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基金经验

随着加入WTO的承诺的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从国内来看,目前全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面临外资银行管理经验丰富和资金实力雄厚的挑战,面临国内高储蓄率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怎样应对这些风险?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经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其进行竞争,积极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从而获得新的效益增长点。

一、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现状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理财工具,必然与作为金融市场主要中介的商业银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投资基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各国的法律和经济政策逐步放宽,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进入了全面合作的黄金时期。

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长期的资本运作中,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与投资基金的长期业务合作,在收入结构、业务范围、参与形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国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例。1984年~1999年间,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人占纯营业收入的比重,在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银行中从16%上升到26.8%,在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银行中这一比重更是由29%上升到46.2%,而其中构成非利息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是投资基金收入。作为美国最早从事基金托管业务的道富银行,20世纪90年代末其托管和管理的基金资产达6.5万亿美元,在其收入构成中,机构投资者服务收入占71%,投资管理收入占20%,而存贷等传统业务收入仅占9%。

2.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的范围迅速扩大。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有一个过程,早先的商业银行只能作为基金受托人介入投资基金业务,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基金业务范围相当单一。随着金融一体化与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现今商业银行已有能力向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基金服务,包括基金咨询、托管、融券、投资管理、现金管理、绩效分析等,基本上涵盖了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

3.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商业银行原先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与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签订合同进行业务合作,其本质是一种委托契约安排。随着商业银行跨业经营步伐的加快以及与基金长期合作取得经验,商业银行意识到要提高经营效率,必须开展多元化服务,于是开始大规模参股基金管理公司,有条件的银行甚至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直接进行基金管理业务,其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的方式由契约式合作逐渐向股权式安排过渡。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启示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居民闲散资金增多,储蓄率日益趋高,商业银行基金管理成了学术界关心的话题。我国商业银行完全有条件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经验,可以得到如下有益启示。

1.它直接有利于建设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后,可发起各种专门类型的基金,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类债券型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基金。这几种基金可适度交叉,当前阶段可以侧重于债券型基金。利用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网点、资金运作、基金托管、结算等优势的优势,投资次级债券、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企业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吸引个人投资者购买。这样一来,今后除了股市之外,还可以通过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能够减少股市扩容的压力。在条件比较成熟后,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基金的发展。因而,允许商业银行涉足基金业务,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能够直接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平台。

2.就商业银行本身来讲,这项改革措施显然有利于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改革,通过分流部分储蓄资金来减轻银行业所背负的风险,增强银行机构的竞争能力。近期颁布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商业银行法》已经为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奠定了法律基础,尽管中国在一段时间内仍要坚持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方针,但法律并不排除“法人分业、集团综合”的模式,已经有的中信、光大、平安等带有金融控股公司雏形的机构,就是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设立不同经营机构来经营不同金融业务。同时,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几年来开办基金托管和代销业务,积累了不少业务经验,已经具备拓展基金业务的基本管理素质与技能。

从长远趋势看,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将大大提速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发展。从近期来看,银行拓展基金业务,能够有效稳定客户资源,适当弥补客户分流带来的存款损失,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逐步减少和国际银行间的差距。近年来由于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储蓄在明显分流。允许银行自己设立基金公司,则可以增强银行机构的业务手段,把客户留住,增加银行收入。特别是现在国内银行的收入来源太单一,主要靠存贷差。发展基金业务将使银行在稳定客户资源的同时,又能改变银行收入的结构。这对银行来说,显然是一大利好。

篇(2)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保本点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情况下,商业银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来越狭小。为了更好地保生存,求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同时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总之,推广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可以说,其本量利分析,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1]。需注意的是此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设前提的,它假设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假设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变动成本和业务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关系,且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假设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存贷平衡;在单一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吸收来的存款总是可以以贷款的形式找到市场,实现存贷平衡;对于在资产负债多样化的条件下,假定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资产负债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资产负债在全部的资产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假设商业银行处于正常、无风险的管理状态,资产质量较高,利率未发生倒挂,未发生应收利息和坏账[2]。

二、银行收入、成本、利润分析

1. 银行收入分析

商业银行的收入是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情况下产生的。银行经营的资产业务量是银行生息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3]。因此,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在对各项资产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贷款量为主。同时,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吸收存款、拆入同业等,在这里可一并视为存款,在对负债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存款量为主。在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按照实际的种类来分别计算。

2. 银行成本分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所筹集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借入资金,为支配和运用这部分资金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还有营业场所和机具设备的折旧或租金、维护正常营运的营业费用、支付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其他支出,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营运成本[4]。若按成本习性对其各项成本进行分类。不受业务量或资金量影响的固定成本有: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受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影响的变动成本的有:存款利息支出、电子汇兑利息支出、联行往来及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和营业税金等。主要用到的是变动成本,因此,可构建如下总成本计量模型:筹资变动成本总额=营业支出+变动营业费用+所有者权益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平均筹资额;总成本=固定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平均筹资额[5]。

3. 银行利润分析

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是反映该银行在财务报告期内的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营业利润=营业净收入-营业支出(其中:营业净收入=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其它费用;营业支出=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其它费用)。因此在盈亏平衡分析法下,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公式可进一步换算为:利润=(单位资产收入-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或者,利润=单位创利值×业务量-固定成本。据此可画出本量利盈亏临界图(图1):

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Q=(FC+P)/(SPVC)或P=(SPVC)×QFC

保本时,也就是P=0,此时求出来的业务量就是保本点的业务量,可表示为:

Q0= FC/(SPVC)

其中:FC-固定成本;

P―目标利润;

Q―业务量;

Q0―保本点业务量;

VC―变动成本率;

SP―资产收益率。

三、本量利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银行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对商行的存贷款、成本利润的预测分析,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的开发等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1. 各个行处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

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行处的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与呆坏账损失率等指标。假设在筹资规模相当的前提下,对于放款的质量越高、呆坏账的损失率越低、投资效果越好和筹资成本越低的行处来说,其筹资收入率就越高,变动成本率就越小,边际贡献率就越大,当然的效益也就更明显。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各个行处的经营业绩,做好业绩考核,使各行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并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

2. 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办新的金融服务工具

银行经营扩张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来扩大其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好的规模效益。在进行分支机构设立决策时,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预测分析,对于目标市场潜力不大或经过测算不能实现保本的,可以考虑不予设立;对于新推出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工具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投入产出情况和保本点进行测算,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6]。

假定某商业银行计划设立一分支机构,预计每年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假定目前存款平均利率为3.2%,贷款平均利率为8.7%,要求该机构应于设立第二年保本。则其保本点业务量=FC/(SP-VC)=300/(8.7%-3.2%)=5 454.55万元;保本点营业收入=SP×Q0=8.7%×54.55=474.55万元,因此要保本,盈利资产需达到5454.55万元,利息收入474.55万元。如果该机构要求在第3年要实现盈利150万元,则必须过到的贷款规模=(300+150)/5.5%=8 1.8182万元。

3. 分支机构的撤并决策

由于设立决策失误、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行处经营业务会逐步萎缩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决策层就要将其撤并[5]。即如果有些分支机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业务量越来越小,以至亏损,这时决策层就应该通过本量利分析,看其筹资额能否达到保本点水平,如果不能的话,就应该将其撤并,如果其筹资额有达到保本点水平时,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固定成本,一般不予撤掉。例如:设某一支行2005年的固定成本为1 200万元,营业收入率为10.6542%,变动成本率为5.7325%。保本存款量=1 200/(10.6542%-5.7325%)=1 200/4.9271%=24 355.097万元。因此,如果该支行吸收和存款量没有超过24 355.097万元,则可以将其撤除。同时,考虑是否把它合并到其他分支机构,撤并后,该机构的固定成本转移到同行其他机构后,此时的应按此新的固定成本再次确认保本点业务量来进行决策。

4. 制定利润目标,落实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从损益方程式中可知道,固定成本金额的多少、筹资额的大小、筹资收入率的高低、筹资变动成本率的高低以及呆坏账损失率的高低,都将影响到某一行处的利润,因此管辖行根据各基层行处的具体情况,充分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确定其目标利润,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途径和措施来增加其利润:减少固定成本的开支;加大其筹资力度增加筹资额调整筹资结构;改善贷款结构,提高其筹资收益率;降低其筹资变动成本率;控制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以降低呆坏账损失率等。

四、银行盈亏平衡分析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1. 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服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应用的。尤其在对营业机构的评价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地对营业机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决策。但是目前由于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部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还是相对薄弱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推广,以加快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建设。

2.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外资银行的涉入,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在引入大量的中间业务后,银行能够进一步完善营业机构的盈亏能力的综合水平,以便更加科学地掌握商业银行营业机构的盈亏状况。

3. 充分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倘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能够结合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再根据得出的各个影响因素对盈亏平衡点具有怎样的影响程度,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资产负债的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期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不同的存贷款客户群,提供等量存款、归还等量本息所银行耗费存在着较大差异[7],因此应该对其客户群进行积极的调整,并逐步淘汰掉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客户,在保留按照有进有原则积极调整客户群,逐步淘汰部分无效、低效客户,在保留高效客户的同时,积极争取潜在的高效客户。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决策层就应该合理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分析其各营业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商业银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更好的发展。当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要精确地运用本量利方法来分析,实属不易,就这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加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立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6,(3):87,103.

[2] 屈琦,王勇,李湛等.本量利分析法在商业银行财务计划体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2):224-225.

[3]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80.

[4]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69.

[5] 周好文,程婵娟.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55-259.

[6] 黄万才,臧苏渝.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银行经营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0(1):50-52.

篇(3)

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不仅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金融税制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针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沉重负担,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经济杠杆的税收应积极有所为,完善金融税制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税负,推动其改革与发展是重中之重。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银行业开始与国外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历史包袱沉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的道路上面临挑战和困难。作为影响银行经营效率与成果的金融税制虽经多次调整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这无疑又加重了改革的负担,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税收体系金融税制是政府对一切金融活动课征税收的所有规定。

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金融业税收,即对金融机构课征的各类税收,通常由流转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构成;二是金融资产税收,是对持有和遗赠金融资产课征的各类税收,一般包括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和以股息、红利、利息为征税对象的所得税;三是金融市场税收,主要有证券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我国目前的金融税制主要是对金融业(银行和保险业)征税。根据现行税法,目前我国对银行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两大类主体税种。营业税的税基为计税营业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外汇转贷款费收入、手续费收入以及金融商品的转让净收入,的税率为%&,但若加上营业税的附加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银行业营业税及附加的总税率为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银行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目前税率为$$&。除了这两大主体税种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房产税和预提所得税等其他税。

二、国有商业银行税负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使我国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业已成为我国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增长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的比重稳定地保持在左右。金融业税收也保持平稳增长,而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家缴纳的营业税合+亿元,占全部金融保险营业税的。尽管年的税收政策调整,名义上降低了银行的税率,但由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普遍下降,甚至大面积亏损,实际上加重了银行的税收负担从())&年开始,银行营业税率由*%下调至!%,尽管如此,与国内其它服务性行业及国外同行业税负比较,现行银行营业税率仍然很高是以税与税前净收入之比作为衡量国内外银行税负水平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税负水平集中于之间,其他&)家股份制银行税负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我国银行业$)%和,’%的税负水平远高于国外银行,欧盟、美国、英国银行的税负水平仅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左右。

三、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税负的对策建议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问题。

加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随着外资银行的大军压近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壮大与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调整银行税收政策使之在推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有所为是当前完善金融税制的关键。继续降低营业税税率,减轻税负。国外商业银行适用的流转税(类似于我国的营业税)税率较低,例如,巴西征收金融营业税,税率从不等,韩国按利息和经营业务收入的计征。因此,建议我国现阶段应继续采取降低银行营业税率的措施,降低的这部分营业税金可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尽早达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改进应收利息计税办法。国际上应收利息的核算年限为-个月或’)天,考虑到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效益下降,资产质量差,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增多,银行实际税负重的情况,应当首先缩短应收利息核算年限,与国际接轨,真实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考虑到国内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经营实力的巨大差距,为进一步鼓励竞争,在一定年限内允许按应收未收计征营业税,其中高于按当年实收利息计征营业税的部分可冲减下一年度的营业收入。减少和规范以资抵债业务过程中的税费。

篇(4)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影响

一、引言

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不同,决定了其信贷风险大小及其对银行的影响不同。对比研究不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及该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应对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谋求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信贷风险成因

(一)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

商业银行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往往以政府出纳员的角色出现,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常常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导致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不安全的隐患。

(二)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

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人才,而此类全面人才的缺失会限制商业银行业务的推广。

(三)借款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

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银行则背上了企业转嫁过来的包袱。

三、信贷风险对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信贷风险对工商银行的影响

虽然总体上,工商银行信贷状况良好,风险不大,但现存的信贷风险仍不容忽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地方政府设立了数以千计称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开发公司,为基础设施和房产项目筹资以对抗2008年危机的影响,当时中国各银行差不多将放贷活动翻了一番。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向地方政府控制的开发公司无节制地放贷,这些开发公司目前在工行的贷款账目上占10%的比重,这对银行本身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二)信贷风险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农行约80%的机构网点和约60%的信贷业务都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限,很多基层行尤其是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部分基层行及其网点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点。

收入渠道单一使农行利润空间受挤压,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并且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为提高收益,农行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更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三)信贷风险对中国银行的影响

中国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为防范此类风险带来损害,中国银行已经开始限制未经审批项目的贷款,已发生的贷款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损失。另外,对汽车、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贷款,也都一一出台措施,对贷款人的诚信度、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审查,合理确定贷款总额,降低总体信贷风险。

(四)信贷风险对建设银行的影响

信贷风险对建行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和净息差大幅收窄使得银行利润缩减;与此同时,贷款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建行接下来的信贷投放将以稳定存量、加大结构调整为主,将采取主动从“三高一资”行业和企业退出的策略,释放部分贷款额度。

另外,信贷超常规增长引发资产质量下降问题,对建行的稳健经营构成很大威胁,为此建行将做好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充分运用回收再贷款资源以及加大不良贷款处置盘活力度,努力做到既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又防止贷款盲目过量投放。

(五)信贷风险对交通银行的影响

交通银行的开发贷所占比重较大,而现在部分比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困难,这加剧了交行的经营风险,促使交行控制新的开发贷款的发放速度,并只与资质较好的开发商合作。

近两年,交行信用卡授信增长很快。2009年以来,受其相关风险增加的影响,交行已根据市场的情况放慢授信速度,更重视盈利和风险防范。在高风险地区,调低批卡率,加强了不良贷款的清收。

四、信贷风险对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影响的对比分析

信贷风险对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存在着相通之处,简单说,其共性体现在:

信贷风险导致各银行处理问题的成本高于其收益,造成入不敷出,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

信贷风险考验着银行的合规、监管部门,若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对贷款发放的调查、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得不到位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信贷风险严重时会造成民众对银行的不信任,引发恐慌,甚至可能演变成挤兑潮,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篇(5)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转贴于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

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银行扩大咨询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扩大银行、设立银行形象。

参考文献:

篇(6)

外资银行发展较快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一年后外资银行可以向当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外币 业务,在包括广州在内的6个地方,人民币借贷业务可以在外资银行和外资企业之间开展; 两年后,外资银行可以在4个左右的地方向当地企业提供本币业务;5年以后,针对外资银行 在地域和服务对象的限制都将全部取消。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履 行承诺先后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广州、珠海、青岛、武汉9个城市 的人民币业务。此外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分行经营人民币的业务范围可以扩大到江苏、浙江两 省,深圳分行可将业务延伸到广州、广西和湖南。

据调查,截止2003年上半年,在上海市的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各项存款已达189.77 亿元,新增35.43亿元,同比多增22.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96亿元,新增1.37亿元,同 比多增3.73亿元;外币存款达53.19亿美元,同比增长41.37%;在深圳的外资银行从业人员 为735人,总资产达56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87.84亿元,外币贷款余额22.97亿元,人民 币存款20.74亿元,外币存款22.97亿美元,实现利润2100万美元,另外在北京、广州等地的 外资银行发展速度也都很快,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各种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 行的营业机构和业务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外资银行也有难处

外资银行不远万里到中国设立机构、发展业务,除跟踪自已原有的客户保持市场外,主 要还是想在我国扩大业务范围、拓展重点领域,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他们的市场份额, 利用其金融产品丰富、管理方式先进来吸引中国的黄金客户,获取较高的利润,但由于到我 国设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成本较高,管理人员从本国派来花费较大,招聘 我国的业务人员也必须用高工资才有吸引力,所以说,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并非全 是凯歌高奏,也有不少难言之隐。据报道,目前在华的外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0%的 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所占的资产比例也从2%下降 到1.1%,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与企业和居民互相支持、同舟共济有着深厚的感情,据调 查,大部分客户都愿到中资商业银行去办理业务,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觉的把钱存到那里 比外资商业银行安全,导致了外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吸引人民币存款的方式来解决其资金短 缺的问题,再则按规定,外资商业银行持有的人民币负债不得超过所持有外币负债的50%, 如果通过短期拆借,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若是长期银行间的拆借又很难盈利,带来金短 缺业务较难开展。

外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上升,主要是由于长期经营规模过小,一家银 行只有很少的几笔贷款,一但发生风险,不良贷款率就会居高不下,因为从国外到中国来开 展业务,很难对客户的情况了解的详细、准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有的客户违约贷款形成风 险。另外,有的外资商业银行对我国的国情、客户情况不是很了解,原先经营的项目没有达 到目的,为避免损失提高盈利水平,进行经营业务的转移和收缩,这样,不良贷款也会大幅 上升。还有的外资商业银行对我国的经营形势预测不准、判断失误,也带来了资产质量的下 降,如经济过热时,日本一些银行纷纷在华大设分支机构,贷款规模庞大,积累了大量的坏 帐,由于本国泡沫经济的破灭,就把在华的资产就地变现,从而影响了在华业务的发展。由 此可见,外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也有艰难曲 折。

外资银行受宠度下降

外资商业银行一流的装潢、热情的服务、有效的广告宣传、丰富的金融产品,给刚开始 接触外资商业银行的中国客户一种神秘的感觉,好象到外资银行办理业务就一定能赚到钱而 成为富翁,使很多人都向往能成为外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但随着外资银行的增多和对外资银 行的了解,使大部分人觉的外资商业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环境、服 务比中资商业银行好些,可是条件苛刻、收费高,也使一般客户敬而远之。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创新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很多银行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使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经常会出现一行开办了新业务品种,其他银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况,导致银行之间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的有关中间业务收费还不能接受,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推广新业务过程中的积极性。

(五)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对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的深入发展。

(六)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统一,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纠纷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工商局认为银行发展的新业务未在营业执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册的营业范围;物价局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存在异议,要进行整顿。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虽然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抑制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颁布了《管理办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采取如下对策:

(一)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越来越小,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将大幅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之成为支柱业务。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业务种类、业务方式、业务内容、客户关系、收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咨询业务和交易业务,在发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业务。同时要对客户资源进行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督与内控

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活动,并进行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同时,健全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业务,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鉴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就成为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银行之间对于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以创建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

一方面,注意科技开发,加快建设计算机网络,实现金融电子化,开发或引进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系统。

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等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符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

(六)完善金融法规,实现混业经营

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法律和规章,放松对中间业务的限制,从法律上保障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经营,避免政策不统一给中间业务带来的阻碍,此外,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使得商业银行早日实现混业经营。从而为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谈伟宪.加强创新监管提升银行创新能力与竞争力[J].中国金融,2007(15).

2、江岩.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07(3).