读书修身•践行成才”为主题,积极开展“读好书 荐好书”学习交流活动。

    二、贴近生产,创新工作方式,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素质。

    1、3月份公司团委会同安全监督部、技术设备部以及人事部、拖轮队结合“导师带徒”活动,开展了 “抓安全、强管理”青年成长发展课堂。

    2、春节过后,针对2.5事故,会同公司安监部组织约30名近年当班的青年驾驶、轮机人员到后所船厂开展现场安全警示教育专题团课,切实提高青工工作责任心。

    3、针对一些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青年进行安全重点家访活动。

    4、进一步深化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上半年协同引航站、以及公司业务部对宁波港引航员与拖轮驾驶员操作联络办法和口令进行规范。

    5、在青工中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短信征集评选活动,切实提高团员青年节能环保意识。

    另外,各团支部还开展了青安岗“六个一”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三、服务青年,不断提升公司青年的精神风貌。

    1、建立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共创和谐企业。

    2、积极创建文明寝室, 在集体寝室举办了“温暖2010迎新春茶话会”以及“亲情寄千里,情暖异乡客”寄一份家书活动。开设了寝室宣传窗,建立了团委信箱。

    3、会同工会于4月份成立了职工文学艺术协会,开设了“海星星”博客和海星星qq群以及海星星邮箱。

    4、拖轮队成立船舶电器兴趣小组,机关团支部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并进行了授课培训、活动交流及技术比武。

    5、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引航公司、妇儿医院,组织80余名男女青年赴东钱湖陶公岛,开展“携手迎奥运青春添光彩” 共建联谊活动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庆五四迎奥运”青年羽毛球赛,与镇海号角队进行了一场迎奥运足球友谊赛, “迎奥运青年乒乓球比赛 ”。

    四、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上街为民服务”、“敬老助残”以及“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活动。

    2、在电工班设立的“青年志愿服务岗”为职工修理电器30余台次,修理自行车50余辆次。

    3、带领突击队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月份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对码头积雪进行清扫以及铺设防滑麻袋。在台风来临时。组织突击队员进行了三次应急演练,确保遭受台风时,防抗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胆创新,加强团组织建设。

    以拖轮队团支部获得“宁波市团建示范点”为契机,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团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健全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团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团支部民主议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个别团员忧患意识不强;团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好工作,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2011年上半年团委工作总结

| | | | | | | |

查看更多>>

    1、以“国际航海日”为契机,与海事局、引航公司开展技术比武,稳步推进宁波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

    2、做好与宁大外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开展技术比武,进一步提高技能业务技能素质。

    4、进一步加大青年突击队的训练,完善应急方案,做好防台抗台等应急工作的准备。

    5、协助集团团委、公司安全部门做好新进港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6、对导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

    7、下半年组织青年开展大风浪作业学习交流会。

    8、 继续协同工会办好文学艺术协会,打造“海星星”品牌。

【2】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2011年上半年团委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21-06

一、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引发对高技能人才旺盛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提出,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首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围绕首都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明确指出2015年末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80万、2020年达到120万。“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5万人的规模。此外,《北京行动纲要》提出聚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例超过30%。

(二)企业对现代技师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技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部于2006年对技师提出了新的概念。传统技师,主要负责特定岗位具体工件加工、研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地探究、积累经验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行业大师”。现代技师,负责完成整个生产线的技术维护与工艺整合等任务;不仅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具备整个生产线的现场管理能力、组织与指导员工技能培训的能力,运用已有工作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不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以及复杂性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性技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通过院校走访调研以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培训会”、“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等途径,以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调研问卷形式,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10余所重点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培养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在被问及“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的满意度”时,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满意度较高,分别占60%和80%。相比较下,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分别占10%和20%(如图1所示)。

调研“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满意度”后,接着问及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师资队伍薄弱和缺乏行业企业支持是两大影响因素,占65%。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很多技工院校培养技师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出,师资队伍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企业经验,教师数量不足等方面。(如图2所示)

通过对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模式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技工院校在培养学制技师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尽管参加过多种培训,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是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以及规范,与行业专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关键技术、关键能力等核心点的把握不到位,影响技师培养质量。其二,教师教学观念亟需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关注的核心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三,学校以模拟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技师阶段学生的发展,例如,某学院在培养中级工、高级工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开展以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以行动导向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制技师阶段的学生,仅限于校内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四,学校学习环境、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与企业差别大,虽然学校实训室、厂房等一体化教室具备高端设备,虽然技师培养过程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技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但是,校内技师培养缺乏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工作组织形式等)对技师学生能力的历练。情境学习理论强调,行动是基于情境的。人不是根据内心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基于真实情境,默会知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模拟的学习环境以及仿真的工作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技师在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是会受到企业质疑的。那么如何来提高企业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的认可度呢?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基于国家、社会、市场对新型技师的需求,笔者对学制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量实证探究。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学制技师(主要从培养路径和管理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如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企业深入调研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材料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深入探究。

三、研究现状

(一)传统技师培养研究现状

传统技师培养主要采取自学成才或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出技能过硬、有绝活、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但培养时间长、工作岗位受限,不能满足科技和工艺日新月异的需要。传统技师主要定位在具体的岗位上,负责单一工件的加工。他们技术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依靠持续地积累经验。

(二)“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现状[1]

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提出:“在全省学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2013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30家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示范学校试点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

“校企双制”办学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校企双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技工教育,学员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学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学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员工。

“校企双制”技师培养是通过“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等形式,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与管理,培养师资,运用技师的企业考评方式开展的一种技师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的技师培养模式倡导“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搭建管理队伍、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教育教学、开展考核评价和产学研服务”等。

(三)“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双导师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双导师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2009年以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后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文章和新闻报道居多,论著暂时没有,学位论文也比较少。

“双导师制”更多以对策的形式出现在诸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教育”等研究主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层面,对“双导师制”概念界定有着不同的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做法。近年来,“双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是以就业为导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

国外并没有严格的“双导师制”说法,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实施“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美国,以“实习教师”、“合作教师”、“学校指导员”三方组成。根据三方各自的角色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各自的责任,合作教师和学校指导员根据实习导师的情况,彼此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进度。英国,学生的指导教师分为两类指导老师,一类是学科教学教师,一类是教育与专业学习教师,这两类老师彼此协作,共同对学生负责。在职业教育层面,德国“双元制”是本土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由校、企共同实施[3]。

四、研究发现

(一)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内涵

教授童华强曾提出,“双导师”指为学制技师班学生配备2名导师,其中1名来自企业在职技术专家,1名为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技师学生的项目学习和企业实践[4]。这种培养模式确保师资质量,既满足培养学制技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需要,又满足对企业核心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由纯粹的学校培养转变成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内代表性工作任务”到“企业内真实生产课题”为载体的学习过渡,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衔接,体现了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双重培养,由学校单方评价转变为真实的校企双方评价,做到了学校、企业学制技师培养的融通[5]。通过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到学制技师的培养,学制技师在学习中直面研发生产中的难题,通过参加技术攻关、生产校验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技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组合起来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工作。学制技师与企业生产任务直接接触,作为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在企业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从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生产规范、人际沟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训练,不但实现了对技师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组织整理、优化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能力上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养成和培育,切实达到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皆优的新时代技师要求[6]。学制技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有完整的工作情境知识,包括组织、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合作知识等等。技师学生通过行动与具体工作实践的反映,领悟、学习企业的社会情境知识,实现技师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7]。此外,在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该培养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培养技师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优化和自我负责的意识,使技师学生能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获得职业行动能力[8]。这才是技工院校技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使纯粹的院校培养模式转变成校企合作技师培养模式,使校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为规范和推进知识技能型学制技师的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技师毕业生的满意度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备高技能人才,诸多技工院校研究学制技师培养方法。下面以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的路径和管理过程。

1.培养路径。通过对该技师学院技师培养深入研究,总结出一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路径(如表1所示)。

2.“双导师”学制技师管理过程。在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校企协作、工学交替、课题引领、双师培养、全程监控、多方考核的原则。前期准备阶段,“选企业”、“选导师”、“选课题”。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企业学习的过程监控,学生需要按时提交工作日志、周记以及工作总结;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周评价;学校导师需要按时到企业回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考核阶段,学院遵循“校企双评,多元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包含学生工作态度、工作素养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企业课题学习和完成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图3所示)

(三)“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技师培养规模增大。该技师学院“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开始于2013年,最早试行于数控加工专业,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从已毕业技师人数上看,“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

课题组成员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时,通过对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对学院技师培养质量以及孩子就业去向满意度高达95.8%。该学院技师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培养质量高,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认可。

2.技师优质就业。以数控系为例,目前为止“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共计136人,技师考评通过率100%,就业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北京机床研究所、CAXA、清华大学等单位,实现优质就业。(如图5所示)。

数据表明,该技师学院数控系“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就业去向非常乐观。70%技师学生优质就业,就业于航天三院-159厂、航天二院25所、航天二院-283厂等航空航天企业,北京机床研究所、北车集团、精雕科技等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留校从教。技师们进入企业和院校后,主要从事导弹、卫星零件加工,导弹装配与调整,机床零件生产、数控加工、精密检测、担任学校一体化教学等核心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主要从事设备维修、零件装配、机床装配与调试以及机床维修与售后等工作。

3.企业对技师认可度增高。在课题组对北京市49家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到双导师技师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时,企业对“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技师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满意度高达80%-85%,对“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满意度高达60%-65%(如图6所示)。

综合数据表明,“双导师”培养模式下,该学院学制技师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技师“吃苦耐劳、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强”等特质得到就业单位认可。

4.技师离职率降低。通过对该技师学院近几年技师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以数控系为例),学生离职率不断下降,企业对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尤其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后,学生的离职率降低至14.29%,42名学生中仅有6名学生出现离职离岗现象(如表2所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可借鉴、可传播、可推广的新型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目前学校教学资源局限性的困境,如:实训设备、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提升技工院校教学效果。能够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如:顶岗实习学生学习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被剥夺成为流水线工人等问题,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首都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修理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技师培养规模;有利于技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认可度、满意度;有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实现校、企、生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华强.院校学制技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Z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6]莱夫(Lave, J.),温格(Wenger, E.).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篇(3)

今年上半年,我科室在区人力社保局、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就业相关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为全区流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提升我区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下半年工作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概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是继续实施“一揽子”服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的实施方案已提报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会上讨论通过,目前正在逐项落实。二是全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xx个,其中:今年新申报成立xx家区属就业见习备案企业,新增xx人参加就业见习,留用xx人,留用率为66%。三是完成今年市人才中心下达我区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收集任务,收集到辖区xx家单位提供的就业社保服务、医疗临床服务、农技服务、水务综合服务等xx基层一线实习岗位。

(二)流动人才服务管理

一是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党委现有党员xx名,通过“互联网+”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xx次,专题研讨xx次,专题党课学习xx次,“组织生活日”xx次,报送党务宣传信息xx篇;6月12日,区委组织部组织全区流动支部书记培训班的xx名参训学员到流动人才党委参观学习,党委组织委员兼二支部书记xx在培训课堂上进行了“现身说法”。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我区现存xx万余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正式启动,市人才中心委托的专业机构已于6月1日进场开展档案整理、扫描工作,目前已整理完成xx余卷。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目标任务下达滞后。每年市对各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实绩目标考核任务(市教委提供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一般在10月底才能全部下发,而考核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底,区县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还要采取逐一联系、实名登记、定制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工作周期较短,完成工作任务略显紧迫。

(二)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有待细化。按照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转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但由于市级还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在就业补助资金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适当提前下达目标考核任务。建议市局协调市教委,尽量于8月份前提供并下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为区县开展就业帮扶服务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出台购买服务成果实施细则。建议市局协调市财政局,尽早出台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向社会购买服务成果的实施细则,以方便区县执行,有利于提升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

1.开展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做好xx届高校毕业生回区报到工作,依托镇(街)、村(居)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电话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通过开展实地摸排、窗口办理、网上在线登记等渠道,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定制服务计划,并为其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为缓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移动通讯、车旅等费用压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门针对市下发我区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微信红包、手机话费派送活动”。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市下达我区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实绩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全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年底登记就业率保持在xx%以上。

2.举办就业见习对接活动。优化辖区就业见习备案企业(单位)质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见习岗位,提升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备案企业(单位)深入xx大学、xx学院等辖区高校开展就业见习对接活动2场以上,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通道和平台。

3.实施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引进专业的职业指导素质测评系统,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自身素质,为其就业、择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今年计划针对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实施免费测评服务xx人。

4.开展就业创业宣讲行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讲队成员,充分挖掘典型资源,从辖区高校增选部分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扎根基层的就业典型充实宣讲队成员。今年下半年,将深入辖区高校和镇街开展至少x场“就业创业宣讲会”,宣讲队员用自己的创业就业亲身经历和高校毕业生谈经验、摆感情,激励其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5.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营造更加积极的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全局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今年下半年,将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进高校“专家问诊”等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针对性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难题。

篇(4)

1.实践教学项目不足。

虽然高职高专的教育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50%,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实践教学项目仅仅是在多媒体课室进行仿真模拟,简单的铺床和中西餐的摆台等简单项目操作培训,完全满足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的场景和客户服务实训项目训练,缺少提高服务素质的技能项目训练,如咖啡烹制、调酒技能和茶艺等技能,缺失酒店管理督导技能的培养。

2.实践指导师资薄弱。

高校引进教师,往往把学历权重放得很高,相反降低对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要求。教师缺乏行业的实践感悟,无法很好地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酒店的能工巧匠虽然拥有丰富的基层服务和管理经验,却由于缺乏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和教学经验不足等诸多限制,尚不能充分被高校的实践教学所用。

3.校内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校内实训基地仅仅拥有一间模拟客房和一个模拟餐厅,内有几张简单的床和餐桌,这样的实训条件,其规模、系统性和软硬件条件和真实环境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行业标准的熟悉。

4.校外顶岗实训效果差。

顶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却在实习后对行业产生了厌倦,不愿继续从事酒店行业,因为酒店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多安排学生在客房与餐饮等部门实习,学生的转岗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而酒店的前厅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则很少安排实习学生。让学生产生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能是做劳力的事情,无法从事劳心的体面工作,因此对行业产生怀疑。

二、南华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合作企业根据岗位操作能力要求,分别为学校提供校内实训室的相关设施设备和消耗品,并印上相应企业的标注,共同制定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熟悉合作企业的设施设备的使用,缩短后期的校外顶岗实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增加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2.科学配置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企业的岗位(岗位群)的特点,结合不同“订单班”的培养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合作企业的需要,实践教学总课时达到67%。其中如《前厅业务技能》、《客房业务技能》、《餐饮业务技能》等15门主干课程的课内实践课时全部达到60%或以上;每个学期安排一周综合实训,第四和第五学期安排一个月的阶段顶岗实训,第三和第六学期安排专业顶岗实训,合计800学时。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3.分段式实施实践教学。

积极推行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一阶段:适应阶段,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由相应的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安排企业的兼职导师给学生介绍岗位技能的要求和演示操作规范。同时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授课,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践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认知专业,培养良好的专业心态,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第二阶段:学习阶段,理论联系实践,专任教师根据校企双方商定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及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标准,开发虚拟流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工作任务,以项目或模块形式安排教学内容,于学期末的一周综合实训综合检验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三阶段:思考分析阶段,第三学期安排到各合作企业实施顶岗实训,企业指定安排实践教师,每位实践教师负责5~10名学生,负责与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熟练完成一线岗位的技能操作,训练学生对客服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销售技能,指引学生学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训期间思考分析工作案例和疑难问题,在第四和第五学期的校内学习期间,与专任教师一同结合实践经验讨论、分析、解疑,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有效结合,缩短学生与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距离。第四阶段:研究阶段,这是综合实践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性技能,此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寒假及第六学期,持续6-7个月时间。籍“订单班”的优势,合作企业在此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顶岗实训,除了轮换不同的岗位实训以外,每月安排学生参加管理培训课和管理案例讨论课,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技能比赛,分批安排学生参加主管领班每天的工作例会,了解中基层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及训练行动性管理能力;通过工作问题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训练策略性管理能力。通过此阶段的实训,让学生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加对行业认同感,真正成为酒店行业未来的管理人才。

4.完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配置和实训指导书。

根据企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校企共同探讨完成《餐饮业务技能》、《客房业务技能》、《前厅业务技能》、《会议接待实务》、《西餐烹饪》等课程实训指导书,并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指导书》、《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训教学大纲》、《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书》等的编写工作,专兼职教师严格执行相关指引开展教学。

5.完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校外实践教学学习管理制度。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定《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指导老师职责及权利》、《顶岗实训作业制度》、《企业对顶岗实训生的管理制度》及《校企双方会议制度》,保障顶岗实训期间学生能有效理论联系实践学习,提升职业能力。保证实训期间指导老师、企业能够有效进行信息反馈及收集,及时解决实训期间的问题。

6.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实训考核体系。

实训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指导教师、岗位指导老师、部门管理者的实训鉴定占40%,学生每月作业及实习报告、毕业设计占50%,实训总结会汇报占10%,以此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每次阶段的顶岗实训考核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担任答辩评委,共同检验学生的实训效果,为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7.加强校企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针对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的各种优势和不足,有效地进行互补,校企共同培养。邀请企业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高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和高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交流会及讲座,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把握行业脉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双管齐下”,加强校企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订单班”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结语

篇(5)

摘 要: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科学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分散在各二级学院实施普及型创业教育,通过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素养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专业特色。最后1年选择创业方向的学生进入项目孵化阶段,注册创业学院进行专业型创业教育。通过“3+1”培养模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本科学习整个过程,从而全面提升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业教育;“3+1”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

一、背景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2015年8月,浙江省教育d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并在工作目标中指出,在具有较好条件的本科院校推行“3+1”(3年分散在各学院,1年集中到创业学院)进行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由此可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因此,本文紧紧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创业人才的需求,以“3+1”创业教育模式为导向,积极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二、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首先,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局限在创业意识引导上,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上没有考虑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有效对接,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其次,没有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创业教育队伍主要来源于商学院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能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创业教育存在较长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资金和资源缺乏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大难题。

2.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够普及。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部分院校的少数学生,有些高校试图简单地通过思政辅导员队伍来讲授《就业指导课》来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动机,不但很难激发起创业意愿,甚至还会弱化他们对创业的冲动。在一些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地方院校中,有价值的创业教育也只限于少数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多数学生因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参与其中,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不够。

3.创业教育的协同不够明显。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但三者未形成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合力。作为高校,缺乏实施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资源和机会,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作为政府,对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导致政策零散、没有前瞻性、缺乏实际效益。作为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大,没有提供项目孵化承担的职责。

三、具体对策与方法

1.明确定位,打造顶层设计。组建独立工作机构。学校经过调研和论证,在原创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创业学院,配备10位专职人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导师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明确了由教务处牵头,创业学院、学生处、团委、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在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学校层面有重点的强化班,学院层面有结合学科特点的实验班,研究所层面设置了学生创新创业小组,显示了具有明显特点的创业教育层次性,全校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推行注册制。所有具有创业意愿,且以后以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在校学生,或经过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研究等,拥有具有创业价值的创新项目的在校学生,均可通过注册成为创业学院的学生,获得创业学院提供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创业训练、创业孵化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可在第四学年(最后1年)选择创业方向,注册成为创业学院学生,接受一年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实战训练。

2.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3+1”创业教育模式运行方案。

(1)培养目标明确:前“3”年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启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养。最后“1”年的目标旨在成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帮助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指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创业者,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2)课程体系改革:前“3”年。普及“面”,一是开设了《形势与政策2: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创业基础》MOOC课程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共计2.5学分的全校必选课,普及创业基础知识;二是增设《创业与法律》《互联网+设计思维》《创业案例与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15门创业类选修课程,缓解学生个性化需求,弥补学生创业知识不足;三是把关于创新创业的“育成讲堂”、“育成微课堂”等纳入第二课堂。立足“点”,不限年级、专业招收“激情”、“兴趣”、“企二代”学生开设“育成实验班”,其中包含互联网+、文化创意、大数据与服务外包、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环保与大健康等方向。学员需完成1学年96学时理论课程和96学时实训课程(均课余时间完成),其中理论部分注重创新思维的发掘,实施拼盘式、案例式教学为主;实训部分包含模拟创业、企业项目定制等,最终以项目路演结业,学员可凭证书替代其专业任意选修课3个学分和跨学院选修课3个学分。学校用“学分引导”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1”年。对少数创业意愿强烈、创业潜力大的学生开设“3+1育成精英班”。“育成实验班”结业、拥有可转化创业项目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等学生团队均可注册进入“3+1育成精英班”。通过创业前沿(热点)、创业点拨等理论课程替换最后1学年本专业相应理论课程,同时,以“项目研究(诊断)――项目参赛――项目运营――项目路演”的实践教学课程替换其专业实习,最终学生可凭与原专业相近创业项目作为选题,编制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答辩。

(3)实践教育强化:前“3”年。推进创新创业“一院一策”建设,依托实验室、工作室、活动室等场所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改造成为兼具社区与孵化功能的“育成创客空间”。多形式举办创业大咖分享、“头脑风暴”大碰撞、项目问诊答疑支招等活动,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带动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多方面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逐步建立创新、竞赛、创业一体化的支持模式,创设“实验设计、创业培训、项目模拟、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路径,鼓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选题、制定计划、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探索、制作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领导决策、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和素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

最后“1”年。注浴3+1育成精英班”的学生则围绕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操运营(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并推出“初创企业实习、插卡式任务定制、项目诊断路演”等实践环节,学校则采取分项目指导、分项目管理,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资源,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力学生成就项目。每年6-7月组织公开路演活动,推出项目吸引风投,同时作为毕业答辩环节。

(4)孵化模式创新:加强信息沟通,促进校内外资源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实验室、创业园、科技园等地方,覆盖到与企业产学研无缝对接的结合处,创建“双会扶持、双园对接、双师指导”的“三双”帮扶指导模式。

前“3”年。汇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力量,以同行同业、乡情乡俗为纽带,促进专业与行业、同籍学生项目与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双会”的对接,并引入校内外“双师”协同指导,使学术型博士与企业工程师、创意学生三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帮扶在校创业学生解决企业创建和发展期的战略规划设计及实际经营问题,促进项目落地。最后“1”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的培育模式,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打通校内创业实践苗圃(实践园)――产业集聚――校外产业园(孵化器)的培育路径,将校内实践园的项目与校外产业园“双园”对接孵化,形成硅谷效应,实际参与相似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为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铺平创新道路。

(5)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校内教师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等活动,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鼓励教师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吸引校外师资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选聘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校外师资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投融资、市场开发、财税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通过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系统育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使学生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引导学生将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工作考评机制。建立创业教育工作年终评价考核机制。学校主要围绕三个层面进行,即对二级学院、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应力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各二级学院的创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纳入教学单位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的模块中,用工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成效、学院特色工作总结六个二级指标加以衡量。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是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以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依据,针对聘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的导师按照项目负责制考核办法,以个性化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奖项、项目运营管理成熟度等方面给予考评。对学生的考核既要关注学生创业项目是否获得奖项、是否注册公司、规模大小、营业利润等,又要关注创业计划书(论文)质量、导师的评价、学生创业素养等情况。同时建立在校生和离校学生创业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对于在创业教育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者,颁发创业奖、创业贡献奖等奖励,并给予资金、场地、国内外大学交流等后续支持服务。

四、结论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与国内外对比研究,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为着眼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根据教育厅推进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适合本科院校“3+1”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合理统筹各方创业教育资源,保证3年普及型创业教育与1年专业型创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保持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的“3+1”创业教育模式,有效的整合传统系科间的资源,淡化学科间可能存在的隔阂,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百森商学院[EB/OL].http://www3.babson.edu/

[2]伍廉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57-258.

作者简介:

篇(6)

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全区师生安全,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区教育局制订20*年学校安全工作意见,请各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工作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解决事关师生安全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安全教育,完善长效机制,立足防范引导,加强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行动计划,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校园安全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平安校园”创建面进一步扩大,事故预防预警应对机制进一步细化;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力争各项指标控制在市教育局和区政府对我局的考核范围内;全区100%的平安学校通过“平安校园”复查评估,9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70%的等级幼儿园通过“平安校园”评估认定。

三、重点工作

1.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各校要进一步充入安全管理力量,制订目标管理细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把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级与基层各个职能处室,务必做到100%与下属(部门、班级、处室)签订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覆盖校园安全、制度保障、内保安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梯道安全、校车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设施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教育等十二个领域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明确细化,张贴公布,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同时,积极宣传和推广部分街道的典型经验,促进街道、乡镇共同重视对辖区内各类学校(含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和考核工作。

2.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全区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安全工作每月一次例会制度”、“学校安全每月一次隐患排查制度”、“安全工作情况月报制度”和“安全责任事故通报制度”建设,深化督学安全责任区工作,不断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凡可能涉及安全事件的必有预警,凡学校各项集体活动必有预案,凡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必有申请,凡学校应急预案必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一次以上的演练。

3.加大关键环节配备。在各校安防监控设施全部安装的基础上,通过区财政、街道(乡镇)、学校共同承担的方式,20*年9月1日前,所有完小以上的中小学(含外来工子女学校)和三星级以上的各类幼儿园均配备专职保安;在加强对学生接送车管理的同时,对全区学校的自备接送车辆实行统一颜色、统一标识,成立教育系统驾驶员协会;在改善学校卫生室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医生兼任学校卫生辅导员制度,并由政府补助必要的经费支出;在公办学校全面建立购买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购买外来工子女学校校方责任险。要积极推广小港实验学校建设“应急处置办公室”的经验,开展全区学校规范值班室的建设活动。

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浙食安委办〔20*〕6号)精神,继续加大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的力度,大力推行餐饮“五常法”管理,努力在20*年基本达到学校食堂均在C级以上标准,其中A、B级分别达到20%和40%以上。要严把食品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关,严把食品安全监管关,严把食堂经营和财务管理关,全面实行食品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制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学校食堂粮、油、豆制品、肉、蔬菜、水产品等大宗物品实施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鼓励学校食堂通过责任制等方式自主经营,原则上不得由个人承包学校食堂,但可探索面向社会公开选择卫生量化分级考核达到A级的餐饮服务公司进行托管经营;要加强对食堂托管经营企业和自主经营的监督,制定严格的食堂经营利润控制指标和分成比例,定期公布学校食堂财务状况,确保学校食堂“优质、安全、价廉”,并自觉接受学校膳管委和学生、家长的随机监督。要重视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不断总结放心店进学校运作模式,进一步理顺校方与企业方的关系,促使食品店经营企业“按制度经营、按要求进货、按规范管理”,同时配合工商部门关闭外来工子女学校所有不符合要求的学校食品店。健全学生饮用水管理制度,凡进入校园的桶装饮用水必须有“QS”质量安全标识,并由量化分级管理评审达“B”级以上的企业提供,禁止区外证照、标识不全的桶装饮用水进入校园。

5.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安全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安全教材(地方课程、安全知识读本、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手册)、课时和活动的落实,全面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推进“健康上网”行动,组织一次全区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继续开展学校校长、具体分管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加强教师全员安全培训,注重开展师生四项“自救护救”活动;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训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制度,履行指导教师的安全责任;重新聘请法制副校长,发挥好法制校长的作用;组织“规范化心理咨询室”评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干预,并与区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开展我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课题跟踪研究。

6.净化学校安全环境。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网吧和游戏厅、“黑车”等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学校资源开放、德育导师制等工作,加强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篇(7)

自治区地矿局有着53年的发展历程,是目前全区最大的事业单位之一,现有下属地质勘查单位13个,职工5500多人,承担着国家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和自治区矿产资源、技术支撑、服务社会等职能。涉及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地质遥感、水工环地质等20余个专业领域,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由于项目施工点分布于区内、区外与国外,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自治区地矿局按照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在地矿局系统中认真扎实开展了2010年“安康杯”竞赛活动,不断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遵章守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达到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我局有38个地质项目部参加了竞赛,班组参赛率达到100%。通过竞赛活动,安全总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新的进展,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已完成10个亿地质项目工作量,未发生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消防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未突破自治区安监局下达的安全生产指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达到了安全发展的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自治区地矿局高度重视,为确保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成立了以地矿局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形成了行政领导与工会通力合作,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格局。并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全局各地勘单位与部门将“安康杯”竞赛活动,当做“生命工程”来抓,纳入年终考核,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不走过场,不走形式,确保“安康杯”竞赛活动扎实有效推进。各地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结合实际,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部署展开“安康杯”竞赛活动,为推行“安康杯”竞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安全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了《***地矿局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局领导、各职能处室及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至一线工作人员等各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局安委会办公室就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各地勘单位进行了专项督查。层层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在全局地勘工作会议上,局长代表局安委会与13个地勘单位签订了安全质量责任书,13个地勘单位分别与二级单位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与目标,提出了工作要求与措施。同时强化了安全生产的6项硬性指标,增强了操作性与执行力。继续在全局实施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将安全管理、安全卫生等工作纳入到经济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使第一责任人与安全责任、经营主体与安全责任、一般工作人员与安全责任有效结合,体现了安全发展的理念,抓住了安全生产主体、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及专职管理人员以及全员参与安全这个主要环节,调动了基层狠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深入开展安全督查,排除隐患,治理隐患

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督查,是排查隐患,治理隐患的有效途径。“安康杯”竞赛活动开展以来,以领导带头查、主管部门重点查、职工群众参与查为主要方式,大规模的开展了安全生产督查工作,做到了检查有记录、隐患治理有通知、有落实。今年局安全生产委员会检查施工点77个,其中,由书记、局长、主管副局长分别带队,检查了37个施工点。局安委会办公室、安全与质量监督处检查了40个施工点。对每一个施工点都进行了系统检查,并提出意见。排查安全隐患98个,整改率达到98%,重点对矿调院人字型钻塔高空作业环境进行了治理,投入6万余元,购置安装防坠器50余个。在检查的过程中,局安委会办公室对各单位安全生产质量整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4次督查,并按季度进行了考核。同时,13个地勘单位立足实际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近300次,排查安全隐患509个,整改率达到96%,推进了全局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发展。

四、狠抓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局安委会办公室注重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了年度培训教育计划。全年培训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130人次,举办1期安全管理知识讲座。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局安委会办公室还印制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及其解读和《***回族自治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宣传册各800本,下发到各个地勘单位,以便全局职工学习和掌握国家、自治区安全生产规定和精神。同时就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专门下发了通知,各地勘单位根据文件精神均制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工作计划,并深入到各项目部落实培训教育工作。截止目前共培训农民工500人,并办理了“平安卡”,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培训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另外积极组织参加了安全督导师资格培训,有两人取得督导师资格。

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保障职工生命健康

在抓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定期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使安全生产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投入、有指标、有考核。全年召开了4次***地矿局安委会扩大会议,1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及时传达了上级文件精神,总结阶段性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安全生产质量工作,并对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与督查,做到了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首次召开了全局安全质量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2009年安全质量工作中涌现的3个先进单位和10名先进个人。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了我局整体预防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进一步保障职工的生命与健康,健全与规范了职工劳保用品制度、职工体检制度,基本做到了劳保用品符合标准、配备齐全,一般职工体检每两年一次,特殊岗位每半年到一年体检一次。建立劳动集体协商制度,签定集体合同,维护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预防设备安全,制定了设备管理制度,并有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每一年对设备检修一次,特殊情况下随即检修,防护设施安全到位,设备完好率基本达到100%,全年没有发生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六、开展了“安全生产年”、“三同时”、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区外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等活动,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围绕我局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和“安全生产年”活动,系统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印发了《***地矿局2009年安全生产质量及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宁地安发〔2010〕01号),先后安排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检查行动,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专项行动,加强区外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重大节假日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认真部署了钻探钻井、基础施工、爆破作业、煤矿生产、矿井建设、道路交通具体工作措施,安排布置的工作基本得到全面落实,有力推进了全局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了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全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将安全工作下移到基层。2010年,我局有各类施工点100多个,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继续建立了全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纳入信息网络人员达140多人。全年发安全短信10条,就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竞赛活动进行了部署,督促全局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确保安全发展。继续建立各单位生产施工进度、施工点分布及安全检查情况每月汇总上报制度,将全局每个月施工情况、安全检查情况和部署的重点工作纳入统一信息网络管理之中,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掌握重点防范部位和薄弱环节,做到对全局安全生产工作心中有数,以便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随时开展安全督查活动。为细化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安全质量工作台帐。将安全与质量监督处和各单位所做的一些重要工作,均以台帐形式记录在案,做到各项工作安排落实有据可查。避免了日常工作职责不清,无据可查的弊病。

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2010年是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围绕“安全发展,预防为主”这个主题,结合实际,在全局范围中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在野外生产一线举办了全局性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下发了近3000余元的宣传资料。同时,13个地勘单位也开展了此项活动,发放了5万元的宣传品,并在各个地质项目部完善了警示牌与警示标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八、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安全标准化建设是安全生产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落实安全许可制度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更好地履行资源保障、技术支撑、服务社会职能,实现地勘经济安全发展,在2009年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8个地勘单位达到自治区安监局3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局建设标准化项目部工作,重点抓了野外现场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了巩固成果,完善工作,深化发展。同时,组织部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深入到野外一线矿调院甜水河项目部参观学习,推进了项目部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

九、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2010年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局安委会办公室善于总结和推广一些地勘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推广了核勘院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好的做法。核勘院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投入约6万元,选取过去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下发职工,开展写体会文章安全征文活动,将筛选出50篇文章,编辑成《安全规章血染成,无需生命来验证》一书,印发500册,下发给全院职工,让全体职工以身边所发生的事故为警戒,杜绝“三违”现象,保障自身及全院安全。二是推广了矿调院加强安全基础工作的做法。矿调院为了规范全院安全生产检查、安全会议、三级安全教育记录等工作,统一印制了四本安全管理台帐,下发各项目部执行,起到了一定的师范作用。三是推广了物勘院、矿业院发动一线职工查找各自工作岗位的安全风险点好的做法,推进了“十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

十、进一步加强了消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